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40

風俗40

發布時間: 2022-09-29 13:27:55

1、重陽節習俗40字急!!!

重陽節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日飲菊花酒,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2、端午節的習俗(40字)

40字習俗

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紀念屈原。

端午一詞來源: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2)風俗40擴展資料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扒龍舟歷史悠久,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文中記載的「飛龍」即是龍舟。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後,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訓練到五月初五參加比賽。

3、春節的習俗有哪些,40個字

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回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答等活動春節習俗。

貼門神: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4、地方風俗習慣 少一點 40即可

多了一點,你可以選。
藏族風情
藏族是聚居在青海境內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青海藏族有106.92萬多人,佔全省總人口的21%,大多數分布在果洛、玉樹、海南、海北、黃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從事牧業生產,其餘少量分布在海東地區各縣和西寧市的大通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除玉樹地區的藏族外,全都使用安多方言,大部分藏族信奉藏傳佛教。生活在牧業區的藏族,多居帳篷,以炒麵為主食,樂飲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農業區的藏族,多居廬室,以麵食為主。和所有藏族一樣,其性格豪放,善於歌舞,每年生產之餘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體育活動和「六月歌會」等文藝活動,往往氣氛熱烈、熱鬧非凡。關於青海藏族的來源,一般認為是以原居住在本地的羌人、鮮卑人,同從西藏、西康等地遷徒而來的吐蕃人融合後形成的。解放前,青海藏族通稱為番族,其社會基層組織是「封建部落」制,有玉樹25族、同仁12族、化隆上10族、環海8族、三果洛、湟中的申中6族、大通的廣慧寺5族、門源的仙米寺6族等。明清年間,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其統治,實行所謂「以夷制夷」的千百戶統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原始部落制和封建的千百戶制度即被消除,青海藏族人民當家作主,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姓氏與命名
關於藏族姓氏問題,有的人認為「藏族自古有姓」;也有的人則認為藏族原本無姓。事實上,就青海地區的藏族而言,大都有姓。如有些人名前往往冠以本家族名稱;有的家族頭人因效忠朝廷,受封賜姓,其後裔承襲之,沿用至今。也有人取名字的第一音節的諧音為姓氏。後者自然不屬姓氏范疇,但前者顯然是家族系統的稱號,不應否認它是藏族的姓氏。
