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中國文化風俗山河山河

中國文化風俗山河山河

發布時間: 2022-09-27 13:10:31

1、對祖國山河.文化.民族團結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文化,並形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中,我們既要承認各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同時更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精神,以此來達到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彼此團結、共同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定要積極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認真處理好民族和宗教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在文化領域里的滲透活動,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維護新疆社會穩定,促進新疆經濟發展

2、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

1、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2、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從語言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言: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4、漢語詞彙

詞彙是文化最基本的載體。漢語詞彙則是在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成或演變而來的,其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只不過,普通人不太了解而已。如:真心、真實、真相、真諦,這四個詞語都來源於佛家。

5、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種類較多,如苗族的"嘔欠"、"嘔欠嘎給希"、" 嘔欠濤"。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經典的道德以及表現這些道德的主要形式。具體主要有: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佛家(《心經》、《地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道家(老子、列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蘭名鈞)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兵家
醫家
社會人道主義(謝周勇)

4、中國傳統節日 民俗 民風 古詩 傳說故事

【打春】(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親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編輯本段]清明節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八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清風笑豪情。
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編輯本段]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編輯本段]敬老節
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
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於1989年時修改.
[編輯本段]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編輯本段]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袋,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袋、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編輯本段]冬至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編輯本段]臘八節
農歷臘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為了頌揚釋迦牟尼的功德,屆時寺廟中要舉行盛大的佛會以示紀念,要焚香禮佛,鍾鼓齊鳴熬粥供佛。臘八節北方最為寒冷的日子,人們用五穀雜糧、乾果熬煮成、臘八粥,在節日早上食用。熬制臘八粥的原料至少為八樣。各地用料不一,一般有大米、小米、糯米、大麥、小麥米、薏仁米、紅豆、綠豆、芸豆、蓮子、白果、花生仁、桂圓、杏仁、瓜子仁、葡萄乾、紅棗、栗子、果脯等。此外,在民間還有咸臘八粥,葷臘八粥等多種原料的製法。北方的人們這一天里除了喝臘八粥之外,還要祭祀祖先,期盼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臘八節期間,人們為了迎接新春的到來,在這一天開始制辦來年貨中的食品,做臘八醋,泡臘八蒜,做臘肉,臘鴨、臘魚等食物。 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編輯本段]小年夜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等。
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將要結束。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編輯本段]【中國傳統節日中英對照】
1. 春節(農歷一月一日) 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2.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 Lantern Festival
3. 清明節(4月5日) Tomb-Sweeping Day
4.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Dragon Boat Festival
5.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Mid-Autumn (Moon)Festival
6.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 Double-ninth Day
7..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New Year's Eve

【我國元旦節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了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詩話】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旦」一詞來源古代,非指公歷新年,而是農歷正月初一,亦即春節。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正月》開
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
其時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等詩文中。元旦古稱元日
、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
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
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
先嘗。」「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葯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
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
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雲:「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
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
憂農」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
酒過花斜。」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詩中的「桃符」、
「桃板」即指春聯。
當然,在古代歌詠「元日」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為後人傳誦不衰。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人在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
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一代偉人毛澤東,1930年1
月寫了一首《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
命樂觀主義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舉
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欣
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覺得字里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誠。其時抗戰維艱,惟有精忠報國,方可
期來日樂土安家。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裡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祝抗日勝利。以新鮮事物為
掌故入詩,可見董老對舊體詩的革新意識。

5、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傳統風俗禮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奇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有無數奇妙風趣的習俗和逸聞,當我們與家人朋友一同歡度節日時,有一些禮儀禮節問題需要特別留意。另外,少數民族都有獨特風俗禮儀,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知識,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少數民族同胞,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客人。

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又稱年三十、除夜、歲除等。這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1.辦年貨

每逢年末,再貧窮的家庭也要准備許多過年的物品。

首先,是打掃庭院,進行掃除,把家裡家外都清掃得乾乾凈凈,為過春節准備一個新的環境。

其次,是做過春節的佳餚,如殺年豬,灌血腸,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貨。因為從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動煙火的。

