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平谷家鄉風俗

平谷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4 10:18:25

1、北京哪個區人說話有口音?有什麼特點?

我和平穀人接觸的比較多,在我看來,平谷話有如下特點:

1、地域特點:平谷地處北京、天津、河北交界處,所以平谷口音是北京、天津、唐山口音的集合,具有三個地域的特點;

2、傳統特點:平谷相對來說還是北京的處女地,流動人口少,外來文化等對當地的影響較少,所以平谷話還保留了許多古語,如:晉子(舅媽的意思)、老熒(太陽)、胰子(肥皂)、晌午(中午)、啟燈(火柴)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北京的土話,只不過正宗的北京人很少用了,平谷卻保留了下來;

3、其他特點:平穀人普遍說話嗓門比較大,還真別認為他們是暴躁了、生氣了,其實80%平穀人說話都是大嗓門,高興不高興都聽著和打架似的!

其實大家沒必要糾結家鄉話的問題,「鄉音無改鬢毛衰」不管好聽不好聽那都是血液里流淌的,請一定熱愛自己的家鄉

郊區的北京人普遍是600年前來的,所謂二環的頂多就300年,有的頂多幾十年。郊區說的話可能是夾雜著明代的口音的北京話,而二環內的呢是夾雜著東北味的北京話。你說誰正宗?哪來的那麼多優越感?

延慶、平穀人說話有口音。順義離平谷近的鎮村也有說話有口音的,聽著與平谷的口音相近,有「山根子」味。在字音的四聲上與普通話有區別,我說不全,只知道漢語拼音的一聲字讀成二聲。如香讀成xiang。

遠郊區的房山,延慶,密雲,平谷都有口音,河北口音。

北京市被河北省包圍著,這些遠郊區以前也是屬於河北省管轄,當時交通不發達,所以北京市區到這些地方感覺還是挺遠的,所以口音還是很不一樣的。隨時時代進步,信息時代,有高鐵,有地鐵,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北京附近的口音也基本同化了,除了一些年紀大的老人有口音外,年輕人已經基本聽不來口音了。

其實老北京人的口音,北京味兒還是很濃重,也很有特點的,「吃了嗎?您」,「溜彎兒去您」,一個「您」和「兒話音」的多用,清楚的提現了老北京特色和文化。

北京除了城區的幾個區,外十縣(區)的人說話基本都有口音。各個方向的地區都有各自的特點,平谷順義口音多偏向於天津。天津衛的口音比較重。十里不同音。個別地方有個別的特殊口音,有的偏唐山味。有的就是河北口音。大興、門頭溝、房山等基本都是河北口音。密雲、延慶、懷柔基本也是河北口音,比如叫叔有的區念熟,有的區念收。老收、老熟的叫的可親了。延慶有些地方因為有洪洞大槐樹遷來的 歷史 ,現在人有少量的山西口音及方言。吃醋叫哈醋。大興留民營、長子營一帶偶爾也會帶出山西的方言,但是大興這里離北京城區近又各地人流動大,所以。山西口音及方言不那麼顯著。總之北京各區的口音都是受到河北天津的影響比較大。唐山、定興、保定、天津衛等地的影響比較大一些。怎麼著說成腫木卓兒你說可笑不。有一次聽到一個小孩喊數字:一千個悶卓一萬個悶卓。問他是哪裡人。孩他娘就說俺北京人,真的北京人。就一千個悶卓。你說俺的兒,那是俺的官兒。

打小兒在西直門里的城牆根兒(樺皮廠胡同)下長大。小時候,出了西直門城門就是莊稼地,口音就已經不一樣了。

門頭溝區的清水、齋堂地區口音別有特色。

管媽媽叫「娘」,每句話最後一個字拉長聲,話音往上挑。

北京地區說話口音最重的區域是平谷和艷延慶。那的北京話,能聽懂,但不太好學。主要是字的發音北京話發一聲,那裡的話發四聲。所以讓人很不習慣。

平谷話的特點比如:把槍掛了牆上,用平谷話這樣說:把牆掛了槍上[呲牙]

