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漳縣喪葬風俗

漳縣喪葬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21 14:26:32

1、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在中國,一直都把生死之事看得同等重要,所以在民間辦喪事也俗稱「白喜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習俗被簡化甚至遺忘,特別是喪葬白事,更少涉及,如遇上則讓人很是困擾。接下來我們就探討喪葬的習俗有哪些?

首先是指路:需要為離世親人舉行相應的儀式跟活動指路,讓逝者認為這個地方是干凈的,是享福的。其子女要親手給逝者床上准備好的白布衣、藍褲。並且燒毀逝者的遺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

在死者死亡後家人應當盡快地向親友發出報喪帖,或登門通報死訊,對於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舉辦追悼儀式日期。其次是停靈:在民間停靈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然後舉辦追悼儀式。在某些地區,會請當地的「先生」,測算合適的時間舉行追悼會。

過去出殯時,親屬都需要披麻戴孝。一般親友要在家屬的陪同下,在靈前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現在因殯葬改革,有所不同,遺體需要火化,所以送葬時一般都是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在過去,根據逝者的經濟狀況,窮富不一樣,都要有死牲畜祭獻,供品可親戚分食,也可給幫忙的親友出殯後回來食用。按照習俗,還需要焚燒元寶、黃紙、紙制家用品等。最後還需要服喪,近代變更為祭七,所謂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者七七。需要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跟周年。在服喪期間,要穿素服,吃素食。

2、女兒上百日墳准備東西

女兒上百日墳准備東西

女兒上百日墳准備東西,在中國當老人死去以後又很多的習俗,特別是百日上墳的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一天,講究的內容也很多,那女兒上百日墳准備東西是什麼呢,接下來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

女兒上百日墳准備東西1

百日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上墳的的通常程序是:修正墓地、上香、上祭品、敬酒、燒紙錢拜祭、放炮送別。

另外,傳統習俗認為,祭祀必須要上香,因為燒香的裊裊清煙不僅是祭拜者和先人的溝通橋梁,香也是供養三界(佛、神、鬼)的佛寶。

古時風俗

百天祭日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死後百日頭上叫「百期」,文稱「過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

舊時喪葬禮俗,孝子百日內不宴客,不飲酒娛樂,不到別人家去、不剃頭、甚至不洗澡,也不換衣服,謂之「百日守靈盡孝」。過了百日,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漸減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時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頭繩,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頂、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陝南的孝子在剃頭時,後腦勺上要留一撮頭發,以示守孝,因古人認為「發膚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養育的恩德。

女兒上百日墳准備東西2

百天祭上墳送什麼花

哀悼、祭奠、葬禮用花一般選用淡雅素潔的鮮花。

哀悼、祭奠、葬禮用花的主要形式是敬獻花圈。當今的花圈一般用各色紙張作成,成有用鮮花製作的。這類花材主要有白色蓮花、百合、菊花等淡雅的花卉,花圈正中寫有一個大的「奠」字。兩邊都扎有白、黃、紫、藍等彩色飄帶。上聯寫逝者稱謂和祝詞,下聯寫送花圈的單位或個人姓名。

這方面傳統用的悼詞有:萬世流芳、音容宛在、駕鶴西歸、榮登極樂等,也可根據逝者生前的性格、愛好、成就等自行擬定。現在是花圈和盆花的扎制、擺放等都由殯葬機構在統一負責,此舉既有好處,也有不足的地方。有的逝者子孫和悼念者,特別製作了葬禮花圈、花籃或大型花束,擺放在靈堂遺體或遺像前,同時還有香燭、紙線和水果,哀悼懷念之情氣氛更加濃厚。

百天祭日的講究和規矩

舊時喪葬禮俗,孝子百日內不宴客,不飲酒娛樂,不到別人家去、不剃頭、甚至不洗澡,也不換衣服,謂之「百日守靈盡孝」。過了百日,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漸減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時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頭繩,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頂、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陝南的孝子在剃頭時,後腦勺上要留一撮頭發,以示守孝,因古人認為「發膚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養育的恩德。

提醒大家,死後百日頭上叫「百期」,文稱「過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這天死者的一般親戚不來,但死者的親屬及近親中的晚輩如侄兒、外甥、已出嫁的女兒等必須上墳祭祀。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墳上去請靈,到墳前先燒紙祭奠,然後將「牌位子」頂在頭上,至大門口,子女哭迎,天黑後燒夜紙祭奠,次日早飯後,再到靈牌前哭祭,名曰「燒百日紙」。

