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詩經婚姻風俗

詩經婚姻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8 18:50:42

1、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開臉
屆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互相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臉面之汗毛。有的地區,婚內後再拔容一次,俗稱「挽面」。
戴絨花
當女子出嫁時,頭上多戴一朵絨花。絨花由編草製作成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類。因絨花與榮華諧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
穿鳳衣戴鳳冠
新娘出嫁時的穿著習俗。鳳衣鳳冠是綉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2、詩經祝福新婚的詩句

《詩經》祝福新婚的詩句:
1、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3、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與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5、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3、誰有古代婚嫁風俗的資料?

婚嫁風俗

男婚女嫁稱為婚姻。婚,即娶,意為「男往娶女」;嫁,謂之「女適夫家」。民間稱其為「合兩姓之好」,具有「承宗繼後」的重要意義。
千百年來,孔孟之鄉的鄒城居民,對古之婚嫁「六禮」既有遵循,又有變異,形成了一套地方特色的婚嫁禮俗。當然,就鄒城市地域范圍來說,東西狹長66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而民謂「十里不同俗」,所以在鄒城各地,風俗又有所差異,尤其是鄒東山區與鄒西平原區別更甚。

當地婚俗主要有以下內容:

1、 提親
過去,兒女婚姻大事由父母包辦,通媒成親,基本上沒有自由婚戀。男女青年到了成婚年齡,雙方父母都特別關心子女的婚姻大事,一般都由男方主動先提,因為女方主動提親怕有「嫁不出去女兒之嫌」。提親,也稱「提媒」、「說親」。由媒人來往於男女雙方家長之間,商量締結婚姻關系。其前提主要看雙方是否門第相當(即門當戶對)、財產等同?品貌、年齡是否般配?舊時,鄒城提親還講究同姓不婚,姑血不能倒流。

2、 相媒

相媒,又叫「相親」顧名思義就是雙方根據每人的介紹去作進一步的觀察和對照,看媒人的話是否屬實。
媒人提親後,雙方一般都不一口應允,尤其是女方要斟酌考慮一翻,意思是要調查訪問一下。女方去男方相親,由媒人領著,去的人或為女方的父母、或為哥嫂。相看時一不抽煙,二不喝水,更不留餐,主要看看男方的家境如何,品貌怎樣,有時還要向男方的街坊鄰居打聽男方的情況,以核實是否如媒人所說。男方為了給對方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此時往往要精心裝潢一番,盡量掩飾住明顯的缺陷,有的甚至去借別人家的物品和宅院以糊弄對方。「走馬觀花」一詞大概就是說的這種現象。
如果男方想去女方家相親,大多是由男方的嫂子或近門兄嫂找個理由去女方家看看,主要是看一下女方的相貌,打聽打聽女方家的大體情況。此俗至今在農村某些地方仍然流行。

3、 合婚與定親

男女雙方通過相媒,都感到滿意,同意結親後,要進行「合婚」。合婚又稱「合命相」、「合八字」,一般由男方請算命先生和陰陽先生合算。首先看男女雙方在屬相上是否相剋,如果屬相相剋而又無法破解,即使雙方再滿意也絕對不能成婚,否則為「斷頭婚」。
合婚後,如果男女雙方屬相相合,命相相生,即可定婚。先由男方出貼送往女方家,稱作聘啟;然後女方再出貼送往男方家,稱作復啟。

4、 看日子與下喜貼

看日子,也稱「選日子」。男方若想完婚,便提前派人去女家討取女方本人的屬相和生辰八字,請陰陽先生或算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和八字,選擇黃道吉日,即迎娶之日,俗稱「看日子」。
擇定吉日後,男方要宴請媒人,用大紅紙寫上迎娶日期,由媒人或派專人送到女家,俗稱「下喜貼」,或叫「下喜書」。

5、 備喜

吉日定後,男女雙方都要為婚嫁做准備工作,稱為「備喜」。
男方。首先要布置新房,不少人家都是在定婚前蓋好新房,這是女方相親時看重的一項,有的男方家庭為了滿足女家的這一要求,往往要節衣縮食積攢錢物,還要向親朋索借,雖力不從心,也要蓋上新房。婚前幾日,新房內要鋪設新床,裝潢牆壁,油漆門窗;婚前一日,門上貼喜聯,內容為求吉納福之言。門前張燈結綵,門旁貼大紅「雙喜」字,一派喜氣迎門的瑞徵。喜期將臨,男方要向親戚、好友送喜貼,讓他們准備喝喜酒。
女方。主要是籌辦嫁妝,這是婚前的大事。嫁妝又稱「嫁奩」,由女方父母置辦一部分生活用品給女兒帶到男家,其數量和質量因時、因地、因女家的經濟狀況而定。在置辦嫁妝的同時,女方也和男方一樣,向親戚朋友送喜貼,親友們要送一些生活用品,有的直接給禮金,叫做「添箱」,實際上是幫助女家辦嫁妝。

6、 迎娶與送親

婚嫁之日,也稱「喜日」。男方家熱鬧非凡,喜氣洋洋,人人喜笑顏開;女方家也充滿吉祥瑞氣。就其整個過成來說,可分為迎娶與送親兩部分;就其規模氣氛來講,可分為大娶與小娶。舊時,迎娶即「親迎」,實為大娶,多為官府和富豪門第採用;送親,實為小娶,多為一般小農採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大娶由男方去女方家親自迎娶,小娶則是女方用四人抬的花轎或者用牛車把新娘送至男家。兩者的具體禮儀大體相同,只是小娶比大娶規模小,有些禮儀稍作簡化。

