風俗知客良
1、農村婚禮上的「知客」是做什麼的?是不是對婚禮的影響很大?
在農村,“知者”會出現在很多場合,比如農村的婚喪嫁娶。即使村民發生糾紛,也需要“知者”幫助處理。他們不是村官,有時候比父母還好。因為農村婚禮是喜慶的代表,“知客”就更重要了。在農村地區,有一種攀比的傾向。如果沒有大“知客”幫忙,中間難免會出事。
到時候,你丟了自己的村民不說,連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能笑話你,可見“知客”的重要性。事實上,女主人相當於李鄉村婚禮或葬禮的主持人。她不僅是主持人,還是整個過程的編曲人。她可以說是經手人的授權代理人,或者說是家裡的監督者。自然權利挺大的。
當然女主並不是說誰想當女主就能當女主。一般女主人都是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有時一個村子只有一個女主人,在一些較大的村子裡,一個氏族可能只有一個女主人。女主人不是村裡的幹部,而是老百姓。一個女主人通常有幾十年的經驗來主持大型的葬禮,主持這些人自己的事件。
而且村裡的人都很尊重他們,什麼事都會問女主人。否則出了事,很容易讓主人家丟臉。一個好的女主人,不僅善於說好話,還善於應對人情世故。她能輕松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她能游刃有餘地處理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活動中座位的安排,上菜和飲料的時間等等。
可以說,一個活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女主持人有關。對於“知客”這個職位,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稱謂,有的地方叫“大丞相”,有的地方叫“大高管”,但不管叫什麼,都是表達一個意思,在農村紅白事上負責調度安排的人。我哥哥娶了他的媳婦,所以我當然得去參加婚宴。這是一場熱鬧的鄉村婚禮。在院子外面,有許多遠親和近鄰前來祝賀。
2、接親有哪些習俗及注意事項?
雙方婚前的接觸。這個「接觸」並不是指身體或者心靈的接觸,而是要讓倆人的八字「接觸」一下,看看倆人是否有些地方是不合適的,也可算出雙方在一起後會缺少什麼,若命里缺金,則可選擇佩戴白水晶做成的手鏈等飾物進行適當的補充。若缺少其他也可以效仿相應的化解方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人數。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沖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哭嫁。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新娘出門進門的風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而且婚禮當天新娘忌穿舊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會因婚紗過長而影響到走路,難免會有踩到新郎的時候,但踩到新郎就會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時一定要小心為好。新娘在進新郎家門時,忌腳踏門檻,要跨過去。婚禮當天,新娘出門時,娘家的姑嫂均需迴避,因「姑」同「孤」,「嫂」同「掃」,都不吉利。
婚車的選擇。婚車的選擇也不容忽視,並不是越貴重的車越好,而是最好選擇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顏色的車。因為婚車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區分:白、乳白色汽車為金、黑、藍色汽車為水,紫色汽車為火,土黃色汽車為土,青、碧、綠色的汽車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五行顏色的婚車為宜。
婚車的行駛路線。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車與他人婚車相逢,稱之為「喜沖喜」,則不吉。但可用雙方媒人各自預備的花做交換,稱之為換花,可避免不詳之意。另外,婚車的路線則要避開醫院、法院、寺廟、殯葬場、鐵塔等不吉之地。負責婚車記錄的攝像師也要切記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攝入鏡頭內,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響。
新人上下車也要有講究。從風水來看,婚宴頭車的下車順序也有講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頭車後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駕駛位置,當頭車到達婚宴酒店時,首先是伴郎下車,從車尾繞至左後門替新郎開門,新郎再從車頭繞至右後門替新娘開門,並攙扶新娘下車。而這個順序則是基於「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考慮,不能顛倒。
涇陽縣結婚習俗
發媒 結婚前,先由男方「發媒」(請媒人),向女方索討開單。男方按開單備置衣物、首飾、綢緞布料,擇吉日送去,此後,男方按雙方子女生辰闔婚,選擇迎娶吉日。
