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風俗習慣
1、廈門旅遊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建議行程: 廈門常規旅遊景點共7個:鼓浪嶼、南普陀、湖裡山炮台、環島路、萬石植物園、海滄大橋、集美鰲園. 一般鼓浪嶼走一天方可結束其行程。特別是日光岩,是廈門第一勝景,來廈旅遊者必去之地。有「到廈門不登日光岩,等於沒到廈門」之說。登上日光岩,廈門近景、遠景全收入眼底,海風徐徐吹來,定可達到忘我的境地。在鼓浪嶼上你可看到中西文化合壁的古建築,體驗「萬國建築」稱號的另一個鼓浪嶼。鄭成功屯兵處、水操台、雕像等,夢回民族英雄當年的情景。在島上還可參觀具有閩南風俗文化的「閩俗村」,觀賞海底魚類的「廈門海底世界」。來廈門的朋友,有一部份人不去「廈門植物園」,我覺得不提倡,其實廈門植物園景區內含相當不錯,能在園內欣賞到:原生於非州的 植物、以及變味果、變色草等神奇植物。 廈門的寺廟:南普陀是相當出名的了,其它的寺廟:如廈門翔安區的梵天寺、海滄區的清礁滋濟也可一看。廈門環島路也是不可少的廈門旅遊景點,這條旅遊線路從游湖裡山炮台開 始,觀世界最大的海岸古戰炮,環島路上觀中國最長的石雕五線普(曲名為:鼓浪嶼之波)。 建議行程安排(僅供參考): 廈門精華二日旅遊:第一天:上午:鼓浪嶼(日光岩、閩俗春、港仔後沙灘、菽庄花園), 下午:皓月園、萬國建築博覽線、海底世界。 第二天:上午:萬石植物園、南普陀寺, 下午:湖裡山炮台、環島路、會展中心、集美鰲園。 到廈門一定要體驗一下海韻,建議住鼓浪嶼或離海近的酒店,酒店從二星至四星都有,價格從120—3000都有。廈門五一、十一、春節為旺季,房間比較緊張。但廈門的賓館酒店如果直接入住會比較貴,建議先在信譽度好的規模較大的訂房網站上預訂好房間,一般會是門市價的2~7折,而且在網上預訂不需要先付任何現金,只要屆時准時到達酒店前台用剛才免費注冊的卡號或訂單號再付款就行了。對於自助游來講,提前預訂好房間有至少三大好處:像E龍等大網站上提供的賓館酒店都是正規安全衛生的、價格比直接入住便宜、到達廈門後不用再考慮當晚住宿的問題了,可以盡興的遊玩了! 用餐相關: 廈門飲食海鮮居多,但不是太貴,著名的餐廳有:廈門的好清香、佳麗海鮮。中檔的有:南海魚村。一般的廈門大排檔的海鮮也不錯,在廈門街頭常見。著名的菜我個人認為:南普陀素菜、土筍冰(小吃)不錯,也很有名。其它的海鮮在其它地方也能吃到. 9.小吃:廈門的小吃太多,沙茶麵、黃則和花生湯、薄餅、海蠣煎、廈門炒麵線、春卷、麻糍、扁食等。小編我數不下去了。想方便的話,玩了鼓浪嶼到廈門輪渡, 到中山路上黃則和小吃就可吃到了. 旅遊紀念物: 購物: 廈門的主要特產是鼓浪嶼餡餅(種類好多)、黃金香肉鬆、海產品、乾果、茶葉(烏龍茶)等。最好貨比三家哪 紀念物:< 石雕,特別是影雕值得一購啊。在鼓浪嶼上有許多紀念品小店,可進去選上一二件,說不定有你喜歡的。提醒:多看多問,貨比三家,切莫跟風,切莫貪圖小利. 到廈門旅遊購物注意事項 到廈門旅遊景點購物,特別是到鼓浪嶼旅遊購物。沿街叫賣的商家此起彼伏 到廈門購買的「基本」特產為:鼓浪嶼餡餅(正宗品牌:日光岩系列產品、陳記系列產品)、肉製品(黃金香系列肉鬆、正宗的只一家位於龍頭路的小小的店鋪,門口掛著中華老字型大小的牌子,這家小店的產品有100多年有歷史,海鮮產品、珍珠、則各家均可,就看你的眼力了,不過小編正在考查一兩家信譽好的店家與其簽訂合同後推薦給大家。影雕也是不錯的產品,也可購買。至於街邊10元錢一盒的茶葉還是算了吧,不要買了。龍眼乾多是加麵粉與糖一起做成,也不推薦購買 )。友情提醒:多看,多選,貨比 廈門小吃全攻略 廈門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發展至今已有200餘種。其中尤以鹹食的燒肉粽、魚丸湯、蝦面、薄餅、芋包、韭菜盒、土筍凍、沙茶麵、油蔥稞、炒稞條,甜食的花生湯、圓仔湯、貢糖夾餅、炸麻花、炸棗、炸蒜、麵茶等最為長盛不衰。 而且,不少具有傳統特色的小吃名點,逐漸演進為精製、小型、高檔、多樣化的菜餚而躍上正規宴席,登上大雅之堂。 春卷——廈門習慣稱其"薄餅"。