其實,這個話題恐怕也只有老北京人才有資格回答了。

北京有一句老話,叫做「十里不同習俗」,在北京咱們以老城牆為界,也就是現在的二環路,在二環路以里是東、西、宣、崇四個區,這四個區又以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城牆劃分南、北城,也就是內、外城。過去老人長說:東城富、西城闊、宣武窮、崇文破。外城(也就是南城)人都是一些勞動者,下九流的人物,北城(內城)則是些達官貴人或明人顯要,說相同的話,南城人的聲調高、語速快,北城的人說話相對語音語調就平緩多了。再說二環以外往西海淀區,五棵松軍隊大院兒佔了主要地位。石景山為了支援首鋼從包鋼、鞍鋼(尤其是鞍鋼)調入大批的產業工人。往北還是海淀區,還是以軍隊大院為主,同時在清華、北大的基礎上,又從全國各地抽調人才,新建了六大院校(合在一起俗稱八大院校)、建立了中科院各大 科技 院所。這些人的到來,或多或少的都對當地的語言有一定的影響。再說東邊兒,以朝陽門為界,城裡是東城區,城外是朝陽區,緊挨著城門的地方,就和東邊兒的雙橋一帶口音不一樣,雙橋又與一河之隔的通縣口音不一樣。豐台戰線拉的太長,東邊兒從小紅門一帶往西,一直到長辛店、趙辛店得七八十公里長,東西的口音也不盡相同。在北京的城八區里(以前東、西、宣、崇為城區,豐台、海淀、石景山、朝陽為城近郊區,文革前出了二環路,周圍都是農村莊稼地。),口音都不一樣,您更何況遠郊的區縣呢?就拿房山的河南村與河北村來說,又是一河之隔,口音就大不相同。再有,自打改革開放以來,外地人口大量的湧入北京,南腔北調也對北京話有不小的影響,現在想聽真正的北京話,只有找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兒了,要不您就看看老電影《龍須溝》、《方珍珠》、《駱駝祥子》,老人藝演的《茶館》和電視劇《大宅門》。

2、北京的風土人情是什麼?

以下一些事物可以體現北京的風土人情。

1.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外國人又有「到北京,兩件事,游長城,吃烤鴨」之說,可見其知名度了。吃烤鴨的最佳去處當是北京前門外、和平門、王府井的「全聚德烤鴨店」。這家店創建於130年前,如果從烤鴨的鼻祖楊仁全經營鴨子算起,那又要上推30年。

2.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取材之廣泛可謂登峰造極,具體包括「山八珍」、「陸八珍」、「海八珍」三種。滿漢全席無疑是中國烹飪技術發展的一大高峰,同時,在一種食品中凝結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在世界上也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了。當然,除了滿漢全席之外,仿膳也有的宮廷菜餚。

3.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就象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呢?老北京人說:「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最近的統計顯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廣義上的胡同)超過6000條(個),直接稱為胡同的超過1300條。把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連起來,那又是一條萬里長城了。 

4.東方「歌劇」---京劇 

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 在200年的發展歷史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發明,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

將京劇稱作「北京歌劇」是因為京劇集歌唱、舞蹈、武打、音樂、美術、文學等於一體的特殊戲劇形式,與西方歌劇有類似之處。同時,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們都獲得了經典性地位。

5.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北京四合院,天下聞名;舊時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觀廟壇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築,便是那數不清的百姓住宅。

3、家鄉平谷的習俗作文

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許多的節日,而我們小孩總想著過節,因為,每逢過節,學校就會放假,雖然作業比平時多一點,但還是有閑暇、玩耍的時間。

我喜歡過節,最喜歡過中秋節,尤其是家鄉的中秋節。因為八月中秋,正是收獲的季節,我們就可以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在我們這里可好了,每年臨近中秋節,媽媽和奶奶就會給我們包月餅吃,因為,中秋節是要吃月餅、賞月的。媽媽和奶奶坐下的月餅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餅你別看錶面上像是大餅,但上面的圖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來的一樣,其中,我最喜歡桂花瓣的圖案,不僅如此,還是用新鮮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紅糖或白糖,然後再加上點兒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乾什麼的。做出來的月餅,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考出來的。只要端在桌子上,就會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都會讓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歡過中秋節,在院子里,全家人為主桌子,吃著月餅,喝著桂花茶,賞著天上圓圓的月亮。有時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會來,我們就一邊賞月,一邊想他們,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

雖然現在街市上有琳琅滿目的月餅,但我還是喜歡吃家裡的,因為吃著家裡的月餅,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過節,但我更喜歡咋家鄉的中秋節。因為中秋節代表團圓,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團圓飯多麼好啊!

