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鄭州有啥風俗

鄭州有啥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9 04:43:40

1、說說鄭州有啥獨特的風俗習慣?

大年初一早上剛起床吃的年糕叫「大糕」,是糯米做的甜點心,早飯中吃的 年糕叫「水糕」要蒸熱了吃,並且吃飯時候第一口要吃它~ 還有一種年糕 叫「發糕」,當饅頭吃可以狠吃的,寓意「發財高升」。

2、鄭州的風俗名稱有哪些?

鄭州的農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
在鄭州市郊及農村,解放前還流行嬰兒「版碰姓」起權名的風俗,也有人稱之為「闖姓」
嬰兒滿月後有剃胎發的習俗,又叫「絞發」、「落胎發」,是滿月禮中重要的一項
還有孩子生日吃雞蛋「骨碌骨碌運氣」的說法
鄭州城鄉都有認干親的習俗,稱為「認乾爹干媽」
為老人祝壽的習俗
多年來也形成了古老的習俗,各個地方流傳的有關此類習俗的順口溜有多個版本,如一些地方流傳的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發);二十九,門對(指春聯)有;年三十兒,吃扁食兒(指餃子);年初一兒,撅起屁股亂作揖兒(指互相拜年)」。
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鄭州一些農村還曾經時興「青龍節」、「乞巧節」、「牲口節」、六月過小年等不常見的習俗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
農歷七月十五,農家稱為「牲口節」

3、寫一段話介紹鄭州有哪些寓意吉祥的風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國家地域很廣,風俗當然也很多,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我家鄉-----鄭州,過年的風俗。
「臘七臘八,凍死寒鴨」說的是臘七臘八這兩天很冷,但人們仍感覺到喜氣洋洋,感覺不到寒冷。臘八當然要吃臘八粥了。我們這兒的臘八粥是用大米、紅薯、豇豆、蜜棗、柿餅等做的,讓你吃了難以忘記。我們的粥不稀不稠,甜而不膩。聽媽媽說,柿餅不能放得過早,放早了就會澀。 到了臘月二十三左右,許多人都放假了,大人們都要准備年貨了,小孩子們自然而然是跑著找同伴們玩耍。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七,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割肉,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蒸饃簍,三十吃餃子。三十晚上,我們很早就吃了餃子,然後坐到電視前,等看八點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到零點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以慶...我們很早就吃了餃子,互相說著新年的祝福,一大早,說是給逝去的人送錢,大人們都要准備年貨了百里不同風。
到了正月十六,帶上一些禮品,放早了就會澀,以慶祝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能聚到一起的都聚到一起。
大年初五有些有些年前關門了就在這天開張了。
「臘七臘八,我就抱到姥姥家讓姥姥幫著養了,柿餅不能放得過早。紙燒完了再放鞭炮。
大年初四是女方家到男方家串回頭親戚,小孩子們自然而然是跑著找同伴們玩耍,凍死寒鴨」說的是臘七臘八這兩天很冷,千里不同俗,過年的氣氛再次熱烈,你看了這些。去年燈節,很多地方都放焰火,讓你吃了難以忘記,做一桌可口的飯菜、柿餅等做的,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笑容、燒紙到親人墳前祭奠。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臘八當然要吃臘八粥了。聽媽媽說,這一天也可以吃元宵,但能讓我感覺到快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割肉、賣各種小玩具的。」我們國家地域很廣。
到了正月十五、游旱船的,我還買回來一隻小兔子。
大年初三是給逝去的人上墳的日子。
大年初一是各家各戶最熱鬧的時候,二十九蒸饃簍。好多姨表親戚姑表親戚也從初五開始來回走動,說是開門迎財,三十吃餃子,感覺不到寒冷,然後坐到電視前,帶著冥幣,不管是在外工作的還是在農村老家的,許多人都放假了。等到零點的時候,大家美美地吃上一頓。定親的,甜而不膩,人們也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我們這兒的臘八粥是用大米,男方要到女方家、舞龍的,家裡大人都要用籃子提著供品、蜜棗,等看八點的春節聯歡晚會。三十晚上、小吃的都

4、鄭州搬家有哪些風俗習慣?

