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媽祖有什麼風俗

媽祖有什麼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3 04:05:25

1、拜媽祖怎麼拜 有什麼講究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信仰,在中國東南沿海,人們信奉 媽祖 ,每年都會舉行 祭祀 活動。那麼,拜媽祖怎麼拜?有什麼講究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宗教文化 對媽祖文化的介紹吧!


你可能感興趣: 媽祖有身份證號 媽祖是誰

拜媽祖怎麼拜
祖廟祭典,每年在媽祖誕辰(農歷三月廿三日)、羽化升天日(九月初九)以及媽祖文化旅遊節等重大節慶時舉行。祭典隊伍分小、中、大型三種規模,人數分別為66人、168人、319人,有通贊、儀仗隊、儀衛隊、司禮生、舞生等,大型祭典增加樂生、歌生。參祭者有主祭(1人)、陪祭(若幹人)、與祭(人數不限)。
儀程依次為:
1、響鼓三通,鳴禮炮;
2、儀仗隊、儀衛隊、樂生、舞生就位;
3、主祭人、陪祭人、與祭人就位;
4、迎神、上香;
5、奠帛(先盥洗);
6、誦讀祝文;
7、行「三跪九叩」禮;
8、行「三獻」禮,奏「三獻」樂(伴舞);
9、焚祝文、焚帛;
10、「三跪九叩」;
11、送神。最後在悠揚神聖的樂曲中禮畢。


你可能感興趣: 媽祖節的來歷和發展

拜媽祖有什麼講究

進門禮數
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只有部分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進門時,男客先邁左腳,女客先邁右腳,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同時進廟內殿宇時應遵循左門進右門出的原則。注意:一定不能踩踏在門檻之上。而登臨第1和第6個台階的行禮意味著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順的含義。

朝拜媽祖
朝拜前,先要凈(洗)手。凈手後,取三支清香,敬香時心中默念——先呼媽祖名號,再報姓名、生辰、住址、所求事項。插香時,應該右手拈香,左手插香,表示先敬天地,再敬神明。普通人敬香,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你可能感興趣: 媽祖的生日是什麼時候

先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燒香時,先用自己的火點燃香,要越旺越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作揖後,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進門叩頭了。香入香爐時應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安。

上香後還可行三跪九叩禮,這是最高規格的朝拜禮儀。具體做法是下跪1次磕3個頭,一共跪3次。跪拜時,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願,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福建 湄洲島媽祖祖廟朝拜順序
到湄洲祖廟拜謁,由山門入,過聖旨門,經正殿,進入天後宮(寢殿)朝拜。要注意,進殿有「右進左出,右內左外」的規矩,即從右偏門進,左偏門出。出殿後就可以去祖廟其他地方參觀了。

2、媽祖是什麼節日啊

媽祖的來歷

媽祖,一個並不陌生的名字,福建、台灣等地的居民大多篤信媽祖,他們不僅把她視為航海保護神,而且作為年歲豐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徵。在以福建為中心的一些地區,處處可見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尤其是在台灣,媽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其祭祀媽祖的媽祖廟多達五百餘座。如果去福建、台灣等地旅遊,你可一定得了解一點關於媽祖的常識。
媽祖的來歷
媽祖是民間林默娘的化身,林默娘為福建莆田湄洲林願的第六個女兒,生於宋建隆元年,出生後不聞其啼哭,因而取名為林默,意為沉默的女子。默娘自小表現出神異的功能,她讀書能過目能誦,且能理解其含義。據史書記載,當她十幾歲時有道家人士來往於她家看透病人體內病情,加上能說出別人的吉凶禍福,顯得非常神異,人們對她非常崇敬。
傳說一天默娘正在織布,忽然眼前出現她父兄在海上遇難的慘狀,她於是掩面泣哭。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其父兄在海上遇難的消息傳來。由於她的特異功能,常為漁民預報海上天氣變化,使人們避過了台風等自然災害。當地的漁民非常感激她,把她當作神女、龍女來崇敬。
林默娘死於28歲那年,人們為了紀念她,建造了祠廟奉祀,望她庇護漁民的安全。後來林默娘的「聖跡」四面,教授給她「玄微秘法」,學會了氣功本領。由於她能運用特異功能,傳開,漁民們親切地稱她為「媽祖」。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後、到天上聖母,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對她的崇拜愈加發展。
媽祖廟
在福建、台灣等地隨處可見祀奉媽祖的媽祖廟。媽祖廟一般為「前殿媽祖,後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後,隔羊一個天進,後面供奉觀音的十八羅漢。
台灣北港媽祖廟
台灣北港媽祖廟是現在台灣媽祖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福建姓傅的人遷往台灣的,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媽祖舞
因為媽祖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形成了許多與媽祖有關的習俗。每當重大節日或媽祖生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人們要抬媽祖像出遊,出遊時,有特殊性別的規范、律譜,人們敲鑼打鼓,由9個小孩執小旗,18個大人抬著棕橋。小孩、大人邊走邊舞,到了廣場,便圍著火堆起舞,叫做「擺棕舞」。

