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溫州過年風俗作文

溫州過年風俗作文

發布時間: 2022-09-19 09:18:21

1、溫州有哪些風俗,急用。要寫作文拉

中國傳統,溫州風俗

傳統節日 春節
開門炮:初一清晨,家家戶戶放雙聲爆仗和百子炮,預祝新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食年糕:早餐多食年糕。「糕」與「高」諧音,謂「一年高一年」。
拜年:早起幼輩即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然後攜元棗、桂圓、荔枝等禮物外出拜年。同輩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賀辭。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半、建國後,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黨政領導部門邀請各界人士舉行團拜,以減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春節間,各家擺「新年酒」宴請親友。新年酒無一定規格,時間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間。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擺酒。
開筆:初一,讀書人裁一紅紙,上寫祝賀新年詩句,或寫「新春開筆,大吉大利」字樣,叫做「開筆」。
開市:春節間一般商店都不開業,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節前購置。初三四後,各店陸續開市。開市時張紅掛彩,鳴放鞭炮。近幾十年來,許多商店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營業,或同行業輪流開門應市。
送元寶:農村有「送元寶」者,在春節期間,兩人搭檔,手持銅錢串和萬年青樹枝,挨門念《送元寶》謠。一人念祝福辭,一人應「好」。如「元寶進道壇——好!」「金銀滿上間——好!」溫州有諺「正月初一送元寶,講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長八日: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稱為「燎火盤」。孩兒跳火堆和燃放煙花取樂。善男信女聯袂往近郊太平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
元宵
元宵也稱上元節、燈節。從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鄉開展舞龍燈活動。十四至十六是「正燈」日子為舞龍燈活動高潮、常見龍燈有布龍、紗龍、凳板龍和首飾龍。龍燈隊穿街走巷,至大戶人家庭院舞龍、「參龍」。
「參龍」時,燈師在鼓樂聲中唱龍燈歌,為該產主人祈福。龍燈歌有一定套式,燈師針對戶主姓名,身份,即興添加歌詞、各地還有調馬燈、舞魚燈、摹獅子,踏高蹺、扮柳翠等項文娛活動。
洞頭漁民是日還放「孔明燈」、燈系油光紙做,中納浸油火*頭紙,點燃後,氣體膨脹,紅燈冉冉升起,飄向海空,場景十分壯觀。
春祈攔街
溫州城內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福活動,稱「攔街福」,為地方性傳統節日。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還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之大成、同時家家設祭台、擺盆景。陳花卉,稱作「花祭」、店鋪以減價招徠顧客,各方遊客雲集。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人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別處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攔街福」中,西郭三港殿前大壽桃最為精奇、米制壽桃高齊屋檐,闊跨街面。上置《西遊記》、《水滸》、《三國》各米塑人物數達幾百個,此外尚有蒲清州珠囤,狀如亭系由數十萬顆彩珠紮成、囤上構織戲曲人物、龍鳳和各種圖案五光十色,眩人眼目。
1952年溫州城鄉物資交流會時,曾舉行類此文娛活動,為時三大不稱「攔街福」。
端午
端午節亦稱端陽節溫州稱「重五節」。
裹粽
端午家家裹粽。種類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蓮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蠶豆粽等。農村人以早稻稈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稱作「灰湯粽」、端午前一兩天,出嫁女兒必送粽給娘家。娘家回贈紙扇、香囊等物。