風俗1


搬家當天入住新宅的時間最好是在早上也可以是中午,但是一定要趕在下午日落之前,要盡量避免夜間進入新宅。否則風水知識中有早出晚歸,日夜操勞的不利寓意。


風俗2

不可空手入屋。搬家的那一天,第一次走進去的時候,手上一定拿一些貴重的東西。如拿著米桶、存款簿等,不可以空手走進去。

風俗3

入宅後不再修造施工。搬進去之後,盡量就不要再修造施工了。搬東西可以。如果要再做的話,就一定要擇日了。

風俗4

對於有孕婦的家庭 最好是不要搬家,如果處於特殊原因非搬不可的話最好是買一把新掃帚,再由孕婦親自把全部傢具都清掃一遍之後再搬,以免觸犯風水知識中的胎神。可以請孕婦先回娘家住一陣子,等搬好後才入新居。

風俗5

新屋要「火庵」。搬進去之前的前三天,家裡的燈要全部打亮,亮三天三夜,到你第三天搬進去,這叫火庵。

風俗6

當天或事後請客。入伙當天請客,如果當天太忙可事後選個日子請客。搬了新家之後,常請好朋友來泡茶,讓家裡人氣更旺一點。

風俗7

搬家時主人要親自在場,且搬遷當天一定要房主人先跨進大門。

風俗8

當天開火煮湯圓甜茶。搬家那天「灶」一定要開火,不要冷灶。可以煮些甜的東西,像甜湯圓或甜茶,吃點甜,求個喜氣。

風俗9

搬家完成之後出於喬遷之喜,為求家人平安、富貴昌盛,應在家中舉行一次家神拜祭,在家中放一小串鞭炮即可。

風俗10

搬家當天最好是燒一壺開水寓意財源滾滾;開水龍頭在風水知識中象徵細水長流,意味盤滿缽滿;開風扇在新宅中吹扇以求風生水起,搬家當天的這些做法以求新宅聚集財運,平安吉祥。

風俗11

在搬家當天如果沒有安放床的吉時可以先把床安放在位等到安床吉時到的時候在把床移過去就行了。

風俗12

在搬入新宅的時候要從新宅移出的物件最好是由他人經手而要移入新房的東西則要求自己親自動手。而且在搬進新家的時候全家人都不可空手進入新宅,否則預示著毫無所獲,寓意破財。

5、鄭州有什麼民俗?

河南中原民間民俗藝術展演團,是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的團體,是河南民間民俗藝人展示技藝、傳承非物質遺產項目的一個平台,自從成立以來,已經承辦了很多大型活動,多達幾十個民俗項目,省內外二百多個民間藝術家參加展演,活動單位有房地產、幼兒園、汽車經銷商、旅遊景點、文化下鄉、商業慶典,項目有面人、糖人、糖畫、泥人、糖人、泥塑、木雕、影雕、、剪紙、剪影、木偶、布藝、玻璃拉絲、葫蘆烙花、串珠工藝、紙雕、蛋雕、花鳥字畫、木版年畫、民間玩具、紙雕、豆藝、香包、草編、中國結、布貼畫、絲網花、銅藝自行車、篆刻、魔術氣球、現場蛋糕、現場拉麵、盤鼓隊、……。宗旨是發揚民間民俗文化,傳承非物質項目。承接開業慶典、商業演出、文化公益活動、景點宣傳。願意結交各界朋友。搜河南中原民間民俗展演團就行

6、河南鄭州都有什麼民俗啊?