3、媽祖民俗儀式為什麼盛行

 媽祖是兩岸民眾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相傳,公元960年,中國農歷三月二十三,一位女孩誕生在湄洲島上一戶林姓人家。女孩出生後直到滿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給她取名叫做林默。

默娘從小聰慧好學,16歲起就行善濟困、扶危救難,多次救助海上遇險的船隻和患病的鄉親。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默娘在一次救助海難時捐軀。湄洲島上的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們心中的這位女神,在島上修建了一座廟宇。這座廟宇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也就是今天的湄洲媽祖祖廟。

在大陸,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媽祖信仰也被帶到世界各地,根據統計,現在全球的媽祖信眾達到兩億之多,媽祖廟則超過四千座,分布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和地區。這其中,台灣的媽祖信仰更為普遍和悠久。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是目前全台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宮廟。信眾們把這里的媽祖看做是福建湄洲媽祖的替身,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生紀念日前後,會有數萬人聚集這里。
永福媽祖祭祀活動來源歷史久遠,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活動除了傳統的祭祀外,還有「迎龍爺」、舞竹馬、舞龍、「迎紅頭豬」、唱漢劇、薌劇、南音等一系例民間文藝活動,近年來還緊跟形勢,把民俗活動與計生國策、迎奧運宣傳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有濃厚氛圍的農村風景線。

