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答大明皇帝日本風俗

答大明皇帝日本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1 16:15:39

1、朱元璋最痛恨日本為何又不攻打?

城市觀察者:鬧市一博核心提示:但凡一個王朝初定,總是希望四夷賓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即位之初,就派使臣持國書去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高麗、安南、占城三國都很順從,立刻遣使赴明稱臣朝賀,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堂堂中華之主,卻受到夷狄小國如此奚落,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要出兵攻打日本。 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他書房裡掛著把日本扇子,是明軍從一次剿滅倭寇戰斗中繳獲獻上的。他以此為題寫過一首《倭扇行》的詩,詩中斥責日本國王無道,民眾都是盜賊,還鄙夷地稱日本君臣平時光著腳,說話像青蛙叫。有一次,朱元璋接見日本使者答里麻順便問:「爾國風俗如何?」是乎答里麻早有準備,伸直脖子晃著腦袋吟詩作答:「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瓮儲清酒,金刀膾素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這首詩明顯和朱元璋的《倭扇行》唱反調,傲慢之意一目瞭然,因此朱元璋「惡其不恭,絕其貢獻,示欲征之意」。這就是說,日本人傲慢無理,斷絕朝貢,並有徵討日本之意。日本更讓朱元璋惱火的事情還在後面。鑒於倭寇屢次侵掠海濱郡縣,朱元璋於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楊載出使日本,賜璽書聲討其罪。國書寫得異常霸道,完全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聯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一要其稱臣,二要其取締倭寇,三甚至還揚言要縛其國王,征服日本。收到這封國書的並不是朱元璋想像中的日本國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實力派人物懷良親王。懷良親王可不是個善男信女,銅簸箕碰上了鐵掃帚。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戰爭時期,懷良親王是南朝後醍醐天皇第十一皇子,頭銜是征西大將軍。南北兩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鋒——築後川之戰中,懷良親王親自上陣督戰,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勝。無論身份還是性格,懷良親王看到這封劈頭蓋臉訓斥的國書,自然一頭惱火,加上受蒙古來襲後遺症的影響,日本人對中國來使有一種警覺和鄙視的排斥心理,當場殺了使者中的五人,把楊載等兩人拘留了三個月才放回。使臣被斬!這還得了?眼看倭寇騷擾越來越嚴重,隔了一年,朱元璋再遣使臣趙秩出使日本,遞交國書給懷良親王。趙秩經過一番驚險的周旋和唇槍舌劍後,終於軟化了懷良親王的立場。懷良親王派和尚祖來捎帶了大量的貢馬和土特產向明朝「奉表稱臣」,而且還送還了七十多個被倭寇抓去的中國人。朱元璋十分高興,在皇宮設宴款待日本來使,並賞賜了大量的財物。但是朱元璋對當時的日本缺乏最起碼的認識,他高估了懷良親王的影響力,懷良親王只是一個親王而不是國王,他的意志並不能代表整個日本國的意志,其實當時最有勢力的日本國王的想法正好與懷良親王相反,他並不認為跟中國交好是一件多麼急切而急需解決的事。敢情朱皇帝一直在對牛彈琴,中日交涉就這樣再次擱淺,朱元璋希望的日夷來朝的聖世景象依然沒有出現。日本當政者之所以不買朱元璋的帳,在他們看來,中國作為一支大陸力量,對外張力極其有限,從未有徵服海上島國的記錄,何談海戰勝利經驗?所以,他們雖承認本國實力還沒有強到能戰勝中國的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遠征軍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戰爭威脅不過是說大話而已,所以自己也來個以牙還牙,放出「大話」—放馬過來,俺不怕你!果如日本所料,盡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仍然只是大話壓人,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從政治上考慮,天下初定,朱元璋深知休養生息的重要,不願再起干戈,在祖訓里他不厭其煩地告誡後代不要「窮兵黷武」。從戰略上考慮,北方的蒙古殘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雖然不臣,但遠在大洋深處,勞師遠征,勝敗難料,他不願意冒這個風險。當然,如果朱元璋能預知他一手開創的大明江山後世屢遭倭寇侵犯,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出動百戰之師,不惜一切為子孫拔掉這根荊棘。怒日本,但持重不敢出兵,這恐怕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風水輪流轉,轉到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當皇帝時,日本人突然一改傲慢不恭的死硬面目,低頭哈腰請求稱臣朝貢,這當然是日本人審時度勢的一貫的作派,硬得過去要硬到底,一旦硬不過去就求和稱臣。當好大喜功的中國皇帝朱棣遭遇拜金為上的日本將軍足利義滿,兩個國家又重新好得像蜜里調油一般。朱棣甚至誇獎道:「海東之國,未有賢於日本者也。」只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爭端又起。先斬使,再稱臣,又反目。日本和明朝的外交史上,一次次上演白雲蒼狗的時代鬧劇。嘉靖皇帝忍無可忍:斷貢!這下更惹了馬蜂窩,翩翩使者不見了,頭纏白布的倭寇呼嘯而來!致使明朝中後期,我國東南沿海的民眾多次受到日本倭寇的騷擾。中國跟日本有著說不清的恩怨情仇——如甲午海戰、馬關條約、南京大屠殺……縱觀中日關系,中國強大日本獲利;日本強大中國遭殃!日本目前在釣魚島等局部敏感問題上對中國政府採取頑固的抵制態度,對未來的中日關系是不容樂觀的!