吉日選定後,及時用紅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決。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請陰陽先生復闔。紅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間寫「喜兩姓文章」,兩邊寫「良緣結成兩姓好,選擇配就百年歡」,內裝「聽用全書」,其內容為「乾(男方)命××為良,坤(女方)命××吉祥;擇定×月×日,合巹佳配為雙;先期×時開臉,坐向東北吉昌;平時上下車轎,車口宜向南方;妨忌馬前三煞,龍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樹宇,宜蓋紅花紙張;六位門神攔門,五穀草豆撒揚;進門先拜天地,首拜南方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時梳妝;謹防產婦孕寡,遠避乃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貴子臨房。末尾還要寫「天地氤氳,威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鋪房 完婚吉日擇定後,女方開始籌備「鋪房」,為女兒置辦嫁妝。
鋪房之日一大早,鄉鄰親朋趕來祝賀,饋贈(又稱「看飯」或「洗頭」)臉盆、衣架、衣服、床單、被面、布料、梳妝台、鏡子、枕頭、門簾等,彌補嫁妝不足。待嫁女子「開臉」、「盤頭」後,下午上祖墳化紙拜祭。
請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請本族各戶及左鄰右舍屆時幫忙,稱為「請知客」。在所請知客中,主人挑選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者任「知客頭」,總攬過事大權,負責安排,進行具體分工。
接著由主家、同族長輩和知客頭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請樂人、婚慶儀式、新房布置、接媳婦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設宴招待知客。
烘房 舉行婚禮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於洞房,劃拳喝酒,戲鬧一番,給新房中增添喜慶氣氛。
迎娶 舊時分親迎和不親迎兩類。親迎時男方備轎兩乘,男乘青,女乘紅;不親迎時只備一乘花轎迎娶新娘。無論是否親迎,均由樂人一路吹打開路。清末民國時,改用轎車(畜力)。建國後,請樂人吹打風習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馬車或牛車;70年代,改用自行車。80年代後,改用吉普車、麵包車等各類汽車。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輩陪同,但南塬一帶,陪同者為新郎長輩。去時,要攜帶鳳冠、霞帔、化妝用品等。轎(車)離開男方家門,進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門口,均要燃放爆竹。
轎(車)到門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凈面擦粉,更衣換鞋,蒙上蓋頭,向祖先跪別,向父母兄嫂行禮辭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攙扶,新娘走出家門,踏乾草、過火堆後上轎。轎內須坐一小孩「擋轎門」,一般為新娘小弟或侄兒。進花轎時頭朝轎外,背朝轎口。進轎後則面朝轎尾,放下轎簾。鞭炮聲中起轎,新娘開始哭嫁。「哭嫁歌」內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捨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轎不哭,會被村人恥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樹、大石頭、水井、廟宇,均要貼上喜貼,以示避邪。若與另一花轎隊伍相遇,則被認為晦氣,雙方都必須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換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邊,互不幹擾,各自平安。若遇出喪,則被認為大吉大利。花轎中途不許落地,轎夫只能換人而不許歇腳。
轎至村口,鳴炮緩行,以示知家人,迎親平安歸來。至家門前,主家鳴炮迎接,迎親者進屋喝茶抽煙。擋轎門的小孩,立於轎門前等候新郎贈紅包。贈送紅包後,轎門打開,送女客攙扶新娘出轎,娶女客隨後,一手提斗,內盛麩子、豌豆、穀草及紅綠黃各色碎紙片,一手向新娘頭上身上拋撒,邊撒邊唱:「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隨後,伴娘攙扶新娘,新郎緊隨,慢慢步向花堂。儐相便宣讀婚禮儀式開始。新郎面對祖先牌位磕頭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儐相指導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後夫妻互拜,禮畢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帶領,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紅棗、核桃等物。入洞房後,看熱鬧的人一擁而上,搶抓炕上的紅棗、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個核桃八個棗,生下娃娃滿地跑」,「吃了核桃棗,兩口子不準鬧,白天鬧,黑了好」。