最後,就是辦年貨了。出門前必須列一張年貨單,羅列出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歷、灶王爺、玩具等,還要給小孩買新衣、鞭炮。在鄉村生活的人還要提前幾天到城裡或集鎮去辦年貨,開開心心地滿載而歸。

2.度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團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餃子,包時講究說吉利話,主婦要在幾個餃子內放上硬幣,初一誰吃到包錢的餃子就預示他一年要交好運;還要包些鼠、魚形狀的餃子和其他花樣,讓孩子們吃。除夕餃子包好後,當晚要煮一鍋,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為年年有餘。

3.放爆竹

除夕之夜,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便是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劃破夜空,鞭炮響和道道煙火把人們帶進了歡樂的新春。還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煙火,人們在美麗的焰火中共享天倫之樂。

4.守歲

除夕還有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守歲。民間稱守歲為「熬百歲」,因這一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認為熬的時間越長活得時間便會越久,小孩也最聰明。因此,才有所謂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場面。古代除夕守歲之夜,堂屋要設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鋪拜氈,桌上擺供品:高饃、干鮮果品、各式點心。另設有錫香爐、香筒、銀蠟台等。每家還要在堂屋桌上點兩支紅蠟燭,俗稱守歲燭。守歲燭講究生花報喜,即燃燒中的燭頭要呈虎刺梅狀,叫「元寶」。紅燭生「元寶」則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紀40年代,許多家庭改用食油燈,食油燈燈芯用棉花捻子,也講究生花報喜。50年代以後,改用煤油燈,很少有此現象了。現如今,人們在享受了電的方便之後,又重新燃起了蠟燭。生花報喜之俗又重新在人們中傳開了,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盼望幸福的願望。

禮儀精髓:

除夕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美好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節的開始,故稱為元旦。近代使用公歷後,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而稱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一般從初一持續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風俗:

1.做新衣

眾所周知,春節都要穿新衣,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換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婦和孩子們。主婦們為此一入臘月便開始自織和選購衣料,縫制各種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長袍、短褂;婦女們則要穿上衣、下裙、綉花鞋。在孩子們身上更是下工夫,麒麟、老虎、獅子等凡是象徵勇猛的走獸統統綉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鳳凰花鳥之類刺綉成女子們的各種花色的傳統服裝。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人們紛紛穿上新衣,或莊重,或高雅,或瀟灑,或艷麗,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親訪友,人們議論著,誇獎著彼此五顏六色的衣裳,賞心悅目,喜氣洋洋,呈現一片節日景象。真可謂是:「全家歡喜辭舊歲,滿院生輝迎新春。」

2.備佳餚

過春節的佳餚是最不能馬虎的。為了迎接春節,迎接各位神仙,如關帝、財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處都是一片歡騰的景象。壽桃祝老年人長命百歲;壽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棗糕表示早早陞官發財;老虎讓小孩吃了會虎頭虎腦,平平安安;棗山饃是獻給灶君的。此外,還要給家庭的每個成員蒸一個饃;給家庭主男蒸錢包,讓他理財致富;給主婦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孫;給青少年男子蒸硯瓦,勵其讀書;女孩蒸布藍,做針線;蒸魚,表示年年有餘,雞則表示大吉大利;蒸狗和獅,俗語雲:「大門獅、二門狗。」有新親的,還要蒸八斤重的圓饃,上麵塑鯉魚跳龍門和各種飛禽走獸,形式新穎奇特。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麻花、饊子、麻葉、油餅、丸子、豆腐、紅燒肘子、紅燒肉條、酥肉等。在有些地方,人們還要准備各種酒宴佳餚、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以慶祝這隆重的節日。

3.掃房舍

掃房舍的習俗,古代稱「掃年」為「打塵埃」。《清嘉錄•叫火燭》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稱打塵埃。」《歲時瑣事》也有相關記載,民間從臘月二十四日以後,不僅可掃房舍,做任何事都可不看好日,即所謂「尺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敵絲日」,也稱「無忌日」。《夢梁錄》也記載,這天「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直至今日,每逢年末,人們都會清掃一下房子的塵埃,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4.貼春聯

