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寧德端午節的風俗

寧德端午節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8 10:10:20

1、屏南端午節特殊習俗

屏南端午節特殊習俗:

端午屏南(代溪·康里)民俗文化節在寧德市屏南縣代溪鎮康里村舉辦。活動以端午祭祀為主線,貫穿印端午、舞端午、祭端午、畫端午、包端午、賽端午、食端午、購端午、演端午、走端午等十多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向世人展示康里端午傳統的祭祀方法和獨特風俗

康里,古稱長安,後改翠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地。在這偏僻的大山裡,仍保留著粽祭等較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被該縣列為十大傳統節日之一。

此次「粽情康里·古楚盛薈」端午民俗文化節由屏南縣委宣傳部、旅遊管委會、文體新局、代溪鎮聯合主辦,康里村兩委承辦。活動旨在傳承古老習俗,弘揚民俗文化,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助力當地「文創」事業繁榮發展。

1、 獨特「旱地龍舟」  ——沒有大河照樣賽龍舟

端午節,各地紛紛舉辦民俗文化活動,最主要的一個項目就是賽龍舟,而在屏南康里村,一個位於高山半坡上的小山村,這兒沒有寬闊平緩的水面,哪怕一條可以淌水的溪流也很稀罕,可當地村民卻照樣每年舉行劃龍舟比賽,據說該比賽已經有三百多年傳統了。原來,他們劃的不是尋常的龍舟,而是經過改造創新的「旱地龍舟」。

說來簡單,就是康里先祖創造性地給龍舟安了四個滑輪,再用木棍代替船槳在地上一撐,龍舟就前進了,其餘形態與傳統龍舟無異,在村民集體配合下,速度還不慢呢!

2、  全村老少樂開懷  ——集體「大穿越」回古代

本次民俗文化節內容豐富,除了賽「旱地龍舟」,還有一個大項目,就是全村玩起「集體大穿越」。男女老少穿著各式各樣的傳統漢服、戲服在村中穿行,遊客也可以免費著裝體驗並與村民合影,康里古村彷彿又回到了古代。

一位「女扮男裝」,身著馬漢戲服的村民小鄭告訴記者,康里村有著傳承多年的北路戲劇團,在當地小有名氣,村裡許多大人小孩,常年耳濡目染,頗具傳統藝術細胞。

3、 奏古樂誦《離騷》  ——原汁原味的祭祀典禮

村民老鄭告訴記者,康里建村600餘年,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原始祭祀方法。俗傳五月初五是閩王王審知忌日,舊福州府所屬各縣或其他府部分縣都改為五月初四祭祀屈原,俗稱「月四節」,所以康里的端午祭祀亦定於五月初四中午舉行。

當天上午11時,由八仙、書童、道士等數個方陣組成的祭祀隊伍在廣場集中,他們有的護送屈原神像,有的持幡旗、揮龍旗,有的奏古樂、誦《離騷》。隨後隊伍沿舊村、鄭氏大宗祠、門閭,行至祭祀台。待祭品擺上,祭祀正式開始。

4、  看「碰轎」觀曲藝  ——粽情康里古楚民俗

當天上午,走進康里村,只見廣場長龍飛舞,鼓樂齊鳴,迎在村口的長輩們正忙著給來賓及遊客點吉祥雄黃印,同時敬鳳凰艾茶(蛋茶);巷道內,家家插艾蒿,戶戶掛菖蒲,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端午氣息。

突然,在廣場前,兩隊迎親隊伍「狹路相逢」,互不相讓。原來,這是村民在表演還原當地傳統習俗「碰轎子」:先是雙方在「獨木橋」上因交通擁堵導致「矛盾升級」,後經過雙方長者溝通協商,兩隊迎親隊伍互相禮讓,最終雙方順利通過。

活動期間,村中還設置了塗鴉牆,讓來賓、遊客創作以端午習俗與民俗事項為表現內容的即興繪畫。還舉辦包粽子、編百索飾物、品美食、觀曲藝等豐富多樣的現場互動活動,讓遊客樂不思蜀,親身體驗、感受康里端午民俗活動的獨特魅力。

2、福建各地 小吃簡介

德的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 澱粉 等原料製成的菜品,是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一種很有名的地方傳統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

來福鼎的做客的人都要嘗一嘗福鼎肉片。肉片製作的整個過程都是 手工 操作。它取料精,工藝巧,味獨特。深得人們稱贊

古田水蜜桃 是福建省水蜜桃的佼佼者,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品質而聞名省內外。古田水蜜桃栽培 歷史 悠久(始於公元1700年),距今300餘年,當地群眾自古就有種植水蜜桃的傳統習慣和豐富的栽培經驗。古田水蜜桃多分布於翠屏湖畔, 兔耳嶺 景區周圍,空氣清新,氣候溫暖濕潤,優越的生長環境為古田水蜜桃生長提供理想的栽培條件。