居喪期的禁忌

所謂的居喪期是從臨終者氣絕亡故開始到服孝期滿為止。實際上,居喪期可以分為初終期、葬期、守孝期,如果有停柩待葬,則可加一個停柩守靈期。

在居喪期期間通常都有一些禁忌,其中居喪期禁忌最普遍的是:喪家的卑親必須脫掉冠履,披發跣足,換上素服;婦女去掉飾物,不得華服;孝男等在一段時期中禁止理發,也不得會晤賓友、赴宴、娛樂和入宮廟拜神等。

東北黑龍江璦琿等地人居喪期的禁忌為了表示悲哀,在老人死後百日內,男不剃發,女去首飾。

望奎人則是父母俱歿者,男不滿百日不剃發;存一者,九十五六日即剃。

而綏化等地稍有差異,通常是百日男不剃發,女不首飾。

據文獻記載,吉林通化地區居喪期的禁忌多一些,「凡喪三年者,百日理發,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與吉事、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期之喪,二月理發,在喪不婚嫁。九月、五月者,逾月理發,在居喪期均不與宴樂」的禁忌。

而在遼寧遼中一帶,喪家居喪期間,喪子需寢苦枕塊,食疏粥,不茹葷。

在京畿的良鄉等地,初喪之日,禁忌飲酒,不茹葷,不娶親,不作樂。

在河北晉縣一帶,老人死後,孝子們在居喪期禁忌內百日不剃發。固安的孝子百日不理發,三年內不赴宴會,有的則守在墓地上。

而在文安等地,喪家百日內,不茹葷、飲酒。雄縣的孝子居喪,不御葷酒,不赴宴會,居官者回籍守制,士子不應考試,同時也需要百日不剃發。

清河一帶的古禮居喪期的禁忌是人子居喪,「不飲酒,不茹葷,不作樂,不居內室。故孟獻子禫而不樂,比御而不人」。而「至今日居喪,惟以素服為表示」。

山西居喪期的禁忌也如此,山西榆社一帶的喪禮過程中,從成服之日起,主人及兄弟始食粥,不得葷食,不得宴樂等;但「九月之喪者」,可以飲酒食肉,但不與宴樂,「小功以下,大功異居者可以」;在下葬並做了「歸虞祭」後,「主人、兄弟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寢席枕木」,仍有一些禁忌。

翼城一帶,親喪後百日內,「孝子不出門,不用俳優作樂宴賓,惟以哭奠為重」。

陝西居喪期的禁忌也一樣,如宜川人在辦喪期間,「子百日不剃頭,侄及孫七七不剃頭」。在米脂,「百日內,孝子不剃發,不與慶吊筵宴(間有不茹葷酒者),故不出街」。

甘肅漳縣一帶也同樣,初終時,喪家卑親「散發哭泣擗踴,寢苫枕塊,不茹葷」。

山東也如此的居喪期的禁忌,如冠縣等地,「長子居喪,四七日不出門,百日內不理發。闔家守制,不動音樂,不貼春聯,不衣錦艷,不舉慶典。每年除夕,孝子等手提香楮赴墓焚化,歸途號泣,招魂還家,取其爆竹歲除,來格來饗之義。

以上禮節滿三年則除之」夂泰安人同樣,家有老人去世,孝子得閉門不出,不能會客,不能赴宴,不得吃魚肉等葷腥之物,也不能喝酒,百日之內不得理發,以表示孝心與哀痛。

在湖南永州一帶居喪期的禁忌中,家中老人死後,喪家的至親49天內禁止剃發。在嘉禾一帶,「凡居喪未葬,柩前為位,朝夕哭,饋食如生。夜則藉地卧柩下,同於寢苫枕塊,或架榻其側,名為伴亡」。此外,還需「蓄發四十九日,在喪,禁赴宴觀劇,甚至服中生子有議」。

在居喪期間的禁忌中,特別是在下葬之前,廣州一帶,不允許孝子、孝眷等喝酒、吃葷、洗臉甚至刷牙等。

據民間的說法,如果違反這些禁忌,死者的屍體會發脹。同時,也不許喪葬期間夫妻同床,認為這樣做會使棺材破裂,危及後人。

廣西桂平等地的古喪禮中居喪期的禁忌是「男子括發,婦人髽。 清世官民平居皆剃發,至居喪則親歿百日方剃,其無職官、科第者,以四十九日為期,此蓋參從佛法,以人死七日之數自乘得四十九日為滿七。

