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侗族風俗房屋建築圖

侗族風俗房屋建築圖

發布時間: 2022-09-27 15:27:37

1、風格獨特的侗鄉建築物鼓樓,其特點是哪樣的呢?

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地區。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巍然挺立,氣概雄偉。侗族鼓樓的結構奇特、精巧,不用一釘一鉚,僅用數根丈桿,加上精密的構建藝術,便可嚴絲合縫牢固穩扎,歷經風雨可百年不朽;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其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鼓樓」名字的由來

鼓樓產生於在古代,對當地的居民而言,鼓樓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而已。當時生活極不穩定,常受敵人入侵,鼓樓的頂部有一個大鼓,用牛皮製成,一旦發生緊急事件,就會有人爬到鼓樓頂部,將大鼓敲響。鼓樓之所以建的比周圍的吊腳樓高很多,也是為了讓鼓聲傳的更遠。在這個過程中,鼓樓起了很重要的警示和通知的作用。

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

侗族鼓樓的結構設計

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樓,如果是一時財力物力人力做不到,也須先立一根杉木柱子以作鼓樓之替身。侗族鼓樓中的四根主要支撐的主柱象徵著四方和四季,十二根襯柱象徵十二個月份。建造鼓樓的主要樑柱,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

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直刺蒼。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因為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侗族的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達21層。這是由於侗族把奇數視之為吉祥之數。

鼓樓的建造揉合了亭、閣、塔、殿等諸多的建築形式。尤其是鼓樓的頂端部分的設計,它完全借用了漢族建築中的宮殿亭塔的式樣。

侗族鼓樓的作用

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


侗族鼓樓的文化內涵

侗族鼓樓在形像上來自於對杉樹的摹仿。從遠處看,鼓樓的總體輪廓形像就是一株巨大的杉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杉樹看作是鼓樓最原始的形式,這也涉及到侗族先民的宗教信仰。

在巨樹崇拜的語境中,巨樹就是一根聖柱,巨樹周圍的空間則是一種神聖的空間。世界上有許多古老的民族都有柱子崇拜的習俗,把這種「柱」看作是通天通神的道路。北美印地安人的圖騰柱,中國古代的華表等都是柱子崇拜的一種形式。在侗族的古歌和傳說中,對杉樹就有許多傳奇般的描述。

再者,老杉樹倒了之後,在其根部又會源源不斷地發出新的樹苗,並且越發越多以至成片成林,侗族鼓樓在外形上像杉樹,也是想取其生命力旺盛的象徵含義。

侗族鼓樓還採用了龍的形象。中國南方古代越人是以龍蛇為主要圖騰的民族,斷發紋身、劃龍舟等習俗就是這種圖騰文化的現象。鼓樓,其實是一條完整的龍的符號形象,它不是一條騰空舒展的游龍,而是一條盤纏坐卧的龍,無論是鼓樓圓環形層層上升的檐面還是從高空垂直往下看都很像一條盤旋著的龍。青鱗鱗的層檐瓦片彷彿是巨龍身上的甲片,造型復雜多變的塔頂就是龍頭。

有的侗族學者認為鼓樓在造型上有仙鶴的形象。從某個角度看,鼓樓兩翼輪廓線上的檐角翹翅,非常像一列逐級站在階梯上正展翅欲飛的仙鶴。

侗族鼓樓民俗

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因此有「一寨一姓一鼓樓」的說法。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里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台演唱。

侗寨有慶典時,東道主侗男侗女於寨門置圓桌,盛放侗酒和侗食,遠近寨民屆時皆來祝賀。入寨門,必飲牛角酒、吃一筷侗食,方可入寨。如送厚禮,則蘆笙相迎,響炮三聲,以示感謝。來賓將滿,於岑報鼓樓內,圍住火塘,唱歌跳舞,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苗族侗族布依族最典型的民族建築有哪些?

苗族:吊腳樓侗族:鼓樓布依:石板房

3、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什麼?