4、古代結婚的風俗 聘禮 過程

婚姻過程是指結婚時的具體實施階段。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須攜活雁為禮,使人納其采擇之意。《儀禮.士昏禮》中說:「昏禮下達,納採用雁。」
問名是男家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備合婚。《儀禮.士昏禮》中記載:「賓執雁,請問名。」問名的文辭大多是:「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若女方同意,則授禮;男家即通過占卜測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則進行下一步。
納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為禮--後世則多以金銀首飾等物為禮。相當於現在的定婚,俗稱送定、過定、定聘。
納征,即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古代納征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禮文》中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詩經.召南.野有死麋》中說:「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寫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為古代納聘多執雁為禮,故送聘禮又叫「委禽」。當然,古代納征也並非全用鳥獸為禮,象《衛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後來,納征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過程之一。
請期,即男家擇定結婚日期後,備禮去女家,請求同意結婚的日期。現在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頭」。
親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禮節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親往女家迎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將一瓠瓜剖為兩半,夫婦各執其一,斟酒而飲,謂之「合巹」--此即後世交杯酒的源起。這一過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古代富家子女結婚,一般都嚴格遵循六禮的步驟,而普通人家結婚則大多從簡。齊魯之地是古代的文明禮儀之邦,但也並不拘泥於六禮。齊俗不親迎--現在山東臨朐一帶還是如此,。《詩經.齊風.著》篇謂: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詩中所謂的「著」,指大門與屏之間的空地;庭,則指門內、堂前之地;堂,則為室前之廳。結婚時,男子只等在這三個地方,正說明了齊俗不親迎的婚俗。
後世的婚禮大致沿襲了古代六禮的過程,只是有繁有簡,略有差異而已。然不管風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步驟:一說親,二定親,三迎親,四成親--個別婚姻還會有第五個步驟,即退親。

5、關於傳統婚禮詩句(有沒有關於結婚的古詩)

6、詩經中都有哪些婚戀詩?

《詩經》中的婚戀詩包括:

1、周代無名氏《國風·邶風·谷風》

原文: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譯文:

山谷來風迅又猛,陰雲密布大雨傾。夫妻共勉結同心,不該動怒不相容。採摘蘿卜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邁步出門慢騰騰,腳兒移動心不忍。不求送遠求送近,哪知僅送到房門。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你們新婚多快樂,親兄親妹不能比。

渭水入涇涇水渾,涇水雖渾河底清。你們新婚多快樂,不知憐惜我心痛。不要到我魚壩來,不要再把魚簍開。既然現在不容我,以後事兒誰來睬。

好比過河河水深,過河就用筏和船。又如河水清且淺,我就游泳到對岸。家中有這沒有那,為你盡心來備辦。左鄰右舍有災難,奔走救助不遲延。

你不愛我到也罷,不該把我當仇家。我的好心你不睬,就像貨物沒人買。從前害怕家貧窮,患難與共苦經營。如今家境有好轉,嫌你厭我如毒蟲。

備好乾菜和腌菜,貯存起來好過冬。你們新婚多快樂,拿我積蓄來擋窮。粗聲惡氣欺負我,粗活重活我擔承。當初情意全不念,往日恩愛一場空。

2、春秋時期無名氏《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原文: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譯文:

女說公雞已打鳴,男說天色尚未明。你快起來看天空,啟明星兒亮晶晶。鳥兒空中正飛翔,射些鴨雁給你嘗。

射中鴨雁拿回家,做成菜餚味道香。就著美味來飲酒,恩愛生活百年長。你彈琴來我鼓瑟,夫妻安好心歡暢。

知你對我真關懷,送你雜佩表我愛。知你對我多溫柔,送你雜佩表我情。知你對我情義深,送你雜佩表我心。

3、周代無名氏《國風·召南·江有汜》

原文: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譯文:

江水決堤啊又流回,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隨。沒有我相伴相陪你,終有一天你會懊悔。

江水靜流啊積沙島,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交。在沒有我的日子裡,祝你平安歲月靜好。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來看望我。雖然我們不再相逢,願你好日子歌里過。

4、周代無名氏《國風·王風·采葛》

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個采蕭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個采艾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5、春秋時期無名氏《國風·鄭風·褰裳》

原文: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譯文:

你若愛我想念我,趕快提衣蹚溱河。你若不再想念我,豈無別人來找我?你真是個傻哥哥!

你若愛我想念我,趕快提衣蹚洧河。你若不再想念我,豈無別的少年哥?你真是個傻哥哥!


6、周代無名氏《國風·周南·關雎》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小洲。美麗賢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不停采。美麗賢淑的女子,夢中醒來難忘懷。

美好願望難實現,醒來夢中都思念。想來想去思不斷,翻來覆去難入眠。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不停摘。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親愛。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去拔它。美麗賢淑的女子,鳴鍾擊鼓取悅她。

7、先秦時代無名氏《國風·唐風·綢繆》

原文: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譯文:

一把柴火扎得緊,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見這好人真歡欣。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好人怎樣親?

一捆牧草扎得多,東南三星正閃爍。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這良辰真快活。要問你啊要問你,拿這良辰怎麼過?

一束荊條緊緊捆,天邊三星照在門。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見這美人真興奮。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美人怎樣疼?

