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風俗民情
1、泉州市面積多大?
目前泉州市區究竟有多大?據了解,市區已從1995年的14.8平方公里發展到目前的48.85平方公里,我們的城市正在變得又大又美。
泉州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11015平方公里(不含金門)還大;海岸線541公里,比沿用多年的數據427公里足足「長」了114公里;深水岸線42.10公里,可建各種泊位197個,年總吞吐能力可達16000萬噸……利用精確GPS衛星定位技術測得的最新數據表明, 泉州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建設「億噸大港」的宏偉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近年來,泉州市致力於實施「大泉州發展戰略」,按照「打開大門、治理兩江、保護古城、建設新區」的建設方針,把古城保護建設與新區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加快城市基礎建設,提高城市質量和品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的整體功能
泉州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11015平方公里(不含金門)還大。
1、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0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2、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2、泉州在莆田的哪個省的
泉州是屬於福建省的;屬於福建省的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鄰。
泉州又稱鯉城(市區地圖似鯉魚)、刺桐城(古時據說遍布刺桐樹)、溫陵,地處福建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方言:閩南語。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海內外的國際花園城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經濟最強和經濟規模最大的一個城市,經濟總量連續14年居福建省首位,同時泉州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是國家級金融改革實驗區之一、福建省民營經濟改革實驗區。
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是福建省的經濟、文化中心,泉州港是我國重要的規模以上億噸大港。
3、泉州的地理位置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方言:閩南語。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的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晉江,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圓、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安溪鐵觀音和永春蘆柑是拳頭出口產品。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德化高嶺土質量居全國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4、泉州的風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
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
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4)泉州風俗民情擴展資料:
泉州的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5、泉州的文化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時感慨「此地古稱佛國,滿地皆是聖人」這是對泉州宗教最好的詮釋。 古民居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朴,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各種宗教的傳播,對於泉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泉州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 ,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凈寺、天後宮、草庵等。
古街巷
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像一條條脈絡,棲身於車水馬龍的繁華之外,從歷史深處延伸至今。行走在古街巷裡那古樸的石材路面上,更讓人回到了歷久彌新的城市記憶中。塗門街、南俊巷、狀元街……這些名字讓你立刻明白歷史積淀賦予城市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裡,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彷彿也記憶著泉州學子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 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多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後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建築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種題詞。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建築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該寺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為大開元萬壽禪寺。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於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被稱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永春牛姆林,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距縣城70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
