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壯族風俗歌北路拜月調

壯族風俗歌北路拜月調

發布時間: 2022-09-26 09:56:53

1、壯族的風俗 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2、壯族的風俗習慣

一、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1、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

2、「牛魂節」,又稱「牛王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二、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後逢農忙或節日才到夫家勞動幾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長住夫家。

這種文化現象被認為是壯族婚姻制度從「從妻居」到「從夫居」轉變進程的一種過渡形態 。

三、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葉以後,土葬成為主要葬法。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鍾葬」等。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

近代以來,有個別富貴之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一般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並不看重,也不認可。

(2)壯族風俗歌北路拜月調擴展資料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3、壯族過年的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呵呵~)。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4、壯族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們便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個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此外,壯族還習慣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則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

5、壯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系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系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准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准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制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准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扎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打開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婆要親自去尋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能好好休息,保養身體。「奶媽」一般由產後五個月的婦人充任,不要報酬。能當上「奶媽」非常光榮,有「第二媽媽」之美譽。孩子長大後,逢上喜慶佳節,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如果體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壯語,即第二父親)做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卜基」非常盡「職」,「上任」後,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請醫問葯,多方料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長大後,也象對待「奶媽」那樣對待「卜基」,盡其孝敬之心。
踩高蹺進村
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的壯族村寨里,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著高蹺行走。出門到村口。就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後下地勞動或去其他地方。進村時就從釘上拿下高蹺踩著,到家門口的石階前跳下,再將高蹺掛在門邊,洗凈手腳,方踏梯上樓。據說這是祖先傳下的鞋,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帶著泥腳進屋,實在不衛生,就發明了這種呈「非」字形的「高蹺鞋」。
社公祭
是廣西環江壯族每年夏歷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壯成長,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壯無病的祭社儀式。