相傳明朝同安人蔡復一,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經常整日批閱公文,忙得無暇吃飯,蔡夫人擔心長此以來,丈夫會餓壞身體,遂想出一個辦法:用麵皮包著菜餚,讓蔡公右手執筆,左手取食,邊吃邊寫,十分方便。 這種吃法,後逐漸流傳開來,在閩南便成了家常名品了。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有吃薄餅的習慣,特別是清明節尤為普遍。 廈門薄餅、以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羅卜等為主料,至於諸般佐料,則酌量搭配,但很重視用扁魚干油酥調味,吃起來脆嫩甘美,醇香可口。 油蔥果——中秋節俗稱"七月半",有以咸仔果祭祖的舊民俗。傳說一戶人家在蒸制這種供品時,孩子揭開蒸簧w一看那咸仔果半生半熟,嫌它"白淡無滋味",遂隨手把一碗肉餚倒進果中,被大人發現後,已"生米蒸成熟果"了。不過吃起來味道還不錯。 於是,人們競相仿製,歷經演變,由咸蔥果變為油蔥果。其做法是:將肉絲、孛薺丁、炸過碾碎的扁魚或蝦皮、米醬、白糖、地瓜粉、蔥白、五香粉、食鹽製成團狀,放進碗里的米漿蒸煮而成。 吃時要切開,放些沙茶醬、桔汁、蒜泥、蘿卜酸吃起來柔韌芳香,美味可口。 土筍凍——系用生長在海灘泥中的一種俗名"土筍",狀似陸上的蚯蚓的星蟲,壓破洗凈熬煮,然後連同富有膠侃Φ臏 b入小酒盞,冷卻凍成小圓塊。吃時,以醬油、香醋、辣椒醬、花生醬、芥辣、蒜泥為作料,醮著吃。 河南人周亮工清初在福建為官時,曾在其所著《閩小記》一書中贊賞過這一其貌不揚但食之美味無窮的"土筍"。 海蠣煎——海蠣煎選用海蠣中的上品"珠蚝"為主要原料,把雞蛋、地瓜粉和切碎的大蒜調勻,然後用適量的豬油在鍋里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以蒜泥、沙茶醬、芫荽等為作料,方能達到香脆細膩、美味可口之功效。 燒肉粽——粽子各地都有,但廈門獨具風味,它以糯米、豬肉、香菇、蝦米、栗子為原料,經過油拌,用竹葉包成菱形,放在湯中燜制而成,吃時,以沙茶醬為佐料,入口不膩,清香味美。 韭菜盒——韭菜盒系用麵粉拌豬油做皮,以豬腿肉、蝦仁、扁魚、孛薺、韭菜、香菇做餡,包成一個個像小盒子一樣的餅,邊沿捏成波浪形放進油鍋炸熟,食之餡鮮美,皮香脆。 炒麵線——廈門獨特名菜,系原"全福樓"、"雙全酒家"所創。烹制的方法是選用上等面線放在七成熱的油鍋里炸至赤黃色,撈上盤後用開水去油膩待用,以瘦肉、冬筍、香菇為配料,切成絲炒過,和以扁魚、蝦瀝,酌加紹興酒,然後再把炒過的面線拌配料再炒。吃時以沙茶醬、紅辣醬為佐料。 芋包——芋包夏秋季節小吃。系將檳榔芋削皮洗凈搗成生芋泥,和上少量澱粉、精鹽、攪拌均勻,在碗的內壁塗上一層油,放進預先准備好的豬肉、蝦仁、香菇、冬筍、孛薺等片絲餡料,再蓋上一層芋泥。輕輕倒扣取出放在蒸煥鎿舸抖 傘J秤脮r佐以辣椒、芥辣、沙茶醬等,味道更好。 炸五香——系將瘦肉配上青蔥、扁魚、孛薺、鴨蛋、味精、上等醬油、白糖、五香粉。攪拌均勻,用豆皮包成卷,入油鍋炸熟。切成小塊,食用時配上沙茶醬。紅辣醬、芥辣、蘿卜酸、芫荽、甜醬等佐料,味道更加鮮美。 花生湯——廈門花生湯系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滾湯開水浸泡後去膜,加水置砂鍋中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始能放糖,續熬使花生仁爛透為止。此時,花生一分為二,上浮水面,顆爛而不溶,汁液溶而水不濁,不油不膩,芳香撲鼻。 廈門的"黃則和花生湯"是廈門花生湯的代表品種,馳名於港、澳、台 面線糊——面線糊系以蝦、蚝、烯Α⒌ 說任睹蕾│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亂,糊得清楚。 面線糊,除了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血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入面線糊中煮燉,使油脂融入其中,大腸也爛熟,再配上油條,炸蔥花、胡椒末作為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三家,不選貴的只選對的。 最後預祝您來廈門玩得開心!
