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南畈的風俗

南畈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2 00:49:27

1、上巳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上巳節吃什麼食物好

導讀:上巳節是三月三,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上巳節的食物很有特色,味道也是上佳,所以每年上巳節都能活吸引很多人前去參加。如今上巳節就要來臨,你知道上巳節吃什麼傳統食物?上巳節吃什麼食物好嗎?以下是我盤點的上巳節食物,感興趣的朋友去看看吧。

上巳節吃的傳統食物有薄餅、糯米飯、蒿子粑粑、雞屎藤、薺菜、艾葉糍粑等等。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據傳之前百姓曾用薄餅祭祀在戰爭中去世的親友,到了後來百姓就有了在三月三吃薄餅的習俗了。

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在壯族人民的眼中,五色糯米飯代表著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是用來招待客人的最佳食品,也是用來祭祀的貢品之一。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稱蒿子粑。是傳統江南青團衍生出來的另一種做法。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蒿子粑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物,因此有許多人都非常喜歡這種食物。

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用雞屎藤做成的面條,味道清香甜美,是當地人十分喜愛的一種食物,除此之外,雞屎藤還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

薺菜

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每年三月初三的時候,人們都會吃新鮮的薺菜,據說薺菜具有去風濕、清火的功能。

艾葉糍粑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將採摘回來的艾葉剁碎後與糯米粉、黃糖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做成糍粑了,這種糍粑吃起來非常的美味,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

甜酒發糕

自古以來,廣西的壯族人就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不變。廣西有些人過清明,也有些人過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點心是甜酒發糕。而廣西壯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掃墓的時候,不僅要拿甜酒發糕作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後,自己也要食用,據說可沾染福氣。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縣畈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有吃小蒜粑的習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臘肉和大米粉製成。據說在很久之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的鬼節之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盪。小蒜味辛性溫,吃小蒜粑能散寒殺蟲、驅逐鬼魔。

上巳節節日簡介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游肪停滿燒香濱。嬸嬸山麓雪浪鄉的農民,有快船比賽風俗。上午,各村青年搖著快船,滿載村民,趕至輝躥山看廟會,游節場。午後,快船集中到葛埭橋附近的長廣溪參賽,看過迎神賽會和游節場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顯神通。接著由表演中涌現出來的佼使者自由結合,以兩船為一組進行比賽。小組優勝者再自由結合,依次比賽,直至決出冠軍為止。 比賽時,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河中船如飛箭,急流勇進,甚為壯觀。上巳節也稱女兒節 。

