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八的風俗
1、初一到初八的風俗是什麼?
1、初一:除歲日
大年初一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初一盡量不動掃帚,不把家裡的東西往外扔,實在要掃就把門外面的東西往家裡掃,這叫「進財」。
2、初二:迎婿日
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要給娘家人發小紅包,以示生活幸福、美滿。
3、初三:赤狗日
傳說赤水大瀑布狗易怒,遇到會不吉利,這天少出門,減少與他人發生口交爭辯之事,在家靜養。
4、初四:迎灶日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說的「扔窮」。
5、初五:破五節
這天要趕走「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大家黎明起來放鞭炮,打掃衛生,剁餃子餡把小人趕走,包餃子吃。
6、初六:馬日
這天是商店酒樓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傳說這天12歲的男孩大受歡迎,因為12是6的倍數,寓意六六大順。這天也要把積攢的垃圾倒掉,叫「送窮」。
7、初七:人日
傳說從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古」,所以初七是人日。香港市民喜歡給孩子吃及第粥,希望他們將來考上狀元郎!
8、初八:穀日
這天也叫「順星節」,傳說諸星神下界日,天空星斗出的最全,如果天氣晴朗,這一年稻穀豐收!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生。這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2、臘八節有哪些習俗
農歷2020年臘八節的日期: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
臘八是一個多彩的節日,它既是春節的序幕,又是佛祖成道的紀念日。而它的形成,又與古代冬祭有關。
臘八節的別名是: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
在古代,「臘」與「蠟」兩字基本通用,指冬季祭神祭祖。因為這種祭祀在十二月舉行,所以便稱十二月為「臘月」或「蠟月」。自漢代開始,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即冬祭日)。自南北朝開始,改十二月初八為「臘日」,又稱「臘八」或「臘八節」。從此,臘八節便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固定下來。
臘八節的風俗,古代主要有兩個。一是祭神祭祖,其中祭祀的神靈有先嗇神、司嗇神、農神、郵表畷神、貓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蟲神八種。二是臘鼓驅疫,又叫「驅儺」,即驅逐疫鬼。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相公頭及作金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這些風俗,如今已基本不存。而臘八節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的最重要風俗,就是喝臘八粥。
臘八粥又叫「防風粥」。因臘八正逢數九寒天,喝粥可以禦寒,故有此名。通常的臘八粥,是用糯米和赤豆、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白果、松子、胡蘿卜等熬制而成。後來各地的用料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不但用料品種繁多,製作也更加精緻。如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就對北京地區的臘八粥作了如下描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這就比普通臘八粥講究多了。還有的只選淡色的糯米、薏米仁、菱角米、雞頭米、蓮子肉等原料煮粥,深色的雜豆一律不要,這樣熬出來的粥雪白透明,質地精細。然後將粥放在蓋碗或特製的粥盒裡,再鋪上蜜餞果脯、荔枝肉、桂圓肉、桃仁、松子、染紅的瓜子仁和青紅絲,還要擺出圖案和花樣,謂之「八寶粥」。
有文字記載的喝臘八粥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說:「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十二月》亦雲:「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歲晚節物》中更提到稱作「臘葯」的臘八粥:「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醫家亦多合葯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葯』。」這說明,在宋代,臘八粥的品種已十分豐富,喝臘八粥也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
明清以後,喝臘八粥之俗依舊長盛不衰。尤其可貴的是,其施捨、濟貧的用意得到進一步加強。最初,施粥主要在佛寺中進行。寺僧為答謝信徒,救濟貧苦百姓,常在臘八節這天煮粥施捨。後此風流傳漸廣,臘月初八這天,不但各寺院煮粥施捨,民間也爭相效法,親友間相互贈送臘八粥。誠如陸游詩中所言:「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至明清,朝廷及地方官府每到臘八節這天便開設粥廠,施粥救濟貧民。如清雍正年間,臘八節這天,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大鍋煮臘八粥,將粥分給眾人食用。京城的各條主要街道上也都搭有粥棚,向窮人施粥。此外,這天皇帝向文武百官賜臘八粥,皇後也向嬪妃、宮女賜粥。從宮廷到民間,都把喝臘八粥和送臘八粥當成一件表達友情和關愛的盛事看待,臘八節施粥也成了救助窮人的慈善事業。
除喝臘八粥外,臘八節還有一些與臘八粥有關的習俗,也很有趣。
