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淮陽家鄉風俗

淮陽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8 10:24:46

1、周口淮陽婚嫁風俗是怎麼樣的?

「女兒出嫁,忙壞爹娘。」當爹的忙在各種禮儀上,先扒出老皇歷,選好黃道吉日,「看好」「換帖」,目的是圖個來日雙方家庭的平安。當娘的一個月前就開始做嫁被,里里外外要都是新的,棉被越厚越好,棉被越厚預示著女兒將來的日子越暄乎。棉被一下子要套9床,也是討個吉利。眾鄰居和親戚都要給女兒「添箱」(方言,即置嫁妝),這裡面也有講究,姑姨添被面毯子,舅添臉盆照鏡,嬸子大娘添枕頭梳妝用品。
嫁衣是不讓爹娘置的,原因很簡單,爹娘的眼光太落後,跟不上時代,不如自己拿著禮錢到大街上盡情挑選時髦的衣服,這時的女兒今非昔比,不再給家裡儉省,花起家裡的錢出手分外大方。
女兒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會坐在女兒面前給女兒上最後一堂「政治課」,交待女兒到了婆家怎樣做人:一要孝順公婆,二要體貼丈夫,不能像在家裡那樣任性撒嬌,千叮嚀萬囑咐,惟恐有所疏忽。第二天男家的迎親隊伍一到,這邊可忙壞了女家,當娘的和嬸子大娘們忙著給女兒打扮梳洗,叔伯們忙著把嫁妝填櫃,搬出來裝到婆家的車輛上,女兒的嫁妝除衣物、被褥、傢具、電器外,還有一種必備的很有地方特色的飯食嫁妝——「隨身飯」。由於這種飯需事先由娘家備好,女兒出嫁的當天,隨迎娶的花轎或汽車帶到婆家,故而才有了這個名稱。「隨身飯」的品種有肉、菜、饃、面條和餃子等。稱呼每種飯菜時,人們習慣在前面加上「隨身」二字。若是隨身餃,餃子的數量也有講究,它要由女兒出嫁時的年齡來決定。如果女兒是20歲,應要准備20個餃子;如果24歲,則必須包上24個餃子。有的地方餃子的數量和女兒的年齡相等,有的地方要比年齡多一個,為的是圖吉利有餘。父母為女兒捏餃子的目的,據說是為了捏住親家的嘴,怕女兒到了婆家,親家絮絮叨叨使女兒受氣。坐在了迎親的轎車上時,當娘的這時會抱著女兒一頓大哭,「執手相看淚眼,」這叫「哭嫁」,結婚後開始考慮下面的事情,何時給女兒送滿月,要准備哪些禮物給外甥等等

