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壯族的風俗民情

壯族的風俗民情

發布時間: 2022-09-23 04:04:51

1、壯族風俗有哪些?

1.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

2.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忠。

3.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4.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5.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

6. 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

(1)壯族的風俗民情擴展資料: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

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

壯族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

2、壯族的特點和風俗是什麼?

壯族的特點:

壯族的特點是姓氏以韋、黃、覃、莫、農、岑等為大姓,有許多鮮見的姓氏,如閉、婆、儂、堯、鄱、魁等。覃姓是壯族人的大姓之一。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

壯族的風俗有: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

4、節日:壯年,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

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3、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鍾葬」等。

(3)壯族的風俗民情擴展資料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准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3、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4、壯族的風俗簡介

壯族的風俗習慣
篇一:壯族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乾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綉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

5、壯族的特點和風俗分別是怎麼樣的?

一、特點:

1、建築: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2、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3、飲食:

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二、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舀起一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5)壯族的風俗民情擴展資料:

禁忌內容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6、壯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系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系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准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准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制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准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扎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打開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婆要親自去尋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能好好休息,保養身體。「奶媽」一般由產後五個月的婦人充任,不要報酬。能當上「奶媽」非常光榮,有「第二媽媽」之美譽。孩子長大後,逢上喜慶佳節,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如果體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壯語,即第二父親)做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卜基」非常盡「職」,「上任」後,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請醫問葯,多方料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長大後,也象對待「奶媽」那樣對待「卜基」,盡其孝敬之心。

踩高蹺進村

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的壯族村寨里,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著高蹺行走。出門到村口。就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後下地勞動或去其他地方。進村時就從釘上拿下高蹺踩著,到家門口的石階前跳下,再將高蹺掛在門邊,洗凈手腳,方踏梯上樓。據說這是祖先傳下的鞋,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帶著泥腳進屋,實在不衛生,就發明了這種呈「非」字形的「高蹺鞋」。

7、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文化藝術

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歌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有古歌、酒歌、情歌、苦歌、贊歌、盤歌、孝歌、山歌等。歌謠格律形式,有短歌、勒腳歌、俳鑒和敘事長詩等。其韻律都是腰腳押韻、有別於漢族詩歌押韻,這是壯族詩歌特點。

所謂腰肢押韻,不管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都是第一句末字腳與第二句中間一字(也可前移)押韻,第二句末字第三句末字押韻,第三句末字與第四句中間字(也可前移)押韻。即「一句腳押二句腰,二三兩句腳押腳。三句腳押四句腰,腳腰押韻自相合」。

民間傳說故事,多兼有歌謠表述,增加其生動性。這種說誦唱相結合的文學形式,在整個壯族地區都很普遍。民間文學主要有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

2、居住

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

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黔東南邊沿地區壯族久與侗、苗雜居,隨鄉同俗,男女衣著顏色尚青黑,類同當地民族。

4、喪葬

老人過世,剛落氣,墊以草席,將屍體停於火堂邊或門背後,立刻向舅家報喪。請魔公擇時後,再移到走廊間停放。再擇時,才抬下樓停樓梯腳邊。然後象徵性洗屍,整發和穿壽衣,即殮入棺。全家吃素,忌鹽,親屬子女帶孝包白紗帕。按死者生辰八字推算,擇定出殯安葬時間。

5、節日

壯鄉節日活動,多與文娛或宗教迷信活動結合。傳統節日有壯年、牛神節、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

壯年,從江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除婦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參加祭祀儀式。從除夕到過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內和外人出進,初三以後至初十為節日娛樂活動期間。

牛神節,也叫四月八節,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飯,並以米飯喂牛,表示慰勞和尊重之意。六月十四,凡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必過六月十四為節日,這是除過年以外的第二大節日。

若是只過春節,不過壯年,則以七月十四為中元節。是日,普遍殺鴨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團聚,有的舉行賽馬或打鞦韆等活動。

(7)壯族的風俗民情擴展資料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時始稱僮人、撞丁。明、清時與土、依、沙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統一為「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倡議,國務院批准,把「僮」改為「壯」。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

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雲南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屬亞熱帶氣候,而壯族多居住在平壩的臨水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或三熟,適於種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稱之為「水戶」。

其中廣南的八寶米尤為出名,曾為貢品。文山的「三七」早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丘北辣子、富寧八角等調味品頗具名氣。 

壯族主食大米,善於製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飯、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節日佳點。花米飯是用各種顏色植物的汁液染成,蒸熟後便成。

壯粽的種類多,個頭大。一般每個1公斤左右,形似枕頭。祭把時,人們抬著大粽子遊街。有一種用棕葉包制的粽子叫「馬腳桿」,是將糯米用草灰染成黑色,加上八角粉、臘肉等煮制。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壯族還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

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8、壯族的風俗有哪些?

壯族民族習俗如下:

1、音樂方面: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2、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3、飾品方面: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4、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主要簡介:

壯族(壯文:Bouxcuengh ,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壯族

9、壯族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有哪些?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當中人口算多的一個民族,南越原住民演變,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遊民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於是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勝景色。
那麼,壯族也是有非常多的風俗習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2、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系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系一條腰帶。

3、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准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
「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准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