隨後進入新娘「吃冷饃生蔥」、「梳頭洗臉」、「揭碗」等耍鬧程序。
入洞房畢,知客頭便大聲宣布開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著才是主家親朋,最後招待鄉鄰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壞以其家庭狀況而異。建國前,菜為「四碗四盤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盤子」。50—60年代,為「十三花」。80年代後,大多為「四到底」,講究全雞全魚。
席間,新郎在看酒知客帶領下,以親疏遠近、輩分高低,逐桌為賓客敬酒。
席罷,賓客回家,新郎在門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門。
鬧洞房 左鄰右舍,不論尊卑長幼,連續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鬧的手段多種多樣,目的是讓新娘新郎熟悉,促進夫妻感情。不論手段多麼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氣使性子,否則就是失禮。鬧的人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
回門 完婚後的第二天,新郎攜新娘去丈人家,稱「回門」。回門時要帶酒、肉、蓮菜、糕點等禮品。舊時,來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禮,向長輩、岳父母磕頭。中午,岳父母設宴待新女婿,新女婿還要給新娘的弟妹贈禮。當天下午返回時,岳父母還要給女兒、女婿贈衣物。
建國後,舊的婚姻形式和禮儀逐步廢棄。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結婚經人介紹或自由戀愛,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後,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齡,持村民委員會或單位介紹信到所在鄉(鎮)政府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發喜糖、喜煙,宴請親友。
近年來,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辦,出現集體結婚、旅遊結婚、夫妻同栽紀念樹等新風尚。但結婚講排場、彩禮升級的現象也同時存在。
4、接親有哪些習俗及注意事項?
雙方婚前的接觸。這個「接觸」並不是指身體或者心靈的接觸,而是要讓倆人的八字「接觸」一下,看看倆人是否有些地方是不合適的,也可算出雙方在一起後會缺少什麼,若命里缺金,則可選擇佩戴白水晶做成的手鏈等飾物進行適當的補充。若缺少其他也可以效仿相應的化解方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人數。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沖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哭嫁。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新娘出門進門的風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而且婚禮當天新娘忌穿舊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會因婚紗過長而影響到走路,難免會有踩到新郎的時候,但踩到新郎就會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時一定要小心為好。新娘在進新郎家門時,忌腳踏門檻,要跨過去。婚禮當天,新娘出門時,娘家的姑嫂均需迴避,因「姑」同「孤」,「嫂」同「掃」,都不吉利。
婚車的選擇。婚車的選擇也不容忽視,並不是越貴重的車越好,而是最好選擇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顏色的車。因為婚車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區分:白、乳白色汽車為金、黑、藍色汽車為水,紫色汽車為火,土黃色汽車為土,青、碧、綠色的汽車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五行顏色的婚車為宜。
婚車的行駛路線。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車與他人婚車相逢,稱之為「喜沖喜」,則不吉。但可用雙方媒人各自預備的花做交換,稱之為換花,可避免不詳之意。另外,婚車的路線則要避開醫院、法院、寺廟、殯葬場、鐵塔等不吉之地。負責婚車記錄的攝像師也要切記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攝入鏡頭內,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響。
