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畫聖風俗畫

畫聖風俗畫

發布時間: 2022-09-22 09:06:52

1、被稱為畫聖的是___;宋代張擇端的___是一幅反映東京城社會風俗的名作。

唐朝畫家吳道子畫技高超,他的畫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後世寫意畫先河,後世稱他為「畫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述了東京汴河沿岸的繁榮景象,反映了宋代城市繁榮、商品經濟發達、社會生活豐富等現象,體現了北宋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故答案為:
吳道子;《清明上河圖》.

2、唐代畫家吳道子是否善於創作有生命的風俗繪畫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他善於從復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

3、我國古代著名的畫家姓名及其代表作

1、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痴絕。

2、展子虔,代表作:《八國王分舍利圖》《授經圖》

展子虔(約545-618年),隋代繪畫大師,漢族,渤海(山東惠民何坊)人。歷經東魏、北齊、北周、隋朝,到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3、吳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圖》《明皇受篆圖》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

4、張擇端,代表作:《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繪畫大師。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5、唐寅,代表作:《落霞孤鶩圖》《杏花茅屋圖》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4、蘇州名人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佔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於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於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後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後又續增名賢600餘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後,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雲:「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後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於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築「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誌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而被腰斬於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鍾(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展教育,培養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鍾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後有十三萬五千餘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於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傑出建築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築,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於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於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後學宋元,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王蒙尤有心得,並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於周臣;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後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後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穠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後,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湧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遊,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雲:「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並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亦善花卉、蘭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後,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崑曲「水磨腔」創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製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崑山腔,被後人譽為崑曲的「鼻祖」、「曲聖」。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並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餘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聖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後改姓金,名喟,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後的情節全部刪除,並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聖嘆與一些秀才於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聖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於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聖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後收藏書籍8400餘冊,並聘請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雲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製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製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後人《鏡史》1卷,對後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製造技術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葯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並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後,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於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並以詩名。曾築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後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於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於醫,長於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於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後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宧。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綉。8歲綉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精心綉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綉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綉制的《義大利王後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綉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後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於草橋中學,先後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聖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傑等人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後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並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5、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書法成就和繪畫成就

一、書法成就

1、唐代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2、宋朝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

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3、元朝:

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二、繪畫成就:

1、唐代:

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繪轉為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劃與細節的描寫上超過了前代的畫家。

而山水畫則在此時已經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代表的畫家有李昭道、吳道子和張璪,分工細和粗放兩種。潑墨山水也開始出現。

花鳥畫的發展雖不象人物畫和山水畫那樣成熟,但在牛馬畫方面卻名家輩出,曹霸、韓干、陳閎、韓滉與韋偃等都是個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畫家王維、盧稜伽、梁令瓚等也名重於時,時至今日還能看到他們的傳世作品或者後世的摹本。

2、宋朝:

李成和范寬為其代表。花鳥畫在北宋時期的宮廷繪畫中佔有了主要地位,風格是黃筌的富貴之風,直到崔白等畫家的出現才改變這個局面。北宋人物畫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宗教繪畫和人物肖像畫及人物故事畫、風俗畫的創作上。武宗元、張擇端都是人物畫家中的卓越人物。

南宋的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號稱「南宋四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各自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造。

文人畫在南宋時期除了在理論上進一步展開討論以外,在實踐中也有令人矚目的成就。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揚補之的墨梅,趙孟堅的水仙蘭花都為世所重。被稱為「四君子」。

3、元朝: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五代、宋繪畫傳統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標志就是「文人畫」的盛行,繪畫的文學性和對於筆墨的強調超過了以前的所有朝代,書法趣味被進一步引申到繪畫的表現和鑒賞之中,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人物畫相對減少了,山水、竹石、梅蘭等成為繪畫的主要題材。

其最重要的畫家有趙孟頫、元四家等。

(5)畫聖風俗畫擴展資料: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

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

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干、枯、濕的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書法

網路--中國繪畫




6、想找人幫我畫一些形象 歷史人物什麼的 去哪找這樣的人 價位如何?

