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出童關的風俗

出童關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8 14:33:55

1、陝西民俗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2、陝西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面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3、西安的特色風俗

西安的特色風俗

西安的特色風俗,很多人對於陝西還是比較喜歡的,而且陝西省民俗文化民俗和文化,有時候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在你家樓下唱著你聽不懂但又覺得厲害的旋律的大爺就是漢調二簧的愛好者甚至從業者。下面了解西安的特色風俗及相關資料。

西安的特色風俗1

1、吃五豆。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

2、四色禮。四色禮也稱四樣禮,是西安地區比較講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所行之禮。譬如男女定親以後,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帶四種禮品:煙、酒、肉、罐頭或水果及其它東西,女方家也必湊成四禮品回送,如鞋、襪、鋼筆、筆記本等,讓男方捎回。

3、民間剪紙。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

4、五毒圖案。五毒圖案是西安關中地區民間流傳的一種辟邪圖案。關中人認為,蠍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種動物是最毒的動物,俗稱「五毒」。人們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綉制五毒圖,對傷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約。

5、過年蒸花饃,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

(3)出童關的風俗擴展資料: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1、方言:

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安的特色風俗2

1、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陝北榆林地區的曲藝唱曲形式,相傳由明代駐扎在榆林一帶的軍官蓄養的歌伎從江南帶來,後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以當地方言演唱並吸收化用了當地的民歌小調,豐富完善為今天的曲藝品種。

2、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

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3、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

4、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5、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西安的特色風俗3

西安人最愛吃什麼菜

1、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亦稱羊肉泡,古稱"羊羹",關中漢族風味美饌,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飢,素為陝西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吃的"總代表"。

泡饃味道厚重,回味無窮,外觀豪放簡單,內在卻精緻復雜。充分體現了陝西人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心靈手巧;既老實,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懂得享受的生活態度。

2、酸湯水餃

酸湯水餃,顧名思義,貴在酸湯。但餃子也是好的。豬肉餡,羊肉餡,海鮮餡,都有,以羊肉餡最受歡迎。一般手工製作,現捏現賣。講究餡大皮薄肉多。基本是一個肉丸子。捏時雙手合攏,兩個大拇指往裡一擠,使餃子呈帶花邊的疙瘩狀。所以也有叫羊肉疙瘩、豬肉疙瘩的。

酸湯調制獨特,味道鮮美酸香,耐人品嘗、

西安城裡,賣酸湯水餃的跟蘭州城裡賣蘭州拉麵的一樣多。外地人只要在大街小巷一轉,就看得見,也 聞得著。許多賣酸湯水餃的都有招牌,即使只用紅白紙寫幾個歪歪扭扭的字,卻個頭很大,所以看得見。即使沒有招牌,大多把下水餃的開水鍋放在店門口,還往往另有一口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酸辣湯鍋,所以既看得見,也聞得著。

3、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引人垂涎。

肉夾饃遍及西安大街小巷。咬一口外皮鬆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和白吉饃的誘人味道,不由你不滿口生津,真是人生一樂。

4、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是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一道菜品,是陝西地區漢族著名的傳統小吃,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原同州府治朝邑縣),以陝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縣的水盆羊肉最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為地道,最為悠久,並於2016年1月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盆羊肉主要以渭北地區的尤為出名,最有名的屬於蒲城縣。其次有渭南市,澄城縣,三原縣等。 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

陝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燒餅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最為地道的陝西省大荔縣的水盆羊肉是用一種月牙燒餅搭配吃的,一碗羊肉配兩個燒餅,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一個月牙燒餅中,另一個燒餅則泡入羊肉湯中。

4、關中八大怪的歷史典故

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關中八大怪的歷史典故,希望你喜歡,歡迎閱讀。

板凳不坐蹲起來

典故一:《史記》中記載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

典故二:東晉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後,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於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關中「蹲景」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閑,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偶爾會在西安、咸陽等站牌前看見部分「蹲」下來等車的關中人。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

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卧室。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明長大了,搖籃破損了。裸露的黃土地少了綠裝,雖有南山秦嶺,也無法滿足千萬居民的家住、廚房、儲藏等需求用房。聰明的關中農民因地制宜蓋起廈子房,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牆,朝院子一面留門窗,房頂只需少量的大木頭做檁、梁,對做椽子小木頭要求也低,三面土牆中還有一面利用了圍牆,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暢。農村都蓋預制板的房子,建築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

