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上燈風俗
1、江蘇南通的風俗有哪些?
江蘇南通的風俗:
1、「燒庚飯」祭先人
為紀念逝者,在死者的忌日,搞一些祭祀活動,寄託一下哀思,這是中華民族的習慣。其方式方法雖不是千篇一律,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燒紙錢,祭奠先人。
2、端午節
南通人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漿糟酒釀、烤大蒜頭等等,午餐菜餚中也有一些節日特色菜。在南通人的餐桌上往往有一碗五色雜陳的菜餚,吃做「和菜」和方音「賀」。
3、立夏胸前掛蛋
立夏那天,南通時興孩子胸前掛蛋。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掛蛋者最甚。女媧聞訊,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承認,立夏之日,凡孩童前掛蛋者一律不得傷害。
4、除夕福壽湯
除夕那天,都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
5、元宵拖燈串游
農歷正月十五,舊稱上元節。舊俗正月十三上燈,家家掛紅燈,十八落燈,從十三到十七,謂之五夜元宵,又稱燈節。這幾天夜裡,市鎮上的孩子信成群結隊舉燈或拖燈串游。寺廟中更是燈彩紛陳,璀璨奪目,並間有猜燈謎活動。
2、南通春節的特色風俗是什麼?
南通春節的特色風俗是:
1、放鞭炮
在南通,有一個過年必須放鞭炮的原因,因為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只能用鞭炮轟走年。
2、插枝幹
南通人過年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3、蒸饅頭
一般每年除夕的前幾天,就要開始蒸饅頭了。其實與其說是饅頭,不如說是包子,因為饅頭里一般都是有餡的。小編記得往年蒸饅頭的時候,都要在前一晚把面揉好,悶在缸里發酵一夜,第二天天沒亮就要起床,再包餡料,上籠屜蒸熟。等金雞報曉、晨光滿地,一籠籠的饅頭就新鮮出籠啦。
4、蒸年糕
蒸饅頭的同時,也會順便蒸個年糕。這種年糕和那種小橢圓形的年糕不同,它通常體積比較大,用糯米製成。在准備下鍋蒸熟吃之前,要把它們先切開。
5、跑龍燈
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過年時,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的習俗。溧水是南京的龍燈之鄉按照習俗,初七不出(龍)燈,初八才上燈,十八下燈。)
3、正月十三「上燈」是什麼節日?
上燈,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習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後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
上燈的習俗:
每年,春節前後,熱衷於本族事務的老人,通過打聽,依次記錄從本年正月十三掛燈後至下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並將其組織起來,在春節前後每個家庭各派一個代表召開上燈祭祖的會議,分派任務。
比如,上燈活動資金的籌備、用途問題,上燈前後誰負責打掃老屋,上燈當天誰負責膳食等問題,在會議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村裡的老人會帶領「燈子」及剛出生的小男孩來到祖屋行跪拜禮,向祖宗匯報祖里添丁的情況。跪拜禮完,「三牲」中的整豬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個盤,盤里裝有小量的「三牲」,豬被送到老屋側邊的臨時廚房,由「燈子」負責准備晚上的聚餐。
4、南通風俗古歷上燈是哪一日?
元宵燈節,傳統上是正月十三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飲食儀式。
5、正月十三的習俗
1、燈頭生日
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2、滾龍燈
春節玩滾龍的習俗,一般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十四日為起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圓燈。
3、扎彩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
4、祭祀關公
在西安長安區農村有這樣一種習俗,每年正月十三這天,要祭祀關公。
5、放海燈
正月十三放海燈,是我國漁民的傳統習俗,據庄河民間傳說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在南方有的地區還有七月十五和三月二十三的不同說法。當地漁民和村民沿襲著傳統習俗,在岸上擺設祭品,點燃煙花爆竹,把製作精美寫滿祝福的船燈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風順幸福平安。
6、大年初十三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十三上燈日習俗,客家作為漢民族中的一個支系,其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獨特性,「上燈」習俗就是其豐富多彩的民俗中的一種。每年正月元宵節前後,凡宗族中有「添丁」(即生有男孩)的,都必須在祖祠上廳、祖宗靈位牌前方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以此向祖宗傳達添新丁之喜訊,又稱「掛燈」、「吊燈」。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鄉民思想的開化,一些文化比較發達的宗族也讓新生女嬰在祠堂上燈,將女嬰的名字記入族譜。在一些鄉村,當代的上燈習俗增添了與過去「上燈」完全不同的內涵,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這在封建社會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7、正月十三放龍燈的來歷
正月十三放龍燈的來歷:
這種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回請答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又有民歌稱:十三食稀飯配芥菜,是說自除夕開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餚都已經吃完,只好喝稀飯吃芥菜。
古時,人們在這天晚上,會在廚房點燈,成為「點社燈」,直到元宵節為止。此外,人們也在這一天開始磨糯米,搓湯圓。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
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
解放後,城市元宵活動以燈會為主,在文化宮、文化館、公園等地設燈景,供群眾觀賞娛樂。
8、正月十三各地有哪些習俗
一、點灶燈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這種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
二、滾龍燈
春節玩滾龍的習俗已傳承了一百多年,一般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十四日為起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圓燈。試燈這天傍晚,六條老龍和多條滾龍首次上街。華燈初放時,龍燈開始上下穿行,四處盤旋飛舞。街道兩側,家家懸燈,各家各戶焚香放炮。
接著,滾龍、花籃、故事燈、走馬燈、魚燈、獅子燈、兔子燈、蝴蝶燈、金瓜燈都上了街。這時路上各色龍燈川流不息,各樣彩燈閃爍輝煌,一直要鬧到三更以後,方才收燈,次日再接著玩燈,直到十六日圓燈。
三、扎彩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
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
四、互相投擲豆腐
豆腐節是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燈習俗中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風情活動。傳說豆腐既能添丁,又保豐收。
是日,由族中當年添丁的人出資,其它人捐資購買大量的豆腐,隨著上燈鞭炮聲的響起,男女老少互相投擲豆腐,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身壯力健,生活富足,人丁興旺,被豆腐砸中的人會在新的一年會更加吉祥如意。
五、祭祀關公
在西安長安區農村有這樣一種習俗,每年正月十三這天,要祭祀關公。
9、在南通,元宵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