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的風俗
1、神秘的敦煌——歲時節令探秘
疫情爆發之前的那個夏天,我很幸運地踏上青海之旅,見識了遼闊的大西北風格各異的美景,其中最讓人魂牽夢繞的便是敦煌莫高窟。
如今探索、揭秘敦煌的節目和書籍很多,但那些壁畫穿越千年來到我們面前的震撼,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
參觀莫高窟的數小時只是匆匆一瞥,對於敦煌的深邃來說,我所領略的連皮毛都不及,於是開始努力汲取一切關於敦煌的知識,以解對它的好奇。遇到《敦煌歲時節令》這本書,是必然,也是幸運。
書中結合敦煌壁畫對古時候歲時節令的解讀,既包含了我們從未曾了解過的趣味知識,又挖掘到了幾乎與今天毫無二致的風俗習慣。
在講二月二龍抬頭時,書中告訴我們,古人在二月二舉行祈福、祭祀或紀念活動,慶祝「龍抬頭」,以此示敬蒼龍,祈甘霖,保豐收。與現代習俗相同的是,古人也會在二月二理發來討好彩頭,兒童理發以保佑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是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除此之外,二月二這天古人已經開始吃龍須面了。他們把這一天的飲食都以「龍」來命名,面條稱為「龍須面」,水餃叫做「龍耳」「龍角」,米飯則為「龍子」,這些名字都寄託著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在唐朝,人們已經有清明節小長假了,這是因為寒食和清明日期相近,所以朝廷把這兩個節日合並在一起,從初五到初八放假四天。古人放假雖不能像今天的人一樣,可以通過便利的交通出門旅行,但他們的節日安排也是滿滿當當。
上墳祭拜自不用說,無論在民間、官府還是寺院,大家都會製作供品,設祭擺盤,買紙做楮錢,祭拜祖先或是高僧。與現代習俗有所不同的是,古代寺廟里並不忌諱飲酒。根據敦煌文獻記載,寺院在寒食節是會用酒祭拜的,而修整墓園也同樣以酒招待。
「吃吃喝喝」是人們在節日相聚時永恆的主題,古人在寒食清明期間,會吃各種麵食,如胡餅、截餅、蒸餅、餪餅、灌腸面等等,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開懷暢飲。而敦煌寺院還會在寒食節設樂表演,並開放讓民眾觀賞,其意義既有對亡者的追思,也有對生者相聚的歡愉。由此可見,悲傷並非是寒食和清明唯一的主題。
現代的端午節,大家慶祝的方式主要是賽龍舟、吃粽子。古人也不例外,但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有更為豐富的節日習俗。這其中最為文藝的是互贈團扇,端午時節,天氣漸熱,因此無論是官衙之內還是民間作坊,大家都會提前制扇,一般都是繪有圖畫的木柄紙扇。備好之後,在端午一早便會贈予親朋友好,或是同僚下屬,以表慰問。
此外,人們還會在門楹上插艾草,在屋內飲用雄黃酒,以此辟毒辟邪。而居住在敦煌的人,還有令人羨慕的端午節娛樂方式,他們登上鳴沙山,或是居高遠眺,或是滑沙,聽聞沙聲吼如雷。
書中最讓我覺得神奇的是,敦煌壁畫所展示的古人服裝,其潮流程度放在今天也可謂一流。在酷熱的夏天,唐代的小孩會穿復古風格的條紋背帶褲,以及時尚撞色的吊帶衫。
而在寒露時節,天氣漸涼,莫高窟中有穿碎花長裙的少女;也有上著修身喇叭袖T恤,下穿包臀長裙的摩耶夫人;還有穿著黑白配色長衫的舞者。碎花長裙顏色搭配和諧,令人賞心悅目;T恤長裙撞色大膽,哪怕到了今天依然會是街上最靚的一道風景線;黑白配色則實為經典,永不過時。
更令人驚嘆的是,莫高窟第12窟所展現的母女親子裝,更是超越了現代社會常見款式一模一樣的親子裝。女兒的上衣和媽媽的裙子顏色相同,而裙子則跟媽媽的上衣同色系、不同花紋,與此同時,兩人胸前的結帶花紋卻是一模一樣,以此再次呼應,實在是妙不可言。這位服裝設計師哪怕是穿越到今天,也絕對是引領時尚的大神級人物!
書中精彩的內容不能在此一一詳述,而我則是讀完一遍之後,忍不住又反復翻閱。無論是那些有趣又有料的風俗習慣,還是印刷精美的莫高窟圖片,都引人入勝。整本書內容豐富卻毫不累贅,讀起來輕松愉悅。對於去過敦煌的人而言,可以一解不能反復欣賞莫高窟壁畫的遺憾;而對於未曾去過的人來說,這絕對是輕松漲知識的一個好途徑,有所了解之後,再賞敦煌,想必更有一番不同的感悟。
2、國慶節去敦煌要注意什麼?