凡喪家於卒哭日剃發,士族百日卒哭,平民則多以滿七卒哭,故剃發遲早略異」。榴江一帶則堅持孝子於七虞之內不剃發,三年不嫁娶。

貴州平壩一帶,喪家在居喪期中同樣有些禁忌需執行,如居喪期間,「衣服不用絲織品、紅紫色,大門貼素對聯。女子禁胭粉首飾,成服後百日內不扯臉。男子成服後百日內不剃發」。

同時,也「不坐上席,不飲酒豁拳,成服後百日內男女絕對不與慶吊等類」。

在四川合江等地在49日內,喪主以下不飲酒食肉,「不脫垤帶,不剃發,不與宴樂,女子去簪珥,禪以前不服絲綉。春聯用素紙,而婚嫁及之官應試均有限制」。

江津等地也有一些居喪期的禁忌,「凡喪家男女,新喪日內男子不剃發,女子去簪珥,服期未滿不慶吊,不婚嫁,服色尚素,不衣絲綢,春正桃符、門聯亦用素紙書寫。士夫之家,服期內不之官,不應試,閉門讀《禮》,不忍忘親也。民國以來,守禮者尚不失舊制,開通之士破迷信而不用僧道、地師,近於禮也」。

雲南省宜良一帶,長輩去世,通常應居喪三年,百日內不飲酒,不赴宴,不剃發,期年內不婚嫁,至今風俗不改。祿勸人居喪需三年,而在百日內不飲酒、不赴宴、不剃發,期年內不婚嫁。

鎮雄一帶則是49日內不剃發,而且也不食葷酒,周年內不嫁娶。

而台灣的漢族,舊時服父母之喪,百日以內須服麻衣,而且不能理發,百日後才可剃發。此外,還需「用麻布條扎腕,至七旬換白布條,至百日脫扎」。 女兒嫁出者,其帶孝方式多以手尾錢寄於娘家靈桌上,限於歸寧致祭時始帶之。

而在現代,居喪期也有許多禁忌,如孝男不得穿華麗的衣服,不著皮鞋,不修臉,百日內不理發,不會晤客人,不赴宴、看戲、娛樂,不得人廟宇祭拜神靈,不得夫婦同房等。孝女也須換上素衣,不帶飾品,一直到百日卒哭為止。

特別是 在殮葬之前,更要嚴格遵守,以免惹來 災禍,帶來不吉。

3、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3)漳縣喪葬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4、福建葬禮規矩與風俗有哪些

在 福建文化 中,傳統喪葬禮儀是十分受到重視的。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地方摒棄了封建迷信還有繁瑣的喪葬舊俗,但是在福建民間一般還是按照的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舉辦葬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福建的傳統喪葬都有什麼樣的風俗習慣吧。

送終
「養老送終」自古以來都是晚輩對長輩義不容辭的責任。長輩臨終,子孫眷屬須日夜守護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須設法(如派人通知、寫信、打電話、發電報等)把他們召回。

子女聞訊後,必須盡快趕回侍候老人,即使遠隔重洋在異國他鄉,也要盡可能地回家為老人送終,以盡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親、媳婦),還要及時通知娘家,不然會受埋怨甚至發生糾紛。

搬鋪
又稱徙鋪、出廳、入廳堂。中國古俗很講究壽終的場所,即所謂「死於適室」,「壽終正寢」。福建自古以來也十分講究「壽終正寢」,病危時要把病人從偏房寢室及時地搬鋪到正寢(正廳),志稱「疾篤遷居正寢」。

俗信正廳是房子中最神聖的場所,壽終於此是「死得其所」,死後在陰間才可以與祖宗、親屬團聚。若壽終於偏房側室,死者魂魄會滯留在寢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轉生。故在民間(特別是農村),老人病危時,只要神智清醒,往往會自己要求到廳堂去。若壽終於偏房寢室,子孫也有照顧不周之嫌,會招來非議。