新人上下車也要有講究。從風水來看,婚宴頭車的下車順序也有講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頭車後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駕駛位置,當頭車到達婚宴酒店時,首先是伴郎下車,從車尾繞至左後門替新郎開門,新郎再從車頭繞至右後門替新娘開門,並攙扶新娘下車。而這個順序則是基於「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考慮,不能顛倒。
5、陝西涇陽縣結婚風俗
涇陽縣結婚習俗 發媒 結婚前,先由男方「發媒」(請媒人),向女方索討開單。男方按開單備置衣物、首飾、綢緞布料,擇吉日送去,此後,男方按雙方子女生辰闔婚,選擇迎娶吉日。 吉日選定後,及時用紅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決。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請陰陽先生復闔。紅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間寫「喜兩姓文章」,兩邊寫「良緣結成兩姓好,選擇配就百年歡」,內裝「聽用全書」,其內容為「乾(男方)命××為良,坤(女方)命××吉祥;擇定×月×日,合巹佳配為雙;先期×時開臉,坐向東北吉昌;平時上下車轎,車口宜向南方;妨忌馬前三煞,龍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樹宇,宜蓋紅花紙張;六位門神攔門,五穀草豆撒揚;進門先拜天地,首拜南方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時梳妝;謹防產婦孕寡,遠避乃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貴子臨房。末尾還要寫「天地氤氳,威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鋪房 完婚吉日擇定後,女方開始籌備「鋪房」,為女兒置辦嫁妝。 鋪房之日一大早,鄉鄰親朋趕來祝賀,饋贈(又稱「看飯」或「洗頭」)臉盆、衣架、衣服、床單、被面、布料、梳妝台、鏡子、枕頭、門簾等,彌補嫁妝不足。待嫁女子「開臉」、「盤頭」後,下午上祖墳化紙拜祭。 請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請本族各戶及左鄰右舍屆時幫忙,稱為「請知客」。在所請知客中,主人挑選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者任「知客頭」,總攬過事大權,負責安排,進行具體分工。 接著由主家、同族長輩和知客頭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請樂人、婚慶儀式、新房布置、接媳婦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設宴招待知客。 烘房 舉行婚禮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於洞房,劃拳喝酒,戲鬧一番,給新房中增添喜慶氣氛。 迎娶 舊時分親迎和不親迎兩類。親迎時男方備轎兩乘,男乘青,女乘紅;不親迎時只備一乘花轎迎娶新娘。無論是否親迎,均由樂人一路吹打開路。清末民國時,改用轎車(畜力)。建國後,請樂人吹打風習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馬車或牛車;70年代,改用自行車。80年代後,改用吉普車、麵包車等各類汽車。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輩陪同,但南塬一帶,陪同者為新郎長輩。去時,要攜帶鳳冠、霞帔、化妝用品等。轎(車)離開男方家門,進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門口,均要燃放爆竹。 轎(車)到門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凈面擦粉,更衣換鞋,蒙上蓋頭,向祖先跪別,向父母兄嫂行禮辭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攙扶,新娘走出家門,踏乾草、過火堆後上轎。轎內須坐一小孩「擋轎門」,一般為新娘小弟或侄兒。進花轎時頭朝轎外,背朝轎口。進轎後則面朝轎尾,放下轎簾。鞭炮聲中起轎,新娘開始哭嫁。「哭嫁歌」內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捨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轎不哭,會被村人恥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樹、大石頭、水井、廟宇,均要貼上喜貼,以示避邪。若與另一花轎隊伍相遇,則被認為晦氣,雙方都必須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換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邊,互不幹擾,各自平安。若遇出喪,則被認為大吉大利。花轎中途不許落地,轎夫只能換人而不許歇腳。 轎至村口,鳴炮緩行,以示知家人,迎親平安歸來。至家門前,主家鳴炮迎接,迎親者進屋喝茶抽煙。擋轎門的小孩,立於轎門前等候新郎贈紅包。贈送紅包後,轎門打開,送女客攙扶新娘出轎,娶女客隨後,一手提斗,內盛麩子、豌豆、穀草及紅綠黃各色碎紙片,一手向新娘頭上身上拋撒,邊撒邊唱:「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隨後,伴娘攙扶新娘,新郎緊隨,慢慢步向花堂。