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余慶風俗

余慶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2 13:41:43

1、新年納余慶大嘉節號長春是什麼意思?

這是由孟昶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新年納余慶的意思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嘉節號長春的意思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孟昶所書的這副對聯是題寫在桃符上的,題桃符乃古時風俗,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郁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避邪。

據《山海經》記載,傳說神荼、郁壘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樹下,這桃樹曲蟠三千里,萬鬼出沒於東北方的鬼門,神荼、郁壘見有惡鬼,便把他們綁去喂虎。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便將神荼、郁壘視作「衛凶」的「門神」。

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題寫了對聯後,桃符就由原來驅魔除鬼的字牌,變為作者用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的一種特殊文體,這便是「春聯」的開端,一般認為,聯語始於五代的後蜀。

2、遵義余慶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3、貴州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1、苗族剪紙

黔東南苗族稱剪紙為「剪花」、「苗花紙」。在長期的刺綉實踐中,藝人們發現用剪紙圖案來代替在綉面上描繪圖案,可以准確無誤地不斷復制,既省工又省時,同時也能保持綉面的干凈潔亮,從此,她們就把剪紙圖案作為刺綉藝術的「藍本」。為了保證刺綉的質量,苗族婦女們把她們的聰明才華和喜怒哀樂等審美觀融入到剪紙圖案中,使之與眾不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民間剪紙形式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中心構圖式」,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講究相應的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裝飾搭配。這與「不完全對稱」式那種以中軸為坐標,以量的平均分配來使畫面產生穩定感、層次感和節奏感有所不同,突破只講求統一,不講求變化的單調刻板的構圖形式。

2、美食文化

貴州菜又稱黔菜,由貴陽菜、黔北菜和少數民族菜等數種風味組成。在明朝初期,貴州菜已趨於成熟,許多菜式都有600多年的歷史。

貴州菜餚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民謠。酸菜家家腌制,食之開胃消食。酸湯則有爽口提神、殺菌消毒、去油膩化脂肪、健脾防結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為蘿卜、白菜、捲心菜等。酸湯的製作又分菜類酸、魚類酸、肉類酸、米類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發酵而成。

3、民族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個民族。

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過10萬的有漢族(2191.17萬,佔62.2%)、苗族(429.99萬,佔12.2%)、布依族(279.82萬,佔7.9%)、侗族(162.86萬,佔4.6%)、土家族(143.03萬,佔4.1%)、彝族(84.36萬人,佔2.4%)、仡佬族(55.9萬,佔1.6%)、水族(36.97萬,佔1.0%)、白族(18.74萬,佔0.53%)和回族(16.87萬,佔0.5%)。

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文化。

(3)余慶風俗擴展資料

貴州著名人物:

1、張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興義府,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2、何應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

3、王陽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4、李端棻:晚清著名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詩人。1898年,因力主變法,被授予禮部尚書之職。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撤職查辦。1901年返回貴陽。在貴陽以開啟民智為己任。主持經世學堂的教學工作。

5、丁道衡:字仲良,貴州平遠(今織金縣)牛場鎮人,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4、關於春節民間習俗(越多越好)

1、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2、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3、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4、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5、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5、關於春節各地的風俗有哪些

1.老北京年俗

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2.東北年俗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3.陝西特色過年習俗:打醋炭

陝西歷史悠久,過年也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種,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打醋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相傳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時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後姜子牙光臨,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4.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歌聯」貼到什麼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5.上海年俗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門前說吉利話,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

6.河南年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廣西特色的過年習俗:舞雞舞春牛

過年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高蹺隊,但是在廣西有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過年,那就是舞雞舞春牛。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的幽默舞雞歌,使主顧家喜笑顏開。

內蒙古特色過年習俗:吃「手把肉」除舊歲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節盛宴更是如此。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年夜飯時,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面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