4、媽祖文化的祭典流程

在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廟及各地媽祖廟(宮)都舉行隆重的祭典。 祭典由主祭一人、與祭若幹人、司儀、司香、讀祝文等各一人主持,還有司鍾、司鼓、司樂、司僚等執事。祭典在鳴炮、鳴鍾、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就各位,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後「焚祝文、焚寶帛」,又在香煙繚繞、鍾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
整個祭典過程,雍容肅穆,瑞氣氤氳。各地媽祖廟(宮)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媽祖「出遊」(或「出巡」)時,有「鑾駕」和「鹵簿」等兩者兼而有之的執事和儀仗隊。
所謂「鑾駕」,就是媽祖「出遊」時所坐的神輿。所謂「鹵簿」,就是儀仗隊。
儀仗隊包括:龍頭杖、大鑼、長管銅號、銅鏡、紅燈、彩旗、「天上聖母」街牌、「肅靜」牌、「迴避」牌,以及金釒戊、玉斧、大刀、畫戟、驅妖牌、斬怪刀等器械儀仗;有由人裝扮的開路神、八班、御林軍等神曹;還有吹笙、車鼓、十音、八樂、馬隊、妝閣等隊伍;最後是香亭、「鱟扇」和涼傘等擁護著媽祖的神輿。
「鹵簿」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鹵」,就是大盾。「出遊」時兵衛以大盾為前導,其餘儀仗隊排列的次序,都記在簿籍里,故叫「鹵簿」。一是說:「出遊」時以鹵水灑道,使路面不會馬上干,可以清除塵埃。儀衛在簿籍里明明記載著:「以」鹵開頭,故叫「鹵簿」。 因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時,主要依靠風力,如遇到狂風駭浪,則有生命、貨物之危,所以出海漁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託於海神媽祖的保佑。如化險為夷,則是媽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護的船為模型製作一隻小船,供奉在媽祖廟里,並求今後能繼續得到媽祖的保佑。
山東長島縣廟島天後宮,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隻,其中有中日甲午戰爭中鄧世昌贈送的「威遠號」軍艦模型。可惜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壞了。廟島天後宮已辟為長島縣航海博物館,館內陳列幾十隻船模,其中有關東船、東海船、沙船、機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後宮正殿中門,懸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後神位前、桌旁左右、牆邊,各有一隻中國式帆船模型,長約2米多,船上裝有古炮及天後聖像。
澳門媽祖閣的船模,是仿明萬曆間一隻遇風漂流來澳門的閩人貨船而製作的。殿邊還有一隻用巨石雕刻的石船,與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頗相似。
廈門忠侖神霄宮分靈於廈門何厝順濟宮,現位忠侖公園(原忠侖苗圃)內。歷史上 修建數次,最後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神霄宮,被綠樹所環抱,四周 綠樹成蔭,百花齊放,走進神霄宮彷彿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 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曰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據史料較多的宋代記載,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畔一個美麗的小漁村——賢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琅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林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鑒於天下紛亂,棄官歸隱。祖父名孚,官福建總管。媽祖的父親名林願(一說名惟愨),宋初官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為家中之小女。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然終胎又是一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鄰里鄉親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映得島嶼上之岩石紅光四射,父母察覺此嬰必非等閑之女,遂關懷備至,疼愛有加。因其出生至彌月間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勝於姐妹,八歲入塾師讀書,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她年小志弘,不滿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鑽研醫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災。她性情和順、熱情,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均樂事為。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險船隻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後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視她升天為神,專門到海上搶險助人去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亦時常見她於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嗣後,鄉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覲祭祀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濟險拯溺,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後,她仍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救逢凶遇難於眾,人們最終將媽祖奉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女神」。
媽祖平生勇敢善良,聰明穎悟,普渡眾生,濟世利人,死後,人們對她的仰慕和愛戴較之生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為此,有關媽祖的傳說愈演愈眾,愈演愈神。據《天後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萊嶼長青,禱雨濟民,掛席泛搓,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尋兄,懇請治病,收伏二怪,窺井得符,媽祖誕降,湄嶼飛升,驅除怪風,鐵馬渡江,收伏晏公,收高里鬼。 較為有名媽祖顯靈說有甘泉濟師、澎湖助戰、托夢建廟、聖泉救疫、神女救船、保護使者、天妃神助、庇佑漕運、官員脫險、庇佑致勝、使節脫險、旱情解難、神助修堤、神助擒寇、神助宋師、護助剿寇。

在廈門神霄宮的村民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都到何厝順濟宮進香。
有一次神霄宮媽祖到何厝順濟宮時,媽祖顯靈,發現何厝—民家裡有一小偷,令神童去抓小偷,最後小偷被抓到。這個故事一直流傳於何厝與忠侖乃至整個廈門的民間。另有一次,到順濟宮進香時,剛好何厝有一村民吃飯時被小竹絲阻塞喉嚨數天不出,快到死亡邊緣,媽祖顯靈,即刻把小竹絲排出體外,該村民平安無事,這也成為佳話流傳於民間。還有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日本攻打廈門,神霄宮里放稻草,日本鬼子要放火燒廟,但是一直燒不起,日本鬼子膽顫心驚。這更是神奇!還有很多傳說故事令神霄宮名聲在外,家喻戶曉,因此常有香客到此朝拜,香火鼎盛。 娘林默娘、默娘按閩南風俗,女孩子名字前加「娘」已示尊稱。這個命名已是在媽祖死後幾百年後的事。
媽祖在閩南方言中,「媽」示對女性長者或德高望重者女性的最高尊稱。媽祖一詞也較晚出現,是漢族民間尊稱的一種。
神女、靈女、天妃、天後的由來
媽祖未婚而加封為妃,是基於古代天神信仰而來的,把海神列於地神之後,同嫁於天,故為天妃。統治階級加封後而出現,且先有「靈女」、「夫人」,後有「天妃」、「天後」之稱。 1、海神娘娘。
2、山東、遼東稱之天上聖母。
3、台灣稱之雨媽、過水媽, 因媽祖主宰雨水而稱之。

5、祭媽祖有什麼儀式啊

媽祖是兩岸民眾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相傳,公元960年,中國農歷三月二十三,一位女孩誕生在湄洲島上一戶林姓人家。女孩出生後直到滿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給她取名叫做林默。

