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拜壽風俗
1、福建寧德市的民間故事或傳說
福建寧德市兩條鯉魚溪的故事
在福建東北部的寧德市有兩條鯉魚溪.一條是聞名八百年的周寧縣浦源鯉魚溪,另一條是柘榮縣城護城河鯉魚溪.
民間傳說,在八百多年前,京城一鄭姓官遇難攜帶全家人跑到了周寧浦源.天色黑了,官兵緊追在後,全家人無路可走.只有一架廊橋橫在前面.廊橋一端神龕上供有一尊觀音,全家人只好向觀音求救.真的是佛法無邊.追上來的官兵只在溪兩岸跑動卻沒有一個官兵走進廊橋.官兵走後,全家人沒有再跑,就在這廊橋上休息.夜裡,這遇難的鄭姓京官在夢中見到了一隻鯉魚從溪流中躍身而上化為觀音形象,告訴他,別再跑了這浦源就是他全家人以後的憩身之處.
阿彌陀佛,這鄭姓京官就聽鯉魚的話,在浦源安居下來了.為了報答鯉魚的救命之恩,這鄭姓京官就下令族人從此保護這浦源溪里的鯉魚,誰都不可捕殺.從此以後, 溪里的鯉魚若病死了,鄭家後人就會把死魚從溪里撈出來,為它安葬,此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鯉魚經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與人的感情特別深厚,形成全世界獨特的人魚共樂的文化.
而緊鄰周寧縣的柘榮縣,為了建設美麗的山城,縣政府在護城河改建時放生了幾萬條鯉魚.也出了告示,不準人們捕殺護城河裡的鯉魚.但是政府的告示沒有什麼作用.不聽話的人還很多,河裡的鯉魚沒有周寧浦源鯉魚溪里的幸運,常常成了人們的桌上餐.政府官員們不理解,我這是為民辦好事,可是怎麼不守法呢?後來民間傳說,不知是誰向政府官員提出了建議,請和尚\道士來念經做法,然後全城告示:這護城河裡的鯉魚不能吃了.政府官員聽了這建議,請來了和尚和道士來做法念經,百姓也來觀看盛事,果然這一招靈.從此以後這護城河裡的鯉魚也沒有人敢再捕殺了.
現在,周寧浦源的鯉魚溪遊客如雲.柘榮縣護城河裡的鯉魚也自然怡得.
2、天天(違禁詞語-已隱藏)怎麼辦
祭春 立春,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一年農事、運道之始。這一天,其祭祀儀式也很被看重:按日歷標注的時辰,備足時鮮供品,上香燭,嗚炮敬迎春到,祈禱四季平安發財,同時還在廳堂正中張貼「春到吾廬」 的大紅紙條。 不管年底春還是年外春,只要是立春,而且是在「春到」 這一刻,全城鞭炮此起彼伏,震天轟嗚,相繼幾個時辰不絕於耳。都想把「春姑娘」 請到自家,這下可忙壞了春姑娘!祭灶 古稱迎春日,也叫除塵或稱「神上天」。有家有灶,必有灶神。廚房正面山牆上供著的灶神,是人間家家戶戶最露臉的笫一神。因為是玉帝派下來(違禁詞語-已隱藏)各家生活的天神,權力通天,主財源五穀六畜,美醜善惡。這樣,他們的權力可就大到天了,你不和他搞好關系還行? 最早,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如今專職灶神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頭戴帝王冠,身著日月龍鳳帝王袍,腰系玉帶,手持象牙朝笏,三縷長髯,面如重棗,龍眼鳳目;與他同享人間煙火的灶神婆,鳳冠露帔,持重端莊。每逢舊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有的人在二十三日),是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述職、回天過年的日子。晚唐.羅隱有詩寫道: 一盞清茶一縷煙, 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帝欲問人間事, 為道文章不值錢 同時,玉帝聽了灶神的匯報,必定於次日(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臨下界搞調查,所以人間這天又要迎神了。古諺才說「送走灶神迎玉帝」。因此上祭奠儀式很是隆重:於當晚18——20時,在灶前擺上灶糖灶餅、時鮮水果、清茶三杯、上燭焚香。舉家由家長帶頭,誠恐誠惶跪拜灶神夫婦返駕天庭時,能多向玉皇呈報善事。然後,待香燭過半,大放特放鞭炮,送灶神爺駕返天庭。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享。這就如俗諺說的:祭灶神,吃灶糖。 大凡外出謀生、辦事的人,都務必在祭灶送神前趕回,圖個團團圓圓合家歡!除夕夜 一年最後一天,也稱除夜、大年夜,人們極是看重。 除夕,先秦時文獻中就有禳災除疫的記戴。歷經東漢時漸成習俗,至唐更鄭重其事敬神驅鬼祈福祿;到明清,民間各戶焚香燒紙,送迎灶神,各家還力辦一席「團年飯」(慶團圓)、吃年糕、(年年高升)、大塊肉(肥油油)、吃大雞(大吉)、全尾魚(年年有餘)、還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壓邪)大門上張貼春聯、倒福(圖福到之意)、當天晚上還得「守暝」。 