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開原的風俗

開原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9 10:51:14

1、滿族歷史

滿族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的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1][2],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虞舜、夏商周滿族先民肅慎人,漢代至三國,又稱挹婁人。南北朝時,稱勿吉人。勿吉,為女真語「窩集」之音轉,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時期,滿洲族先民又稱靺鞨,散布在以吉林為中心的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地區的為黑水靺鞨。公元669—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國。渤海國歷經15代國王,後被契丹所滅。至宋遼時期稱女真,遼朝將女真分為兩部,開原(今遼寧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生女真」。12世紀初,生女真的完顏部崛起,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一些部落後,於1115年稱帝,國號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12世紀中國北方蒙古族興起,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元朝,統一了中國。女真人從此置於元朝統治之下。
元亡明興,女真人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爾哈赤的祖先就屬建州女真。據《清太祖實錄》記載:「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殘殺,甚至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各部紛爭,仇殺無止。因此,統一女真各部不僅僅是女真社會經濟發展強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發展的強烈要求。
清代滿洲侍衛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開始了民族統一大業,並吸收大量漢族,蒙古族,組成了滿族共同體,完成了從部落到國家的建設。

2、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寶力鎮結婚時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我也是個昌圖女孩,這邊沒有什麼風俗習慣,都差不多,娘家媽的給准備個紅包,下車時候給你男朋友的,他的媽媽也給你准備一個,一切入鄉隨俗就好,愛他就追隨他就好啦,過的不是當天的日子,是一輩子。

3、錫伯族人都有什麼習俗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沈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經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取長補短豐富了自己、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

●民族歷史

1956年包爾漢、馮家升發表論文認為鮮卑郭洛是一種瑞獸,相當於蒙語中的動物(驅),即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有人說鮮卑郭洛是一種飛馬。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制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志性圖案。

4、寫出5個民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及飲食文化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蒙古族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45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苗族現苗族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布依族婦女 彝族現有人口657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餘萬(2005年)。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少數散居在內蒙古和內地一些城市。人口為192.0597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朝鮮族是十七世紀時由朝鮮半島遷徙過來的。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朝鮮族姑娘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瑤族老人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哈薩克族老人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測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現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北部地區的融安、南丹、環江等地。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高山族同胞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甘肅的蘭州、定西地區和新疆、寧夏也有分布。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景頗族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仫佬族,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 布朗族是中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思矛地區的瀾滄、墨江等縣。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布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 普米族人民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5、錫伯族的風俗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晚輩對長輩應答和氣,久別重逢要行打千禮,逢重大節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打獵時,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會分得一份。

錫伯族基本保持著一夫一妻、婦隨夫居的典型的父權制婚姻形態。錫伯族的喪葬有許多講究,過去實行火葬,後改為土葬。

錫伯族中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卧;不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6、錫伯族人過端午節的風俗活動是什麼?

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征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端午節風俗活動:

舉行潑水、叼羊、賽馬或郊遊等活動。農歷4月18是錫伯族紀念西遷的節日,每年都舉行慶祝活動。

孫扎拜義車孫扎,錫伯語即五月初五,錫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這天,家家門上插艾蒿,人們都喝雄黃酒並給小孩嘴上也抹一點兒。錫伯族在節前半月都喜歡在孩子的肩背上繫上用各種彩布、絲線縫制的小猴子。到端午這天,將布猴子扔進河裡,以表示除災避邪。年輕人還要相互潑水,去郊外野遊和舉行賽馬、叼羊、摔跤等體育活動。經濟條件富裕的家庭,在這天要宰羊羔吃。午夜,各家各戶還要在後院燒紙錢,祭祀祖先。

錫伯族禁忌:

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

不準坐、踩、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放高處,不坐、踩鍋灶,不坐、站立在門坎上

在屋內不準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碗、碟等

家中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婦女生育,在大門口掛紅布條或一束草,禁止外人入內

禁對長者不敬,對父母不孝,忌對友人不信任;禁對別人說喪氣話。

7、開原的來歷和歷史

元太宗七年 (一二三六年)曾在黑龍江境內設置開元萬戶府,後來治所移到黃龍府 (今吉林省農安縣)。元成宗元貞二年 (一二八六年)改開元萬戶府為開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 (一三八八年),開元路治所又移到咸平府 (今遼寧開原老城),並改元為原,「開原」名稱由此而來。開原老城是明代興建最早的古城之一,素有「遼北古城」之稱。

蒙古汗國時期,成吉思汗確立了蒙古諸王分封制,其目的在於鞏固根基,鎮守各方,擴展統治區域。早在成吉思汗起兵之初,與諸兄弟相約:「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貴。」從1207年至1214年成吉思汗大規模分封諸王,其中分封地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諸弟和外戚、重臣等蒙古大貴族。直到1259年忽必烈即位之前,東北地區行政統轄機構的特點主要是,以蒙古諸王監鎮地方,基層出現軍政合一的機構,如1234年設立管領高麗軍民總管府,1235年設立開元萬戶府、南京萬戶府。
成吉思汗對其幼弟貼木哥斡赤斤十分寵愛和信任,分封民戶最多,封地也最廣,外興安嶺以南松花江及東西遼河以北地區皆為其封地。蒙古國前期,1226年遼王耶律律薛者撤藩,「遼左之地命斡赤斤鎮守,其權勢愈重」。在元設置遼陽行省之前這一家族曾監鎮遼東地區。在東北諸王中,遼國王貼木哥斡赤斤及其後裔乃至四世孫乃顏實力極為雄厚。「自斡赤斤至乃顏凡五世,前後五六十年,父子祖孫兄弟雄居遼東,早有輕視朝廷之心。」
蒙古諸王位高權重,擁兵自大,極易產生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傾向。忽必烈即位後,開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1260年在東北地區設置宣撫司,由軍政合一體制逐漸向軍民分治轉變。之後忽必烈又向行省制過渡,於1269年以趙壁為中書左丞,設東京行中書省簡稱東京行省於北京即內蒙寧城之大寧,由於東方諸王的反對,1278年改為宣慰司。1286年又設東京行省於懿州即阜新,以控制東北諸王,在諸王的反對下,於同年七月廢止。元庭兩次試圖設立東京行省,都時過不久就撤銷了。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忽必烈第三次設立東京行省,並將行省治所移至地近遼王乃顏封地的咸平,以乃顏為首的蒙古親王便加緊了反叛中央的活動。盡管東京行省僅存五個月就撤消了,然而一場持續六年之久的叛亂終於爆發了。1287年四月,東北爆發了以乃顏為首的叛亂,東北諸王的後裔都有參加。五月,忽必烈率軍親征。僅用兩個月時間,在東北西部地區連續三戰三捷,擒殺乃顏,將叛軍主力擊潰。乃顏死後,其餘黨繼續為亂,這場平叛戰爭又持續了五年。
至元二十四年十月重新在咸平府確立了遼陽行省,在東北實行與中原相一致的地方行政機構。我們說元代在東北設立遼陽行省,這一泛稱包括前三次設立的東京行省,而且據近年許多學者研究認為,東北設置行省的治所從來不曾設於遼陽。東北諸王封地從此置於遼陽行省的監控之下,成為遼陽行省之下的特殊行政區,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乃顏叛亂被平定後,乃顏家族衰落,而其弟弟乃蠻台部族強盛起來,他本人和兒子被封為壽王、遼王,權勢炙手可熱,一直活躍到元末明初。1286年設立開元路,治所黃龍府。1342年移治於咸平,其下以統轄黃龍府、咸平府、合蘭府、肇州、奚關總管府(今吉林琿春)、雙城總管府(朝鮮永興)。
楊大實組織開原起義
楊大實,字秀翹,開原二寨子人。生於1884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入奉天警務學堂,以優等生畢業。後入日本東斌學校,學習警監、法政、憲兵等,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歸國後,任開原、復州警察長。參加辛亥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會員。
