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過年風俗祭灶圖片

過年風俗祭灶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20 10:53:30

1、祭灶的寓意是什麼

祭灶的寓意是:一、通過祭灶神,向上天神明和家人做一年來的工作總結;二、以掃年來除塵布新、辭舊迎新,三、以吉祥和飲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所以家家要打掃得乾乾凈凈,供上灶糖,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2、漳州過年有哪些風俗

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人們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開始。大年三十除夕:辭歲、插飯春花、圍爐、年夜飯、守歲。正月初一開正拜年:正月初一拜天、拜地、拜祖先、拜年之後,由家中長者打開大門,稱「開正」。

1、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人們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開始。

2、大年三十除夕:辭歲、插飯春花、圍爐、年夜飯、守歲。

3、正月初一開正拜年:正月初一拜天、拜地、拜祖先、拜年之後,由家中長者打開大門,稱「開正」。早餐吃甜線面及三碗干飯插上紅紙花,稱「飯春枝」。至親好友上門拜年,拜年的時間越早越顯誠意,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4、正月初二請女婿:女婿攜妻帶子回丈母娘家拜年,岳父母宴請後回家,不得留宿。

3、什麼是祭灶

祭灶,又稱「送灶」。每到臘月二十三,在民間有的地方俗稱過小年,這一天就意味著一年過去了,同時也預示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晚上的祭灶儀式,因各地習俗的相異,即表現的祭拜方式也就不盡相同,但基本上是上供、上香、祭拜、許願;有的地區吃餃子、供芝麻糖等,以期讓灶王爺吃得香甜,在上達天庭稟報時也多說點兒好話;也有的圍火(爐)守歲,以此恭送灶王爺等等。

祭灶時禮拜的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爺。據《禮記•祭法》中記有「王為君姓立七祀」,其中就有一祀為「灶」。灶神,道教早期稱為「昆侖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晉朝以後,又被稱為天地督察使,掌握上達天庭訴人善惡之職權。

灶王爺在一年中除了臘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外,其餘時間都會在自家的廚室之內,時刻觀察著全家人的言行舉止和是非功過。因此,人們也把灶王爺稱為「本家司命」之神,而加以供奉。

每到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全家人的善惡、功過的日子,故都忌諱打、罵,更怕做壞事,以冀望灶君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稱為小年。民諺曰:"二十三,祭灶官。"舊俗農歷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

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4、祭灶是什麼習俗

祭灶習俗
《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5、祭灶是什麼?都有什麼習俗活動?由來是什麼?

祭灶是民間祭祀灶王爺,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

祭灶的習俗活動有祭灶王、貼對聯、貼窗花、大掃除、洗浴理發、婚嫁、吃糖瓜、飴糖、麻糖等。

祭灶的由來:

有一個傳說,說是古代有一家人,姓張,家裡就哥兒倆,老大是瓦匠,老二是畫師。老大手藝好,被人尊稱為張灶王。而且老大在給人家盤灶遇到誰家鬧矛盾,他總是給人調解。

張灶王七十歲那年年底的臘月二十三去世了,他去世後,全家沒了主心骨,灶王的幾個兒媳吵成一鍋粥並提出要分家,直到老大去世周年的那天,老二想出一個主意,在廚房的牆壁上畫上大哥像,到晚上他對全家人說大哥突然顯靈了,並且托夢給自己,說他升天見到了玉皇,被封為灶王。

你們天天吵鬧不休,大哥早就知道,他打算把你們告到玉皇那裡,到年三十就會對你們進行懲罰。

兒子媳婦聽後,個個嚇得不得了,他們慌忙跪下來對著灶王的畫像磕頭,媳婦們還把公公愛吃的甜食拿出來給他上供。於是他們約定再也不吵鬧,再也不提分家的事。

這事傳到了鄰居家裡,而且越傳越遠,大家都到張家來察看,發現果然灶王還真的顯靈了,於是鄰居也都供奉灶王。這樣流傳開來,就形成了一種風俗,也就是全國都流行的祭灶習俗。

(5)過年風俗祭灶圖片擴展資料:

典籍記載

鄭玄注《禮記·記法》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到漢代,灶神已經具有偵查人民的過錯並進行報告的職能。

《晉書》卷十九《禮志上》中記載,祀灶這一活動最終被確定為國家儀軌最早是確定於漢朝,漢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並規定「立夏祀灶」。而在更早的《史記·孝武本紀》曾記載載:「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6、你家鄉有哪些有趣的春節習俗?

1、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2、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3、吃餃子。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臘月二十三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7、老北京春節習俗

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相比,雖然北京的春節習俗已經有了些變化,但是老北京的豐富年俗畢竟讓人懷念。

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北京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從這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准備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一交豐年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再搞些娛樂活動。

除夕子時接神後,全家要進行團拜,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為官方朝拜皇帝之禮。老北京的團拜從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於清代。為的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邪取吉之意,團拜後,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了春節。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作為一種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並紮根於人們的心目之中,它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喜悅和期望。春節以其獨特魅力向世界傳播、展示著文明古國、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8、春節習俗中 祭灶 送灶神一般是在臘月哪一天?

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



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9、湖南人習俗,湖南人過春節的習俗,

湖南人在春節期間較為重要的習俗大致有三:

1、爆竹庭前,辟除邪惡;

大年初一早起,往往頭件事就是人們在堂屋前階基上燒響竹筒,用來驅趕山躁惡鬼。山臊惡鬼,是神話傳說里的山中怪獸,它與「年」的傳說有關。據說,「年」原是一種怪獸,新春快來之際,「年」就要出來掠食噬人。人們為了防禦它的侵害,一到此時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嚇得「年」逃跑遠遁。這就是最初的「過年」。

2、依次拜賀,飲椒柏酒;

大年初一早起之後,全家老少穿戴整齊,依次祭祀祖先,互賀新喜。人們要敬椒柏酒,喝桃湯水,飲屠蘇酒,還要食五辛菜等。這些含辛帶辣的食物,大都是楚地的土特產,也是「楚味」甚濃的飲食。

3、帖雞戶上,桃符鎮鬼。

正月初一插桃符於門上,為什麼會使各種鬼怪害怕呢,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說:「上古之時,有神茶與郁壘昆弟二人。茶與壘兩兄弟住在度朔山下的大桃樹下面,專門察管各種鬼魅,發現膽大妄為、傷害人類的鬼魅,馬上就用葦索捆住,抓去喂老虎。因此,後人在除夕削飾桃人,懸掛葦索,並畫只老虎貼在門上——門神「桃符」,春聯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