1、敦煌早晚溫差很大,所以要帶厚外套了,熱的時候脫掉,另外,即使天冷了,中午依然很曬,記得帶防曬霜。
2、十一是旅遊高峰期,記得提前訂好賓館。
3、敦煌是很成熱門的旅遊城市,一般用品當地都有售。
4、吃飯可以去沙洲夜市,有很多選擇的小吃。
5、莫高窟和火車站很近,如果是中午前到,可以直接去莫高窟。
6、無論是莫高窟還是鳴沙山離市區不遠,都有公交車或者專線車到,沒必要打的。
7、記得去莫高窟不要帶手電筒,不要拍照,這些都會損害壁畫。
8、莫高窟對面有模仿石窟的展覽館,記得要去那裡,很多精品我們在莫高窟不能看到,這里可以看到仿製品,依然不能拍照。
9、西北地區由於地域遼闊,部分區域公路修建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景點之間車程較長,請遊客在來西北旅遊時注意休息調配好時間,以充足的體力參加旅遊活動。如果你要去雅丹魔鬼城景點的話,在次提醒你,雅丹魔鬼城景點距離漸遠,並缺水,中午沒有用餐的地方,請帶自己喜歡的食品。
10、受旅遊地自然條件限制,當地餐廳的條件與內陸地區比較,無論從硬體設施或飯菜質量都有較大差距,並且少數民族餐廳較多,要做好入鄉隨俗的心理准備。
11、沙漠旅行提示:騎駱駝漫遊沙漠是久居鬧市的人修整身心、調整情緒、鍛煉意志、是您體驗神奇經歷的最佳選擇。騎著駱駝走在浩瀚無垠的大漠,聽著叮呤作響的駝鈴,看著毫無遮擋,在地平線上的日升日落,無一不給您帶來神秘感覺。但請你在騎駱駝,滑沙,騎沙灘摩托等項目定要注意安全,量力而行聽從導游和駝工的安排。
12、西北地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宗教的教義,風俗習慣各異,在西北大部分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吃豬肉,這是他們生活中的最大禁忌,但敦煌人口99。3%為漢族,生活習性與內地在同。
13、賓館和飯店都有訂火車票和飛機票的。可以到敦煌市裡的火車站和民航售票點去買,在敦煌賓館門口,敦煌的市區很小
14、 去雅丹要玩一天,水一定要多帶,干糧也要備一點做午飯,因為景區缺水而且東西很貴。紗巾,帽子(小心被風吹掉)和太陽鏡也是必備的物品,那邊中午的時候太陽很大。
15、 如果你是玩攝影的,雅丹地貌裡面風很大,會帶起一些沙,要保護好你的相機。
16、選購紀念品的話可以去陽關東路的沙洲市場,那裡既有風味獨特的當地小吃又有很多敦煌的特產,晚上10點左右攤主開始收攤,你可以去的時候慢慢挑,到11點左右開始跟他們砍價。
3、全國只有敦煌有的習俗
四月八廟會 敦煌「四月八廟會」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初八,當地居民,特別是佛教信徒為紀念釋伽牟尼涅日,攜老扶幼,成群結隊,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燒香拜佛,朝聖祭祖。
滑沙節 每年的6月1日,敦煌市旅遊局、文化局、體委等單位聯合舉辦一次大型滑沙節。滑沙是在鳴沙山下山的一種玩法。
曬腰腿 鳴沙山沙粒純正,不含塵土,熱沙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每年六月六,有腰腿病患者,熬好烏雞湯,備上老黃酒,正午以後,來到鳴沙山下的沙樑上,喝湯、飲酒,然後用熱沙埋住腰腿部,頭上打傘遮涼,讓身體在烈日下暴曬三個小時左右。
絲綢之路節 從蘭州出發,沿祁連山麓向西,經武威、張掖、酒泉,過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屆時騎駱駝、爬沙山。時間:每年9月中旬前後
4、收集關於敦煌所有的歷史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4)一敦煌的風俗擴展資料: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
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色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
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 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5、請介紹一下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風情
敦煌: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裡座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秦陵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作為宗教藝術來說,佛像畫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唐代達到最盛,武則天時代已超過千窟。從秦開始每朝代都有新洞窟開鑿,一直延續到元代。如今,在礫岩峭壁上,大小洞龕仍密如繁星,有洞穴七千餘處,492窟。莫高窟是中國石窟中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區全長達1600米,藏有文書五萬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遼、西夏、元代等十個朝代的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假如把窟內所有壁畫連接起來,可組成一條長達25公里的巨大畫廊,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開拓者是樂樽和尚。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畫,歷代的藝術大師們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頂部抹上草泥,…白堊打底,再繪制壁畫。壁畫畫好後,再配以彩塑。窟內最大的壁畫高四十餘米,寬三十餘米,最小的高不盈尺。敦煌壁畫所表現的大都是佛教內容,如經變、本生、佛傳、供養人及因緣故事。在內容豐富的敦煌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像、神怪、動物、山水畫、建築畫以及裝飾圖案等,它成為佛教藝術最為燦爛的寶庫。在歷時長久的畫卷上,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風貌,從效仿西域式樣到逐漸漢化,從顏面體態到服飾裝束,都又復歸漢民族的鮮明特色。它不僅展示了十個朝代壁畫藝術發展的脈胳,而且蘊含著歷史、風情、民俗、神話、山川、建築等十分豐富的形象資料。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石窟藝術陳列中心,藏經洞文物陳列館,西部著名的影視城——仿宋古城,佛教聖地——雷音寺
沙漠奇景——鳴沙山和月牙泉,欣賞大漠日出,可自費參加騎駱駝、滑沙、滑翔傘等活動.
