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靖邊的風俗

靖邊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1 17:15:13

1、小學六年級作文靖邊節日習俗500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要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著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著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游牧等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以及歷史上各游牧民族、農耕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繼承。《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服飾:「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舊唐書·黨項傳》載黨項服飾:「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襠褲、裹腿、頭上扎羊肚手巾顯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飾演化而來。 陝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干羊肉、羊雜碎、腌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面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如炒米、炒麵、奶茶、乳酪,就與蒙族習慣相同。陝北人還喜歡散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陝北人的傳統肉食以羊肉、雞肉為主,極少食用馬、騾、驢等大牲畜肉,魚類食物也很難在傳統食譜中找到,只是近代才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陝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陝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扣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富裕者,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介面子石窯)。更富裕者,則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門在用細鑿鑿出石面,或用水磨磚砌合,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松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華美。 窯洞是最具陝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陝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

2、榆林過年風俗是什麼?

剪窗花,貼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餅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鬧社火,釀米酒,貼炕圍子,貼門神,寫春聯,貼春聯,掛燈籠,打冰擺鍘刀

農歷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鳴放鞭炮,村莊一片氤氳。家家戶戶吃水餃(俗稱扁食),男女打扮一新,為長輩拜年。受拜者以煙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並用錢幣賞賜小孩。

是日,村人相見,皆賀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樂在其中。農村中有將除夕中午所剩撈飯於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習,稱之為夾年飯,取年年有餘之意。

初2開始,親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窮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窮鬼,迎來財神,飽食一餐,謂之「填5窮」。有的地方從正月初1日起,所掃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婦將垃圾倒往遠處,邊倒邊說:「送窮神,送劣神,把窮神送個乾乾凈凈」。送5窮,現在很少見到。

初6,俗稱過小年,過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張燈火,徹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攜帶妻子到岳父家過小年。定邊、靖邊有以長幼為序叫魂的習俗,榆林舊時有將炒黑豆撤於房壁叫作「爆六甲」的習俗。

在陝北古風文化園內,彩扇飛舞,鑼鼓喧天。

秧歌隊的隊員們撐著花傘,手持彩扇,跟著鼓樂隊的節奏,在傘頭的帶領下,變換著各種隊形,扭起了歡快的橫山大秧歌。吹嗩吶、跑旱船、趕毛驢、踩高蹺,穿插在秧歌隊伍中,市民們紛紛拿起手機、相機記錄下這歡樂的一刻。

橫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陝北榆林流傳已久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五彩繽紛的服裝、歡快跳躍的步伐、精彩絕倫的演出,無不令人拍手叫絕,為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氣氛。

3、關於靖邊的臘八節特點來歷做法品嘗的口感

臘八節起源農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編輯本段]臘八節傳說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一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一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說,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還有一說,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另有一說是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1],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缸米、櫃里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里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里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編輯本段]臘八節習俗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1.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 、司嗇神?後稷 、農神?田官之神 、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 、貓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溝 、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2.飲食
①臘八粥
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選料有講究
如今超市裡有配好了的臘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身體狀況選擇臘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臘八粥會獨具特色。
「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谷類,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溫脾益氣的作用,適於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於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濕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類是「臘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黃豆、赤小豆。黃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營養十分豐富,並且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種惡性腫瘤、預防骨質疏鬆等多種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中醫認為本品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之功,對於脾虛腹瀉以及水腫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不可小看「臘八粥」中果仁的食療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長生果」的美稱,具有潤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種功能。核桃仁具有補腎納氣、益智健腦、強筋壯骨的作用,還能夠增進食慾、烏須生發,核桃仁中所含的維生素E更是醫葯學界公認的抗衰老葯物。
如果在「臘八粥」內再加羊肉、狗肉、雞肉等,就更使臘八粥營養滋補價值倍增。對於高血壓患者,不妨在粥里加點白蘿卜、芹菜,對於經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點龍眼肉、酸棗仁將會起到很好的養心安神的作用,何首烏、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對血脂也有輔助的調節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療佳品。燕麥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食用燕麥後可減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麥後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對於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並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點燕麥。大棗也是一種益氣養血、健脾的食療佳品,對脾胃虛弱、血虛萎黃和肺虛咳嗽等症有一定療效。
臘八粥歷史記載:
《雞肋篇》所記配方: 臘八粥「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於上以林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周)粳米投著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於佛聖前,並於房牖、園樹、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錄》所記配方:「(蘇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調之臘八粥;或有債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紅樓夢》所記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種菜果(紅棗、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江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製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鍾,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鍾,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禦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②臘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准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③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④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4、中秋節各個地方有哪些習俗?