8、春秋時期無名氏《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譯文:

野草蔓蔓連成片,草上露珠亮閃閃。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艷。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適合我心願。

野草蔓蔓連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圓。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顏。不期而遇真正巧,與她幽會兩心歡。

9、周代無名氏《國風·邶風·靜女》

原文: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譯文:

嫻靜姑娘真可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故意躲藏讓我找,急得抓耳又撓腮。

嫻靜姑娘好容顏,送我一枝紅彤管。鮮紅彤管有光彩,愛它顏色真鮮艷。

郊野采荑送給我,荑草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厚情意。

10、周代無名氏《國風·周南·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後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隨風展。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 

7、淺談詩經中的愛情婚姻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是滋養我們華夏民族文化藝術與人文精神的盛大寶典。《詩經》共分《風》、《雅》、《頌》三部分,以賦、比、興為表現手法,忠實地記錄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具有「史詩」的特徵。其中關於愛情婚姻的詩歌佔了很大比例,堪稱千年婉美的情韻,浪漫愛情的頌歌,讓後來人廣為傳頌,吟詠至今。

這些婚姻愛情詩包含甚廣,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悠悠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相親相愛等的婚姻家庭詩;甚至囊括了人們不願看到的一些表現不幸婚姻的棄婦詩。非常廣泛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了坦誠真摯的情感。,呈現出一幅幅或優美真切、或淳樸古拙、或哀婉動人的民情風俗圖。

《詩經》產生的年代是奴隸社會中後期,這時候封建的道德禮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發展。因而這一時期的愛情詩更多地體現出一種自由浪漫的風格。表現男女愛情的詩篇大都寫得十分淳樸熱烈、率真而健康。甜蜜的愛情是我們每個人都熱切嚮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熱烈追求的,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會改變。因此,可以說《詩經》中的婚姻愛情詩真正觸及到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寫出了那可貴的人性之美,讓我們為之傾倒。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也是我國最早的情歌之一。歷來為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名篇佳句。《周南?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婦,琴瑟有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詩中描寫了以為男子對河邊採摘荇菜的「窈窕淑女」的戀情,大膽抒發了對美麗姑娘的愛慕。一見鍾情之後是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至感情最深處,「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終是一廂情願「求之不得」。多情而又聰明的男孩沒有從此一蹶不振,他採取了積極樂觀的解脫方法,以想像來享受求而得之的歡樂,「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那位可愛的男孩想像的將來和意中人過的快樂生活,他幻想一旦能追求到姑娘,將千方百計地令她高興和快樂。這首古老的愛情詩,反映了當時青年男女對美好婚姻的追求。「關雎」成為美好的愛情頌歌,整首詩歌意蘊風趣,言辭優美,讀來令人心動,並深深為詩情陶醉。再如:《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孿,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第一章寫一男子去到城樓和一個性情嫻靜容貌美麗的姑娘相會。女子是羞怯還是挑逗?「搔首」「踟躕」更是將男子的焦急心情寫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第二章寫他們見面後的親切融治。第三章,那位姑娘隨手采來一束茅洵送給男方,而男方卻如獲珍寶,原來並非物美而是送物的人美。這也正印證了「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這句古語。如此場景多麼美似於今天的青年男女初戀時第一次約會。讀後,猶如一股清泉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涓涓地細流著。

《鄭風?溱洧》充盈著一種浪漫清新的古樸之風。寫鄭國上巳節青年男女踏青修禊的盛況與歡樂。據說春秋時代,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鄭國青年人到溱、洧二水的岸邊舉行祭祀,都手持澤蘭,以掃除邪惡,乞求吉利。少男少女們也藉此機會互訴衷情。詩中的男女青年生動有趣的對話表現出姑娘主動熱情、開朗大方的性格。「女曰觀乎,士曰既且」,「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誘惑,主動邀請意中人去河邊吹風賞景,多情的青年男女盡情地嬉戲,最後以芍葯表達心意。「整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淳樸、爛漫自由,讀之,便覺有一種浪漫明媚,因著時代的遙遠與風情的古樸,顯得格外清新純凈。

《詩經》中的愛情詩,在描寫熱戀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方面,也繪聲繪色,非常傳神。如寫熱戀中青年男女,雖然面對的是自己熱戀的人兒,也有些不好意思,總是帶有幾分羞澀,不知如何是好。《陳風》中的一篇,就把雙方又尷尬,又歡喜的時刻寫得很逼真傳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耋兮,舒憂受兮,勞心怪兮,月出照兮,佼人繚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可見在有好感的對象面前很容易手足無措,這可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毛病呀!至於暗中欣賞對方卻遲遲不敢說出來的也大有人在。可見在傳統束縛之下青年男女的愛情帶有幾分羞澀,壓抑的情感是多於表白的。這首詩把古人淳樸、善良的人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詩經》是我國唯一脫去了脂粉與俗氣的情愛文學盛典,是民族青春時代自由生活的真實記錄。很多作品都是自平民生活中取材,所以對於貧民青年淳樸而毫不做作的愛情也有許多描寫。十分傳神的表現了上古男女自由、歡樂的戀愛方式和對甜美愛情的執著追求。其中男女對答的情歌,《鄭風溱洧》篇可以說明這一點:「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闌兮。」女日:「觀乎?」士日:「即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汗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蘸,贈之以芍葯。」這首詩採用問答的方式描寫了勞動青年自由古樸的戀愛生活,表現了他們熱情大方、開朗的性格,詩的字里行間洋溢著追求幸福愛情的強烈感情。