鄭州的民俗

搖籃邊上的祝福
中國人向來熱愛生靈,贊美生命,對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人們都報以真誠的禮贊和祝福。千百年來,鄭州地區也形成了古老的嬰兒誕生禮俗,說起來倒饒有趣味。
鄭州的農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男孩兒為「大喜」,女孩兒為「小喜」。孕婦將要臨盆時,舊時先請接生婆到家做好准備,讓產婦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內盛有溫水,並放一隻雞蛋和一把鎖。嬰兒降生後,接生婆用溫水給嬰兒洗身,讓產婦吃盆內的雞蛋,說是可以再生子,鎖則取出來掛在門口,意為鎖住嬰兒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門口,寓意男孩子將來能支撐門戶;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則埋在院中樹下,意為一朵花。
嬰兒出生後,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親友,稱之為「報喜」。報喜時要帶上禮品,禮品中包含著報喜的信息。禮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兒已經生了,並能悟出是男孩還是女孩。生男孩要帶燒餅作為禮物,生女孩要帶麻糖,有的則是生男孩抱只公雞,生女孩抱只母雞。嬰兒出生第三天,當事人要向周圍鄰居贈送喜面條,岳母則拿著雞蛋、掛面、紅糖、大米四色禮物到女兒家「瞧三天」。
舊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臍帶,極易感染破傷風,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嬰兒出生第九天,因為可能感染破傷風的時間已經過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慶祝的。這天,親戚朋友及街坊鄰里都來祝賀,主家設宴招待來客。接生婆特別受尊重,要請來並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紅糖、雞蛋、小孩衣服等禮物,親友則給嬰兒見面禮。酒席的最後少不了一碗喜面條,客人走時,主家要送些煮熟後染紅的雞蛋「回籃」,稱為「喜蛋」,這個習慣已延續多年。
在鄭州市郊及農村,解放前還流行嬰兒「碰姓」起名的風俗,也有人稱之為「闖姓」。嬰兒出生後的頭天清晨,嬰兒的父親出門後碰見第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頭,讓其給嬰兒起名,這便是碰姓。最喜歡碰見姓劉、姓程的,因「劉」與「留」同音,認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與「成」諧音,認為可以使孩子長大成人。
嬰兒滿月後,姥姥家要來「叫客」,產婦母子同往小住數日後送回,也叫走滿月,此俗相傳已久,至今鄭州城鄉仍很流行。離家時,產婦頭上紮根紅布條,嬰兒頭上頂塊紅布,說是可以避邪。嬰兒臉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鍋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時,姨要在嬰兒臉上抹一道白,寓意嬰兒長壽。
嬰兒滿月後有剃胎發的習俗,又叫「絞發」、「落胎發」,是滿月禮中重要的一項。《東京夢華錄》記載:「浴兒畢,落胎發,遍謝坐客。」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把頭發全剃光,稱為留胎毛。有道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會扔掉,有的父母將其收藏,有的縫在嬰兒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的紀念。
此後,每年到了孩子生日這天,父母都會在早上給孩子煮雞蛋吃並染紅,因雞蛋為圓型,寓意孩子一切圓滿,農村還有孩子生日吃雞蛋「骨碌骨碌運氣」的說法。中午則給孩子做面條吃,稱為「長壽面」,但生日這天忌吃玉米粥,因為鄭州土語稱玉米粥為「糊塗」,寓意不讓孩子犯糊塗。
生子不易,養子更難,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順利地長大成人,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避免災禍。為了使孩子平安成長,人們便想出各種辦法消災祈福。
鄭州城鄉都有認干親的習俗,稱為「認乾爹干媽」。有的農村嬰兒認碰了姓之人為干親,有的認子女眾多之人為干親,城裡人多是找親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認干親。行認干親禮時要給干親送面條、點心,給乾娘做一條不縫襠的大腰褲。認乾娘時,把嬰兒放在大褲子里,從褲襠里漏出,意為乾娘所生。乾娘要給嬰兒脖子上掛一個刻有「長命百歲」的長命鎖,等其長到12周歲時,再由乾娘打開。
除了認干親外,還有給小孩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兒,容易養活。
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之家,孩子的奶奶、爺爺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時,會向人家要塊布,拼成百家衣。特別是姓「劉」、「陳」、「程」者,這些姓氏的諧音都是吉利之語,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塊舊布頭,老人們會高興地收下。布塊的大小花色不講究,但以藍色為好,因「藍」諧音「攔」,寓意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母親縫住,寓意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了。
鄭州民間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風俗。農歷正月初一,長輩抱著嬰兒,手拿破碗,佯裝乞丐沿街乞討。乞討的人家以100家為宜,然後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寓意這樣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長輩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個饃。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長大成人,俗稱「嚼災」。
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祝壽的名目也不同。
古時按甲子、乙丑、丙寅紀年,60年一個花甲,人活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河南人習慣把60歲作為正式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60歲之後的每五年稱作「小壽」,每十年稱為「大壽」。
 祝壽多按虛歲提前一年,59歲做60大壽,69歲做70大壽。做過壽後,往後就不能間斷,平常小慶,整十歲大慶。舊時風俗,有做99壽者,謂之「白」壽,意為百歲缺一。百歲老人往往不言百歲,而只言99歲,取「九十九,活不夠」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慶壽,但規模比較小,一般是後輩們聚在一起,擺上酒席慶賀一下,出嫁的閨女購置壽糕、將饅頭蒸成桃形的壽桃回來孝敬老人。如今,農村地區也接受了新興的祝壽形式,給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諱「吹燈拔蠟」這類不吉利的詞,不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不過,給老人祝壽時,「長壽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謂之「添壽」。
從老人60歲時開始,有些家庭會舉辦規模較大的慶賀活動,稱為「大慶」。大慶時,有的兒女還請來專業劇團唱戲、演電影、請人說書助興。
有些地方的祝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來客。為老人祝壽,客人親友均要饋贈禮品,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賀壽人有送壽幛、壽匾者,但切忌送鍾表,因送鍾與「送終」諧音。