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恣百態,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泉州天後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天後路,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金海岸度假村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佔地6000畝,海岸線12公里,與台灣隔海相望。 閩南黃金海岸度假區分為海面、岸線和陸上三大區域,包括海島世界、民俗文化村、東南亞縮景公園、大觀園度假酒店(三星級)、游樂園(佔地240畝)、高爾夫俱樂部、遊艇俱樂部、海濱浴場、實彈射擊場、商業街、別墅區和直升機場等等。黃金海岸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為集行、游、吃、住、購、娛於一體、旅遊內涵十分豐富的濱海旅遊度假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旅遊景區之一。 西湖公園位於泉州市區西北部,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總佔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1999年以來,市政府先後投資2.3億元人民幣,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 深滬灣,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泉州十八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獅」之稱。深滬灣全長6公里,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灘前碧波萬頃。灘面金黃開闊,景色蔚為壯觀。沙灘清一色的細純沙粒,如銀屑布地,質細坡緩,沙軟潮平。灘床寬闊,舒展廣拓,潮漫灘上,濤聲柔和。海水潔凈,水溫適中,是沙灘休閑、踏浪嬉水和開展各種海上沙灘活動的理想場所。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公里。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聖、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永春雪山岩始建於唐代啟光年間(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雪山岩坐落於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為閩南地區最高、建築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廟。 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內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
6、泉州城的基本概況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 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接漳州、龍岩、大田縣、尤溪縣。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語言:閩南語(河洛語)或客家話。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公元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和Zayton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750多萬泉籍華僑、華人(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75萬泉籍港澳同胞,254萬歸僑、僑眷,全市150多個鄉鎮中重點僑鄉佔四分之三。目前,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明朝、清朝時祖籍是泉州。90年代以來,泉州工業迅猛發展,產值躍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晉江鞋業、晉江陶瓷、晉江服裝、石獅服裝、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石材、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相映生輝,泉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城市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黃少萍;市長:鄭新聰
7、泉州風俗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閩南話,屬於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晉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古漢語語音、詞彙的許多特點,猶如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於受臨近地區方言的影響,新派和老派,市區和郊區在說話上存在用詞和腔調有差別。
短語/俗語:豬公一公豬,塗沙一泥沙,天烏一天黑,熏斗一煙斗,鼎蓋一鍋蓋,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歷日一日歷,人客一客人等。
二、節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樸,除了具有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
還有隨著泉州市各區人民生活習慣及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旅遊節慶活動,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節、三月的德化美湖鄉小湖村樟樹王節、六月的鯉城關帝文化節、永春魁星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文化可謂絢爛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現代泉州結婚習俗:新娘新郎「上頭」、哭緣、挑花擔、跨米篩火爐去邪、新娘撐紅傘「進男方家房」、敬雙親「烏糖茶」、洞房飲「合歡茶」、探房等。
現代泉州市結婚流程:探家風→談聘金和衫褲錢、系紅包→找日子,送日頭→擔盤,上頭,舉行結婚典禮→回娘家,請女婿,請親家。
四、飲食文化
泉州人的飲食文化主要形成於唐宋時期,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地瓜)、麥類,有早茶晚酒的飲食習俗。由於泉州地區依山傍海,物產富饒,副食佐餐種類繁多,比如鮮蔬菜、腌漬菜、豆製品、水產品海鮮、肉蛋類等。
五、喪葬文化
舊時泉州素重「慎終追遠」,崇拜祖先,喪葬禮俗悉循古禮,沿習官儀,喪禮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諺。
泉州喪葬流程:發喪(報喪、收殮、點腳尾燭)、入殮(上水、辭生祭)、開吊(做功德)、殯葬(土葬、火葬)、服喪(禮盡三年)、禁忌(報喪者不得進入人家大門、春節拜年,不得向居喪人家道賀「恭喜」等。)