儐相便宣讀婚禮儀式開始。新郎面對祖先牌位磕頭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儐相指導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後夫妻互拜,禮畢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帶領,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紅棗、核桃等物。入洞房後,看熱鬧的人一擁而上,搶抓炕上的紅棗、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個核桃八個棗,生下娃娃滿地跑」,「吃了核桃棗,兩口子不準鬧,白天鬧,黑了好」。 隨後進入新娘「吃冷饃生蔥」、「梳頭洗臉」、「揭碗」等耍鬧程序。 入洞房畢,知客頭便大聲宣布開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著才是主家親朋,最後招待鄉鄰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壞以其家庭狀況而異。建國前,菜為「四碗四盤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盤子」。50—60年代,為「十三花」。80年代後,大多為「四到底」,講究全雞全魚。 席間,新郎在看酒知客帶領下,以親疏遠近、輩分高低,逐桌為賓客敬酒。 席罷,賓客回家,新郎在門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門。 鬧洞房 左鄰右舍,不論尊卑長幼,連續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鬧的手段多種多樣,目的是讓新娘新郎熟悉,促進夫妻感情。不論手段多麼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氣使性子,否則就是失禮。鬧的人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 回門 完婚後的第二天,新郎攜新娘去丈人家,稱「回門」。回門時要帶酒、肉、蓮菜、糕點等禮品。舊時,來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禮,向長輩、岳父母磕頭。中午,岳父母設宴待新女婿,新女婿還要給新娘的弟妹贈禮。當天下午返回時,岳父母還要給女兒、女婿贈衣物。 建國後,舊的婚姻形式和禮儀逐步廢棄。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結婚經人介紹或自由戀愛,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後,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齡,持村民委員會或單位介紹信到所在鄉(鎮)政府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發喜糖、喜煙,宴請親友。 近年來,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辦,出現集體結婚、旅遊結婚、夫妻同栽紀念樹等新風尚。但結婚講排場、彩禮升級的現象也同時存在。
6、結婚第一次當知客,哪個有台詞啊?
「知客」就是幫助辦喜事或喪事的人家招待賓客的人。有的地區叫知賓。
弓水街人就叫知客。如果有人路上遇見一個熟人,問對方最近忙啥呢?那個熟人可能會說,這兩天誰家兒子結婚或者老人去世給人家當知客。
知客一般用來稱呼男性,因為像搭棚,拉桌子,端盤子,燒水等等這些體力活,都需要身強力壯的人去干。女人也會被過事的人家的女主人請上去幫忙,一般都是從事蒸饃,切菜洗碗或者在外面給請來的廚師打下手。當然還有從村裡請來的一兩位老太太,專門從事蒸花饃,給靈前的供桌上做祭品等等。這些,那些年輕的媳婦們都做不了。不過,這樣的老太太現在越來越少了。
知客被主人在過事的前兩三天就請去了。主人過事的煙酒糖茶,菜面肉醬等該准備的東西都准備好了,剩下的就要請知客幫忙了。
知客要請多少根據主人過事的規模而定。一般人家過事常常要請二三十左右的知客。事過得大一點的人家可能請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知客。知客要主人拿著煙去一家一家的請。當然請也僅僅是個說法而已,想來的一定會來。主人畢竟是請別人幫忙。人雖有心給你幫忙,你也要把臉給足。主人能請的,當然都是十拿九穩都能請得動的。請不動的,主人不會去請,那是自找無趣。當然還有趁著過事的機會,以請過來幫忙的名義緩和和加強兩家感情的。請年長的人過來,說是當知客,其實是主事,就是過來給自己在村人面前掌個臉,在一些考慮不到的地方操個心。千百年的傳統濡染下的紅白喜事,裡面曲曲折折的東西多著呢?什麼心操不到,都會讓人見怪,讓人恥笑。
還有不請自來的,弓水街上的人說這是「尋」著來給人幫忙的。「尋」著來給人幫忙,如果不能解釋為沒有一點骨氣的話——這樣的人哪個地方都會有那麼一兩個——那麼就要解釋為是因為主人的人緣好或者權力大——這樣的人哪個地方同樣都會有。其實,「尋」著給別人幫忙說起來好像有點低三下四的樣子,其實,在那些的確是「尋」著給人幹活而又那麼能說會道的人的嘴裡,一切竟然自然地就像轉彎的河水,主人心知肚明,當然也樂意。這大概也是我們中國做人的藝術。否則,這人真就沒法做了。只有哪些不會說話的人,才弄得自己低三下四,主人也尷尬不堪。
說遠了!