6、除夕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年夜飯: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燒上很多好吃的飯菜,比如紅燒魚,白切雞,芋頭扣肉,排骨等等。那一條大大胖胖的魚,意喻年年有餘守歲:這一天夜裡,人們不會睡覺,會從白天一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之後。俗稱的守夜,我們這里是一整晚都不睡覺。然後晚上12點的時候就會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來。貼春聯:這一天會把以前的舊春聯換掉改成新的春聯,看起來就很是喜慶

7、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出自什麼朝代

關於「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說法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孟昶撰

孟昶所書的這副對聯是題寫在桃符上的。題桃符乃古時風俗,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郁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避邪。據《山海經》記載,傳說神荼、郁壘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樹下,這桃樹曲蟠三千里,萬鬼出沒於東北方的鬼門。神荼、郁壘見有惡鬼,便把他們綁去喂虎。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便將神荼、郁壘視作「衛凶」的「門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題寫了對聯後,桃符就由原來驅魔除鬼的字牌,變為作者用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的一種特殊文體,這便是「春聯」的開端。一般認為,聯語始於五代的後蜀。

關於此聯,有四種說法:

《古今詩話》雲:「昶子善書禮,因取本宮冊府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文學於茲萌芽。」按此說,則聯語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黃修復《茅亭客話》所載同此。

《洛中記異錄》雲:「孟蜀於宮城近側,置一策勛府,時昶之子喆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雲:『天降餘慶,聖祚長春。』喆拜受,置於寢門之左右。」按此說,則聯語為「天降餘慶,聖祚長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談苑》雲:「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註:宋軍)將致討之前歲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按此說,則聯語為「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作者乃辛寅遜。

《宋史·蜀世家》則雲:「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此說聯語與《談苑》說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遜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檮杌》所載同此。

明清以來,一般都采最後一說。「末年」,乃孟昶「歸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從這時起,過春節貼聯語,漸成一種民間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副對聯的含義是什麼呢?

從字面上看,「納」即「享受」;「余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這樣看來,此聯只不過是迎春祈福之辭,沒有什麼新意。

嚴格說來,此聯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盡管人們都認為它是迄今所見記載最早的聯語,但它如此出名,並非由於它是首創,更不是因為藝術水平高,而是宋人認為它是讖語,預示了宋將滅蜀。

公元964年春節,孟昶作此聯,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一個名叫呂余慶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將每年的農歷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即所謂「聖節」。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

8、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掃塵、貼門畫、貼春聯、燃放爆竹、拜年等。

1、掃塵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凈凈地迎新春。  

2、貼門畫

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3、貼春聯

貼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

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4、燃放爆竹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

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明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  

5、拜年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政府網-春節習俗

9、歷朝歷代春節習俗一覽(從商朝到民國)

如果可以的話你願意穿越到什麼朝代過春節?看看古人是如何過年的再決定。



春節最早的由來(殷商)

早在殷商,每當收獲完糧食,儲存好其它食物,到了歲末年初之際,都要進行一些拜神祭祖活動,感謝神靈和祖先的保佑,並祈求能夠在新的一年中,五穀豐登,平安吉祥,而且那時候已經有人制定了「萬年歷」,且把新年的第一天稱之為「春節」了。



秦朝的春節好奇怪,在秋天?

秦朝統一中國後,把十月初一定為元旦,即「春節」,從十月開始就歸入下一年,皇帝也會在每年的十月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而民間則會在除夕時,用桃木來驅邪(至今家鄉仍用桃木辟邪的習俗,給新出生的小孩用桃木刻一些小玩意辟邪)。




漢朝,終於和現在的春節日期對得上號了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歲、換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開始興起,圍繞春節的各項活動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漢朝喜歡穿綠色(穿綠衣,戴綠冠的關羽)

 漢朝人相信春季萬物生發,天地翠色。因其屬性上對應「青」色,故天子和文武百官會穿青衣前往東門之外迎春。《後漢書禮儀志》曰:「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


飲椒柏酒(川味白酒?)