中國古代最早的邊陲關隘——陽關遺址,參觀陽關博物館,可在農家葡萄園休息,自費品嘗美味的葡萄及敦煌風味餐;
中國最早的西部通商口岸——玉門關遺址,沿途參觀河倉城遺址、漢長城遺址,還有《英雄》拍攝地——雅丹地貌魔鬼城游覽。
6、敦煌有哪些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的關系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成為「咽喉鎖鑰」,據絲綢之路之要沖,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這些繁榮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頂的壁畫上有著生動的記載。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7、古敦煌民間是怎樣修建住宅的?
古敦煌民間對修建家宅十分重視,他們有一種牢固的風俗觀,認為「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從中可見,對家宅的重視。
當時民間對住宅有著很多考究,要求避免「五虛」,符合「五實」,「宅小六畜多」。這六畜多與人丁興旺有密切關系,六畜多即意味五穀多,養活的人口多,是家庭興旺的象徵。
在修建房屋時,往往要在樑上、內壁和院牆上雕刻繪畫,進行工藝美術的裝飾。他們常把中國民間吉祥的象徵物龍、鳳帶入外來的佛寺中,即在堂閣上繪畫,在樑上雕龍描鳳,雕繪完之後,龍飛騰,鳳飛舞,十分壯觀。
8、過端午節時敦煌有哪些特色的美食?
敦煌美食
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驢肉,對麵食製作尤其講究,主要以面和米為主,這和全國大部分地方的飲食習慣是基本相同的。陽關東路的沙洲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可以品嘗到各種甘肅風味麵食,烤肉等,價格便宜,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
驢肉黃面
臊子面
漿水面
釀皮子
泡兒油糕羊
肉粉湯
煌八大怪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賣(香水梨)
第二怪:驢肉黃面拽門外(驢肉黃面)
第三怪:漿水面條解暑快(漿水面)
第四怪:風干饃饃掰開曬(風干饃)
第五怪:三九鎖陽人參賽(鎖陽)
第六怪:酒棗新鮮放不壞(酒棗)
第七怪:羅布麻茶人人愛(羅布麻茶)
第八怪:榆錢也是一道菜(榆錢)
9、敦煌的風土人情和建築特色
敦煌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下面由寧波旅遊網為您介紹敦煌風土人情_當地民俗介紹:
在婚俗方面,古時喲哪些講究:
催妝:結婚頭天晚上,男方家人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裝,以便第二天來迎娶.實際上,這是男方家來辦理諸如財禮等各方面的手續,免的第二天吃閉門羹.辦完手續,雙方開始痛飲,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個海量的人物才不至於被女方家全部灌倒。(這個習俗至今也有沿用的)
嫁娶:舊社會張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終身。從看相到訂婚一般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清期、新迎等六禮程序。婚禮不僅繁雜,而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
訂親後,擇定成婚吉日,男方用親車(或轎子)迎新娘到家。親車到男方家門口時,寡婦、孕婦、屬於相剋者一律迴避。親車到門口後由年齡大的婦女端涼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車前向後潑水,用火把燎繞新娘腳後,新郎新娘從鋪著紅氈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廳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參灶。進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門鎖、跳馬鞍,同時道士將五穀雜糧、紅棗核桃、銅錢撒向新郎新娘,並念喜慶之詞:祝新人進門享受大福大貴。