2、六安有哪些習俗、文化活動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風純朴,風情獨特。美麗的山川,豐富的飲食,尋常的起居,日常的勞作,都演繹成美好的傳說和地方掌故,寄託著皖西人民對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一、風土人情 六安風土人情具有豐厚的歷史沉積和古樸之風。 1) 居住 舊時皖西地區以農為本,安土重遷。建宅時,要求前闊後高,「宅坐青山龍虎地,門迎綠水...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風純朴,風情獨特。美麗的山川,豐富的飲食,尋常的起居,日常的勞作,都演繹成美好的傳說和地方掌故,寄託著皖西人民對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一、風土人情
六安風土人情具有豐厚的歷史沉積和古樸之風。
1) 居住 舊時皖西地區以農為本,安土重遷。建宅時,要求前闊後高,「宅坐青山龍虎地,門迎綠水鳳凰池」(後山前水),「寧要青龍高萬丈,不要白虎抬頭望」(左高右低)。門向多取東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與山牆、煙囪、水流、廁所、道路相沖。古時城鎮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當」,謂可祛邪消災。
2) 飲食 舊時沿淮地區多食麥、豆、山芋,山區多食玉米、小麥、山芋,圩畈丘崗地區多食稻米。城鄉人民均有自己動手加工食品習慣,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節制豆醬,立冬後腌花菜蘿卜,冬至後腌魚肉家禽,春節前做糯米年糕。六安人歷來好客,舊時宴席菜餚一般為八樣、十樣,即「八大海」、「十大海」。
3) 婚嫁 舊時婚姻之事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婚嫁方面,一般經過提親、定親、送日子(選定婚配日期)和成親四個步驟,彩禮的輕重、程序的繁簡,以雙方經濟為基礎,經過男女雙方協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見。 提婚,又稱「提媒」;訂婚,又稱「下書子」;結婚,也稱「完婚」。完婚當天,男方備花轎、新衣、禮物,由媒人率迎親隊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飯」,後由親人背至轎上,嫁妝前行,花轎隨後。繞至男家,新娘由人攙扶從紅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禮,後入洞房,飲圓房酒,鬧新房。為烘托喜慶氣氛,有「贊喜句」之風俗,一人唱賀,眾人道好,賓客也可對新婚夫婦適度嬉戲逗樂,謂「新婚三日無大小」。完婚後,還有回門、會親等事。
4) 喪葬 一般經過去世、出殯、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磚建成的櫃屋裡放置)和下葬四個環節。在人行將去世時,子女應趕至死者面前送終(俗稱「送老」)。柩放1-3年後,入土下葬。隨著喪葬文明的發展,火化率也逐漸提高,喪葬程序得以簡化。
5) 生育 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報喜,第三天產婦要用艾水熏澡,嬰兒也要洗澡,稱「洗三」。在小孩滿月時,要請親朋好友喝「滿月酒」。周歲時(俗稱「抓周」),親朋好友道喜祝賀。到10歲時,也有做10歲生日的。人到60歲時,兒女們要為父母做「六十大壽」(做九不做十)。以後逢生日,也做壽,但一般沒有逢十做壽場面大。
6) 禮儀 舊時禮儀習俗主要有:迎客,賓至主人出門揖迎,賓前主後,入室後讓上座,獻茶敬煙。坐席以8人或10人為滿,坐次視桌面縫線而定,縫線直對門向,則中堂左側為上,右側為次。敬奉煙、酒、飯、茶等物時均雙手捧呈,神情專一,目不斜視。見面,常見者互相問候,拱手作揖;不常見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輩見親友,應先招呼。
二、節慶習俗
六安節慶風俗多彩多姿,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1) 春節 春節習俗很多,大多屬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類的祝願和盼望。如臘月十八、十九兩天為「掃塵日」,除舊布新,祈求康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為「小年」,祈求平安。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夕」,貼春聯,掛新畫,結綵燈,放爆竹,點花燈,吃團圓飯,合家守歲,翹盼新春。除夕與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為「過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2) 元宵節 「正月十五大似年」,「早過十五晚過年」,是六安的傳統。早餐元宵、餃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銅錢或硬幣,吃上者謂可「交財運」。早餐後,或趕會,或觀燈,或逛集,或玩樂。是夜,城鄉大鬧花燈。在城鎮,燈會巡禮時,所經居民、店鋪門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煙、糖之類;在鄉村,燈歌隊、龍燈隊競相出場表演,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3) 端午節 盛行包粽子、賽龍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棗仁粽、肉餡粽、豆沙粽等,有葷有素,花色繁多。至於賽龍舟,更是一種氣勢壯闊的水上競技活動,下水龍舟扮成青龍、黃龍、白龍諸色。舟上劃手身著綵衣,結扎齊整,雙手執槳,分坐船舷,擊鼓者則立船頭。一聲令響,數舟齊發,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歡聲雷動。
4) 中秋節 有「早過端午晚過節(中秋節)」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氣清,月輪慢轉,家家在庭院、門前或樓台擺上桌椅,備齊月餅、水果和茶水,邊吃邊敘,親情融融。在農村,除了賞月、品嘗食品之外,青少年們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龍火獅,天上人間,飛彩流霞。待一切平靜之後,三五成群的孩子們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謂「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莊稼,摸著不同的莊稼就有不同的兆頭,是一種充滿神秘、冒險和人生嚮往的樂事、趣事。

