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網約風俗

網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8 14:12:58

1、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祭祖、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吃粽子、賽龍舟、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風俗習慣:

1、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2、掛年畫

掛年畫是中國春節特有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新年裡,將年畫掛在門上或掛在壁上。由古代貼門神演變面來,原為驅邪,後變成烘托新年熱鬧氣氛和表達人們歡樂的情緒。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5、插茱萸

插茱萸是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2、關於春節民間習俗

春節民間習俗:貼門神,放爆竹,貼春聯,貼福字。

貼門神: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拓展資料:網路詞條 春節習俗

3、網約車資格證考試都考什麼?

網約車資格證考試:

1、具體的考試內容有掌握出租汽車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掌握出租汽車安全運營知識;理解出租汽車駕駛員職業道德;掌握出租汽車服務標准規范;熟悉出租汽車運營其他相關知識。

2、其中,對「新政」的考試內容佔比最多,達到18分,「新政」內容包括《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管理規定》、《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巡遊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出租汽車服務質量信譽考核辦法》等國家出租汽車政策、法律法規。

(3)網約風俗擴展資料:

1、根據大綱,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全國公共科目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考試方式實行全國統一題庫,採用計算機系統隨機抽題的方式考試。

2、考試時間60分鍾。考試試題共85道題,題型分為判斷題、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其中判斷題15題,每題1分;單項選擇題55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15題,每題2分。考試總分100分,80分及以上為考試合格。考試成績將在考試結束10日內公布。