2、求比較特別的地方的民風民俗

1.素凈大方的基諾族穿著
基諾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紡織的衣裳布與裙子布縫制,衣裙上的花紋圖案,在織布時就作過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傳統的服裝,以白色和黑色為基本色調,因紡織工藝落後,所織棉布缺乏緊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諾族酷愛刺綉花紋圖案,無認男裝女裝都愛用橫、直彩條和幾何形圖案裝飾。男子上衣是無領、無扣的對襟衫,用織有縱橫交錯的彩色條格白布縫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強有彩色條格,橫向彩條色彩斑斕,極為顯眼。衣服背部中央鄉中有一個6寸見方的圖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線條,開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陽放光之狀。基諾語稱這一圖案為「波羅阿波」,有太陽花與月亮花之意。衣襟邊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鑲有數道術為顯眼的橫向彩條。白底上衣,被特意織上的圖案和紅、黃、藍、黑相間的彩條裝飾成一件色彩鮮明的花衣。
男褲為闊襠肥褲管白褲,褲腳邊沿同樣鑲有橫向紅、黑、白三色相間彩條。寬大的褲腰兩側各開一道3寸長的口子,縫有一塊四方形黑布。白褲在腹前打折,用綴有彩色纓穗的腰帶扎系於腰部。男子頭上蓄有三撮長發,用1米多長的黑色頭巾包頭。小腿上纏有裹腳布。男子衣服厚實寬松,穿在身上,增強了男人的壯實、強悍英姿。女子用織有彩條,再加綉圖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調多為青色、黑色、無領、對襟,著意用紅、黃、黑、白彩色橫條裝飾衣襟邊沿和衣袖手旁觀。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長及膝蓋,上端白、下端黑的開合圍裙,裙沿上鑲紅條作飾,於腹前開合系於腰間。成年女子頭戴織有縱向彩條的尖頂三角形白布帽,兩側帽角下垂披於肩頭,額頭部位的帽沿外翻,開若一保尖頂白色筲箕扣在後腦勺上。未婚女好挽發於腦後,已婚婦女挽發於膠額上方。女子著裝,簡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諾族姑娘顯得楚楚動人。
基諾族服裝的鮮明特點是用彩條裝飾袖管和衣襟邊沿及後背。人們以彩條飾衣,據說與天上彩虹有關。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基諾族男女死相戀難分難舍。一個窮凶極惡的富家公子見那姑娘美麗無比,頓生歹意,用計搶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從,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她的戀人歷盡萬苦千辛,救出姑娘。倆人逃離虎口不處,富家公子帶人追來,年輕伙子腿中數箭,倒在地上。大災臨頭多時,天空中出現了幾道彩虹纏住這對戀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對戀人在彩虹環繞之中騰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後人在縫制衣服時,便用彩條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災。
2.昆明民風民俗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僳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朴,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崑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輩對晚輩傳教自己本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也可稱家訓。布依族認為:「家教不嚴;禍害子孫。」
布依族人民禮貌好客、儉朴恭謙、尊老愛幼、扶善治惡,是老一輩嚴於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來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興全靠人,樹大葉茂全靠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學讀書的極少,從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圍內。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終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終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壓彎」、「不教不說,觀世墮落」,這是老人告誡年輕父母的話。年輕父母總是按老一輩傳下來的行為規范,以慈愛的態度盡量用身教讓孩子潛移默化,不讓孩子染上驕、懶、貪的壞習。他們教育兒童.「擔子要捆緊,做事要懂禮」、「憨人不讀書,讀書人不憨」、「靈人爭時間,憨人混光陰」、「廊糖水滴舊窩,後輩跟著前輩學。」
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說盡」、「父母留淺吃淺,不要搶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語,做事要禮儀在先」、「寨鄰有難多幫襯,自家天塌眾人撐」、「正道之財不嫌多,不義之財莫沾摸」、「憨人要多顧,靈人可少助」等等。
傳統的布依族家庭實行家長制,年最老者為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給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對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當官的人,老人的告誡語言有:「為官宦要識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見底,官清能見心」、「當官不知足,目間百姓哭」。……
布依族有著世世代代的家教傳統。新娘出嫁時,其母要唱《臨嫁訓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公婆,你不留人家說你木懂禮。……」
布依族老人病危臨終時,寨中有名望的長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遺訓歌》。訓誡後人對老人的遺產「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丟臉,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丟臉。」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輩親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為,家長常以身作則,為下一代樹立榜樣。老人的失誤,又常要求下一進行彌補。這種不斷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國利家,世造就出大批優秀的布依兒女——羅平縣鍾山鄉小德江村的李齊,從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響,勤勞純朴,見義勇為。40年初曾帶領青年向土豪劣紳進行清算斗爭。加入游擊隊和黨組織後,承擔後勤工作,走村串寨,籌糧籌款。部隊外出開辟新區時,他往往在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隊食宿的准備,多年如一日,任勞任怨。李家齊不幸身陷魔掌後,面對敵人的酷刑拷打,堅強勇敢,最後被敵人割舌、剝皮、抽筋,壯烈犧牲。表現了一個布依族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
歷任羅平縣第八、九、十屆副縣長的布依族女兒熊秀芬,一生廉潔自律,生活簡朴,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當副縣長時,分管幹部人事工作,而愛人卻是農民。熊雖對其丈夫情感甚深,但並沒有因為自己手中有權而給丈夫安排工作。臨終前,縣上的幾位負責人請她提出個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後,喪事一切從簡。又問及她的丈夫、兒女需不需要什麼照顧時,熊副縣長沉默了一會,才回答:「我愛人是個老好人,在農村習慣了,勤腳快手的。縣政府招待所雜事多,經常找臨時工。在招待所忙的時節,請讓他優先來招待所當當臨時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國寶貴的道德遺產之一。當官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可免於陷下腐敗罪惡的泥坑;為民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風情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武陵變』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做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雲南苗族人口90.7萬,佔中國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區以及武定、祿勸等縣。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民歌尤其豐富,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節(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踩鼓,跳蘆笙舞,對歌抒情,尋求配偶,同時舉行爬花桿、斗佔比賽。苗族擅長漬麻織布、剌綉、蠟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蠟染、剌綉於一身,絢麗多姿。苗族主要從事家業。過去,狩獵是一項主要的副業,常用弓弩、火槍圍獵獵物,實行「隔山打鳥,見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間多神教和基督教。

1陝西:羊肉泡饃是陝西的風味美館,尤以西安的最享盛名。它料重味醇,肉料湯濃,鏌筋光滑,香氣四溢,食後餘味無穹,又有暖胃功能。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 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 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競封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
2北京:春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勛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菜。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具體講,她至少包含以下十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3、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的二月二廟會的由來誰知道

二月會的由來

太昊伏羲是我國遠古傳說中的一個聖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伏羲氏出生在渭水流域的成紀(今天水秦安縣)。伏羲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以伏羲為代表的集團部落,有著自渭水流域(黃河上游支流)向黃河中游遷徙的艱辛過程。傳說他後來稱王,都城於陳(今河南淮陽),卒於陳(今淮陽縣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濱,自古建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在位長達160年之久。他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向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立下了齊天功績。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贊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向日月那樣光明。為紀念祖先功德,春秋時這里已建伏羲陵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來陳國,陳靈公曾陪同孔子觀瞻陵墓;三國魏曹植曾封思王於陳,拜謁伏羲祠後作《伏羲贊》。唐宋以來,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斷擴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廟宇,佔地廣875畝。 今存陵園內建築為明代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現存太昊伏羲陵為明正統十三年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增建修葺。

淮陽太昊陵廟會,又叫「二月會」,始於遙遠的古代。《禮禮·月令篇》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於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稱之「太牢」,諸侯祭祀稱「少牢」。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媧。神話傳說伏羲和女媧兄妹二人滾磨成婚,摶土造人,繁衍了人類。後伏羲以「二月會」的形式組織部落男女相會成媒為婚,相會地點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礎上「制嫁娶」,從此結束了人類群婚的愚昧狀態,因此,伏羲、女媧被後人稱為「高媒」。伏羲死後,人們就把他葬於淮陽「二月會」男女相會之地,起高陵紀之,從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農歷二月廟會,已有過去一度燒香敬神而變成為天下羲皇子孫朝祖和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會。是目前我國會期最長,人聚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廟會,2004年被文化部推舉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保護遺產組織單位」。