由隋入唐
歐陽詢
代表作《九成宮碑》。特點:筆法方圓兼濟,結構嚴謹勻稱

唐朝
顏真卿
創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代表作《顏氏家廟碑》。

唐朝
柳公權
①博採眾長,別出新意,自成「柳體」。 ②特點: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玄秘塔碑》。③柳公權以楷書見長,曾筆諫唐穆宗,「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④後人把柳書和顏書並稱為「顏筋柳骨」。

北宋
「宋四家」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是宋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各有新意。

元朝
趙孟頫
其書法勁秀雄健,功力深厚。

明朝
董其昌
其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畫家
隋朝
展子虔
隋朝最有名的畫家。代表作《游春圖》,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軸畫。

唐朝
閻立本
擅長人物故事畫。代表作《歷代帝王像》、《步輦圖》。

唐朝
吳道子
開後世寫意畫先河,被後世稱為「畫聖」。代表作《送子天王圖》。

北宋
張擇端
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卞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

元代
趙孟頫
元代最著名的畫家。當時人稱頌他的畫為「神品」。代表作《秋郊飲馬圖》

明末
徐渭
善用潑墨。代表作《墨葡萄圖》

清朝
「揚州八怪」
一般指活動於江蘇揚州地區的八位清代畫家。其中,成就最為突出的畫家是鄭板橋。他的畫主要以蘭、竹、石為對象,其中蘭竹畫得最出色,蒼勁絕倫。代表作《蘭竹圖》。

好像很貴吧

7、中國人物畫畫的「四家樣」級各自的風格?

中國人物畫畫的「四家樣」級各自的風格如下:

曹仲達擅畫人物、肖像、佛教圖像,尤精於外國佛像。由於其與中原的生活文化背景相差甚大,故其繪畫風格與技法在中原看來明顯帶有異域格調。曹仲達作畫畫人物以稠密的細線,與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吳帶當風」畫風並稱畫史。「曹家樣」概括了佛教藝術在最初傳入的幾個世紀里中外交融的藝術風格。

吳道子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繪畫風格獨特,是中國山水畫之祖師。作畫線條簡練,「 筆才一二 ,象已應焉」,有疏體之稱。蘇軾曾稱贊其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工仕女,初學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優游閑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艷,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畫佛像,神態端嚴,時稱神品。其繪撲蝶名播中外,畫鞍馬、鳥獸、草木,時人學之者甚多,程儀、高雲、衛憲皆其弟子。

張僧繇一生苦學,其擅長描寫人物面貌,吸收天竺等外來藝術的長處,在中國畫中首先採用凹凸暈染法,畫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傳神逼真。後人將其畫法與唐吳道子並稱為書體,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超越前人,亦精肖像,並作風俗畫,兼工畫龍,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傳說。



(7)畫聖風俗畫擴展資料:

」即魏晉時期曹仲達的「曹家樣」,張僧繇的「張家樣」及盛唐吳道子的「吳家樣」和中晚唐周昉的「周家樣」。曹仲達以畫梵像著稱,其所畫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即「曹衣出水」。張僧繇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古代寺廟中影響最大的樣式之一,為雕塑者所楷模。

吳道子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其作畫世稱吳裝,被譽為「吳帶當風」,線條人稱蒓菜條描。周昉繼承發展了張萱仕女畫,其佛像造像如「水月觀音」等被奉為樣板,後人將其人物畫造型尊為「周家樣」。

8、關於隋唐的

1.卷軸畫的興起

隋唐時期,壁畫雖為繪畫大宗,如宮殿、寺廟、旅舍、石窟、墓室等處的壁畫,富麗堂皇,令人嘆為觀止,但卷軸畫也開始興起,並因便於創作、收藏、觀賞而逐漸流行。畫家的創作天地更為自由廣闊。

傳為隋代展子虔(約550年—604年)所作的絹本設色《游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畫卷。畫家表現了貴族游春的主題,以抒情而又近似記實的手段展示了祖國江山的美麗,和貴族生活的優雅舒適。

圖中的山、樹、人物、波紋、屋宇,皆用線描畫成,輪廓准確優美;山樑以石綠,略施淡赭,在山後白雲的映襯下,格外明麗可人,花用粉點,樹敷濃綠,人物與屋宇則染以白粉或朱紅,愈見輕快顯目。風格細膩,情調委婉豐富;咫尺之內,備千里之趣。