6、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7、壯族節日

習慣集中地體現在各種節日活動上。他們幾乎每一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加上各聚居點自己的特定節日,壯族人民的節日,可謂接二連三,不停不斷。這些節日活動,從內容看,有預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慶耕種開始、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有慰勞牲畜或農田勞作某個階段勝利完成任務的,有歡慶好收成的,有紀念祖先和其他歷史、傳統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節日一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或者烹豬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飯、米花、糍粑、湯圓或粽粑,一家團圓,同餐共飲,而且還要請客走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熱爰生活,創造生活的良好願望和感情,體現了壯族人民團結互助相愛如賓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壯族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願望上。與此相關聯,壯族的節日活動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給先人墳幕、寺廟或「泰山」神燒香掃祭,舞獅、舞龍、舞狗、舞貓、舞公雞、舞春牛,拜年祝壽,給房屋、社廟、大樹、大石、大山貼紅紙,或者集會坐龍燈會、裝古事、坐歌堂、對歌等等都是從當地實際習慣出發,表示自己的信仰、願望、情緒和追求。 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歷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台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正月初一,互不串門。早飯後,青少年們穿著盛裝,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還有舉行迎春祭祀儀式,「府州縣排列彩亭,設土牛,迎春於東郊」;「儀仗甚盛,凡距縣城二十里內,男婦老幼,相競逐隊來觀,至為熱鬧」。鄉村中也流行舞獅、舞龍和舞春牛等活動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陣陣;孩童追隨其後,其樂融融。獅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並互道賀語。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餚。大人給小孩壓歲錢。 當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認為開粽粑會引起田埂開裂漏水。並最忌爭吵,人人都求和氣、吉利。迎春牛對歌 "迎春牛"為流傳於廣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於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為紙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迎春牛表示勸農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氣和農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搶頭鴨 廣西凌雲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並按規矩放於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台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並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後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夥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打春堂 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現在有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模特郎一般在村內或院子、廳堂里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於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較大規模的特郎則在村邊空曠地舉行,數十人排在臨時搭起的長凳兩側,在鑼鼓的伴奏下有節奏敲擊,成百上千圍觀者則不時喝彩肋威,場面熱烈而壯觀。較大規模的特郎通常還表演了種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場和舂米嘗新的全過程,頗具勞作豐收的喜慶色彩。 吃母粽 桂西一帶元霄習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個用約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個小粽粑擺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節,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後,才把供品撤掉,此為"散年"。"散年"時,即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粽",按家中年齡長幼依次分發,各人則須恭敬接受並將其食完,此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攜帶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邊或溪河畔,邊焚香肅立念"避邪訣"或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此謂之"賣疥瘡"、"賣咳喘"和"送凶禍"。當地人認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順遂吉祥。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用當地特產的大粽葉,將十斤糯米、二斤豬肉、三斤綠豆、包紮成大年粽,放在大鐵鍋中燒煮三天三夜。 這種十多斤重的粽粑,並不是最大的,廣西邕寧縣的壯族村寨過去在有人中舉後,全村要籌集糯米、豬腳等物,包紮巨型粽粑。 祭蛙婆 也稱"螞蟲另節"、"孝螞蟲另",是紅水河中上游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民間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舞雞 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雲南壯族年節 雲南壯族的春節稱作「吉節」,這是壯族最隆重的歲首節慶。吉節最有意思的是小夥子要到河邊檢鵝卵石,姑娘要去搶新水。 吉節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准備活動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家家戶戶縫新衣,做新鞋,載年豬,備辦年貨。臘月十五後,一切農活都停止了,忙著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發洗澡,打掃衛生,一切為了豐豐盛盛過吉節。 除夕年飯,不僅要品種多,而且要數量充足,吃飯後要每樣飯菜都有剩餘,祝願來年糧足菜豐、有剩有餘。年飯後,各家各戶燈火通明,一家人圍著火塘而坐,徹夜不眠,說說笑笑,開始守歲,一直守到金雞高唱、草木凝露時分。 這時,青年男子爭先恐後到河邊燒香,燃放鞭炮。他們手裡拎著雞籠、鵝籠,在河邊撿鵝卵石,家裡養了幾種家禽就要撿幾個鵝卵石,裝在籠子里。回家路上,還要模仿家禽聲音學家禽叫,直到把裝滿鵝卵石的籠子放在家禽棲息的地方為止,祝願來年家禽興旺。 在男青年撿鵝卵石的同時,姑娘們則爭先恐後的挑著水桶,到水井邊搶「新水」。誰先搶到「新水」最為吉利,所以姑娘門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後。「新水」擔回家後,家裡每個人都得喝「新水」,祈願新得一年中避邪驅惡,身體強壯。 青年人撿回鵝卵石、挑回新水之後,就在家門口燃放十二枚特別製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進門。十二枚鞭炮象徵新一年十二個月,如果依次點燃的鞭炮個個炸響,表示月月平安。十二響大鞭炮炸響後,已是天色微明,此時壯家村寨,炮竹聲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一派新春氣象。