藏族人名的命名一般由活佛、喇嘛,或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及父母等來承擔。許多命名與佛教密切相關,也有以自然物等命名的。就命名時借用的事物而言,可分為:(1)以佛、菩薩、保護神的名號命名。如南色(天子)、先巴(彌勒)、卓瑪(度母)等;(2)以佛教術語命名。如宗哲(精進)、散木旦(禪定)等。(3)以佛教法器等命名。如多傑(金剛)、堅參(法幢)等。(4)以吉祥語命名。如扎西(吉祥)、才讓(長壽)、達傑(昌盛)等。(5)日月星辰命名。如南卡(天空)、達哇(月亮)、尼瑪(太陽)等。(6)以動植物命名。如梅朵(鮮花)等。
用上述事物名稱命名,有時單獨運用。有時復合出現;僧名一般採用復合命名,且以四個音節者為多。而俗名則多採用二、三音節,名後多綴以「嘉」(勝利)、「太」(解脫)等。性別在藏族人名上反映得比較鮮明。女性名多綴有「瑪」(如才瑪)、「毛」(如周毛)、「措」(如仁增措)、「吉」(如柔桑吉)、「先」(如拉毛先)等。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女性。此外,藏族人各有昵稱和敬稱之分。當母或其他長輩對晚輩表示鍾愛時,往往在人名的第一音節後綴以「洛」、「科」、「波」等。如「扎西」昵稱「扎洛」、或「扎科」、「扎波」。年青人稱呼長輩是時,忌直呼其名,而在人名前加「阿柯」(叔叔)、「阿尼」(嬸嬸)、「阿米」(爺爺)、「阿伊」(奶奶)等。俗人一般尊稱僧人為「阿卡」。
帳篷·庄廓·碉房·碉樓
青海藏族居住的地方,大都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高寒地區,所以被人們稱為「高原上的強者」。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為主的藏族一般都住用牛毛織成的黑色的藏帳,個別地方也住用氈做的氈房。帳房結構簡單,輕巧方便,中間用一根長而細的木樑,兩頭支上八根短而硬的木桿,四周再架幾根小柱,然後將牛毛帳搭在上面,周圍用木樁釘在地上即可。這種帳房雨水不滲,風雪不侵,冬暖夏涼,宜於搬遷,是游牧民族的理想住所。帳房內中央是泥巴壘成的鍋灶,兩側是住宿的地方,一般是男右,女左,正中供奉佛像及經典,陳以銅、銀製成的凈水碗和酥油燈。地上多鋪牛羊毛織成的氈毯及皮張等。待客時,男客一般坐右上側,女客坐左上側,主人坐左右下側,便於招待客人。以農業為主的藏族同漢、回、土族等民族一樣,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聚居在一起,住居同漢族的庄廓相同,只是內部裝飾、擺設略有不同。如房頂上、牆頭上或院內掛印有麻尼經的白、藍布小旗。在玉樹、果洛、黃南等一些峽谷地帶的小塊農業區,有一種稱之為「碉房」的房屋。這種房屋的內外牆全部用片石和泥巴壘砌而成,外牆用石,其厚度都在一米左右。房屋多系兩層的平頂建築,個別也有三層的。下層為牛、馬、羊等牲畜圈和雜用房,上層則為人的住室。房屋門窗很小,象碉堡的槍口,因而室內光線暗淡。房屋的椽檐、窗戶及大門,施以重彩,顏色鮮艷,平時窗戶外掛有白底黑邊的簾子,富有民族色彩。碉房大都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左右參差,遠望猶如層層堡壘,頗為壯觀。而在果洛班瑪一帶,當地藏族群眾卻居住著獨具一格的樓房——碉樓。這種房屋大都修建在向陽的山坡或山頂上,上下分為三層,多用石頭和木料砌築而成。一樓主要用於圈養牲畜,或存放燒柴,二樓為居室,三樓一般貯藏東西。有趣的是,從樓下到樓上,每層都有一個形似天井的方孔,樓梯是一種用圓木做成的獨木梯,圓木上砍有一個個可以踩腳的台階,供上下走動。樓房四周全部用石料砌築,並留有小窗,房內光線暗淡,比較陰森。只有二樓和三樓朝陽的一面建有一塊不大的陽台,陽台周圍築有半米多高的圍牆。平時,家裡人都在陽台上休憩,或者用來晾曬東西。這種碉樓造型奇特,獨具一格。
女性成人儀式
在青海藏區,姑娘15歲前,一般都要舉行成人儀式,表示她已經結束少女的生涯,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貴德、尖扎等地在舉行成人儀式前,一般要由寧瑪派(紅教)僧侶根據姑娘的生辰等選定吉日。吉日前一二天,在寧瑪派僧侶的主持下,進行梳頭分發儀式,一般由姑娘的母親或其他女性長輩將發辮解開,梳成若干條辮子(梳齒必須是奇數),用辮套套住,再戴上達合尼(一種鑲有海螺等物的長條刺綉物,共三條,中間一條較長且寬,上端接腦後發辮,垂於腰背。兩邊的短條懸於胸前)。分辮後,親友們都來邀請姑娘到自己家做客,並贈送盛有糖、棗等物的龍碗,以示祝賀。
