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俗插花順口溜
1、插花口訣8個字內容是什麼?
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高低錯落,花材設計應有立體空間構成表現,即要求在多維空間用點,線,面等造型要素進行有層次的位置經營,上下,左右,前後層次分明而又趨向統一,力求避免主要花朵在同一水平線或同一垂直線上。
疏密有致,花材在安排中應有疏有密,自然變化,畫論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如晨星,密若潭雨,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一般在作品重心處要密,遠離作品重心處要疏。作品中要留空白,有疏密對比,不要全部插滿。
插花注意事項
水瓶插入切花後,不要放在陽光直曬,更不宜放在離取暖源較近處,否則花朵容易早謝。此外,不宜將切花插花放在成熟的水果附近,不然會加速花瓣的脫落,如月季、香石竹、水仙、小蒼蘭、百合、滿天星等對水果放出的氣體都很敏感。
在500克水中放入碾成粉末的阿斯匹林半片,或維生素C一片,或適量的硼酸、硫磺或0.1%食鹽,均有延長花期的效果。 在切口塗抹物品(如食鹽、酒精、明礬、薄荷、油等)可抑制細菌滋生,延長花材壽命。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插花
2、湖北大冶農村結婚插花說文 就是酒桌上要紅包說祝詞 詩詞 順口溜?
結婚的詩詞有以下這些:
一、古文中祝福結婚的詩句
1、皓月描來雙影雁,寒霜映出並頭梅。
2、春暖花朝彩鸞對箅,風和月麗紅杏添妝。方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槐蔭連枝百年啟瑞,荷開並蒂五世征祥。
3、才高鸚鵡賦,春暖鳳凰樓。
4、比飛卻似關睢鳥,並蒂常開邊理枝。
5、杯交玉液飛鸚鵡,樂奏瑤池舞鳳凰。
6、百年恩愛雙心結,千里姻緣一線牽。
7、琴韻譜成同夢語,燈花笑對含羞人。
8、林苑一隅秀牡丹,國色無言暗香傳,民兄愉悅喜意漣。張燈結綵鬧新婚,齊聚親朋笑開顏,景色炫美更空前。
9、歡慶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結良緣。秋水銀堂鴛鴦比翼,天風玉宇鸞鳳和聲。紫簫吹月翔丹鳳,翠袖臨風舞彩鸞。
10、紅妝帶綰同心結,碧樹花開並蒂蓮。
11、 芝蘭茂千載,琴瑟樂百年。
12、 銀鏡台前人似玉,金鶯枕側語如花。白首齊眉鴛鴦比翼,青陽啟瑞桃李同心。文窗綉戶垂簾幕,銀燭金杯映翠眉。
二、祝福新人結婚的兩句的古詩詞
1、比飛卻似關睢鳥,並蒂常開邊理枝。
2、杯交玉液飛鸚鵡,樂奏瑤池舞鳳凰。
3、百年恩愛雙心結,千里姻緣一線牽。
4、琴韻譜成同夢語,燈花笑對含羞人。
5、白首齊眉鴛鴦比翼,青陽啟瑞桃李同心。
6、紅梅吐芳喜成連理,綠柳含笑永結同心。
7、歡慶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結良緣。
8、鴛鴦織就欲雙飛,一鳳一凰賀新婚。
9、海枯石爛同心永結,地闊天高比翼齊飛。
10、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三、祝福新婚的四句式古詩詞
1、千里姻緣一線牽,夜郁相思愁華年。孤雁影單獨望月,只羨鴛鴦不羨仙。
2、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變心,花燭洞房親結吻,春宵一刻勝千金。
3、花燦銀燈鸞對舞,春歸畫棟燕雙棲。 方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
4、相親相愛好伴侶,同德同心美姻緣。花燭笑迎比翼鳥,洞房喜開並頭梅。
5、芙蓉帳里春風暖,梅柳人試海南春。 房中月朗圓一夢,洞中花香樂百年。
6、情深意切洞中侶,道合志同房中人。 鳳鸞共飲合歡酒,鴛鴦同棲不老松。
7、花前倩女觀郎貌,月下俊男賞婦容。 紅燭夜深觀博議,綠窗風靜詠周南。
8、文窗綉戶垂簾幕,銀燭金杯映翠眉。 燈下一對幸福侶,洞房兩朵愛情花。
9、好鳥雙棲嘉魚比目,仙花並蒂瑞木連枝。 紅荷綠葉節節佳藕,白鶴紫蘭朵朵相依。
10、鴛鴦夜月鋪金帳,孔雀春風軟玉屏。 鸞鳳雙棲桃花岸,鶯燕對舞艷陽天。
3、怎麼插花
1.什麼是插花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某種主題,傳遞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說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所以,插花是一門藝術,同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一樣,均屬於造型藝術的范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如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如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緻美麗、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即稱其為插花藝術。 插花看似簡單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卻並非易事。