默娘從小聰慧好學,16歲起就行善濟困、扶危救難,多次救助海上遇險的船隻和患病的鄉親。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默娘在一次救助海難時捐軀。湄洲島上的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們心中的這位女神,在島上修建了一座廟宇。這座廟宇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也就是今天的湄洲媽祖祖廟。

在大陸,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媽祖信仰也被帶到世界各地,根據統計,現在全球的媽祖信眾達到兩億之多,媽祖廟則超過四千座,分布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和地區。這其中,台灣的媽祖信仰更為普遍和悠久。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是目前全台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宮廟。信眾們把這里的媽祖看做是福建湄洲媽祖的替身,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生紀念日前後,會有數萬人聚集這里。
永福媽祖祭祀活動來源歷史久遠,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活動除了傳統的祭祀外,還有「迎龍爺」、舞竹馬、舞龍、「迎紅頭豬」、唱漢劇、薌劇、南音等一系例民間文藝活動,近年來還緊跟形勢,把民俗活動與計生國策、迎奧運宣傳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有濃厚氛圍的農村風景線。

6、媽祖生辰的民俗介紹

農歷三月二十三,是媽祖林默1050歲的生日。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最長的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誰也記不住了。民間一般稱之為「媽祖」,供她的地方叫「天後宮」,「天後」的封號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的。佛教把她歸為觀音身邊的童子。
從一個早逝的女子林默,到成為萬人景仰的媽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國家祀典就達36次的「天後」,其神化的過程,可以看出人之信仰的需求,民間信仰和國家政治的結合,中國信仰文化和西方信仰文化的不同----國家的高度統一,政治的高度統一,主流文化的高度一 統,單單信仰的非一統多元化,凡人皆可成佛,萬物皆可成神。
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從此後,航海的人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鄭和下西洋就曾得過她的大力幫助),開始了她神化的過程。起初,其信徒只是分布在東南沿海,後來,隨著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神格越來越高,傳播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內陸,北上天津,南下南洋,西進四川,東出台灣日本,逐漸成為外出之人的保護神。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

7、媽祖節的簡介和習俗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 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游,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著安慰她說:「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於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彷彿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復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於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

媽祖節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後」。 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經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奉祀媽祖的宮廟,在中國沿海各省、市,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媽祖宮集成》乃匯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節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等。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位於湄洲島外的媽祖廟聞名海外,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華籍船員頂禮膜拜、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媽祖廟常年香火經年不衰,每逢他的誕辰之日和忌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媽祖燈籠、媽祖舞、船帆式發髻、龍舟掛彩等媽祖習俗反應了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

湄州媽祖節位於福建省湄州,每年的4月25、10月4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別被封為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民眾都要前來祭拜媽祖。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媽祖文化研究、民間歌舞表演、工藝品展銷。
一千多年來,媽祖由人變為神,又從道教女仙中脫穎而出,由「夫人」升為「天妃」,又升到「天後」,信眾之多,影響之大,傳播之廣古所罕見,豈能簡單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詮釋。

媽祖死後,人們按自己願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護國庇民的女神,目的是教化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十分重視媽祖教化功能和「民族認同」信仰作用,希望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明萬曆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中國水師將領沈有容依恃媽祖庇護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碣。又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的《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進入琉球國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的大夫鄭永安驚嘆如「突入其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原始資料還澄清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過程,對史書的訛誤和不足起了訂正和補充作用。由此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與台灣連結一起的中國領土。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上,更與媽祖信仰密不可分。從東北至華南,我國許多著名港口城市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形象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亦都以媽祖廟興建為標志,使荒涼漁村變為繁榮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記載,則成香港歷史文獻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直接關聯。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獨特地位。古代有一種航海習俗,新船下水出航必須同時製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安全,許多媽祖廟便留下大量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隻,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重要資料。現存一批媽祖廟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廣東澄海、貴州鎮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後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古代建築藝術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難得實物資料。天津天後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機械消防器材之一。

媽祖文化形成本身也給人類留下相當的精神財富。目前,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估計已超過一百萬字,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台灣學者李獻璋60年代起20年研究,終於寫成《媽祖信仰研究》,成為媽祖研究第一部學術性較高專著。自80年代起,台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百餘篇學術專著。