二月會的主要內容

太昊陵廟會的聲勢之大、會期之長為中原地區廟會所獨有。每年自農歷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一個月。會期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數省的善男信女們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每天可達數十萬人。

朝祖進香是廟會的基本內容。相傳農歷二月十五日是人祖伏羲的生日。伏羲與女媧一起,土造人創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中國早期文明。由善男信女組成的朝祖進香會,高舉黃綾青龍旗,手捧香樓,肩挑花籃,在器樂聲中,十分莊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從家鄉帶來一把泥土,進香之後,添灑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孫繁榮昌盛。

伏羲既為人祖,當然管著人種繁衍的大事,所以來太昊陵求子的人就特別多。顯仁殿的牆壁上有一個子孫窯,據說摸一摸就可以子孫興旺,甚至連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也成群結隊,羞羞答答去摸一摸,為的是圖個吉利。婚後未孕的婦女們,則專為求子而來。她們往往要在廟會上買一個泥娃娃,用紅線拴好,再到子孫窯里摸一摸,然後將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帶回家去。如果碰巧懷孕得子,則對人祖爺感恩不盡,下次廟會一定要去還願。

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民間娛樂活動更是引人入勝,與其它廟會相比,太昊陵廟會習俗中有兩點十分獨特的地方:一是"擔經挑",也稱"擔花籃"。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祭祖娛神的舞蹈形式。廟會期間,這些"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往往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駐足觀看,舞到高潮處,舞者走到中間背靠背而過,兩尾相碰,象徵伏羲、女媧相交之狀。其唱詞也多與伏羲女媧有關。這個舞蹈的一些動作,與漢代畫像石中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下部交尾的圖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機能崇拜的一種習俗。

第二個獨特的習俗是廟會上隨處可見的"泥泥狗"和布老虎。泥泥狗,是廟會上出售的一種泥玩具,吹之有聲。當地人解釋它是守陵的神狗,是祭祀人祖的聖物,若把泥泥狗送給兒童或親友,可以消除祛病,吉祥平安,人們紛紛購買帶回家鄉。每年的太昊陵廟會上,都擠滿了琳琅滿目的泥泥狗攤點。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樣,形象誇張,神態各異,於古拙中見寓意。據考,這些泥玩具是流傳至今的原始社會後期的活文物。有的泥泥狗的造型反映了伏羲時代的生殖崇拜。

4、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面條子;糊塗;結瘩;
月個晨導起來,將到集上,碰到一個吊楊車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紅掛*子也給我掛*了/
叫我氣里尚午面條子都沒吃,歇老豆喝一碗糊塗。
畢頭.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讓我玩畢頭!" 「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說不定就畢頭了」!
天歇了,俺頰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見了。恁誰物不誰物?
釁種---一種愣頭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馬幾紐子---蟬
阿雜-臟
當當事-學慣用功
家後-村後面
扎實-老年人健康
匪滾了----水開了
饃幅了____饃熟了
弄啥架勢里____幹啥里
各了敗子____漆蓋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媽
跟些幾個-有幾個孩子
策個---前天
大策個-大前天
糊塗---稀飯
花老馬噶子---灰喜鵲
馬噶子----(你應該知道)
他臟我---他用東西砸我
當上-----上面
歐(二聲)_______牛
翹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麼東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帳家兒-----父母罵孩子的話
潑-------指小孩健康
搶白人-----欺負人
咋弄---- 怎麼辦?
飛(三聲)------ 水
洋車子----- 自行車
付------ 樹
一笛笛----- 一點點
一笛拉子---- 一丁點
頭佛----- 頭發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頭---- 女性短發
膩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說
啥家火-------什麼東西
不管談------不行
不沾閑------不行
絲氣----一種味道,不太好聞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噲噲癢----撓撓癢
股堆-指蹲下
發七蛋-指蠻橫不講理
啥荒子?--什麼東西?
面兒-明天
厥功----不穩當
適味(兒化韻)——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類燒雞吃住算適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後的意思
枯楚——有皺紋,不平展,多用於紙張,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類的東西
馭、吁(yu)——停,架車時對馬、驢等動物的言語.
白動--別動
半肥--這個不好解釋,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襯衣
可是類---是不是
濕味---有意思
悲(筆)---筆
mó說---梳子>
落嗨(兒化韻)---傍晚
洋車子---自行車
褲衩子---內褲
浮---熟
頭佛---頭發

5、河南的風俗有什麼特別之處,有什麼有趣的風俗?

河南風俗是很多的,要說最有趣的肯定是河南的春節祭灶以及平時的祭祀,河南的文化和習俗是很多的,已是歷史久遠的,非常富有當地的特色,並且博大精深,河南的人民也一直世代相傳著這一文化瑰寶,為中華大地塑造獨特的風景。河南這個地區是非常富有文化底蘊的,就連習俗也和別的地方也有所不一樣。

河南的過年習俗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在很多豐富多彩的習俗中,過年風俗是我們國家最最長遠的一種習俗,並且一個地區過年的習俗,能夠完美的展示當地民族的文化與涵養。河南從春節開始就開始祭灶,而祭灶也是河南最傳統的過年節目之一,每到小年的時候都會在灶王老爺面前抱著雞跪拜,以求來年能夠保佑人民平平安安多福多壽。因為古時候說灶王老爺的坐騎就是雞,以前也稱之為馬,當抱著雞跪拜的時候還要念一些風俗語言,要是雞有反應就是灶王老爺已經知道了我們的虔誠並保佑我們。