這幅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佳作,有「丈山、尺樹、寸馬、豆人」之評,人與自然配景的比例較為合理,與前代「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的景況大不相同,成為卷軸山水畫興起的代表作,並對後世青山綠山水的產生,起到直接地推動作用。 傳為張萱的另一幅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也很著名。

隋](傳)展子虔 《游春圖》
[唐]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

2.「吳帶當風」——吳道子

唐代人物畫十分繁榮,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才濟濟。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來自西域的尉遲跋質那、尉遲乙僧父子及梁令瓚;中唐時期的張萱、周昉及後期的盧楞伽、孫位等,皆名著一時。

其中以盛唐時期的吳道子最為出名。他一生作過無數佛教、道教壁畫,僅長安、洛陽兩京的寺觀壁畫就達300餘幅。他的畫藝全面,人物以外,山水、鳥獸也無所不精,被後世奉為「畫聖」。

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與晉人顧愷之、陸探微不同,以疏體而勝顧、陸的密體,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還一變東晉顧愷之以來那種粗細一律的「鐵線描」,善於輕重頓拙似有節奏的「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藝術形式,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風行於時,被稱作「吳家樣」。吳道子善於把握住傳神的法則,注意形象塑造的整體,故所畫執爐女子壁畫,達到「竊眸欲語」的地步。十分傳神生動。他的畫與張旭的草書、斐的劍術,被譽為當時的「三絕」,並且影響遠及日本、韓國等地。至今在日本還保存著傳為他作的《送子天王圖》。

[唐](傳)周 昉《簪花仕女圖》

[唐](傳)吳道子《送天子圖》(局部,宋摹本)

3. 山水畫的成熟時期

唐代的山水畫繼隋代之後,更為蓬勃發展,趨於成熟,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主要流派。一是以武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俗稱大小李將軍)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是以文臣王維(俗稱王右丞)為代表的水墨山水。

青綠山水以勾勒為法,用筆細密煩瑣,顏色以石青、石綠為主;有時為了突出重點,勾以金粉,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亮麗壯觀,工緻動人。如傳為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李昭道《明皇幸蜀圖》等,色彩富麗,情感外露,十分耐看。

水墨山水以渲染為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以之來表現景物的體和面。即便設色,也講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遠、純凈的境界,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為高。如傳作王維《雪溪圖》平淡天真,感情委婉,十分耐思。

青綠和水墨效能的發揮這二種流派的出現,體現了審美情趣向多元化的發展,它們都受到後世的推崇仿效。到了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禪宗南北之分來譬喻李思訓、王維、稱李氏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將王維視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唐](傳)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唐](傳)王 維《雪溪圖》

4. 花鳥走獸的獨立發展階段

與人物、山水畫一樣,唐代的花鳥走獸畫也進入了獨立發展的階段,受到宮廷與民間的廣泛歡迎,並涌現出一批專畫花鳥,或專畫牛、馬的傑出畫家。如薛稷擅長畫仙鶴,杜甫有詩稱其畫鶴「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長人」。姜皎擅長畫鷹,畫面突兀逼人,充滿肅殺之氣。

再如曹霸,精於畫馬,生機勃勃,超凡脫俗。其弟子韓干,有出藍之勝,所繪《照夜白圖》,用洗練而富有彈性的鐵線勾勒後稍加渲染,將一匹烈馬狂暴不羈的神情刻劃的栩栩如生,四蹄騰越,昂首嘶鳴,有脫韁而去的勢態,不愧為大手筆之作。他向唐玄宗說,皇宮禁苑內的良馬皆是他繪畫寫生的範本。韓干畫的馬腳短而身肥,強悍威猛,具千里之相,有「唐馬」之譽,對後世影響較深。

唐德宗時的丞相韓滉,擅長畫牛,傳世的《五牛圖》運用粗放豪邁的勁挺的線條來表現牛的健壯樸厚,畫風朴實、沉著,結構嚴謹,五牛各具特徵,形態各異。筆法簡朴而變化多趣,曲盡其妙。此外,騰昌佑的花鳥、刁光胤的羊、蕭悅的竹等,皆以獨門專科見稱於時,給花鳥走獸畫的全方位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韓 干《照夜白圖》
[唐]韓 干《御馬圖》