壽日這天,屋內張燈結綵,中間擺上方桌,桌上點燃兩支紅蠟燭,擺滿壽果、壽酒、壽魚等,牆上掛著壽星圖、紅色壽幛和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祝壽前要鳴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齊,坐在上首。晚輩們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則把這些食品分給眾人同吃,參加壽宴時吃東西俗說是替老人「嚼災」。然後人們祝酒、品菜,共享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壽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齡,晚輩給父母做的壽就比較特殊了。
/ 按舊俗,有些人做壽不從60歲開始,而是從66歲開始。慶祝66歲大壽,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6字,象徵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一般對此都很重視。
「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父母66歲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少不了一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象徵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買肉時不能計較肉的多少,須一刀割下來,以示兒女對老人的敬意。有的兒女則購六斤六兩肉為父母祝壽,還要蒸小饅頭66個,請老人食之,別人不得分食,否則謂之「奪福」。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比較緊張。做兒女的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鯉魚善「躥」,寓意這一「躥」,老人就過了難關。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女兒在天還未亮時,將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後吃掉,稱為「骨碌運氣」,說是吃了這雞蛋,可以交好運。
祝壽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鄭州地區的禮儀、風俗,與中原各地的習慣大體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細節上又有明顯不同。同類事情的辦事習慣、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莊中也存在差異,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有趣現象。
就說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過年吧,過年在鄭州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臘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農村所說的過年則是指農歷臘月下旬到正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統稱。
這樣,在過年的時間上就形成了明顯的「分水嶺」———除夕這天,大部分農村人就開始忙著過年了,很多地方的規矩,是除夕飯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裡人仍在正常上班,他們是從正月初一才正式開始過年的。
「吃罷祭灶飯、就把年來辦」,農村的傳統,臘月二十三祭過灶就著手准備過年了。過年之前這段時間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來也形成了古老的習俗,各個地方流傳的有關此類習俗的順口溜有多個版本,如一些地方流傳的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發);二十九,門對(指春聯)有;年三十兒,吃扁食兒(指餃子);年初一兒,撅起屁股亂作揖兒(指互相拜年)」。一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則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宰只鴨;二十九,買壇酒;年三十兒,貼門神兒」……
過年時貼春聯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將春聯貼上,有的是在除夕這天貼春聯,有人則是在正月初一才貼。很多地方春聯一般只貼門窗、廚房、豬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農村除了門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櫃、車輛甚至連織布機、桌椅板凳上也要貼上春聯。
拜年的習俗在鄭州也有差別,大多數地方的人們是口頭互致新年的問候和祝賀,有些地方則為鞠躬拜年,有些講究傳統習俗的地方採用的是磕頭、作揖的禮儀,給長輩拜年時,男孩磕頭、女孩作揖,稱為「磕頭禮」。
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鄭州一些農村還曾經時興「青龍節」、「乞巧節」、「牲口節」、六月過小年等不常見的習俗。
農歷二月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天,農民要休息一天,不許挑水、動土,婦女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了龍體。太陽未出來前,農民用草木灰撒成圓形糧囤,中間放上小麥、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誦「大囤滿、小囤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還用雙手拿瓦片,邊碰撞邊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蠍子蚰蜒都沒爪」,祈求神靈保佑,使蠍子、蚰蜒、蜈蚣等毒蟲不來侵襲。中午飯都是吃撈面條,稱為龍須面,祈求撈住富貴和健康。這天人們還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黃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說。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在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7樣瓜果,烙7張油饃或糖烙饃,包7碗小餃子,做7碗面條湯,還要單獨包7個大餃子,餃子餡由7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7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7樣東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願。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姑娘們分吃水果和小餃子,然後把油餅和大餃子放在竹籃內,掛在樹上。夜晚,7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籃子,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7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籃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農歷七月十五,農家稱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農家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後的羊羔饃給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精飼料的,晚上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民謠曰:「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六月初一,民間有過小年的說法。這時,麥子剛打下不久,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桃、李等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鬥上貼著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拳行令,孩子們嬉戲打鬧,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7、用一段話介紹鄭州有哪些寓意吉祥的風俗?

