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風俗作文
1、畲族風俗習慣的作文400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2、畲族民俗風情的作文開頭
http://www.520xy8.com/Article/201108/38184.shtml
3、畲族三月三烏飯節的作文! 六年級作文300字
美麗畲族風情節
今年的4月16日是農歷三月初三,溫州市首屆甌越「三月三」畲族風情節在泰順縣司前畲族鎮隆重舉行。因為舅公的邀請我家3人有幸參加這屆畲族風情節。
早上7點,太陽還剛鑽出地平線。我們就坐上舅公的車出發了,經過3個鍾頭的路程我們到達了泰順的畲里鄉。彩旗飄飄,山歌回盪,到處洋溢著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首先欣賞畲族舞蹈.山歌對唱和竹竿舞。竹竿舞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舞蹈,集娛樂運動為一體。大姐姐大哥哥們的表演真精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大姐姐的帶領下,也學會了竹竿舞。接著我們觀看畲族人民非常有特色的婚嫁習俗表演,讓我見識到了不同民族的風情習俗和悠久歷史。
中午11點,太陽爬到了頭頂上。畲族家家戶戶蒸煮「烏米飯」,在門前屋後擺起來百家宴席,慶祝畲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烏飯節。我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和畲族人民圍坐在一起,吃著當地的傳統菜。他們的飲食和我們可有點不一樣,每張桌面都空的,等客人們一到齊,就連著上16道熱菜,有面條.青團.春筍.豆乾...烏米飯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這就是畲族最最有名的16碗。
今天,我們和廣大畲民共同歡慶這一美好的節日,祝願畲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祝願我們的中國繁榮富強。 這,我們美麗的畲族風情節 !
4、民風民俗作文500字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里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一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里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製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針一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一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一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斗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繫上布帶。如今,村裡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裡走走,仍可尋見木製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閑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裡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麼兩樣。這里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裡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一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斗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磨擦,從上下礧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裡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內存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灶。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牆,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一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裡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濕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5、作文:尤溪的民風民俗
尤溪縣的生活習俗