2、廈門大致有哪些習俗和風俗。
廈門習俗 更新時間:2006-6-20 11:17:57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3、廈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4、廈門人的風俗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
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上元節又稱「 燈節 」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遊客購物時要注意。
(4)廈門的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參考資料:網路-廈門
5、廈門的民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節慶活動
廈門同全國各漢族地區一樣,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
春節 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賞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初三這天,被作為新喪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門和外出賀年。
元霄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廈門稱為「上元」或「燈節」。當天夜裡,父母往往帶著孩子提燈上街觀景。近年來在中山公園舉行「鷺島燈會」已成慣例,民間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等活動。
清明節 人們要依俗掃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掃墓都是獻冥紙,現在逐漸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節前後十日,公墓、骨灰室都開放供民眾祭奠。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廈門俗稱「五日節」。以往家家門口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集美龍舟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屆時熱鬧非凡。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候流傳下 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會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也有人邀集親友到虎溪岩一帶賞月吃餅。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喜登山郊遊。
冬至節 家家戶戶祭祖吃湯圓。
民情風俗
在廈門,結婚、壽辰、生兒育女等喜慶,統稱「紅事」;而喪葬則稱為「白事」。
結婚 成年男女結婚,以往禮節甚繁,現已大為簡化。一般市民仍照舊俗擇定佳期,由雙方長輩主辦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將「嫁妝」送達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當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設宴請客。席散以後,賓客朋友不論輩份大小,都可前往「鬧洞房」。婚後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則備酒筵接待,女方親友應邀作陪,以示慶賀。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結婚已不按這一套,而時興旅遊結婚或新婚舞會。
生日壽辰 廈門人做生日以少年16歲和老人50歲、60歲大壽為重。少年男女,年滿16歲,被看作長大成人。族人親戚要送活雞、線面、衣料等禮物去慶賀。當事人父母則設筵回禮。老人壽辰,尢其父親60花甲、母親50壽辰,已成家的兒女要備好豬腿、壽面、美酒、雞蛋等四色禮物奉獻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的人家還設筵款待親友。
生兒育女 民間視為一大喜事。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滿一個月,再以「油飯」分送親友和鄰居,稱為「彌月」。隨後4個月、周歲,也要熱鬧一番。
喪葬 以往也講排場,現在廢土葬為火葬,諸事皆由殯葬管理所料理,喪家稱便。
文化藝術
廈門有歌仔戲、高甲戲、南樂、歌舞等四個專業文藝團體,還有星海合唱團、少年兒童藝術劇團、台灣同胞文藝隊等許多業余文藝組織。
歌仔戲 (又名鄉劇)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採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朴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製成電視戲曲片。
高甲戲 源於泉州農村一帶。相傳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漁村,每逢迎神賽會,人們以舞獅隊的武打為基礎,配以「水滸」故事,,表演「宋江戲」。接著吸收了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的唱、做等表演手段,發展成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城鄉享有盛譽。1960年曾參加全國巡迴演出,並到北京參加國慶獻演。傳統劇目有《審陳三》、《挑花搭渡》及現代戲《竹杠》,有的已拍成電視戲曲片。
南曲 又稱南音、南樂、南管、弦管,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記載,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慶祝60壽辰,全國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獻藝,南曲也進京演奏,受到賞識,被授予「御前清聽」的鄉匾和彩傘、宮燈,並賜給了演奏二胡的藝人以腳踏金獅的龍遇。這種古老樂曲用琵琶、洞蕭、二胡、三弦等樂器吹奏,樂曲優美抒情,富於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駿馬》、《三更人》、《感謝公主》等,均灌成唱片,發行於海內外。
廈門民間的表演藝術,還有舞獅、踩高蹺、蜈蚣閣、車鼓弄、錦歌、答嘴鼓等,生動活潑,多彩多姿。
6、福建省廈門市,關於這個地方的傳說故事或風俗習慣,與這個地方有關的詩詞,有誰知道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 以下是歲次風俗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誕辰。
三月初三,上已節。泉屬五縣人,制春餅祭祖先,或掃墓。
二月十九,觀音誕。婦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後誕(俗稱媽祖婆生日)。過去多有迎神賽會。
五月初五,端午節。過去家家懸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飲雄黃酒,以辟邪氣;制相饋。汲午時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賽龍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戶戶造米團圓,祭祖。
七月,俗稱「鬼月」,由初一起「開地獄門」,放出無依鬼魂,受陽人致祭。至月末「閉地獄門」。各街輪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織女相會。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餅互慶。
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 冬至節,各家均制團圓。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討債。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7、廈門人拜天公的儀式感到底有多強?
