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通義皇霸第一

風俗通義皇霸第一

發布時間: 2022-09-22 14:30:09

1、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原指遠古三皇,後增補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增補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後期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後期增補的後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帝」原指五方上帝,戰國後(有說是兩漢)才附以人間歷史人物之名替入。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1)風俗通義皇霸第一擴展資料

「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

「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

部落世系:天皇氏(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前70732—前68932年在位。天皇氏為創世大神盤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開天闢地之後的首位中國部落首領(按照另一種說法,天皇氏即伏羲氏。與人皇媧皇氏、地皇神農氏(即炎帝)並稱為「三皇」。這也是「三皇」的其中一種說法)。

地皇氏(前68932—前67132年在位,定都於熊耳龍門之山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熊耳山、龍門山一帶),傳說地皇氏為盤古氏之孫、天皇氏之子,人皇氏之父。一說地皇氏即神農氏,與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媧氏並稱為「三皇」)。

人皇氏(又號居方氏,前67132—前51532年在位,定都於今山東省日照市(即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遺址),人皇氏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一說人皇氏即女媧氏,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並稱為「三皇」)。

2、新華詞典上的三皇五帝是誰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地皇、泰皇」《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紀》:「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覽》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白虎通義·號》:「伏羲、神農、祝融。」《風俗通義·皇霸》第一,引《春秋緯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3、應劭《風俗通義》.琴

風俗通義 · 琴

應劭,公元二世紀

謹按《世本》:「神農作琴。」《尚書》:「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詩》雲:「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雅琴者,樂之統也,與八音並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非必陳設於宗廟鄉黨,非若鍾鼓列於虡懸也。雖在窮閻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

(虡,漢字,讀音jù,意思是古時懸鍾鼓木架的兩側立柱。)

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嘩人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

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故琴之為言禁也,雅之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夫以正雅之聲,動感正意,故善心勝,邪惡禁。是以古之聖人君子,慎所以自感,因邪禁之適,故近之。閑居則為從容以致思焉;如有所窮困,其道閉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於琴,以舒其意,以示後人。其道行和樂而作者,命其曲曰暢。暢者,言其道之美暢,猶不敢自安,不驕不溢,好禮不以暢其意也。其遇閉塞憂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災遭害,困厄窮迫,雖怨恨失意,猶守禮義,不懼不懾,樂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伯子牙方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頃之間而意在流水,鍾子又曰:「善哉乎!湯sang湯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以為世無足為音者也。

今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

附:

應劭《風俗通義》

應劭出身於汝南應氏,家族中人才輩出。他的父親應奉以記憶力超群聞名,讀書能「五行並下」,匯報上千件案件原被告姓名、原委和判決結果無一差錯。應劭的侄子應瑒名聲更大,是「建安七子」之一。應劭本人和家人也曾在《風俗通義》中多次出鏡。例如卷九《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一篇就是應劭的祖父應郴的故事。應郴在任汲縣縣令時請主簿杜宣喝酒,杜宣把酒里弩的影子錯認為蛇,喝下後就病了,應郴為他破解心魔,他的病也就好了。這就是成語「杯弓蛇影」的來歷。

應劭本人博聞強記,除了《風俗通義》外,還刪定律令《漢儀》二百五十篇,另著有《漢官禮儀故事》《狀人紀》《中漢輯序》《漢書集解》等,《後漢書·應劭列傳》稱其有著述一百三十六篇,十餘種,可惜都散佚了,即便是《風俗通義》,原來有三十卷,如今也只留存了十卷。

應劭在做泰山太守時,曹操的父親與弟弟由琅邪郡到泰山郡,曹操令應劭派軍隊接應,但曹氏父子被徐州刺史陶謙秘密派人截殺,應劭害怕責罰,棄官投奔了冀州袁紹。他去世之後曹操才攻陷了冀州,他算是躲過了冤家對頭,得到了善終。

東漢時期,民間有好些傳言:比如漢武帝封禪時曾抽到預測壽命的籌策;漢文帝進京即位誤了時辰,太陽為此再次回到正午;淮南王劉安白日升天成了神仙;城陽王劉章去世後,到他的祠廟中祈禱特別靈驗;汝南郡汝陽縣的石人能治病……

這些傳言被傳得神乎其神,不僅普通百姓,甚至一些有學問、有地位的人都信以為真。但事實證明,這些傳言都是空穴來風,沒一個是真的。有鑒於這些虛假傳言極大幹擾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當時的有識之士應劭決定寫一部書系統地「辟謠」,批判虛妄言論,以正上下視聽,這就是《風俗通義》。