勞動:封建時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內」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影響,千百年來,婦女纏足習俗上不視為勞動力,生產勞動全由男子承擔。婦女只在家中從事烹飪、洗滌、縫紉衣裳、納制布鞋、飼養禽畜等家務,有的還績麻績薴、捻線、織布、編草鞋、織草席草墊、編竹笠等。唯獨畲族婦女不纏足,參加上山下田勞動。民國以後,少數婦女不纏足,幫助男人勞作或經商,也有少數女子進學堂讀書。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婦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漸普及,女子參加社會勞動不斷增多。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青年婦女開始被定為勞動力,每月有出勤定額,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從此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做工經商日益增多。國家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都吸收了許多婦女參加腦力和體力勞動。現在,成年女子與男子一樣,參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蔚成風氣。
飲食:尤溪人民習慣主食大米飯。通常吃撈飯,方法是大米入鍋煮沸幾分鍾後,用笊籬撈出倒入木飯甑蒸熟而成。有的鍋里留一些米飯煮成粥當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雜糧補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飯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產量不高,自產稻穀不能自給,廣大勞動人民只能種植雜糧添飽,只有地主富豪官紳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飯。雜糧以甘薯最多,收成季節,有的鮮蒸甘薯當飯食,有的刨成絲曬干儲藏叫番薯米,供常年與大米混煮食用。小麥種植不多,麵粉、面條和線面,多為外來商品。尤溪有用燦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這幾種都算精製食品,一般只在節日和招待客人時食用。雜糧還有少量的山禾、大麥、苦麥、蕎麥、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為主,輔以竹筍和野生菇類,以及田間的泥鰍、黃鱔、蝦、螺,溪澗中的魚、鱉、蛙、蜆。家養的雞、鴨、兔、豬等肉類和蛋,只能在節日或招待客人和辦酒席時食用。瓜、菜有季節性,盛產期間,須拿出一部分用鹽腌制、糟藏、酒漬、醋浸、曬乾等方法儲藏供缺菜時食用。飲料有茶和糯米黃酒。調味品以海鹽為主,富戶有用醬油、蝦油。
新中國成立後,尤溪水稻產量逐步提高,廣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飯為平常主食。在糧食定量供應取消之後麵粉、面條、糍、粿逐步成為較普遍的食品。煮飯方法,改為燉飯或燜飯。城鎮家庭,早晨多為吃粥,農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飯習慣。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雞、鴨、豬、羊、牛肉,蛋、魚和貝類大量增加。飲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種白酒、果酒、飲料、果汁、啤酒、汽水。調味品除鹽外,還常用醬油、蝦油、味精等。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主、副食品已相當豐富,三餐飯食已由過去的溫飽型向健康營養型轉變。隨著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許多城鎮家庭早餐已不煮飯,改食牛奶、豆漿、饅頭、包子、油條、油餅、麵包、蛋糕等,或乾脆全家人到餐館用早餐。農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飯。辦酒席時,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種飲料已相當普遍。豬肉已成為平常菜餚。醬油、蝦油、味精及其他調味品農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視為奢侈品了。
衣著: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領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側套底,襟口縫以領紐扣、右肩紐扣、腋下紐扣相扣住,紐和襻都以斜布條卷縫製成。下衣是便褲,寬褲深襠。女上裝袖子稍短,袖口寬,俗叫馬蹄腕。並在襟邊、袖口、褲腳口加裝飾花邊,有圍著褲的禮裙(為有褶有花邊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薴布為主,富戶和官紳才穿綢緞綾羅和毛織品。棉布絲綢均為外來商品。土產薴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藍色,為勞動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戶、官紳和讀書人有穿棉、絲布料的長衫,外加穿坎肩,即為禮服。民國十幾年後,男上衣逐漸改為對襟(俗呼對面扣),領用雙層布反褶,前襟綴雙口袋或三、四個口袋;女裝袖口逐漸改窄。之後,男裝又出現中山裝;女裝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褲都是圍腰窄褲頭,直襠,布料以機織棉布為主,內衣開始用針織品。