引言:在每年的春節,還有正月里,人們都會開始祭拜灶神,財神,這些都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習俗,而在閩南一帶,特別是廈門地區,一直盛行著一種拜天公的習俗,為什麼廈門人拜天公的儀式感那麼強?
一、什麼是拜天公?
大廳公園記名巢傳說明朝時,一年的農歷新年,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帶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鄉民在黑夜中逃到一處偏僻地方時眼看倭寇就要追了上來,在大家感到萬分驚恐的時候突然,民眾的面前出現了一大片甘蔗林,民眾們便逃進甘蔗林里躲避,因此,躲過了倭寇的追殺這天剛好是正月初九所以便有了拜天公的習俗拜天公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九,也是閩南人最重視的節日,拜天公流傳於福建閩南海南台灣和新加坡等閩南人聚集地區每年的正月初九,當地的群眾會將這一天作為最高神天公的生日,非常的重視,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打掃衛生,製作龜稞和發稞等作為祭拜天公的祭品,在這一天,全家老少必須要守壽到午夜,在節日當天的早上,每家每戶都要燃放鞭炮,向天公磕頭做揖,希望天公能夠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二、廈門拜天公的儀感為何如此強
對於廈門人來說,一生總是和拜脫不了關系從出生開始就要祭拜床公與床母,而對於閩南非常重視的祭祀,可以說應該是拜天公,在廈門最熱鬧的一天,不是除夕,而是初九拜天公在這一天,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不會睡覺,一起熬夜放鞭炮,為了准備拜天公,老一輩的人從初七初八開始就忙活起來,做祭拜天公的用品,做一些飽含著美好寓意的糕點,用來祭拜天公,而且廈門人在拜天公這一天必須要發朋友圈,所以廈門人對於拜天公的虔誠可以說是從小就刻進DNA里了的。
三、總結
從很多廈門人發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出來,廈門祭拜天公,就像我們過春節一樣熱鬧,在拜天公的這一天,會有很多人做一些非常多的祭品,全部都用來祭拜天公,而且他們拜天公必須要使用五色水果,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用進口的蘋果和高級的水梨為主,配合時令的柑橘和蜜棗。
8、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8)廈門的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9、廈門搬家有哪些風俗習慣?
一、選好搬家吉日 在傳統風水學中,最重要的就是挑選搬家吉日。按照黃歷上說的,搬家最適合選擇驛馬日、三合日、黃道日、成日等象徵吉祥的日子,而一些民俗忌日、黑道日、破日、敗日等都是凶日,最好不要搬家。另外,搬家要跟家人的生辰八字相合。
二、不要在中午之後搬家 風水知識中有「早出晚歸,日夜操勞」的不祥寓意。搬家的時候,最好在中午的時候就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入,不要拖延到下午太陽落山的時候再搬入新家。 從現代的角度看,越早搬入,可以越早進行物品整理,如果太晚搬家的話,可能會打擾到鄰居,影響鄰里關系。
三、不能空手進屋 搬家第一次進入新房的時候,主人一定不要空手進房,手上要拿一些貴重的東西。當然,也可以拿著米缸或者存摺進入家門,有衣食無憂、財源滾滾的美好寓意。
四、用爐灶燒一壺開水 搬入新家之後,要把水龍頭打開,讓水慢慢流出,意味著細水長流。然後開爐灶燒一壺開水,意味著搬入新家之後生活會紅紅火火,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