過年還要吃灶糖和燒餅,以求來年平安

灶糖其實就是麥芽糖,很黏牙,河南人民把灶糖供奉給灶王老爺,把灶王老爺的牙黏住,灶王老爺就不會說壞話了只會說好話,麥芽糖在當時是很多小孩子最喜歡吃的東西,吃了灶老爺剩的灶糖,這一年都能夠順順利利。還有火燒,春節快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買燒餅准備過年,燒餅很好吃。

河南的祭祀文化相當的悠久

河南不光過年祭祀,在平時的端午節也會,還有熱鬧非凡的中嶽廟會,還有雜技還有烙畫,淮陽盛大的廟會里,會有很多最原始的文化,河南還有龍抬頭節等等很多色彩豐富的風俗。百聞不如一見,不如去看看吧。

河南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如果有喜歡的,可以親自去河南感受一下美麗的文化。感受一下河南當地的風俗,嘗嘗火燒和灶糖。

6、有關淮陽的歷史文化、民風習俗。

歷史文化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為國。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 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 3000多年前, 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 , 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 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他儒家學說 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上古時代, 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 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 金碧輝煌 ,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的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 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陽。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特色美食
蘇義忠燒雞店
蘇義忠燒雞 - 楊普仲攝影淮陽北關的蘇義忠燒雞店是以經營燒雞為主,兼營羊頭、羊肉、豆腐皮的清真熟食店。數十年來,蘇義忠先生潛心鑽研,廣取各地名吃之長,創造出了獨門秘方,使蘇家燒雞享譽豫東。目前的蘇義忠燒雞以製作獨特、形色美觀、肉爛脫骨、營養豐富而聞名豫東大地,倍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凡品嘗者無不拍手稱絕。知名畫家藍天野(《封神榜》中姜子牙的扮演者)品嘗後稱贊不已,說蘇義忠燒雞肉鮮味美,陳州一絕。歷年龍都朝祖會期間,海內外來淮作家、書畫家都點名要蘇義忠燒雞,並感嘆其五味俱佳,欣然命筆題字作畫,使得蘇義忠燒雞聲名遠揚。2006年,蘇義忠先生被河南電視台「廚王爭霸」大賽組委會聘為清真名吃顧問;2007年蘇義忠燒雞成為淮陽唯一一家榮獲市級「文明誠信商戶」的餐飲店。同年蘇義忠先生當選第十一屆淮陽縣工商聯合會常務委員;2008年「蘇義忠羊肉」被周口市旅遊協會授予「風味名吃」的榮譽;「蘇義忠燒雞」被周口市旅遊協會授予「十大風味名吃」的稱號。2009年榮獲市委宣傳部「消費者信得過單位」。
蘇義忠先生繼承傳統工藝精髓,在選雞、宰殺、撐型、烹煮、用湯、火候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獨門經驗。他選雞嚴格,選用兩年以內的柴雞,以保證雞肉質量;加配多種名貴調料, 經素油烹炸、精工製作而成的燒雞,富含蛋白質,具有五味俱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香氣撲鼻、肉白細嫩的特點。
幾十年來, 蘇義忠燒雞始終堅持傳統操作規程, 故而群眾對其燒雞有著「出門百步外,余香留口中」的贊譽;經常食用能收到開胃健脾、溫中益氣、通絡提神的功效。今日的蘇義忠燒雞成為淮陽人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更成為海內外遊客蒞臨淮陽的名吃首選。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歷史上叫"朱家胡辣湯"。朱麻子叫朱錦章,淮陽城內人。其先祖從宋朝開始在城北十字街西經營胡辣湯。相傳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創業之初,路過淮陽,幾天沒吃東西,人困馬乏,卧倒在北十字街口,被一位姓朱的老漢救起,獻上一碗胡辣湯,朱元璋喝後馬上清醒過來,連喝三碗,口稱"好湯、好湯!"待朱元璋即位以後,把這位朱姓老漢宣召到宮廷御膳房,專司湯膳。自此,朱家胡辣湯名聲大振,朱家也以此為業經營至今。朱麻子自民國時從父輩手中接過做湯技術後,又經一番苦心經營,創制了燉肉胡辣湯,所,以現在叫朱麻子燉肉胡辣湯。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的特點是稀稠均勻,咸甜適中,肉爛如泥,酸辣可口,香味四溢。素有"朝飲胡辣湯,暮嗝尚余香"之說。外地客人來淮,淮陽籍的港、澳、台同胞回淮探親,都以能喝上"朱麻子胡辣湯"而津津樂道。
淮陽餛飩
淮陽餛飩始於民國初年。當時的飯業老闆范好德以經營餛飩、小籠包子出名。為了創出牌子,他走南闖北,吸取南北諸家餛飩之長,結合淮陽人的口味,創出了帶有淮陽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淮陽餛飩的做法是:用清燉雞湯,下肉餡面葉,再沸沖加工好的雞絲、海米、榨菜、紫菜、粉絲、海帶、小生氽丸、雞蛋皮絲,然後加適量小磨油、味精、陳醋、料酒、醬油、香料等調味品。根據季節,還可以加蒲菜、金針菜、韭菜、香菜、蒜苗、荊芥等鮮菜。其味道鮮美,清利爽口,香而不膩。
該小吃"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絕跡,1980年前後城內開始恢復經營。它繼承了淮陽餛飩的傳統工藝,保持了地方名吃的獨特風味。目前,城關各夜市,餛飩攤點雲集,食客經常暴滿。
張家驢肉湯
張家驢肉湯,系清湯燉驢肉而成,此湯肉湯分明,肉爛而不膩,湯色白似乳,濃郁開胃,香味撲鼻。或伴食、或下酒、細細品之,餘味悠長。自清道光年間到建國初,縣城內驢肉湯均有張家獨家經營。當時此湯遠近聞名,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過往商賈,乃至鄉村野夫都以在淮陽縣城能喝到張家驢肉湯為一大樂趣。
另外,張家驢肉湯店還配有"驢白血",更是上品中的精品。驢白血系張家祖傳絕技,用驢血加工炮製。形狀似腦非腦,似蛋非蛋,白而細嫩,色香味俱佳。此食品營養豐富,可大補元氣,養血安神,老少皆宜,食者稱絕。
燒蒲菜
燒蒲菜是淮陽獨有的名菜,被列為河南省地方名菜之一。它以城湖特產蒲子下端的嫩蕊為原料,加配佐料燒制而成。燒蒲菜可單獨燒制,也可與肉、魚、蛋拼合燒制。種類有蝦仁燒蒲菜、蛋黃燒蒲菜、魚片燒蒲菜等。不論哪種燒蒲菜,均色白如玉,鮮嫩清香,別具風味。每逢夏秋季節,縣內各餐館均把燒蒲菜作為淮陽地方名菜招攬食客,好客的淮陽人也常以燒蒲菜為領頭菜來宴請嘉賓。
蓋家鍋盔
蓋家鍋盔,由本縣黃集鄉蓋庄蓋老殿始創於清光緒末年,傳其子蓋長榮,先後兩代。其鍋盔無磺、無鹼、饃味香甜。做法是:用開水燙面提酵,接面二至三次,上杠搋軟,再用手反復搓揉,達到光滑油亮,色如雪團。做成圓餅(或半圓),靠鍋邊粘貼,武火燒成一面喧白一面焦黃,不霉不壞,出鍋後就是味道鮮美、外焦里軟的獨特鍋盔。
蓋家鍋盔問世後一直受世人喜愛,30年代已居淮陽饃業之冠,名揚周圍數縣。現營業點常設在城關南十字街路東,每天下午四點上市,供不應求。因淮陽蓋家鍋盔遠近聞名,所以,歷年太昊陵會期間,周圍數百里的香客,遊人多以能捎回蓋家鍋盔,全家共嘗為幸。
方布袋燒雞/方布袋豆腐把
方布袋燒雞名字來由現在的方家長輩乳名布袋而來,其燒雞製作口味香濃而又不膩,遠近聞名,製作工藝以及作料暫時不得而知,其他幾種(比如符離集燒雞)均不比方布袋。而其豆腐把(薄豆腐切成條煮制而成)正是用這種燒雞的製作程序以及作料製作而成。淮陽人出外多日回來必嘗一口方布袋燒雞和方布袋豆腐把,家宴酒席必不可少。