福州的魚丸
古時候, 閩江 之畔有個漁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經商,船出 閩江口 ,進了大海,正遇台風襲擊。船入港灣避風時,不幸觸礁損壞。修船耽延了時間,糧斷了,天天以魚當飯。商人嘆道:"天天有魚,食之生厭。能不能換換別的口味?"船婦說:"船上糧已斷,唯有薯粉一包。"心靈手巧的船婦便把剛釣到的一條大鰻魚,去皮除刺,把魚肉剁細,抹上薯粉,製成丸子,煮熟一嘗別有風味。 事後,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裡開設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這位船婦為廚師,獨家經營" 魚丸湯 " 。開頭,生意並不興隆。一天,一位上京應考的舉子路過此店就餐。店主熱情款待,捧出魚丸。舉子食後,頗覺味道極美,便題贈一詩:

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

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

肉粽是福建泉州傳統的地方風味小吃,端午節食俗。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 歷史 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嘗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 栗子 、豬肉(或雞肉)、糯米 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干又松,再與 紅燒豬肉 、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 紅辣醬 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漳州 的蜜柚
溪蜜柚原產 福建 省漳州市 平和縣 。是栽培柚類的名品。琯溪蜜柚果大無核質優,適應性強,高產,商品性佳,可謂柚中之冠,平和琯溪蜜柚系福建省平和縣著名的地方傳統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 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被列為朝廷貢品,同治皇帝贈賜"西圃信記"印章一枚及青龍旗一面,作為貢品標識和禁令。 平和一中操場據說就是專門種植品質優良的柚子當貢品呈獻給清朝皇帝。
南平的建甌光餅
建甌光餅是福建建甌市傳統的地方名點。相傳原是明代抗倭名將 戚繼光 部隊的干糧。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因名 光餅 。經歷500多年的演變,傳統品種有光餅、烏 糖餅 、光 肉餅 、芝麻肉餅、姜蔥餅、蝦肉餅、 起酥 霉肉餅、老爹餅、經魁餅等近10種。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光餅、光肉餅、 芝麻肉餅 等3種。


三明的沙縣小吃
沙縣 小吃由來 ,要從 夏茂鎮 講起,1990年受到「不管白貓黑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的經濟潮流的影響,1990年到1992年期間, 夏茂 人為了致富,想一夜暴富,開始出現全民大賭博,而為了吸引賭資,各種高利貸,日日息,50%日息等都出現了。為了讓賭博繼續下去,就出現了民間互助會(就是標會,現在還存在)。一般由發起人邀請若干親友參加,定期舉辦。參與者每期繳納「會費」,每期籌集的會款按約定的規則歸某位會員所有(也就是誰標的息高,誰拿去)。每人一次,一會一輪回。而很多賭博的人就多弄幾個會,拆東牆補西牆,以此來維持賭博的運轉,但是,問題開始暴露,有的會頭把錢全部捲走, 有的人 賭博賭的全輸光,沒錢下會,這樣的連鎖反應下,悲劇就發生了。不少人被 追債 ,而遠離 家鄉 ,有的自殺,有的被砍。逃到 外地 的人,開始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幫人挑沙子、踩三輪車運人等等各種粗重的活。他們在干這些活時,有的發現,吃飯 成問題 ,因為他們找不到一家便宜,又方便的 地方 吃飯,他們開始 懷念家鄉 小吃,速度快又便宜。不少人就琢磨著開家店,賣這些小吃。沒想到還真的火了,就是這些小吃受到不少 食客 的追捧,使得一部分人不僅還了賭債,而且還賺了不少錢,他們回來告訴自己的親戚,拖家帶口的出去開小吃,在 南平 和 福州 兩地, 那時候 是小吃做的最火爆的兩個地方。剛開始的小吃只有扁肉和 面條 ,那時候戲稱扁肉是水泥,面條是鋼筋,就是靠著這兩樣,就使他們開始嶄新的生活。後面才慢慢地加入其它小吃 品種 。小吃風氣逐漸蔓延到整個縣(因為此時,整個縣都受到大賭博的影響,很 多人 都在尋求出路。) 不過,也因為小吃,一些80後和90後的人受到影響,因為那時流傳著一句話:「不會讀書,就去開小吃。」有的乾脆讓孩子不讀書,直接跟他們父母去開小吃。也有的,就是父母去開小吃,把子女就放在爺爺奶奶或外公 外婆家 照顧,有的孩子不自覺,就走上了歧途,可以算是富了一代,害了一代。 沙縣政府看小吃業發展如此迅捷,並在1998年10月注冊了「沙縣小吃」這一商標,開始推行小吃 文化 。 我可以說是吃 皇糧 長大的,所以我並沒有去開小吃,如今的我算是個白領,錢不算多,而 我的小學 、初中的同學,有的開小吃回來,那可以叫富得流油。我時常在想,如果我也是初中畢業後就去開小吃,現在應該也算是有錢人了吧!當然只能想想,畢竟知識才重要。 小吃,確實是由夏茂人發起的,作為土生土長的夏茂人,我可以證明這一點,也希望吃沙縣小吃的朋友,能記住沙縣小吃的起源是夏茂鎮

3、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是什麼意思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的意思是: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出處】《乙卯重五詩》——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3)寧德端午節的風俗擴展資料

1、《乙卯重五詩》創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2、《乙卯重五詩》鑒賞

這首詩開篇點題,將時間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將地點定格為「山村」。此時此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的只是節日的氣氛,有的只是淳樸的民風。更何況,石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盛開了呢!此情此景,怎一個「好」字了得!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詩人,今天終於暫時放下了滿腹的憂憤,融入了節日的歡快氣氛之中。瞧,他先吃了兩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著艾枝。然後又按照依舊俗,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忙完這些事情,含著微笑喝起酒來了。

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陸游,由於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實現,只能像辛棄疾那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歡樂中暗藏著多少傷感,在閑適中流露出多少無奈啊!