再如,千古佳篇《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如此重章反復,前後三章,只更換了個別字,但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戀歌,所描寫的是若隱若現撲朔迷離的美好詩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籠罩在輕紗般的薄霧中。由於河水的阻鬲;,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寫出了一個在戀愛中痴情人的心理感受,真實、生動、曲折、感人。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主人公對於愛情的痴迷與追求,路途遙遠,他似乎望見朝思暮盼的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想去尋找她以期歡聚,路途遙遠、艱巨,沒能阻擋住他追尋的腳步。

從《鄭風?溱洧》中,從《蒹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的人們古樸自由的.戀愛方式,以及他們對愛情的執著的追求和青年男女戀愛時的坦誠與率直。如在《國風?搡有梅》中寫到:「搡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搡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令兮!操有梅,頃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是少女采梅子時所唱的一首情歌,是少女珍愛青春,渴求愛情的自然流露。這位少女由梅樹果實的成熟脫落,很自然的想到寶貴青春逝去,難以抑制內心情感,唱出這首歌希望男子娶她為妻。《操有梅》表現了詩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原本是她希望愛情的到來,卻是希望男子來找她,表現了春情萌動的少女復雜的心理,寫出了青年男女戀愛時的坦誠與率直。把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坦誠、率直的性格表現的生動感人。

渴望甜美而堅貞的愛情不僅是現代人的理想與追求,而且在上古先人那裡就表現的非常浪漫,非常感人,這在《詩經》中也有較多體現。熱鬧歡快的新婚場景也在《詩經》中被描寫得十分出色,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周南?桃夭》祝賀新娘子獲得幸福,寫得熱烈歡暢,「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中用艷麗的桃花來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容貌,同時也渲染了婚禮喜慶熱鬧的氣氛。《唐風?綢繆》寫鬧新房,全詩都用戲謔的口吻,風趣活潑。

《詩經》表現堅貞愛情的詩篇大都呈現出一股感人的力量。《鄭風?出其東門》寫城東門「有女如雲」、有女如荼,像雲彩一樣眾多、像荼花一樣美麗的姑娘都不能打動小夥子的心,因他心中只眷戀那位衣著樸素的貧家女子。其用情之專,而又無門第觀念,不禁令讀者肅然起敬。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詩經?衛風子衿》「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詩經?衛風風雨》)讀著這些美好的詩句,一種久違的感動湧上了心頭,愛情是人類一永恆的話題,海枯石爛,山無棱,天地和,不敢與君絕,愛情長長久久。而真摯率真的情感又給了我們多少美好的思念,多少動人的淚花。

《邶風?綠衣》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睹物傷情,看到「綠衣」而「黃里」、「黃裳」,引起了綿綿不盡的哀思。而治衣糾過的兩個情節則凸顯了亡妻的才德賢惠。本詩被譽為悼亡詩之鼻祖,千古之絕唱。《唐風?葛生》是追悼亡夫之作,這首詩又別具一格,從憶念陪葬的晶瑩角枕、燦爛的錦衾到悲嘆亡人獨處的凄涼,以及百歲之後到黃泉相見相依的決心,刻畫了女主人公對亡夫的忠貞、持久、熾熱的愛情。這些充滿血淚的哀歌,讓人讀來心頭為之一顫。

在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詩經》首開愛情婚姻詩之先河,流淌著許多發自肺腑,沁人心脾,感人至深的優美愛情辭章。尤其是對熱戀情人的誇張描寫更是生動傳神,讓人讀之難以忘懷,心中思慕。

如:「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鄭風?子衿》)那「青青子衿」的小夥子是如此地被姑娘牽掛著,一日的暫時離別就像是隔了三個月一樣漫長。這「三月」的感覺還不稀奇,

再如《王風?采葛》中的「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姑娘對意中人的思念是多麼熱烈,在平日的採集勞動中仍念念不忘,一日不得見,就如同分別三季、三年。抽象感覺的具體化、形象化增加了熾熱情感的表達強度,足見熱戀中人彼此的牽掛和思念。

在遠古時代,群雄逐鹿,戰爭不斷。造成很多男子背井離鄉,女子獨守空房。史詩《詩經》忠實的紀錄了這些閨中怨詩。較著名的兩首是《王風?君子於役》和《衛風?伯兮》。

《君子於役》的女主人公是位農村婦女,她的丈夫到遠方服役去了。作品樸素真實地刻畫了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詩中通過「不知其期」、「曷至哉」、「苟無飢渴」等幾個聚光點反映出她對遠方親人的無限關心、無限憂慮以及無比的思念之情。接著以自然界的微妙變化「雞棲欲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來烘托、敘寫自己的孤單、冷落、凄涼的心境。全詩纏綿悱惻、動人心魄。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成語的的出處就源於《詩經》,源於一個思念遠征的貴婦之口。《衛風?伯兮》)。貴婦的夫君到前線打仗去了,思夫的女子也無心再打扮。打扮的再美給誰看呢?只好以自己外貌之「丑」來表現自己的思念之苦;以丈夫形象之美來顯示自己的思念之堅,最後是想像境界的美好,「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甘心首疾」,明知道丈夫不得回還,想以物療憂,但終究不能忘憂,這首詩讀來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此詩與後來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美好心願。