《風俗通義》所「辟」的「謠」包羅甚廣,主要可分為四種。第一,人們對典籍的錯誤理解。如對於「夔一足」的理解,應劭就引用孔子的話,指出它實際是說「有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而不是「夔只有一隻腳」。第二,史書中的誤記濫記。如《後漢書》記有宋均在九江減輕賦斂刑罰,境內老虎竟都東渡長江的事。應劭則說這事不可信:江面寬七里,老虎怎能越過波濤急流橫渡長江呢?再說老虎全部東渡,有誰見到了呢?宋均做九江太守能讓老虎過江離開九江,如果宋均身居三公之位,老虎難道還能前後追隨著離開中原到蠻荒之地去嗎?其他如《漢書》記載了王吉能煉黃金的民間傳聞,應劭也批評說班固言論淺陋。第三,一些捕風捉影的不實傳聞。如東漢大臣袁賀,出生時正好是漢安帝行冠禮,百官慶賀,他的祖父就給他起名為「賀」,字「元服」。可是不知何故,人們卻說袁賀是他父親居喪期間所生,因為年紀大了怕斷了後,所以養育他,為他取字「元服」,表示不掩蓋自己的過錯。這種說法甚至連他的同鄉曾官至司空的宣伯應都相信了。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講述了袁賀名字的真實來歷,算是為袁賀正了名。第四,民間大量鬼怪神妖的靈異故事。如鮦陽的鮑君神不過是商人留下換獐子的腌魚,南頓的李君神不過是鄉民順手在空桑中栽下的李樹等等。可以說應劭《風俗通義》的「辟謠」已經涉及東漢各階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然,應劭撰寫《風俗通義》不單單是為了「辟謠」。歷來儒生都有一種聖人情結,應劭也是以聖人自勉,他要像聖人那樣挽風俗於迷惘之中,正風俗的終極目的是拯救東漢的亂世。他在《風俗通義序》中說,他撰著本書是為了「通於流俗之過謬,而事該之於義理」,也就是撥亂反正,糾正不符合儒家正統的論調,樹立一套符合儒家倫理的行為准則和規范,從而幫助東漢王朝擺脫危機,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

首先,他在第一卷《皇霸》就根據儒家經典正本清源,討論了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六國等幾個名號,表明了自己一切以儒家經典為考信原則的態度。其次,他在《愆禮》《過譽》等卷中糾正世人對於陳子威、薛恭祖、趙仲讓、周等一些以特立獨行來沽名釣譽的人的過高評價,在《十反》《窮通》等卷中通過不同人面對同樣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等情境時的不同反應,彰顯各人思想境界的高低,給出符合儒家倫理的道德判斷。最後,他還通過《聲音》《祀典》《山澤》等卷考辨名物,介紹樂器的形制、山澤的命名緣由,國家正式祭祀典禮的程式,並廣泛引用經典文獻與歷史典故予以證實,確立一種「考信於六藝」的名物考辨標准。

尤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應劭「辟謠」也好,「反正」也好,都不僅僅是面對士人,提高士人的認識水平,而是側重面向廣大民間百姓,是要整頓風俗,凈化民眾的思想。他認為「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風俗通義序》),所以正人心、厚風俗、存典章、復禮儀,把教化工作做到生活日用層面上,才能以達到天下大治。可以說,應劭撰寫《風俗通義》是那個時代的「學術下沉」。

《風俗通義》雖然意在以儒家正統觀念整頓風俗,加強教化,救世治國,但因為它因事立論,文辭清辯,語言精美,所以讀起來頗為有趣,有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引人入勝。書中敘述精怪故事的諸多篇章,描寫細致,環環相扣,張力十足,不少篇章都被《搜神記》採用。如「葉令祠」「魯相右扶風臧仲英」「太尉梁國橋玄公祖為司徒長史」這三則故事幾乎被《搜神記》全文照錄。書中以品議人物為主旨的幾卷,以省凈簡練的筆墨記載士人的言行,反映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與後世《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均已相去不遠。所以到清朝,有些學者把《風俗通義》歸為「小說家」,龔自珍就曾將它視為「小說之別祖」。

