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風俗服裝
1、遼寧春節習俗
遼寧省春節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是「老沈陽」有關臘月習俗的順口溜。
過年是三十除夕夜,但「老沈陽」人兒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道上了,到年三十,連續八天不間斷作業。「老沈陽」人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飯桌上的菜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數量須是十道菜,意為十全十美等。菜名要寓意吉祥、發財、團圓等,比如要有一道燉魚,預示年年有餘,而飯桌上必須有的一道佳餚就是餃子,餃子狀似古時的元寶,且要把一枚硬幣包在餃子里,這都是對來年財源滾滾的美好期待,誰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則代表這個人來年會發大財。這過年吃餃子,可以說是從初一吃到十五,啥時候年過完了,這餃子才能停。
三十夜十二點准時吃過「團圓飯」,團圓飯前,要先為祖先燒紙錢,讓祖先這一年在另一個世界可以有足夠的錢花。而團圓飯後的 「守夜」,所有房間的燈必須打開,讓祖先及逝去的長輩可以通過燈回到家裡團圓。
初一初二稱為「壓歲」,且初一不能出門,初二出門去親戚長輩家拜年,領取一年的壓歲數。
初五又稱破五,意思是說從這天開始過年的各種忌諱就可以破除了,不用理會了,當然還是要吃餃子表示一下。
正月十五一般各地都有觀花燈或者煙花節,這一天是春節除夕夜以外,對於「老沈陽」人來說,最熱鬧的一天,每家門前都會懸掛燈籠,而且晚上都會出來觀花燈,人山人海,滿街的燈籠,看得你眼花繚亂,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2、遼寧省民風民俗
各地民風民俗:(供參考)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
3、錦州結婚風俗是什麼,人們在結婚時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錦州結婚風俗指的就是遼寧錦州地區的人們的結婚的風俗習慣。錦州地區的人們結婚也是有自己的一些地方亮點的,如果說不懂得的人很容易錯過這些婚俗亮點,導致自己的婚禮舉辦的不是那麼的錦州鄉味,兩個人的感情趨於穩定,接下來要做的必然是結婚,而結婚就要舉行婚禮,而舉行婚禮就要按照家鄉的婚俗來舉辦,這樣才能夠讓親朋好友開心,讓父母有面。
一:下聘禮,男方女方自由戀愛也是要下聘禮的,聘禮的金額是雙方一起商定的,而且聘禮的禮金一定要包括購買三金首飾的錢,而且聘禮一定要是一個吉利的數字,比如說六萬六,八萬八等等。
二:確定婚期,男女雙方的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渠道來確定一個黃道吉日,然後坐在一起商定具體的結婚日子,這樣婚期確定就開始各自的准備婚禮。男方要聯系婚慶公司,購買一些婚宴上以及招待客人的煙酒糖果以及瓜子等等,女方的話則是要准備嫁妝,女方的父母陪同女兒一起購買黃金首飾。
三:結婚,結婚前一晚上,男方要將婚車路過的所有的井蓋都用紅紙蓋上,而且結婚當天要早早的到新娘家來接新娘,當然也少不了敲頭門,改口拿紅包,玩堵門游戲等等環節。特別的地方在於新郎接新娘回新房的路上新娘新郎以及童男童女是不能夠說話的,在經過橋的時候要往橋裡面扔硬幣。到了新郎家,新郎下車將新娘抱出來,然後新娘手中會拿一個紅色的盆也就是聚寶盆,有新郎的母親接過來,將錢和盆一起放到新房去。 看完這樣的錦州結婚風俗是不是覺得比其他的地方的婚禮習俗簡單了很多呢?這樣的婚禮給人的感覺是沒有太多的中國元素的,但是這樣的婚俗在錦州地區已經有十餘年的歷史了,而且還在不斷地簡化,可以說大家喜歡的是這樣的婚俗可以讓新郎、新娘以及雙方的家人更加的輕松。
4、遼寧錦州黑山那邊訂婚的風俗是啥樣的?具體點,粘貼的不用
訂婚之前雙方家長見面 講好雙方有什麼要求 比如彩禮,房子了。然後訂日子,邀請親戚朋友,訂婚的當天,是女方親戚來男方家,雙方親戚彼此介紹認識,男方和女方要為長輩點煙。然後男方要給女方買套衣服 鞋 從頭到腳 都得買,這是事先買好的,男方的母親要把這些東西打開,讓親戚看看,然後還要給彩禮錢。之後就是吃飯了,男女雙方敬敬酒什麼的 就結束了
5、遼寧省春節的風俗習慣
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
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
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
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6、東北的風俗是怎麼樣的?