痴情薄命女,棄婦多哀傷是《詩經》表達不幸愛情婚姻的另類詩作。雖然不幸的婚應和愛情是人們不願看到的,但畢竟不是一個可以迴避的話題。《詩經》中客觀真實的記錄了這一現象,引發了從古至今無數代人無盡的唏噓和感嘆。《邶風?日月》中借一個被遺棄的女子之口控訴了丈夫的薄情寡義,發出了內心痛苦的吶喊,詩中借日月形象抒發感情,反復吟唱「日居月諸」,寫出天行有常而人情無常的殘酷,並用日月作映襯,烘托出棄婦的悲涼無望,詩人在憤懣中也間或表現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與破鏡重圓的幻想,但這些留戀與幻想一次次被打破,於是悲劇產生了,「父兮母兮,胡能有定,報我不述!」這種渴望最終擺脫被遺棄的痛苦的獨白,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的心。讓我們一掬同情之淚的同時,引發我們對現實深深的思考。

在《鄭風?遵大路》中也體現了女子被棄的凄涼心境。詩中以「遵大路」三個字勾勒出了一個畫面:一個憔悴凄慘的女子緊抓住丈夫的衣袖沿著大路向前走,口中還在不停地哀求丈夫不要拋棄她。聯系全詩棄婦之哀,光明的大路,恰是無路可走的女主人公痛苦內心的反襯。世上大道千千萬,而我卻無處可行!他為何討厭我?原因就在於當年如花似玉的女子現在變成黃臉婆了呀!但更深層次上的原因則是奴隸社會中男女不平等現象和一夫多妻制。在這種制度下,不僅是普遍的婦女有如此凄慘的命運,就是宮中的貴婦也逃脫不了。在《衛風?碩人》中曾被贊美的衛庄姜,出身高貴,姿容美麗,處嫁衛國時,結婚禮儀盛大,然而盡管她是出身高貴的美人,最終也遇到了許多弱女子的共同命運,被丈夫遺棄。《邶風?終風》敘寫了衛庄姜面對丈夫的朝秦暮楚,時而「中心是悼」,時而「悠悠我思」,時而「願言則嚏」,最終還是「寤害不寐,願言似懷」,希望丈夫懷念自己而幡然悔悟。整詩哀思纏綿,表現了一個棄婦的女心矛盾又痛苦之情。

《詩經》中的婚姻愛情詩,記錄了人類真實、美好的情感,再現了遠古的先人們對高尚婚姻愛情贊頌和追求,讓我們從中看到了在民族青春時代人們健康、專一的戀愛觀」。雖然在遠古時代也有讓人感傷的不幸婚姻的存在,但仍抹殺不了《詩經》婚戀詩健康、和諧、幸福的思想主題。追古鑒今,在時下經濟浪潮夾裹下現在婚姻愛情,似乎在本質已和上古的婚姻愛情漸去漸遠。功利化的婚姻愛情多了,痛苦的愛情多了,無奈的婚姻多了。因此,當我們吟詠上古人類關於婚姻愛情的美好詩篇時,是否會想到正是我們自己毀了自己甜美幸福的愛情和婚姻。

8、<詩經 鄭風 溱洧>反映先秦時代怎樣的婚戀觀念

《詩經 鄭風 溱洧》反映先秦時代(在男女戀愛活動中,女方往往是主動的一方,視追求愛情為天經地義,表現得率真、質朴、大膽、熱烈)的婚戀觀念.

原文:
《詩經 鄭風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⒀贈之以勺葯。
【注釋】
⑴溱(zhēn 針)、洧(wěi 偉):鄭國二水名。
⑵方:正。渙渙:河水解凍後奔騰貌。
⑶士與女:此處泛指男男女女。後文「士」、「女」則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⑷秉:執。蕑(jiān 堅):一種蘭草。又名大澤蘭,與山蘭有別。
⑸既:已經。且(cú 徂):同「徂」,去,往。
⑹且:再。
⑺洵:誠然,確實。訏(xū 虛):廣闊。
⑻維:發語詞。
⑼伊:發語詞。相謔:互相調笑。
⑽勺葯:即「芍葯」,一種香草,與今之木芍葯不同。鄭箋:「其別則送女以勺葯,結恩情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雲:「又雲『結恩情』者,以勺與約同聲,故假借為結約也。」
⑾瀏:水深而清之狀。
⑿殷:眾多。盈:滿。
⒀將:即「相」。
【譯文】
溱水洧水向東方,三月春水正上漲。小伙姑娘來春遊,手握蘭草求吉祥。姑娘說道看看去,小伙回說已經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灘外,實在寬大又舒暢。小伙姑娘來春遊,盡情嬉笑喜洋洋,互贈勺葯情意長。
溱水洧水向東方,三月春水多清涼。小伙姑娘來春遊,熙熙攘攘滿河傍。姑娘說道看看去,小伙回說已經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灘外,實在寬大又舒暢。小伙姑娘來春遊,盡情嬉笑喜洋洋,互贈勺葯情意長.