8、泉州市區老人死後二周年做三年的風俗怎麼做
【作對年】
世俗所謂「對年對日作,死人無閏月」,意即人往生後滿一周年謂之「對年」,而所做的祭祀稱作「作對年」,又稱「小祥」。
亡者不過閏年,對年若遇「閏月」時,則需要提前一個月進行。(對年日期往前推30天)(每月以30天為主來做計算)。
子孫親友可親自到墓地或在家中神主前舉行追悼儀式,稱為「祭禮」(又稱小祥)。往生者已出嫁的女兒皆要返回來供奉牲禮祭拜,也有延請道士、和尚誦經作法事的,稱為「作對年」;孫輩帶孝一年,此曰結束後,才算脫去孝服,換紅毛線帶三日後即除去。
「作對年」如在神主前舉行,要准備酒餚果品祭拜,並邀兄弟姐妹親友參加。
【神主牌位可否於對年時火化掉?】
可以,有兩種方式。
※方法一:灰燼以香火袋盛置於公媽爐旁。
※方法二:亦可將臨時牌位先置祖先牌位旁(放置位置稍低),到三年時一起化掉。
【對年前的三節應該如何過?】
在習俗里,家裡有喪事的人家,一年內不過慶祝節日、過年不做年糕、元宵節不搓湯圓、端午節不包粽子、中秋節不炊麻糬等應景年節用品。
【對年做過了,接下來要做什麼?】
對年做完後接下來做三年,然後再擇日做合爐。
【對年做完後還需要繼續上香嗎?】
做完對年後祭拜的方式比照一般民間祭祀日,屆時再給往生者上香。
【已經除服了,但尚未合爐前,平日之初一及十五可以祭拜祖先嗎?】
出殯後祭祖與禮俗上節日拜拜都恢復正常。
1、六菜碗或十二菜碗、白飯一碗、筷子一雙。
拜往生者時,依傳統習俗計有豆乾(做大官)、青菜、韭菜(天長地久)、白菜頭(好彩頭)、魚丸、肉丸(中狀元、當官員)、金針木耳、發糕、米糕、肉片、小魚、土豆花生、芹菜(勤勞)、芋頭、米粉、豬腸(生男孩)、雞頭、雞翅前膀(易謀生)、黑豆等從中挑選出六樣菜祭祀(南部較多)或十二樣菜祭祀(北部較多)(均需煮熟)。
說明:菜碗用來祭祀亡者,因此可以另外准備其生前喜歡吃的食品一起供拜。若是不拘泥傳統菜色,也可以自行烹煮菜餚或是到自助餐買菜餚,可葷可素;亦有人單純用水果祭拜。
2、四果二份:即准備四樣水果拜佛菩薩,每樣請准備單數,大的如哈密瓜等壹顆即可。
3、三牲一付(五花肉、魚、全雞)。素食者可改成素三牲。供拜王官
4、紅圓、發糕三個(象徵子孫團圓興旺)。
5、面頭山(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6、鮮花一對。
7、米酒或清茶一瓶:用來供拜王官或是亡者大多用米酒,拜佛菩薩則用茶水為宜。
8、紙錢:香一份、佛杯蠟燭二對(拜神用紅色,拜亡者用紅、黃、白色選一)壽金一支、刈金一支、銀紙數支。
【作三年】
古禮中有守孝三年的規范,遇父母去世,子女須服三年喪期(實際為25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但現今大都改成在往生者對年後接著做假三年。
三年跟作七、百日祭拜方式都ㄧ樣。
三年的儀式可請師父誦經並准備物品祭拜,各地所准備物品不同,但現今都已簡化。因各地習俗或宗教信仰不同,其實作法有很多種,但您也可以准備逝者生前所喜愛的食物,相信更具有意義。
拜佛:素菜碗、茶、水果四種(拜佛菩薩,每樣請准備單數,大的如哈密瓜等一顆即可)。
冥王或土地公:三牲ㄧ付(豬肉、公雞、魚)、茶酒、壽金、刈金。
拜逝者:
1、六菜碗或十二菜碗(依當地習俗)。
說明:祭祀亡者,依傳統習俗有六菜碗或十二菜碗,如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當官員)、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肉片、金針、木耳、米糕、肉片、小魚、花生、芋頭、米粉等從中挑選出六樣菜祭祀(南部較多)或十二樣菜祭祀(北部較多)(均需煮熟)。
可以另外准備其生前喜歡吃的食品一起供拜。若是不拘泥傳統菜色,也可以自行烹煮菜餚或是到自助餐買菜餚,可葷可素;亦有人單純用水果祭拜。
2、三牲一付(五花肉、魚、全雞)。素食者可改成素三牲。
3、白飯一碗、筷子一雙。
4、米酒或清茶一瓶。
5、紅龜二個、紅圓二個、發糕三個(象徵子孫團圓興旺)。
6、鮮花一對。
7、紙錢:香一份、佛杯蠟燭二對(拜神用紅色,拜亡者用紅、黃、白色選一)壽金一支、刈金八支、銀紙數支。
【作百日】
往生者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
現行的禮俗都依先人逝世當天算起至第100天為百日,當往生者滿一百天時,習慣要再祭祀一番,或延請道士、和尚念經。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稱為「作百日」,部份地區之習俗亦有提前做百日或延後。
依各地習俗作百日可略分下列三種:
1、有些地區百日的演算法會依照家中兒子的人數有幾位加上長孫,由百日的日數增加或減去來確定百日的日子。
例如:例如:兒子2位、長孫1位,則100+3=103天做百日;或100-3=第97天做百日。
有些地區如客家族,則百日加上男兒數加長孫。
例如:例如:兒子2位、長孫1位,則100+3=103天做百日。
2、也有依往生者的年紀前一天做百日者,例如往生者90歲則以第89天為百日。
3、有些地區的習俗則稱做百日的天數,不可以超過逝者的歲數,例如往生者享壽93歲則以第93天該日作百日。而如果是年輕逝者,百日之演算法為不能超過他的年齡數,故百日之正確時日仍需依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由之。
【百日應在何處祭拜?】
香灰袋或臨時牌位供奉在何處,百日就到該處祭拜獻花致敬,燒香、燒銀紙,於太陽下山前做即可。
百日供品准備參考
三牲二付。(一份拜佛祖,一份先拜祖先,祖先那一份拜完,再移至亡者牌位祭拜即可。)
十二菜碗、飯一鍋、筷子七雙、酒杯七個、碗七個、水果四種、鮮花一對、飲料或茶、酒、金銀紙少許。
9、泉州有什麼好玩
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轄4個區,3個縣級市,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擁有全國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泉州歷史悠久,周秦時代就已開發,公元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2016年,泉州入選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四大分會場之一。
古民居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泉州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朴,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各種宗教的傳播,對於泉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泉州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 ,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凈寺、天後宮、草庵等。
古街巷
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像一條條脈絡,棲身於車水馬龍的繁華之外,從歷史深處延伸至今。行走在古街巷裡那古樸的石材路面上,更讓人回到了歷久彌新的城市記憶中。
塗門街、南俊巷、狀元街……這些名字讓你立刻明白歷史積淀賦予城市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裡,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彷彿也記憶著泉州學子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