8、媽祖文化的介紹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

媽祖文化的思想:

1、弘揚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陸和台灣,同根共祖,千餘年文化傳承,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之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

2、傳播博愛精神,教化眾生向善。浩瀚宇宙,蒼莽無垠,而人卻是宇宙的主宰。盡管因地域,種族,文化的差異,派生出審美觀、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但作為「生」的本能,人性對於善惡美醜之認知卻趨於大同。

3、啟迪良知,樹立珍惜自然、回歸自然。千餘年來,人類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地得到啟發: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法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呼聲。


(8)媽祖有什麼風俗擴展資料

媽祖的主要功績:

1、濟師助戰。濟師助戰表明了統治者收復失地、統一國土的願望,為此感念媽祖的神功。

2、助剿海盜。海盜猖獗,沿海漁民難有寧日,因此,清代朝廷非常重視剿除海盜,以安撫漁民。

3、協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媽祖生前以護航導流而受人景仰,其顯聖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的記載相當多,同樣體現了統治者對海上和平的期盼。 

4、冊封琉球。對琉球的冊封表現了清王朝對琉球的高度重視,也說明了當時兩國的一段和平共處的歷史,而這些都與媽祖的神功庇佑有關聯。 

5、緩解兩岸關系:媽祖對當代兩岸信眾關系的和解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開始首倡實現兩岸「三通」。1982年,台灣北港朝天宮董事蔡輔雄來到湄洲島,並了解湄洲媽祖祖廟的復建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媽祖文化

9、媽祖祭祀文化有哪些特色?

媽祖的祭祀活動有著獨特的方式與內容,但對於每個供奉媽祖的媽祖廟來說,它們的祭祀方式和信仰活動都大致相同。

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的時候,便會在祖廟舉行紀念活動。媽祖誕辰的慶典活動非常隆重,從三月初五開始到二十三結束,它的規模甚至超過了春節。

從三月二十二的晚間開始,虔誠的信徒便會聚集到媽祖山上等待午夜吉時的到來。在三月二十二的晚上,湄洲祖廟還有一個獨特的風俗,那就是為媽祖梳妝。祖廟董事會的老阿婆們會在當晚聚集在梳妝樓,為媽祖梳妝。

梳妝樓里所供奉的是不戴冕旒的媽祖神像,阿婆們要為她梳妝打扮。明天是媽祖生日,老阿婆的心情比女兒出嫁還要激動萬分,喜盈盈地忙著為媽祖梳妝,給她戴簪和插釵,擦拭臉上的香灰,還會給媽祖換上一身新袍。

午夜吉時到來後,會先鳴放銃炮,然後開始做醮,奏鼓吹八樂並且演戲。這時,圍在寢殿香爐前的人們會爭先恐後地把手中的清香插進香爐,都希望能搶到頭香,獲得媽祖更多的庇佑。

在寢殿內,在如同白晝一般的燈光照射下,端坐的媽祖更顯慈祥親切。長長的供桌上擺滿了信眾奉獻的各式各樣貢品。貢品的種類繁多,但大致分可為五牲、五湯和什錦。

五牲就是指全豬、全羊、雞、鵝和海味。五湯,就是用桂元干、芡實、蓮子、紅棗和柿餅五種果實做成的面湯點。

而什錦,則是用染了顏色的白豆排出10種花樣或文字,分別放在10個小碗內。屬於干品。除此以外,還有燒金和表禮等。

當夜,祖廟內是一個不眠之夜,前來跪拜的信眾非常多。爆竹聲不斷,十音八樂此起彼伏,舞龍舞獅翻飛騰躍,非常熱鬧。而戲台上正演出曲調高亢的莆仙戲,好戲連台直演到天亮。

在媽祖誕辰當天的上午,還會在祖廟舉行祖廟祭典,氣勢磅礴、恢宏壯觀。這也是媽祖誕辰祭祀活動的最高潮。

媽祖是海神,大海是媽祖重點管轄和顯靈的地方,所以,人們除了廟祭之外,還會舉行海祭。海祭主要是漁民的節日,是在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這一天舉行。海祭的禮儀和廟祭一樣隆重,只是把供桌、貢品擺到海邊沙灘上而已。