3、誰知道諸暨的民風民俗

1、方言

諸暨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 

2、婚俗

諸暨婚俗歷史專比較久,很多東西保存屬的好,一頂八抬花轎,兩側各有身著清一色長衫的六名行郎壓陣保駕。行郎由男方延請,在吹吹打打的迎親中,他們手提轎燈,前呼後應,顯得特別招眼,把男方炫耀虛榮的戲唱足了。

(3)南畈的風俗擴展資料;

諸暨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北鄰杭州,東接紹興,南界義烏--金華,區域面積2311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24個鎮鄉,常住人口在150萬左右,是浙江省城鄉體系規劃和新型城市化"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環杭州灣城市群大城市培育對象。

2012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10.7億元,財政總收入92.6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107元,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十強。 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秦時置縣,歷代未廢,1989年撤縣設市。

歷史上,諸暨曾出過王冕、陳洪綬、楊維楨等書畫名家;近現代以來,涌現出俞秀松、汪壽華、張秋人等一大批為革命獻身的志士仁人,孕育了12位兩院院士和130多位將軍。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稟賦,造就了諸暨一方秀麗山水。

4、桐廬有哪些風俗

過年吃年糕,元宵節吃湯圓

5、羅田的風俗有哪些

羅田風俗:
羅田人文歷史悠久,四時八節傳承有序,鄉土風情特色鮮明,民間文化五彩紛呈。羅田的四時八節繼承傳統節日,以農歷為序,以農事節令為主,穿插祭祖、酬神等內容,糅合本地生產、生活的特點舉行節慶活動,地方氣息濃郁。主要節日是春節(包括小年、大年、元宵節),其次是清明、立夏、七月半、中秋,還有春社、花朝、端午、半年、重陽、臘八等。
春節:羅田人把春節叫做「過年」,從頭年臘月二十四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都是過年的時間。每年一進臘月,家家戶戶都忙著置辦年貨,縫新衣、殺年豬、磨豆腐、扯掛面、打糍粑,還要除揚塵、洗衣被、鋸劈柴、扎龍燈、寫春聯。春節期間,人們放下農事,舉行一些祭祀活動,接客算賬,走親訪友,看戲觀燈,非常清閑自在。春節實際上既是農民辛勤勞動一年的物質和精神補償,又是來年繼續辛勞的休整。
小年:羅田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主要是送灶神和接祖人。鍋灶是羅田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傳說有灶神掌管,民間稱為「司命菩薩」,替天帝體察民情善惡。過年時,灶神要上天宮述職,人們擔心他隱善揚惡,在天帝面前誇大人間的壞事,使天帝降禍於民,就虔心誠意地恭送灶神。送灶神時,點燭燒香,擺放糖果糕點,鳴放鞭炮,叩頭作揖,祈求他上天多說好話,莫說壞話。接祖人是一種祭祖的方式。在家裡擺上一桌酒菜,以雞、魚、肉作為三牲,燃燭焚香,放鞭燒紙。一家之主虔誠敬酒,口念敬語:「某祖某妣,回家過年。」司酒三巡,然後上飯。接罷祖人,全家人才圍坐酒席,開始享用年飯。以往還有一項禮儀,家長要親往祖人墳台,彎腰屈背,作恭請之態:「某祖請回家過年!」現在一般沒有這樣的形式了。