山西中秋節習俗
山西潞安地區過中秋節時要宴請女婿帶愛人及子女上門一起共度良辰;山西永寧地區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恭祀太陰星主;山西大同地區稱月餅叫團圓餅,大小在二、三尺左右,且有中秋節守夜之俗。
陝西中秋節習俗
陝西西鄉地區過中秋節時男子要去泛舟登崖,女子則在家籌備佳宴,中秋節家家戶戶必食西瓜;陝西靖邊地區過中秋有吹鼓手走街串戶打鼓吹號,走時戶主得給賞錢;陝西洛川地區中秋節時家長要率子女攜帶禮物去老師家拜節。
四川中秋節習俗
四川嘉定地區的人們過中秋節時要祭土地神,上演雜劇、聲樂等,俗稱「看會」,四川人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在中秋節還要舉行打粑、殺鴨子等娛樂活動;有的人會在中秋節夜晚將桔子挖空,裡面點上蠟燭,懸掛在自家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俗稱「舞流星香球」。
福建中秋節習俗
福建浦城地區過中秋節時女子穿行南浦橋,以祈求長壽;福建建寧人中秋夜要在門前掛旛燈向月宮求子;福建上杭地區的人們過中秋節時,人們會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有大神降臨,竹筐就會搖擺,依搖擺的次數來卜吉凶;福建金門人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天公用仙桃型的紅果代頂,俗稱「天公果」,拜月用的紅果要雕成豬羊的形狀,數目一定要九豬十六羊。
江西中秋節習俗
在江西吉安地區中秋節傍晚,村村寨寨都要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燒紅後將醋倒進去,讓其香味飄散於全村;江西新城地區過中秋時,從八月十一夜開始要在自家門前懸掛通草燈,大街小巷鼓樂陣陣,熱鬧非凡,直至八月十七才算結束。
山東中秋節習俗
山東慶雲地區農家在八月十五日要大祭土穀神,俗稱「青苗社」;山東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還要上墳祭祖,即墨地區的人們中秋節家家戶戶要吃一種叫「麥箭」應急食品。
河北中秋節習俗
河北萬全地區的人們稱中秋為「小元旦」,過中秋節時要在月光紙上繪太陰星君,懸掛關帝夜閱春秋像;河北河間地區的人們稱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意味著當年收獲的青菜味道含苦味。
江蘇中秋節習俗
江蘇無錫地區的人們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各類景色,香鬥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多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節,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國的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在新加坡是相當熱鬧的。節日降臨前的一個月,月餅燈籠就開始上市了。月餅,不僅滿足人們的口福也用來祭祖拜月,更是親戚朋友互相饋贈的節日佳品。除了月餅,中秋節的另一種節日佳品是「柚」。
對年輕人而言,令他們感到興趣的是各式各樣製作精美的燈籠,他們也趁著節日的機會,展露製作燈籠的才華,大人們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燈籠製作比賽及花燈展覽會上盡情娛樂。
新加坡人也可以參加由民眾聯絡所或會館主辦的中秋晚會。一家人一起賞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擺上瓜果、月餅,再添上孩子們的燈籠,就是一個溫馨、和諧的中秋夜。為了使中秋佳節的氣氛更濃,慶祝活動更普遍,建議在公共場所張掛燈籠,同時主辦猜燈謎等活動。

5、陝北過年習俗?