大年三十那天,民間各家各戶都會貼春聯、敬門神、掛年畫,以增加過年紅紅火火的氣氛。春聯,又稱「對聯」「門對」「門貼」。清代《燕京歲時記》上記載:「春聯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臘月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依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直至今日,春聯已成為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僅是喜慶,還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望,抒發了心頭的憂郁和憤懣。陶冶情操,激勵奮進。兩千年盛傳不衰,春聯已成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5.拜年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是平輩則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

(4)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常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春節,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禮儀精髓:

拜年時,人們以新禧、發財、如意、長壽等吉祥語互相祝賀。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秦始皇名政,因避諱,故又稱端月十五。該日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滿月,象徵團圓美滿。

1.觀花燈

元宵節掛花燈,也源自玉皇大帝替天鵝報仇的傳說,人們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燈、放火炮、火花。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燃放煙火和鞭炮。
在觀花燈的同時,人們還增加了另一項活動——猜燈謎。燈是靈魂,而燈謎更體現著人們的聰明才智。燈謎,即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們在賞燈時猜謎,以增加情趣。

2.吃元宵

元宵,又稱「湯圓」。元宵節這天,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元宵分甜咸兩種:甜元宵,甜餡用核桃仁、豆沙、棗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紅絲等製成餡粒,蘸水,放在大籮筐中干糯米粉上,人們通過搖動籮筐使餡粒蘸上糯米粉,撈起再蘸水,再放干糯米粉搖一下,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滾成圓形。其食用方法多用水煮,也可油炸。元宵之夜,觀燈回來,合家團聚圍坐在一起吃著松軟適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別提有多溫馨了!

禮儀精髓:

民俗學專家說,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願,送花燈大有講究。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公元789年欽定的節日,又名二月二「龍抬頭」,原來為農歷二月初一慶祝,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農歷二月初二。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之於土地。因此,「土地老」在民間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山西,無論大戶小戶,在自己庭院的北房牆上都會用磚砌一小龕,內塑土地爺泥像,每月農歷初二和農歷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們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然而僅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須有水才能保證農業的豐收。這便出現了玉龍降雨解救蒼生的神話故事。龍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連皇帝也借龍的身份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謂「真龍天子」之稱。

玉龍因民間百姓們炒玉米而獲救,晉南地區便傳下了吃玉米豆的習俗,所謂「二月二崩蠍豆」。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壓碎黏土,再細篩過,放在鐵鍋里加熱,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團,被攪拌後,炒至黃色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中和節的另一習俗是鬧灶火。在山西,每年這天,各縣的百姓都會雲集而來,大鬧火灶。傳統形式有鼓車、高蹺、旱船、花鼓等。

禮儀精髓:

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所以叫「龍抬頭」。
清明節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節,它們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本為24節氣之一,但因為它在一年季節變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同時,還並入了祭祖和寒食節。因此,清明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1.上墳掃墓

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掃墓,晉南稱「上墳」。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節無不祭祀祖先,也稱掃墓,藉以寄託哀思。孔子在《論語》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戊。」「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種對宗廟、祖墳至尊至敬的習俗,正反映了中華民族及炎黃子孫的善良及孝心。

2.踏青春遊

陽春三月,正是春風徐徐、陽光明媚的好日子,各地一派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代清明春遊(也叫踏青)最早見於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遊之風十分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出北宋時汴京附近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場面真切生動,是一件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生活風俗畫。畫卷人物五百五十多個,牲畜五十餘頭,船二十多艘,車、轎二十多乘,充分體現了清明節郊遊的盛況。

春遊傳承至今,全國各地每到清明前後,機關團體、學校都會組織春遊,參觀名勝古跡,觀賞奇山秀水。可見春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禮儀精髓: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一般認為是楚國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才有五月五端午節的。