因為它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造型,而是要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情動人,融生活、知識、藝術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插花是用心來創2.插花藝術的特點插花藝術雖與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藝術學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自己的特點。時間性:由於花材都不帶根,沒有根部,吸收水分及養分受到限制,以植物種類及季節不同,水養時間少則1 ~2 天,多則10 天或個把月。因此插花作品供創作和欣賞的時間較短,屬於快捷的臨時性的藝術欣賞活動,要求創作者與欣賞者抓緊時間插作和品味。隨意性:這表現在選用花材和容器都很隨意和廣泛,檔次可高可低,形式多種多樣,常隨場合和需要而選用。高檔的氣生蘭、鶴望蘭、火鶴花、切花月季固然很美,而路邊的狗尾草、酸模、蘆花、蒲草、車前草同樣可有用;芹菜、辣椒、豆角、蘿卜及各種水果常是家庭和飯店插花的好材料。其構思、造型可簡可繁,可以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以及作者自己的心願,隨意創作和表現。因此,插花作品在選材、創作、形式、陳設、更換上都較靈活隨意。 裝飾性:集眾花之美而造型,隨環境而陳設的插花作品、藝術感染力最強,美化效果最快,具有畫龍點睛和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盆景、雕塑等藝術無法與之相比的。自然性:插花作品獨具自然花材絢麗的色彩、婀娜的姿容、芬芳而清新的大自然氣息。總之,插花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環境,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美化方式、一種藝術修養及文化娛樂活動。作花型,用花型來表達心態的一門造型藝術。3.插花素養的培養學會插花,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用來點綴自己的居住環境,使家庭生活更增添一分美感和溫馨,而且也是探親訪友、迎送賓客最高雅、最珍貴的禮品。學會插花,可以時常與花作伴,以花為友,不僅給你帶來大自然的美感,同時各種插花作品所展示的豐富內涵--或熱情歡樂,或典雅秀麗、或雍容華貴、或傲霜鬥雪、或堅韌剛毅等品質與精神風貌並能逐漸美化、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起到修身養性、增進友情和傳遞信息的作用。因此,插花具有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既可自娛,又能娛人,能夠帶給人們喜悅與歡樂,象徵美好的願望,使之更加熱愛生活。難怪古今中外各層次的插花愛好者都視插花藝術如自己的生命與精神支柱,其作用與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插得好,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卻並非易事。插花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創造,成功的作品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時感到心靈相通,若有所悟,得到啟示,回味無窮,同時也獲得知識。當然,初學者要循序漸進,經過刻苦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好插花的知識與技能。初學者要首先學習插花的種種技巧,如花材的選擇與處理,構圖、造型及搭配,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僅此還遠遠不夠,還應學習有關植物、繪畫、文學等知識,才能靈活運用上述技巧進行藝術創作。因此,插花藝術家也應像作家、畫家、表演藝術家一樣,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去尋求創作的源泉和靈感,使作品不僅具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具有思想、情感的意境美。僅有嫻熟的插花技巧,其作品缺乏思想、意境的作者,充其量只是一位插花匠。由此可見,要學好插花,必須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使作品具有傳情、動情、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和精神美。當然,由於插花的實踐性很強,故經常練習插作,至關重要4.插花藝術分類插花藝術的種類很多,現從不同角度歸納分類如下:①按所用花材性質不同,有鮮花插花、乾花插花以及人造花插花(絹花、滌綸花、棉紙花等)。②按所用容器樣式不同,有瓶花、盤花、籃花(用各種花籃的插花)、 缽花、壁花(貼牆的吊掛插花)等。