1910年,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楊大實受中山先生委派,到沈陽巡巡警教練所當教員,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東北革命黨人張榕組織了響應武昌起義的聯合急進會,楊大實任總務部部長,並任聯合急進會機關報《國民報》主筆,積極進行革命宣傳活動。年底聯合急進會派有能力的領導分赴遼寧各地,楊大實回到開原,動員軍警,組織民軍,策劃、組織武裝起義。11月20日,急進會在庄河率先發動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在東北的第一槍。24日,急進會派楊大實到庄河加強起義的領導力量,組織更大規模的起義,聯絡南方革命軍。楊大實又向奉天革命機關申請經費,庄河革命形勢如火如荼。
1912年1月下旬,國民革命政府北伐軍從遼東半島登陸,東北革命形勢發展突飛猛進。同盟會會員段右軍在昌圖策劃起義「失敗,又約同盟會會員朱霽青、楊子厚」,「謀在長春起事」,亦「機泄而敗,遂轉赴開原」進行活動。楊子厚在弟弟楊大實發動群眾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新軍、舊軍、警察、學生和「紅鬍子」,積極組織起義。楊大實等領導復州和庄河等地的武裝起義後,任關外民軍第一軍司令部總參謀兼執法官。
2月12日,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封建統治結束。南京陸軍部向全國發出停戰命令,在東北斗爭的聯合急進會、北伐軍和關外民軍停止進攻。21日,關外都督府和關外民軍司令部主要首領顧人宜、張璧、楊大實率奉命部到到山東煙台進行整編。商震、張璧、楊大實都爭奪關外民軍總司令職務,楊大實失敗後不服,回到地方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
開原、鐵嶺、海城、哈爾濱等地的革命黨人,由於沒有聽到清帝退位的消息,先後發動起義。2月15日革命黨人在鐵嶺發動起義,佔領縣城,趙爾巽派王永江率巡防隊鎮壓,起義失敗。21日「胡匪」於小釘子(綽號)在同盟會會員段右軍策動下,攻克開原縣城,「焚縣署,放監獄」,「官兵均鳥獸散」,趙爾巽派兵鎮壓,「鏖戰一日」,起義軍「彈丸告竭」退出。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後,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已大白於天下,以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為代表的一部分國民黨領袖組織討袁軍,掀起「二次革命」,而聯合急進會的某些領導人對袁世凱還認識不清,抱有極大幻想。楊大實錯誤地認為「以中國現在時局論,膺大總統之選,要不外孫、黃、袁、黎。然孫(中山)雖富於道德,而無政治經驗。黃(興)雖為篤誠君子,然恐無統一之才能。黎(元洪)氏則徒有虛名,不異泥型木偶。就中可以當意者,厥惟袁氏。」楊大實雖也看出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專制形態已露」,卻軟弱地認為「若決計不舉袁氏,則中國恐遭分崩之慘」,他對於是否選舉已經原形畢露的竊國大盜為大總統,尚「夙夜競競而未能解決」。他提出四項政治主張:一、務要發展民權;二、不願再有破壞;三、排斥官僚政治;四、維持大局統一。幻想只要在國會中進行合法斗爭就能使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就範,反對採取所謂「破壞統一」的武裝斗爭手段。毫無疑問,這些幼稚的幻想,很快就在無情的歷史事實面前變成泡影。
1914年6月,孫中山、朱執信等鑒於國民黨成分復雜,組織渙散,於是組建中華革命黨,組織護國軍,並派丘丕振到東北組織軍隊,策劃起義。丘丕振以東北討袁軍總司令的名義,派人到營口、遼陽、鐵嶺、開原、昌圖、長春、哈爾濱等發動起義,由於單純依靠從聯絡「紅鬍子」部隊或軍警下手,起義很快失敗。在護國運動中,混入革命隊伍的清末立憲派重要人物吳景廉,看到袁世凱大勢已去,搖身一變,由擁袁而反袁,為了竊取東北地區反帝制運動領導權,他聯合革命黨人楊大實、顧人宜、趙忠鵠等在大連發起「三省公民討袁協會」。趙忠鵠、段右軍等在桓仁組織遼東護國軍討袁,楊大實的族兄楊子元在遼源自任東三省護國軍北路司令,發動起義。1916年6月袁世凱斃命,張作霖「武力統一」東北野心益熾。
1922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諮議、財政部參議。後任奉天省長公署諮議、廣東省長公署在顧問等了職。他在遼寧開原等地發動並領導的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他是辛亥革命在遼寧的領導人之一。