地方特產
黃花菜—獨具七蕊,黃花菜中的極品
淮陽黃花菜獨具七蕊,黃花菜中的極品淮陽黃花菜菜條豐潤,色澤金黃,質地筋脆,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獨具七蕊,據調查除淮陽之外的任何地區種植的黃花菜皆為六蕊,即使根系是從淮陽縣挪出的黃花菜亦是六蕊,是黃花菜中的極品。早在漢朝時期就已聞名全國,成為朝聖的貢品。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到陳州(淮陽古稱陳州)郊遊時,品嘗過淮陽黃花菜後,在陳州蘇坡亭寫下「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簪」的千古佳句,給予極高的贊譽。淮陽人民以此為榮,把淮陽黃花菜改名為「金針菜」。 淮陽黃花菜是難得的保健品。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具有健腦、益智、抗衰老等;提起金針菜,還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呢?據說,秦朝未年,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下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建都稱王時,士兵們在兵荒馬亂中,把生機旺盛的黃花菜踐踏得不成樣子,當地有個名叫金針的姑娘,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痛惜,於是就對其精心管理培植,結果黃花菜又死而復活。棵棵長得亭亭玉立,開滿醉人的鮮花。後來,人們為紀念金針姑娘,就把黃花菜起名叫金針菜。
泥泥狗—真圖騰、活化石
「老齋公,慢慢走,給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陽乃至豫東一帶的人,很多都還記得這首歌謠。曾幾何時,依託太昊陵,方圓上百里的地域內,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習俗:沿途的孩子攔住趕廟會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並唱起這樣韻味悠悠的歌謠。被索要者,除了趕快把隨身攜帶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讓孩子們去撿拾,別無選擇,因為那是一種美麗的祝福,當地人認為,把泥泥狗送給孩童或親朋好友可以消災祛病,吉祥平安。所以,南來北往趕會的香客,回去時,總少不了帶一些泥泥狗。淮陽特產淮陽泥泥狗—真圖騰、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陽縣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當地農民用黃泥捏成的、含納福避邪之意的祭祀物。除了狗外,它還有猴、羊、鳥等110多種形態,相傳已有3000多年歷史,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為淮陽太昊陵所獨有,被譽為「天下第一狗」。據說,「泥泥狗」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聖。 泥泥狗是用膠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後用大紅、黃、白、綠、桃紅五色點畫出由圓弧曲線、直線和點組成的各種圖案,線條稚拙而生動,色彩絢麗又不失沉穩。泥泥狗造型古樸渾厚,形狀奇特怪異,其題材包羅鳥、獸、魚、蟲與人物,可謂無奇不有,個個充滿著一種虛幻的超脫神秘感,散發出濃烈的鄉土氣味和野性的芬芳。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聲音悠遠明亮,嗚嗚的聲音,彷彿在訴說著一個久遠的神話。 泥泥狗是淮陽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淮陽泥泥狗設計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被專家們贊譽為「真圖騰、活化石」和「現代活文物」。
淮陽蒲菜
蒲菜是蒲根剝去硬皮後的嫩芯。淮陽蒲菜歷史悠久,傳說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絕糧7日,就是靠蒲菜維持生命的。從此,蒲菜成為別具風味的名菜。淮陽蒲菜有許多特點:生菜水靈白皙,鮮艷嫩脆,別號「淮陽大蔥」。外地蒲菜麻嘴,而淮陽蒲菜生吃甜脆爽口。淮陽蒲菜燒、炒、燜、煮各具特色,都是淮陽地方風味一絕,外地旅客品嘗後贊不絕口,引以為奇。
槐山羊
槐山羊是我國山羊良種之一,淮陽為中心產區。它具有體質結實,毛細而勻,皮質細密而有彈力。產肉性能好,屠宰凈肉率為38.9%。肉質鮮嫩,膻味小,是皮肉兼用型優良品種。槐山羊板皮具有皮質厚、板面細、油性好、韌性好、彈性強等優點,是製作各級皮革製品的優良材料,在航空工業上也有一定的用途。槐山羊板皮在國際市場上稱作漢口路槐皮,很受歡迎,遠銷美、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玩具,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枕頭虎、套虎等。 在太昊陵,尤其是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廟會上,隨處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布老虎,有單頭虎、雙頭虎、直卧虎、玩具虎、枕頭虎等,形態各異,大小不一。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種兇猛的野獸,而是裝飾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它們造型天真活潑、稚氣可愛,活像一個個惹人喜愛的孩子,它們雖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態,可是,當人們看到它們時仍以為虎。