新中國建立後,縣城和青年男女裝以反領對襟的中山裝為主要款式,農村中、老年婦女上裝仍以大襟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裝也仍以對襟為主要款式。之後女上裝出現反領對襟款式;還有袖口另接一小段雙層布料開口並加紐束緊的內衣襯衫式,也作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褲型以圍腰窄褲頭開檔加紐褲腳反口為主要款式。
20世紀80年起,服裝普遍商品化,服裝型式、花樣的設計製作逐漸多樣化,尤其是女裝。男裝春秋裝普遍流行西裝、夾克衫和休閑衫;夏裝上衣流行機織短袖圓領或V型領、反領三種款式的T恤衫,襯衫仍為男上裝主要款式。女裝更是五花八門;夏季以旗袍,連衣裙,長、短裙、反領襯衣款式較流行;秋冬季的上裝仍以反領對襟款式為主。農村的老年婦女仍有穿大襟上裝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著裝已朝著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婦女手工製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層層疊糊,厚約一厘米左右,有包邊與不包邊兩種,然後用薴索密針穿扎後,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黑色布,有圓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種款式。纏足婦女的鞋面多用色布,製成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高木履(俗叫色褲鞋)。平腳婦女鞋樣隨男式,只是鞋面加橫帶紐。而後,出現了布面膠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膠鞋。但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還是自製布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多數人穿商品鞋,品種花樣也逐漸增多,有長統、短統、深口、淺口、通花、涼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膠,或單用或配合用。現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隨時都能從市場買到,穿皮鞋已極為普遍。膠鞋多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勞作時穿,原自製的布鞋僅有老年人還偶有穿著,極少人再做布鞋了。
襪和帽:民國以前,尤溪人民穿襪戴帽並不普遍。只是富戶和官紳士子及六七十歲以上老人穿襪子,襪子用白布自己縫制的。民國時期才有針織長筒襪。纏足婦女則以裹足布纏腳,外罩褶箍;禁纏足後穿針織襪。官家有冠,民間老人和嬰幼兒戴用布或緞做的帽。嬰幼兒及老年婦女帽型有兩種:一種有帽頂;另一種無頂(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帶有頂布制的瓜皮帽。後來逐漸有了紗線編織帽,羊毛線編織帽、呢帽,型式有加邊的和加帽沿的。現在,人們穿襪子已相當普遍。帽子盡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樣,品種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還多是老年人和嬰幼兒,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門時防曬,戴遮太陽的草帽,或各種款式的「太陽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將帽子作為一種飾品用。
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杉木結構,單層,一字橫展,長方形。小的三個單元,大的五個單元,左右對稱,中間前為大廳,後為後堂,前後左右有走廊,多不設大門;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設前後大門。縱深一般有3間,前兩間連通為寢室,後一間為廚房,屋面前後兩坡水,遮瓦片。上述為通常房屋建築格局。還有一種院落建築型式:在一字長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兩側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書院(俗呼歸頭或轉頭),圍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於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圍牆並設大門。有的在書院前面再橫建二堂與正厝平行,縱深一般只有一間或兩間,有的二堂前面再建書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開間。有的在正厝左右兩側再建扶厝,縱深與正厝相同,兩開間,前面開一小廳,其後縱分為2間。兩側為縱廊,最後為廚房。扶厝與正厝、二堂、三堂有過水亭相連。更大的還可以有二縱三縱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間,多圍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鎮,三堂六縱大厝周邊均築土牆,圍成堡壘式建築群。舊式房屋大多單層,有的有閣樓、半樓,其樓層多作為存貯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圍牆大門朝向都有講究。畲族小村,還有全用毛竹構建的房屋,連屋面也用竹片遮蓋。
