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代嫁妝
一般結婚的話,都是男方把錢給女方,讓女方家裡去買,然後到時結婚時候新娘帶著嫁妝到新房。至於嫁妝有哪些,得看實際情況了。一般來說,無非是一些家用電器、床上用品、衣櫃梳妝台等。要買多少,得看經濟能力了。
10001——那是萬里挑一的意思。既然給了彩禮錢,自然是要拿去嫁妝。不會買完了再給錢吧?其實女兒出嫁的話,女方這邊的父母基本上不得什麼錢的,人家給的彩禮錢,女方父母都會拿給女兒買嫁妝,有的還倒貼錢,因為父母永遠是無私,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過的好。
2、傳統的嫁妝有那些?
傳統嫁妝有哪些:
一、針線盒自古針線便是女紅的必須品,會不會女紅便是判斷女子是否可以成為賢妻良母的標准。陪嫁備針線盒有個美好的寓意,即祝福新娘家庭溫馨、幸福,做為人尊敬的巧手能幹新娘。因此,針線盒也成了女子陪嫁的必須品,古時候無論是貧民老百姓還是大家的千金小姐嫁妝都要備它,婚後更是用它作為生活和消遣的一個工具。
二、合歡被合歡被在悠久的歷史里被賦予的豐富的表徵與寄託,自然而然的和風花雪月聯系在一起,也成為新娘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合歡被寓意著新人們婚後能夠和和美美、白頭到老的美好。在古時候,父母們總要備上十幾二十床合歡被。被子越多,甚至象徵女方家越富有,對女兒越疼愛。現在對合歡被的數量已經不講究,配備兩床表達美好祝願就可以了。
三、鴛鴦枕鴛鴦從古至今都是愛情的永恆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餘生。因此也多用來形容相互扶持的,相親相愛的夫妻。「鴛鴦枕」陪嫁則更是表達了對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的美好祝願。
四、龍鳳毛巾龍鳳毛巾,顧名思義一條龍巾,一條鳳巾,一般是要准備兩條的,新娘新郎各一條。其實,毛巾自古就是喜慶的象徵。在新娘的嫁妝上備上毛巾,不僅是為了烘托結婚的喜慶,更是為了表達家人對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們的婚後生活溫馨貼意、長長久久、幸福甜蜜。
五、喜盆喜盆,又叫聚喜寶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妝的喜盆要用紅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後親手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喜盆,則證明婆婆正式接納了媳婦。喜盆中還要放置一些有著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紅棗、蓮子、桂圓,以寓意早生貴子;大蔥和明子,以祝福將來生孩子聰明等等。
六、喜梳喜梳也是中國結婚傳統嫁妝的必備物品。在婚禮前夜,新娘由長輩梳頭,一面梳,一面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堂。婚禮後,還要將新郎和新娘的頭發梳在一起,秤之為「結發」,有「結發夫妻」「白頭偕老」之意。
3、古代新娘陪嫁嫁妝都有些什麼?
女子結婚需要准備嫁妝,娘為即將出嫁的女兒置辦嫁妝這個習俗從古到今都有。而這些嫁妝不僅僅代表著娘家人對女兒的關心,也是體現這個女兒在娘家的地位,娘家人對他的重視程度,也體現了結婚女子娘家的身份地位,而陪嫁的物品每個也都有其深意。
現代的嫁妝多少不會那麼講究,但是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妝是非常講究的。大戶人家的嫁妝更為講究,他們為女兒准備的嫁妝物品一定是非常齊全的,可以說這些東西已經包括了新娘從出生到死所需的一切東西。一般情況下想讓女兒在婆家過得好過一點,娘家人都會盡其所能地將嫁妝准備得更齊全一點,生活用品,豬狗家禽,還有傭人丫鬟等等。有那麼幾樣東西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妝中是必不可少的。
女子出嫁都會坐轎子走,有餃子裡面裝滿了雞鴨豬狗等東西,這些東西在古代時候都是象徵著娘家的經濟情況。在這個裡面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必須要帶的禮物就是「大雁」,因為有「執雁為禮」這一說。還有一樣東西是香的女子貞潔的,也是兩家人在嫁妝裡面准備好的,就是一張白床單,在古代女子貞潔比命還重要,所以在女子出嫁之時都會准備一張白床單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陪嫁的丫鬟也是必不可少的;還有毛巾臉盆鞋子,衣服新郎,金銀首飾,桌椅板凳,櫃子箱包等生活用品;嫁妝裡面甚至包括棺材和「馬桶」。總之有條件的會出嫁的女兒盡量准備的齊全。
「十里紅妝」也就是形容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物品眾多,不過這些主要還是看出嫁女兒的人家,要看這家人的身份地位,經濟條件情況。地位越高,經濟條件越好,當然准備的嫁妝就會更多,其實在現在也還是這樣。
4、六、七十年代農村的彩禮、陪嫁是怎樣的?
