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重陽節風俗故事詩句

重陽節風俗故事詩句

發布時間: 2022-09-22 13:43:18

1、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或詩句

1. 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和故事
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和故事 1.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詩句
我從別的地方找到的,希望對你有用。

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有關詩句
節日:端午節 風俗:劃龍舟,吃粽子。

來歷:為紀念屈原,祭奠河神。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節日:中秋節 風俗:吃月餅,賞菊,賞月。來歷: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節日:春節 風俗:吃餃子,年夜飯,放鞭炮,貼紅字。

來歷:紀念古人驅趕「年獸」的風俗。詩句:除夜作 【唐】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節日:重陽節 風俗:登高,採菊,喝酒。

祭祀仙人。來歷: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

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

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

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

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

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

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

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來源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

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

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

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

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

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

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
3.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
關於中秋的詩句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有關元宵節的詩詞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詩曰(唐)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4.描寫傳統節日的詩句
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描寫每個傳統節日相關詩歌名句抄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描寫除夕的詩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描寫春節的詩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3.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4.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5.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七夕【唐】羅隱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中秋月【宋】蘇軾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
清明節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端午日賜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春節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6.有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和詩歌的 急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記得採納啊
7.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
元日》(宋)王安石 ---春節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青玉案 元夕》 —元宵節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鵲橋仙》 宋 秦觀-----情人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清明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關於端午的詩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2、重陽節的習俗和詩句

習俗:
1、登高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重陽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詩句:
1、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5、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3、關於重陽節的由來和重陽節的古詩

 重陽節由來簡介: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

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

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

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

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

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

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

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

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

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

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

,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

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

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

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

的。
相關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故事(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

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

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

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

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

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

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

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

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

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

,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

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

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

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活動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

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

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

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

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

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

,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

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

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

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

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

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

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

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4、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精選7篇)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1

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2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3

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4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重陽節傳說

費長房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5

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早在漢代,就有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唐代王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那麼,重陽節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這里有一個傳說。

漢代,河南汝南有個叫恆景的人。一家人守著一塊薄地,安分守己得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為了替鄉民除害,恆景決定去終南山拜訪一個叫費長方的神仙。費長方給了他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學習降妖的法術。恆景遵照老人的話勤奮的練習。一天,費長方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一包茱萸葉子,一瓶菊花酒,叫你家鄉父老都登高避禍。」恆景回到家鄉,他把費長方的話告訴鄉親們,大家就按他說的話做了。恆景來到村口等著瘟神。一會兒,狂風怒吼,瘟神來了。看見鄉親們都在山上,瘟神想去作崇,卻被茱萸的香味與酒氣熏倒了。一回頭,又看見恆景手持寶劍向他撲來,連忙迎戰。他倆鬥了幾個回合,瘟神斗不過,轉身就逃。恆景拋出寶劍,就把瘟神釘死在地。汝河兩岸的百姓又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從此,人們就把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6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餘年了。因舜最後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後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7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

5、重陽節習俗的詩句?

重陽節的詩句: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 ·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6、有關重陽節的習俗、故事、古詩、傳說、來歷。急!!!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在傳統社會中,清明節是一個特別盛大的節日。它不僅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還是踏青嬉遊、親近大自然的節日。圍繞著兩種主題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蔚為大觀。它的節期也比較長。清明日(農歷春分後第15日,公歷四月五日前後)只是該節日的標志性時間,而其習俗活動往往持續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不等)。在現代社會,由於社會生活、文化觀念的變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節的內涵、活動、規模等都有了很大變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為國人所重視,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考察清明節習俗的歷史演變過程,結合它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狀況,對它做出順乎歷史、合乎民情國情的定位與規劃,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意義。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的特色有三個:一是兼有節氣與節日兩種「身份」,二是以戶外活動(掃墓、踏青等)為主,三是兼有肅穆(或悲傷)(在掃墓祭奠活動中)與歡樂(在踏青等遊玩活動中)兩種情感氛圍。這種特色的形成與其來歷密切相關。從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節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節日。

(一)、清明節與「清明」節氣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准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遊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後自然成為人們樂於到戶外、郊野嬉遊的的好時光。

雖然我們在本文所談的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是節氣,但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節與寒食節

寒食節在農歷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 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節所兼並。