許多地方都有在早晨喝臘八粥的習俗,所以天不亮就要煮粥。俗諺:「誰家煙筒先冒煙,誰家高粱紅透尖。」意謂臘八節這天誰家粥喝得早,誰家就能喜獲豐收。也有的將臘八粥塗於牆壁、樹木、門環等處,俗信可以攘除不祥,帶來好運。還有的將臘八粥塗在果樹上,據說可以使果樹茂盛,多結果實,即「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將粥塗在婦人背上,俗信可以多生子……
3、農歷正月初八有什麼習俗?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六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准備春耕。
廣州民間流傳的農歷新年習俗歌當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正所謂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又稱"窮子"。
正月初八:[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梓潼城西的長卿山,在唐代以前叫蠶婆山,山上有座蠶神廟,每年二月十五,凡是養蠶的農民都要到蠶婆山向蠶神燒香叩頭,祈求蠶神保佑蠶事順遂,蠶繭豐收。《九域志》記載:「梓潼有蠶絲山,每上春七日,遠近士女多游於此,以祈蠶絲。」另據《史記》記載:「蠶婆即蠶從氏,她教民種桑養蠶。」人們感恩懷德,立廟塑像以資紀念。漢代的司馬相如(字長卿)見蠶婆山風景宜人,寺廟清靜幽雅,遂鑿石室,刻苦攻讀,成為有名的文學家。唐明皇幸蜀時遂命名為「長卿山 」。
正月初八是「蠶過年」的日子。民間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別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等人和動物的「年」,這些都和農事有關,人們希望六畜興旺,人丁平安,蠶事順遂。同時,梓潼民間還有一個傳統禁忌,正月初八蠶過年時婦女不能用針線。據說,如果這天用了針線,蠶的眼睛會瞎。剝去迷信的外衣,也可看出人們對蠶事的尊重。
從史料記載和民間傳統習俗來看,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和「蜀人正月有春遊之習」有關,登高也是春遊。以前「春上七日」蠶農上蠶神廟「以祈蠶絲」,後來和初八蠶過年相結合,於是形成廟會。
4、大年初二的習俗有哪些?
一:媳婦回娘家。
要和丈夫一同前行,在我們這也成「迎婿日」。當然回娘家可不能空著手,要准備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必須是雙數,哈哈。午飯要在娘家吃,不過晚飯前就要趕回婆家。現在社會中,在娘家留宿也是可以的。
二:開燈。
過年要連續三天家裡燈火通明,即從年三十開始,一直到大年初二,連續三天,將家裡所有的燈全部打開,寓意人丁興旺。
但是,到了大年初三,除了正常照明的燈亮外,其餘的燈就不用燈火通明了。
三:北京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四:不向人討債
過年期間不管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在一整年都會很倒霉,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5、臘八節有什麼風俗
臘八節,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後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
臘八粥
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臘八醋
傳統臘八節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蒜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麵食,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
6、臘八節的風俗及寓意是什麼?
臘八節的風俗:在這天人們會吃臘八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臘八節寓意:在我國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在南方臘八很少提,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6)大八的風俗擴展資料: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說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
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7、臘八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臘八節的節日風俗如下:
1、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2、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3、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4、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5、麥仁飯
青海傳說中說,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
8、臘八節的中國傳統習俗介紹
臘八節的中國傳統習俗介紹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在民間這一天有著許多的習俗。
•祭祀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准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9、大八粥是哪一天的習俗
B:農歷十二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