這首詩語言質朴,融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風光,那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那字里行間的閑適愜意,浮現在我們眼前,感受在我們胸間。沒有裝飾,所以詩美;沒有做作,所以情真。這,就是詩人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寫作境界。

3、《乙卯重五詩》作者介紹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

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

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餘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4、福建10大小吃是什麼?

福建小吃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的一部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中原人南下和閩越族融合所形成的飲食文化。一些有特色的福建小吃包:拌面、光餅、扁食、海蠣煎等。特別是沙縣小吃,全國各地都有它的身影。泉州小吃,閩南小吃的發源地。漳州小吃,中國南方唯一一個食品名城,小吃種類多而且美味可口。下面就來看看福建10大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食客稱贊,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

1、蚵仔煎

蚵仔煎發源於泉州,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是閩南、台灣等地的經典小吃。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在閩南東三角(泉、廈、漳)蚵仔煎是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必備菜之一。雖然菜譜很簡單,但是要做得特別好吃,還是有些難度的。不同的人炒煎出來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2、泉州燒肉粽

泉州燒肉粽是福建泉州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端午節食俗。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

3、蠣餅

蠣餅(diā-biàng福州方言),又叫海蠣餅,福建福州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具有濃郁的福州味, 圓形,色呈金黃,可單獨食用。福州人拿蠣餅做早點下粥小菜,特別是蠣餅配吃鼎邊糊,一干一稀,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芹菜餡包起來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若與鼎邊糊同吃則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攤上均有蠣餅這種點心。

4、馬蹄酥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福建同安,江蘇常州山西繁峙等地的著名傳統小吃。馬蹄酥是由麵粉揉合各種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後流傳入民間,隨著歲月流轉,各個地方的馬蹄酥也演變出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5、千頁糕

千頁糕是福建福州市的地方特色面點小吃,它如千層疊嶂,香潤軟糯、入口溶化,常被選作筵席的甜點。特別是福州的味和"千頁糕",油潤無渣、吃不粘齒,味道清甜。揚名了數十年,一直深受群眾喜愛。

6、福清光餅

福清光餅是在福州麻餅(福州光餅)的基礎上改良烤餅,是福建福清傳統的風味小吃之一。福州十邑其他區縣人稱之為''福清餅,其色、香、味俱備。"缸餅"在福清所有小吃中,聲名最響,影響范圍最廣,文化內涵也最豐富。唐代,中原南遷的福州人族譜記載其祖先來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可以推斷,自從唐代開始,福州便有了"火燒饃"("烙饃"),因來自光州(今潢川)而稱"光餅"。

7、莆田鹵面

莆田鹵面是福建莆田的一道傳統美食小吃,它和興化炒米粉、熗肉、荔枝肉、海蠣煎、西天尾扁食、泗粉、 菜頭餅、燜豆腐、生煎包都是莆田知名的美食,莆田鹵面更是莆田歷來款待親朋好友的一道必選佳餚。莆田鹵面是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使得莆田也有了"鹵面之城"的美譽。莆田鹵面又以江口鹵面最為出名,一般用於重要來賓接待,被稱為地道的莆田鹵面。

8、壽寧米糕

壽寧米糕是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特有的一道地方名點小吃,是壽寧人的經典早餐,用一個鐵皮製成的槽,倒上米漿,再炊出來,滾成一團,蘸上調配好的湯汁食用。在重陽節時米糕也成為了壽寧當地當天必吃的一樣食物,是當地居民的沿襲下來的風俗。稀飯和米糕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早點。常常都會有各地的人慕名而來品嘗壽寧米糕。

9、炒肉糕

炒肉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傳統小吃。作為福州傳統甜點,它也有著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故事。過去福州一帶的農家人娶媳婦兒,新娘子進門接受考驗的第一項廚藝就是炒肉糕了。如果做得好,這個媳婦兒也就算是合格了。炒肉糕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和成漿 ,然後放鐵鍋里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態有點像果凍。

10、泉州洪瀨雞爪泉州洪瀨雞爪源自泉州南安洪瀨鹵味秘方,中華名小吃洪瀨雞爪,絕鹵融皇家、民間飲食風格於一體,以雞爪、鴨、豆腐、牛肉及動物肉、內臟等等原料配以二十多種純正名貴中草葯作為鹵汁,通過精心製作多道工藝,用秘方鹵制而成。絕鹵美食柔嫩、味美、價廉、辣而不辛,香而不膩,在我國久負盛名,歷史悠久,在小吃之鄉的閩南名叫:絕鹵 ,最盛行於福建閩南一帶。

5、端午節可以送魚蝦嗎?