大年:羅田大多數人家在臘月三十過大年,也有少數姓氏家族定在臘月二十八。過大年這天,分別有清早吃年飯(又叫「還福」、「吃團圓飯」)、貼春聯(還貼門神、福字)、夜晚吃談年飯、守歲等項內容。年飯過去在清早吃,有人說是防止陌生人闖入,不吉利;有人說是防止討債者上門,影響全家人團圓。羅田人的年飯很富實,一般都傾其所有。羅東羅南用碗缽裝菜,弄個十碗八碗。羅西羅北用掛鍋席,有十幾樣菜餚下鍋。吃年飯前先敬祭祖先,燃紅燭,焚香煙,燒紙錢,放鞭炮,跪拜禱告,敬酒上飯,禮儀莊重。吃年飯時,全家男女老少相互敬酒讓菜,氣氛融和。為了增強過年的喜慶色彩,家家戶戶帖對聯,有的人家把所有門窗都貼上,有的人家只在大門旁貼一副。除對聯外,還在大門上貼門神,門神有的是唐朝兩位開國大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恭,有的是哼哈二神仙。在大門頭上倒貼福字,在廳堂門上貼財神和連年有餘的年畫。三十夜的談年飯與早上的「還福」差不多,菜餚豐盛,氣氛熱烈,不過再不必敬祖了。守歲是在吃談年飯之後。傍晚,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前堆放柴草燃燒煙火,此習俗相傳願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聯絡信號。在家裡火塘中燒旺火,表示日子越過越紅火。羅田山區人特備干樹兜和劈柴作為三十年火的燃料,勝利一帶流傳民歌:「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年火旺了,全家人圍坐火塘,邊吃瓜子花生邊談天,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守歲一直到深夜才「納福」(上床睡覺)。「納福」前,放鞭炮「封門」,表示一年圓滿。現在,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守歲一般不燒年火,而是打開取暖器,全家一起看春節晚會節目,時到夜晚十二點,燃放煙花炮竹迎接新年。
新春: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新春,主要活動通常是探親訪友,羅田稱作「拜年」。正月初一放鞭開門,稱為「出方」,早餐是糍粑肉面。早飯後,鄉鄰四舍相互拜年,塆落里鞭炮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從正月初二起,親朋戚友串聯拜年,大路、村道上穿紅著綠的拜年客絡繹不絕。根據拜年客人親疏主次,選擇合適的日子吃「開張飯」,筵席豐盛,一般都添人進口。新春時,民俗表演活動廣泛開展,有龍燈、獅舞,有采蓮船、蚌殼精,有玩大頭、趕柳絮,有說古書、唱小戲。金龍彩獅先走家串戶,「喝旦頭」拜年,然後在塆子寬敞處表演節目,男女老幼都興高采烈。
元宵節:正月十五,也稱「團圓節」。這一天,羅田時興看花燈、盪十五。白天,人們有的集中到街市或大塆子,看龍燈、獅舞、采蓮船等表演;有的到集市閑逛或購物。晚上,家家戶戶點起亮燈,晝夜不息。有民謠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過了十五沒洋經。」傍晚,到祖先墳墓前「送亮」,擺放供品,點上蠟燭,焚燒紙錢,叩頭祭拜。晚餐有的是酒宴,有的是吃元宵。