六、七十年代,那個時候還是大集體時,人們在生產隊集體出工,掙工分。那時,物質還比較匱乏,有的生產隊一個工日價值最少值2分錢,好一點的生產隊每一個工日價值1角多。那時一元錢太值錢了,人們可以辦許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農村的陪嫁是這樣的:
青洋傘,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傘和運動鞋!那麼,那時人們平時用什麼傘呢?一種油紙傘,手工製成,骨架和柄都是竹製成的,傘面由多層皮紙加桐油製成,比較重,雖是紙做的,但比較結實。穿什麼呢?布鞋。與市面上常見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時的鞋底是由婦女用一層一層的破布片重疊,然後用薴麻線一針一針、密密麻麻納成,一般不能在水裡走,花時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雙!勞動時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樹皮作經,由筍殼或稻草為緯編織而成,有時也加爛布帶。不結實,不好穿,只有一個鞋底,上面由繩子綁縛。故運動鞋、布傘是作陪嫁、彩禮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變成了「兩機兩轉」。兩機指收音機和縫紉機,兩轉指手錶、單車!其中單車最為奢侈!幾乎在農村中不能實現!更主要的是缺貨,開始還必須分配指標!農民甚至一般的小頭目不可能有指標!那時有糧票、布票、煙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應指標),有些東西只有體制內的人才有!農民手中沒票!當然,八十年代就逐漸不要票了,後來將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時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輪,滾滾向前。也許年輕人不會相信那時是這樣的彩禮,這樣的陪嫁。可這一切真真實實……
六、七十年代剛好是破四舊、立四新的時期
說到農村財禮在六十年代也只是應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價了,另外帶女方去供銷社買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傘就行了。至於陪嫁一般也就一床蓋被一床墊被而已,還有兩只紅色杉木箱裝著自己的衣服鞋襪,再帶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腳盆.馬桶),這就是比較典型的農村嫁娶了。
不過在七十年代後期生活條件好了以後,財禮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來,有臉盆架.五斗櫃、大衣櫃等等。
有人說,七十年代結婚三大件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在我們這這三大件,應該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結婚也不叫彩禮,那時我們這里叫「聘禮」也只有8塊錢,嫁妝也是非常簡單。不像現在開口就是天價彩禮,房子、車子,那時的女子可沒有現在的值錢。
5、70、80、90年代的結婚三大件分別都是什麼?
要說起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結婚的時候這三大件兒都有哪些,這讓我回想起來父母那一輩的一些事情,當然他們結婚的時候我並沒有參與,但是在我長大以後,父母有意無意當中也提及了很多次,他們結婚時的那些事情,其中就包括結婚的三大件兒是什麼。
首先來說在70年代的時候想要結婚,需要准備的三大件兒,主要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其實這三大件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你從這三大件兒的用途來看,就知道父母那一輩的人是多麼的務實,自行車是為了上下班使用,這樣可以讓自己去工作不遲到,下班也可以很快到家。
手錶是可以讓自己准時上班下班,讓自己非常有時間觀念,縫紉機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對家庭非常有幫助的一件設備,因為家裡面的衣服,褲子,被子,褥子等等,很多都需要縫縫補補,甚至在過去那個年代,買衣服不方便都是有自己做衣服,所以縫紉機絕對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一個大件兒。
再來說說80年代結婚的人三大件兒是哪些,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我的叔叔阿姨們,他們結婚時需要的三大件兒,就更加先進了,那就是冰箱,電視和洗衣機,這三大件兒也能體現出了人類的進步,都可以優化人類的生活的設備。
到了90年代的時候結婚的人,讓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姐姐們,他們結婚時的三大件兒就比較豐富了,根據每個人喜歡的不同,所以選擇也會不同,通常是彩電,錄像機摩托車,洗衣機還有金首飾任意選三種。
6、在中國歷史上,古代女子有哪樣東西是出嫁是不可或缺的?