端午節可以送魚蝦的呀,那魚蝦都是特別好的,鮮美的食物,那送給親戚朋友躲特別的好。

6、福建省寧德市有什麼風土人情

寧德傳統節日風俗
一、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寧德農村如赤溪、霍童都是二十三祭灶神而寧德市區大部分是二十四祭灶神少部分是二十三祭灶神。祭灶神的供品有水果、糖等。糖俗稱「灶神糖」現在有包裝的也有小作坊自己做的。買糖是為了粘住灶神的唇讓他上天時說好話因為民間傳說農歷二十四一過完灶神就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家一年的行為來判斷給予懲罰和獎賞。祭灶神是在吃完晚飯後一般是18點半開始,現在大都是買一張印刷有灶神的畫像粘在灶台上把去年的那張撕下連同元寶一起燒了。先把擺供品的地方擦拭乾凈後擺上供品、倒滿酒。家中婦女點上香燭先祭拜天地,如果家中供有其他神再祭拜其他神最後祭拜灶神。婦女會手拿著香對灶神說上幾句好話比如灶神您多吃多喝到天上去時幫我家說好話。後插上香、點上蠟燭然後放鞭炮祭灶神開始。過大概二十分鍾後燒元寶再說上幾句好話,等元寶燒完後再放一次鞭炮送灶神上天說明祭灶神結束。家中婦女會把供品分給小孩吃,有些家庭會把糖留到過年。
祭灶神後到除夕前是過年前最繁忙的要蒸年糕、做芋泥、打掃房子、准備年貨等等,現在簡便多了去街上或超市購買就行了。
二、除夕
早上購物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商家從凌晨4、5點開始准備到早上7點至8點鍾是最多人的。以前沒有專門的市場就在街上售賣現在大多到超市、市場購買但不變的都要買豆腐因為豆腐(寧德話發音)與寧德話「都有」諧音預示一年什麼都有討個好兆頭。在寧德每逢傳統節日都要祭神和祭祖先以預示與天地同慶與祖先同慶。春節更不例外,到了早上10點鍾左右開始擺上供品祭神。這時供品就豐富了有水果、年糕、魚丸、蝦等。下午沒事看電視准備過年東西,把上午的供品撤回換供品再擺上桌子這時供品就簡單了有水果、燭台、香爐、干貨如木耳、咸面、腐竹。水果、干貨各五份、酒杯十三個、茶杯泡好茶三杯、酒壺兩個、燭台兩個、香爐一個。晚上洗澡洗衣服然後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現在大多看電視如看春晚、看電影之類的。到了臨近0點時點上香燭放鞭炮、煙火,0點過後回去睡覺但不關廚房的燈。除夕至大年初七晚上一直不關燈。
大年初一 早上婦女6點多起來先准備早大都吃素可以是面、黃果。在吃早飯前再點上香燭放上鞭炮,一家人吃完早飯就要外出了。在出去前放上鞭炮,寧德就那麼大整個逛一圈剛好回來吃午飯。一家人在逛街時會去宮廟點上香燭放上鞭炮。
四、大年初二至初四 走親訪友 在此期間家中不用點香燭。在大年初五前不能向外倒垃圾因為會丟失財運。
五、大年初五商家開始營業在開門營業前放上鞭炮。然後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以前有抓游神允許除夕至初七之間游神,寧德地方不大可宮廟甚多在八天內游完那可不容易而且要選日子、看天氣。游神大多在晚上開始,現在政策還好沒那麼緊湊了。
六、元宵節 這天吃湯圓可在寧德不怎麼流行吃湯圓流行吃水粉、米粉。這天同時是奶娘陳靖姑的誕辰,在寧德只要是供奉有奶娘的宮廟都會請吹班來助興。同時這天年滿16虛歲的會舉行過關儀式現在大多數奶娘宮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奶娘巡遊。過關儀式供品有黃果、壽桃、紅曲酒、蠟燭等,在祭拜完奶娘後年滿16虛歲的人雙手各拿一個蠟燭從奶娘宮大門一直拿到自家大門。到自家大門後放鞭炮,蠟燭拿到年滿16虛歲的人房間中直至蠟燭熄滅。親戚朋友會送給年滿16虛歲的錢、衣服、黃果等。現在我所知道在寧德只有南門橋頭下登龍境奶娘宮比較傳統,正月十二到十三舉行請香火儀還會派人去古田臨水宮祖廟參加請香火儀式於正月十四早上回來。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中午奶娘巡遊。另外元宵節的活動還猜燈迷。