歷史沿革
據傳原始社會時期,淮陽為太昊伏載氏和神農氏都之。
夏屬豫州境。禹受命將堯姓封於陳。
殷封虞遂於陳。
西周初,武王封妨滿為陳侯,陳為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
春秋末,楚滅陳。戰國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陳為楚都。
秦置陳縣,初屬豫州顆川郡,後屬陳郡。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涉率農民起義軍都於陳,號"張楚"。
西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置淮陽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陳縣屬之,隸兗州。
新莽時,改淮陽國為新平,改陳縣為辰陵,屬兗州。
東漢明帝改新平為陳國,章帝改為郡,陳縣屬之,隸豫州刺史。
三國時為魏地,陳縣屬陳郡。明帝封植為陳王,遂改郡稱國,後復作郡,隸豫州。
晉武帝合陳郡於梁國,封司馬彤為梁王,陳縣屬之,隸豫州。南朝宋移陳郡治項城,以陳令屬南梁太守,隸南豫州。
南朝齊置南陳縣,屬陳郡,隸豫州。
北魏合陳縣人項縣(在今槐店),屬陳郡,隸北揚州。
北齊移項縣於故陳城,屬信州,隸北揚州。
北周改信州為陳州(陳州名自此始),項縣屬之,隸北揚州。
隋析項縣置宛丘縣,並置臨蔡縣,屬陳州淮陽郡,隸豫州。
唐宛丘縣析置新平縣,屬陳州淮陽郡,隸河南道。
五代宛丘縣屬陳州。
梁隸忠武軍節度使。
晉、周隸鎮安軍節度使。
宋宛丘縣屬陳州淮陽郡,後升淮寧府,隸京西北路。
金宛丘縣屬陳州,隸南京路。
元宛丘縣屬陳州,隸陳梁路。
明廢宛丘縣人陳州,屬開封中書省。
清初仍明制,隸河南布政使司。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衛歸陳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陳州為直隸州,縣為附郭,仍統4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陳州府淮寧縣附郭。
民國2年(1913年),裁府復縣,改淮寧縣為淮陽縣,隸河南省。民國21年(1932年),設河南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淮陽,縣屬之。民國27年(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日偽設淮陽縣政府,屬豫東道,隸河南省。同時,民國縣政府南遷水寨鎮。民國34年(1945年)光復後,民國縣政府,治城關,屬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隸河南省。民國32年(1943年),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淮太西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治東夏亭(今西華縣境內),屬中共水東特委,隸中共河南省委。民國35年(1946年),建立淮陽縣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鄉境內),屬淮陽專區。民國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後建立的周口縣、界首縣、夏亭縣、淮陽市同時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淮陽縣屬淮陽專區,隸河南省。淮陽專員公署,治淮陽。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縣改屬商丘專區。1959年,商丘專區撤銷,縣改屬開封專區。1962年,恢復商丘專區,縣再改屬之。1965年,置周口地區,淮陽縣從屬至今。
2000年,淮陽縣轄6個鎮、14個鄉:城關回族鎮、安嶺鎮、四通鎮、臨蔡鎮、新站鎮、魯台鎮、許灣鄉、曹河鄉、黃集鄉、豆門鄉、朱集鄉、齊老鄉、鄭集鄉、馮塘鄉、搬口鄉、白樓鄉、葛店鄉、王店鄉、大連鄉、劉振屯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29357人,其中:城關回族鎮 98293人、新站鎮 64274人、魯台鎮 63136人、四通鎮 38521人、臨蔡鎮 53057人、安嶺鎮 69844人、朱集鄉 64962人、豆門鄉 47750人、馮塘鄉 73339人、劉振屯鄉 62335人、王店鄉 63843人、大連鄉 74440人、葛店鄉 63050人、黃集鄉 48319人、白樓鄉 55217人、齊老鄉 59949人、鄭集鄉 63665人、曹河鄉 52972人、搬口鄉 44736人、許灣鄉 67655人。
2004年,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於調整周口市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批復》(2004年9月26日豫民行批[2004]7號文件)和《周口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通知》,將淮陽縣搬口鄉整建制劃歸周口市川匯區管轄。 搬口鄉位於淮陽縣境西南部,西依川匯區,總面積66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10月22日,舉行淮陽縣搬口鄉移交川匯區暨揭牌儀式。行政區劃調整後,川匯區人口由調整前的37.6萬人增加到42.2萬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庄、太康寺村、中營子村)和原屬於鹿邑縣的2個行政村(辛集鄉孔集村和唐集鄉張老一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四通鎮新增土地8平方千米、人口10000多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淮陽縣轄6個鎮、13個鄉:城關回族鎮、新站鎮、魯台鎮、臨蔡鎮、安嶺鎮、四通鎮;朱集鄉、豆門鄉、白樓鄉、馮塘鄉、大連鄉、葛店鄉、王店鄉、曹河鄉、鄭集鄉、許灣鄉、黃集鄉、齊老鄉、劉振屯鄉。