4、平谷馬坊的可喜變化作文

我的家鄉在樂山,那裡山美、水美、人更美,那裡還有許多名勝古跡,有樂山大佛、峨眉山……我最喜歡的還是峨眉山了。 峨眉山空氣清新、風景優美,是個可愛的地方。 春天,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還有許多珍稀的植物,有珙桐、杜鵑花紅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 夏天,峨眉山是個避暑勝地,有茂密的森林氧吧,空氣十分清新,有綠樹成蔭的山巒。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美麗的山巒封得嚴嚴實實,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樹林都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大地上,閃閃發光。 秋天,漫山都是紅葉,層林盡染,遠看像火的海洋,近看像一隻火紅的蝴蝶,飄飄然然。那裡還有淘氣的靈猴,大約有300多隻,大大小小的猴子有的坐在路邊,有的在樹枝上盪鞦韆,有的在撓癢癢,捉虱子,有的在山谷里蹦蹦跳跳,一會兒跳到這兒,一會兒跳到那兒,弄得樹枝「嘎嘎」響……多有趣啊! 冬天,有潔白如玉的雪,摸起來軟軟的,像個棉花糖。我們幾個小朋友在雪地里滑冰、打雪仗、堆雪人……峨眉山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峨眉山真是秀甲天下啊!

5、平谷相家的禮節

嗬嗬,女方你還擔心啥。擔心緊張的應該是男方才對呢。
其實就算在咱平谷講究也不一樣,不過有個流程肯定是你未來的婆婆得給你錢,而且應該不少。前些日子我弟弟和弟妹相家,我媽給了六千六,這絕對不算多的了(因為我家不富裕)。跟你說說我家辦的時候的流程吧,我們家通知了我家所有的親戚,我家親戚是提前一天到的我家,第二天一早我弟弟去接我弟妹一家人,接回來以後,帶弟妹一家看看(一般都是看房子),然後雙方家長主要成員聊天嘮家常。中午我們家的長輩(我爹媽,姥姥姥爺)和弟妹一家吃飯,席間我媽會把弟妹介紹給所有親戚,介紹到誰,誰掏錢,呵呵。吃完飯聊天然後送他們回家。相家就是訂婚,啥時候結婚隨便了。一般女方不用拿東西,都是空手。在過去,這相家就是女方挑毛病的時候。其實我覺得是這樣,男方辦的隆重一點,當然好,顯得重視咱。但是,現在這時代了,啥講究不講究的,只要幸福,快樂就好了。別問啥講究了,都隨心吧,知道了啥講究又能如何?幸福最重要。祝你們幸福。

6、北京平谷結婚習俗

上面說的不錯,禮金平谷也給,但要看男方家裡經濟情況,畢竟兩口子以後還要過日子,一般就1W左右,好多也給什麼6千6,8千8什麼的,不過要是男方家裡特別富裕那就另說了啊,女方都帶嫁妝,也根據家裡情況定(東北的不方便直接帶銀行卡也行,我老婆就是直接帶的卡),改口費1W的那是在雙方家裡是有錢人的情況下吧(我認為)我覺得應該是個意思給點就行,200-1000元就不少了,結婚當天接回來時穿婚紗直至典禮完畢,然後新娘換敬酒服(就是紅色的衣服),
婚禮當天女方家長去也行不去也行,雙方商量,一般都去。
雙方風俗習慣肯定不一樣,雙方商量一下就完了,結婚是喜事,也是麻煩事,雙方一商量,都考慮下對方的難處,就都好說了。

我是平谷城區附近的,老婆也不是平谷的(其他郊區的),風俗和平谷也差很多,就是雙方一商量的事,能省就省吧,弄太麻煩了大家都累,在平谷09年結婚大概就這情況,我的朋友也差不多,現在情況應該也差不到哪去。

7、北京人的習俗有哪些?