1.吃粽子

相傳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紛紛趕來營救,但為時已晚,於是有人將米飯和紅棗等食品倒入水中讓魚蝦龜蚌吃飽,以免傷害屈原。東漢時,長沙人歐回一天忽見屈原頭戴高高的雲冠,腰掛長柄寶劍,身佩珍珠美玉,來到鄉親面前。說每年所祭食品都被水族魚蝦龜蚌所竊食。大家聽後非常生氣,問屈原怎麼辦?屈原說:「今後若有惠祭,當以箸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並纏五色花絲,水族見了,以為菱角,便不敢再食。」

粽子一般分為兩類:一是純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兩種,吃時拌糖;二是有餡粽子。例如,紅棗粽和八寶粽。八寶粽佐以柿餅、栗子、果脯、肉、青紅絲、蓮子等。粽子發展到今天,口味多樣,甜、咸、辣都有,角、錐、筒形俱見。其做法一般是將米、棗等浸泡後,用蘆葦葉或玉米葉包好,再用馬蘭草結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線紮好,取避邪之意。包好的粽子擺置鍋中,用竹箅子壓實,倒水至淹沒為止,用溫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2.飲雄黃酒

雄黃作為一種殺蟲和消毒葯,古代就已經應用了。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晉朝,相沿至今。除了塗在小孩兒的額間和手足心外,還用白酒浸雄黃再泡白礬,稱作雄黃礬。被蟲叮咬後,用雄黃礬蘸水塗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黃酒、雄黃礬一直以來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葯。今天,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已非常少見了,但仍有用它來殺蟲祛毒的。

3.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又一個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都會在端午節劃龍舟,尤其是南方。所謂龍舟,是一種以龍為標志的競賽船隻。龍的特徵體現在龍頭和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物,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人們會預先修好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那天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還需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4.懸掛菖蒲艾草

采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內容。據傳說,菖蒲代表張天師的劍,艾草代表張天師的虎,所以有蒲劍艾虎的民俗稱呼。在鄉村,人們把菖蒲艾草采擷回家,把菖蒲做成寶劍形,把艾草剪貼成老虎形,掛於屋檐或門楣,用來驅邪祛毒。現城市裡的不少人家在端午節也在家門上懸掛此物。

5.避五毒

民間有一種信仰,認為農歷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傳說中,五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來加以預防,包括以服葯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在天津,端午節這天,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到水裡,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禮儀精髓:

五月端午節,又稱「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節即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七夕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少女節、女節、女兒節、洗頭節、情人節、雙星節、雙七節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為七夕節外,歷代均以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有些地方流傳著一種習俗:男女訂親後,女子要為未婚夫納雙鞋墊。鞋墊花樣繁多,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鴛鴦配、龍風飛舞等。顏色鮮艷奪目,是一種技藝相當精湛的刺綉工藝品。綵線里寄託著姑娘們無限的相思,條條彩絲織出姑娘溫柔多情的心,一雙雙鞋墊凝聚著她們良好的祝願和純真的情意。

有些地方,習慣用當年生長出來的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紡織物,放置案頭。有的用彩紙剪上述人物和動物,貼於牆上。祈禱後,再拿七根綉花針,用綵線穿孔,能一次穿過七根針的人,就算乞得了「巧」。

南方一些地方,七夕節這天,要在院里曬一盆水。一會兒,用手將綉花針輕輕放置水中,若針漂浮,謂之得「巧」。有的地方綉花針漂浮後,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動物,花鳥者,謂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者,謂之拙,不得「巧」。這一習俗流傳至今,雖也有人丟巧針,但多半為了滿足姑娘們的好奇心。

禮儀精髓:

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中秋節

中秋節,又名月節、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節、團圓節等。中秋賞月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說中曾流傳有「唐王游月宮」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為中秋節。

1.賞月

中秋節賞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和楊貴妃去太液池賞月。當他興意正濃時,明月西下,於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稱「賞月台」,准備以後與貴妃賞月用。

賞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著香甜可口的月餅、賞著又亮又圓的月亮,真是愜意!