[唐]韓 滉《五牛圖》

5.豐富多姿的敦煌壁畫

敦煌莫高窟現存洞窟半數以上為隋唐創建,這些洞窟內至今仍保留著大量以「經變」與供養人為主的壁畫,或敘述佛經故事,或描繪供養人物,與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說法圖有所不同,光彩煥然,馳譽中外。這顯然與當時封建社會高度發展有關。歡快明亮的氣氛,代替了陰森悲慘的情調;喜慶昇平的極樂幻想,成為人們理想中的佛國世界。圍繞著經變內容的描繪,穿插了宴飲、閱兵、行醫、旅商、農耕等生活場景,簡練真實而富有情趣。

如《西方凈土變圖》,除了佛與弟子外,圖中展現了瓊樓玉宇、仙山碧樹,樂隊高奏,舞妓翩翩,一派花團錦簇、絢爛華麗的氣氛,與其說是天上佛國,還不如說是人間帝皇貴族生活的再現。

敦煌壁畫的人物造型,由粗獷而進入精細,身軀准確生動,男子寬衣博帶,氣象雍容;女子體態豐肥,艷麗多姿。尤其是菩薩像,更多現實生活中的女性之美,端莊文靜,窈窕可愛,溫柔親切,一如凡俗。這些均表明隋唐時期的繪畫,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人們重視現世的感受,已勝過對佛國天堂的信仰。畫師們憑自己對現實的熱枕,創造出一幅幅精美絢麗、色調明凈的圖卷,他們非凡的創造力和高度的寫實技巧,使隋唐宗教繪畫的現實主義因素,得到充分地發揮。

[唐]敦煌壁畫《西方凈土變圖》
[唐]敦煌壁畫《文殊菩薩圖》

6. 世事斑斕的墓室壁畫

唐代的墓室壁畫,亦隨著帝王厚葬之風的發展,規模和藝術水平均令前代望塵莫及。特別是乾陵內章懷太子李賢墓、永泰公主李仙惠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壁畫,篇幅宏大,布局嚴謹,內容豐富,如馴豹、客使、宮闕、宮女、伎樂、馬球等宮廷奢逸生活內容,皆在畫面上一一展現,反映了王室貴族至死仍迷戀人世的榮華富貴,希圖死後繼續窮奢極逸。

章懷太子墓室有壁畫50餘組,面積近400平方,其中《女侍·觀鳥撲蟬圖》,畫三名宮女在深庭大院內虛度青春,無所事事的游戲活動,一派寂寞苦悶的幽怨之情,在舉手頭足之間顯現無遺。

另一幅《禮賓圖》,描繪三位外族賓客懷著崇敬、嚴肅的神情,在漢族官員的陪同下,正等候著太子的接見。他們不同的形貌特徵、裝束打扮,刻劃得纖毫畢肖,唐朝中外各族的交流盛況,藉此可見一斑。

永泰公主陵中的壁畫達百餘米,繪武士及男女侍從,隊列參差有序,掩映呼應,人物或回眸低語,或頷首盼顧,或端莊從容,或閑雅溫馴,無不儀態優美,情感豐富;衣紋線條抑揚起伏,宛若流水行雲,富於跌宕韻律,懿德太子墓室壁畫則表現崇樓傑閣的壯觀,宮廷儀仗的宏偉,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精彩紛呈。唐代無名畫師用筆流暢、色彩明快,以及善於利用空間交錯關系,造成畫面變化豐富而又不失和諧統一的精湛藝風,表明唐代繪畫總體水平的發達。

[唐]墓室壁畫《女侍·觀鳥撲蟬》
[唐]墓室壁畫《禮賓圖》

7. 《韓熙載夜宴圖》與史實

唐代人物畫的世俗傾向,到了五代時期更為發展,題材上注重反映現實生活,技法上力求寫實,許多人物畫帶有肖像寫真性質,刻劃細致入微。南唐畫院的畫家顧閎中、周文矩、王齊翰、衛賢等,尤其擅長寫實人物畫,頗有盛名。