北京的「吃秋」習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後有「吃秋」之俗,民間亦有「立秋燉大肉」的俗語。為什麼要吃秋呢?這與先民們把夏季稱為惡季,夏老虎有關,舊京時環境衛生差各種疫病叢生,害病後體質瘦弱;又因數伏時節氣候酷熱潮濕,人們常出現胸悶不適、四肢無力、出汗較多、精神萎靡、胃納欠佳等症狀,使人體日漸消瘦,所謂「一夏無病三分虛」,古人稱這些症狀為「苦夏」。老北京還有「秋季補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語。正因上述的緣故老北京傳承著吃秋進補的習俗。吃秋,老北京時不同的階層人們有不同的吃法。一般中下層的百姓人家講究「吃秋鮮兒」他們認為吃新糧吃新的蔬果最富有營養。俗語曾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說,入秋後各住戶中的主婦們要嘗鮮兒,常去購買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麥磨成的白面,用這些新糧為老少一家人蒸制出美味的棗窩頭、棗饅頭、懶龍、花捲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飯等花樣主食,或者割點肉買點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製作出饞人的水餃、鍋貼、菜團子、糊餅、餡盒子等。家境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後常烹制紅燒肉、紅燒魚、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佳餚來貼秋膘。而舊京的一些社會名流、文人墨客、演藝界名伶們的吃秋則非常講究,常攜家人或約好友下飯庄飯館。聚餐,飲酒品嘗名餚或吃北京風味的烤鴨烤肉涮肉等名吃。一些人還有手提著全聚德的烤鴨或水果等相互饋贈之俗。這些吃秋及送禮之俗曾是舊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兒。另外秋季正是山貨水果蔬菜豐收之時,在舊京廟市上和街市果局裡及胡同里都有吆喝售賣舊京郊區盛產的核桃、栗子、柿子、蘋果、京白梨、山裡紅,以及平谷或桃郎家園的棗兒等山貨,百姓們常嘗鮮兒並儲存起來。如今北京人的生活無限美好,飲食上大肉大魚常吃再不缺營養去貼秋膘,人們在進入秋冬後更需多吃些蔬果五穀雜糧平衡膳食,以使人體更加康健益壽延年。
老北京的喪葬習俗:
靈堂設置和祭奠:人死後的停喪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長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極貧之家不計時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種種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殯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經是隨便的。早年人死後很少借廟宇移靈辦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辦事。人死的當天一方面准備棺殮,一方面就招棚鋪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桿,頃刻便成樓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術。所搭的棚按不同季節區分質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涼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兩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喪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涼棚」,次的只能支「布帳子」。喪事靈前應有「月台」,並有頭二三號之分。頭號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設階,二號稍小一點,三號設天井,只前方一階。窮家沒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欄桿,再窮連欄桿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紅錦
「落地罩」,左右設幔帳,由外看不見守靈的喪家婦女。靈前扎素花靈幃,前掛白布靈幃,棺前設紅錦大坐椅,椅前設靈桌,桌上設「悶燈」和五供。旗籍世家還在桌前設矮桌,上放「錫奠池」,池左設「執壺」和「奠爵」,備來賓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賜奠或尊長上輩致奠,即改設高茶幾,以便立奠。漢人不設奠池,體統的人家設高茶幾,預放香爐燃炭,備檀香,為來賓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內高香爐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紙黏妥,來賓舉香後,仍插入爐中。月台中心設藍布拜墊,上罩紅毯,表示喪家不敢請來賓跪素墊,而由來賓自行揭去紅毯以示謙遜。
北京生子習俗:
老北京的育兒包含大量滿族習俗。老北京皆知「子孫娘娘」、「送子娘娘」,是眾「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論旗漢)在家裡供奉著這位娘娘。無子者供之,是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這位「娘娘」原籍關外,是滿人進關時帶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滿族薩瑪信仰中的「保嬰之神」。原稱mama是滿語,意思是「奶奶」,即祖母,進關後依漢俗而改稱為「娘娘」,可能是漢俗稱女神為「娘娘」吧。依北京舊俗,生子滿三天必須「洗三」。老北京開玩笑說「人有兩個三,先洗三,後接三」。自從洗三那天開始,老北京的育兒中是滿漢舍璧的混合習俗。先說「掛線」。洗三之日可以掛線,彌月(滿月)之日也可以掛線。自姥娘家始(滿族稱外祖母為姥娘。(紅樓夢》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稱是華北漢族的稱