陝北過年習俗
掃塵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粘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倒「福」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以此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掛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開門「炮」
中國民間有放「開門炮」的習俗。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大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平安康泰。
大年初一,大人要早早起來,男人的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家庭主婦著手准備大年初一第一頓飯。全村的男人要帶上小孩到本村的廟宇進行祭祀活動,求神靈保護一方平安,大吉大利。在神木馬鎮、沙峁、瓦羅一帶,正月初一早上習慣吃「頭瑙」,其他地方吃扁食。「頭瑙」的製作,是用上好的白面和好後,擀成薄麵皮,然後用刀切成邊長一寸左右的菱形,把對角捏在一起成元寶狀,下鍋煮熟後,以木耳、海帶、羊肉丁為輔料;以蔥、姜、花椒、辣椒、胡椒粉、醬、醋、香油為調味品。有的人家還放一些小扁食、小丸子,色香味俱佳,晶如白玉,狀似元寶。據考,此種食品由晉中晉西傳入。大年初一早上吃「頭瑙」,既是一種美食,也有吉祥發財的寓意。家庭主婦把面和好後,在醒面的間隙,叫醒兒女起床,穿上新衣准備拜年。婆婆和大一點的女兒一起動手捏制「頭瑙」,小孩子梳洗後就在家族中挨家逐戶給長輩拜年。正月初一除到廟上祭祀神靈外,講究不出大門,不動笤、掃帚。所有食品也都在年前已製作好了,除正月初一,初二吃的頭瑙、扁食外,到正月十五之前,所有飯食只是加熱,簡單調制,坐下來享受辛苦一年帶來的最休閑、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到了正月初二,村坊鄰里就開始走動串門,見面互問「過年好」,大人們玩麻將、紙牌、下棋、彈唱、聊天,孩子們聚在一起玩各種小游戲,同時也開始互相請客,完成各種人情禮儀。大的村莊開始正月十五鬧紅火的准備工作。
正月初五,當地有送「窮媳婦」的習俗。相傳「窮媳婦」是惡煞神的俗名。姜子牙在當年封神之後,各路神靈歸位,各司其職,天下太平。過了不久,出現了一個惡煞神,攪得人間不安。追其由來,才知是禍害殷商比干丞相、賣無心菜的那個女人。這個女人是當朝大夫、奸臣費仲的老婆變化的。姜子牙封神時她不在場,此後三番五次找姜太公封她,姜脫口而出:「你真是個惡煞神!」這句本來罵人的話,誰知那女人就接了姜太公的口氣,竟然做起惡煞神來,到處擾亂人間,走到哪裡,哪裡遭殃。各路正神稟報玉帝,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降服,仍是無法拘拿,玉帝就請姜子牙鎮之。太公掐指一算,知道惡煞神下界也是天意,為了人間安寧,他教人們宜送不宜敬,辦法就是正月初五乘惡煞神休息之機,家家戶戶掃除垃圾,祭送「窮媳婦」離門。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戶把家裡家外大掃除一遍,掃下的垃圾放在一個角落,再由婦女用五色花布縫一個象徵窮媳婦的布人,把布人供在門角,祭祀一番。次日凌晨,給布人插一個麻雷炮(二踢腳),端上頭天掃下的垃圾,出門向南走三百六十步,把麻雷炮當空一放,然後順手倒掉垃圾,在地上撿一根柴火棍,表示接上了財帛,轉身回家,不能向後看,否則「窮媳婦」就會跟來。由此習俗,當地方言一直把垃圾叫做「惡煞」。此習慣實際上就是過年後一直禁忌打掃衛生,藉此習俗來一次衛生大掃除。