2.吃月餅

月餅,作為中秋節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現於唐代,宋代已很講究,明代進一步確定為節日食品。中秋節,月餅是祭月供品,同時又是饋贈親友的傳統禮品。在古代,幾乎家家都有做月餅的模具,節前自己製作,鄰里互助,早上給張家做,下午給李家做,俗稱打月餅。

根據月餅皮的材料,月餅可分酥皮和提漿兩種。酥皮圖案簡單,表皮薄如麻紙,層次分明,色澤金黃,食之香甜酥脆;提漿用麵粉拌糖和面,內包餡,上模具打制,圖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銀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吳剛伐桂」「白兔搗葯」等。按餡的材料分,月餅有五仁、棗泥、玫瑰絲等。月餅一般為四塊一斤,寓意家庭團圓,同時也祝願仙子嫦娥早結良緣。山西以南,講究做一個特大月餅,專供祭月。山西以北講究祭月用套餅,由小到大,壘起來像座寶塔。

祭月除月餅外,還需要准備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於「喜」,取形於圓,取瓤於紅,取子於多,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選取也是不簡單的,必須在收獲時精心挑選半熟、皮厚、無傷的,特意保存下來,專門祭月。

3.觀潮

觀潮的習俗主要盛行於南方。它最早見於漢代,到唐宋時觀潮已形成很大的規模了,尤其是南宋,因臨安(今杭州)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節江浙一帶觀潮的盛況空前。觀潮之風一直延續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於中秋賞月觀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八月中旬仍在汾河漲潮之時,常有人結伴前去觀望。近年來汾河上修築了許多公路大橋,八月潮漲,新絳、稷山等地方的群眾成群結隊到大橋觀潮。

禮儀精髓:

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外出的要趕回來,出嫁女兒要在婆家過夜,新媳婦回娘家要由女婿專程去接。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節和菊花節、老人節等。重陽節起源於秋遊去災的風俗,後來才演變為重九節。中國以九為陽,所以叫重陽節。

1.登高飲酒

九月,天高雲淡,山清氣爽,丹桂飄香,艷陽高照。登山遠眺到處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重陽登高、飲酒、系茱萸避邪的習俗相沿至今。晉南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等名言。

九九重陽節,沿襲到今日已賦予了新的意義,變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節日。

2.賞菊

重陽節這天,全國各地幾乎都要舉辦菊花展,其中以廣州和北京最負盛名。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種面世,葉、花形都有新的發展。按葉的形態分,菊有圓葉菊、蓮葉菊、瓜葉菊。按花的形態分,菊又有平瓣菊、管瓣菊、絲瓣菊等。其品名花樣達二千餘種,菊名華麗而富有詩意。如杏花春雨、明雪照檄菊、醉楊妃、玉手調脂、佛見笑、海掌著露、春紅月色、夕照松蔭等。聞其名如睹其麗姿艷容,觀之,實乃藝術鑒賞與享受。民間還講究採菊花晾乾泡飲,俗稱菊花茶,其作用為利尿、下火、解毒等。

3.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菊糕」。吃重陽糕的習俗在宋代便已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襲至今。山西重陽糕屬麵食糕點,以棗泥、銀杏、松子、杏仁為餡。可做九層,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取重陽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圖吉利。糕諧音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這天不僅要吃重陽糕,還要吃壽面,或大擺酒宴,慶賀全家平安健康。

禮儀精髓:

重陽節這一天,人們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尊重老人,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6、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有哪些?