4、我們熟悉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的生活的樣子。 沒有文字或人規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民俗與人俱來,與族相連,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群體性共識的印記。 民俗孕育了國魂,國魂就在民俗之中。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春節,是一個融入了無限回味和憧憬的特殊符號,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情感寄託。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民俗的集中體現,隨著新春佳節的日益臨近,年味兒也是越來越濃,本期講壇就請兩位學者談談民俗的話題。 從元旦開始,人們的手機和郵箱里就已是滿滿的祝福簡訊和郵件,而這些到了新春佳節更將以拜年的形式達到最高潮。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個新的平台給傳統民俗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拓寬了發展的空間。北京師范大學蔣原倫教授對網路化的民俗有全面的解讀。 民俗早已深深融進了中華兒女的血肉里,是縈繞了千萬年的民族氣脈。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意境優美的民間傳說、嘆為觀止的奇工技巧,都是民俗的精華。華東師范大學陳勤建教授從生活和文化兩方面解析民俗,並對民俗的意義有著深層剖析。 通常我們認為民俗就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比如怎麼過年、怎麼做年糕等。其實這僅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民俗的內容要廣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在年輕人看來,民俗就是過去的東西,這是種誤解。民俗包括過去、現在,也包括將來,民俗不是古老的。 民俗是一種生活相 什麼是「相」,這是佛家的用語.佛家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判斷,比如:火是一種焰相,水是一種流相;什麼是民俗,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的生活的樣子。沒有文字或人規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數春節了,春節怎麼過?有人問過我:「為什麼我們現在過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國人的聖誕節、情人節卻很熱鬧?」其實我們的年味原來是很濃的。上世紀50年代,我七八歲時跟著外婆在過年前半個月就開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來,前後差不多1個月整天都有事情干。從傳統的習俗講,前後有近60項事情要做:大掃除、祭灶、祭祖等。沒有任何文字規定我們一定要怎麼做,而這就是一種程式化的風行的規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就拿住來說,我們在城市裡感覺不出來,但假如去了農村,房子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樣式。江南有廂房式的——一進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個廂房,為什麼要這樣?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說的風水:「左青龍,右白虎」,中間就是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門朝北開?這就是一種生活相。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風從西北過來,就被「白虎」給擋住了;春天東南風一刮,雨水多了,那麼「青龍」也可以擋住。中間這個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間,是最早的風水的理念,沒有那麼多的迷信,這並非人們胡思亂想得出的。古代沒有空調,如何防寒,如何來保持適宜的溫度呢?當然是要靠具體環境的選擇。有人認為風水是迷信,當然風水在發展中確實增加了許多迷信的說法,但是我們把這點作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丟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誤區。 民俗還包括生活的技藝。有個材料說考古學家發掘出秦劍,上面塗了一層鉻,專家注意到這種塗鉻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究竟秦人是如何塗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踐的寶劍,在地底下埋了兩千多年,挖掘開始時發現這把劍已經彎了,但是考古人員一打開,又神奇般地直了。我們現在能模仿這把劍的樣式,卻達不到那時的工藝。 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發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藝——民俗來創造。可惜的是這些技藝我們沒有從學科上加以整理。我們古人也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認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這些東西隨意地扔掉了。這樣一來,對我們國家的確是很大的損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民俗,千萬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風俗習慣這個狹隘的觀念上。 作為文化模式的民俗 從文化層面來講,民俗是一種文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往往是無形的、口頭的和非物質的。但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於這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民俗文化現象要給予更多的重視。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優美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最近幾年,《梁祝》正在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這在3年前就開始了,不過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大問題是各地都說《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寧波人認為梁山伯是鄞縣(今奉化縣)縣令;上虞人說祝英台故里就在紹興的上虞;杭州人也據理力爭,說萬松書院是主人公讀書的地方……其實《梁祝》是哪裡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梁祝》反映了中國人某一階段的婚姻模式。遠古的時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較剛烈,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轉移以後才有了《梁祝》,從剛烈走向柔和,向儒學發展。所以《梁祝》文化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轉型期之間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們對兩性祈求的心理,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這是典型的中國男女兩性之間的無形的口頭的關系。 無形的口頭模式其實相當多,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是。我有一個學生在澳大利亞學習,請當地老師來家裡吃飯。其中有一道湯,老師喝完覺得很鮮。問他是什麼,他說是野鴨子。老師大吃一驚,馬上說澳大利亞抓野鴨子是犯法的。學生恍然大悟,說下次一定注意。可沒料到過了3天,一張罰款單來了,動物保護委員會罰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儉學的錢全罰走了。在中國看來這個老師有問題,鴨子也吃了,還告狀?但在澳大利亞,這樣做是很正常的,老師不告發反而有問題。這也是一種文化模式,我們現在更要關注這種文化模式。 民俗承載民族魂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展現的民俗,雖然光怪陸離,五彩繽紛,但其深層卻有著這一民俗的承受者所特有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文化基因。在這文化基因中,一種心心相印的共同意願,盪漾著亘古以來連綿不絕的具有共同精神內涵的集體意識流。並由此構成了群體民眾——民族、國家思想精神文化的基礎,民族魂,國魂的內核。 民俗與人俱來,與族相連,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群體性共識的印記。任何民俗,說到底,都是一種群體性的感受和認同。各民族中最古老的民俗:神話、巫術、圖騰、方言、儀式等人類最初的原生態文化意識圖,它是集群而居的初民在共同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下,相同的生理、心理機制不約而同滋生的共同約定和俗識。其中積淀著人類實現自我進程中,使人逐步擺脫獸性,光大人性的共同的文化基因與文化進化系統,其基礎,如同含金的伴生礦的原生態民俗。 民俗本身具有對後繼社會行為起規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現實中,它以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化形態和情趣、風尚、習俗等無形的心意表象,通過口頭、行為、心理的載體,溝通了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外一個歷史階段的連續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並為人類的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石。因而,一個社會不可能完全破除民俗傳統,而只能在舊民俗傳統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改造。一個國家崇高的民族精神的建設同樣如此。 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思想文化史角度來看,從來沒有徹底理性化,而總是在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運動中前進的。民俗作為傳統,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於今天的世代鏈環。毋庸置疑,很多源遠流長的民俗傳統不再有明確可辨的形式存在,但是,並不影響它以某種成分和變異的形態而繼續發展。正是這種內在的規范性的相繼延傳,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構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行為與模式,情趣與愛好,從而為一個國家的固有的民族精神的凝聚作了層層的積淀。 有人說,傳統的民俗已過時,唯有引進外來的現代文化與精神文明,才能重鑄國魂。這是不正確的。在建設我們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當然應該吸取外國優秀的精神文化。但是,一國的國魂,代表民族群體的崇高精神,不可能是外來的,而只能是本民族中固有的,它的根基不在國外,就在我們千萬年來流傳不衰的優秀民俗之中。這些民俗中展現的民族的精神力量,足以代表我們國魂的雄姿。例如,心意民俗中,鳳凰非梧桐不棲,大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抱負,精衛銜木填東海的悲壯舉止及誇父逐日的勇敢堅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自我犧牲等等,無一不令人扼腕叩節激動不已。人生社會民俗中,重陽節登高尊老,其精神今天仍為社會倡導,成為全民響應的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 民俗孕育了國魂,國魂就在民俗之中。如美國,立國才幾百年,又是一個移民國家,居民來自五大洲,四大洋,如何把他們牢牢地粘在一起,是個大問題,為此,就設計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節日和其他的習俗活動,從中來操練並展示一種美國精神。至今,它們已有了200多個稀奇古怪的節日。透過這些眼花繚亂,色彩艷麗的節日,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其中明確的動機——企圖鑄造美國魂。這種方式究竟有多大效果,姑且不論,但是,民俗與國魂民族精神是緊密相連的母子連環,這是事實,我們千萬不能忽視。

5、網上交往的特點及其影響

網上交往一般情況下就是比較陌生嘛,然後非常的不懂得怎麼樣去表達自己的慾望,這種影響也是很大的。

6、包頭網約車考試需要什麼條件

包頭擬從事網約車經營的車輛,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來源於網約車寶典):

從事網約車服務的駕駛員,應符合以下條件:

(一)具有包頭市戶籍或持有本市有效《居住證》;

(二)取得相應准駕車型機動車駕駛證並具有3年以上駕駛經歷;

(三)無交通肇事犯罪、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飲酒後駕駛記錄,最近連續3個記分周期內沒有記滿12分記錄;

(四)無暴力犯罪記錄;

(五)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身體健康;

(六)《網路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被吊銷的,自吊銷之日起三年內不得在本市從事客運出租汽車營運活動;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7、春節有哪些民間習俗「習俗的內容、習俗的含義、人們怎麼做的」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習俗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5]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6]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人們要吃年夜飯,守歲,迎神等。 

8、七夕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2、七娘會

在廣東,七夕節時有舉辦七娘會的風俗。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

女兒們在七娘會上要盡情梳妝打扮,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

3、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8)網約風俗擴展資料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