一般人說「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但是關中人不用窖水,也沒收集雨水的風俗,這種說法只是附托之詞,不足為信。(此說有誤,關中缺水人盡皆知,為了緩解缺水的問題,關中人很多地區都是收集屋頂流下的雨水到窖里,需要的時候在用「樓樓」把水從窖里打起來存放在瓮里)。

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郁。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麼,這里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里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關中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面哪個瓜女子(傻姑娘,陝西地方語言。)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橫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嶺,歷史上交通不便,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啊?北面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那裡的信天游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面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面,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了。因為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面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談。

帕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刮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

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像,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臟頭發。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繞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上生虱子,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發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臟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面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面條沒個花樣換,怎麼就吃不煩呢?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麵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面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面、臊子面、酸湯面、漿水面等等。

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面館,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面條吃完,那也是難事。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擀麵手藝了。

這做面條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所以,這個面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關中地區面條長的一個原因。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裡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後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誇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這算個啥嘛!」其實心裡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關中面條以武功、楊凌、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由於當地食醋釀造獨特,先後有了武功縣的長寧醋和岐山醋比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謂「酸面咸攪團」。

鍋盔像鍋蓋

傳說一:當年有場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陝西的時候,干糧已經沒了,只剩下些麵粉,沒有辦法,就把那麵粉和水和了,弄成餅狀,放在那頭盔里用火烙,做好後皮黃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隨即傳了開來,那打了勝仗回去後,兵士就讓婦人照著做,但沒有頭盔,就在自家的鍋里烙了,就有了鍋盔這個名字,也就有了鍋盔這個麵食的花樣了。

傳說二:相傳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鍋盔的做法:

1、將麵粉加水,加入發酵粉,活均勻。有時還加入少量精鹽和雞蛋,以保證面質勁道,烙出的鍋盔外黃里脆,以長久保存;

2、將活好的面反復搓揉,直至勁道十足為止,並在「活面」器皿中放半天左右,帶面體整理發酵好以後,加入胡椒粉、事先備好的(即炒熟的)芝麻,放到案板上反復搓揉,使得面體表面光滑有勁,用擀麵杖擀成鍋體大小的圓形;

3、在擀好的面體上紮上若干個小眼,已備烙鍋盔時裡面能夠充分熟透;

4、給鍋體文火加熱,並用菜油反復碴拭鍋體表面,待鍋體發亮,並有餘溫時,將擀好的面體入鍋,反復文火蒸烙,直到熟透為止

名稱由來

由於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油潑辣子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意思,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當然,油潑辣子還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來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潑辣子奧妙無窮呀。

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5、關中民俗風情文化有那幾方面

婚俗、語言、飲食等方面。

1、過去在關中,婚姻全賴父母之命,煤灼之言。"娃娃親"特別盛行。父母在娃娃長到十二三歲時,就托媒人給娃訂了婚(當地男娃叫"占媳婦"、女娃叫"尋主兒"),娃娃親-旦訂妥,雙方就不能隨便翻悔。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娃娃親愈來愈少。

娃娃長大後。自由 戀愛,只不過還要有個中間人"介紹"一下。定婚之後,雙方商定一個"吉日"准備結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備嫁妝

現在結婚,儀式大大簡化。男方帶上紅包(內裝多少不等的錢),用車去接新娘子。經過一番熱鬧的媳鬧,新娘和女方客人來到男方家裡,然後舉行"文明婚禮":放鞭炮,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向雙方父母,來賓鞠躬,雙方家長,來賓講話,新人介紹戀愛經過,送新人入洞房等。

2、關中方言,屬北方方言西北方言區。它和普通話比較,語法結構和大部分字音基本相同,腔調多有變異,發音較普通話咬字重、聲短促,調低沉。關中方言詞彙中保存不少古語,如吃飯為「咥」,差一點兒為「玄乎」,說話叫「言傳」,合適叫「諂」。

3、老碗會,陝西關中的一種飲食習尚的戲稱。老碗會是對陝西關中各縣農村群眾端著飯碗,聚在村中某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一邊吃飯,一邊諞閑傳(關中人把閑談叫「諞閑傳」』)這一飲食習尚的戲稱。