法),親戚皆可掛線,當然本家長輩也可給孩子掛線。掛線就是用藍白二色棉線掛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論旗漢皆有此舉。「線」實際上來自滿族習俗。滿族薩瑪信仰有「背燈換索」、「柳樹枝求福」請祭。「線」就是由「索」演變而來的。依滿族舊俗,為了孩子健康,用藍白二色線和碎布條捻成「索」,掛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媽媽」(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並用柳樹枝與神板相連。祭畢,將「索」從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媽媽口袋」里,掛在西牆神板下面。這是純滿族舊俗,來自其久遠先世。滿人入關將此俗帶人北京,成了老北京習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給孩子沐浴,這時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親友來賀時,將銅錢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這是漢族的古老習俗,但後來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沒有不添盆的。掛線和添盆說明北京育兒是滿漢合壁。滿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薩瑪信仰。滿人入關日久,至清中後期,滿人從漢人學得與信佛有關的一些舉動。依漢族古老習俗,最好將不好養活的孩子送到廟里,拜和尚為師。這個孩子雖仍養在家裡,但認為是已經出家為僧,稱為「記名和尚」。家長每年送給廟里一些錢以為謝禮。認為這樣一來,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災八難」不侵害出家人,不好養活的孩子就逃脫了災難。人們開玩笑稱這樣的孩子為「小和尚」。還有的記名和尚由其和尚師傅賜以法名,就更帶佛教色彩了。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至於婚配之年,必須「還俗」後始可議婚。怎樣還俗昵?原來有一番儀式。孩子成年後,家長與老和尚商議要當,訂出日期。到這一天,家長帶孩子到廟里,先拜佛,然後拜和尚師傅。事先己在殿門口擺下一條板凳。禮拜完畢,老和尚手執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見有一條板凳攔路,孩子從凳上一躍而過,跑出廟外,儀式完成。這個儀式稱為「跳牆」,這個孩子叫做「跳牆的和尚」。一跳了牆,就由僧返俗就是還俗。還俗後即是俗人,就可以議婚了。這是純漢族習俗。到清代後期,滿族人家的孩子嬌生慣養,所以不少到廟里記名的,後來跳牆還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連王公宗室家也有這樣的。「抓周」是汊族的古老傳統,滿族原無此俗。滿族原來的習俗是生男孩在門口掛弓箭,並無周歲抓物的舉動。清代末期,滿人家也效漢俗而行,也抓周,但與漢族稍有區別。滿族男孩抓周時,備有小弓小箭,還有小刀之類,總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獵傳統。女眷跪拜兔兒爺,兔子因繁殖能力極強而被認為是生殖的象徵,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兒爺,以佑人丁興旺。但兔兒爺被祭拜完後就成了兒童玩具。北京的兔兒爺造型滑稽,穿上武將服裝,還騎著虎。天津有兔二爺,造型就簡單多了,更像兔子。兔兒爺是北京文化里所獨有的。
北京年節習俗:
北京年節習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北城文化好鋪張,比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態比較重,比如花鳥魚蟲,多來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場,多以文人雅士為主,而南城有天橋,像大兵黃那樣罵大街的也成了藝人,位列八大怪之一。過去南城藝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內容更文雅一些。老北京年節關鍵詞吃年夜吃素餡餃子從現在的眼光看,傳統北京的年夜飯不科學,肉比較多,且以肥肉為主,這樣的暴飲暴食容易引發膽囊炎等,有害健康。但老北京人晚上吃的卻是素餡餃子,因為要敬神,而且製作復雜,比如要把胡蘿卜切丁,用香油煸炒。北京年夜飯不一定要有魚,老北京不是產魚區,所以對吃魚沒有特別的規矩,大戶人家有吃鯉魚要吃全身的說法,並不普及。在廟會上,鹵煮火燒一般大戶人不吃,因為不是「正經肉」,但豆汁卻是宮廷與民間都吃的。宮廷喝豆汁是為了餐前解膩,這和窮人當飯吃不一
樣,兩者做法也不太一樣。穿舊棉襖洗染成新過年要添給孩子新衣裳,但過去大多數北京人生活不富裕,因此往往是把舊棉襖拆了,洗一遍,染色,重新縫起來,這就算是新衣服了。冬天很冷,洗完的衣服一旦結冰,就不好乾,所以多用「烘籠」,烘籠為鐵制,把洗完的衣服掛上去,用家中取暖的爐子烤乾,往往需要一天。此外,一般家庭會買靛青,和衣服一起煮,30分鍾後,再用熱的淘米水泡一下,這樣衣服就重新被染了一遍藍色,使舊布看上去和新布一樣,但這樣染來的布比較容易掉色,不經洗。住破五之後修老房老北京都住平房,取暖條件不太好,此外,下雪後屋頂的瓦會被壓壞,而大部分房子都有漏水的情況,必須趕在春季前檢修,否則一旦下雨,房屋就有塌的危險。北京春節期間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後才能動工。特別是房屋比較簡單的崇文等地區,一到破五各家都在修房子,漸形成了「破五修房子」的習俗。玩舞獅不舞龍過去北京不允許舞龍,因為龍代表皇權,只能宮廷中太監舞給皇帝玩,事先必須有特赦才可進行。宮中舞的是「火龍」,龍體透明,內置點燃的油燈,在黃昏或夜晚時進行,蔚為壯觀。舞獅在北京比較普遍,但北京舞獅不像南獅,沒有過多的雜技技巧,主要講究威武庄嚴。初期很簡單,是一塊布,獅頭用泥巴或紙漿做成,非常醜陋,幾乎全是禿的。而南獅相對精細,但造型更像貓,沒有獅子的威風。
老北京年節風俗禁忌
正月初一: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飯(否則出門遇大雨)、葷食及葯品,忌打碎傢具(包括盤、碗、酒具等易碎物品),否則要連說「歲歲平安」。此外,白天不可午睡。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小孩說了,要用手紙擦嘴,以示小孩的嘴與屁股一樣,說了沒有什麼效力。
正月初二:有送財神者不可說「不要」,要說「已有」。
正月初三:不可以午睡。
正月初四:禁忌出門,傳說灶王爺來查戶口,不可外出。
正月初五:忌走親訪友,忌諱吃藕,忌梳頭。
正月初七:稱「人日」,忌諱動針線,不能打孩子。
正月初八:稱「穀日」,豐收之日,大家年假結束,都來上班互相送吉語吉言,大吉大利,恭喜發財。
忌殺:漢東方朔《占書》雲「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是說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所以民間有「正月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用刑」之說。