其中顧閎中曾奉李後主之命,黑夜潛入宅邸,暗中窺察為逃避李後主猜疑而故意縱情聲色的南唐大臣韓熙載。回去後憑記憶創作《韓熙載夜宴圖》,以向李後主匯報。

該圖橫335.5厘米,縱28.7厘米,分「聽樂」、「觀舞」、「歇息」、「清吹」和「散宴」五段,各斷以屏風等相隔,前後連續又各自獨立,描繪了夜宴的主要過程。

各段主人皆為韓熙載,畫家將他的心理活動細致地刻劃出來:超然自適、氣宇軒昂,卻鬱郁沉悶、寂寞寡歡。表現了主人公作為北人不受李後主信任,不得不借酒宴來擺脫煩惱的尷尬心態。顯示了畫家驚人的觀察力,及對主人公命運與思想矛盾的深刻理解。

如「聽樂」一段,韓熙載雖在屏息靜聽,當其餘的人物則真正聽入了迷,隨著樂聲的優美韻律,有的抱手,有的側耳,有的回顧,有的垂立,但皆無韓熙載的政治家憂思神情。這幅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工筆重彩畫。設色絢麗而不失清雅,線條流暢而不失沉著,繪聲繪影更繪心境,是五代人物畫的傑出代表作之一。

[五代]周文矩《文苑圖》
[五代]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宋摹本)

[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宋摹本)
[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宋摹本)

[五代]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宋摹本)

8. 山水畫兩大流派的崛起

五代的山水畫,尤其是水墨山水畫進入了成熟階段,畫家體味生活,將所見自然環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現,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展示祖國山河的多姿多彩。在北方,以荊浩,關仝師徒為代表,素稱「荊關」;在江南,以董源、巨然師徒為代表,素稱「董巨」。

荊浩為五代後梁時代的儒生,因避戰亂隱於太行山洪谷,陶情林泉,寄趣丹青,人稱「洪穀子」。所作筆墨並重,常繪雲中山頂,四面峻原,氣勢磅礴,山岩蒼蒼,峭峰危立,深得北方氣象。傳作他的代表作《匡廬圖》,成功地運用堅勁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紋理結構,並以虛實濃淡變化多端的水墨,創造出富有質感的畫面,表達了既雄偉又深遠遼闊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稱。

其弟子關仝,用筆簡潔,善於畫秋山寒林、村居野渡,雄渾之中平添北方山水蕭索蒼涼之氣,代表作有《關山行旅圖》等。

董源(?—約 978年)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稱「董北苑」。他的山水,好以淡墨輕嵐寫出江南平淡天真之趣。尤擅長用披麻皴,線條圓潤細長,如麻線下披;並綴以點子皴,描繪出江南山巒土後林茂、草木華滋的特色。《寒林重汀圖》則描繪隆冬時節的江南景色。作品中看不到人蹤,聽不到喧嘩,甚至風兒似乎也被冷得不願再發出一丁點兒聲息。靜穆橫卧的山丘,幽深延綿的水汀,沉默相對的房舍,無言挺立的竹木……體現了畫家把握四季景物的高超技藝。

其弟子巨然,則善用長披麻皴,焦墨苔點,更在山頂上多累礬頭,或水邊岩下布以煙雲嵐氣,以通密林群峰的壅塞之氣,明潤郁蔥,寄託隱於林泉的逸致。

[五代]荊 浩
《匡廬圖》
[五代](傳)關仝
《關山行旅圖》
[五代]巨 然
《層岩叢樹圖》
[五代]董 源
《寒林重汀圖》

9.花鳥畫兩大流派的形成

與山水畫「北有荊關,南有董巨」相仿,五代的花鳥畫也產生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西蜀的黃筌和南唐的徐熙。

黃筌最擅長用勾勒法作畫,即以細淡的墨線勾畫出所畫花鳥的輪廓,然後填以色彩,以著色為主,給人以富麗工巧的感覺;同時他愛畫名花異草,珍禽奇鳥,寓有富貴吉祥的含義。其子黃居采稟承家風,宏揚工細、逼真的勾勒填彩畫法,因此黃氏父子的畫風被稱作「黃家富貴「,而且風靡後代畫院,流風不絕。