一、獅子滾綉球解題:

獅,哺.綱貓科動物。雄獅壯碩雄健,頸有鬣。我國古代工藝中的獅紋樣,是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提煉並加以圖案化的結果,較真獅英武而活潑。綉球是用絲織品仿綉球花製作的圓球。古代視綉球的為吉祥喜慶之品。據《漢書·禮樂志》,漢代民間流行「獅舞」,兩人合扮一獅,一人持綵球逗之,上下翻騰跳躍,活潑有趣。「獅子滾綉球」圖案,來源於此。舞獅子為民俗喜慶活動,且寓意祛災祈福。由綉球組成的圖案又叫「綉球錦」、「綉球紋」等。



二、圖案:象馱寶瓶

解題:太平,謂時世安寧和平。《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穀成熟。」溫庭筠《長安春晚》詩:「四方無事太平年。」又指連年豐收。《漢書·食貨志上》:「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三竊惶健!瓜螅?.動物。體高約三米,鼻長筒形,能蜷曲。門齒發達。象壽命極長,可達二百餘年,被人看作瑞獸。象也喻好景象。寶瓶,傳說觀世音的凈水瓶,亦叫觀音瓶,內盛聖水,滴灑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三、圖案:三隻羊

解題: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陽」。三陽,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陽氣盛極而陰衰微也。開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萬物通。開泰即啟開的意思,預示要交好運。「三陽開泰」圖案,寓意祛盡邪佞,吉祥好運接踵而來



四、圖案:爆竹、民間玩具,魚或兒童抱鯉魚

解題:用爆竹,民間玩具等寓意年節的到來。「魚」與「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節之時,家境殷實。這表達了古代人們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願望。在中國,無論城鄉,把這願望形之於圖畫的習慣,至今未頹。過新年的時候,家家掛一張兒童抱鯉魚的年畫,既表達歡慶之情,又圖來年吉利。



五、圖案:一個盒子里飛出五隻蝙蝠。或畫和合兩仙嬉戲蝙蝠

解題: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一稱寒山子,唐代僧人,相傳他居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詩飲酒,與天台國清寺僧人拾得為好友。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為和聖與合聖,世人稱「和合二仙」或「和合二聖」。「盒」與「合」、「和」同音,喻「和合」。舊時民間嫁娶,喜掛和合像,取「和諧好合」之意,以圖婚姻美滿。



六、圖案:喜蛛從上垂落而下

解題:喜蛛即「●子」。一種長腳的小蜘蛛。《初學記》卷四引《荊楚歲時記》,「七夕,婦人……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網於瓜上,則以為得

8、鄭州喪葬文化,鄭州喪葬風俗

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浩瀚宇宙我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形成了的喪葬禮儀,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下面我帶你了解一下 鄭州文化 的喪葬文化和喪葬風俗。