七、清明節 這節日是祭拜打掃祖先墳墓的。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飯後就開始拿鋤頭、掃把等工具及供品有蠟燭、香、元寶、紙錢、水果、水粉等。祭奠人員先把墳墓周圍雜草等清除打掃干凈,後擺上供品放上鞭炮過大概半小時後燒紙錢和元寶再放上鞭炮掃墓結束收拾供品下山。有句古詩是這樣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八、 端午節這節日是紀念屈原的可在寧德沒見到紀念屈原的活動,更多的是驅毒防疫的活動。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早上購買供品有魚丸、魚、蝦等和艾草、硫磺香。先祭拜祖先後,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必須吃「紅頭菜」。吃完飯後在門兩邊插艾草等艾草被風干後艾草葉子熬湯可治肚子疼。在水溝、每個房間插硫磺香。以前每家每戶包粽子現在已經很少有自己包粽子大都去市場、超市購買。漢族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而畲族的是長方形的。粽子的餡依據個人口味不同而不一樣,主要有花生、豆沙、瘦肉、蜜棗等餡。經過高溫悶煮的粽子放在通風陰涼處二十天內不會壞。端午節這天漳灣、八都等臨近江河的鄉鎮會舉辦劃龍舟比賽而在寧德市區沒有劃龍舟不知以前有沒有。
九、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據說這天地府會把鬼放出供人間子孫祭拜。在鬼節到來之前家中會買好冥幣並且折成金元寶形狀在放開弄一張張的冥幣,把粗紙撕成條狀一起燒供祖先享用,這天家中會擺席供品有蠟燭、元寶、水果、酒、飯、蝦螃蟹等。擺好給祖先享用大概一個小時後開始燒紙錢,紙錢不僅要給祖先享用還要給替你祖先抬錢的「漁夫」錢俗稱小費。供品擺好後放一次鞭炮燒完紙錢再放一次鞭炮以恭迎祖先的到來和歡送祖先離開。晚上家中會擺酒席請親戚朋友來家中享用。農歷七月十六日會在路邊用竹圓匾擺上飯、蠟燭、香供孤魂野鬼享用過大概半小時後燒元寶並且會說上幾句好話如:你好好享用到地府後再轉世投胎做人,不要嚇唬人。當燒完紙錢後放鞭炮恭送孤魂野鬼回地府,然後把供品扔了。
十、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擺上水果、月餅等供祖先享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但不能少水粉或米線,吃完團圓飯一家人逛街猜燈迷。因為中秋節是戚繼光收復寧德縣城的日子從前作為迷惑倭寇的曳石(一人坐在木板上幾個人拉人走因為以前路大都用石頭鋪成所以稱曳石)流傳了下來成了慶祝中秋佳節和慶祝戚繼光收復寧德縣城的娛樂活動。現在寧德市區沒有舉辦曳石活動,在漳灣和霞浦有曳石活動。
十一、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要登高爬山而且要在山上擺供品。燒完元寶之後在山上過夜據說天上神仙會下來托夢給你會有好運。
十二、冬至 公歷十二月二十三左右,這天因為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所以要補充營養。這天在寧德要吃糍粑或湯圓。先把糯米、大米按照一定比例加上水浸上半天時間撈出後放到碾米機上碾成水狀,裝入布袋中用石頭等重物壓擠出水直至成塊狀。把塊狀物拿出搓成你所要的形狀放入熱水煮沸後撈出添加你所喜歡的配料即可。