以後的十多天里,人們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邱北地區壯族 邱北地區壯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燒著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來年溫暖、興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雞叫頭遍,男女老少便點燒火把,大人擔水桶,小孩牽「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龍井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據說,來得早,新年的莊稼就長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爭第一桶水,整個山寨,「勒」聲四起,炮竹震天,熱鬧非凡。天剛亮,人們吃著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飯,個個換上新裝,走出家門,互相祝賀新年快樂,五穀豐登。 2、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二月 1、祭土地公、土地婆節 又稱春社節、「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對土地神的崇拜,每個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既可保佑農業豐產,也可保護村寨平安,阻止猛獸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據說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誕辰日,各家各戶都要殺雞煮肉到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農業豐產,人畜興旺,生活平安。 大新一帶的壯族則稱二月初二為土地婆節。屆時,各村群眾捐錢殺豬請道公到土地廟念經,表示對土地婆祝壽,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參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戶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傳說從前有個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個女兒後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們為紀念她而起了個土地廟以祭之。 每年二月初二還是邕寧縣中和鄉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炮節」,各個村坡派出強壯的小夥子組成隊伍,聚集在花炮場地進行搶花炮比賽,獲勝的村隊,即意味為本村爭得了吉祥、幸福和豐收的好年景。 2、花王節 又稱花朝節、百花仙子節或花婆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或十九日(另說二月十五等其他時間)舉行,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花王又稱花婆、百花仙子,是壯族虔誠敬奉的一位女神。傳說百花仙子降於這天。她喜歡木棉樹,因為它長得挺拔粗壯,春來滿樹紅花,鮮艷如火。所以她常棲木棉樹上,佑護大地百花燦爛,人間安寧。 傳說花婆神專管人類生育,又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嬰兒出世後,就在卧室的床頭邊立一花王聖母神位,上置一束從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紅紙剪紮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須焚香敬拜;孩兒得病,祭拜之。農歷二月二十九日則大祭之。這一天,已婚婦女們相互結拜為姐妹,殺雞供奉花婆神,祈求生兒育女,孩兒健康。祭畢,婦女們做米粉聚餐。 節日是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過的。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他們穿著民族盛裝,懷揣五色糯飯、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綉制的綉球。人倦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贊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綉球便帶著無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樣飛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時在綠叢中綵球飛舞,給歌場增添了無限的趣意。 夕陽時分,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從四周把綉球向木棉高枝拋去,於是一道道彩色的「閃電」,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拋擲過後,木棉樹上綵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3、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四月開耕節亦稱開耙節、開秧節、插秧節。廣西南部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四或初八舉行。節日期間人們須請道公趕鬼後才開始耙田插秧。 潑泥節 西林、那坡、靖西縣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四月插秧季節舉行。姑娘和年青媳婦們用田中的泥漿向路過田邊的男子潑去,以此勸告男子務農。傳說古時有一個已婚男子經常外出唱歌,農忙季節也不回歸。一天,他的妻子正與一群姑娘插秧,他路過田邊也不過問。姑娘們假作潑泥混戰,將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無法串寨。從此以後他回心轉意,與妻子共同耕作並獲豐收。這潑泥漿迎豐收活動此後便相沿成習。 宮坪選在村邊壩子上,中間用籬笆圍著一蔸金竹。相傳他們的祖先在一次戰爭中被外族圍追,一位英雄藏身於金竹叢中,用計擊退了敵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敬獻金竹,形成了圍著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宮節。 節日的一切准備就緒後,由那摩擊鼓三下,宣布節日開始。接著吹起葫蘆笙,擊起銅鼓,人們伴著音樂,和著鼓點,圍著金竹熱情地跳舞。不時有人跳餓了累了,便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塊肉,喝口酒,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兩天。第一天晚上,人們要結隊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賀節日。第二天晚上則到各家各戶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戶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青年們則扮演各種鳥獸,讓大家追打。這種妙趣橫生的游戲,使節日之夜的歡樂氣氛更加濃烈。 節日的最後一天俗稱「過三朝」。中午,由那公組織全村寨各家各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雞殺狗,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祭祀結束後,還要舉行「送鼓」儀式。由那公、宮頭和七個帕比(節日主持者)帶著眾人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那摩家裡。這時,節日告以結束。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跳宮節成了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大集會,節日內容更加豐富了,附近的壯、苗、瑤、漢等民族也來參與物資交流和娛樂活動,以歡慶節日。 6、「紅飯節」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壯族同胞,都要過「紅飯節」。紅飯節的「紅飯」,是用一種叫紅飯葉的植物染成的。在節日的頭天,將紅飯葉洗凈放在鍋里加水煮成深紅色的汁,除去渣質,將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時後控干,用甑子蒸熟即成紅飯。紅飯色澤鮮艷誘人,裝在碗里,猶如一朵初放的紅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時沾上白糖或紅糖,味美可口。後來,紅飯逐漸變成了紅、黃、紫、黑、白等「彩色飯」。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紅飯葉、楊咪咪花、紫香藤、稻稈等植物的漿汁浸染而成,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 有關紅飯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在北宋皇佑時期(1050年),壯族頭人儂智高不滿宋王朝的壓迫統治,率領民眾起義,攻城奪寨,劫富濟貧,兩三年時間,就建立了政權並稱帝。