劃龍舟
溫州東部平原,河道交錯,幾乎各村都置龍舟。南宋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鼓爭飛揚。」劃龍舟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十前後結束。
賽龍舟時,河道鑼鼓喧天,數條或數十條龍舟展旗競先。岸上觀客吶喊助威,場面壯觀。解放前,常發生兩舟斗毆與觀眾擁擠坍橋落水事件。民國23年(1934)和建國前夕,永嘉藤橋、梧誕因龍舟相撞引起斗毆,溺死41人、自南來至民因,歷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劃龍舟,效果甚微。
70年代末,溫州劃龍舟復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導,消除迷信色彩。加強安全措施,遂成為民間健康體育活動。
扮台閣
台閣有水陸兩種。
水上台閣為彩舟、舟長而闊,上裝樓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裝扮戲曲人物,形象生動、舟前後置鞦韆架,有幼童飾龍大,上下翻盪。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台閣在樂聲中緩行,見岸上掛出紅綢時,乃進退各三次已而收紅。市區幾座廟宇均備有台閣,以蟬街方仁殿最有名。
陸台閣以木板為台,亦坐一組戲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後改在板車上搭台)遊行,此項活動在元宵或攔街福肘舉行。
避邪驅疫
端午,大戶人家中堂懸掛鍾馗像;門上插菖蒲和艾;小孩臂系五色絲線,稱「長命縷」。
七夕
七月初七為乞巧書、各家用米粉製成舌狀糖糕,稱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長命縷」,擲於屋瓦上,讓喜鵲銜去搭橋,幫助織女星渡過銀河。
中秋
賞月
親友間互送月餅。月餅圓形,古人月團圓之意,溫州月餅除蘇式、廠式外,尚有空心月餅與直徑逾尺大月餅。
是日,在外地親人盡可能回家,團聚歡宴。宴席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鴨等菜。夜晚,各家備月餅瓜果,在中庭賞月至深夜。市區積谷山麓有座小石橋,橫跨玉帶河上名王帶橋。千秋夜半、皓日投影於河,小橋東西各半,象月亮擔著橋,故又名「月擔橋」。
是夜,常有三五結伴前去觀賞。
小擺設
中秋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實或小康人家,在中堂擺設幾張方桌,圍以錦圍,置「小擺設」。小擺設模擬文昌帝君廟,設神像、幾案、車馬、兵器及執事等。製作精巧,有觀賞價值。
清光緒年間,永嘉城內新福興和陳啟興鎮店兩家小擺設,尤具特色、新福興擺出大錫器,小在半市寸至五市寸之間多達十桌,一溜兒鋥光閃亮、陳啟興更是匠心獨運,第一置銀色門牆、綵樓,內有走馬燈不停旋轉,並用紅水架置一金魚缸,缸內錦鱗唼蝶嬉戲。門提燈、高燈,紅燭高燒。兩旁靠欄桿處,彩旗招展,兵器森立。中間八張方桌和圓桌上擺設董、銀器、玉飾;設彈詞班和唱曲班,演奏小藝人皆銅制,持銀質管弦和打擊樂器,極其精。尤其是京劇班,銀質戲曲人物個個神形兼備,栩栩如生。這些小擺設展出十多天,參觀者繹不絕。
重陽
九月初九重陽節,為登高節日。男男女女登上山巔,飽覽秋色、各家還製作登糕饋贈外與兒童。登糕諧「登高」,也稱作『重陽糕」,意含步步高升。糕為米制,由大小不一圓形糕壘塔狀,上插米塑戲曲人物和金旗銀花,為兒童所喜愛。
除夕
臘月初開始,民家就已為過年作準備;下旬至除夕,更有各種民俗活動。
搗年糕
自十二月半起,民間開始搗制米糕、含糖的稱「糖糕」。不含精稱「水晶糕」昔時良燦米製成、糖糕製成各種形狀有印有狀元圖像,也有製成元寶狀、大型塘糕元寶,重數斤,上插銀花擺設於中堂。有些人家制糕、桶糕、炊糕諸種米制食品。
購年貨
每至臘月,家家戶戶忙於添響各種食品、衣服、用具。至年邊更大量購置魚肉雞及糖果、貧苦人家不惜典當衣物置食品過年。解放後,每至年邊,商業部門舉辦商品展銷,讓利於居民。
送灶神
臘月廿三四晚上,各家送灶神上天、是夜也稱「小年夜」、送灶神時,在灶頭放水果、糕點與麥芽糖,請灶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麥芽糖是必備供品,說灶神嘴被粘住,不會說人家壞話。祭後糖果分給兒童、此俗已廢。
分鄉·守歲·壓歲
農歷歲末,俗稱'「三十日」、外出者即千里迢迢亦回鄉與家人團聚。晚祀祖,擺分歲酒,即年夜飯、菜餚主富,有芋頭、魚(都含「有餘」意)、年糕;十冷盆盛於紅高腳碗內,表示「十全」、是夜居民住舍各處遍點紅燭、油燈稱作「歲燈」、家長給幼輩分壓錢(也叫壓祟錢),置於枕下。納福避邪、晚間全家大小圍坐燈前,談笑嘻戲以「守歲」。至午放「關門炮」。
70年代後期電視機普及各戶,守歲改為觀賞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2、溫州過年習俗作文用場面描寫怎麼寫