這么多知客得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叫做「知客頭」。否則,群龍無首。弓水街上的人常紅白喜事稱為亂事,就是頭緒很煩亂的事。請知客,那是來幫忙理順各種主人根本忙不過來的事情的。「知客頭」都是村上有頭有臉的人來擔任,要麼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要麼是村裡的書記或者村長或者主人,其他的人聽他們指揮。
知客們第一次在主人家聚會,時間常常在過事前兩天的晚上,主人准備煙酒糖茶,並備晚飯。知客頭開始分派任務,誰搭棚,誰拉桌子,誰燒水,誰准備碗碟,誰照顧哪個席口(飯桌)。具體分到每個人。知客照辦。他們也常常在笑聲中毛遂自薦。
第二天,知客各執其事。有人開著三輪車從街上開飯館的人家裡拉來了桌椅板凳,有人拉著架子車拉來了碗碟壺杯,有人從自己家裡背來了一口大黑鍋。路上見了面的熟人說,唉,怎麼背黑鍋了,那個人笑著說,沒辦法,領導分配的任務。
最忙的,當然是過事的這一天了。知客各守其位。這一天,主人家的事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每個人都成了它上面的一個螺絲釘。少了誰也不行。
我們就來說一說端盤子和伺候席口的情景吧!
每張桌子上都有專人負責。在桌子腿上比較顯眼的位置貼著用一小綹紅紙或白紙寫著的每個負責人的姓名。開席前,知客擦乾凈桌子,將煙酒和茶壺放在桌子的正中間。桌子的每個角各放一個杯子。客人來了後,按尊卑長幼一次坐定,長者給每個人發筷子。
有安排專門端盤子的知客。端盤子的人個子要高,胳膊要有力。一個方方正正的盤子里,放上將近十個碗碟,沒有力氣真是不可想像的。盤子往哪兒端,是一門藝術。先給最尊貴的客人的那張桌子上菜。那張桌子放在帳篷的最正中。喜事一般都是娘家來的人,喪事都是外家的人。其他飯桌上的人笑著招手先向他們這張桌子上端,可是端盤子的人得有原則。這一點可馬虎不得。其實,招手要菜的人也是在開開玩笑而已。快樂的場景為什麼要一臉嚴肅呢?
不久端菜的知客就將菜端上來了,具體負責每張桌子的知客負責轉菜。轉菜也有一定的講究,中間放雞鴨魚等大盤的菜,中間的菜吃完後,周圍的菜依次向中間遞補。這是酒菜,和其相對的是飯菜,飯菜一般是雙份,兩邊對稱擺放。飯菜擺放好後,饃隨之也端上來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飯量從知客舉在手裡的饃盤里拿兩三個心心相連瑩白如玉的花子饃放在自己跟前。除了花子饃,在喪事上還有血饃,就是殺豬的時候接豬血做成的松軟香油的菱形饃。當然還有包子。
宴席一輪一輪地進行。第一輪,都是最重要的客人和到得早的鄰居。沒趕上的人就在附近三五成群地聊天。喜事上第一輪,要舉行結婚儀式。主持人都是村上能說會道的文化人。這時席中的人都停下了吃喝。聽主持人宣布,主持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唱諾。所有的人都跑到棚前來了。他們仔細地聽著,像秋日裂開嘴的石榴一樣甜甜地笑著。
這時,環顧席間,席間的篷布周圍掛著客人行來的毛毯,被面等禮物,上面寫著客人的名字。如果是兩個客人,便在姓名底下寫上「同賀」二字。各個人喜笑顏開,經歷著主人家的喜事。
第一輪宴席還很正式,到第二三輪就變得活躍起來了。因為遠方的客人已經離席,剩下的都是些左鄰右舍。老人,小孩,媳婦,閨女。真是歡聚一堂。戲劇性的娛樂也從這時開始。從今天開始就成為阿公,阿家的,就成了這場娛樂的主角。他們常常被那些善搞惡作劇的知客弄得臉上抹上了鍋底的黑,或者塗得一臉紅。阿公,阿家笑著在鄉親們面前丑了一回。大人娃娃都樂得合不攏嘴。
看著自己的孩子已經成家立業,看著村中又多了一個新人。大家都高興啊!而做父母的一生能真正在村裡人面前高興幾回呢?