入洞房後,飲交杯茶。以兩個茶杯系以紅繩,新婚夫婦交杯共飲圓圓茶,象徵歡樂好合,百年偕老。然後由婆家的嬸嬸或嫂嫂為新娘開臉,用棉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盡。晚上鬧新房,親友即景說些韻腳相同,比興手法的吉利話,如兩根筷子一樣長,小兩口生活賽蜜糖;大大盤子圓又圓,養個兒子中狀元。還進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動。
筵客之前,要將女方陪嫁的物品擺在男方院中,讓雙親、鄉親觀賞評論,名曰擺針線。男女雙方各有一名長輩婦女致謙遜言詞致謝。 不過民國以來,婚俗有所改變。坐轎、跨馬鞍、紅紗遮面、拜天地等舊的形式逐漸廢止。女方索要彩禮,相沿成風。解放後實行婚姻法,廢除包辦買賣婚姻,提倡簡辦婚事。八十年代以後,索要彩禮之風盛行,從三轉一響(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四大件、四十八條腿(全套傢具),發展到電器化(彩電、電風扇、電冰箱等)。男方大擺酒席二三十桌。對此,有關組織出面組織集體婚禮,陋習有所改變。
在甘肅地區少數民族人較多,例如回族,在生育習俗有一個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個環節,即「取經名」、割禮和出幼。既是一種宗教儀式,又是一種民族文化。男孩經過這些環節,即意味已長大成人。對女孩子來說,也必須經過「取經名」和「出幼」兩個環節。
1、取經名
取「經名」是新生兒出生以後,請阿訇為其舉行的一種宗教命名儀式。「經名」也叫「回回名」、「教名」、「穆斯林名」。取「經名」必須用阿拉伯文。因為《古蘭經》是用阿拉伯文寫的,所有「穆斯林名」皆出自於經典,故稱「經名」。
回族穆斯林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已採用漢文立姓定名,但長期以來又堅持伊斯蘭教的命名制度和命名儀式。在嬰兒出生後第三天或第七天,請教長或阿訇來,按照教法的規定為嬰兒舉行命名儀式。教長或阿訇首先問明家庭其他成員的經名後(避免重復),便對著嬰兒低念大宣禮詞「邦克」,再念小宣禮詞「戈麥」,然後在嬰兒耳朵上吹一下(男左女右),把選出的經名告知家人,這就是取經名的全過程。他的寓意是一個嬰兒出生後,即把他從清真寺之外召喚到清真寺,進入禮拜殿大門。經名擇取伊斯蘭教眾先知、聖人、賢哲的一個名字,如男性擇取「爾撒」、「優素福」、「努海」、「阿里」、「穆罕默德」等;女性擇取「法蒂瑪」、「阿伊莎」、「努哈雅」、「賽立麥」等。還有表示喜慶吉祥的名字,如男性的「白拉開題」就是吉慶的意思,女性的「賽利麥圖」就是平安的意思。小孩上學讀書時,再取一個漢文名字。漢名由父母取,冠以姓氏稱之,回族穆斯林稱之為「官名」。經名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也當做乳名。
2、割禮
回族男性兒童長到相當年齡,要去清真寺舉行海特乃(割禮)。割禮是切除男童陰莖包皮的一種手術,一般在7-12歲之間舉行,但也有一些地區延至15歲才進行。割禮由阿訇主持,有固定的程序,要舉行簡單的慶賀禮儀,但具體程序各地不同。有的地方回族兒童實施割禮,首先要選定吉祥的日子,然後由家長將孩子帶到清真寺去。割禮時,用一個茶盤裝上蜜棗、花生、桂圓、瓜子給兒童吃,取「早生貴子」之意。具體割禮手術是將兒童外生殖器的包皮口擴大,把過緊的系帶適當的切斷,有的乾脆將過長的包皮切除,以達到使陰莖外露的目的。舊時代多用土法進行:選擇秋冬季節,先用冰接觸手術部位,以起「麻醉」作用,再以利刀施術,術後包紮一下即成。當代已突破宗教制約,多到醫療條件較好的醫院手術,以確保安全。割禮從宗教方面講,被認為是「聖行」,據說它是穆罕默德以前易卜拉欣先知提倡的,是穆斯林必須遵守的聖德行為。從科學上講,有益於健康。我國著名外科專家黃家駟教授在他主編的《外科學》中,贊揚伊斯蘭教的割禮時說,「猶太民族和穆斯林男性由於割禮從不或少患陰莖癌。」
3、出幼
回族兒童長到16歲時(有的地方稍早)便到了出幼的年齡。兒童到了出幼的年齡,無論男女,都要請阿訇念經,舉行儀式,這種儀式就叫「出幼」。舉行出幼儀式時,不僅阿訇要念經,而且兒童也要跟著阿訇「舉意」,誦讀「清真言」,表白伊瑪尼(信仰)的心跡和真誠接受「出幼」的意願。「出幼」儀式標志著兒童由幼年變為成年,從依附轉向獨立,是年齡結構的重要轉折和生命層次新的脫出。「出幼」在有的地方又叫「交還」,意思是在孩子未成年以前,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無知的,他們所犯的過錯均由父母來承擔責任。「出幼」以後,表示兒童已長大成人,今後的責任就交還給他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