椒柏酒是用花椒、柏枝所釀制的酒。古代人在農歷正月初一用椒柏酒來祭祖和獻給家中長者祝壽拜賀。飲用新年酒是要看時辰的,一般是在大年初一晨曦微露時開始喝,飲用時鞭炮聲開始響起。

古詩有雲:「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配方:

川椒37粒,側柏葉7枝,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附記: 引自《中國醫學大辭典》。



娛樂:「御風」行動

春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身體適合活動起來。踏上馬迎著風狂奔,追逐春風或相約打馬球。古人說:「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取一截金門山的嫩竹為管,在竹管內放入一些草木灰,輕清上升的春氣就會帶動飛灰,甚至還能發出聲音,古時稱作「葭管飛灰」。不過有時候這也被視作冬至的習俗,因為冬至時已經有陽氣初生。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除了以前的那些活動外,逐漸出現了「除夕守歲」的民風習俗。

五辛盤 ,飲 屠蘇酒

晉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五辛盤注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 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 是也。」五辛盤就是春盤。

飲屠蘇酒以發五藏之氣。

據說 屠蘇酒 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葯入酒中浸制而成(葯酒?)。

吃大蒜、喝葯酒,好刺激。




 唐(開始變得會玩)

到了唐朝,國力強盛,禮儀風行,經濟繁榮,百業興旺。開始有了類似今天賀卡式的「拜年貼」。春節真正成為普天同慶,這個時代春節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慢慢地從驅邪祈願的神秘氣氛中走了出來,將重點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世人。



梅花妝

傳為壽陽公主閑卧含章殿時梅花飄落額上所成,宮女見其狀極美遂爭相效仿,後遂演化為梅花妝,愛美之心尤甚的唐朝女子將其演繹到了極致。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風俗傳至唐朝,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簪花

春節大約在立春左右,此時盛開的鮮花並不多。故最初這一習俗,只有貴族或統治階級才能享受到。民間百姓則多是用彩紙、金箔做成花朵的樣子插戴。《洛陽牡丹記》曰:「春初,城中無貴賤,均插花。」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霄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唐朝政府破例取消京城夜禁三天市民為慶佳節燃燈盞、做燈樹,規模十分宏大長安街市上火樹銀花、人潮攢動大唐盛世一片歌舞昇平。


 第一副春聯

歷史上第一次寫「春聯」是在五代十國時期,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宋朝(活動變得豐富)

饋歲(不是壓歲錢)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

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過年時候朋友間相互贈送酒肉、野鮮,不計較送多送少,重要的是彼此祝福的心意,世風古拙人心樸素,人與人之間情誼最重。


年貨

在宋朝時期,春節時需要置辦的年貨就多達幾十樣。《武林舊事》第三卷《歲晚節物》一節就羅列了一大堆年貨清單:臘葯、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等。



燃爆竹

宋朝時期,由於火葯製造業有了較好的發展,開始出現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讓過年變得更加熱鬧和喜慶。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葯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宋代王安石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火葯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葯紮成卷形的 爆仗 。《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葯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葯線串在一起的鞭炮。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

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蠶卜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

「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宋代婦女以米粉為蠶絲,書寫吉言置於其中,隨意抓取以佔新年之福,雖然吉言都是自己寫的,但抓到了依然很開心。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

但求萬事如吾意,定放汝向彭澤歸。

宋人將錢串在竹竿末端圍著灰堆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灰堆上,頗有糞土金錢之意味,謂來年可如願以償,這個活動小朋友應該很喜歡。



元朝:
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

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元朝元宵節後婦女們取九道舊歷紙亂接首尾,其狀如羊腸,以相屬者為吉兆。



明朝

明朝的時候,春節的禮儀性和應酬性逐漸加強的同時,游藝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的同時,舞龍、耍獅子、唱戲、說書、扭秧歌、盪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志》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

明代春節期間鞭打春牛已成為一種盛大活動,官員和百姓在田頭共同參與其樂融融,官民同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古時女子鮮有出門的機會,更別提拋頭露面去看外面的景色了。到了明代在過年期間女子可成群結隊登上城牆一覽城中美景,登高望遠舒散心情謂之走百病上城頭。現在南京仍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散百病。