徐熙出身名門,雖未出仕,卻高雅自許,自稱「江南布衣」。所畫花鳥以平常所見為多,如禽魚蔬果、蟬蝶蘆雁等,富有平淡自然之趣;而且他以落墨為主,著色為輔,色彩淡雅,給人以樸素縱逸之感,評為「野逸」。上海博物院館藏有傳為他所作《雪竹圖》,全用墨筆,既有線勾,也有墨色渲染,淡雅俊逸,具有清新之氣。此種畫風在北宋後期影響較大,對畫院花鳥畫風的改革起到積極地推動。

[五代]黃 筌《寫生珍禽圖》
[五代](傳)徐 熙《雪竹圖》

10.「界畫」的嚴謹工麗和風情述事的「風俗畫」

五代後期還出現兩種較為繁榮的畫科,他們就是利用界尺來准確描繪樓閣屋宇建築的風景畫,俗稱「界畫」,以及描繪田家風物或市井活動的風俗畫。

「界畫」技法嚴謹,工細而有法度,亭台樓閣,甚至舟船車馬,皆比例切實,歸整有序,符合數學規律,生動自然,因此界畫較為難作,被許多畫家視為畏途。五代涌現的胡翼、衛賢、郭忠恕等畫家,心細手巧,特別擅長繪制結構繁復的建築物,雖一點一筆,亦務求繩矩,但不拘板,如存世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宮殿樓閣描繪精密工緻,法度嚴謹,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田家和市井風俗畫,顯得較為輕松活潑,所傳達的就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自然而熱鬧的生產、生活場景,洋溢著盎然生趣。如傳為衛賢的《閘口盤車圖》,就是描繪市橋舟車的現實生產活動的優秀風俗畫卷。無論是嚴謹工麗的界畫,還是熱鬧活潑的風俗畫,都對宋遼金繪畫的全面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五代]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9、請問唐代人物畫的風格與發展是什麼,