4、三皇的人物合稱

三皇:是華夏族的祖先。因眾說紛紜,不同著作對其有不同說法,現列表如下: 稱呼 稱號 圖騰 尊號傳說關系主要貢獻大約時間燧人氏天皇火燧皇華胥氏之夫洪荒時代之後,教會族人鑽木取火20萬—5萬年前伏羲氏 人皇 龍 羲皇燧人氏之子結繩記事、漁獵、穿衣、音樂 約公元前5000年女媧氏  蛇 媧皇伏羲之妹質地發展人口,創立婚姻制度
完善規矩法度、風俗禮樂 約公元前5000年有巢氏巢皇教會族人建造房屋,巢居文明開拓者 約公元前3500年 神農氏 地皇 牛 農皇 真正整合農業、統一醫學
治麻為布、貯存物品
開辟經濟市場、再創文樂
教會族人耕田 約公元前3000年註:上古時代的人,大多無名,表中的「稱呼」大多是後世所擬。 三皇之號,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外史》,《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博士所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即指「人皇」,其實是說「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及傳說,惟「人皇」是統治現實社會的真實統治者,所以王綰、馮劫、李斯與秦博士皆曰泰皇最貴。」
因為《史記》是記述的中華典史,蓋三皇是口傳歷史,司馬遷沒有載入,故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未採用從三皇起,而從五帝本紀起,三皇五帝不過是後世一些人為歌功頌德把他們神話。
三皇,亦稱醫王,又稱醫神。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紀》:「天皇、地皇、人皇。」
《太平御覽》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
《風俗通義·皇霸》第一,引《春秋緯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
《白虎通義·號》:「伏羲、神農、祝融。」
《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
《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
《潛夫論》: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卷八)
《辭海》合訂本:「最後一說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經濟生活發展情況。」 (1)天皇、地皇、泰皇(《史記》)
(2)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白虎通義》)
(3)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覽》)
(4)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5)伏羲、祝融、神農(《白虎通義》)
(6)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記》)
(7)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8)盤古、女媧、伏羲(民間傳說)
(9)伏羲、神農、黃帝(《帝王世紀》、《古微書》)
(10)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莊子》、《綱鑒易知錄》)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古微書》引用《帝王世紀》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所以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上古社會三位傑出的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道教神靈排位:三清、四御
儒教神靈排位:天地祖先(三皇五帝)、聖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武聖關羽)
女媧的地位,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一、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兄妹又為夫妻,母系氏族的兄妹是父系氏族的表兄妹,中國有表兄妹婚姻的傳統,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因為有黃帝姬軒轅這個最接近歷史史實人物而被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歷紀》:「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雲:「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也。」晉王嘉《拾遺記》卷九雲:「(頻斯國)有大楓木成林」,「樹東有大石室,可容萬人坐,壁上刻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皆龍身。」此蓋神話之三皇。其餘說三皇者甚眾,如《尚書大傳》(清朝陳壽祺輯)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漢班固等編撰《白虎通》以伏羲、神農、燧人或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春秋緯運斗樞》以伏羲 、神農、女媧為三皇;晉朝皇甫謐《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唐朝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等等。參見「五帝」。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縱觀上述關於三皇的多種說法可見,中國遠古時代的「三皇」是一個不確定的說法。在所有關於「三皇」的說法中,所有涉及「三皇」的人物,都在中國遠古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著重大影響。但是,第一種和第三種說法實際上是泛指,而不是具體所指,或者說是指神而不是指具體的人。在其他說法中,基本上每一種說法都有伏羲、神農二個人物,將他們列為三皇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其他人物中,各人都有非常突出的特點,都有非常突出的貢獻,任何一人都是有資格列入三皇的。但是,女媧是與伏羲同時代的人物,是女性。而「三皇」是在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女媧顯然不宜列入三皇。祝融、共工是炎黃時期以後的人物。從列三皇的初衷看,三皇的時代應該早於五帝,即應早於黃帝軒轅氏。而祝融、共工不符合這個條件,也應排除在三皇之外。那麼,剩下的 最適宜列入三皇的就只有燧人了。將燧人、伏羲、神農列為三皇,可以說是最恰當的。將燧人、伏羲、神農列為三皇,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在燧人時期,人們學會了人工取火,人們的飲食從過去的生吃進步到熟食,人的體質也得到相應提高。在伏羲時期,人們從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解決了血緣婚帶來的種族退化的問題,中國也由此逐步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而神農時期,人們學會了種植與養殖,從過去的狩獵採集過渡到農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作為中國上古時代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三個代表人物,把他們列為三皇,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是應該的 。 1.燧人
鑽木取火: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人工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勞動人民,但是漢族傳說中又說成是一個母系氏族女王,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2.伏羲