清朝

到了清朝,過年的形式和內容都豐富了許多,過年前後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諸如接灶神、大掃除、蒸饅頭、包餃子、貼門神、守歲、拜年、正月十五賞燈等等,就逐步增加完善並盛行了起來。


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猜燈謎的習俗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了,到清代過年時開始盛行,好事者甚至專門成立燈謎社,試想春節期間帝城不夜,燈謎遍市該是怎樣一種熱鬧景象。



發壓歲錢

種打五更又一年,兒孫長高笑開顏。

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便賜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流傳至今隨著錢幣形制的改變,其形式也從發金屬錢幣到紙幣,到現在更多的人則選擇在微信上發紅包,但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它都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期待。



賣春聯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

當眾揮毫顯身手,自誇筆力勝右軍。

春聯最早淵源自桃符,明朱元璋時期開始改稱為春聯。歲末時候私塾先生們書寫對聯出售賺取外快,千門萬戶也因此而煥然一新。 


民國

國民政府時,試圖廢除春節,改作公歷1月1日為新年,這是要准備與國際接軌,但是遭到國人的反對,並沒有實際實行成功,尤其是在民間,人們仍然按照舊歷來過年。

老北京人曾經有過一個過大年的順口溜,比較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人們過年時的忙碌活動和愉快心情。「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們可以感受到過年時的喜慶情景的。


 


圖: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寫的「福」字,你覺得誰的「福」字寫的最好?


 


古人對聯:「雅」

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 
山靜水流開畫景;鳶飛魚躍悟天機。  
四面雲山皆入畫;萬家煙火總關情。

雲影波光天上下;松濤竹韻水中央。

雨過林霏清石氣;秋將山翠入詩心。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筆底江山助磅礴;樓前風月自春秋。
鐵石梅花氣概;山川香草風流。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間豈不是神仙。
提筆四顧天地窄;長嘯一聲山月高。

雲水風度;松柏氣節。 
盪思八荒;游神萬古。 
每聞樂事先愜意;或見奇書手自抄。

水清石出魚無數;竹密花深鳥自啼。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
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求。
江山澄氣象;冰玉凈聰明。

好書悟後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

竹露松風蕉雨;茶煙琴韻書聲。


近代風格的春聯一覽:

萬里度春風,虎嘯龍吟同慶典;

三英翔廣宇,人間天上共團圓。

福字飄紅,誰家玉笛梅花暖;

春風點翠,故里小橋流水香。

春請黃鶯吟柳色;

雪邀瑞虎畫梅花。

虎歲催人,稅苑三牛耕夢早;

鵬風摶福,楚天一鶴入雲深。

風拂華夏春花艷麗,

雨潤神州美夢團圓。

百業齊興,築夢宿城春尚好;

八方奮進,謳歌盛世喜相逢。

擊鼓迎春行大運,

揚鞭躍馬展雄風。

梅花煮雪雲天外,

草堰耕雲錦綉中。

萬樹寒梅迎瑞雪,

九州生氣化祥雲。

金牛踏雪辭歲去,玉虎擁梅迎春來。

四野耕牛趁好雨,千山虎嘯引春來。


收藏的春聯一覽:

江山千古秀,花木四時春。

爆竹兩三聲,人間一歲;

梅花四五點,天下皆春。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靜處也聞香,梅知其我;

寒中猶覺暖,春卻多情。

江山千里國,天地一家春。

鳳鳴春日曉,龍化海雲高。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年年如意春,歲歲平安節。

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

雲間瑞奇三千丈;堂上春風十二時。

萬里和風生細柳;一夜春雪映梅花。

松梅竹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

喜看春日花千樹,笑飲豐年一杯酒。

向陽花木易為春,積善人家有餘慶。

北斗初回,天上五雲程瑞;

東風乍暖,人間萬物爭春。

日月重光,三始同臨首祚;

天地交泰,萬家共慶新春。

樂事無邊,萬家春燈傳五夜;

太平有象,一日瑞雪兆三豐。

客至豈空談,四壁圖書聊當酒;

春來無別事,一簾風雨欲催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