2、明朝末年,為何日本民間和官方依然稱明朝為唐國?

日本那時候是唐代的附屬國,日本吸收了許多唐代年代的文化,因此明朝末年,日本民間和官方依舊稱大明朝為唐國。一直到現在,日本的文字之中大量地應用中國漢字。日本的假名也全是在中國漢字的框架上,藉助正楷,草書的部首偏旁開創出來的。並且古時候,日本和朝鮮一模一樣,假名被稱作女書。

唐代的時候,日本為了更好地向唐代學習,就派遣唐使來我國。從頭至尾大約組織了十九次,出行了十六次,抵達了十三次。那些遣唐使到了我國以後,全方位仿效我國的規章制度。把我國的規章制度搬回到日本。在日本,孝德天皇年代,開始大化改新。在此次改新以後,日本開始了一千多年的唐化年代。

一直到大明朝的時候,日本還把我國稱為唐國,把印度稱為天竺,用的還是我國唐代時候的這些叫法。最有趣的是,我們中國現在的省是地方權力機關,日本的省是部,這是因為最開始我國的省最開始就是中央的權力機關。

唐代設三省六部,它們是二官八省一起管控這個國家,律令也都模仿唐律。在唐代的時候,日本全方位唐代化,唐風洋溢奈良城,都城跟我國的長安一模一樣。後來唐代末年由於戰亂,日本的遣唐使就終止了,日本跟我國的官方往來就斷絕了。

到了大明朝的時候,跟大明朝恢復了國交。那時候日本的足利幕府派遣使者來華訪問,朝見明成祖。明成祖就問使臣日本什麼樣子,使臣就寫了一首古詩《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來回復,由此可見那時候日本還留存著我國漢唐年代的一些文化,風俗習慣和基本禮儀。

3、日本使臣見朱棣的詩

日本使節「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

原文是: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瓮蒭清酒,金刀膾紫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4、國如中原國,人是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年年二三月,桃李滿園春。的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大明時日本使節嗐哩嘛哈(或作答黒麻/答里麻)。

原詩是《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 ,日本使者答里麻見明太祖,吟詩一首敘述日本國風俗,國情。全詩: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瓮篘清酒,金刀鱠紫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釋義: 日本比明朝更像中國 ,日本人跟中國古人相似。 穿著和制度是唐朝的,禮教和君臣關系是漢朝的。銀瓮裝新酒 金刀切鯉魚。每年的二三月,桃李開花都和明朝是一樣的。

意思是日本一切都在向中國學習,衣冠學的唐朝,禮樂學的漢朝,每年到了二三月,也一樣要過春節。上古人就是中國古代人,指的應該是唐朝而不是漢朝,意思就是日本人在內涵明朝人已經不像中國的古代人了。

(4)答大明皇帝日本風俗擴展資料:

《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是大明高皇帝朱元璋准備征討日本,日本遂遣使來訪,言辭不遜,對高帝關於日本風俗的問題作漢詩進行回答。明太祖聽完日本使者的詩後大怒,也做了一首詩:

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

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

觀天坐井亦何知,斷發斑衣以為便。

浮辭嘗雲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辯。

王無辯,折褲籠松誠難驗。

君臣跌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

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

釋義:日本使者自詡「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明太祖內心很不開心。在明太祖眼裡日本君臣平日里光著腳,說話像青蛙叫。唐代衣冠是你們日本這樣光著腳,君臣見面朝堂之上光著腳丫。漢時禮樂是你們日本這樣小家子氣。