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為二月二日,俗稱「土地公公生日」。村民端著供品和香紙火炮,到塆前或畈中的社廟里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社日時,羅田盛行吃軟萩粑,稱為「社日粑」。軟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葉柔而絨,撕開可拉絲。用它與糯米粉糅合做粑,呈暗綠色,有一種清香美味。軟萩粑有甜餡、咸餡兩種,甜餡是黑芝麻糊與紅糖拌合的,咸餡是臘肉丁、腌菜與香蔥拌合的。
花朝節:二月十五,民間傳說是「百花生日」。但羅田是山區,這時還很少有花朵開放,無花可賞。羅田南部地區時興吃「棉花坨」,寓意是棉花豐收。這是一種用嫩蒿糅糯米粉做成棉花果形狀的食物,有甜餡或咸餡,蒸熟即食。
清明節:清明既是農事節日,又是祭祀上墳的節日。清明時節,羅田農村開始犁田打耙,為春耕作準備。這一天,人們備辦香燭火炮、紙錢紙花、酒菜供品,到祖先墳墓祭拜。清除祖墳的雜草荊棘,清溝排水,在墳前插花燒紙,跪拜祈禱,盡顯孝子賢孫的本色。
立夏節:是重要的農事節日。此時,水稻、棉花亟待苗秧下種,小麥、油菜即將收獲,是大忙季節的開始。羅田西部、北部尤其重視立夏,家家戶戶割肉打酒,殺雞扯菜,大吃一頓,稱為「杠腳肚子」。
端午節:五月初五稱小端陽,五月十五稱大端陽。羅田沒有大江大湖,所以不劃龍舟,只有「插艾」和「吃粽子」兩種習俗。羅田艾葉豐富,田頭地角隨處可采。人們把艾葉紮成把,掛在門頭窗檐,據說可以避邪,實則是去暑熱、殺病菌。羅田人還將艾葉晾乾保存,經常用來泡水給小孩洗澡,保健效果極佳。羅田的粽子實際上就是糯米坨,以糯米加上紅豆泥、棗泥、肉丁、蓮米、花生之類的佐料製成,用荷葉或芭蕉葉包裹,清香可口。
半年:羅田人以六月六為半年,有「嘗新」的習俗。煮新米飯,吃時令鮮菜,還採摘早熟瓜果,既賞新又嘗新。羅田時興「送半年」,即未婚夫向未婚妻送半年禮,除魚肉蔬菜、衣帽鞋襪外,蒲扇必不可少,以此表示婆家關心未來兒媳,要過好暑熱炎天。
七月半:本名「中元節」,羅田俗稱「七月半」,羅西、羅北最為看重。古代在此日舉行盂蘭會,招待亡魂。羅田的習俗是「燒包袱」和「潑水飯」。燒包袱就是燒紙錢。把印好的紙錢包成方形小包,包多少由主人家自定,一般有十幾個至數十個。包面寫上收用紙錢者的稱謂,俗稱「號包袱」。用柴火架起包袱,放鞭敬酒後點火燃燒。包袱有兩種,一是給主人先祖的,二是給孤魂野鬼的,一方面是孝敬祖先,另一方面是施捨游神,其用意是廣求平安,去禍免災。「潑水飯」是准備一些酒菜飯食,在戶外祭奠孤魂野鬼,把酒水飯菜倒在野外,讓其享用,使孤魂野鬼不進屋裡犯事。
中秋節: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以「團圓」為主題,飲菊花茶,喝團圓酒,吃月餅,賞明月。向親友師長贈送果品、月餅,禮儀深濃。古時有「摸秋」之習,趁月色去田間地頭偷摘別人家的瓜果,以此作為游戲,也無人責怪。
重陽節:九月初九,自古就有登高、賞菊的習俗。親朋戚友邀集一起,或登高望遠,或賞菊品茶,樂趣良多。今為老人節,活動更為豐富。
臘八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過去是以五穀雜糧為主,煮一鍋秥粥,清香四溢,讓人口味打開。現在通常以秈米、糯米、紅豆、花生、蓮米、紅棗、栗米、肉丁等原料熬制,又稱「八寶粥」,口味和營養極佳。傳說古時,一個富家子弟敗家了,時至臘月,飢寒交迫,就用掃倉的一點五穀雜糧熬了一餐粥,活了命,又重新發家。後來,他每年臘八這天就用五穀雜糧熬粥吃,並以此告誡子孫要勤儉致富。從此之後,吃臘八粥就成了一種民間習俗。
羅田以往還有各種廟會、家祭之類的習俗慶典活動,由於時世變遷,趨於消失。