【簡析】
周禮婚制規定,所有適齡男女都應如期締結良緣,男子超過三十,女子超過二十尚未結婚的,掌管萬民婚事的媒氏就要強制執行。《鄭風·溱洧》體現的就是仲春之月未婚男女相會的場面。
《溱洧》描寫的是三月三日民間上巳節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戲,互結情好的動人情景。詩中女子在與男伴接觸時,顯得非常主動,毫無芥蒂與顧忌,她首先打破沉默,向男伴建議:「去河邊玩玩吧。」可是,小夥子有些憨傻地回答:「已經看過了。」女子又進一步引誘說:「陪我再去游覽一下好不好?洧河那邊又廣闊又好玩。「暗示出應該趁此機會去追求愛情的歡樂。正是由於姑娘的循循善誘、主動熱情,小夥子打破了最初的拘謹,兩人有說有笑,感情逐漸融合,終於互贈芍葯花,定下終身。
讀這首詩,千萬莫要忽略了其中兩個小小的道具:「蕑(蘭)」與「勺葯」。憑借著這兩種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從風俗到愛情的轉換,從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轉換,也完成了從略寫到詳寫的轉換,從「全鏡頭」到「特寫鏡頭」的轉換。要之,蘭草與芍葯,是支撐起全詩結構的兩個支點。
詩分二章,僅換數字,這種回環往復的疊章式,是民歌特別是「詩三百」這些古老民歌的常見形式,有一種純朴親切的風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為兩層,前四句是一層,落腳在「蕑」;後八句為一層,落腳在「勺葯」。前一層內部其實還包含一個小轉換,即自然向人的轉換,風景向風俗的轉換。詩人以寥寥四句描繪了一幅風景畫,也描繪了一幅風俗畫,二者息息相關,因為古代社會風俗的形成大多與自然節氣有關。原來當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薛漢《韓詩薛君章句》)。於是詩人唱道:「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二字十分傳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風駘盪。春天,真的已經降臨到鄭國大地。在這幅春意盎然的風景畫中,人出現了:「士與女,方秉蕑兮」。人們經過一個冬天嚴寒的困擾,冰雪的封鎖,從蟄伏般的生活狀態中蘇醒過來,到野外,到水濱,去歡迎春天的光臨。而人手一束的嫩綠蘭草,便是這次春遊的收獲,是春的象徵。「招魂續魄,拂除不詳」,似乎有點神秘,其實其精神內核應是對肅殺的冬氣的告別,對新春萬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虛幻的宗教意識,都生自現實生活的真切願望。在這里,從自然到人、風景到風俗的轉換,是通過「溱與洧」和「士與女」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的轉換實現的。結構相同的東西可以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對照、聯想,因而這里的轉換令人覺得順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說對於成年的「士與女」,他們對新春的祈願只是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那麼對於年青的「士與女」,他們的祈願則更加上一個重要內容——愛情,因為他們不僅擁有大自然的春天,還擁有生命的春天——青春。於是作品便從風俗轉向愛情,從「蕑」轉向「勺葯」。這首詩是以善於轉折為人稱道的,清人牛運震《詩志》、陳繼揆《讀詩臆補》皆認為它「妙於用虛字轉折」。其實它的「轉折之妙」,不僅獨在虛字。如上所說,前一層次的從風景向風俗的小轉折,是借重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實現的。這里從風俗到愛情的大轉折,則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層的「士與女」是泛指,猶如常說的「士女如雲」;後層的「士」、「女」則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對青年男女。字面雖同,對象則異。這就使轉折完成於不知不覺之間,變換實現於了無痕跡之中。詩意一經轉折,詩人便一氣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觀掃描,將「鏡頭」對准了這對青年男女,記錄下他們的呢喃私語,俏皮調笑,更凸現出他們手中的芍葯,這愛的信物,情的象徵。總之,蘭草「淡出」,芍葯「淡入」,情節實現了「蒙太奇」式的轉換。
於是,從溱、洧之濱踏青歸來的人群,有的身佩蘭草,有的手捧芍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詩意。千載而下的讀者,也分明可以聽到他們的歡歌笑語。
盡管小小的鄭國常常受到大國的侵擾,該國的統治者也並不清明,但對於普普通通的人民來說,這個春天的日子仍使他們感到喜悅與滿足,因為他們手中有「蕑」,有「勺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
來自民間的歌手滿懷愛心和激情,謳歌了這個春天的節日,記下了人們的歡娛,肯定和贊美了純真的愛情,詩意明朗,歡快,清新,沒有一絲「邪思」。後世的經學家誣之為「刺亂也」,那是太煞風景了。道學家咒之為「淫詩」,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9、從詩中看古代婚姻習俗

從《詩經》看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一)

--------------------------------------------------------------------------------
發布時間:2002-9-28 文章來源:本站 文章作者:宋書亭

本文緊密結合詩經原著及我國古代的歷史情況,以馬克思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從如下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

一、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主要從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和維護一夫一妻制等傳統道德方面論述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二、古代戀愛及婚姻的形式

主要論述了古代的戀愛方式及成婚方式。

三、古代婚姻在程序及陪嫁制度

主要論述了與古代成婚方式相關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婚姻程序,反映了古代婚姻的不同習俗,並論及陪嫁制度在詩經中的反映。

四、古代婚姻的流弊

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角度談了我國古代婚姻的兩大流弊及其成因,文末引到婦女解放的重大課題上,並指明其途徑。

本文所指的古代,是指《詩經》的內容所反映的時代,具體地講,是指春秋中葉以前的時代。

時代不同,社會風俗不同,婚姻狀況也就有所不同。今天的婚姻狀況固然同古代的婚姻狀況有著歷史的必然聯系,但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條件的改變,同一歷史現象的今天和昨天又決不會是同一個面貌。從另一方面說,我們對於昨天的研究,也正是為了發展的今天。 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從《詩經》的內容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下面,我就從這一角度出發,從如下四個方面作一闡述。

一、 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不可違逆的定格,誰違反了這一社會化了的定格,便被視為叛逆的行為,便會為社會所不恥。這一定格雖然是出自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秩序的需要,但它卻並不是封建統治者的創造。因為這一現象,早在《詩經》中已有了明確的記載。如《齊風·南山》中即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說「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風·伐柯》中也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從此可以看出,這一定格確實是奴隸社會甚或奴隸社會以前社會的產物,在奴隸社會這一定格即已納入了婚姻道德的規范,封建統治者只不過是承斷並發展了它而已。