知客們在等其他客人坐完席後另開幾桌吃飯。其間自然又說又笑。他們吃的真香啊,就是狼吞虎咽也沒有笑話。幹活的人吃飯的這個樣子才是最美的。一切最自然地流露出來的美的表情誰會笑話呢?
這一天知客很忙,常常到很晚才回家。他們真的很辛苦。他們帶給了家裡人在過事的主人家所感受到的一切,無論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這一夜他們要好好睡一覺。
第二天,知客可能還在被窩里,主人家一大早就派人來請知客去吃飯。這一天,是謝知客的日子,稱為吃謝席。主人讓廚師備好飯菜,請知客吃飯。除了吃飯,主人拿出一些錢,買上一兩筐橘子,一大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等,分給知客。大家同樂。
飯後,知客幫主人迅速地拆下過完事的帳篷,還掉借來的桌凳。知客也把從自己家拿來的鍋,水壺和一些零碎東西等順便帶走。
知客的工作至此就算結束了。
弓水街上的人常常說:「一家的事就是百家的事。」我想,這是不錯的。許多人談到鄉村社會的文化,而知客不也是鄉村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嗎?正是在這種文化中,孕育了人性的團結和互助。
從我能夠懂事的時候起,我就經常去座席。關於知客,就是我的故鄉給我的生活知識的一部分。每家遇到紅白喜事,都要請知客。今天,他出現在你家的事上,明天,你就會出現在他家的事上。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誰不經歷呢?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變。現在遇到紅白喜事,弓水街上已經有了專門的人從事與此有關的一切服務。現在知客再也不用從自己家裡拿水壺茶杯,甚至方桌等東西了。上文提到的每張桌子四個角各放一個水杯變成了每人一個的一次性紙杯或塑料杯,還有筷子,也變成了一次性的筷子。一個健康文明的時代開始了。
我的父親生前幾乎被村裡每一家人過事時請去知客,還有和他一樣年齡的人。現在,和我一樣年齡的人,早已出現在了每家的事上。但是他們已經不再需要干那麼重的活了。歷史的車輪在向前飛奔,這種古老而淳樸的風習依然在延續。弓水街上過事的人家依然需要知客。如果你生活在弓水街,你就會理解知客對於一次紅白喜事來說有多重要,有了知客,每一次的紅白喜事也才真正叫過事。過事,聚的就是人氣。弓水街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我曾參加過許多次在高檔的賓館飯店舉行的結婚典禮,鄉村過得再好的事也無法達到它的水平。模式化的現代文明常常脫胎於古老的傳統,但卻逐漸變得僵化而缺少情感的溫度。「知客」這個名稱對於城市來講,可能是一個從事風俗研究的專家的一個知識,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講,也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鄉村社會,卻是可以觸摸得到的歷史和延續中的現實。也許若干年後,他會消失,但他卻是我們遙望鄉土社會的親情時最溫暖的記憶之一,他也展示了鄉土社會所能凝聚起來的那種感人的力量和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