7、在我們家鄉寧德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如春節這些

一、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寧德農村如赤溪、霍童都是二十三祭灶神而寧德市區大部分是二十四祭灶神少部分是二十三祭灶神。祭灶神的供品有水果、糖等。糖俗稱「灶神糖」現在有包裝的也有小作坊自己做的。買糖是為了粘住灶神的唇讓他上天時說好話因為民間傳說農歷二十四一過完灶神就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家一年的行為來判斷給予懲罰和獎賞。祭灶神是在吃完晚飯後一般是18點半開始,現在大都是買一張印刷有灶神的畫像粘在灶台上把去年的那張撕下連同元寶一起燒了。先把擺供品的地方擦拭乾凈後擺上供品、倒滿酒。家中婦女點上香燭先祭拜天地,如果家中供有其他神再祭拜其他神最後祭拜灶神。婦女會手拿著香對灶神說上幾句好話比如灶神您多吃多喝到天上去時幫我家說好話。後插上香、點上蠟燭然後放鞭炮祭灶神開始。過大概二十分鍾後燒元寶再說上幾句好話,等元寶燒完後再放一次鞭炮送灶神上天說明祭灶神結束。家中婦女會把供品分給小孩吃,有些家庭會把糖留到過年。
祭灶神後到除夕前是過年前最繁忙的要蒸年糕、做芋泥、打掃房子、准備年貨等等,現在簡便多了去街上或超市購買就行了。
二、除夕
早上購物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商家從凌晨4、5點開始准備到早上7點至8點鍾是最多人的。以前沒有專門的市場就在街上售賣現在大多到超市、市場購買但不變的都要買豆腐因為豆腐(寧德話發音)與寧德話「都有」諧音預示一年什麼都有討個好兆頭。在寧德每逢傳統節日都要祭神和祭祖先以預示與天地同慶與祖先同慶。春節更不例外,到了早上10點鍾左右開始擺上供品祭神。這時供品就豐富了有水果、年糕、魚丸、蝦等。下午沒事看電視准備過年東西,把上午的供品撤回換供品再擺上桌子這時供品就簡單了有水果、燭台、香爐、干貨如木耳、咸面、腐竹。水果、干貨各五份、酒杯十三個、茶杯泡好茶三杯、酒壺兩個、燭台兩個、香爐一個。晚上洗澡洗衣服然後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現在大多看電視如看春晚、看電影之類的。到了臨近0點時點上香燭放鞭炮、煙火,0點過後回去睡覺但不關廚房的燈。除夕至大年初七晚上一直不關燈。
大年初一 早上婦女6點多起來先准備早大都吃素可以是面、黃果。在吃早飯前再點上香燭放上鞭炮,一家人吃完早飯就要外出了。在出去前放上鞭炮,寧德就那麼大整個逛一圈剛好回來吃午飯。一家人在逛街時會去宮廟點上香燭放上鞭炮。
四、大年初二至初四 走親訪友 在此期間家中不用點香燭。在大年初五前不能向外倒垃圾因為會丟失財運。
五、大年初五商家開始營業在開門營業前放上鞭炮。然後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以前有抓游神允許除夕至初七之間游神,寧德地方不大可宮廟甚多在八天內游完那可不容易而且要選日子、看天氣。游神大多在晚上開始,現在政策還好沒那麼緊湊了。
六、元宵節 這天吃湯圓可在寧德不怎麼流行吃湯圓流行吃水粉、米粉。這天同時是奶娘陳靖姑的誕辰,在寧德只要是供奉有奶娘的宮廟都會請吹班來助興。同時這天年滿16虛歲的會舉行過關儀式現在大多數奶娘宮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奶娘巡遊。過關儀式供品有黃果、壽桃、紅曲酒、蠟燭等,在祭拜完奶娘後年滿16虛歲的人雙手各拿一個蠟燭從奶娘宮大門一直拿到自家大門。到自家大門後放鞭炮,蠟燭拿到年滿16虛歲的人房間中直至蠟燭熄滅。親戚朋友會送給年滿16虛歲的錢、衣服、黃果等。現在我所知道在寧德只有南門橋頭下登龍境奶娘宮比較傳統,正月十二到十三舉行請香火儀還會派人去古田臨水宮祖廟參加請香火儀式於正月十四早上回來。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中午奶娘巡遊。另外元宵節的活動還猜燈迷。
七、清明節 這節日是祭拜打掃祖先墳墓的。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飯後就開始拿鋤頭、掃把等工具及供品有蠟燭、香、元寶、紙錢、水果、水粉等。祭奠人員先把墳墓周圍雜草等清除打掃干凈,後擺上供品放上鞭炮過大概半小時後燒紙錢和元寶再放上鞭炮掃墓結束收拾供品下山。有句古詩是這樣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八、 端午節這節日是紀念屈原的可在寧德沒見到紀念屈原的活動,更多的是驅毒防疫的活動。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早上購買供品有魚丸、魚、蝦等和艾草、硫磺香。先祭拜祖先後,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必須吃「紅頭菜」。吃完飯後在門兩邊插艾草等艾草被風干後艾草葉子熬湯可治肚子疼。在水溝、每個房間插硫磺香。以前每家每戶包粽子現在已經很少有自己包粽子大都去市場、超市購買。漢族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而畲族的是長方形的。粽子的餡依據個人口味不同而不一樣,主要有花生、豆沙、瘦肉、蜜棗等餡。經過高溫悶煮的粽子放在通風陰涼處二十天內不會壞。端午節這天漳灣、八都等臨近江河的鄉鎮會舉辦劃龍舟比賽而在寧德市區沒有劃龍舟不知以前有沒有。
九、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據說這天地府會把鬼放出供人間子孫祭拜。在鬼節到來之前家中會買好冥幣並且折成金元寶形狀在放開弄一張張的冥幣,把粗紙撕成條狀一起燒供祖先享用,這天家中會擺席供品有蠟燭、元寶、水果、酒、飯、蝦螃蟹等。擺好給祖先享用大概一個小時後開始燒紙錢,紙錢不僅要給祖先享用還要給替你祖先抬錢的「漁夫」錢俗稱小費。供品擺好後放一次鞭炮燒完紙錢再放一次鞭炮以恭迎祖先的到來和歡送祖先離開。晚上家中會擺酒席請親戚朋友來家中享用。農歷七月十六日會在路邊用竹圓匾擺上飯、蠟燭、香供孤魂野鬼享用過大概半小時後燒元寶並且會說上幾句好話如:你好好享用到地府後再轉世投胎做人,不要嚇唬人。當燒完紙錢後放鞭炮恭送孤魂野鬼回地府,然後把供品扔了。
十、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擺上水果、月餅等供祖先享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但不能少水粉或米線,吃完團圓飯一家人逛街猜燈迷。因為中秋節是戚繼光收復寧德縣城的日子從前作為迷惑倭寇的曳石(一人坐在木板上幾個人拉人走因為以前路大都用石頭鋪成所以稱曳石)流傳了下來成了慶祝中秋佳節和慶祝戚繼光收復寧德縣城的娛樂活動。現在寧德市區沒有舉辦曳石活動,在漳灣和霞浦有曳石活動。
十一、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要登高爬山而且要在山上擺供品。燒完元寶之後在山上過夜據說天上神仙會下來托夢給你會有好運。
十二、冬至 公歷十二月二十三左右,這天因為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所以要補充營養。這天在寧德要吃糍粑或湯圓。先把糯米、大米按照一定比例加上水浸上半天時間撈出後放到碾米機上碾成水狀,裝入布袋中用石頭等重物壓擠出水直至成塊狀。把塊狀物拿出搓成你所要的形狀放入熱水煮沸後撈出添加你所喜歡的配料即可。