關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民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說它起源於人們對著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跟隨晉公子重爾流亡的一個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為晉公子充飢。後者做國君(即晉文公)後要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卻帶老母到綿山隱居,不受封賞。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便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這一天禁火。《荊楚歲時記》注中說:「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實際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慣制,為懷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說法純是附會。這種附會在漢代發生後,傳播漸盛,在寒食節的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大。

現在人們解釋寒食節禁火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歸之於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恆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於木位。先秦時期,古人出於星象迷信和感應巫術,認為春季龍星現於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之時,應該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間不能生火做飯,須得事先准備好食物。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種說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來解釋,認為寒食禁火源於古人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鑽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須要禁止人們生火。《周禮·秋官·司煊氏》中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就是仲春時節,負責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後來在這一時節禁火成為習俗流傳下來。

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和游樂的習俗時,說明該節日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也就是在向後來的清明節轉化。我們從現存的歷史記載和詩文等文字資料中可以大略看到這種轉化的過程。

寒食節增加掃墓、游樂活動的准確時間,目前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並郊遊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並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22年),朝廷發布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臨喪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歡飲」,也禁止寒食節上墳,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後又歡快地郊遊:「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唐會要》卷二三)顯然朝廷認為民間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議的行為,是對亡靈、鬼神的不恭,是不嚴肅的、傷風敗俗的。但是,民間習俗並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所以,過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頒布敕令,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並定為常式: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唐會要》卷二三)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後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唐會要》卷二十三)而在墳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間自古以來的習慣,雖有朝廷嚴令也難以禁除。

從此以後,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後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布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3]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那麼,這時的寒食節與清明節是什麼關系呢?如上所述,此時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遊。唐宋時期人們所過和所說的「寒食節」其實是現在所說的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混合。寒食與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一起,清明的換新火活動成為寒食活動的一部分。其實,唐宋時期清明前後的一系列活動是連成一片的,在當時人們的觀念里清明節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一天也被當作重要的日子。因為清明前幾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燒紙上供也應該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些詩文所記載的寒食掃墓燒紙的事其實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稱上,稱「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堯臣詩《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寫郊外游春的盛況;有稱「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詩》描寫唐代大歷五年長沙清明節游春的熱鬧場景:「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媚,爭道朱蹄驕嚙膝。」也有並稱「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烏嘀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有些詩文將二名混稱,有的詩題為「清明」,下面的詩句又說成「寒食」;或題為「寒食」,詩句說成「清明」。據《唐會要》,在大歷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後,禁火食冷之俗轉衰,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突顯出來,以之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到明清,「清明」之稱多於「寒食」,成取代後者之勢。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但還有少數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地方。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並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並了寒食節。由寒食節的禁火到清明節的祭奠的置代,是民眾在時間鄰近的條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三)、清明節與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於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並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隨四季的的變化經歷發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並自由擇偶或交合。

上巳節的早期節俗最重要的內容是祓禊。在上古時期,這種活動就不僅是一種祛邪求祥的巫術儀式,而且更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遊。《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遊示愛的場景: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從以上的描述和解釋,我們可以知道,上巳節就是在郊外水邊舉行辟邪求吉的宗教儀式之後快樂地春遊、男女自由交往的節日。這樣,上巳節的氣氛就有兩種:一是肅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歡快的嬉遊和交往。雖然祓禊、招魂的儀式很重要,但是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是快樂的春遊和交往。

魏晉以後,水中沐浴、招魂續魄之俗逐漸消失,臨水祓除轉為臨水酒會。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這段文字里的上巳節習俗主要是一種水邊交遊、宴飲的活動。唐朝時,三月三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逢此節,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謂「曲水流觴」,不少文人寫有詩文描述這種盛景。民間男女也踴躍來到水邊飲宴交遊。劉駕《上巳日》寫道:「上巳曲江濱,喧於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逢。」這天,長安還流行鬥百草游戲等。

由於時間與清明鄰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動,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後的春遊娛樂開始尚分頭而行,後來逐漸合而為一。上巳節重交遊踏青的特點就被整合到清明節習俗之中。也可以說,清明節盛行春遊的習俗主要是繼承上巳節的傳統。

綜上所述,根據現有資料,清明在唐朝之前還沒有成為節日;從唐代開始,清明節逐漸成為一個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習俗的重要民俗節日。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一詩中說:「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與上巳三者融合為一體的有力佐證。在唐朝前期,雖然這一段時間的習俗多被稱為「寒食」,但在實質上其主體部分已經是今天所說的清明節。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節發展到最盛行的的時期,其後綿延不絕。