將軍女兒耿瑩:執著守望中國文化 讓歷史永不褪色
 【進入論壇】 【推薦朋友】 【關閉窗口】 2008年01月15日 13:30

王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正是華夏文明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包容、剛柔並濟、胸懷浩瀚的品質,使多個民族和諧相融,歷經數千年演繹著知性『人生』。」談到中國文化時,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會長耿瑩女士說得真切激動。

任重道遠——這是耿瑩女士對中國文化遺產現狀的一句話總結。作為著名外交家耿飆之女,離開部隊工作崗位的耿瑩,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和宣傳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走進她的辦公室,立刻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文化氛圍。與這位年近七旬的女性相對而坐,暢談軍旅人生。從搖籃之中走過戰爭的耿瑩,對軍人與文化有著獨特的理解。

留住最美的歷史

中華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社會習俗、傳統節日、山河風貌、名勝古跡、禮儀情操、工藝服飾等等,有萬里長城、敦煌莫高窟、景泰藍工藝……截至2007年6月,我國已有35處名勝古跡與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談到我國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耿瑩無法掩飾她的激動之情,同時也提出了她的擔憂。

由於保護不力、開發過度,中國部分文化遺產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人文古跡、傳統文化因為各種原因遭受了嚴重的損傷,比如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現在只剩下2500公里;鎖陽城、龍門石窟等寶貴的人文景觀,其奇妙的構造形態無不令世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用於這些超凡藝術建築的雕刻工藝業已失傳。如今在敦煌前流連忘返的遊客與專家,都清楚地看到這些歷史文化遺跡正在經受風雨的侵蝕,如不加以科學、完善的保護,完全有可能風化甚至消失。

懷著對文化遺產珍惜與保護之情,近年來耿瑩與多位同仁一起,奔赴全國各地考察文化遺產情況。他們組織了與德國特里爾文化遺產保護團體的交流會,希望通過國際間的合作找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辦法。《中華遺產》雜志就是耿瑩極力支持和推薦的有行業影響力的學術雜志,該刊為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奏響保護強音

耿瑩青年時期就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藝術的感染。她37歲時開始專攻國畫,創作了《聽琴》、《文姬歸漢圖》、《游園驚夢》等作品,並入選全國美展。她與母親及甘肅慶陽旅遊局一起策劃,將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慶陽香包」刺綉工藝品在北京的雙年會展上推出,使這項民族藝術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弘揚;她在貴州關嶺縣發現裸露的三疊紀、白堊紀地層以及一個完整的27米長的魚龍化石,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後得到有效保護;在推進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的成功建立上,耿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去年5月,耿瑩的母親趙蘭香攜全家回甘肅慶陽老家探親,看到家鄉還有一些孩子因為貧困上不起學,全家人毅然決定將耿飈及家人珍藏和收集的字畫拍賣,所得資金350萬元已投入「趙蘭香慶陽女童教育基金」,用於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女童完成學業。回憶這樁往事,耿瑩感慨萬分。國家正在發展與強大之中,許多貧困地區需要人們伸出友愛之手,許多被人遺忘的文化遺跡需要人們時時盡到保護的責任。在父輩的影響下,耿瑩將她的民族情懷灑落在每個需要的角落,借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這個平台,讓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呼聲漸漸成為社會共識。

讓歷史永不褪色

在長期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耿瑩深深感受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政府的支持、全社會的關注、大量財力物力的投入,是保護現有文化遺產的迫切之需。她認為,需要利用各種有效手段,使流失到海外的文化遺產回歸祖國,同時,要強化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她說,中國文化遺產遍及祖國各地,保護好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談到眼下保護文化遺產要做的工作,耿瑩滔滔不絕:「要盡最大可能搶救各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拍攝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片,舉辦文化活動,積極參與政府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項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可視的、動態的、立體的、原生態的保護。」

耿瑩下一步將參與組織進行「文化遺產萬里行」、「遺產標識系統工程」、「瓜州縣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保護東亞傳統造紙工藝與紙張修復工藝項目」等多項主題活動。這些活動都堅守一個主旨,就是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行為,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讓大家從被動到主動,從意識到行為,將保護文化遺產當作每個中國人必須的事業

7、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

http://www.age06.com/Age06Public/Homepage/Class/benxilu/ViewArticle.aspx?ArticleID=208375
這個網址是國慶小報展,對你應該有幫助!
以下是國慶小報的資料:

國慶趣味簡訊
剛剛送走了中秋的笑臉,又迎來了國慶的喜悅,希望您在這雙重喜慶的包圍下,永遠幸福快樂!