8、福建人民生活習俗

福建畲族民俗風情——生活習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面通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面的懸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後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後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佔地面積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牆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僅在寮中央豎1排3--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杠,兩邊斜靠若干木條,紮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濕。清代,畲族地區才出現"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方築牆,屋架直接置在山牆上,屋頂呈"人"字形,蓋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裡畲族村曾有過1座10扇的土牆厝,可住20--30戶。近代畲家住宅與漢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為土木建築,朴實無華,極少裝飾品,而且大多隨勢造間,極少見斜門、假窗和粗糙的"石敢當"等鎮凶化吉加物。畲族傳統宅院注重土牆牆體的厚實,牆上一般不開窗或者只開小窗,以便避風防盜。一般畲村的周圍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楓等喬木。畲族也有以陰陽八卦選擇宅地的職業性風水師,他們的理論大致與漢族風水師相同。1949年後,畲族住宅以土木結構為主,住房的建築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後,隨著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出現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新式住宅。1978--1992年,據全區141個畲族村調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築面積15.85萬平方米,大多為磚木、鋼混結構的新式住宅。  【服裝習俗】歷史上畲族男女服裝多用薴布和棉布縫制。服裝顏色多為青黑或藍色。男裝式樣和漢族大致相同,女裝卻與漢族區別較大,但其款式在區內各縣大同小異。1949年後,隨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時服裝的款式、選用布質和漢族無大差別,只在婚禮和節日喜慶活動場合仍穿用傳統服裝。民國及其以前,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薴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的薴布縫制而成。其款式為對襟、無領,僅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薴布衫因其袖子長短之別,又分成長袖和短袖兩種。夏天穿短褂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褲,亦用薴布或棉布縫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款式和薴布衫相同。冬天老人還加穿夾襖或棉襖,其式樣均為中間開襟。要是出門做客就穿「錢吊」,中間開襟,兩邊腰間備有口袋,用以藏放錢物。缺棉布的就用雙重薴麻縫成「馬夾」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藍的棉布長褲,褲子為直筒式,褲筒大,不論短褲或長褲,褲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顏色棉布作「褲頭」。腰帶用布帶。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長衫,其襟、胸前綉花紋飾,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內借用外,一般男子結婚都縫一件青色長衫。畲族婦女傳統衣服為黑色,向右開襟,其具體款式又因縣而異。福鼎式,通常稱福寧東路裝,上衣分大領和小領。大領中部最高處4--5厘米,多用水紅、水綠做底色,加綉花紋。領口裝飾有2顆約2厘米粗的紅絨球,球心鑲有各色料珠,俗稱楊梅花,球底托十幾片布葉子,有的盛裝背後還有銀飾小薄片,胸前右邊綉有圖案,大襟上釘有兩條長過衣裾的紅色飄帶,袖口以紅、綠色布(或用綢)條滾邊。有的少女裝不綉花,只用印花紅布縫在服鬥上。霞浦式,又稱福寧西路式,流行於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畲村及福安東部地區。其特點在於前後衣片長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帶,可兩面翻穿,逢年過節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勞動穿反面。領口低窄,中部最高處約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綉集中在上角,左右側均延伸至中線,右側盡襟邊,斜長16厘米,垂直6.5厘米,寬1--10多厘米不等,由1--3組圖案組成,每組稱「池」,寬1--3厘米,以紅色為主。習慣以所綉組數,分稱「一紅衣」;或按領口綉花,分為「花領」、「一行領」、「二行領」、「三行領」。青年婦女所穿的服斗綉花偏寬,最寬的「三紅衣」三組花樣並列10厘米以上,領口多為花領,綉工特別精細,多作為盛裝、禮服。老婦和少女所穿的則偏窄,多隻綉一條1厘米左右的小花邊,反面服斗及領口都沒有綉花,只在袖口、兩側衣衩內緣添條、套肩、系帶和相應部鑲藍色布條。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區及寧德市畲族女裝,紋樣較簡單,只在衣領上飾水紅、黃、綠等虎牙紋,服鬥上鑲有一條3--4厘米寬的紅布邊,下端靠袖頭處才綉以三角隅花紋(相傳是當年高辛帝賜時蓋的金印),兩邊袖口各縫一塊1寸多寬的紅布。此外,女褲與當地漢族類似,舊時是大褲頭、大褲管、沒有口袋的「便褲」,多為黑色,有的長度稍短,稱「半長褲」。畲族婦女還有綁扎兩腳的傳統習慣,其綁腿又叫腳綁或腳暖,兼作防護、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寬29厘米,長55厘米,多以白色龍頭布縫制,末端有紅色纓絡和紫紅色長襟。