③按使用目的不同,有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④按藝術風格不同,有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以及現代自由式插花。⑤按藝術表現手法不同,有寫景式插花(盆景式)、寫意式插花與裝飾性(抽象式)插花。一般常用的插花各類按上述①、②、④的分類方法。5.插花使用的場合鮮花插花最具有插花藝術的典型特點,即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絢麗、花香四溢,給人以清新、鮮艷、美麗、真實的生命力美感,最易表現出強烈的藝術魅力。由於其可供選擇的花材豐富,因此在多數場合下人們都喜歡用鮮花插花,特別是在一些盛大而隆重的場合,或是重要的慶典活動中,都必須用鮮花插花,才能完美地烘托環境氣氛。其缺點是水養持久性不長,在暗光下效果不好,不宜使用。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它們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態美,又可隨意染色。插作後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同時不受採光限制,暗光下也可應用。一般多用於賓館飯店的走廊、底樓、無採光的大廳、燈光暗的餐廳以及樓梯平台角落,咖啡店、酒吧間等光線較暗處也常用其裝飾。目前,在許多歐美國家和港台地區,也開始在禮儀活動中用乾花花束作為禮品。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村是人工仿製的各種植物材料,有絹花、滌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有模擬性的,也有隨意設計和著色的,種類繁多。雖然其價格較貴,但一次購買可多年受用,管理簡便,只要及時清除灰塵即可。最宜大型舞台、櫥窗的裝飾,婚禮上、家庭居室中也多有應用。6.禮儀插花用於各種慶典儀式、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等等社交禮儀活動中的插花叫禮儀插花。其主要目的是增進友誼、表達尊敬、喜慶、慰藉或治喪的氣氛。因此,這類插花要求造型整齊簡潔,花色鮮麗明快,通常體形較大,花材較多,插作繁密。要求花材的花形也要較為規整,不宜過於碩大粗 厚,也不宜過分碎小,切忌採用有異味或卸局 卻碳ぁ⑽廴凈肪車鬧參錚 粲迷蛐杓右源?懟H綈俸匣ê苊潰 ㄒ┐螅 ǚ鄱啵 慈駒諞攣鍔喜灰濁逑吹簦 粲米骰槔衽躉ɑㄊ保 鴉ㄒ┱簟M蚴倬賬浠ㄉ 髁粒 幸煳叮 壯瞥糗餃兀 灰搜∮謾R恍┨炷閑強萍按籜 浦參鋃嚶卸局 梟萍喲?硨笥τ謾A磽猓 剮枇私飧鞴 ⒏韉亍⒏髏褡逵沒ǖ陌 煤圖苫淶認八祝 員閽誆寤ㄊ毖∮檬室說幕ú撓牖ㄐ汀@褚遣寤ǖ男問膠芏啵 S玫撓懈髦只ɡ骸⒒ɑ貳⒒ㄊ⒒ㄈΑ⒒úА⒆朗巍⑿履錙躉ā⑿鞀ā⑼肥位ǖ鵲?/P> 7.藝術插花用於美化、裝飾環境和陳設在各種展覽會上供藝術欣賞、活躍文化娛樂活動的插花叫藝術插花。這類插花在選材、構思、造型與布局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和獨有的特點。在花材選用上很廣泛,無論新鮮的、乾枯的都可應用。嫩芽、鮮花、新葉固然有生機勃勃和清新之美,但殘荷枯枝亦具秋意濃濃、生命不止的情趣。所以,藝術插花雖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寡,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主張以精取勝,主題突出,意境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因此,在符合構圖法則、順乎自然的基礎上,造型不拘泥形式,自由活潑,多姿多態,並充分表現作者的情感與意趣,這是藝術插花獨具的特點,最易引起欣賞者的喜愛和遐想,也是最具魅力的一種插花。藝術插花的形式有瓶插、盤插、籃插等。從風格上講,有東方藝術插花、西方藝術插花、自由藝術插花等。8.花語與用花習俗①花語花語就是花的語言,中文意思就是花的象徵性。實際上是人用花所表達的一種意向,花代表的一種意義,並非真正是花的語言,而是人將花人格化、神化了,借花寓意、借花傳情、以花喻人罷了。自古以來,人們把長期對各種植物形態上、習性上的種種認識和感受,變成神話、傳說、詩歌以及特定的語言流傳下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種植物的象徵和花語。如竹子歷來被中國人視作全德君子,就是因為竹竿有節,節代表人的氣節和骨氣,竹竿中空,代表人的虛心,竹根盤根錯節,非常穩固,代表人的立場堅定,不似牆頭蘆葦隨風倒。因此人們不僅喜歡竹子青翠挺拔的外貌,更崇敬其高風亮節、謙虛有餘、雨打不折、風吹不倒的品格。竹子的被人格化,說明人們追求自己虛心好學、堅忍不拔、堅貞不屈、不媚世、有氣節等品德的完善。漸漸地,人們便把對竹子的這些美好印象和感受,加以人格化,變成為花語了。由於歷史文化、民族信仰、風俗習慣以及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每種植物都有各自的象徵意義和花語。因此,了解和掌握花語,在當今以花會友的社交活動中,尤其在插花創作中,能幫助我們正確、恰當地選用花材、運用花材,提高插花藝術的創作和欣賞水平。②中國用花習俗由於受幾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國形成了許多用花的習俗,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有各自特有的習俗。