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

1、侗族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的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的禮物。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建築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築,一般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

3、出行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橋。橋梁大都建築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橋、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其中名為「風雨橋」或「花橋」的長廊式木橋,以獨特的藝術結構和高超的建築技巧聞名中外。

4、家庭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個體小家庭,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這種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與最小的兒子居住。

5、語言文字

侗族的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侗語以錦屏縣南部侗、苗、漢民族雜居地帶為界,分成南北兩個方言區,每個方言又因各地語音的不同又各分為4個土語。侗語方言的形成明顯帶有受漢語影響的印記。相對而言,北部方言區的侗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交往較密切,懂漢語漢文的人較多,漢文化水平的程度也較高。

4、侗族的民族建築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風雨橋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侗寨鼓樓,鼓樓的造型十分別致,它的底部多為四方形,樓頂是多角形狀,樓的層數均為單數,如9、11、13、15、17,樓頂懸有象徵吉樣的寶葫蘆。十幾層的鼓樓,全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顆鐵釘。檐下的如意斗拱,飛檐翹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繪有各種古裝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或生活風俗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整個鼓樓,遠觀巍峨庄嚴,氣勢宏偉,近看親切秀麗,玲瓏雅緻。在過去,鼓樓的功用是昌鼓在樓頂,以便寨老擊鼓報警和擊鼓議事,如今的鼓樓已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學文化和開展娛樂活動的場所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戶,小寨三、五十戶,極少單家獨戶。侗族多居於「干欄」樓房,一般一幢三間兩層樓,左右連「偏廈」,也有三層樓的,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禽畜。樓上住人,前半部為廊,寬二、三米,為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走廊里邊正間為堂屋,設神龕,左右側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穀的吊炕,這是取暖、煮飯的地方。卧室設於兩側偏廈或第三層樓上,頂樓存積糧食、糯禾多掛在上面,有的在寨邊建立禾晾,便於防火。
融水侗族村寨鼓樓、風雨橋所存很少,大年一帶原有的鼓樓均已毀於火災,僅有重建的歸合鼓樓。
每當夜幕降臨,鼓樓燈火輝煌,夜校學員在此潛心學文化。每逢佳節,村民歡聚鼓樓坪,歡慶起舞,男女唱歌,熱鬧非凡。聞名於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這里傳唱。廣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樓作為傳播愛情種子的樂園,在這里「行歌坐月」,輕歌曼舞,互相傾訴愛慕之情。鼓樓是侗寨的心臟,是侗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鼓樓是侗族村寨標志性的建築,凡是侗寨,必有鼓樓。據侗族老人的介紹,鼓樓被喻為侗寨的「遮蔭樹」,如果寨子里沒有了「遮蔭樹」,寨子就沒有凝聚力,就不會發達興旺。 在侗鄉能和鼓樓媲美的,是侗寨的風雨橋,俗稱花橋。凡侗族人聚居地區,有河必有橋,橋梁全都建築在村前寨後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為木橋,還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寬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鋪橋面,上面是瓦頂長廊。長廊兩旁設欄桿長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風雨,觀賞休憩。
風雨橋極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築之一。因橋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撟是風雨橋的代表。這座橋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全長76米,寬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橋墩上,架四五尺圍大的6根連排杉木兩層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頂的樓閣相間,接連構成一條長廊式走道橋面,走道兩旁設長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樓閣和廊檐繪精美侗族圖案。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鼓樓,顧名思義,內設有鼓。鼓樓最頂層懸掛著一面長鼓,平時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會有人登樓敲鼓,召集村民商議。在侗族歷史上,凡有外來官兵騷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塔尖猶如芒刺一般,直刺蒼穹。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為六角、八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樓體塔身。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侗寨建鼓樓都由全寨人集資修建。
鼓樓的用途:一是侗寨的標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標志(如肇興五個房族五座鼓樓)。三是侗族群眾休閑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重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登樓擊鼓)。一句話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託,是全寨政治、文化、娛樂和社交的中心。由於鼓樓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樓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務,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樓。有寨先有樓。

5、侗族民居建築的介紹

山區侗族多居「干欄」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前半部為全家休息或從事手工勞動之場所;後半部為內室,其中設有火塘,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燒飯的地方。火塘兩側或第三層樓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棟,也有將同一房族各家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侗族民居群體布局常組合成團,圍繞一水池布置住宅。水池功能有二,其一是為了排積污水,其二是為了設置公共廁所。侗族民居宅內無廁所,廁所公用,設在水池中間,架獨木橋入廁。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徵是「倒金字塔」形狀,即第二層在第一層的基礎上挑出六十厘米左右,第三層又在第二層的基礎上再挑出六十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樓,這是侗族人利用空間的一種辦法,這種占天不佔地的辦法真可謂是巧奪空間。同建鼓樓一樣,侗族豎房立屋,事前一定要先請法師看好地形,找好地基。民間有「一龍二穴三風水」之說,可見風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當重要。地基選好後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備好兩頭肥豬、幾百斤米和酒水,然後方可開始建屋。

6、侗族建築有什麼?