8、請告訴我民族節日(至少8個)

http://www.zhongguook.com/public/web/lywh/mzjr/

· 彝族都陽節

· 藏族賞花節

· 藏族俄喜節

· 白族: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耍海會

· 壯族: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

· 藏族謝水節

· 藏族採花節

· 藏族看花節

· 藏族賽馬會

· 土家族族年

· 土家族打春節

· 羌族頷歌節

· 苗族趕苗場

· 苗族贈帶節

· 苗族羊馬節、趕秋節

· 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

· 蒙古族:白節、那達慕、馬奶節

· 滿族:燈節、添倉節、鎖龍

· 布依族:查白歌節、大年辰

· 僳僳族: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

時節習俗與民族節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正月:立春 雨水]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與東北其他地區以及中原各地一樣,錦州人也習慣地稱立春為"打春"。

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立春時節的農諺和俗語,如"春打六九頭","打春陽氣轉","打春別歡喜,還有四十個冷天氣","春捂秋凍"等等。人們在立春這一天要吃蘿卜,俗稱啃春,要吃卷裹豆芽的春餅,還要用纏上各色花紙的笤帚輕輕地抽打孩子,謂之去晦氣。據民國二十年《義縣志》記載,立春打春牛時,"邑在後,約正在前,各執紙鞭鞭牛。唱曰:'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年春"。

到20世紀40年代以後,"打春牛"的習俗就已不復存在了。但人們仍把立春叫做"打春"。因為"人誤地一春,地誤人一年",打春正是催春的時節。這個時節的民俗,一是上元日。即正月十五祭火神--鬧花燈、祭農神、扭秧歌的元宵節;二是正月二十五祭天神、穀神儀式--填倉的天倉節等等。

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的節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稱圓宵。又因為在元宵節前後張燈三夜,所以又稱元宵節為燈節。

據民國九年《錦縣志》記載"上元"為"燈節"。"通街張燈節彩,備極輝煌,龍燈、秧歌、雜戲畢全。鼓吹之聲不絕於耳,自十四夜起至十六夜止,觀光者途為之塞。"燈節期間文士還要懸燈制謎,以角巧思,謂之"燈謎"。元宵節期間的節日食品是元宵。元宵是以糯米粉裹糖丸、棗泥丸、豆沙丸等,油煎或蒸或煮食之,也叫湯圓,也是親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佳品。

正月十五前後,滿族群眾的傳統民俗中,還有兩個重要的節目是:"拜太平鼓"和"抓子兒"。太平鼓在古代叫臘鼓,拜太平鼓的儀式,源於薩滿教的太陽神崇拜。遼西地區的太平鼓以鐵絲為框,呈八角形。直徑約0.7--1米,用皮紙重疊糊緊,飾以彩畫,下有手柄貫穿十幾個鐵環,擊打振動時發出嘩嘩的響聲。拜太平鼓者遊行街市,也是節日期間的一個街景。"抓子兒"是閨中游戲。"子兒"是把羊或豬的蹄骨染成雜色,青年女子們用以或擲、或拾、或承,謂之"抓"。游戲的地點一般在室內炕上。