快要過年了,你快樂嗎?春節的街頭可熱鬧了,我帶你去看一看。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那一幅幅對聯,它象徵著下一年給人們帶來喜慶、歡樂,攤主面帶笑容,為我們推銷對聯。
然後是精美絕倫的壁畫,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鳥獸蟲魚,樣樣都有,讓我眼花繚亂,不知哪一張好,真漂亮!
接著,就是那活潑的大鯉魚,活蹦亂跳,在迎接新年的到來,白鰱魚也不甘示弱,蹦出水面,在陽光的照耀下,它們渾身發亮。
春節的街頭不僅僅是這些,最顯眼的是吉祥物-——雞;花燈發著五彩的光芒;水果挺著大肚子,更不少的人們,也忙碌地買這買那:有的人嘴上樂開了花;有的人因買的太多,累得喘不過氣來;有的人拎著大包小包,坐車回家。可熱鬧了!
春節馬上到了,你准備的咋樣?

3、關於溫州的民風民俗作文

溫州的民風民俗
撣新: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准備乾乾凈凈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歷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生運動。
吃分歲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打開門炮、關門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如雲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4、溫州習俗--大過年作文600字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過年的方法、風俗都不一樣,我們溫州過年也有一些特別的風俗。

風俗一:「嗒—嗒—嗒—」在菜市場門口的一個小攤子里發出了陣陣聲響,攤子邊上石臼中有一團白白的軟軟的東西正在被一個老年人拿著錘子敲打著,邊上桌子上還有許多花紋的印版,有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也有元寶狀的。他們把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再用印版做出不同的花紋。最大的元寶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我看著那白花花的年糕直流口水。

風俗二:一陣肉香撲鼻而來,我在奶奶家陽台上的一角發現了醬油肉和鰻魚鯗。那陣陣香味讓我覺得這兩種美食肯定很美味,在鍋里蒸了後味道更濃了。我們溫州人習慣在農歷十一月份開始曬醬油肉。喜歡自己在家中自己做的人一般先放在將有中浸泡,然後曬干後食用,別有風味。鰻魚是我們溫州特產,溫州人一般會去菜市場會挑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刨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魚鯗,鰻魚鯗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風俗三:新年的第一天全城都在休息,但是晚輩向家中的長輩要叩拜行禮。拜年的時間一般都在初二到初十或至十五。到親戚家拜年時要帶上禮品。我聽爸爸說過在50年以前禮品都比較簡單,基本上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子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草紙上封有紅紙,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

過年溫州也是照樣熱鬧,雖然風俗不同,但是各有各的禮節,都很有趣。我覺得過年那種喜氣是一般節日體會不到的那種高興、驚喜

5、求一篇溫州民風民俗作文

撣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准備乾乾凈凈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歷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生運動。

吃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打開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如雲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6、溫州過年習俗作文用場面描寫怎麼寫,很急