新中國建立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雙層,少數是多層的,但不拘左右對稱和前廳後堂格局,也較少有院落建築群式。鄉村建築多以木結構、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為主。廁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紀80年代後所建民房,多為磚木結構或磚混結構。世紀未,城鎮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為磚混或框架多層結構,鄉村新建民房多以磚混結構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區舊城改造和農村新村建設,多為套房式多層建築,內設衛生間。
6、畲族民風民俗
畲族,自稱「山哈」,即山客的意思。畲族先民「山客」在12世紀初,已活動於粵東山區。南宋建炎、紹興後,漸遷徙入閩。分布於龍溪縣西江(西溪)、九龍江流域,時稱「西畲」。「官府不治,畲田不稅,久矣」。
宋、元畲族以李、陳、吳等姓為主,今無以聞。明代,龍溪縣北溪流域主要是藍、雷畲族活動區。今薌城區畲族大多是鍾姓,是明洪武年間由龍溪縣九都嶼上(今屬龍海市海澄鎮)遷入的。
(一)語言
舊志載畲族言語侏離,與閩南話不同。畲族不讀書,不識華文,與土人交流困難。龍溪縣二十五都(今屬華安縣)鍾、藍姓畲族獨居高山講「山哈」語。薌城區境內的畲族地處九龍江畔交通要沖,時間一久,適應了漢族的風俗習慣,改講閩南方言。
(二)衣著
畲族舊日椎髻跣足,不著巾帽,短衫闊袖。到民國初,仍著民族服裝。男子衣色尚黑,粗布、右衽。女子穿綉衣裳,袖子鑲著花邊,頭發扎紅線,頭上戴二個紅球。初一、十五著漢裝,行漢禮。今同周圍土著。
(三)婚育
畲族世代只鍾、藍、雷三姓自相婚姻,同姓不婚,違者按族規論處。薌城今無藍雷,允許與漢族通婚,但禁止與陳姓通婚。
相親:畲族通婚的形式是用對山歌,但還要互換條件,茶鋪鍾姓通婚的村莊是漳平的雷姓、華安仙都的藍姓。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姓中都選出可婚的男女青年同樣多,到對方的村子裡去。由老一輩帶隊,人數男女相等。男的二十歲,女的十八歲,如果不足數,也要挑出不足數來補足。然後按對歌對答,答對了,則表示滿意,可以訂親,不夠年齡女青年而又答中者,規定先娶到男家當妹妹,到年齡後才許成親;在當妹妹時,誰也不能違規,違規者取消婚約。此俗已廢。
作表姐
姑娘出嫁前,定要到母舅家做客,稱「作表姐」。父母須有一人陪伴同去,另還需一位姑娘陪伴。所有的親戚要宴請這位將嫁的女郎,一家請一餐,宴請日子隨親戚的多寡而長短不同。此俗已廢。
婚禮:
舊時新娘出嫁,選在夜晚迎親。茶鋪畲族男女結婚時,還要穿一套貼身的白衣白褲拜天地、謁祖宗。這套白衣白褲要保存到終老,死後要穿上入殮。藉以哀悼古代畲漢戰爭中死難親人。
(四)喪祭
舊時畲族遷徙不定,有「二次葬」習俗。出喪日,家屬不穿麻衣,不著孝服。生人為死者洗凈遺體,穿上壽衣,隨即出葬。吊喪的人到靈前唱歌一拜就罷。此俗已廢。
(五)祭祖
茶鋪畲族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十四日和二月十四日,松州畲族則只在正月十四日祭祀祖先盤瓠王。祭祖時,全族人聚集到祖祠內,藍、雷、鍾共一祖祠。大門緊閉,四下派人守護,不準異族窺視、闖入。舊時參加祭祖時要穿民族服裝。祠堂上高懸著「祖圖」犬首人服,平時由族內長輩妥為保管。「祖圖」長三尺寬二尺余,畫的是盤瓠王的傳說連環圖。供品,除全雞、全鴨、豬頭、年糕、發粿外,還有一樣十分奇特的供品,即用香蕉肉攪拌成肉泥,壓成園柱體,放在石槽內,置於祭品的中央,十分鄭重。祭祖開始,鳴放鞭炮,吹奏樂曲,子孫分別跪於地上,同拜「祖圖」,族長宣讀祭文,吟唱《高皇歌》,十分庄嚴隆重。祭文上寫著歷代祖先的名字和謚號等。祭祖這一天,全族舞龍、舞獅、擺宴席、演大戲,熱鬧非凡。
(六)節日
畲族十分重視認親活動,他們認為「同族至親」。
每年三月初三日是「請親人」的節日,凡是藍、雷、鍾三族姓的親人,不管千里迢迢,也得趕上這天來訪祖認親。在認親中,雙方要以族中暗語盤答一番,先以「汝」字作暗號。
甲:「汝字當作何解釋?」
乙:「三點水是三男,女是一女。」
甲:「一根竹子劈幾片?」
乙:「三片半。」
甲:「你們的祠頭是什麼?」
乙:「穎川。」
甲:「鍾是什麼鍾?」
乙:「是金字旁,一邊是重字。」
甲:……
乙:……
經過幾番盤詰,暗語完全符合了,就以親人相待,彼此之間就親熱非常。
根據《高皇歌》,「鍾、藍、雷」都是南京一路人。浙江平陽縣宋橋鎮鮑坪村鍾姓畲族千里迢迢來茶鋪、松州各畲村認祖認親。1968年,惠安縣鍾厝畲村舉行「祭祖」盛典,茶鋪、松州等村均派代表前去參加祭祀典禮。