當人類社會進入了文明階段以後,伴隨著男權的確立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維護一夫一妻制也便自然地成為一種道德,誰不遵守這一道德信條,那怕你是國君或貴族宗室也要受到譴責。《詩經》中對於有損於一夫一妻制這一道德信行條的穢行淫亂的諷刺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齊襄公之妹文姜本已嫁魯恆公為妻,可是文姜返齊又兄妹通姦。對於文姜的淫盪穢行在《齊風·南山》、《齊風·敝笱》和《齊風·載驅》中都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在《敝笱》篇中甚至把文姜比作魚樑上的任那魚兒來往游盪的破爛魚簍(所謂「敝笱在梁,其魚魴鰥……敝笱在梁,其魚魴……敝笱在染,其魚唯唯……」。)在《載驅》篇中對文姜的返齊心切之情則更是進行了絕妙的諷刺:「魯道有盪,齊子發夕」,「魯道有盪,齊子豈弟」。你看為了及早兄妹「相會」,文姜天沒亮就出發了。「魯道有盪,齊子翱翔」,在魯國那平坦的大路上,文姜簡直像只自由的鳥兒在抖翅飛翔,又像條活潑的魚兒在逍遙游盪。確實文姜太自由了,她已經自由到兄妹亂倫的地步。

陳靈公肆淫於夏姬,國人便作了《陳風·株林》一詩諷刺他。

至於衛宣公上蒸其母、下占兒媳的醜事,則在《邶風·新台》和《鄘風·鶉之奔奔》中進行了諷刺和譴責。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曾說過:「奴隸制與一夫一妻制的並存,受男性完全支配的年青美貌的女奴隸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從其開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性質,使它成為只是對婦女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對男子的。即到了今日,它還保存著這樣的特性。」上文所引證的發生在統治階級間的這種亂倫關系我們完全把它看成是這一特性的變態和發展,同時我們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對偶婚的時代發生的對女性的驚奪事情的殘余或形變。

但話又說回來,社會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階段,保護女性的貞操、維護一夫一妻制畢竟已成了一種社會公德,因此,不僅要對那些從來不受道德約束的統治者的違德行為予以遣責,就是下層人的違德行為同樣也要進行譴<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責。如《衛風·氓》便是對「二三其德」的負心男子的遣責,而這一男子也不過是一個一般平民而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的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還曾經說過:「自對偶婚發生的時候起,便開始了劫奪及購買女性的事情」並認為這是當時「求妻方法的徵兆」。這種現象到了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後,仍有殘餘存在。對此,《詩經》當中也有反映。例如《豳風·伐柯》一篇即是「寫奴隸社會沒有媒人可不行的買賣婚姻」。(袁愈、唐莫堯所著《詩經全譯》)不過,至了奴隸社會後,這種「買賣婚姻」已成了人們相互警惕甚或是譴責的事,可見,這種「買賣婚姻」,那時已成了人們婚姻觀念上的不良的違德行為。
由上可知,我國在奴隸社會時期,在婚姻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色彩的道德觀念,這些觀念的基本點還在於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和維護一夫一妻制上。歷史發展到後來,尤其是封建社會,這一基本點則幾乎成了傳統的道德(當然任何時代的統治者們是都不會受這些道德的限制的),即使到了今天,它其中的某些成分(例如維護一夫一妻制)還仍然是婚姻道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其中的另一方面(如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則是逐漸被打破,逐漸被新的婚姻道德所替代——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啦,什麼禁錮婦女的「貞操觀念」啦等等,這正是婚姻道德觀念這一問題上的變化和發展。不過,我們不能不承認,即使在今天,其殘余還是仍然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文化、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這些殘余就更多一些。

一、 古代戀愛及婚姻的形式

(一) 首先談一談古代的戀愛方式

關於古代的戀愛方式,從大的方面說,基本上有兩類:自由戀愛及他人作合。

從《詩經》可以看出,古代的自由戀愛方式多種多樣的,而在這眾多的自由戀愛的方式中,約會是通常的方式。如:《召南·草蟲》寫一女子涉山等待情人之情,寫出了她沒有見到情人時的憂傷和見到情人後的喜悅心情。

《邶風·匏有苦葉》寫的是一痴心女子在河邊耐心等待情人的情況。

《邶風·靜女》寫的是男女幽會於城隅及男子接受女子贈物後的無比欣喜之情。

《王風·丘中有麻》寫一女子盼望情人前來幽會時產生的種種懸想。

《鄭風·山有扶蘇》寫一女子與情人相會時的戲謔。

《鄭風·豐》寫一女子後悔失信於自己的情人,盼望著情人前來與她一道乘車以償素願。

《鄭風·子衿》寫的是一個女子等候情人時「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焦急心情。

《陳風·東門之池》是「男女會迂之詞」(朱熹語),「更可以說是男思女的一首戀歌」(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