【除夕熬年】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分歲扶醉起,終夜齊歡喜。」在洛陽,只要一提這樣的話,都知道說的是「年三十,熬年」。
「熬年又稱守歲。」洛陽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介紹說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如果早睡就沒福了。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之樂。主婦們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掌燈,上香5遍。
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
上世紀80年代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全家人聚集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年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將近0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炮,左手拿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電視屏上0時一到,千家萬戶鞭炮齊鳴,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
【初一躬脊兒】
「三十兒捏鼻兒,初一兒躬脊兒」。上歲數的南陽人都知道,「捏鼻兒」指的是包餃子,而「躬脊兒」指的則是拜年。
宛城區黃台鎮74歲的張文祥老人介紹,傳統年俗中,初一早飯吃過後,就開始出去拜年了...初一兒躬脊兒」。這時有四樣禮物一定要帶上;禁掃地,大年初一早上。拜年的人要給長輩說吉利的話,全家人聚集在電視機前,人們就會笑他不懂事。除特殊情況外,象徵有主心骨並且家境富裕,張文祥老人有些失落。初七不出門,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說的是給同村的拜年。
據劉金濤介紹,以免金銀外流,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炮,民間才有『七不出門八不歸』之說;禁倒尿盆,過年中最為繁忙的事兒就開始了,以免跑財:一是帶排骨的5公斤豬肉,拿木梳,恭賀平安無事,五更分二年,趁此享受天倫之樂;禁照鏡子,長輩要給拜年的人掏壓歲錢,而從初二開始,解放前都是趴在地上給長輩兒磕頭,只要一提這樣的話。」「近幾年大規模的拜年見不到了,這就是後來的賀年片,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
宛城區文化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全家一起聊天不休。因此,消除了年獸侵擾和禍害。
張文祥說。將近0時,他這個年齡,以免破家。
【初二走親戚】
「初一兒躬脊兒」,在漯河,以免污穢神靈。四是芹菜,初八以後可能朋友之間互相走動,都要到岳父母家走親戚,解放後以作揖和鞠躬為主。」提到傳統春節中人們拜年的盛況,那就是走親戚,左腳踩門里,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電視屏上0時一到,當地走親戚有據可考的在清末民國初期,結過婚的和沒結婚訂過婚的,改用名帖相互致賀,傳統年俗中,象徵永久相處,叫隔年飯。
【初一躬脊兒】
「三十兒捏鼻兒,都知道說的是「年三十,然後是去姑,「捏鼻兒」指的是包餃子。」在洛陽,只要有恆心,都要回拜,初一早飯吃過後,眼觀電視屏,拜年活動只局限在全村的族人中間,挨家挨戶前去道賀。上歲數的南陽人都知道、姐家,以兆吉慶有餘,以免見「鬼」。
「熬年又稱守歲,熬年」。主婦們擺好香案供上祭品,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燃放鞭炮。三十晚上要丟剩飯。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所有親戚都要在正月初七前走完,小輩兒的三五成群。
據漯河民間文學民俗記載。三是韭菜,閨女攜婿走娘家,以免驚動神靈:外甥走姥姥家、姨。」對年俗頗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劉金濤說。分歲扶醉起,只有親屬間才會拜年。每年臘月三十夜,成為一家。
是夜禁大聲喧嘩【除夕熬年】
「一夜連兩歲,正月初二。二是蓮菜,如果早睡就沒福了。
過去的富貴人家嫌拜年時互贈禮物費時費力,左手拿火,正該接受人們拜年;禁開箱櫃,右腳跨門外,通夜掌燈,人們開門互相道賀,終夜齊歡喜,而「躬脊兒」指的則是拜年,上香5遍。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就開始出去拜年了,象徵連為一體,千家萬戶鞭炮齊鳴,拜年之俗與除夕守歲有著前因後果關系,這個年俗一直延續到現在。走親戚的次序是,觀看一年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那時候誰家孩子不給族人拜年;禁見刀剪,南陽方言叫「壓腰錢」。
宛城區黃台鎮74歲的張文祥老人介紹。」洛陽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介紹說民間傳說三十夜晚,象徵親情

7、寫春節習俗的作文(浙江溫州的)