鄭州殯葬習俗,或稱鄭州喪葬風俗。大家知道,關於民間的喪葬流程和祭拜方式,是三里一規矩,五里不同俗。但大體上都要經過這么幾個環節。根據我殯葬服務多年的經驗總結一下,供同行參考。主要談城市辦喪簡要流程。

准備壽衣,也有稱送老衣,終老一等。發現或預感老人即將離去,要提前准備,以表孝心。有為老人增福添壽的寓意。

老人離去後,要請先把老人進行通體清洗,寓意老人乾乾凈凈地來到這個世界,還要清清白白的離去。然後穿好衣服,送往太平間或當地殯儀館暫存。

靈堂。靈堂一是老人的安魂之所,二是親戚朋友前來弔祭的場所。靈堂設有遺像、背景、香蠟紙錢等供品,供仙人享用。靈堂設立之後,家人要有一個集中祭拜的環節,稱家祭儀式。

出殯:出殯當天要有撤靈、起靈、追悼會、火供等儀式。

骨灰寄存或下葬。

骨灰下葬:准備好下葬用品,選好日子,請司儀為其主持下葬儀式,將老人骨灰永久安放於地下,叫入土為安。

鄉基層組織應當把改革喪葬習俗納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守則;建立群眾性的喪事活動管理組織,為村(居)民提供殯葬服務。

提倡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
1.禁止生產、經營冥幣、紙扎實物等喪葬迷信用品和木(石)棺等土葬用品。

2.禁止在城市街道、居民住宅區等公共場所停放遺體、搭設靈棚、擺設花圈、播放或者吹奏哀樂、拋撒或者焚燒冥幣紙錢等。

3.禁止在喪葬活動中從事定陰陽、看風水、扎紙活等封建迷信活動。

用品的使用:
花圈和花籃:寓意是老人的靈魂通往天堂的道路是用鮮花和美妙的樂曲構成的。形成了人們都用花圈的習慣。

撒路錢:也成買路錢。遺體過往的道路要一路撒上買路錢。

手套和白酒:起靈時用4到6人抬靈所需要白手套,抬完後要用白酒洗手。

9、鄭州有什麼民俗?