老北京飯桌上的講究: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准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贊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庄的選擇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
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後到另座飲茶。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范,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後要後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煙,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干凈。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樂樂,在飯桌上玩些游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干凈,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後給布菜、斟酒、倒茶、遞毛巾。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必須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誇誇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夥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麼規矩干什麼?」這時大夥才會放鬆,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里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贊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們也特別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
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老北京三伏天食俗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為什麼有這個食俗和俗語呢?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面條、烙餅的食俗。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雲:「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雲煮餑餑。」以上可見老北京人吃餃子歷史之悠久。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面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餡有一個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蘆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膩韭菜餡的,還有用鮮藕、木耳、雞蛋、口蘑製成的藕餡餃子。小時候家裡還喜歡製作瓜餡的鍋貼餃子。來源: 北京晚報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老北京社交會友禮儀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桃形、正方形等,裝在一個長方形紙板盒內。「小人件」是雙份,十六件裝在一個紙盒子里。過去,遇到女兒回娘家,給長輩拜年等,都要去糕點鋪買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後來,北京人送禮只要提一個裝滿各色糕點的紙盒即可,或是再提一個裝滿各種應時水果的小柳條筐,上蓋一方紅紙,便可走親訪友。家裡來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給客人現沏新茶,倒舊茶給客人喝是極不禮貌的。講究「茶要半酒要滿」。茶水不能倒滿杯,七成則可,否則也是對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時,壺嘴兒不能沖著客人。舊時大戶人家留客人用飯,一般是到飯庄去叫飯,時間不長,伙計即用車送到。由於保溫做得好,飯菜還是熱的。來了貴客,則要到飯莊裡吃。舊時宴請官長,或團體聚餐,或初交見面,不需到大飯庄,以整桌之席餉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煙,陪坐周旋,客齊入座。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類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邀飲。客起立,舉杯致謝,就座後,且飲且餐。先上冷葷菜,後上熱葷菜,繼之以最貴重的萊餚。諺語雲:「燕窩魚翅鹵鴿蛋,小炒點心果滿盤,魚盤鴨池醬鹵菜。」這種菜一上,吃飯就到終席了。所有的菜都適合吃酒,但不能空著肚子吃酒,在上萊時要附帶上小點心。吃什麼菜,配什麼點心。每進一菜,主人必舉杯勸飲酒,舉筷動食。宴中飲酒猜拳或行酒令。反畢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謝而去。一般人家,來了客人要請吃面條(抻或撈),表示讓客人長住下來。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來,主人則定要請客人吃頓餃子,以示熱情。

8、平谷結婚的風俗

也不是只有農村才這樣,以前的時候只要不是皇宮裡面,其他都算農村,好象北京也有這樣的事,只是現在北京人都太現實,現實得家裡太小都不敢來招待客人了,在家裡辦喜事有什麼不好,特別是兒子娶媳婦,還是北京的媳婦,誰不拿來給自己長長臉呀,來你家喝喜酒的人越多,說明你公公婆婆家的人際關系越好,有什麼不好,農村還有這樣的說法呢,不管你人多好,只要是家庭情況不好的,人家都不願意。而且父母養兒就是盼得這一天呢,現在農村也都有錢了,喜錢最後可能要比辦事花的錢還要多,這就是為何他父母要大辦了,這樣辦喜事的錢他們能收回來,這些錢你們不能要,如果他父母給你你就要,不給你就算了。你是年輕人,這點錢你不會在意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