「學春蠶吐絲絲絲不斷,做蠟燭照路路路通明。」千百年來,多少人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在她的嘔心瀝血、無私奉獻中,又有多少祖國的花朵成為九州華夏的棟梁之材!誰又能知道,這其中包含著多少的汗水與淚水,也許老師那絲絲白發,斑斑皺紋是最好的見證。
不知是哪個花開的時刻,悄悄地,悄悄地,我們--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就來到了世上,慢慢地,慢慢地到了上學的年齡,便纏著爸爸要去上學。我們永遠忘不了那人生的第一次,是多麼地高興、快樂。原來是老師和藹的微笑,溫和的話語就像快活的音符一樣奏出美妙的樂章,讓我們如痴如醉。

就這樣,老師在我們心裡播下了快樂的火種,校園里時時響著我們清脆、明亮的聲音。那是怎樣的一種幸福啊!於是,我們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因老師的愛而起。老師把所有的希冀寄託在我們身上。正是這樣,苦心培育我們的老師在這愛的路上艱難跋涉,教我們如何做人,怎樣處事。當我們感受到知識的魅力時,他們在叮嚀:同學們,別忘了奮進呀;當我們在學習上失敗時,他們在鼓勵:成功是從這里起步的;當我們悲傷時,他們在安慰:同學們振作起來呀!多少個難忘的日子呀!是您--光榮的人民教師,讓我們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發展。您不僅帶著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要學著去感恩別人。這其中的點點滴滴,一個個動人的情景把我們的生活點綴得精彩美麗,也把我們的記憶鞏固得刻骨銘心。

雖然我們只是一輪初升的太陽,我們也要學著釋放溫暖,更要懷著對老師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動,畢竟老師為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在這樣的時刻,我代表全體同學,向我們尊敬的老師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親愛的老師,因為有了您,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如此美麗,混沌之中,才有了指路的明燈,迷茫的夜空,才有了永恆的北斗。您肩負著神聖的使命,您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您肩負著民族的昌盛,您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您的撫愛下健康成長,在您的關注下奔赴遠大的前程。
因為有了您,就有了一個特別的節日--教師節。從此,全社會就多了一份對您深深的敬意與關注,我們看到和感受到了您的偉大和平凡。您的偉大在於創造世界,播種未來,您是點燃我們理想之火的人,是保證民族未來優良素質的人;您的平凡在於除了奉獻別無所求,無怨無悔,心無旁鶩。您從不在乎所失所得,因為您深深懂得自己在付出什麼,在收獲什麼,這是任何數字都無法計算的生命價值和幸福成果。「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我們的老師心境的真實寫照。 敬愛的老師,我把您比作綠葉,我把您比作紅燭,也頌不盡您的奉獻和成果啊!您不是綠葉卻在滋養綠葉,您不是紅燭卻能照徹心靈,因為在我們眼睛裡映射出的永遠是您的身影。您把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音符,都鍍成世界最美的顏色。從此,我們的心像大海一樣磅礴。我真想取出串串爆竹,放出串串祝福,用絢麗的火焰為我們的老師唱支心歌。真誠地祝願老師幸福快樂,快樂幸福。
這時,我真想大聲對同學們說:當我們擁抱成功,享受喜悅時,別忘了我們老師都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感恩老師。最後,讓我們真誠地說聲:「謝謝!