伏羲漁獵:不知過了多少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獵要強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獸,就是天空上的飛鳥,水裡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看、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活,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 的經驗。漢族傳說中卻說發明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犠氏」(庖犧音páoxī,庖是廚房,犧是牲犧的意思)簡化為包犧或包羲。
3.神農
神農嘗百草:有一天,神農在採集奇花野草時,嘗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葯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葯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二是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翻山越嶺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葯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葯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葯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葯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
神農氏「制耒耜、種五穀、嘗百草」開創真正的農業與醫學,中華先民從此走向用自己的雙手勞動生產食物的嶄新階段。原始農業的誕生除決定於自然環境之外,離不開四大基礎:一是定居生活技術,二是對各種植物可食與否的全面了解,三是有效的儲藏技術(尤其是植物籽粒儲藏技術),四是初步的植物種植經驗和知識。其中,前三個基礎從有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時代到女媧氏時代逐步完善起來,植物種植技術則發端於伏羲氏時代對葫蘆種植。雖然葫蘆種植技術很可能源自孩童的游戲,但是,由於葫蘆在伏羲氏時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先民會比較容易地意識到種植葫蘆的巨大意義,從而有意識地種植葫蘆,摸索積累種植經驗和知識。神農氏時代重要成熟是從野生植物中馴化選育出各主要農作物的品種,這些品種栽培性狀良好、品質優良、產量高,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品種馴化選育還與人類的一個重要習性有關。一般動物採食行為都以「較易獲得」為原則,其採食對象都是病弱瘦小的個體或植株上的一部分,人類則截然相反,總是努力尋求更大的「戰利品」。在種植野生植物的過程,人類的這一習性決定了人們總是傾向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久而久之野生植物就被選育成栽培作物。美國科學家發現南美切葉蟻在五千萬年前就會種莊稼,並且還懂得施肥和除草,它們把樹葉切碎運進蟻穴中,在上面培育可供食用的菌類。但是它們的菌種都采自野生,所以五千萬年中並沒有能夠培育出一個栽培菌種。
4.黃帝
黃帝戰蚩尤: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下來。 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他們還製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佔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准備人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虎凶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終於把蚩尤打敗了。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了。這些神話反映這場戰爭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黃帝打敗了蚩尤,都挺高興。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這些當然不會是一個人發明的,但是後來的人都把它記在黃帝帳上了。傳說黃帝有個妻子名叫嫘(音léi)祖,親自參加勞動。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縲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時候起,就有了絲和帛了。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倉頡(音cāng jié),創制過古代文字。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文字,也沒法查考了。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陝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5.伏羲氏
伏羲氏剖析葫蘆作瓢取用飲水,或者把葫蘆拴系(匏繫)在身上輔助涉水渡河。經過有巢氏和燧人氏兩個時代的努力,先民們有了簡單的住房,也大大拓寬了食物來源,一般情況下可以在住房附近獲取食物帶回住處享用或儲備。「按下葫蘆起來瓢」,飲水問題隨之上升為重要生活難題。在對飲水問題的關注中,中華先民發現了葫蘆,開創了伏羲氏時代,並在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開發出用葫蘆輔助涉水的技術,從而基本解決了飲和行的問題,生存能力再次躍升到新高度。古籍記載的有關伏羲氏傳說事跡相當多,包括始作八卦、發明網罟、造書契、取犧牲以供庖廚、制九針、創制歷法、作琴三十六弦、繼天而王、設立官員;與女媧共同創立並完善制嫁娶之禮、發明陶塤禮樂等,這些事跡多多少少都與葫蘆的使用有著一定聯系,可以視為葫蘆使用技術全方位立體發展的體現。尤其重要的是,在對葫蘆花的了解和認識中先民們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蘆花化生葫蘆,中華先民因此自稱「花人」也即「華人」,自詡為「能使用葫蘆的人」,比那些仍然使用獸皮、牛角、貝殼、龜甲、顱骨之類飲水的人們要高明高貴,最終自成一族,這就是中華民族。伏羲氏因此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6.女媧氏
女媧氏的主要貢獻有:質地發展人口;與伏羲共同創立並完善婚姻制度、規矩法度與風俗禮樂;抗洪治災。女媧氏還燒制陶器,並將制陶技術發揚光大。陶器產生於伏羲氏時代末期,其實是三大技術組裝創新的結果:一是用火技術,二是葫蘆使用技術,三是塗泥技術。首先是用火技術與葫蘆使用技術相結合,先民們產生了喝熱水,吃熟的流質食物的想法。其次是先民們在建造住房過程中,發現塗泥不僅可以堵塞縫隙防風,還可以防止被其包裹的木材被火燒損,形成了塗泥技術。最後把塗泥技術應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火以便燒煮食物,最終發明出陶器。這就是最原始的胎模製陶技術。陶器不僅增加一種全新的熟食方法,而且能夠大量而安全地儲備食物和飲水,擺脫了無處不在的老鼠的騷擾。更為重要的是,陶器導致了人類的男女分工,這是人類第一次大分工,為走向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男人主外獲取食物、飲水等生活物資,女人主內在家操持家務,加工燒煮食物,照看教育子女;家庭結構更加穩固。由於陶器比較笨重易碎,導致人們更加傾向於定居生活,進一步促進了建房技術、用火技術、生活用具(包括工具)製造技術的發展。
7.有巢氏
上古時代,人民少,可是禽獸卻很多,人類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有位聖人出現了,在樹上架木做巢居住來避免獸群的侵襲,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有巢氏 。
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在 《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們的祖先才開始和動物區別開來……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 。