到選定的吉日,同家族和近鄰都來祝賀,並幫助張羅。早晨,要派人攜帶酒、哈達等物在途中迎接阿香(舅舅)。當阿香騎馬來到門口,則進行「數下馬禮」(藏語稱「巴丹」),在印有「雍仲」(萬字紋)的白毛氈上,置放盛滿青稞的升子。上插系有哈達的箭。升子四方的毛氈上將硬幣摞起,一邊摞,一邊高聲喊:「一……十……五百……八千……一萬……」(實際為虛數),請阿香下馬。阿香下馬後,同村的女歌手們雙人聯唱。阿香則要送錢物,否則,難進家門。來到堂屋,賓主按一定的次序各入其座。阿香規勸姑娘的父母,要精心照管,教育好姑娘,使她生活愉快、幸福、並向姑娘送禮。其他親鄰這天也來送禮。爾後,在僧侶主持下,用凈水為姑娘洗臉,污水倒入盛有灰土的木盤內,連同姑娘的鼻涕、唾痰等一起按規定的方向撒潑。最後,賓主一起同飲共歡,盡情歌唱,直至天亮方畢。
樂都等地流行「戴天頭」習俗,這也是一種成人儀式。這種儀式要求在僧侶主持下進行宗教洗禮(用柏葉水或奶汁洗臉,用花翎蘸凈水灑向姑娘的頭身、屋內等處),打醋炭(將燒紅的三個拳頭大小的河光石放入桶中,加入柏葉、茶葉、頭發,注入陳醋,加上開水,用蒸氣熏洗),都屬於潔身清垢,洗去邪念的方式。由於步入成人行列,便和其他青年人一樣,可以獨立支配生活,同時,也享有選擇戀人,追求愛情的自由。
婚 禮
青海的藏族男女青年婚前交往自由,但婚嫁一般都要經過媒妁之口。據說,這是從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托媒向唐朝求婚後遣留下來的風俗,所以沿襲至今。一般都是男家托媒到女家求婚,女家應允後,媒人即回去復命,然後從男家拿幾瓶酒,到女家同其父母及親房叔伯等同飲,算是定婚,並當場議定財禮。過去送財禮,都是以牲口為主。男家根據家境情況,或成百隻牛羊,或幾十,或幾只都可以,擇吉日,先送一半,臨娶時再送一半。女家回送馬、氆氌、狐皮帽、牛皮靴、紅布腰帶、頭巾等禮物。現在大部分聘禮都是布料、現金、衣物等。
在藏族地區,青年男女多為自由戀愛,父母親友一般不加干涉。至於求愛方式,或袒露,或隱晦,因人因地而異。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腸;有的地方則搶姑娘的帽子、戒指、頭巾等物(若姑娘不願與其相好,可直接或託人要回。如默不作聲,或直言相約,則是願意結交朋友)。得到姑娘的應允後,小夥子可到姑娘處赴約。承受著頻繁的約會,雙方的感情不斷深化,互贈信物,並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願。在得到雙方父母應允後,才能送聘禮,商定婚期。如不同意婚事,青年男女可私奔他處,等說服父母後,男方只向女方家送上奶牛、羊,便得到承認。在有些農牧區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要形式。當男青年看中姑娘後,便請媒人帶酒、哈達等物前去說媒,女方同意婚事,則飲其酒,受其禮;否則,婚事告吹。女方允親後,媒人再次帶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禮。聘禮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鄰親友議論。送過聘禮,可根據男女雙方生辰選定吉日,准備成親。也有的地區盛行由男女雙方私下約定,出走成婚的習俗,但近年來逐漸減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攜帶酒、哈達等物(樂都地區則帶一支系有哈達的箭)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是夜,女方家則為姑娘進行宗教洗禮,梳妝打扮。有的地區還有罵媒人、戲婚使等習俗。次日,新娘拜過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攙扶新娘上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後隨送親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
在新娘一行到達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設路席,敬酒致意(玉樹地區則舉行交接新人馬韁儀式,路旁橫拉綵帶,雙方歌手以歌競賽,若迎親者唱不過對方,則敬酒致意。直到最後說服,這才剪綵,新娘下馬)。當新娘來到門前,男方將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氈鋪在新娘馬前,為媒人、送親者獻哈達,敬酒。婦女們扶新人下馬,用奶汁為新娘洗臉,打醋炭(玉樹地區過「燎火」),以潔身清垢,除災避邪。入門後,喇嘛誦經祈禱,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禮畢,新娘入洞房,賓客入宴席。東部農業區宴席多設在羊圈,人們席地而坐(地上鋪有草、氈等)喝奶茶,吃油果。有的地區端上麵食,譏諷賓客,因是習俗,賓客全不介意。飯後,舉行謝媒,女方為婆婆獻「九毛救拉」(手工縫制的棉長袍)。最後賓主暖酒暢飲,雙方歌手盡獻歌技,歌聲笑語徹夜不絕。從次日起,男方家屬輪換宴請賓客,饋送禮物,延續三兩日方畢。