從隋代到唐代,中國繪畫藝術逐漸進入繁榮昌盛階段。隋代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逐漸形成自己風格,人物畫取得輝煌成就,山水、花鳥畫也相繼成熟。畫壇涌現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也是一個出現全新風格的時代,宗教繪畫更向世俗化轉變,題材內容轉向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區的畫法融合,中原風格和西域風格相互影響,產生了很受歡迎的新樣式。以閻立本為代表的中原作風的人物肖像畫,繼承了南北朝楊子華和張僧繇的傳統,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氣質上有所發展,用筆概括,顏色典雅。把肥胖當時尚的現實婦女進入畫面,以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繪轉向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畫與細節的描寫上超過了前代的畫家。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的傑作。
盛唐以後,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玄(又名吳道子),他是畫工出身,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在畫法技巧上,吳道玄在傳統的蘭葉描和西域的鐵線描之外,創造出一種蒓菜條的筆法。他還發展了梁朝張僧繇用的暈染法(即凹凸法),於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使畫富有立體感。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景物逼真,是山水畫北派之祖。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繪畫,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風格,另一方面又開拓了新的領域。五代時期,人物畫的題材內容逐漸寬泛,宗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為描繪的主題。畫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風格上向兩大方向發展:工筆設色用筆更加多變,色調比唐代有所豐富;水墨畫法除了變形發展以外,還出現了水墨寫意的畫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白描化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稱為「白畫」,也有人稱為「線描」,如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我國最早的帛畫,即以白描畫法表現,早期的白描畫,其線描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到了唐朝吳道子,才能把白描線條發展到有粗細輕重的變化,能生動的表現衣褶的動感與厚度感。北宋畫家李公麟可稱是白描畫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圖是李公麟的「維膜演教圖」,把線條的特色,發揮到最完美的境界。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即以狂草的筆意,畫出深具禪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畫家梁楷發展減筆人物畫,開拓新風氣,而且創造了大筆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其作品「潑墨仙人圖」、「李太白行吟圖」等皆運用豪放而簡潔的筆墨,生動的表現出人物的神韻。近代自揚州八怪以來,也有不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的畫家,逐漸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個主要潮流。畫寫意人物宜選用生紙,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輕輕鉤畫輪廓(如已熟練,則不必用炭筆鉤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要的線,塗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的線與色面,盡量避免用瑣碎的筆墨,以免破壞整體統一。
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張宏的《擊缶圖》和《布袋羅漢圖》、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緊緊抓住有利於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於傳情的面部手勢而略於衣冠,詳於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於環境描寫。在人物活動與環境景物的關繫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創造意境氛圍烘託人物情態,敘事性的作品在採取橫幅或長卷構圖中,尤善於以環境景物或室內陳設劃分空間,採用主體人物重復出現的方法,把發生在時間過程中的事件一一鋪敘,突破了統一時空的局限。人物畫中使用的筆墨技巧與技法,在工筆設色、白描和小寫意作品中,更重視筆法的基幹作用,為此創造了十八描。筆法或描法一方面服從於形象的結構質感、量感與神情,另方面也要傳達作者的感情,同時還用以體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在寫意人物畫中,筆墨相互為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一筆落紙,既要狀物傳神,又要抒情達意,還要顯現個人風格,其難易程度遠勝於山水花鳥畫。被稱為行樂圖的人物肖像畫,一律把人物置於最易展現其氣質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於一般肖像畫的特點。在色彩使用與詩書畫印的結合上 ,人物畫具有一般中國畫的特色。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肖像畫與人物畫的創作客體都是人,都以客觀存在的人物作為觀察對象和創作素材。但是,在轉化為藝術形象時,肖像畫有著比人物畫更為現實而具體的要求。首選,肖像畫講求真實性。肖像畫描繪的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具體的、特定的某個人,是在現實生活中或歷史上實際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畫則可通過概括、綜合甚至想像,創作出非特定的、類型化的甚至虛構的人物形象。中國古代肖像畫人十分重視「實有其人」,古時稱肖像畫為「寫真」、「寫照」、「寫影」。許多論述肖像畫的理論也把觀察和刻畫真實人物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如東晉·顧愷之「實對」理論,南齊·謝赫「應物象形」概念,宋·蘇軾「燈下取影」,元·王鐸「寫像秘訣」,清·蔣驥「以遠取神」方法。肖像畫的社會功能、作用主要為真人寫貌留影,再現客觀現實,發揮認識功能,同時作為紀念、供奉、鑒戒的圖像,達到教化目的。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以忠以孝,盡在於雲台。有烈有勛,皆登於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肖像畫要求「外形酷似」。(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繪畫六法由5世紀的畫家及藝術理論家謝赫所著,並記錄在其著作《古畫品錄》的序論中。當中提及的六法為:
氣韻生動是也,一種說法指其意為傳神,此外亦有指表達畫家人品或使用畫筆及墨水的技術要精湛的說法。
骨法用筆是也,即用畫筆的技巧在表現鉤線點戳時要有「骨力」,這和當時書法和繪畫密不可分的關系有關。
應物象形是也,即感受物體的結構再描畫出物體的形態。
隨類賦彩是也,即因應物體的本身色彩而在作品中加上適當的色調及表現出層次感。
