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風俗故事
1、關於春節習俗的傳說
1、年三十:團圓飯
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
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這天的鞭炮不絕於耳,人們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可以有更好的運氣和福氣。
2、年初一: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大年初一起床後,先向自己的長輩拜年,祝福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長輩受禮之後,開始發壓歲錢。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給親朋好友、鄰居街坊拜年,路上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3、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
嫁出去的女兒們,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和許久不見的娘家兄弟姐妹一起敘敘舊、聊聊家常。
4、年初三: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
相傳這一天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打擾老鼠娶親。
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中國民間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5、年初四:接神日
大年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
這天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初五日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所以很多人在初四這天搶先接財神,又叫「搶路頭」。
初四下午,人們就准備好三牲、水果、酒菜,這天晚上一直到初五的早上,大家焚香點燭燒金衣,迎接財神的到來。
6、年初五:破五
這天是財神的誕辰,人們接五路財神到家,保佑自己一年富貴。
很多人也會選擇這天開市,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這一天也是破五節。
「破五」的「破」字是打破、突破的意思。「破五」就是破除初一到初五以來的所有禁忌的意思。
以前正月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民俗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等。
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就解除了。
7、年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是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在這一天要送窮,中國各地都要送窮。
老北京人在這一天,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
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2、春節習俗故事有哪些?
1、祭灶。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
2、掃塵。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3、吃餃子。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4、發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5、吃年夜飯。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3、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
春節 作為最重要,隆重的民間傳統節日,代表了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下面是我整理的春節的 傳統 文化 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春節相關內容推薦↓↓↓
2022年春節三倍工資是哪幾天
2022慶祝虎年春節初中作文10篇
2022虎年春節優美現代詩歌10首
2022春節期間不燃放煙花爆竹倡議書5篇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篇一:春節的 傳說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 除夕 ,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 對聯 ,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篇二: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 對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篇三: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 收藏 ,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關於春節的禮儀
如何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擁抱。其實,應該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但是,怎樣的動作才標准呢?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
餐桌的禮儀
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長者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吃飯不能吧唧嘴、吃飯時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禮節。此外,晚輩還得記得幫長輩和小朋友舀湯、盛飯、夾菜。年夜飯里的魚,一定要留下頭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頭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魚,記得不能說「翻」過來,要用「順」字。
拜親朋的禮儀
拜親朋講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這個順序拜年,既符合中華傳統,而且也用擔心順序排前排後得罪人。咱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人們都會贊許講禮儀之人。尤其是長輩,見到懂禮貌的後輩,那必定是人前人後都給誇一遍。所以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禮
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到親朋家做客,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到親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樣隨意。與主人之間的聊天內容多以問候、寒暄,增進彼此感情為主。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裡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團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裡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相關 文章 :
★ 春節都有哪些傳統文化故事
★ 關於過年的傳統文化故事
★ 春節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呢
★ 春節民俗文化故事
★ 春節的傳統文化
★ 傳統文化春節的由來
★ 春節傳統文化習俗來歷作文
★ 春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 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相關故事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4、春節的民俗故事 30-50字 要短
春節的傳說一:驅趕年獸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春節的傳說二: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春節的傳說三: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5、春節有哪些習俗有傳說故事
春節習俗故事
「春節」的起源 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
6、過年的傳說故事
過年的傳說故事
過年的傳說故事,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我為大家整理好了過年的傳說故事的相關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的傳說故事1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秦叔寶和尉遲恭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桃符的傳說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過年的傳說故事2春節傳說:萬年創建歷法說
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 過年的傳說有哪些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聰明小伙兒,常年被混亂的節令所困擾,就有了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時,無意間受到樹影的移動啟發設計出了可以測定一天時間的`晷儀,後來,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又發現四季輪回的規律。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青年,萬年決定為國分憂,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但是的國君祖乙,為他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希望萬年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後來,國君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過年可以幹些什麼
一、過年去看雪
一到過年,北方很多地方都會下雪,所以如果你覺得閑在家裡無聊的話,可以去看雪哦,過年下雪是預示著來年好兆頭,所以看看雪沾沾喜氣吧。
二、過年准備豐盛的飯菜
一到過年,每家每戶講的就是吃喝,大家辛苦一年了,該是停下來休息一下,用美食好好犒勞一下自己了,所以過年就在家裡做一些豐盛的飯菜吧。
三、做年糕
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年糕,所以如果你閑來無事,可以幫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下年糕,不僅可以學到手藝,還可以幫助到家人。
四、去拜神
很多人都會過年去拜神,因為春節講究一些傳統風俗,祈求來年豐收,祈求家人身體健康,祈求自己早日有姻緣。
五、過年去放煙花
過年了,很多地方都會放煙花,所以你也可以去看煙花,如果你膽子大的話,還可以自己放煙花哦。
六、去逛美食街
過年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舉行一些美食街活動,如果你是一枚吃貨,可以趁這個節日去嘗嘗鮮。
過年的傳說故事3年前習俗
年末廿三/廿四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願望。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灶的日子並不是在小年日。鄭玄注《禮記·記法》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傳說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灶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灶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灶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准備除夕的年夜飯。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地方習俗:江蘇蘇州鄉賢宋朝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傳世,生動描寫了宋時蘇州人家送灶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斗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
年末廿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個別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接玉皇
民間傳說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
年末廿六
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故此稱為「年肉」。
在部分地方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窩頭與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年末廿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二十七,洗疚疾」。
年末廿八
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揮春),迎接新年。
除舊迎新
「歲」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歲窮月盡」,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此期間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圓飯、守歲等習俗,經久不息。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祭祖大節。
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除舊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清掃庭舍、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祭祀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7、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有哪些?
節日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說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的傳說故事: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春節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關於過年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時間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這一天,村裡的人就帶著家眷躲避年獸。
這年除夕,「年」獸闖進村。它看到一戶人家燭火通明,門貼大紅紙,「年」狂叫著撲過去。接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不敢靠近。這時,院門大開,只見老人身披紅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走了。這事很快就在別的村裡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以後,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放爆竹,用來驅趕「年」獸。這個風俗越傳越廣,從此就有了「過年」。
春節民族特色:
朝鮮族受漢文化影響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
8、春節的民俗故事 30-50字 要短?
故事一:門神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裡面有座山,山上有棵桃樹,樹上有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鳴叫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回來的鬼魂如果在夜間做了壞事,神荼和郁壘就會馬上把它抓住,送去喂老虎。所以鬼魂們都非常畏懼他們。於是民間就會在紅紙上畫上兩位的像,新春的時候貼在門窗兩邊,讓一切妖魔鬼怪在看到這兩位門神時都望而生畏。
故事二:年
古時候有一種非常兇猛可怕的怪獸叫年。平日居住在海底,每到除夕就會爬上岸,闖入村莊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所以村莊的人每到這天都會躲起來。這年除夕,村子裡的人正准備上山躲避,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有一位好心的婆婆給了他一些食物,並勸他快點上山躲避,那老人笑著對老婆婆說:"婆婆只要讓我在家呆一晚,我一定把年獸趕跑"。婆婆看勸說不動,便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年獸闖進了村莊,它發現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一聲就朝婆婆家門撲去,結果院內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被嚇跑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村子裡的人知道這個方法後,每年的除夕都會貼上紅對聯,燃放炮竹,戶戶燈火通明。
故事三:貼年畫
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民間年畫從早期對自然和神祇的崇拜,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和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其中,門神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題材。門神分文武兩種,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武門神多為秦叔寶(又名秦瓊)與尉遲恭(又名尉遲敬德)兩位盛唐名將。貼門神也有講究,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後,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進門後,在屋子裡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