在有的地方還存在不同形式的「搶親」習俗。在藏族古老的傳統中,以為姑娘出嫁不經過一番搶劫,說明姑娘相貌不出眾,或沒人要。因此,要經過象徵性的「搶親」,來顯示姑娘身價不凡。
奇特的葬禮
青海藏族喪葬儀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1)天葬: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當人停止呼吸後,有的地區停屍三五日,設靈堂、祭台、燃酥油燈,祭獻各種食品,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朋吊喪。有的地區則很快送往天葬場,煨桑祭祀,請僧人念經,吹法螺,招來鷲群啄食。死者家屬男性都參加送殯。送殯用具有些棄置山間,不帶回家。
(2)土葬:這是盛行於東部農業區,尤其是與漢族雜居地區的一種葬式。人死後需盡快洗理著裝,在僵硬前用繩索或白布條將屍體捆綁成僧人坐「禪」式,纏以白布,殮入一白布袋,最後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內,請僧侶念經超度,殯屍三五日,依卜算之時辰,將棺木抬往塋地墓穴下葬。埋後留有圓形墓冢,有的地方則堆以小白石,以志紀念。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墳塋。
(3)水葬:這是一種極為簡便的葬式。主要盛行於江河沿岸地區。水葬的殮屍與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時間投入河中。三日後,死者家屬前往投屍處及下游巡視,若發現屍體浮於水面,或滯屍河岸,重新置入水中。
(4)火葬:這是一種較理想的葬式。在歷史上多用於僧侶。解放後,國家工作人員和一些農業區的藏族群眾也多實行這種葬式。火葬的殮屍與土葬相同。出殯之日,將屍體抬到固定的火葬場(有的地區則臨時選定),從爐頂置入葬爐,澆油焚屍。三日後,親屬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墳塋,或撒於高山之巔、江河之中。
不論採用哪種葬式,出殯後都得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屬均帶孝服喪,49天內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
節 日
藏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藏歷新年、六月歡樂節、拉伊會、亮寶會、雪頓節、薩噶達瓦節、汲桑介曼曲、魯熱節、插箭節、祭拉卜孜、祭佛節、望果節、賽馬節和塔爾寺四大觀經會(又稱如來四大經節,在農歷正月、四月、五月、九月、)、酥油燈會(燈節)、曬佛節、燃燈節等,有的地區也過端午節和八月中秋節。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為了歡渡佳節,人們從舊歷年十月初就開始作各種准備工作,如磨炒麵,打酥油,炸果子,做新衣,辦年貨等。農業區藏胞還要掃房整院,粉刷牆壁,張貼年畫等。除夕之夜,藏族人家也吃團圓飯。這頓飯須全家人(除非遠走在外)都到齊了才能吃。有的地方過年還興吃面團或煮餃。
大年初一,多數藏族人家不相互串門拜年,而是從一大早起來,就換上新衣,洗梳打扮之後,全家坐到一起關門道吉,互致敬意,祝願吉祥如意。也有的地方的人們,吃過早飯後,懷揣酒瓶,成群結隊,走家串戶,去給全村人和親朋好友去拜年。
歡樂節,一般都在農歷六月中旬歡度。這時,草原上水草豐美,牛羊肥壯,氣候宜人。藏族牧民身著盛裝,帶上食品,馱上帳篷到草原上安營扎帳,舉行對歌、射箭、賽馬、賽氂牛,摔跤、拔河、登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禁 忌