(5)出童關的風俗擴展資料:

炎黃子孫的起源地區:

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經過史學家考證,姬水和姜水都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區一帶,姜水位於寶雞,姬水則是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樣,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於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6、潼關春節民俗是什麼?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明代,守軍屯墾定居,移民遷徙而來,逐漸形成多民族共居之鄉。宗教以佛教、道教傳入較早,今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在一定范圍有活動。本地方言,盡管地區差異較大,又統屬漢族語系,即漢語中的北方話,屬西北方言區的秦方言——關中方言。由於地處秦、晉、豫之交,方言中具有中原語、晉南語、以至湖北語等混合語音特色。風俗習慣,各民族之間有同有異:歲時節日,回族歡度「爾德節」、「古爾邦節」,基督教過「聖誕節」,而「春節」則是各族共同的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稱「過年」。凌晨,鳴鞭炮,煨柏煙,擋「財」杠,焚香迎神,獻食祭祖。長幼著新衣,屋內外有年畫、春條、對聯,煥然一新。清晨,慎語言,講「吉利話」。忌破、爛、瞎、沒、死等帶有不祥的語音,表示一日「吉利」為常年「吉利」。早餐必食餛飩。之後,先戶族,後鄰里,互相登門拜年。晚輩向長輩叩頭祝福,長輩付給孩童壓歲錢,平輩之間拱手道賀:「過年好!」「恭喜發財」。午間三三兩兩談舊議新,有的聚在一起玩樂。傍晚,持香表、蠟燭進廟敬神鳴鍾,村巷鑼鼓歡慶。初二開始,攜禮品依序前往岳、舅、姑、姨家拜年,叫做「追往」,家家戶戶以酒餚招待客人。初五稱「破五」叫「過小年」。建國後,春節期間,敬神、叩頭、擋財杠、賭博等舊習有所廢棄。

7、陝西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面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8、潼關的民風民俗,有哪些特點,寫民風民俗的作文用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稱「過年」。凌晨,鳴鞭炮,煨柏煙,擋「財」杠,焚香迎神,獻食祭祖。長幼著新衣,屋內外有年畫、春條、對聯,煥然一新。清晨,慎語言,講「吉利話」。忌破、爛、瞎、沒、死等帶有不祥的語音,表示一日「吉利」為常年「吉利」。早餐必食餛飩。之後,先戶族,後鄰里,互相登門拜年。晚輩向長輩叩頭祝福,長輩付給孩童壓歲錢,平輩之間拱手道賀:「過年好!」「恭喜發財」。午間三三兩兩談舊議新,有的聚在一起玩樂。傍晚,持香表、蠟燭進廟敬神鳴鍾,村巷鑼鼓歡慶。初二開始,攜禮品依序前往岳、舅、姑、姨家拜年,叫做「追往」,家家戶戶以酒餚招待客人。初五稱「破五」叫「過小年」。建國後,春節期間,敬神、叩頭、擋財杠、賭博等舊習有所廢棄。1978年後,春節親友互訪,看電影、電視、自編自演節目,舉辦球類比賽,探望敬老院老人,慰問離退休職工等的新風尚正在興起。

9、潼關訂婚風俗

你好
訂婚是社會儀式的一種,有訂婚典禮,告知大眾此對情侶雙方已心有所屬,並准備步入結婚階段
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一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親友唱一首,新郎飲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一杯。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潼關在黃河中游,人文開化很早,以前的婚俗,總是守著先王的舊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訂婚,先取雙耳環,送給女方,這叫定親。隨後由男家備辦衣料首飾等物,擇吉日送往女家,這叫許口。謂女方已答應了這頭親事,又叫吃面,因女方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面條,取百年合好,長遠永久之意。現在風俗較前簡單,分訂親、看家、認門。訂親是介紹人往返說合,取得男女兩方同意,約定地點見面談話,雙方若無意見,就互贈禮物,以為憑證。所謂看家,即由男方擇吉日,讓女方來家看屋,設宴相待,並買衣物,俗稱掰衣裳,這天以女方為主,席面要求豐盛。認門是女方擇吉日,讓男方來家認門,並邀請親戚陪席敬酒,由親戚各贈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滿意請採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