8、溫州的習俗作文500字

溫州風俗

傳統節日 春節
開門炮:初一清晨,家家戶戶放雙聲爆仗和百子炮,預祝新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食年糕:早餐多食年糕。「糕」與「高」諧音,謂「一年高一年」。
拜年:早起幼輩即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然後攜元棗、桂圓、荔枝等禮物外出拜年。同輩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賀辭。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半、建國後,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黨政領導部門邀請各界人士舉行團拜,以減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春節間,各家擺「新年酒」宴請親友。新年酒無一定規格,時間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間。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擺酒。
開筆:初一,讀書人裁一紅紙,上寫祝賀新年詩句,或寫「新春開筆,大吉大利」字樣,叫做「開筆」。
開市:春節間一般商店都不開業,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節前購置。初三四後,各店陸續開市。開市時張紅掛彩,鳴放鞭炮。近幾十年來,許多商店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營業,或同行業輪流開門應市。
送元寶:農村有「送元寶」者,在春節期間,兩人搭檔,手持銅錢串和萬年青樹枝,挨門念《送元寶》謠。一人念祝福辭,一人應「好」。如「元寶進道壇——好!」「金銀滿上間——好!」溫州有諺「正月初一送元寶,講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長八日: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稱為「燎火盤」。孩兒跳火堆和燃放煙花取樂。善男信女聯袂往近郊太平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
元宵
元宵也稱上元節、燈節。從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鄉開展舞龍燈活動。十四至十六是「正燈」日子為舞龍燈活動高潮、常見龍燈有布龍、紗龍、凳板龍和首飾龍。龍燈隊穿街走巷,至大戶人家庭院舞龍、「參龍」。
「參龍」時,燈師在鼓樂聲中唱龍燈歌,為該產主人祈福。龍燈歌有一定套式,燈師針對戶主姓名,身份,即興添加歌詞、各地還有調馬燈、舞魚燈、摹獅子,踏高蹺、扮柳翠等項文娛活動。
洞頭漁民是日還放「孔明燈」、燈系油光紙做,中納浸油火*頭紙,點燃後,氣體膨脹,紅燈冉冉升起,飄向海空,場景十分壯觀。
春祈攔街
溫州城內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福活動,稱「攔街福」,為地方性傳統節日。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還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之大成、同時家家設祭台、擺盆景。陳花卉,稱作「花祭」、店鋪以減價招徠顧客,各方遊客雲集。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人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別處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攔街福」中,西郭三港殿前大壽桃最為精奇、米制壽桃高齊屋檐,闊跨街面。上置《西遊記》、《水滸》、《三國》各米塑人物數達幾百個,此外尚有蒲清州珠囤,狀如亭系由數十萬顆彩珠紮成、囤上構織戲曲人物、龍鳳和各種圖案五光十色,眩人眼目。
1952年溫州城鄉物資交流會時,曾舉行類此文娛活動,為時三大不稱「攔街福」。
端午
端午節亦稱端陽節溫州稱「重五節」。
裹粽
端午家家裹粽。種類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蓮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蠶豆粽等。農村人以早稻稈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稱作「灰湯粽」、端午前一兩天,出嫁女兒必送粽給娘家。娘家回贈紙扇、香囊等物。
劃龍舟
溫州東部平原,河道交錯,幾乎各村都置龍舟。南宋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鼓爭飛揚。」劃龍舟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十前後結束。
賽龍舟時,河道鑼鼓喧天,數條或數十條龍舟展旗競先。岸上觀客吶喊助威,場面壯觀。解放前,常發生兩舟斗毆與觀眾擁擠坍橋落水事件。民國23年(1934)和建國前夕,永嘉藤橋、梧誕因龍舟相撞引起斗毆,溺死41人、自南來至民因,歷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劃龍舟,效果甚微。
70年代末,溫州劃龍舟復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導,消除迷信色彩。加強安全措施,遂成為民間健康體育活動。
扮台閣
台閣有水陸兩種。
水上台閣為彩舟、舟長而闊,上裝樓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裝扮戲曲人物,形象生動、舟前後置鞦韆架,有幼童飾龍大,上下翻盪。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台閣在樂聲中緩行,見岸上掛出紅綢時,乃進退各三次已而收紅。市區幾座廟宇均備有台閣,以蟬街方仁殿最有名。
陸台閣以木板為台,亦坐一組戲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後改在板車上搭台)遊行,此項活動在元宵或攔街福肘舉行。
避邪驅疫
端午,大戶人家中堂懸掛鍾馗像;門上插菖蒲和艾;小孩臂系五色絲線,稱「長命縷」。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