正月二十五的"填倉日"遼西地區也叫"天倉日"。

滿族人家"填倉",還有把煮熟的粘高粱米飯放在糧倉里的習俗,還把秫秸桿扎的小馬、小鋤頭插飯盆里,表示辛勤勞作以求和豐衣足食的心願。

正月回娘家的媳婦,必須要在正月二十三趕回婆家來,為夫家"填倉"。

[二月:驚蟄 春分]

《北鎮縣志》中記載:"初二日龍抬頭"、"各家由庭院中撒灰,道經大門至井沿,俗稱'引龍'"、"是日多食春餅或煎餅",謂之"熏蟲"。

錦州地區的"二月二"在鄉間更多的是被稱為"豬頭節"。這一天要貼"豬頭花"樣式的剪紙,吃豬頭肉,民間稱之為"扒豬頭"。

二月十九的"觀音誕辰"廟會是春分時節最大的民間集會,也是舊時錦州城鄉一年中最大型的廟會之一。

觀音是印度佛教所信奉的菩薩,譯名為觀世音菩薩,因避唐太宗名諱,遂改為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有以完成的自己的修行為理想的"小乘佛教"和以普渡眾生為任務的"大乘佛教"之分。觀音正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菩薩之一。在遼西形成的白衣觀音崇拜習俗,在歷史上又與遼代統治者把白衣觀音奉為家神有關。史載:"太宗幸幽州大悲閣,遷白衣觀音像,建廟木葉山,尊為家神,中外香火,由此而盛。民間及軍士私奉者,不備記出。"錦州的醫巫閭山是遼代君主陵寢之地,又是蕭太後的世襲領地,遼代統治者在錦州和醫巫閭山大修佛寺、觀音廟堂,就更加帶動了百姓們對觀音的崇信。在錦州地區還有諸多的觀音洞、觀音寺,如醫巫閭山青岩寺的觀音,俗稱"歪脖老母",二月十九的觀音誕辰廟會香火也是極盛,從明清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末(除文化大革命期間),一直是遼西地區,甚至東北地區最大的觀音廟會之一。

[三月:清明 穀雨]清明時節的第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取禁煙之意。寒食節禁煙的習俗最早來自上古先民為保護火種,每年春季清除舊火,燃換新火的儀式。在錦州地區同樣也流傳著晉文公燒山逼介子推出的作官,而介子推寧可燒死山中也拒不出山的故事。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掃祖墳的日子。從清代開始,當政者肯定並提倡鼓勵民間清明節在祖先墳塋地種植樹木的習俗,到民國時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用植樹節代替了清明節。1979年國家把3月12日正式定為植樹節。

另外,在古代的清明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三月三上已日"的古人修禊之期。這天人們都要到野外去踏春遊玩。這實際上是古人春季繼正月十五、二月二之後的第三個狂歡節。過了三月三就要進入繁忙的春耕勞動了。

[四月:立夏 小滿]

農諺說:"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

這是根據錦州地區的氣候特點總結出來的農事活動經驗。

葯王廟會是民間的葯王節,舊時的葯王節是中國神仙文化與中醫文化在民間雜合的產物。錦州地區把伏羲、神農、軒轅作為主神,兩旁排列扁鵲、孫思邈、王叔和等神醫牌位的三皇廟作米葯王廟者為多。廟會期間有很多古代巫術遺存的封建迷信活動。諸如用紙紮下個替代病人的紙人,拿到葯王廟會上去燒掉,謂之"燒替身";讓許過願的小孩到廟上跳過一條板凳,然後逃出廟去象徵逃脫了小鬼的追索,謂之"跳牆";把成串的鹹菜疙瘩掛在一個象徵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五月:芒種 夏至]

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這天投江之後,人們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祀他,留下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可是在錦州地區,在端午節吃粽子、粘糕的習俗卻意味著"陰陽包裹未散之家"的祝願。