明太祖所說的日本人斷發斑衣,斑衣就是單衣,日本人全身一年四季就穿一件單衣,光腳,吹噓自己是漢唐衣冠,所以明太祖很生氣。

5、衣冠唐制度 禮樂漢君臣什麼意思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這句詩不是中國人寫的,關於這句是的出處有多種說法,一種是宋代時倭國使節到天朝朝貢作的《答上問》,是說倭國使節到天朝朝貢,當時天朝正處於宋代,宋代皇帝不太了解倭國,就問使節「你們日本是什麼樣的啊」。使節答道:「君問吾風俗,吾風俗最純。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據說當時為了這首詩的版權問題,福建移民創建的大越國和秦代移民創建的倭國差點打起來。
另一種說法是明代時倭國使節到天朝朝貢時作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瓮儲新酒,金刀囗錦鱗。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我個人的看法是兩種出處都是真實的,後一首隻是倭國使節引用宋代同行的句子而已。
說起這句詩,實際上我想說的是在古代的時候亞洲文化圈中周邊諸國對中華天朝的態度,從宋代到清代,除了日本人不承認在元代和清代時期中國當時統治者的正統性以外,當然這種不承認比較純粹的是對元代,對清代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都是承認的。古代時期的周邊國家,無不以小中華自居,面對天朝上國的時候無不想法設法的表示自己是傳承於中華的,甚至很多人跑到中國找女婿,送女兒給你禍害還給你錢,這個叫做度種,這些父親不明的孩子後來都成為日本大名和高麗貴族,他們說漢語寫漢字,處處以中華苗裔自居,其他沒機會的人眼熱的近乎瘋狂。
從清末開始周邊諸國的態度就變化了,但是即使在西洋人入侵的情況下,這些外藩仍然眼巴巴的盯著中國,他們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情況下都不想信這些西方蠻夷會是天朝上國的對手,因為天朝上國可是說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不過無能的滿清政權連自己的面子都維持不了了。即使在種情況下,高麗國在面對倭寇的時候仍然寄希望於清朝,被欺負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抱住天朝的大腿,不過甲午之後,清朝的小細腿連自己都支撐不了了,從此諸國離心,天朝上國轟然崩塌了。
如今,很多所謂史學家為了粉飾太平,塑造如今中國強於任何時代,都很忌諱說道天朝上國這個事情,說是什麼盲目自大什麼的,其實這種蠢話除了娛樂一下自己,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會覺得好笑,從孫中山時代開始中國就變成徹底的沒有了尊嚴了,清末時代的知識界還知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呢,可是孫中殺這個出身日本認賊作父還到處到西洋搖尾乞憐的賣國賊還被尊為國父,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天朝上國之所以是天朝上國,無非有連個條件,國力天下第一,文明天下第一。在中國古代,除去一群野人統治了六十多年的元代之外,包括滿清都是極度漢化的。所以古代中國一直都符合這兩條,周邊國家不僅臣服於天朝的武力之下,也俯首於中華文明之前。如同如今美國人看不起世界各國一樣,古代的中國人瞧不起外國蠻夷也是很正常不過的態度而已。
承認以前的中國是萬邦來朝的天朝上國,並不是說我在提倡狂妄自大,而是說中國執政者現在迫切需要做的不是文過飾非成天想方設法的演示自己的丑惡,而是說中國現在的執政者如今的重要任務一個是加速發展國力,一個是搶救和大力的回復中華文明。
恢復天朝上國的夢想不是一種虛妄,而是一種合理的必然,縱觀歷史,只有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做得到,如今的美國和古代的中國是沒辦法比的,暴發戶只能風光一時,但是只有我們這個民族被上天卷過只有我們創造的文明流傳千古,如果中國不能恢復天朝上國與上天無關,只是執政者的無能而已。

6、彩雲國物語的背景是中國古代還是日本古代

國家的劃分方式是九洲大致和中國大禹治水時期差不多。

科舉方式比較接近與武則天時期的,女官唐代盛行,不過沒有宦官一說這一點有些像日本。
著裝女像是唐代,男裝基本也是唐代,武士裝接近於宋代,官吏老臣著裝似乎是漢武帝改革禮樂制度之前的。

皇宮是明清的紫禁城,但是後宮制度實在是太開放了,那些帥哥行走比太監還自由,大臣也是在皇宮隨便跑。

說到櫻花什麼的那很正常,因為中國的古代櫻花也很多,
日本使節「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
原文是: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瓮儲新酒,金刀囗錦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一開始女主說買不起米,但從食物上以大麥為主食的地區只有西藏和當時的邊疆地帶,介於裡面出現過無數次豆包,可能還是以小麥和大米為主,另外看到去酒樓吃飯的時候有魚有肉……看菜色應該是炒菜,炒菜的流行肯定是在明清時期了,中國歷史再早一些主要是燒烤、蒸煮的方式多一些。

彩雲國感覺很弱,經濟欠發達,正常情況下在和平時期首都老百姓不改那麼窮,彩雲國物語……字面來說彩雲之南就是雲南,所以……
明代雲南納西木氏土司?
借鑒日本的歷史的不多主要是中國風。
其它的……太多了,不過作為架空小說還是不錯的

7、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河事新酒寶劍斬夷人江山一克在桃李又生春與天地會關系

沒關系。

我只知道「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瓮蒭清酒,金刀膾紫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是明朝時日本使節答明太祖的五言詩,且頗令明太祖不爽。

8、今天是花朝節穿了件漢服參加祭祀,有同學說,這衣服像韓國的,更有同學說,像個日本人,怎麼可以這樣?!

發個照片看看啊
其實就像樓上的說的一樣,真正繼承漢文化的是 日韓
有詩為證!
《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
作者:答里麻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瓮儲新酒,金刀囗錦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不過現在韓國不承認,說我們學他們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