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兩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7、侗族的民居特點

侗族居住的村寨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築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或堆放草料雜物。

侗寨一般由民居、鼓樓、寨門、寨牆、戲台、禾倉、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溝等不同功能的建築和設施組成。在南部地區,絕大多數村寨里建有供奉「薩」的神壇。祖公建村立寨,首先要擇地建立鼓樓和「薩」壇,然後才規劃道路、布局民房。

(7)侗族風俗房屋建築圖擴展資料:

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

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

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8、侗族的婚嫁習俗是什麼?有詳細點介紹的嗎?

侗族的婚姻,經過「說合」、「訂婚」、「迎娶」等過程。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媽的女兒要優先嫁給舅家為媳。

女子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婚後新娘即返娘家,遇有農忙、節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數日後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數年,直到懷孕生子後才長住夫家。

侗族社會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節日,農閑或勞動之餘,姑娘和小夥子們便聚在一起唱歌遊玩,用歌聲來播種愛情的種子。這種社交活動南北地區有所不同,北部地區是白天在山坡上進行,稱為「玩山」或「趕坳」,聚會的地方叫「花園」;南部地區通常在晚上的家中進行,男方稱「走寨」,女方稱「坐夜」,習慣稱為「行歌坐夜」。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個體小家庭,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這種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與最小的兒子居住。一般情況下,兒子成婚以後,生育了兒女便與父母弟妹分居。

(8)侗族風俗房屋建築圖擴展資料

侗族的風俗習慣:

1、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侗族飲食習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一般為調劑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尤喜食魚類。蔬菜品種較多,以青菜、白菜、蘿卜、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為普遍。

3、侗族居住的村寨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築,多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腳樓。

9、侗族竹樓和苗族吊腳樓的區別

苗族的吊腳樓和傣家的竹樓有的優點:都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蟲、防震通風好的優點。
吊腳樓: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現多以改為瓦頂。
竹樓:
傣家竹樓為桿欄式的建築,造型美觀,外形像個架在高柱上的大帳篷。竹樓是用各種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牽扯,極為牢固。樓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籬圍住,堂內用木板隔成兩半,內為卧室,外為客廳。樓房下層無牆,用以堆放雜物或飼養禽獸。

10、請問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民居?

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腳樓也很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腳樓屬於干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築。

【建造】

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現在,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樑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樑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台木欄。

【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結構】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里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形式】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傳說】

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里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為了安全就燒起樹蔸子火,裡面埋起竹子節節,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後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後來就發展成現在的吊腳樓。

【文化內涵】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樑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苗族吊腳樓】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
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據建築學家說,苗族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築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欄式樓房。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肇始於環太湖地區,他們參與了環太湖地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欄式建築。
這些充滿了苗族藝術意象的吊腳木樓,給苗族人民艱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恆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為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保坎。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腳樓特點。吊腳樓採用穿斗式結構,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間用瓜或枋穿連,組成牢固的網路結構。中柱一定要用楓木,因為楓樹是苗族的生命圖騰樹,是象徵祖先靈魂的聖樹。
按傳統,祖宗聖靈的神龕要設在二樓的中柱腳。苗族人民認為在吊腳樓里有祖先的聖靈日夜庇蔭,闔家方能興旺發達,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樓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裝。每間的窗欞子用木條拼成形狀不同的圖案。各間的房門均為獨扇,惟有堂屋大門為兩扇。富裕人家還在大門上刻有龍鳳浮雕。大門上方,兩頭安裝有兩個門當木雕,門當的另一頭成牛角,俗稱「射門錘」。
大多數吊腳樓在二樓地基外架上懸空的走廊,作為進大門的通道。堂屋外的懸空走廊,安裝有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苗語叫「嘎息」(ghab xil),民間有一美稱叫「美人靠」,這是因為姑娘們常在此挑花刺綉,向外展示風姿而得名。其實「嘎息」還用作一家人勞累過後休閑小憩、納涼觀景、講述傳承苗族神話和遷徙歷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涼台。
吊腳樓一般以三間四立帖或三間兩偏廈為基礎,一般分為三層,底層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欄圈,以及用來擱置農具雜物等東西。中層住人,正中間為堂屋,堂屋兩側的立帖要加柱,樓板加厚;因為這是家庭的主要活動空間,也是宴會賓客笙歌舞蹈的場所。有少數人家在正對大門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聖靈的神龕。神聖的家庭祭祖活動就在堂屋進行,一般情況下,左右側房作為卧室和客房。三樓多用半存放糧食和種子,是一家人的倉庫;如果人口多,也裝隔出住人的卧室。廚房安置在偏廈里。建築的空間分割組合,以祖宗聖靈神龕所在的房間為核心,再向外延伸輻射。家庭成員在這樣的空間組合下生活,無形中便被祖宗聖靈所在的堂屋的空間引力所凝聚,從而為家庭的團結增強了親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傳統宗教,在吊腳樓的民居建築上被充分完美的體現出來了。