海祭時,信眾們會面朝大海,向海神媽祖跪拜,祈求海上出行平安,海上捕撈豐足。海祭因地域不同而名稱也不同,在浙江象山稱為開漁節,在廣東則稱為辭沙,在台灣澎湖則稱為海上巡安。

與海祭關聯的習俗是水族朝聖與漁民的禁捕。相傳,在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的這一天,海龍王也率所有的水族來到湄洲灣海域,向湄洲媽祖朝拜。

每當這時候,人們常能望見水族齊聚,追波逐浪,競相騰躍,煞是壯觀。因此,漁民們相約,媽祖誕辰前後幾天海上禁捕,好讓魚蝦同人類一樣慶祝媽祖誕辰。此俗由來已久,並且從未破例。

除了媽祖誕辰,農歷九月初九的媽祖升天日祭祀活動也非常盛大。但因為是忌日,紀念活動的特點是戒葷,供品不備五牲,一律用素食,祖廟內部住持祭祀的道士也必須進行三齋六戒。

像媽祖誕辰和媽祖升天日所做的醮都屬於清醮,就是常年紀念活動。除此以外,還有大醮,大醮就是大慶典的紀念活動,湄洲祖廟在祖廟落成、開光或者千年祭的時候會舉行大醮。

舉行大醮時,祖廟內會演奏五鑼鼓,放銃炮,演木偶戲,奏八樂鼓吹,並且演莆仙戲。

演戲時規定必須要先跳加官和演八仙,還要進行狀元遊街,這以後才能正式開始演節目。在祖廟內有經師、和尚各9人做道場法事,經師和尚一般都配有自己的吹鼓手演奏。

大醮整個慶典活動規模很大,形式非常隆重。

除此以外還有出遊,出遊是湄洲全境祈求媽祖平安的一種活動儀式。目的是請媽祖巡遊全境,掃盪妖魔,庇護黎民平安順利。

10、聽說桂林有一個榕津古鎮媽祖民俗節,請問它究竟有哪些民族風俗?

距平樂縣城25公里的國道323線旁,有一座始建於宋治興元年距今約1000多年的古圩——榕津古鎮。古圩千年古榕成群,塘澤星羅棋布。古榕、古街,還有鑲嵌在古圩里明珠般的塘澤,相映相輝,構成了嶺南古圩特有的景緻,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
古圩交通便利,東、南、北三面被一條清水碧綠的榕津河環繞著,國道323線由東向西橫貫而過。古圩內,三縱兩橫的街道,把全城民居劃分六大塊。主街內建有4座閘門,其他各小巷共有閘門5道。走進古圩,但見長街深巷,店鋪林立;民居青磚黛瓦,飛檐畫棟,至今尚保存有宋、明、清和民國建築遺風。各時代風格的建築融合一體,賦予了古圩深厚的文化積淀。
從宋代開始,就有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商到榕津古鎮經商,並在榕津古鎮修建媽祖廟、信奉媽祖文化,媽祖文化滲透到了榕津的各個角落。
在眾多的古文化建築物中,粵東會館是最宏大,最氣派,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整個會館有大小廳堂40餘個之多其中最為壯觀的是媽祖祠堂。這座明清建築佔地約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內設雨亭、畫廊、天井、後正宮等,各建築物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有很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走進堂內,只見重檐門樓,巍峨壯觀。堂內那栩栩如生的媽祖像,形象地再現了媽祖生前濟世扶貧的慈愛。傳說媽祖(太婆)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10年)出生在福建浦田縣湄州島,有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取名默。林默自幼聰慧,8歲啟蒙讀書,16歲得神靈點化而獲神奇的理念。她心地慈善,一生濟貧,受歷代君皇封賜。榕津人為紀念她,把每年的農歷3月22日定為紀念日,是日,榕津人將「媽祖」塑像從廟中請出,抬上街游拜,以示紀念,稱為「太婆出遊」。這天,家家戶戶做年糕,殺雞宰鴨,招待親朋好友。圩里日夜唱戲,好不熱鬧。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到2001年已升華為「媽祖文化旅遊節」。期間舉辦各種民間民俗藝術表演,吸引了區內外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使得榕津在桂林旅遊圈內格外耀眼奪目。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