守暝,也稱守歲。終夜守坐,以待天明。早在堯舜時就有守歲的習俗,兆明年大吉大利: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即是這意思;另層意思是祈求父母長壽:「守冬爺多壽,守歲娘長生。」那唐太宗《守歲》詩寫得更逼真:「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迎灶神 也稱神下降。春節後的初六晚上,灶神雙雙返駕人間,全城家家戶戶也象送灶神上天那般,焚香、上供、燃放鞭炮隆重恭迎。從這天起,這人間笫一神天天不離影,同下界民眾共同生活在一起了。如此這般隆重迎送灶神,看看神龕兩邊貼的廚聯,就不難猜得個中緣故的了: 上天呈善事 回駕賜吉祥立夏食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以飲食文化為甚。元宵湯圓中秋餅,端午粽子重陽酒,大凡節日,必與飲食有關。單就立夏,各地便有不同的飲食風俗。 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青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而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著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採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過後,便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如浙江嵊州人認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支撐)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參入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閩東人立夏以吃光餅為主。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七家粥」指立夏日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正月初一:這是春節期間最隆重的一天。不分大人小孩,正初清晨起個大早,穿上新衣新褲鞋,由長輩帶頭祭拜天地,然後依次再拜長輩,小輩們都可以拿到長輩們發的紅包,歡天喜地一起吃新一年中的笫一餐。只是這一餐要吃素食:線面(長壽面,不管多長絕不能夾斷,只許吸入,以兆長命);青菜(長命菜,也是撕成長條,慢慢嘗吃)。動不得葷。(因為春節三天是彌勒佛管理的,所以要吃素。)l 拜年:正初吃過早飯,就去拜年了。拜年意思不相同:一是給五十周歲的人拜壽,不管張三李四,只要是五十歲,你都可以登門高喊拜壽,主家就會盛情請你人席。(慶壽人家的子女,早早在廳堂擺設下長壽面蛋及點心糕餅,專候左鄰右舍來家賀壽時招待用,祝賀的人來得越多越體面。)然後分發紅包,(價位在二至數百元不等,也有很牛氣的兒子,發金戒指、自行車,手錶不一而足。)其次,由女婿為主給岳父母慶壽,正初率領妻子女兒一道去拜壽,一一給壽者三跪九叩。(女婿半子,年內早就備辦了匾額、豬蹄、衣褲襪鞋帽等全套行頭去賀壽。)再者,正初外出時,不管是遇見誰,哪怕是往昔有介蒂的,也滿臉笑容,拱手問好拜年。春節還有好多的趣俗。比如春節三天,晚上關門要放鞭炮,清晨開門也要鳴炮開門,否則一年不吉利;三天內不能拿掃帚掃地,真的過不去,垃圾也不能倒掉,倒了如掃財出門;還有,春節三天吃大魚大肉白米飯,飲好酒;還可以公公開開在當街大眾處玩牌賭錢,治安巡視人士半閉眼睛假不管,人戲稱:做年三天魚肉飯,玩樂賭錢沒人管
3、周寧歡度傳統佳節有哪些風俗民情
祭春
立春,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一年農事、運道之始。這一天,其祭祀儀式也很被看重:按日歷標注的時辰,備足時鮮供品,上香燭,嗚炮敬迎春到,祈禱四季平安發財,同時還在廳堂正中張貼「春到吾廬」 的大紅紙條。
不管年底春還是年外春,只要是立春,而且是在「春到」 這一刻,全城鞭炮此起彼伏,震天轟嗚,相繼幾個時辰不絕於耳。都想把「春姑娘」 請到自家,這下可忙壞了春姑娘!
祭灶
古稱迎春日,也叫除塵或稱「神上天」。有家有灶,必有灶神。廚房正面山牆上供著的灶神,是人間家家戶戶最露臉的笫一神。因為是玉帝派下來(違禁詞語-已隱藏)各家生活的天神,權力通天,主財源五穀六畜,美醜善惡。這樣,他們的權力可就大到天了,你不和他搞好關系還行?
