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3 14:50:24

1、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

三月三的由來有多個,其中最出名的是民間活動(薺菜煮雞蛋)、童謠(鬼節)。風俗有搶花炮、五色糯米飯、拋綉球、吃薺菜煮雞蛋等。
民間活動(薺菜煮雞蛋),在農歷三月三,漢族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而且有民諺:「三月三,萊菜當靈丹」,流行地區是台灣、福建等南方地區。
童謠(鬼節),每年三月三被人們稱為鬼節,流行地區在江淮和江南一帶,在這一天,人們會放鞭炮,目的是為了嚇走小鬼,而且也有童謠:「三月三,小鬼撂青磚」。

(1)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擴展資料:三月三,也稱上巳節,是農歷三月三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最典型的民族有漢族、瑤族、壯族、苗族。三月三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慣,比如踏青歌節、祭拜盤古、壯族祭祖、布洛陀始祖、趕歌圩、搭歌棚等等。
以下內容供參考:網路-三月三

2、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

三月三日,又稱「上巳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三月三的習俗有很多,不同民族慶祝三月三的習俗會有差別,漢族民眾會在河南黃帝故里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壯族的習俗有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綉球傳情、打扁擔、對歌談情、打銅鼓、碰彩蛋等。

3、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簡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三月三的由來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以下簡稱「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陽蔭動。我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於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鍥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幅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託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已」被確定為節日。魏以後,將上巳正式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令節。到晉朝時,上巳修鍥巳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已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於 清明 節,流楔游戲已不限於三月三。廣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有的地方則是祭祖掃墓,是傳統的掃墓拜山節日,別樣的風采,各有來歷與不同的習俗。

據古老 傳說 ,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三月三有哪些風俗習慣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三月三舉家出遊賞杏花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初三,舉家出遊,有的人家帶著酒菜在郊外野餐,而這時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開放的時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說法,還有「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說法。實際上作為賞花來看 ,杏花並不算好看 ,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東風第一枝」開得早,農歷三月已經綻放,在城市內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春暖乍寒,人們走向郊外賞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個活動了。青島也不例外,郊區「小水村」一帶遍植杏花,城裡市民去賞杏花的人群絡繹不絕。

吃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放風箏

「正是人間三月三,風箏飛滿天」,三月初三還有放風箏的民俗,風箏的來源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曾為戰爭中傳遞情報的功具等,但在民間是一種游戲。大人、孩子都喜歡放風箏,有人認為是一種健身活動。風箏的做法形形色色,難得有大的不同,許多已經成為工藝品。人們也認為經過了冬天,應該到戶外活動,所以三月初三放風箏,其實不僅這一天 ,可以說從上巳日到清明都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三月三情人節

在少數民族內仍保留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比如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夥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後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捲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介紹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 傳統 文化 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 故事 。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 國慶節 前後的三天舉行。

「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綉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簡介相關 文章 :

★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

★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 各個民族三月三的傳統風俗

★ 三月三有什麼風俗活動

★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習俗介紹

★ 廣西三月三傳統風俗有哪些

★ 三月三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 三月三各地區的習俗有哪些

★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4、三月三的來歷習俗活動

一,來歷: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以下簡稱「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陽萌動。我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於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鍥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福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託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

二,習俗:

壯族:歌圩迎賓客,千人竹竿舞。

「三月三」是壯族最重大的民族節日。每到「三月三」,壯族男女會像趕圩一樣會聚山坡上對唱山歌,開展搶花炮、打銅鼓、拋綉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搶「花炮」 展民族魅力, 「行歌坐妹」寫浪漫。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節日,侗、苗、瑤等少數民族也會慶祝三月三,民俗活動也豐富多彩。除了搶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這種傳統的青年男女相親方式也給「三月三」這個節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息。