端午節這天日出之前,人們紛紛到河邊和井台上用涼水洗臉,以除晦氣,然後成群結隊上山採集艾蒿。因為艾蒿有除蟲去污的作用,所以人們把艾蒿插在門上以避瘟神。婦女們還把裝有艾蒿的荷包掛在孩童的身上、插在自己的發髻之上。為之拒絕瘟神的降臨,人們還在戶牖插上避邪的桃枝和紙疊的小葯葫蘆,也叫紙印。相傳呂洞賓曾秘示世人,端午用葫蘆蓄葯可蠲五毒。這一天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還要繫上五綵線繩,俗稱"系續命繩",它的功能也是拔除病毒。到中午人們就將這些佩戴之物棄之路旁。滾雞蛋也是端午節重要的節俗。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來回滾幾滾,嘴裡還叨念著:"寶子吃蛋,災星滾蛋"。

這些端午節的習俗,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民間流傳。近代,在錦州的天橋海口處,還有一個蒙古族的端午節習俗奇觀。從五月初五到五月十一,有很多來自承德、通遼等地的蒙古族古族牧民在海水中沐浴祈禱,有時竟達四五千人。祈禱後他們用瓶子盛滿海水帶回家去,撒在親鄰們的身上,讓他們也得到大海賜予的幸福、吉祥。

民產流傳的"大旱不過五月十三"的諺語是人們對於天時與農時規律的總結。人們在五月十二到五月十三這兩天祭祀關公。民間流傳這樣的故事:五月十三是關公單刀赴會的日子,這一天關公要磨刀,磨刀水便是天上的雨水,所謂天上一滴水,地下一場雨。如果到這兩天還不下雨,人們便要放棄關公廟的祭祀,而轉向對龍王求雨。

[六月:小暑 大暑]

這一天人們要殺鴨宰鵝,叫做"吃蟲王日"。

大暑是中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最熱的時節。錦州人在"五毒日"卻要"少長郊遊,聚飲高歌。亦攜酒游觀音洞,曰耍青"。

大暑將過之時的六月廿三日,俗謂馬王生日。這一天要宰豬祭祀,希望能夠免除牲畜的癘疫。祭馬神表明東北各族農業經濟對馬的依賴性很大。錦州地區歷史上是皇家的馬場和邊貿和馬市所在,大大小小的馬王廟遍及城鄉。所以各縣縣志都有馬王日的記載,並稱"此祭極為重要"。

[七月:立秋 處暑]

立秋民間講究"吃秋飽"、"搶秋膘"。這一天人們多吃餅、餃子等麵食;忌諱吃黃瓜等形式細長、水氣大的蔬菜食品。

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到了末伏早晚有了清涼的感覺。這時,一個饒有浪漫情調的民間節日又到來了,那就是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留下過美好記憶的"七夕"乞巧節。

"是夕,小兒及女穿針引線,希邀織女賜巧。"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是一年中的第二個鬼節。

中元節與清明節一樣,是祭祖為主題的節日:"買素食、祭米飯、享先以告秋成。"也稱盂蘭盆節,帶上了佛教文化影響的色彩。

錦州地區中元節習俗流傳很早。在遼金時,契丹人和女真人受漢族人的影響很重視中元節的祭祀,清初至民國期間,溝幫子地區祭祀先祖、超度亡靈放河燈的盂蘭盆會已是關外很有名的中元節廟會了。錦州天後宮的盂蘭盆會後,人們要到凌河放燈。

[八月:白露 秋分]

八月十五中秋節習俗傳之古遠。

錦州地區的風俗,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要吃團圓飯。民間有一句節令,叫"寧留一秋,不留過中秋"。

中秋之夜,家家在院子中間放上一張八仙桌,上擺供月的月餅、切成牙瓣的西瓜。各色水果的毛豆、瓜籽等。

毛豆和瓜籽是專供月中玉兔的,因為《嫦娥》、《玉兔搗葯》是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月亮神話。"兔兒爺"泥塑玩具常常是爺爺買給孫子的中秋節禮物。這是從華北一帶來到遼西的移民帶來的供兔兒爺、拜兔兒爺的習俗。