5、三皇五帝分別是誰啊?

1.三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農氏(農皇)

2.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三皇源引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三皇有很多的說法,無從確定。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地皇、泰皇」《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紀》:「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覽》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白虎通義·號》:「伏羲、神農、祝融。」《風俗通義·皇霸》第一,引《春秋緯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由於《帝王世紀》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最接近傳說時代黃帝王朝的中國最古的的三位帝王。另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源引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庖犧(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知識拓展:

燧人氏(燧皇)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三皇之首,風姓,簡稱燧人,尊稱燧皇。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於商丘,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

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奉為「火祖」。

伏羲氏(羲皇)

伏羲(生卒不詳),風姓,燧人氏之子,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於成紀。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

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

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他還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神農氏(農皇)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葯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黃帝(五帝之首)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顓頊(五帝之一)

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玄帝,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

帝嚳(五帝之一)

帝嚳,姬姓,名俊(一作夋),高辛氏,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他是黃帝的曾孫,堯、摯的父親,也是商周兩朝先祖,為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綵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堯(五帝之一)

堯(約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人 。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帝舜(五帝之一)

舜(shùn):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的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

舜在歷山耕田,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當時部落聯盟領袖帝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四岳一致推舉舜,於是,堯分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

6、天皇地皇人皇是誰

1、天皇氏,三皇之一,五龍之首,開天闢地後第一代天下君主。

古越族,姓望,名獲,字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說十三人),歲紀攝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治所在浙江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2607 BC-2575 BC。

2、地皇氏:簡稱「地皇」,是中國上古神話人物,共有兄弟十一人(一說十二人)。

傳說姓岳,名鑒(一說名鏗),字子元,號文悅。這十一個兄弟都長著女人的面容、高大的額頭、馬的腳掌、蛇的身體。他們以火德王天下,繼天皇氏之後成為部落首領。傳說地皇氏出現在伏羲等人之前,又傳說地皇氏是盤古氏之孫、天皇氏之子、矩靈氏之夫、人皇氏之父,「五龍」之一。

3、人皇氏:簡稱「人皇」,又稱「泰皇」,是中國古代歷史神話人物。

在遠古時代,「皇」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意思 ;氏,用來稱呼帝王貴族等。盤古後裔中,三皇是最早的三位神祇,蓋「三皇」稱謂僅是一種傳說,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天皇氏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

(6)風俗通義皇霸第一擴展資料:

天皇、地皇、人皇介紹:

1、「天皇氏」的意思是: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至高無上的首領,天皇氏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五龍治在五方,天皇氏為「五龍」之首,後世子孫以「龍」為圖騰。傳說在統治天下三十六萬年以後,天皇氏白日升仙,飛上三玄空天宮中,傳說伏羲等人是其後裔。

2、地皇氏,被中國道教奉為神仙,傳說天皇氏白日升仙之後,地皇氏統治天下,太上老君又下凡在流綱山上,傳授地皇氏《地皇內經》十四篇。而地皇氏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年之後,白日登仙,上升太極虛皇天中, 據說,伏羲、神農等人是其後裔。

3、傳說人皇氏是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徐整《三五歷紀》載:天皇、地皇、人皇;中國民間神話後來又把三皇都具體為一個古代部落首領。

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人皇氏的具體人物太多了,這在後世所作的文獻里,增補了眾多位上古部落首領賦與人皇稱號,形成了新「三皇」的誕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皇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皇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皇氏

7、《風俗通》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①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②人造出來之後歡喜的場面; 

③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④作者的評述二:「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了許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人兒……『媽媽』『媽媽』的喊聲,震響在周圍」這句話就能體現.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機。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