20世紀70年代後,綁腿已少見。此外圍裙亦因縣有別,西路式(霞浦式)圍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長(高)33厘米、上寬33厘米、下寬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兩側有對稱的折迭,每側5--7條,每條寬0.7厘米、長5厘米,與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綉。兩側邊緣滾鑲藍色窄添條。兩側和上方均滾鑲紅、黃、藍、白、綠多種顏色相同的添條,排列成彩邊,緊靠彩邊外綉有圖案。裙頭藍色,寬6.5厘米,兩端系有白色素麵棉線織帶,寬約4.5--6厘米,長約2米,呈須穗狀。少女穿用的圍裙多系水紅色,或寬邊織花還帶。福鼎式圍裙大體與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長方形,長40厘米、寬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綠色綢布作裝飾,節日穿用圍裙則加綉花。裙帶均為織有幾何圖案或水波紋花帶。畲族婦女舉行婚禮和逝世時穿的專用長裙叫大裙。黑色、素麵、四褶,長至腳背,分筒式和圍式兩種,與上衣配套,束以寬大的綢布腰或系配色大綢花。有的大裙改用紅色布料縫制,束以紅綢結的大綢花。1949年後,隨社會發展,畲族傳統服裝除中老年婦女還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慶活動時才穿著。其布質追求時尚,刺綉更趨精細。而平時穿用服飾和漢族無大差異。 【帽鞋習俗】黑緞官帽 ∷ 俗稱「紅纓帽」或「紅包帽」,是畲族男子專用禮帽,整體青黑,寬沿外敞,頂綴2厘米大的銅質球或紅布球,球頂下垂以紅線編成的纓穗。民國後用圓沿禮帽,在舉行婚禮或逝世時穿戴。鳳冠軍 ∷ 又稱公主頂,是畲族婦女舉行婚禮和逝世時戴的頭飾。尖頂圓口,戴於發髻上,以紅綢帶或料珠串扣於下頰。冠體內層竹籜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裝有精緻銀框小方鏡,並配微形剪、尺、書、鏡等物件,冠頂用竹篾編織成塔形骨架,外蒙紅布,綴大小不一銀片,上部後側及兩側,名綴掛一蝶銀飾上名綴五串小銀片,兩端飾玻璃珠,頂端飾有2片三角銀片和紅纓絡,銀片上鏨有吉祥紋。婚禮用鳳冠系有遮面銀飾,俗稱「線須」,由一長方形銀牌和九串銀飾薄片組成,整體若簾,垂掛面前,銀牌有「雙龍搶球」圖案,銀片則為魚、石榴、梅花等吉祥圖案。鞋子 ∷ 傳統穿圓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紅色中脊為單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邊緣鑲以紅、黃、綠等色邊線。鞋面折有兩道中脊的為雙鼻鞋,系男性穿用。傳統有鼻鞋民國後漸少見,大多數用作喪服,婚禮則穿長靴。【發式習俗】畲族男子發式與漢族無異,女子傳統發式不同於漢族婦女。畲族已婚婦女發式樣 霞浦為古典「盤龍髻」式(又稱鳳凰髻),式樣復雜,夾以大量假發紮成。梳扎時,先把頭發分為前後兩部,後部約佔三分之二。其間置放一支長約20厘米,直徑3厘米裹著黑布的竹籜捲筒,其中段用紅線扎緊往上折,呈斜角,使頭發膨鬆在後腦勺部位,呈瓜辮形,前端與假發用紅絨線扎緊,讓假發至前頂呈側扁型垂下;前部頭發分成左右兩股,旋成小股,從左住右繞於頭頂,呈螺旋狀,用發夾固定,最後用大銀笄橫貫發頂中央,形成昂揚屈曲、獨具一格的盤龍狀高髻。寧德北部和福安一帶畲族婦女頭發則從後腦勺梳起,向上盤旋繞頭蓋一匝,高達臉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腦後呈瓜瓣狀,發間環束數根深紅色的紅線。頂部壓一條兩指寬的銀簪,並插銀耳扒、豪豬簪各1枚,俗稱「鳳凰中」。福鼎一帶畲族婦女梳頭不摻假發,僅梳本身的長發於腦後成麵包型,罩以黑色網紗,插上銀簪等飾物。畲族未婚少女發式 福安畲族少女過16歲,頭發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狀,但頂部不壓以銀簪而以一束紅絨線纏在右額前。寧德與霞浦畲族少女則把頭發圍成圓形,額前留若干劉海,以紅絨線夾上兩支銀笄。福鼎畲族少女頭發圍成圓形後,右側斜插1條銀簪,在簪子上垂下纓絡狀絨線。其他 畲族婦女發際所系黑色、藍色、紅色絨線環束,標志老、中、青不同年齡的身份,喪偶的婦女還用綠色的絨線圈頭。【首飾習俗】頭笄 ∷ 俗稱「髻簪」或「橫鈀」,橫貫於盤龍髻端,長約10厘米。兩片相連的垂葉,上鏨鑿花紋。這種頭笄樣式,系代代相傳,不容更改。銀簪 ∷ 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 ∷ 插於發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耳環耳牌 ∷ 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飲食習俗】平時畲族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雜糧有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烏米飯 ∷ 為農歷三月三食用。烏米飯的製法,是用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烏稔樹(杜鵑科,烏飯樹)的葉子,放到石臼舂碎後,貯到布袋裡,連袋放到鐵鑊里,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裡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進汁里,幾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發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菅時粽 ∷ 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時食用。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黃鹼水裡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折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里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 糍粑 ∷ 畲族過年、做「七月半」和冬節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後的糯米濾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