經營位置是也,即對作品構圖、深度的思考。
傳移模寫是也,即對自己的草稿作增加刪除後再畫一次才能完成作品,此外亦有對古人作品作出模仿摹製作為學習的意思。
水墨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水墨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濃、淡、破、潑、漬、焦、宿。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中國畫並不只是宣紙上的點染勾勒,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的思想集成最終的表現。意、識、靈齊備,詩、書、畫一體,詩為畫之意,書為畫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畫面之外,可留思想,這也是判斷中國傳統書畫作品藝術價值高下的實質所在。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盛唐以後,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
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韓滉戴嵩畫牛,都著稱於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畫,是唐朝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其題材雖以佛經故事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如耕地、收獲、拉纖、伐木、射獵以及角抵、樂舞等。那些供養人畫,更是當時歷史的寫真。這些壁畫的無名作者用生動的筆調,描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壁畫中的飛天,窟頂的藻井圖案,也是富有獨創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中國唐代時期,是中國古代繪畫全面發展的時期。由於隋、唐兩代全國的統一,特別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間,政治穩定,國力強大,經濟繁榮,國內各民族關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當活躍,這一時期是中國繪畫史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歷史階段。
當時涌現了大批的著名畫家,有記載的就有200多人。畫家不斷吸收西域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藝術表現技巧更加豐富,創作題材也比較廣泛。人物畫越來越注意反映現實生活和刻畫人物的精神氣質;山水畫分出青綠和水墨兩大體系,產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風格;花鳥畫創立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沒骨等多種表現方法,宗教畫也顯得更加絢麗多彩。可以說,唐代時期的繪畫成就,超過了以前各代,影響到當時的東方各國,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
吳道子創作的人物很有特色,與東晉顧愷之不同,他改變了以前畫風那種粗細一樣的"鐵線描",善於有節奏的"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形式,形成獨特的風格。吳道子善於把握人物傳神生動,注意整體形象的塑造,所畫女子壁畫十分精彩。他的風格影響到日本、韓國等地。
唐代首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來自西域的尉遲跋質那、尉遲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張萱、周和後期的盧楞伽、孫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傳世名作《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唐代貴族婦女悠閑生活的一個片斷,畫面上共有五個貴婦人和一個揮著宮扇的宮女。這五個貴婦人的面容發式都很相似,她們有的在逗玩著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來的鮮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閑的樣子,這是宮廷生活空虛、寂寞、平靜的真實寫照。婦女們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鮮艷華麗,周畫得很逼真,連外面穿的很薄的紗衣,都畫出了質感。唐代人物畫家中比較有成就的人,還有韓,擅長畫牛羊,他的作品有:《文苑圖》、《田家移居圖》、《田家風俗圖》等,現存作品《五牛圖》,畫了五頭樣子不同的黃牛,有的吃草,有的回頭舐舌,有的緩步慢行,筆墨層次豐富,神態生動。 作為人物畫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壁畫藝術水平也非常高超。人物造型由粗獷轉向精細,外型描畫准確生動,男子外貌雍容,女子體態豐肥,艷麗多姿。菩薩像,端莊文靜,溫柔親切。這些都表明隋、唐時期的繪畫,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人們重視現世的感受,已超過對佛國天堂的信仰。畫師們憑著自己對現實的熱枕,創造出一幅幅精美絢麗的圖卷,他們非凡的創造力和高度的寫實技巧,使隋代、唐代宗教繪畫的現實主義因素,得到充分地發揮。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韓嵩、戴嵩畫牛,都著稱於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畫,是唐朝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其題材雖以佛經故事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如耕地、收獲、拉纖、伐木、射獵以及角抵、樂舞等。那些供養人畫,更是當時歷史的寫真。這些壁畫的無名作者用生動的筆凋,描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壁畫中的飛天,窟頂的藻井圖案,也是富有獨創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解放後在陝西西安附近發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壽、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畫。這些作品色彩鮮艷,場面宏偉,生動活潑,內容極其豐富。如李壽墓中的牛耕、耬播、牛欄、牛車、雜役等圖,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情景。李賢、李重潤等墓中的出行圖、游獵圖表現了封建貴族的窮奢極侈生活,客使圖描繪了國內各民族的親密關系和對外的友好往來,打馬毬圖形象地記錄了當時馬毬運動的場面,這些壁畫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10、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有歷史記載並且有摹本傳世的畫家,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確有歷史記載並且有摹本傳世的畫家,他們是魏晉時期的曹不興、衛協、顧愷之等人。(ps:曹不興畫作今已不存)
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著名畫家。被稱為「佛畫之祖」,是文獻記載最早一位傳奇畫家。
衛協,西晉畫家。師於曹弗興,與張墨並稱"畫聖"。有《七佛圖》、《穆天子宴瑤池圖》、《大、小列女圖》、《高士圖》、《伍子胥圖》、《醉客圖》、《張儀相鹿圖》、《詩·黍稷圖》、《白畫卞莊子刺虎圖》、《吳王周師圖》並傳於世。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盪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