歷史上,藏民族受到佛家思想的長期熏陶。因此,許多禁忌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甚至是世俗化了佛教教規。例如,青海廣大藏區都有神山,在人們心目中,是山神的皈依之地,神聖不可侵犯。因此禁止在神山挖葯材、狩獵、砍柴等。果洛、玉樹等地有放生神牛之俗,禁止人們驅趕、出賣和宰殺。由於神佛是人們的保護者、救世主,因此農牧業區家家必設神龕,虔誠敬奉,吃飯、飲酒時,總要先敬神佛。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燈接火煙、燃蠟燭等。在藏族地區,人們睡覺時,腳不能伸向上方,因為那裡一般都供有神龕。人們認為世間萬物皆由天神輪巡治理,神又分凶神和吉神,於是便有了吉日和凶日之分。當進行一些重大事情,如搬家、蓋房、婚娶時,往往事先求神卜算,擇取吉日。在人們看來,泉為江河之源。而江河則為龍王轄域。因此,禁忌挖泉引水。否則,將受到龍王的懲罰,或澇或旱。
在舊社會,藏族婦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因而她們生活中的禁忌則更多。人們認為婦女是不潔之物,煨桑、點燈、集體祭祀等場合一般不讓婦女參加,寺院規定婦女只能在一定范圍出入。婦女遇見僧侶要躬身屈膝,不能仰視。婦女不能與男人同坐一席,更不能在上方就坐。公共場合,禁止婦女飲酒、吸煙。寡婦不能參加婚嫁儀式。
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牧區家家養有藏狗,用以幫助人們放牧、守夜。人們對狗是十分敬重的,倘若有人打狗,便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侮辱,因而會受到譴責,甚至報復。不能用槍射擊禿鷲和老鷹,不能在拴牛套馬的地方或羊圈裡大小便。進帳篷或家門,忌諱搶門或不讓而進。用水時,須用藏家的勺子舀水,並不得反舀反倒。忌用手隨意撫摸男子頭顱和帽子。忌用印有藏文的紙擦東西、當手紙。「家有家主,灶有灶神」,農牧業區都忌諱用腳踩灶或往灶中扔骨頭等。藏族有著尊老愛幼的好風尚,鄙夷歧視、虐待老人的行為。年輕人接受或向長輩遞送物品時,一般忌諱單手遞接,否則,便認為是不禮貌的。在長輩面前,青年人不能戲鬧、高聲喧嘩、談情說愛,更不能唱「拉伊」。日常生活中忌諱對著客人咳嗽等。在飲食上,藏族一般不吃奇蹄類、爪類和鱗類動物。
藏族家中有人生病或有產婦,一般在大門外或帳篷前堆有柴火堆,或白天把帳篷門簾放下來,禁忌生人進入。主人同意者則可以例外。
服飾和發式
現在,除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的青年多著漢裝外,青海藏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藏袍一般都具有長袖、大襟、寬腰、無兜等特點。根據用料的不同,可分為羔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三種。皮毛藏袍用鞣好的老羊皮縫制,衣邊飾以布條。果洛等地的男袍用一掌寬的黑布縫邊,再鑲縫一寸寬的白布。而女袍則用大紅和黑布縫兩道邊,大襟下擺用同色布塊鑲成旗角。玉樹地區則用黑緞子或布縫邊,並鑲以氆氌、紅布等。羔皮藏袍是走親訪友、節日集會的禮服。一般都配上黑、褐等色的緞面,下擺及大襟等處鑲以水獺邊、錦緞等。皮製藏袍的衣領大都用羔皮、豹子皮等質地較好的皮子縫制。牧業區地高氣寒,因此毛皮藏袍四季皆用。而農業區則一般穿布料藏袍。布料藏袍有單、棉兩種,根據氣候變化更換。穿著藏袍時,將衣領高高提起,腰間繫上腰帶,使懷與腰背都形成大行囊。袍內配穿一件黃、白、咖啡等色的襯衫。天氣暖和,或參加勞動時,則脫去衣袖,束在腰間,極為方便。
夏天,青海藏族都戴禮帽。禮帽邊寬,既可遮日,又能防雨,一物多用。少女、少婦則喜歡在帽沿上插束綵綢花。冬天一般戴羔皮帽和狐皮帽。狐皮帽呈喇叭形圓筒,後開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帽頂用各色彩緞做成。果洛地區用大紅、黃、綠等色的毛呢做成大小層次分明的圓頂。
藏靴式樣不分男女,一般用黑牛皮做靴面。靴腰則用紅牛皮或氆氌、石羊皮等縫制。毛氈做靴里,也有用雙層布料做靴里的。玉樹地區靴腰前有中縫,鑲以錦緞,中縫兩側用紅黃、綠等色線編織花紋,十分考究。
東部農業區藏族男子不蓄長發。玉樹、果洛、黃南等地則有蓄發之俗。發梢續以紅、黑紅穗子,梳成獨辮,盤在頭頂,辮穗垂於右子側。藏族婦女均蓄長發,梳成若干小辮(農業區盛行雙辮),辮梢用辮套套住,垂於背後,或壓在腰帶下。辮套鑲有銀盾、銀碗、琥珀等裝飾品。