【侗族吊腳樓】

吊腳樓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築。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後半部為室,其中設有 「火塘」,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飯的。第三層樓上設卧房。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於此,設宴接待賓客。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卧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後。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闌」式建築的特色,多為三屋以上的干闌式木樓,底層為豬牛等養牲雜屋,樓上住人,木樓都有走廊伸出,並裝飾有欄桿,欄桿邊備有固定式長凳供人休息,俗稱「吊腳樓」。這種木樓,有高達五六層的,結構謹嚴,不許用一顆釘子,全系卯榫嵌合,顯示了侗族建築工藝的高超。

室內布局,二層樓有火塘,是做飯和待客的場所。他們還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飲食用矮腳幾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難找到高腳桌椅。做飯時柴火要由西方放進。因為傳說西方是侗族發源的地方,火種是祖先從西方帶來的。 侗族是個愛美的民族,喜歡把環境打扮得十分美麗,如房屋的柱頭,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樓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欄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個小屋蓋起來,井內還要放些紅、白、黑相間的花魚。寨前寨後都有古樹遮蔭。就連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鋪砌時,人們總是把它砌成各種圖案,十分美觀,故稱「花街」。所以,進入侗鄉,使人有如進入畫廊之中。

【土家族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瑤族吊腳樓】

在南嶺深處,處處都可以看到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藍天碧水之間,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別致的木樓依山勢而居,在陡峭的山地營造出一塊平坦的人類生息空間。這就是瑤族民居吊腳樓。

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與自然和諧而居的吊腳樓。瑤族人多居住在山區,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於是他們便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山區氣候潮濕多雨而且炎熱,為了通風避潮和防止野獸。

【土家建築—吊腳樓】
吊腳樓建築是土家人民智慧的體現。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間的 l 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 是「人住間」,各以中柱為界分前後兩小間,前小間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鋪,火鋪與灶之間是 3 尺見方的火坑,周圍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圍著,火坑中間架「三腳」,作煮飯、炒菜時架鼎罐、鍋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處,是從樓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臘肉和炕豆腐乾等食物。後小 間作卧室,卧室為防潮都有地樓板,父母住大里頭 (左邊 ), 兒媳住小里頭 ( 右邊 ) .兄弟分家,兄長住大里頭,小弟住小里頭,父母住堂屋神龕後面的「搶兜房」。
不論大小房屋都有天樓,天樓分板樓、條樓兩類。在卧房上面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放各種物件和裝糧食的櫃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條樓,用竹條鋪成有間隙的條樓,專放包穀棒子、瓜類,由火房燃火產生的煙 可通過間隙順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廂房的吊腳樓,樓後建豬欄、廁所。建吊腳木樓講究亮腳 ( 即柱子要直要長 ) ,屋頂上講究飛檐走角。吊腳樓往往為三層,樓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樓堆放糧食、農具等,上樓為姑娘樓,是土家姑娘綉花、剪紙、績麻、做鞋、讀書寫字的地方。中樓、上樓外有繞樓的木欄走廊, 用來觀景和涼曬衣物等,在收獲季節,常將玉米棒子穿成長串、或將從地里扯來的黃豆、花生等捆綁扎把吊在走廊上涼曬。為了防止盜賊,房屋四周用石頭、泥土砌成圍牆。正房前面是院壩,院壩外面左側接圍牆有個八字朝門,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果樹和風景樹。 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土家吊腳樓窗花雕刻藝術是衡量建築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有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徵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現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帶的土家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誰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土家族愛群居,住吊腳樓。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色古香。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篁,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屋,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康之家以三柱四棋為正屋,殷實人家有五柱八棋,還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兩邊配有廂房或轉角樓,有正屋配單轉角樓和正屋配雙轉角樓。正屋中間叫堂屋,正上方板壁上安有神龕,是祭祀祖先、宴請賓客之所。堂屋兩邊的左右房叫人間,人間又以中柱為界,分成兩間。後面一間卧房住人,前面一間叫火堂。火堂中有一火炕,內架三腳架,作煮飯、炒菜、熱水之用,是一家吃飯、取暖、休息之所,客人來了也坐在火炕邊。火炕上吊一個木架,供炕臘肉或烘烤實物之用。
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詩人汪承棟寫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 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一夜, 十年作夢也風流。
現在,如果想觀看張家界土家吊腳樓和民俗風情表演的話,最佳去處是土家博物館——土家風情園和秀華山館。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