7、關於中秋節和重陽節的詩句有哪些

1. 關於中秋節,重陽節的詩句

重陽節詩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中秋節詩句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庄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左車右並)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2. 描寫中秋和重陽的詩句

描寫中秋的詩句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王昌齡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蘇軾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齊已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霜月李商隱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孟浩然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陸龜蒙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庄中秋元好問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左車右並)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晏殊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蘇軾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軾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夜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水調歌頭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文天祥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

3. 關於中秋節,重陽的古詩

重陽節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4. 關於中秋,元宵,端午,清明,重陽節的古詩各2首,就今天,幫幫忙

中秋節的詩句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____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2、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____李商隱《嫦娥》元宵的詩詞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____歐陽修《生查子·元夕》2、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____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端午節的詩句1、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端午節的詩句1、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重陽節的詩句1、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____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2、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____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5. 有沒有關於中秋和重陽的各30首詩詞,跪求

你 要的是愛情詩吧:詩經里的愛情詩: 關雎(詩經 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

山鬼(詩經·九歌)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芬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澹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 爰啾啾兮穴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漢 樂府詩詞 上邪(漢樂府民歌)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孔雀東南飛(這個不用我說了吧,中學課本有,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愛情詩) 唐詩 望月懷遠(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竹枝詞(唐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錦瑟(唐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唐 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香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無題(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唐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還有一首值得一提的:《長恨歌》,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描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詞: 相見歡(南唐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令(南唐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烏夜啼(南唐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鵲橋仙(宋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雨霖鈴(宋 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鳳棲梧(宋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元夕(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江城子(宋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

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

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卜運算元(宋 李。

6. 關於中秋和重陽的詩歌

1、中秋

中秋月思

作者:郭子平

重逢離別的飄流

又是遊子的中秋

天河直下豪門擴散都市的大漠

夜影潤透幽夢濃縮心靈的綠洲

離鄉的孩子

忽然陌生眼前艷美的浮華

思念母親

舊屋下縫補古老的憂愁

眼淚順著秋葉飄流

掛在村口那樹梢乾枯的睫毛上

停泊了一輪

明月團圓的孤舟

2、重陽

《重陽登高》

作者:劉炳亮

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離

靠近,熱談,朋友的心懷不負厚望

獨受一方唯美的凈空

會意的笑開放春花的燦爛

相約重陽,登高望遠

胸窩勃發一股朝氣

意志的繩索仍舊堅硬如鋼

啊,生命。啊,朋友

我們因幻想的心態

再給生命添幾多美麗

秋陽溫馨胸懷,老淚灑向紅葉

一聲仰天長嘆振奮你我

踏著不老青春的火輪

來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簾

7. 重陽節的詩句大全

一、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四、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五、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六、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七、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八、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九、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十、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十一、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十二、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十三、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8、哪些古詩中寫出了重陽節的習俗?

 可以這樣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古詩中只要是寫「重陽節」的,都會寫到重陽節的習俗。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詩歌中,以歌詠重陽節為主題的詩歌俯拾即是。有的以「重陽節」命題,有的以「九月九日」命題,有的直接就用「九日」。

 下面從唐代詩歌中列舉數例來說明,一是因為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高峰,二是因為唐詩中寫重陽節的習俗最為全面,由此我們可以窺斑見豹。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一首著名的佳節思鄉詩。前兩句寫自己獨在異鄉,佳節思親,後兩句設想家鄉九日登高之游,兄弟中缺少一人。詩中寫到了「插茱萸」「登高」的習俗。

李白的《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詩中看似只寫了「龍山飲酒」,實際上還暗含「賞菊花」的習俗。重陽節是菊花盛開的季節,詩人在飲酒之際,也就順便欣賞了菊花,就是詩中所說的「黃花笑逐臣」。

孟浩然的《九日得新字》

初九未成句,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這首詩寫到了三種習俗:「登高」——登高聞古事;「飲酒」——載酒訪幽人;「佩茱萸」——茱萸正可佩。

李頎的《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雲入授衣假,風吹閑宇涼。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庵留悵為別,日醉秋雲光。