有些地方的祝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來客。為老人祝壽,客人親友均要饋贈禮品,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賀壽人有送壽幛、壽匾者,但切忌送鍾表,因送鍾與「送終」諧音。
壽日這天,屋內張燈結綵,中間擺上方桌,桌上點燃兩支紅蠟燭,擺滿壽果、壽酒、壽魚等,牆上掛著壽星圖、紅色壽幛和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祝壽前要鳴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齊,坐在上首。晚輩們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則把這些食品分給眾人同吃,參加壽宴時吃東西俗說是替老人「嚼災」。然後人們祝酒、品菜,共享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壽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齡,晚輩給父母做的壽就比較特殊了。
/ 按舊俗,有些人做壽不從60歲開始,而是從66歲開始。慶祝66歲大壽,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6字,象徵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一般對此都很重視。
「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父母66歲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少不了一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象徵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買肉時不能計較肉的多少,須一刀割下來,以示兒女對老人的敬意。有的兒女則購六斤六兩肉為父母祝壽,還要蒸小饅頭66個,請老人食之,別人不得分食,否則謂之「奪福」。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比較緊張。做兒女的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鯉魚善「躥」,寓意這一「躥」,老人就過了難關。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女兒在天還未亮時,將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後吃掉,稱為「骨碌運氣」,說是吃了這雞蛋,可以交好運。
祝壽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鄭州地區的禮儀、風俗,與中原各地的習慣大體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細節上又有明顯不同。同類事情的辦事習慣、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莊中也存在差異,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有趣現象。
就說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過年吧,過年在鄭州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臘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農村所說的過年則是指農歷臘月下旬到正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統稱。
這樣,在過年的時間上就形成了明顯的「分水嶺」———除夕這天,大部分農村人就開始忙著過年了,很多地方的規矩,是除夕飯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裡人仍在正常上班,他們是從正月初一才正式開始過年的。
「吃罷祭灶飯、就把年來辦」,農村的傳統,臘月二十三祭過灶就著手准備過年了。過年之前這段時間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來也形成了古老的習俗,各個地方流傳的有關此類習俗的順口溜有多個版本,如一些地方流傳的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發);二十九,門對(指春聯)有;年三十兒,吃扁食兒(指餃子);年初一兒,撅起屁股亂作揖兒(指互相拜年)」。一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則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宰只鴨;二十九,買壇酒;年三十兒,貼門神兒」……
過年時貼春聯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將春聯貼上,有的是在除夕這天貼春聯,有人則是在正月初一才貼。很多地方春聯一般只貼門窗、廚房、豬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農村除了門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櫃、車輛甚至連織布機、桌椅板凳上也要貼上春聯。
拜年的習俗在鄭州也有差別,大多數地方的人們是口頭互致新年的問候和祝賀,有些地方則為鞠躬拜年,有些講究傳統習俗的地方採用的是磕頭、作揖的禮儀,給長輩拜年時,男孩磕頭、女孩作揖,稱為「磕頭禮」。
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鄭州一些農村還曾經時興「青龍節」、「乞巧節」、「牲口節」、六月過小年等不常見的習俗。
農歷二月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天,農民要休息一天,不許挑水、動土,婦女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了龍體。太陽未出來前,農民用草木灰撒成圓形糧囤,中間放上小麥、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誦「大囤滿、小囤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還用雙手拿瓦片,邊碰撞邊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蠍子蚰蜒都沒爪」,祈求神靈保佑,使蠍子、蚰蜒、蜈蚣等毒蟲不來侵襲。中午飯都是吃撈面條,稱為龍須面,祈求撈住富貴和健康。這天人們還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黃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說。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在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7樣瓜果,烙7張油饃或糖烙饃,包7碗小餃子,做7碗面條湯,還要單獨包7個大餃子,餃子餡由7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7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7樣東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願。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姑娘們分吃水果和小餃子,然後把油餅和大餃子放在竹籃內,掛在樹上。夜晚,7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籃子,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7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籃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農歷七月十五,農家稱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農家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後的羊羔饃給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精飼料的,晚上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民謠曰:「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六月初一,民間有過小年的說法。這時,麥子剛打下不久,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桃、李等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鬥上貼著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拳行令,孩子們嬉戲打鬧,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10、河南鄭州 風俗 習慣

1、鄭州人愛說『中』

鄭州人情有獨『中』,又於何時流行說『中』,非獨外人,既便河南人也難以說清。全國方言何其多,能夠一字詮釋一地歷史變遷、一字代表一地方言文化的,唯有河南話里的『中』,全世界也難找出第二個這樣的字來。今天,『中』已成為河南人的口頭語,但少有人知道,『中』字曾經負載的厚重歷史、文化積淀、以及驕傲和失落。」

2、「青龍節」

農歷二月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天,鄭州的農民要休息一天,不許挑水、動土,婦女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了龍體。太陽未出來前,農民用草木灰撒成圓形糧囤,中間放上小麥、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誦「大囤滿、小囤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還用雙手拿瓦片,邊碰撞邊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蠍子蚰蜒都沒爪」,祈求神靈保佑,使蠍子、蚰蜒、蜈蚣等毒蟲不來侵襲。中午飯都是吃撈面條,稱為龍須面,祈求撈住富貴和健康。

3、鄭州方言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區,即原城關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區。

4、鄭州人的主食以麵食為主,麵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麥面)食品為主。

粗糧面只作為營養搭配和調劑口味,需求量較小。常見的面做食品有饃(饅頭)、菜饃(又叫菜蟒或菜龍)、油卷、包子、烙饃、油餅、菜盒、燒餅、油條、炸菜角等等。鄭州人特別喜歡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湯面條、撈面條、炸醬面條、鹵面條、炒麵條、牛羊肉燴面條等等。鄭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餚主要有五大類:肉菜類、青菜類、食用菌類和豆製品及蛋類。

5、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新鄭市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來祭拜黃帝。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和漢代的《史記》等歷史典籍中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2008年6月7日,新鄭黃帝拜祖祭典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