1、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
2、酸菜飲食民俗:
以前東北人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新鮮菜。冬天,人們為了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蘿卜外,家家都漬酸菜。
3、文化民俗:
二人轉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4、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嚴寒,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相識,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間又酸又澀,於是人們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由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適口,果汁富足。
5、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今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停。
7、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分別穿著什麼服飾和生活習慣
1,壯族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2,滿族
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以後,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宮廷樂舞中,備有滿、蒙、漢,朝等族的舞蹈。
3,回族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4,苗族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
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5,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維吾爾族人路遇尊長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見要握手,婦女相見要互相擁抱,貼一下右臉,都以「撒拉木」問安,最後,雙手撫膝躬身道別。晚輩要先向長輩施禮,現在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
維吾爾族普遍認為賓客盈門是令人羨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時到來,要分男女長幼進門,上炕入座,最尊貴及最年長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間主人特意鋪的褥子上。飯前飯後主人都會提著洗手壺為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沖洗三遍,客人不得將水亂甩。
主人先給每人斟一碗茶水,雙手敬上,然後在客人面前鋪開一張餐布,擺上各種點心、瓜果及美食,有條件的還要宰羊款待來賓,讓客人盡情享用。
8、東北有什麼民風民俗?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9、遼寧婚禮有什麼風俗和形式?
1、擇日
即決定娶親日,多請算命者據生辰擇「利月」、「吉日」。凡臘月任一天均為吉日,名曰「闖亂年」。舊有「黑年」(即一年兩頭不見春)不娶親之避,還有「正月不提親」之說。此外,縫衣、縫被男女雙方均造擇吉日請四位異姓婦女幫忙,忌寡婦、孕婦。男家要於被角包紅花,取「榮華富貴」之意。女方除縫賠送衣被外,還要給夫家人各做鞋一雙。男方在娶前的十餘天,將所炸「干麻糖」(俗稱「果子」)送至女方,女方分別送給親戚朋友通知娶嫁日子,表示邀請,俗稱「花消」。「花消」此舉,男方也同時進行。類似同學、同事等只互傳,到時以被面、臉盆等物或錢相贈作賀禮。
2、梳頭
新娘梳妝打扮的時候,會請一位有福氣的長輩來給新娘梳頭,寓意跟安床的道理相似。
3、繞吉祥路
新人上迎親車後不能直達目的地,必須繞當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開一圈。
東北遼寧結婚風俗
4、吃甜品
一般在敬茶後(女方家裡敬完茶,或者男方家裡敬完茶),會安排吃甜品。一般都是水煮紅雞蛋,或者是湯圓。都是圓的,寓意圓圓滿滿。而甜品則寓意甜甜蜜蜜。一般兄弟姐妹們都要吃,然後新郎新娘你喂我,我喂你,秀大家一臉恩愛。
5、鋪床
遼寧人要男方家的長輩鋪新房的床,長輩要選父母,兒女齊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這位長輩那樣幸福。然後找1至2個乖巧、聰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幾個滾,寓意將來會生漂亮的男寶寶。如果喜歡生女寶寶,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來打滾好了。還得記得給每個小孩包紅包。
10、錦州民風民俗
1、錦州國際民間文化節
錦州國際民間文化節具有開放性和文化交流的特點,展示了和諧錦州、濱海新錦州的時代風采。節日期間的文化節文化藝術活動精彩紛呈,可以欣賞到形式不一的說唱、舞蹈表演,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黑山二人轉、遼西高蹺、醫巫閭山民間文學、陳派評書、道光廿五白酒傳統釀制技藝等。
2、油菜花旅遊節
地錦州首屆油菜花旅遊節在錦州世博園拉開了帷幕,來自本地的市民及全國各地的遊客共同見證了花開大海,千米油菜花谷,蜿蜒入海,婀娜多姿的浩瀚景觀,暢游自花的世界裡。
3、古塔廟會
每年進入農歷臘月廿以後、大年三十前後的時間,在錦州古塔公園及步行街都舉辦古塔廟會。每一年的廟會都有不同的主題。活動內容及形式大體含蓋商貿活 動、文體活動、民俗活動和宗教活動。
廟會期間,市民及遊人可品嘗風味小吃、購地產年貨及名優產品、觀民間藝人絕活表演、坐花轎、玩自娛自樂、參加觀音閣、 玉佛禪寺的宗教活動。
4、錦州蘋果節
蘋果是錦州市有名的特產之一,錦州蘋果節」的舉辦,正是立足於錦州蘋果廉政文化景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紀念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到的「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的深刻寓意和愛國實業家、生生果園開拓者-李善祥先生。
通過舉辦錦州蘋果節的平台,弘揚錦州蘋果廉政文化,進一步加強與旅遊業及社會各界的互動交流,擴大錦州旅遊知名度,做大做強錦州旅遊產業,促進錦州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5、錦州古玩文化節
錦州古玩文化節已舉辦了很多屆,它作為錦州市的一個文化符號,已經深深烙印在古玩愛好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記憶中。古玩文化在展示錦城悠久歷史積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氣質精神、提升市民文化品位方面,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