青海藏族,尤其是牧業區,不分男女,十分講究裝飾品。男性腰間都佩帶精製的藏刀,刀鞘飾以白銀、鎏金,刀柄鑲有瑪瑙等,多為骨柄。此外,隨身攜帶精製的錢包、火鐮等。果洛、玉樹等地男女都戴手鐲及鑲有瑪瑙的銀戒指。婦女戴耳環(也有男性佩戴者)和項鏈。無論男女,胸前都佩戴精製的銀質方形護符,盒內裝有經文、佛像等。期望以此避邪消災,平安幸福。
歡樂的草原盛會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喜愛運動的民族。藏族人民除了平時利用放牧或節假日唱歌跳舞、自樂自娛外,還在每年的夏秋季節,在草原上水草豐美、牲畜膘肥體壯的時候,舉行各種歡樂的草原盛會。屆時,人們選擇地勢平衍、水草茂盛、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神山寶地」作為會場,然後合家老少帶上帳篷,趕上牛羊、騎上駿馬,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參加各種活動。
由於受宗教信仰和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藏族人民的草原盛會大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會上,人們除了舉行種種宗教活動,如祭海、朝山,煨桑,敬佛之外,還要進行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和體育比賽,象賽馬、射擊、拔河、登山、摔跤、賽氂牛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海北州門源縣和青海湖草原的賽馬會,玉樹結古草原的歌舞會,果洛大武一帶的朝山會,瑪多草原的獻花會,樂都南山的射箭比賽等。
青海湖草原的賽馬會多在夏季舉行。這時,青海湖兩岸的草原草青花繁,牛羊肥壯,氣候宜人。環湖周圍的牧民們紛紛匯聚到這里參加聲勢浩大的賽馬會。比賽有精彩的馬上騎射,有驚心動魄的馬術表演,有情趣盎然的賽走馬等。馬上騎射就是騎手躍馬橫槍,一邊奔跑,一面射擊,看誰馬跑得快,槍打得准;馬術表演則是騎手們在馬背上表演各種復雜驚險的動作,如蹬里藏身、翻身倒地、拾哈達等;賽走馬是專門比賽馬的競走速度,看誰的馬走得快,走得穩。賽走馬很象田徑運動員的競走,看誰的馬走得快,走得穩,要求馬既要行進速度快,又不能狂奔亂跳,因此,頗為精彩。賽馬結束時,人們向優勝者獻上哈達、美酒、茯茶等,以示祝賀。獲勝的馬還要披紅掛彩,以示榮耀。
果洛大武等地的朝山會多在每年初夏舉行。屆時,人們在山上築一高台,將酥油、糌粑、曲拉、青稞、茶葉、燒酒等堆積在台上,用柏樹枝等柴禾點燃,然後由男性牧民乘牛騎馬,簇擁著繞山而行,頌祝神佛,祈禱平安。繼而舉行賽氂牛、賽馬等活動。賽氂牛同賽馬不大一樣。因為氂牛體態笨拙,腰粗背寬,奔走疾速,加之性情兇悍,跑起來忽左忽右,忽東忽西,時而狂奔,時而騰躍,很難駕馭。因此,賽氂牛比賽馬更需要高超的騎術和頑強的意志。否則,很容易從牛背上掉下來。誰最先到達終點,誰就是冠軍,最後要給予重賞。
玉樹結古草原的歌舞盛會,一般在每年7月底或8月初舉行。這時,結古草原山青水秀,百花盛開,芳草迷目,風光無限。結古鎮和周圍的草原牧民一起帶著帳篷來到附近的扎西科草灘安營扎帳,賽歌賽舞。玉樹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玉樹藏族的歌舞旋律激越,節奏明快,舞姿優美,動作豪放,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尤其是玉樹特有的舞蹈音樂「卓」和「依」,歡快優美,動聽悅耳,令人陶醉。歌舞會設在地勢平坦、水草豐美的草地上圍成圓圈,邊歌邊舞。歌舞中有優美動人的袖舞,有風趣別致的對舞,還有歡樂如狂的群舞,氣氛異常熱鬧。歌舞會同時也是賽馬會和物資交流會。人們在歌舞之餘,賽馬、賽牛、整個會場一片歡樂。
樂都縣南山的射箭比賽,一般與「花兒會」、物資交流會等同時舉行。其中以射箭最為引人。賽前,各地的射箭手們精心用牛角和木桿鐵簇羽尾製做拉力大、彈性強而醒目美觀的弓箭。賽時,他們跨駿馬,著盛裝,蹬皮靴,拈弓搭箭,各顯身手。萬千觀眾或凝神靜氣,或歡聲雷動,熱鬧非凡。獲勝者則披紅戴花,騎高頭大馬,被親友簇擁而邊飲敬酒,喜上眉梢,春風得意。得勝的小夥子倍受姑娘們的青睞,他們發出的是中的之箭,接受的卻是愛神之箭。賽後,又各選歌手以射箭為題材對唱「花兒」,再顯高低。人們載歌載舞,直到深夜。