7、家鄉風俗初三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家鄉風俗初三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風俗初三作文1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外婆說:「只有吃了冬至的餃子,耳朵才不會被凍傷。」每當快到冬至時,家中就會出現一大堆食材,比如說韭菜、白菜、肉、數不清的餃子皮……

這天中午,我見外婆在餐桌上放了兩個很大很大的碗,立馬知道外婆要開始包餃子了。

包餃子可好玩了!雖然我包的餃子不成樣子,但我早已擺好了架勢,系起來圍裙,洗好了手,等著外婆把包餃子的菜拿過來。

外婆拿著材料走過來說:「你呀,上次包的餃子啊都沒包緊,一下鍋就散了。」我笑著摸了摸腦袋,假裝抱歉地說:「這次肯定不會了。」

外婆搖搖頭,又教了我一遍如何包餃子:「我們先把餃子皮放在手掌上,用勺子往餃子皮里放入適量的餃子餡兒,然後兩手一起,把餃子皮沿邊一捏,邊沿就被捏在了一起,再適當的調整一下形狀,餃子就好了。」

一開始我覺得經過外婆這樣一教還挺簡單。可是說起來容易,包起來的確很難。那餃子餡兒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必須要不多不少剛剛好。至於捏餃子,到底怎麼捏呀?外婆捏的餃子就像幾個胖嘟嘟的娃娃,而我包的餃子不是像胖娃娃的肚子吃撐了——皮開肉綻的,就是像是胖娃娃被餓得皮包骨頭——癟癟的。好難呀!包餃子也這么難。

外婆勸我不要氣餒,我也鼓足一股勁兒依舊努力地包著,還時不時地請教外婆,每個步驟都不嫌麻煩地問。經過我的不懈努力,終於我包出了幾個勉強像樣的餃子了。外婆一高興,還教了我如何把餃子包成了月牙狀和元寶狀。我更開心了,像個小兔子似的蹦蹦跳跳的。

包完餃子以後,便下鍋煮。

當外婆端來一盤熱騰騰的餃子,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餃子,說著笑著,感受著這滴水成冰的日子裡最溫馨的幸福。

家鄉風俗初三作文2

中國傳統節日——過年。過年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過年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兒過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陣陣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了王安石寫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吃過早飯,全家人忙著殺雞,殺鴨,准備年夜飯。最有趣的是公雞去毛之後,唯獨在雞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我便懷著好奇的心情便去問奶奶:「奶奶,為什麼要在雞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說:「這三根羽毛象徵著人們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這激情和對祖國的春節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說:「哦,原來是這樣。」

奶奶又說:「把這只雞放進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蔥端著去廟里祭拜,許上願望,希望來年的牲畜能夠更加興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著蒸壽糕,爸爸在一旁幫忙碌著,並不斷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擺上一個「壽」字,這才知道這是為外公祝壽准備的。

晚上,家家戶戶包餃子,這種餃子的原料不是用麵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餃子必須要包甜的或鹹的陷,放在鍋里炸後才能吃,吃在嘴裡彈力十足,有嚼勁,回味無窮。

吃完餃子,過了一會兒,一顆煙花飛向空中,瞬間爆炸,那爆炸的煙花彷彿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的花瓣。看著這些美麗的煙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時要喝糖水,我便去問爸爸:「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時為什麼總要喝糖水?」爸爸說:「因為這樣可以讓親朋好友之間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們快快樂樂的過新年。」

這次回老家收獲很大,因為我了解了很多習俗,使我和家人的感情更加深入。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

家鄉風俗初三作文3

「扭秧歌」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媽媽經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從來沒見過。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去年春節,我有機會看到了它,那場面可真夠壯觀的,使我終身難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媽媽帶我去逛地壇廟會。廟會上,賣的東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種,什麼「驢打滾」,「艾窩窩」。讓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廟會里不僅東西多,爾且人也特多。遠遠看去,人群就像一團亂麻纏在一起似的,黑壓壓的一片。忽然,我發現東北角的人最多,人們緊緊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往前一看,嘿!這是什麼?真棒。只見廣場上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身穿紅色的`服裝走擺擺步。衣服上掛著一條紅段子,腰上系著一隻鼓。隨著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腳步隨著鼓點越跳越快,最後想飛起來一樣。場面十分壯觀。