這首詩中的「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句子,意思是:菊花酒能夠避邪,重陽糕中飄著茱萸的香味。其中寫到了好幾種重陽節的習俗: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用茱萸辟邪。

上官婉兒的《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這首詩寫到了「卻邪萸入佩」,寫出了重陽節佩戴茱萸以祛邪的習俗;從題目中的「上菊花壽酒」,與詩中的「獻壽菊傳杯」,都寫出了飲菊花酒的習俗。

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這首詩將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故事融入詩中。詩中的「若個」是「哪一個的意思」。「陶家」就是指陶淵明。陶淵明喜愛喝酒,有一次陶淵明要去廬山,有一個叫王弘的人得知了這一消息後,就在去廬山的半路上擺上了好酒,陶淵明見酒就喝,連廬山都忘了去,王弘因此與陶淵明結識。之後,王弘便經常給陶淵明送酒。

這首《九日》就是化用了這個故事,詩中寫「菊花」「送酒」「陶家」都是在借陶淵明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對辭官歸隱的嚮往之情。

    詩中雖然沒有直接描寫重陽節的賞花、飲酒等活動,但從中卻隱含了賞菊花、飲酒等習俗,可以說是間接寫到了重陽節的習俗。

宋之問的《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得歡字》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詩中「仙杯還泛菊」寫到了登高與飲菊花酒的習俗。「泛菊」就是指重陽登高並飲菊花酒的活動。岑參也用過這個說法「為報使君多泛菊,更將弦管醉東籬」。

下面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找找下面詩歌中包含哪些重陽節的習俗——

九日廣陵登高懷邵二先輩(歐陽詹)

  簪萸泛菊俯平阡,飲過三杯卻惘然。十歲此辰同醉友,登高各處已三年。

九日登高(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禁中九日對菊花酒憶元九(白居易)

  賜酒盈杯誰共持,宮花滿把獨相思。相思只傍花邊立,盡日吟君詠菊詩。

重陽日鄂城樓送屈突司直(劉長卿)

  登高復送遠,惆悵洞庭秋。風景同前古,雲山滿上游。

  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今日關中事,蕭何共爾憂。

旅中過重陽(朱慶餘)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九日廣陵同陳十五先輩登高懷林十二先輩(歐陽詹)

  客路重陽日,登高寄上樓。風煙今令節,台閣古雄州。 泛菊聊斟酒,持萸懶插頭。情人共惆悵,良久不同游。

九日廣陵登高懷邵二先輩(歐陽詹)

  簪萸泛菊俯平阡,飲過三杯卻惘然。十歲此辰同醉友,登高各處已三年。

九日題塗溪(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和賈主簿弁九日登峴山(孟浩然)

  楚萬重陽日,群公賞宴來。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發,歡情落景催。國人咸寡和,遙愧洛陽才。

九日(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重陽席上賦白菊(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重陽日即事(趙嘏)

  病酒堅辭綺席春,菊花空伴水邊身。 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

9、重陽節敬老愛老幼兒詩句故事

三三迎節令;九九樂芳辰。東籬開壽菊;南陌獻嘉禾。院閉青霞入;松高老鶴尋。秋奉椿萱茂;菊同蘭桂馨。敬老成時尚;舉賢傳德風。拈菊欣憶舊;撫幼勵承先。觀菊來瑞鶴;繞膝戲玄孫。敬老成時尚;舉賢傳德風。拈菊欣憶舊;撫幼勵承先。避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勸君一醉重陽酒;邀月同觀敬老花。登高喜度老年節;賞秋暢飲菊花酒。重九秋高晚霞美,兒孫孝順夕陽紅。年高喜賞登高節;秋老還添不老春。步步登高開視野;年年重九勝春光。步步登高開視野;年年有度喜重陽。習射談經,天高地爽;佩萸插菊,人壽花香。金風送爽,菊黃桂馥夕陽美;重九登高,友悅親欣老酒香。共醉秋光,登高飽看斑斕景;齊圓國夢,敬老彌堅奮斗心。濟水化丹青,競繪孝親畫卷;玉川鋪錦帛,疾書養老詩章。九九菊香,十一歌酣,崢嶸歲月幾多淚?家家風正,耄耋仁惠,爛漫人生無限情。千千畫意,滿目風光,賞秋慢品菊花酒;九九重陽,一團和氣,敬老閑吟歲月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