瑤鄉山歌傳情誼 峒中瑤胞打陀螺

在融安縣雅瑤鄉西古坡屯,每年「三月三」都會舉行山歌對唱活動,全鄉的山歌愛好者都趕到這里,參加一年一度的山歌對唱。

在防城區峒中鎮,三月三的重頭戲是「打起陀螺唱起歌」。

瑞鼓響震三月三,樂了山路十八彎。壯胞瑤胞聚一堂,通過佳節大聯歡……

峒中「砧板」陀螺比賽集強身健體和娛樂為一體。如今,作為一項傳統的民族體育競技項目,「砧板」陀螺陸續出現在各種舞台和體育場合上,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所喜愛。

拓展資料:

三月三的飲食風俗: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5、三月三來歷和習俗

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

古時候,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有的將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隨流而下,下游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將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後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觴」;有的將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們則將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後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將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後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將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絳棗」。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綉球的游戲。女子將綉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6、三月三來歷和習俗?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日起源於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綉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漢族

漢族民眾會在河南黃帝故里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為紀念民族英雄,人們把這天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4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1天,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里對歌、玩耍、談情說愛。

布依族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

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後進行。

"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里的每戶,除了一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餘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後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群體性的集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節日游藝活動。

畲(shē)族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黎族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相傳三月三民間集會的活動地點曾有幾次遷移。第一次是在獼猴嶺下的高灘坡,此處有一個寬敞的岩洞,洞中石頭千姿百態,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結隊聚會於此,歡歌曼舞,喜氣洋洋。有一次,正當青年們興高采烈的時候,突然雲聚電閃,滾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爾後,三月三活動地點就遷到昌化江與南謠河匯聚處的長沙灘。第三個地點是昌化江畔的燕窩嶺下,遷來此處的說法有二:一說是因雷電劈斷了長沙灘的一棵木棉樹,一說是為了紀念黎族祖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島時,三月三的活動就搬遷到離東方鄉4公里的波單坡。

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節,人們以豬頭、米酒和飯團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甘什嶺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賜平安。通什地區黎族於農歷三月的牛日,在畝頭家殺豬擺酒席,聚眾敲鑼打鼓,歡跳祭祖舞蹈,慶賀春天帶來的福氣,同時為未懷孕的婦女招福魂,祝願來日生男育女。

20世紀80年代之後,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繼承傳統活動內容的三月三對歌,黎族傳統體育競賽如弓箭射擊、頂杠、打陀螺、爬桿、拉烏龜等,各種文藝匯演以及騎牛賽跑、盪鞦韆、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娛樂活動外,還增加了現代歌舞、游園、書畫等文藝娛樂性內容和棋類、球類、田徑等體育節目,使三月三節慶活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遊觀光文化活動。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願意以身相許,並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鄰近幾十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齊聚於此聯歡,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祭祖團圓和親朋好友敘舊延情的節日,更是村寨青年談情說愛的美好日子。

7、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三月三是中國漢民族和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

8、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50個字怎麼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三月三的主要習俗:

1、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2、祭祀祖先

尊道貴德,敬天愛地,尊師重道,孝敬祖先,是中華道德文化的優良傳統。順天應人,順應四時五運六氣的規律性和信儀的度、數、信,表達對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緬懷,慎終追遠地懷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

3、中國水節

上巳節是一個很重要的水節日,是中國的水節。上巳節,可以稱為水邊上的節日。這一天,是利用天時、地利和地球上的潔水、春水,對身體進行洗濁,盪滌塵垢,驅除疾病。這個驅除疾病,並不是指直接驅除疾病,而是獲取水氣能量,所以說上巳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水節。

9、「三月三」的來歷和習俗是?

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

古時候,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有的將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隨流而下,下游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將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後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觴」;有的將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們則將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後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將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後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將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絳棗」。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綉球的游戲。女子將綉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10、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有哪些?

來歷: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釹,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風俗:

1、吃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初三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吃了可以一年當中腰腿不疼、頭不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2、放風箏

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風箏的習俗。滬諺:「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又如:「楊柳青,放風箏。」民間還有說將風箏送上天空,將線剪斷,任其飄逝,將把一年的病痛和煩惱一同帶走。

(10)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擴展資料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1、漢族上巳節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2、壯族三月三

壯族三月三是廣西打造的展現民族文化魅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凝聚發展動力的盛會。每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全區開展1000多項歡慶活動。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