6、上巳節吃什麼,有哪些傳統美食

上巳節是哪一天
上巳節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起源於洛陽,洛陽乃千年帝都,角角落落都藏著文化。相傳,周公當年率領能工巧匠,費盡移山之力營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後,他登上邙山,看見城中街巷井然,又見洛水蜿蜒,繞城東去,內心十分喜悅。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邊集結,要舉行一項大型活動。這一大型活動就是依據殷人舊習,在春陽初上、寒氣未盡、乍暖還寒、容易得病之時,讓大家到洛水邊舉行「祓禊」活動,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巳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薺菜煮雞蛋
在湖南地區有著三月初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而薺菜的諧音是「聚財」。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薺菜煮雞蛋不僅可能祛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因此,民間有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民諺。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人把五色糯米飯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的象徵,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
蒿子粑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長江以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據傳,「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甜酒發糕
自古以來,廣西的壯族人就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不變。廣西有些人過清明,也有些人過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點心是甜酒發糕。而廣西壯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掃墓的時候,不僅要拿甜酒發糕作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後,自己也要食用,據說可沾染福氣。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縣畈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有吃小蒜粑的習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臘肉和大米粉製成。據說在很久之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的鬼節之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盪。小蒜味辛性溫,吃小蒜粑能散寒殺蟲、驅逐鬼魔。

7、湖北羅田縣的人性如何?風俗習慣有哪些?

你要記住羅田好的沒學會,外面壞的都學會了!麻將館扎堆!賓館扎堆!

8、三月三吃什麼傳統食物

薺菜煮雞蛋

在湖南地區有著三月初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而薺菜的諧音是「聚財」。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薺菜煮雞蛋不僅可能祛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因此,民間有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民諺。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人把五色糯米飯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的象徵,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壯族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但因語言差異,不同地域的壯族人對五色糯米飯有不同的稱。有的叫餱能,還有的叫烏米飯、青精飯、五色飯、花飯等。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稱蒿子粑。是傳統江南青團衍生出來的另一種做法。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每年三月,家人采來粑粑蒿的嫩葉,洗凈,然後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圓的粑粑,放入鍋內,用旺火蒸熟,吃起來軟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習俗是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靈所侵。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人們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甜酒發糕

自古以來,廣西的壯族人就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不變。廣西有些人過清明,也有些人過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點心是甜酒發糕。而廣西壯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掃墓的時候,不僅要拿甜酒發糕作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後,自己也要食用,據說可沾染福氣。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縣畈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有吃小蒜粑的習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臘肉和大米粉製成。據說在很久之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的鬼節之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盪。小蒜味辛性溫,吃小蒜粑能散寒殺蟲、驅逐鬼魔。因此,人們會在三月三這天,將小蒜粑、大米飯和豬肉等祭品放在祖先墳前,以示緬懷之意。

9、河南話 南畈 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發音應該是"nen fen er",意思是,你不服氣?

10、上巳節要吃什麼 上巳節傳統美食盤點

導讀:作為傳統節日,沒有傳統美食自然稱不上傳統,有些節日就是靠著特殊的美食存留至今的。上巳節雖不是因美食而出名,但是上巳節的美食卻是極為特別,人們嘗過後總是念念不忘。那麼,上巳節要吃什麼?上巳節傳統美食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對上巳節傳統美食盤點,一起去瞧瞧吧。

蒿子粑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長江以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據傳,「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蒿子粑粑

在湖南地區有著三月初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而薺菜的諧音是「聚財」。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薺菜煮雞蛋不僅可能祛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因此,民間有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民諺。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人把五色糯米飯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的象徵,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

甜酒發糕

自古以來,廣西的壯族人就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不變。廣西有些人過清明,也有些人過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點心是甜酒發糕。而廣西壯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掃墓的時候,不僅要拿甜酒發糕作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後,自己也要食用,據說可沾染福氣。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縣畈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有吃小蒜粑的習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臘肉和大米粉製成。據說在很久之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的鬼節之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盪。小蒜味辛性溫,吃小蒜粑能散寒殺蟲、驅逐鬼魔。

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雲南曲靖農村,同樣有很多人喜歡吃雞絲藤。但曲靖不像瓊海、北海等地會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專門吃雞絲藤,帶有很隆重的儀式的味道。在那裡,只要是雞絲藤發嫩芽的日子,當地人家就採摘下來食用了,或用來炒肉,或是素炒,或是涼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簡單自然 。

三月三為什麼要吃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葯。在中葯里,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