中秋節最有特色的食品是月餅。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七月十五看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花好月圓,人壽年豐"是農民最大的願望。

[九月:寒露 霜降]

寒露時節的重陽節在農歷九月九日,民間又稱"雙陽節"。

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告訴我們,到了唐朝,中原地區"九九登高"、"遍插茱萸"已相沿成俗了。

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政府的倡導下,重陽節已成為了"敬老愛幼"、"尊師重教"的老人節了。

[十月:立冬 小雪]

立冬這一天,家家要掃墓,焚化冥楮,俗謂"送寒衣"。在民間流傳的孟姜女為丈夫范喜良送寒衣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就是從這一習俗衍化而來的。

[冬月:大雪 冬至]

廣寧(今北寧市)的馬市是東北最大、開設最早的馬市之一。據《明史·兵志·馬政》記載,自明永樂年間,東北始於開原、廣寧等處設馬市。當時明王朝規定,東北馬市以米、布、絹易馬。與二十四節氣相似,民間也流傳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臘月:小寒 大寒]

臘月初八之祭要祭祖神,還要祭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並稱為五祀。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後,釋迦牟尼在臘八這天吃牧女向他獻的乳糜粥,於菩提樹下禪定成佛的故事廣泛流傳,佛寺每逢這天都要誦經,並以粥糜(精選的糯米、小豆、乾果及白糖、紅糖合制而成)供佛,俗稱佛粥,也叫"臘八粥"。漢唐以後,民間也有了吃臘八粥的習俗。

錦州人也有諺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是說,吃臘八粥是為了粘住下巴。這個習俗一直沿襲到今。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首俗是祭灶。祭灶原是祭火神。

錦州地區關於灶王爺的故事是被當作笑話流傳的。說灶王節每天端坐在灶前,記錄著全家的善惡表現,到每年臘月二十三就要派他來到人間的玉皇大帝那裡去匯報。因為他上天打報告的內容又直接關繫到玉皇大帝對這一家命運的安排,人們就索性用麥芽熬制的飴糖在他上天這一天粘上他的嘴,讓他好話壞話全爛在肚裡。於是臘月二十三傍晚掌燈時分,在灶王爺前燒上三柱香,全家老少再向灶王爺磕三個頭,然後揭下抹上飴糖的灶王爺夫婦畫像,連同給他用秫秸棍做的坐騎一起投進灶坑燒掉,剩下的飴糖,大家分享。

祭灶之後,錦州山區不有"豎長竿於院內者,竿頭蔭以松枝,或設風旗,入夜燃燈,高懸桿杪,名曰'天燈'。自是日起,至明年二月二日始撤"(《義縣志》民國二十年版)。很顯然,這是閭山人保留的滿漢和北方民族祭火神習俗的遺風。

從小年到除夕,大致的日程安排是這樣的:

二十三,灶升天。

二十四,寫大寫(對聯)。

二十五,掃房土(打掃衛生)。

二十六,煮年肉(把豬肉切成肉塊煮熟,過年燴酸菜吃),

二十七,殺公雞(因雞音吉,故叫吃喜日)。

二十八,蒸供花(祭祀用的麵食)。

二十九,糊香斗(供祭祀天地用器)。

三十晚上守一宿,

在除夕之夜最重要的事是祭祖和迎財神。祖居錦州的人多供先遠三代宗親。為了防止惡神、游鬼闖入,家家要燃放爆竹、點亮天燈、地上鋪滿麻桿、門上上了大栓。全家守歲到天明。

初一時,家家門戶大開,門上是寫滿吉言的對聯。人們開始互相拜年。在初五之前婦女不動針線,家家不煮生米,只吃年前蒸煮的麵食。秧歌隊各村表演,人們盡情歡樂,共渡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春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