國慶體驗家庭一日游,公車往返,活動包括清洗我家地板和廚房油污,刷洗鍋碗瓢盆,洗滌衣物和床上用品,提供午餐,二百一人,報名從速。

國慶節之際,不想給你太多,只給你五千萬:千萬要快樂,千萬要健康,千萬要平安,千萬要知足,千萬莫忘記我!

與你相遇在秋高氣爽的國慶,想你在初冬漫漫的聖誕,吻你在青草已綠的春天,只想輕輕的問你---國慶給我一次美好的約會,好嗎?

你是我的巧克力,我是你的朱古力,見到你啊多美麗,想你想到渾身無力。國慶佳節,盼望與你相聚!

陽光是明媚的,溪水是清澈的;牛奶是甜的,蛋糕是香的;年輕是幸福的,日子是甜蜜的……我的祝福是真誠的,希望國慶你是開心的!

當你看到我給你的這份祝福,請將頭用力撞牆,看到沒有,你眼前無數的星星是我無限的祝福,國慶快樂!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金秋是誘人的時刻。願你收獲永遠如金秋的碩果,願你歡笑永遠如盛開的鮮花

淡照霜飛的是一絲銀菊,書寫秋空的是一片月華,溫潤心田的是一抹恩愛,緣系今生的是一世情緣。國慶佳節,盼望與你相聚!

國慶節你給我什麼禮物?其實一個微笑就夠了,如薄酒一杯,似柔風一縷,這是一篇最動人的宣言,彷彿春天,溫馨又飄逸。

願好運像地雷時常給你踩到;厄運像流星雨永遠淋你不到;財富像垃圾隨處可以撿到;幸福伴你一生,像蒼蠅一樣盯著你不放。國慶快樂!

祝願國慶節7天,天天快快樂樂168小時,時時開開心心10080分,分分甜甜蜜蜜604800秒,秒秒精彩紛呈!

裝一袋陽光兩把海風,自製了幾斤祝福,託人到美國買了些快樂,法國買了兩瓶浪漫,從心靈的深處切下幾許關懷,作為禮物送給你,祝國慶快樂!

國慶知多少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模。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國慶詩詞

對酒當歌歌盛世
無情沉醉醉當今
面壁圖騰騰英華
視網為家家溫馨
迎風起舞舞今生
執手相嘆嘆當今
吟詩作樂樂太平
撫琴獨唱唱太平
仰天長嘆嘆鄉愁
舉杯邀月月如鉤

國慶

萬里晴空,壯麗山河,赤旗飄揚.
看九州方圓,普天同慶;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會穩定,人民幸福,改革開放譜新章.
新中國,如世界巨龍,屹立東方.
今朝如此輝煌,賴黨政國策指方向.
憶崢嶸歲月,生靈塗炭;黎民多難,長夜茫茫.
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換得新生紅太陽.
當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長.
舉國同慶數十載,
千家萬戶習開顏.

慶祝國慶55周年

禮炮聲聲震天下,
五星紅旗似彩霞.
光輝歷程世矚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開放揚起帆,
祖國躍上千里馬.
今日再展戰洪圖,
燦爛前景世人誇.
視如今,
風雨過後更神氣.
國慶

舉國上下慶國慶,
遙想當年戰鼓驚.
全國人民齊祝興,
皆出兒女愛國心.

喜迎國慶

金秋十月好心境,
舉國歡騰迎國慶.
四十九年風雨徑,
共祝未來更光明.
祖國母親

文/江南

母親
厚實的肩膀
給了
孩子堅韌的力量
母親
祥和的臉龐
給了
孩子燦爛的希望
母親
深邃的遙想
給了
孩子明天的海港
母親
溫暖的胸膛
給了
孩子春天的芬芳
祖國母親
我們為你無尚榮光
祖國母親
我們為你豪情激盪
今天請母親
穿上節日盛裝
我們為祖國母親
祝福幸福安康
我們為祖國母親
祝福萬壽無疆
我們和祖國母親
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31f3d010006bl.html

8、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它們的來歷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