5、關於清明的由來和習俗40字長

清明節源於上古時候的春祭活動,中國祭祀文化和清明節這一時段的氣候特點是其形成的兩大原因,發展至今其習俗在各地稍有不同,大致包括明掃墓祭祖、禁火與寒食、踏青郊遊、盪鞦韆、插柳、植樹、放風箏等。

一、清明節由來: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在後來的發展中融匯了寒食(禁火、冷食)與上巳(郊外春遊、春浴)兩個節日習俗,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二、清明習俗:

掃墓祭祖: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一是整修墳墓,即清除雜草,培添新土。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

禁火與寒食:《周禮》中明確記載,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會把上一年留下的火種全部熄滅,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如今有些地方會禁火1~3天,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又稱清明果子、艾米果等)的風俗,當然,每個地方的寒食種類不一樣。

踏青郊遊: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到郊外散步遊玩,好不放鬆。

盪鞦韆:這也是從古代寒食節沿襲下來的習俗。

插柳、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插柳的習慣。

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關於元旦節的習俗四十字

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內祝元旦時,其慶祝的容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
元旦的慶祝方式,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
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拜祭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7、四川有過四十歲的習俗嗎?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男做九,女做十。
就是男的不過30,女的不做40,男的過帶9的那年,女的過整10的那年。

8、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40字

清明節的習俗是:盪鞦韆、踏青、植物、戴柳等。

1.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2.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3.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4.戴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有辟邪功用,後世又有「紀年華」之遺俗,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9、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40字

祭月習俗: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專一種崇拜活動屬。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觀潮習俗: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9)風俗40擴展資料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