朝廷得知後,就派兵來圍剿。儂智高與官兵激戰,寡不敵眾,被官兵圍困在麻栗坡縣的一座大山上。儂智高在山上堅持了數月之久,由於山上缺水,儂智高只好殺了幾匹戰馬,用馬的鮮血來煮僅有的一點大米。將士們吃了馬血紅飯,精神抖擻,志氣高昂,准備與官兵決一死戰。農歷六月初一黎明,儂智高率領所有人馬拚命沖殺,終於突出重圍。轉移途中,經過壯族村寨時,受到壯族人民熱情款待。壯家男女老幼聚集村頭寨尾,給將士們吃米飯,喝米酒,送糧食。將士們說沒有那頓紅飯,就沒有這次勝利。後來,壯族人民為了紀念儂智高,就把六月初一定為紀念日。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紅飯來祭祀儂智高。 壯族紅飯節一般2—3天,節日期間村村寨寨喜氣洋洋,美酒飄香,洋溢著歡聲笑語。老人和婦女走親串戚,互相做客;男子則結伴上山玩耍,或進行籃球、下棋比賽;姑娘們身穿節日盛裝,成群結隊找小夥子唱山歌。小夥子也收拾打扮一番,來找姑娘們唱。唱得情投意合,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就擇日結婚。 7月 1、蓄水節 廣西靖西、德保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2、嘗新節 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單家獨戶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來一起過的。嘗新這天,家家戶戶都煮大甄新米飯和豐盛菜餚。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來綠稻葉供在神龕上,把准備好的飯菜水果供上,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好後,把狗叫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每樣菜都給一點,為了感謝它的功勞,這一天讓它先吃飽,以示犒賞。 3、祭祖魂節(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是壯族的祭祀性節日。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雲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後逃亂;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鬼兩種。相傳七月十四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天祭奠遠祖。又傳說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無家可歸,成為野鬼孤魂,他們四處游盪作祟。為免遭其害,人們在這天祭祖的同時,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殺雞殺鴨,蒸糕做饃,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鞋襪。家祭之後,入夜又到河邊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並讓其灰燼隨水漂流。另外,這一天凡已出嫁之婦必回娘家省親、行祭,但過節後須回去,當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中元節之禮俗,迄今依舊,人們已多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死者的緬懷。 4、祭青苗節 桂西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七月間擇日舉行。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為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著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八月1、眾神誕節 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初舉行。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廣西龍勝、鍾山等縣,各戶以十一個糍粑祭月,以像征古代傳說中的十一個月亮。這十一個糍粑不吃則已,一吃就要吃十個,只允許剩一個,象徵現在天上的一個月亮;各地都習慣以圓形的食品來拜月,例如月餅、柚子、花生、芋頭之類,表示天地同圓,如意吉祥。 這一天,也是親戚團聚的日子,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共享天倫。各地還有不少娛樂活動,廣西德保、靖西兩縣一帶通過"歪囊海"請月娘下凡與民同樂;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擇地舉行歌會,對歌傳情。因此許多地方也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歌節。孩子們則以柚子皮做成面具,踩高橈,扮演高公矮婆,盡情游樂,玩個通宵。這一天,人們忌諱"圓"字,而以"團"、"鸞"等字來代替"圓",否則就是對月亮的不恭。 九月 1、九月九節 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說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祝壽,是老人壽辰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沒有老人的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並帶給一隻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喂飯,然後才進餐,以示孝敬。 是日,有的地方還有祭掃祖墳之俗,如雙定五聯村一帶的壯族,各家在清晨時就帶著祭品外出祭墳。 2、百靈節 廣西天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九月初九,相傳是為紀念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舉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3、新谷節 廣西大新縣壯族民間農祀節日。第一線年農歷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用新收獲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十月 1、趕降節 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流行於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產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裡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後熱鬧三天才"散降"。 2、慶豐節 十月是稻穀收割進倉的季節,為慶祝豐收,酬謝神祗,十月初十(時間各地不一,有的為初七、初十、十一或十二),各家各戶都殺雞、打魚、做糯米飯,祭祀祖先諸神。 十二月 1、送灶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傳說,天帝派灶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稟報人間情況。人們為了討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隻大公雞以祭,讓灶王上天時作座騎用,送灶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灶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掃衛生。送灶節過後,各家即開始為過好春節作準備。 2、壯年 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後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於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庄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裡作為「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

8、壯族的風俗有哪些?

壯族民族習俗如下:

1、音樂方面: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2、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3、飾品方面: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4、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主要簡介:

壯族(壯文:Bouxcuengh ,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壯族

9、廣西壯族 壯族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