薌城區畲族雖長期與漢族生活在一起,已失去本民族的語言。但仍保留濃厚的民族感情和強烈的民族意識。松州村《鍾氏族譜》明確記載:「閩粵鍾姓皆是朝公一脈,有圖書所載作證,俱要相認,若不識汀州府所傳圖書者,是為冒名混入,不認為一家人」。又說:「祖有遺訓,山有來龍水有源,後代兒孫憑祖先,不認祖宗便雷打,千世萬代永不泯」。
(七)禁忌
松州、茶鋪、宏道諸村對待村狗,不打不罵,不殺不吃。狗若死了,還要在狗脖子上套上「銀錢」紙,投入河中,順水流走。
7、有關畲族的作文150字
畲族的「畲」是個很古老的字,春秋時代就有了,按字義解釋是 山林里結巢或搭寮居住來開荒闢地,刀耕火種的意思。
「畲族」這個 名稱是根據「民以畲名,以善田者」而起的,反映了畲族經濟生活的 特點,也體現了畲族人嗎勤勞的勞動本色。中央人民政府於 1956 年 正式把「畲族」確實為一民族的名稱。
畲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據史載,在隋唐之際,即於 7 世紀初期,畲族的祖先便在閩、粵、贛一帶勞動、生息並繁衍。由於 受歷代統治者的壓榨,被迫遷往荒野之地。畲族總人口有三十六萬多 人,其中在福建的近 21 萬,主要在閩東的福安,羅源等十一個縣內, 寧德地區的畲族人口占畲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我們羅源的畲族人主要聚居在飛竹,霍口一帶,主姓蘭、雷。說 到霍口的畲族就會想起「岱江畲族風情漂」 ,這是我縣很好的一個旅 游資源,很多想看畲族風俗習慣的人都可以去一飽眼福。
8、增城市正果鎮的畲族的風俗特點(論文)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朴。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 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9、原來畲族也非常美麗的作文
讓我來告訴你:
有一種繽紛叫春回大地,有一種溫馨叫回憶綿綿,有一種幸福叫大愛無疆,有一種關愛叫無微不至。
有一種美麗叫友誼。
依稀記得那天天氣陰沉沉的,黑壓壓的烏雲好像快要掉下去似的,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很快,豆大的雨珠便,砸在我的臉上,也砸在我的心上。世界渾濁不堪,像一張大網,網住了一切,也網住了我的心。路邊的草兒耷拉著腦袋,無力的荒蕪著。我就這樣漫無目的的走著、走著。
冰涼的雨兒刀一般地劃過我的臉龐,我用手指把雨珠從我臉上掃下,想起了一件事,今天早上我把水不小心灑在了我好朋友的床上,她就不理我了。我們沒有像往常一樣黏在一起,而是各走各的。我瞄準一個石頭塊,把它踢在一旁,滾吧,都去死吧,我在心裡罵著。這時,我透過雨幕,看見了一個人影,正離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哦,是她!
一張白皙的臉映入我的眼簾,一雙不是很漂亮但卻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正平靜的望著我,正如一潭幽靜的湖水,「還等什麼呀,回班呀!」她把傘遞了過來,拉著我飛奔起來,我突然好想哭,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從我臉上滑落,只是沒有剛剛那麼疼了。「我們算是和好了嗎?」我小心翼翼地問道。「雨這么大,你還在問這種傻問題,快跑吧!」我瞥見她的嘴角揚起一個弧度,於是我也笑了,我們踏著雨水,嘴上微笑著,腳下是歡快的腳步聲,很冷但很快樂。
回到教室,我們像沒事人一樣打打鬧鬧,說說笑笑,我看見她的衣服濕了好的一截,而我的,卻只有一點。我心裡湧上一股莫名的感動。午後的陽光透過樹縫灑了進來,斑駁了一地。我望著沐浴著陽光的她,原來又小又黑又瘦又矮的她也可以如此美麗!
感謝那樣一個女孩,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個陰沉的雨天,教會我:
有一種美麗叫做——友誼!!
希望能幫到你!
10、畲族宮一游的作文600字
上周末,我們一家三口來到了中華畲族宮。
乘坐9路公交車到終點站。下了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騰飛的龍。這條龍全身金黃,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熠熠生輝。龍頭直指天空,似乎是想一飛沖天。這
條龍很長,大約有三層樓的高度。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十分雄偉。
正對著龍的是畲族宮的大門,大門很高、很寬,很像古代衙門的大門。在大門上方還有兩個瞭望台呢!走進大門,沿著小路徑直往前走,是一個水塘。水塘里有許多
游魚,它們在水裡自由自在地游著泳,十分愜意。水塘中間有一個碩大的「碗」。如果不是禁止入內,就可以俯視畲族宮的全景了。
繞過水塘,可以看到一座雄偉的殿堂,走近一看,大門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忠勇王殿」。忠勇王殿實際上是一座廟,而兩邊則是畲族歷史文化的展覽廳。
展覽廳里陳列著的都是歷史珍品,如古代的鹽罐、茶壺、石頭砝碼、茶果盤等等奇珍異寶。走到樓上,就像來到了古代。蓑衣、犁、紡織機、「杠鈴」(石制
品)……一個又一個,令人目不暇接,令人大開眼界,令人流連忘返。古人的智慧全在這里展示出來了。
沒有登上山頂,不知山的雄偉;沒有到過大海,不知海的壯觀;沒有親身體會安塞腰鼓,不知道它的奇偉磅礴的能量;沒有來到畲族宮,就不知古人的手巧、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