《陳風·東門之楊》寫男女相約,私會於黃昏之後。

《小雅·隰桑》則是一女子自述見到情人後的高興心情。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是「約會」(或稱「私會」)是那時男女自由戀愛的主要形式,也是必然的形式;二是這眾多的約會之中,大部分是寫女子的,是女性佔了主動。之所以這樣,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這些詩篇基本上都是出自男人之手,於是乎,私會一事,便以寫對方為快了。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時的女子確實如此。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婦女的所謂「貞操」觀念,是經歷了產生、發展一直到最終的消亡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大家知道,史前的蒙昧時代的女性是不會有貞操觀念的,因此,恩格斯在論述「血緣家庭」時曾說過,在這家庭的第一個階段里,「婚姻集團」只是「按照輩分而區分的」,即使是「兄弟與姊妹」「也一概互為夫妻。」這在當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上引均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直到群婚制被「對偶家庭」排擠了的時候,才大抵要求女性嚴守貞操,可見,婦女的貞操觀念是產生於「對偶家庭」階段。隨著「兩性共同婚姻的范圍地不斷縮小」而對婦女貞操觀念遵守的要求卻在逐漸地加強,尤其到封建社會的末期,這一歷史現象便發展到了它的最高峰,這時的婦女就簡直成了「大門不能出,二門不能邁」的家庭束縛物了。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上溯歷史的話,那麼情況則是這樣:在婦女的貞操觀念上,封建社會的初期要比末期淡薄得多,媽隸社會要比封建,社會淡薄得多,奴隸社會的女性雖然已被社會要求保守貞操,但也決不會象封建社會的婦女那樣嚴格。可見她們主動地尋求異性,比較坦然地選擇配偶是很現實的事,尤其是在民間,就更是自然的事了。正因為這樣,所以在《詩經》中便自然地反映了這一現象。所以我說,那時的女性確實如此。另外,女性在感情的要求上更強烈些,因而在作品中就要反映出來,可能也是一個原因。關於此點,在《召南·摽票有梅》表現的是一個女子以執著的熱望希望男方前來求婚;而《衛風·有狐》則寫的是一個寡婦想嫁給一個貧窮的光棍,雖然她還沒有嫁給他,但「心之憂矣,之子無裳。……心之憂矣,之子無帶。……心之憂矣,之子無服。」這個光棍的一切卻早已掛到她心上了。

男女約會有時又以出遊的方式出現。如《王風·君子陽陽》寫的就是情人相約出遊的無窮樂趣,《鄭風·溱洧》也寫的是青年男女春遊之樂。

當然,男女約會有時又會互有贈答,甚或有時又不免有戲謔之辭。如《邶風·靜女》就寫了約會之時女方向男子贈送「彤管」和「荑草」的事,《衛風·木瓜》也寫的是男女相愛,互有贈答的事。而在《鄭風·山有扶蘇》和《鄭風·褰裳》中則都寫了約會時女子對情人的戲謔。

自由戀愛的另一個方式是「會舞」。《陳風·東門之枌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榖旦於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良辰吉日,眾多的青年男女一道前往,婆娑起舞之間,看見那錦葵花般的美人,贈一把香椒便算是定情。這種「男女聚會歌舞」(朱熹《詩集傳》) 以定情的方式可能有一定的區域性,但起碼可以說它確實反映了陳國地區的相戀方式。

與自由戀愛方式並存的還有他人作合的的介紹方式,這一方式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婚戀要通過中間媒介——媒妁的撮合。應該說,在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這是一種較普遍的方式。關於這一方式,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詩經》中《召南·鵲巢》、《召南·何彼稼矣》、《齊風·著》諸篇中那種明媒正娶的迎親之情看得出來。
(一) 關於古代的成婚方式

古代的成婚方式不外乎下列四種,即私合,正娶、私成明娶、強占。

《召南·野有死麕》和《大雅·生民》兩篇反映的即是「私合」這種情況。《野有死麕篇寫一是一青年獵人與一年青姑娘私合於效外之事。《生民》篇則記述了周始祖後妻稷誕生的經過。後稷是怎樣誕生的呢?是因為他的母親姜( 0 為「克( )克祀」而「履帝武敏歆」( 欣然踐帝足拇指), 而懷孕生下後稷的。在這里,一方面為了表現周始祖後稷的神聖而把他的誕生予以神化,另一方面也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姜( )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階段,這時還正是群婚制的時期,所以姜( )究競與誰交合已無從知道了(當然,那時的人們做出這類的事是自然的,並沒有任何恥辱的意味,只是後世周人有了恥辱感之後,才不願意把他們祖先的母親說成有什麼私合之事而編造了這么一個神化故事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說,後稷確是一個野外交合的產兒。

我在前面已經提到,明媒正娶應是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的普遍現象,因此《詩經》的不少篇目都寫到了這種情況。如《召南·鵲巢》和《召南·何彼稼矣》都寫到了貴族女子出嫁時的鋪張、庄嚴與奢華,顯然這都是正娶,所以堂而皇之地進行了宣揚。《齊風·著》則寫的是新嫁娘被迎至夫家初見到夫婿的情景,詩中寫到了新郎在不同的地點等待新娘的情況:「 俟我於著乎而……。俟我於庭乎而……。俟我於堂乎而。」 從中可以看出,新娘接來後,新郎是從門屏邊把新娘一步步迎到廳堂的。這顯然也是正娶。

《衛風·氓》反映的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從詩中看,女主人與氓是從小相處(「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長大後又自由戀愛成婚的,他們的結合雖沒有他人介紹,但卻是明娶的——「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所以這種成婚方式我們只能稱之為「私成明娶的方式。

從《詩經》中看,還有一種不正常的成婚方式,這一成婚方式的基本特點是用強力手段非法予以佔有,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叫它為「強占式」。如《邶風·新台》和《鄘風·鶉之奔奔》兩詩中所諷刺的衛宣公築新台強占兒媳的醜事就是統治者用強力或輔之於種種欺騙手段所獲取的不正常婚姻,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強占式」成婚方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