這時,媽媽擠了進來,對我說:「佳欣,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這時,一位老爺爺搭上話,「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輕輕點點頭。老爺爺繼續說:「要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我們繼承民族文化,可能你們這輩人盡看不著他了。」

聽著這位純朴憨厚的北京老漢的一番話,看著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想:中國扭秧歌和許多其他民族文藝,都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珍品,如果人們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爾把我們自己的藝術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國的「土產」,而且它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氣魄,把奮進的精神帶給我們每個人,我們一定要繼承他,發揚它。

家鄉風俗初三作文4

我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而我最喜歡的卻是中秋節。

看燒塔

夜幕降臨,人們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啟程去看燒塔。瞧啊!那火苗旺盛著呢!一陣風襲來,點點星火播撒著,像一個個調皮的娃兒,歡笑著向太空奔去。似乎火苗更起勁了,燒得更旺了,靠著塔的人臉上都冒著豆大的汗珠,連連後退。火苗卻躲在塔裡面偷偷笑著,笑著……沒一會兒,便無影無蹤了。

吃月餅

看完了燒塔,便回家吃月餅了,桌上早已擺好了各種口味的月餅,柚子上也插著香,一切都顯得那麼恬靜。月餅似乎在朝著我說:「小主人,快來吃我呀!」我的味蕾開始波動,三步並著兩步就拿著月餅,火速撕開了包裝袋,一口就咬了一大半。爸爸看到我這副樣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調侃我:「你個小吃貨,就餓了?」我抬起頭,點了點。

孔明燈

剛剛吃完月餅,媽媽就提議道:「走,我們去放孔明燈吧!」我拍手稱道:「好呀好呀,我們去買吧!」一家人就這樣興沖沖地朝小店奔去。買好後,我拿著孔明燈的上頭,爸爸拿著打火機正在點燃那裡面的蠟。終於點好了,我把手鬆開,大力揮手對孔明燈說:「你自由了。」霎時,藍紫色的天空點綴滿了一個個孔明燈,裡面發出的橙光,透過那一層薄薄的布,顯得和這藍紫色似的幕布特別搭,這真是一幅美好的畫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在歡聲笑語中走來,又在一片祥和中悄然離去了。

家鄉風俗初三作文5

河南的民風民俗可謂是色彩濃郁,豐富獨特。

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淮陽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太昊陵廟會的文化現象中帶有許多原始文化的色彩;衛輝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墳俗與神話般的盤古廟會;祭龍辟蟲的龍抬頭,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或「青龍節「;開封盤鼓,「擊之如雷,動之如濤」是開封盤鼓的特點,但它更多讓人體會到中

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來。還有消災防疫的端午節。熱鬧非凡的中嶽廟會,群英薈萃的馬街書會,濮陽雜技、南陽烙畫……

從這些民間色彩濃郁的民風民俗中,我們看到了河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豐富生動。是它們,充實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內心世界,也是河南文化的具體體現。

河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源流長的歷史底蘊;五彩斑斕,豐富生動的藝術內涵;古鄉古韻,悠久綿長的文學價值,為中華大地塑造了最美麗的風景。

讓我們將這美麗的文化傳承下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家鄉風俗初三作文6

我的家鄉座落在湖南農村。雖然農村不像大城市那般威武華麗。但四季如春、空氣新鮮、風景秀麗。其實湖南農村的美景就像一幅畫,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裡。

說到這,我給你們講講我們家鄉的風俗吧!每到過年,我們就想起了家鄉特色美食:臘肉。

過年的前幾個月,家家戶戶忙著准備熏臘肉。臘肉切成塊,油亮亮、紅澄澄,還沒下鍋就已經香味四溢。炒、燒、蒸、煮、燉都適合,我奶奶經常是用干辣椒炒臘肉,出鍋時加上一把綠綠的蒜葉。吃上一片油香入口,不由得心裡感慨,過年是要有臘肉才夠味!

過年時我們家家戶戶放鞭炮,聚餐,拜年,守歲,一家人其樂融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聚餐時,我們像熱鍋上的螞蟻,吃得津津有味。餐桌上至少有十種菜餚,分別有:紅燒肉、扣肉、清蒸排骨、燉羊肉、酸菜魚、炒牛肉、雞湯……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臘肉。

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起床,跟家裡長輩說新年好和一些祝福語。吃完早飯,我們會去山上祭拜祖宗,然後去親戚家拜年,走完這家走那家。親戚來我們家拜年,我們早早把桌子上放滿美食迎接客人,還要放鞭炮。長輩們聚在一起打打牌牌,喝喝酒,聊聊天。而我們小孩在一旁玩游戲、穿新衣、穿新鞋,一身紅看起來十分喜慶。屋子上貼滿了紅紅的對聯,家家戶戶掛上了紅燈籠,就像在辦喜事。

過年時,當你來到我家,定會聞到濃濃的臘肉香味,深深地吸一口氣,就能讓人情不自禁想馬上咬一口,嚼著嚼著嘴裡的濃香直入肺腑,再加根蒜葉,真是贊不絕口。

這就是我們湖南農村的風俗。你們的家鄉風俗是什麼呢?趕快說出來吧!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