結婚,對於一個人來說,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了,有錢人家可能會有三妻四妾,會結好幾次婚,但是,沒錢的人家,可能一輩子就一次了。但不管是怎樣的情況,人們對於結婚這件事,都是非常重視的。
秋天是新人們結婚的好季節,正所謂秋高氣爽,在這個不冷不熱的季節里,涌現出了一批批的新人。那麼,既然要結婚,嫁妝肯定是不能少的,一般情況下,男方家需要准備好迎娶女方的禮金等物品,女方家則需要准備好女子結婚時候的陪嫁。
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後,都要給皇後娘家一筆豐厚的禮金。根據記載,古代的皇家甚至還對聘娶皇後的禮金,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如果,按照現在黃金的最低價格來算的話,這些聘禮最少也有一千多萬人民,而且,有時候實際的支出會比規定的超出許多。
相應的,如果一個女子要當皇後,她也要准備好一套嫁妝,不過,這些嫁妝的費用都是由皇家出錢的。比如:光緒皇帝迎娶慈禧太後的侄女葉赫那拉氏的時候,她的嫁妝就由宮里置辦了幾百擔,嫁妝的數量十分之多,僅僅抬進宮中,就用了七天的時間。
並且,在古代社會,女子結婚的時候,嫁妝的多少將直接決定她日後在婆家的地位。
嫁妝豐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歡,自然也會對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妝太少,那麼,這個新娘子就會被婆家人看不起,將來還會受盡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兒的時候,都會准備一份體面的嫁妝,好讓自己的女兒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養了女兒,就要早早地為她准備好嫁妝,這樣在她出嫁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在古代,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家人沒有及早地為女兒准備好嫁妝,結婚的時候就把家裡的財物拿去抵押,就為給女兒置辦嫁妝。比如:宋朝蘇東坡,就曾為外甥女借了兩百貫當嫁妝。
在上個世紀中葉的時候,嫁妝一般都是一對枕頭套或者兩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就變成了“四十八條腿”和“三轉一響”;而到了物質豐富的現代,嫁妝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有房、有車、有家電等等。各地、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所准備的嫁妝也會不同。
那麼,嫁妝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在中國古代,成親的時候都有哪些嫁妝呢?
所謂的嫁妝,就是人們在嫁女兒的時候,送出去的財物,又稱“妝奩”、“奩具”和“嫁資”。根據史料記載,嫁妝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魯國大夫轅頗負責管理國家的土地資源,他對自己管理區域內的土地大加征稅,用來作為魯哀公女兒出嫁時的嫁妝。
在民間也有這樣的習俗,就是在嫁女兒的時候,娘家都要准備嫁妝。比如:衛國的民間女子,出嫁時會“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也就是讓夫家派人來運走嫁妝的意思。
到了戰國時期,嫁女兒要配送嫁妝在社會中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了。
根據對戰國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專家發現:當時,女子出嫁的嫁妝中,不僅有幾輛車,還有許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豬等。在那個時代,豬和狗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們來作為女兒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則是新郎到新娘家迎親的時候,必須要帶的物品之一,這就意味著“執雁為禮”,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漢之後,女子出嫁的時候,陪送錢財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妝除了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還會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麼的。
根據記載,古代嫁妝內容和現代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幾樣特殊的嫁妝,是現代沒有的。
第一種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在嫁女兒的時候,一般都會將她們的侍婢一起陪嫁過去,或者讓她們的妹妹跟新娘一起過門到新郎家中。這種風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東晉年間,孔珪的兒媳婦家裡就比較有錢,僅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個。
第二種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帶的嫁妝,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謂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後,兒媳婦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則是為新郎和新娘將來老了以後准備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們就會考慮把棺材板替換成同等價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點是:新郎家裡不僅不會覺得新娘嫁妝里的這些東西有什麼不妥,還會為自己有一個想得如此周到且細致的親家而感到高興。
第三種則是“壓箱底”,這是一種關於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為,這種東西不僅很隱私,而且,還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壓箱底”。實際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類似的還有“嫁妝畫”,這個東西的主要作用,則是讓古代的新婚夫妻們知道怎麼過夫妻生活。
最後,還要說的一點就是,雖然,這個嫁妝是女方准備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裡後,嫁妝就成了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女方是不可自行處置的。“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為,在古代已婚婦女沒有私財,沒有私自處理財務的權利的。
在《廣異記·費子玉》中有記載:子玉雲:“夫用婦錢,義無還理。”妻無以應,遲回各去也。也就是說: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妝財產,丈夫使用妻子的錢財,並不需要歸還。並且,在《宋刑統·戶婚》引用唐朝開元年間《戶令》中:妻雖亡沒,所有資財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綜上所述,古代人結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縟節,還要准備如此多的禮金、嫁妝,這對於古人來說,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選擇結婚,就不要輕易離婚,不然,再結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7、60年結婚嫁妝大變遷,還記得當年的"老三件"嗎
五十年代嫁妝
鐵皮暖壺自帶花
臉盆鏡子一塊拿
圍巾吊著鏈鏈子
鞋襪配成對對子
娘家陪個櫃子
銅閂銅鎖銅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