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過年風俗
1、蒙古族春節習俗有哪些
蒙古族過年吃什麼?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蒙古族 春節 除夕 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而蒙古族春節的習俗又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們整理的關於蒙古族過年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蒙古族過年吃的東西
1、蒙古族過年吃餃子、羊肉、乳製品
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__《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歷前後相差一個月。
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面制果品。
2、蒙古族過年吃銅鍋茶
蒙古銅鍋茶是杭錦旗民族特色產品之一,先用傳統 方法 將奶茶熬好,然後加入風干肉、乳酪、奶皮子等在鍋中邊吃邊煮。吃的時候將奶茶盛在碗中,加上奶豆腐、炒米、黃油混在一起,越往後炒米和奶豆腐泡的越軟,味道口感越好,喝的時候再配上蒙古果子、牛排、雞蛋等那口感就更棒棒噠。
3、蒙古族過年吃酸奶餅
正宗的酸奶餅只有兩種食材,白面和牛奶,可以直接用平鍋烙出,口感松軟,奶香濃郁,無論是夏季涼著吃,還是冬季熱著吃,口感都會很好,最重要的是可以達到吃主食補充能量和鈣的效果,而且製作簡單,這也是為什麼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歡吃它的原因。
蒙古族春節習俗
初一:開門炮仗、拜年
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預示在新的一年裡順順利利、紅紅火火。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此外,相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後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
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農諺有雲「初一餃子初二面」,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講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
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 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 對聯 、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蒙古族過年吃什麼相關 文章 :
1.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
2. 西部地區春節習俗有哪些
3. 春節的含義是什麼
2、蒙古族的過年習俗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准備過春節。有關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樣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講美觀。其次是包餃子。年三十是最熱鬧的一天,全家換新裝,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櫃供台上擺上各種奶食、油食,擺成小塔型,上邊插上特製的金銀花。還用十二個小銅盅倒滿白水,一天換一次水,然後點上長明燈。同時,開始由對聯(與漢族同,只是寫蒙文)。晚上,備好飯菜後,在院外找一平地,鋪好新氈,擺上酒、菜、肉,開始祭祖先。長輩嘴裡念著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後,全家上席,晚輩敬酒給長輩送舊歲。這天,全家不論男女老幼,玩什麼都可以。在牧區,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語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擺好飯菜上度給老人長輩敬酒,敬酒時要跪拜,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向上下擺動。這時,長輩祝福你長命百歲,終身幸福等。未婚女子與男人一樣叩拜,而已婚女人則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額右側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見第一名話是問:「新年好」、「過年好」,而不說「見面發財」之類的話。給親戚拜年時,每人帶藍色哈達和酒。到親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處,給佛像叩頭,然後用自備的酒敬長輩。向長輩敬酒時,敬者必須戴帽子。長輩兄長向你敬酒,必須站起來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禮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時,已改為握手等新習俗了。牧區拜年時,不管你是否吃過飯,都煮餃子,實在吃不下可嘗一個。
3、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調馬、清掃蒙古包,購置奶桶、氈子、鍋盆等用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過去蒙古民族對火格外崇敬,以為火神可以賜予幸福與財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老小席地圍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一盤一盤香噴噴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煙、美酒等,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這時兒女們要給父母和長輩敬酒祝願。這一頓飯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新一年裡酒肉不盡,吃穿不愁。唯用黃油、紅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圓餅,也叫新年餅,每人只許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快樂生活。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為活躍,舊時大喇嘛頭頂法帽,坐台念經。有的寺廟喇嘛還頭頂假面具,身穿彩服,扮為天王、菩薩、牛頭馬面諸像,在壇上跳舞。開始時兩個天王先跳,接著所有菩薩都出來合舞,一時鼓樂,喇叭號角齊鳴,頗為熱鬧。寺院附近的人,這天一大早起來,排著長長的隊等待活佛摩頭頂,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閉目誦經,之後以纏紅布的木棒向周圍人群扔去,被擊中者大喜,興奮異常。
4、內蒙古的過年風俗有那些?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爺上天報告一年的工作,晚上響炮。
臘月二十左右打掃家。
臘月二十九貼對聯掛燈籠。
除夕凌晨,洗臉,穿新衣,堆旺火,給老天爺燒個饅頭,燒盒煙,磕個頭,全家人圍著火堆烤一烤,一個勁兒的響炮。
火堆滅了進家後給長輩拜年,長輩給紅包,吃點瓜子花生,打撲克。
5、蒙古人在除夕夜有什麼和什麼的風俗
蒙古人除夕夜有祭火和冶鐵鍛打的風俗,蒙古族也是非常注重春節的,當地人非常重視送舊和迎新,送舊會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給家裡面進行清理打掃。蒙古族很多信仰薩滿教的,會有祭火的風俗。這種祭祀活動也被稱之為迎新,是蒙古族特色。
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6、蒙古族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內蒙古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面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大年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
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春節去內蒙古注意事項
1、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2、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3、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7、蒙古人在除夕夜有什麼和什麼的風俗
蒙古人在除夕夜有祭火和冶鐵鍛打的風俗。除夕傍晚,要行祭祀祖先的儀式,天黑時,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放在火里燒,以其火煙獻祭;蒙古族有「冶鐵」的習俗,家中最長者象徵性的把鐵條放入篝火中燒紅後拿出,邊捶打邊講「冶鐵出山」的傳說。春節蒙古語叫「查干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查干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