正月初六又有過小年,也稱過「人戚(兒)」的風俗。相傳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夢見涇河老龍王托夢求救,結果李世民沒有看住魏徵,斬了老龍。老龍責怪李世民不講信譽,向閻王告狀,要和唐太宗辯理,因此唐太宗大病不起。軍師徐茂公卜卦,算出唐王不到陰間走一回難免此災。徐茂公准備了禮物,寫了諜文,一起燒化。唐王瞑目後,就到了陰間,這就是民間所傳「小唐王游地獄」的神話故事。唐王到了地獄,見了閻君和崔判官與老龍當堂對質,並非見死不救,又向閻君許下進獻北瓜的口願,才被送過陰陽界還了魂。唐王復生後,滿朝文武皆大歡喜,但李世民在陰曹地府七天七夜,飽受驚嚇,卧床不起,精神恍惚,老說夢話。丞相魏徵派秦瓊,尉遲恭日夜把守宮門,才能安睡一陣。眼看大年即將來臨,唐王的病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徐茂公又起一卦,得知唐王的病要好還須一年的療養。大臣們擔心時間長了朝政有失,商議有何良策,徐茂公沉思一會兒獻計說:「我有一法可救我皇,就是提前過年。」眾臣問:「什麼時候過?」徐茂公說:「過罷大年六天後再過小年,不就滿一年了嗎?」眾臣一聽無不高興。徵得唐王的同意,朝廷就頒旨全國,統一於正月初六再過小年。從此,過小年的習俗就流傳下來。民間又把小年稱為「人戚(兒)」,是因為朝廷當時下禁令,從過大年到過小年,這六天內一律不準走親會友。就這樣,把正月初六又稱「人戚(兒)」。此後,人們沒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等過罷小年再走親會友。過小年與大年基本相仿,要放鞭炮、吃年夜飯、掛燈籠、點香燭,但已沒有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那樣的繁雜程序和禮俗。
正月初九是「鼠喜日」。相傳正月初九是貓兒的舅舅竇豆的生辰。這天,貓兒都要上竇山給舅舅祝壽。貓是老鼠的天敵,無貓鼠自由。這一天貓都上山,老鼠就乘這個自由之日給兒女們辦喜事,因此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鼠喜日」或「老鼠娶親日」。每逢正月初九,婦女們忌做針線活一天,為的是怕扎爛鼠窩,引來鼠禍;有的地方還忌擔水,怕擔回老鼠來。據說這一天夜裡人靜時,可以聽到娶親鼠隊的串鈴聲和歡叫聲。這當然是一種神話,但過去當地風俗,這一天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要放一些好吃的,據說這樣能取惠於鼠,不再亂啃衣物、食物。
到了正月初十,陝北不少地方有撈「金籽頭」的習俗。傳說很早以前,太上老君派仙童把各種五穀雜籽撒在地上,長出了莊稼,從此人們懂得了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糧食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結束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的莊稼渾身長穗,產量很高,打下的糧食吃不完,因此就有人不愛惜糧食,隨意糟蹋食物。時間長了,土行孫駕雲上天宮,把人間揮霍浪費糧食的惡行告給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聽後大怒,就率領天兵天將和仙童玉女到凡間,把所有的莊稼從根上起一捋到穗頭,這時狗跪下哀求,「老君開恩,把這點小穗頭頭留下給我吃吧。」老君仁慈了一下,說:「可以把這點穗頭就留下給你,蒺藜苗、倭瓜、葫蘆留給那些造孽的人們,你要好好看管,不得糟害。」這么一來,人間除了蒺藜苗、瓜茄葫蘆,其它穀物莊稼一枝只有很短的一穗。人們這時才真正體會了糧食的寶貴,再不敢任意糟蹋糧食。農村每逢人們吃飯,狗在院子里、家門口或屋裡面對面守候,據說就是監督人們不要浪費食物。相傳正月初十是太上老君的壽辰,人間為給老君祝壽,祈禱老君開恩給人間賜福,其實也是警示後人,不要浪費糧食,就把這一天定為「金籽頭日。」當地農村過去在金籽頭日,一大早要放炮燒香,吃金籽頭撈飯,第一碗飯要獻在最高的牆頭上,讓太上老君來嘗。