報喪
報喪又稱訃告、訃聞、報亡、報死等,閩南一帶忌諱說「死」、「亡」字,又稱「趕生」。報喪旨在告知親友參加喪事,同時通告與死者有相沖克的人(如孕婦)不要近前。報喪之俗歷代相沿,並形成一定規則,很受民間重視。

小殮
以衣衾裹屍謂之小殮。在屍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屍。福建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流行「乞水」習俗,「乞水」又名「請水」、「買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屍。乞水時,孝男在前,一手持缽,缽內放一塊白布條,另一手持幡,孝女隨後,哀哭前往河邊或井邊乞水。

乞水時須下跪,投入水中的銅幣(今用硬幣)一般是12枚,且用紅絲線纏住。汲水時,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買水。」請水到家時,其餘孝眷佇立門前迎水入宅,將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兒子浴屍,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徵性地擦洗幾下。

志稱:「拭屍體前三後四。」浴屍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屍水,腳會裂開。在莆仙一些地方,專門熬煮五味水(五種青草葯熬成的湯水)為死者凈身。俗信浴屍便於死者往西方樂土。

守靈
浴屍更衣後,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哭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託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5、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
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報喪
親人去世後,喪主要盡快給親戚朋友報喪,但其事務眾多,千頭萬緒,無從分身,往往派其親族協助奔走發出訃告。報喪人到對方家不能進門。對出來迎接的,無論長幼皆須向對方叩首,再告知對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時出殯等。
入殮
分大小二殮。小殮主要是給死者沐浴、穿壽衣。一般在死者咽氣不久進行,因為時間長了,遺體僵直不好穿戴。壽衣的件數有嚴格的規定,男為雙數,女為單數。若是女性逝者,家人會給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鐲等,稱之為「壓殮」,日後撿骨重葬時取出給後輩婦女佩戴。還會把珠玉貝米之類放進死者口中,稱之為「飯含」或「含殮」。 大殮即入棺。蓋棺打釘時,土佬會問是否還有人未瞻仰遺容。這是防止有喪屬來遲,不及見親人最後一面而出現鬧喪的情況。 守靈 從死者去世到出殯之前,孝屬要日夜輪流守靈,主要是防止貓、狗等動物的闖入,也表示盡孝。
喪服 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關系不同的親屬。而斬衰是最重的喪服,主要適用於死者的兒子、未嫁女、兒媳。其用最粗的生麻製成,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來表示哀痛之深。  
弔唁 是喪葬禮俗中較重要的內容。與死者關系親疏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有許多區別。 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親接到噩耗後,首先要哭悼,再問明死因,然後不顧一切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後,先到靈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則流行一種叫哭奶(不管哭訴對象是誰統稱哭奶)的口頭文學,其內容大致是追述逝者過去的苦境和對死者的懷念。如女兒哭喪母: 母親養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無食無著,奶呀;艱難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兒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無留半句,奶呀! 丟下女兒,奶呀;(我)肝腸寸斷,奶呀! 哀聲痛切凄婉,聽者莫不落淚。 親友前來弔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靈的孝屬還禮後,弔唁者到靈堂正式舉哀哭悼。經禮賓人員勸慰,即到帳房交禮。其中多為六尺長的白、黑、灰、藍布。屆時用粉筆書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樣,即為挽帳,在出殯時舉出。 出殯 又稱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殯時間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時(上午10—11點),一些則在酉時(下午4—5點)。出殯時,先由道士收煞,門楣貼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詞,用劍腹連拍棺材頭三下,此即出殯命令。十六個杠夫應聲齊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靈幡作為前導,駕靈而行。隔數分鍾,杠夫們便齊喝一聲,意是警告路人迴避。 靈柩出村後,一般在村頭或村地堂等開曠地帶舉祭。開祭時,按親疏遠近關系先後進行拜祭。司禮者有大唱先生(負責喊唱並指揮祭喪儀式全過程)、引禮先生(帶領參祭者跪拜)、司尊習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點祭品逐一點獻)、讀文先生(讀祭文)。之後孝屬向先人作永別禮。
下葬 棺木抵達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腳印,將紙帛點燃投入,意為溫暖墓室,不讓先人感到寒冷。接著,棺木緩緩下放,經陰陽先生用羅盤校正坐向後,由孝子帶頭鏟土掩埋成堆。掩土時,人影忌投入墓坑內。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繞三圈後,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邊。回家時從另一條小路返回(忌從來路返回、忌半路回頭張望)。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