最早,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如今專職灶神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頭戴帝王冠,身著日月龍鳳帝王袍,腰系玉帶,手持象牙朝笏,三縷長髯,面如重棗,龍眼鳳目;與他同享人間煙火的灶神婆,鳳冠露帔,持重端莊。
每逢舊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有的人在二十三日),是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述職、回天過年的日子。晚唐.羅隱有詩寫道:
一盞清茶一縷煙,
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帝欲問人間事,
為道文章不值錢
同時,玉帝聽了灶神的匯報,必定於次日(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臨下界搞調查,所以人間這天又要迎神了。古諺才說「送走灶神迎玉帝」。因此上祭奠儀式很是隆重:於當晚18——20時,在灶前擺上灶糖灶餅、時鮮水果、清茶三杯、上燭焚香。舉家由家長帶頭,誠恐誠惶跪拜灶神夫婦返駕天庭時,能多向玉皇呈報善事。然後,待香燭過半,大放特放鞭炮,送灶神爺駕返天庭。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享。這就如俗諺說的:祭灶神,吃灶糖。
大凡外出謀生、辦事的人,都務必在祭灶送神前趕回,圖個團團圓圓合家歡!
除夕夜
一年最後一天,也稱除夜、大年夜,人們極是看重。
除夕,先秦時文獻中就有禳災除疫的記戴。歷經東漢時漸成習俗,至唐更鄭重其事敬神驅鬼祈福祿;到明清,民間各戶焚香燒紙,送迎灶神,各家還力辦一席「團年飯」(慶團圓)、吃年糕、(年年高升)、大塊肉(肥油油)、吃大雞(大吉)、全尾魚(年年有餘)、還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壓邪)大門上張貼春聯、倒福(圖福到之意)、當天晚上還得「守暝」。
守暝,也稱守歲。終夜守坐,以待天明。早在堯舜時就有守歲的習俗,兆明年大吉大利: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即是這意思;另層意思是祈求父母長壽:「守冬爺多壽,守歲娘長生。」那唐太宗《守歲》詩寫得更逼真:「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迎灶神
也稱神下降。春節後的初六晚上,灶神雙雙返駕人間,全城家家戶戶也象送灶神上天那般,焚香、上供、燃放鞭炮隆重恭迎。從這天起,這人間笫一神天天不離影,同下界民眾共同生活在一起了。
如此這般隆重迎送灶神,看看神龕兩邊貼的廚聯,就不難猜得個中緣故的了:
上天呈善事 回駕賜吉祥
立夏食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以飲食文化為甚。元宵湯圓中秋餅,端午粽子重陽酒,大凡節日,必與飲食有關。單就立夏,各地便有不同的飲食風俗。
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青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而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著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採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過後,便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如浙江嵊州人認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支撐)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參入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閩東人立夏以吃光餅為主。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七家粥」指立夏日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正月初一:
這是春節期間最隆重的一天。不分大人小孩,正初清晨起個大早,穿上新衣新褲鞋,由長輩帶頭祭拜天地,然後依次再拜長輩,小輩們都可以拿到長輩們發的紅包,歡天喜地一起吃新一年中的笫一餐。只是這一餐要吃素食:線面(長壽面,不管多長絕不能夾斷,只許吸入,以兆長命);青菜(長命菜,也是撕成長條,慢慢嘗吃)。動不得葷。(因為春節三天是彌勒佛管理的,所以要吃素。)
l 拜年:
正初吃過早飯,就去拜年了。
拜年意思不相同:一是給五十周歲的人拜壽,不管張三李四,只要是五十歲,你都可以登門高喊拜壽,主家就會盛情請你人席。(慶壽人家的子女,早早在廳堂擺設下長壽面蛋及點心糕餅,專候左鄰右舍來家賀壽時招待用,祝賀的人來得越多越體面。)然後分發紅包,(價位在二至數百元不等,也有很牛氣的兒子,發金戒指、自行車,手錶不一而足。)
其次,由女婿為主給岳父母慶壽,正初率領妻子女兒一道去拜壽,一一給壽者三跪九叩。(女婿半子,年內早就備辦了匾額、豬蹄、衣褲襪鞋帽等全套行頭去賀壽。)
再者,正初外出時,不管是遇見誰,哪怕是往昔有介蒂的,也滿臉笑容,拱手問好拜年。
春節還有好多的趣俗。比如春節三天,晚上關門要放鞭炮,清晨開門也要鳴炮開門,否則一年不吉利;三天內不能拿掃帚掃地,真的過不去,垃圾也不能倒掉,倒了如掃財出門;還有,春節三天吃大魚大肉白米飯,飲好酒;還可以公公開開在當街大眾處玩牌賭錢,治安巡視人士半閉眼睛假不管,人戲稱:做年三天魚肉飯,玩樂賭錢沒人管
4、福建寧德周寧婚姻風俗
按周寧傳統習俗,做壽時女婿位置最大,送禮最重。你父為親家,就送一般禮即可專。
1、豬腳、大屬公雞、番鴨選一樣,要貼上紅紙條;
2、線面一包(2——4市斤)貼上紅紙條;
3、糍餅(也可用糯米代)貼上紅紙條;
4、紅壽聯一副,寫上款。(下款寫XXXXX拜祝)
[記住,周寧習俗是「賀喜、祝壽」]
(敬遠齋——寧德市閩學與傳統文化研究會理事。住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