6、陝北嫁女習俗

1、嫁妝

女方父母會為自己的女兒准備陪嫁錢,如果女方嫁的比較近的話,女方父母還可以為女兒陪嫁家電,同時,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長准備,必須是雙份兒的。



2、迎親隊、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舉行婚禮前,新郎新娘雙方不能見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帶著迎親隊伍,隨著「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來到新娘家迎娶(雖然現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轎到現在的汽車、馬車或自行車所取替。

3、壓轎

老主家互相交代後,新郎要求婚,單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點頭後方可抱著新娘上花車。轎夫抬上新娘剛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來擋道,並坐入車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親人給紅包後才下來。

4、回門

結婚後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數),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回門算是婚禮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對住的天數因地方差異也各不相同。

5、彩禮

給娘家的彩禮錢,比較吉祥的數字,彩禮多少一般根據男方家庭條件而定,如8千8,4萬8,6萬8,8萬8等等。給女方彩禮的時候,女方適當會退點兒彩禮。

7、靖邊端午有什麼風俗

俗稱「端午節」,在農歷五月五日。清晨,男女折艾插頭,家家懸艾葉,吃粽子或甑糕,飲雄黃酒(以避蛇蠍),小孩手足系彩繩(以後聽到雷聲即剪掉),頸戴香荷包。

8、陝北榆林靖邊結婚彩禮多少

今年談了個陝北女子,家是佳縣農場的,談了快一年了,這幾天家人坐一起商量結婚的事,到禮錢這里說了6萬。

另外有女同事說,自己結婚時,男方家裡給了10萬元的現金,另外還有3萬元用作購買金銀首飾。

彩禮只是一個形式,因人而異,家庭條件好就多給點,家境不怎麼好5-10萬差不多了。一般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彩禮錢也不一樣。

9、陝北榆林靖邊結婚彩禮多少?

每個地區的結婚彩禮都不同,多多少少都會受結婚風俗以及家庭經濟能力的影響,那麼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2021年陝西各地結婚彩禮一覽表,陝西結婚彩禮錢一般給多少2021。

一、2021年陝西各地結婚彩禮一覽表

1、榆林:榆林的彩禮一般是66000、88000元之類的吉利數字,還要給女方零花錢。
2、銅川:在銅川,彩禮錢一般都在10w以內,至於女方家還有沒有別的其他要求就再議。
3、寶雞:寶雞市的彩禮不是很多,一般1—2w就足夠了,但是下轄的區縣大部分是5—8w的價格。
4、渭南:起步價是3w以上,很多開口就是10w的,越是貧窮的人家,要的彩禮錢越多。
5、延安:從8800到10w20w不等,大部分家庭給的彩禮是五位數起,房子是必備品。
6、漢中:一般是准備6-12w左右,娶一個城裡姑娘,當然彩禮錢也不會太便宜,至少是5w起價。
7、安康:彩禮錢實際上是6-8w之間,安康的區縣可能會在此基礎上再多加一點點。
8、商洛:商洛市的彩禮錢一般要求是1到2w,下轄區縣,條件好點的是要求3到5w,差點的是5到8w。
9、咸陽:大部分咸陽人的彩禮要求是在3-6w,少數會開口要10w。

二、陝西結婚彩禮錢一般給多少2021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 西安的彩禮在2-6W左右,西安雖是省會,但彩禮錢卻不是很貴。有很多西安妹子甚至娘家倒貼,除了彩禮,還需要送禮物,通常是煙酒茶點心蓮藕生肉。
2. 如果是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會給6萬左右的彩禮錢。而新娘也會給3萬左右的嫁妝錢,所以實際上的開銷並不算大。而親戚朋友參加婚禮所收的禮金,一般會給新人購買家電,用作家庭啟動資金,如果男方有房子,女方可以出一個車子。
3. 結婚禮金數目各地的要求都不同,有的地方是10001寓意是萬里挑一,旨在表現女方的優秀;也有的是60000寓意順順利利;還有80000祝福對方財源滾滾。由此可見彩禮禮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數字含有特別的寓意。

2021年陝西各地結婚彩禮一覽表,陝西結婚彩禮錢一般給多少2021,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了,相信看完上面的關於陝西的彩禮內容之後應該也有一定的了解了,不過也僅供參考哦。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