下面僅以漢族為例作一簡要介紹。用花顏色的習俗:人們喜用紅色花表示喜慶,如常選紅色的牡丹、紅色的月季、紅色的蜀葵、香石竹等用於婚禮、生日和慶典的場合;白色花表示哀悼,如選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送葬、掃墓;黃色花被視為皇家和佛教的色彩,如將黃色牡丹、黃色月季、黃色芍葯、黃色菊花等用於宮廷插花中。不同節氣的用花習俗:中國民間有很多節氣,在不同節氣用花有所不同。如清明節常采折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於掃墓;五月初五端午節,常采折帶有香味的菖蒲和艾蒿等草葯,扎在一起掛在門上,驅蟲避邪;九月九重陽節,以賞菊酒表示慶賀。另外,民間還常用柏枝來插花,以象徵冬至的到來。國外的不少節日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和內容,而且發展至今,在慶祝紀念時,都離不開花:情人節。定於每年的2 月14 日。相傳其起源是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細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株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 月14 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襯上一片顏色漂亮的綠葉,然後裝在一個透明單支花的膠袋中,在花柄的下半部用綵帶繫上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形成一個精美秀麗的小型花束,以此作為情人節的最佳禮物。復活節。每年3 月22 日至4 月25 日之間,常在4 月11 日。復活節是基督教會的重大節日,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第三天復活。復活節的民俗因地而異,吃復活節蛋是最流行的活動,寓復活再生之意。用花常選用白色的百合花,象徵聖潔和神聖,用以表達對上帝崇敬之意。母親節。為每年5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通常以大朵粉色的香石竹作為母 親節的用花。粉色是女性的顏色,香石竹的層層花瓣代表母親對子女綿綿不斷的感情。送花時既可送單支,也可送數支組成的花束,或插作成造型優美別致的插花。兒童節。6 月1 日為國際兒童節。一般用多頭的小石竹花作為兒童節用花,常挑選淺粉色和淡黃色的花朵,以充分體現兒童的稚嫩和天真爛漫的特點。用這樣的小石竹花插做成各種富有童趣的插花作品,是兒童節最佳禮品。父親節。為每年6 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通常以送黃色的玫瑰花為主。在有的國家,把黃色視為男性的顏色。在日本,父親節時必須送白色的玫瑰花。枝數和造型不限。聖誕節。定在12 月25 日,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同時也是普遍慶祝的世俗節日。古羅馬人用青枝綠葉和燈火裝飾房屋,後來演變成團聚歡宴,燃燒大塊木柴,品嘗大型餅糕,張掛樹枝,陳放樅樹,探親訪友。火與燈象徵溫暖和長壽,常青樹象徵奮斗與生存。現在的聖誕節,通常以一品紅作為聖誕花,花色有紅、粉、白色,狀似星星,好像不凡的天使,含有祝福之意。在這個節日里,可用一品紅鮮花或人造花插做成各種形式的插花作品,伴以蠟燭,用來裝點環境,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9.花藝與插花花藝就是廣義的插花。更確切地講,就是用剪切下來的各種花材和其他裝飾性材料進行藝術造型的創作活動,也可稱為切花藝術造型。因此,它與插花藝術的創作原理和藝術表現手法基本相同。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是:①插花必須是插在容器中,而花藝可用也可不用容器,可以吊掛在壁面上,或直接插制在檯面上。②插花必須以植物材料為素材,而花藝除用植物材料外,還可用許多非植物的裝飾性材料,如金屬的、玻璃的、塑料的、棉綢織品等。③花藝創作在選材、構思、造型等方面,都比插花更加廣泛自由,尤其在造型上更具裝飾性和時代感。所以當前在國際上,尤其在一些大型展覽和比賽場合,它被廣泛應用,造型趨於大型化,很有氣勢,這是插花無法與之相比的。10.日本的花道花道是日本國對插花藝術的特有稱呼,實際上就是插花之意。日本人習慣將品茶、習武、書法與插花等傳統技藝稱之為道,如茶道、劍道、書道、花道等。插花的歷史及現狀根據考古發現的文化遺跡證實,世界插花發源地有東方、西方兩個。西方各國的插花源於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500 年,埃及人就用睡蓮花(印度藍睡蓮和齒葉睡蓮)插入瓶或碗里,裝飾餐桌,或作禮品,或作喪葬品。至於東方各國插花的發祥地,目前有兩種說法。其一說起源於印度,理由是插花首先由佛前供花興起,佛教源於印度,但至今未找到任何足以證實的歷史資 料。其二說源於中國,理由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前,民間已有切花(古代稱折枝花)的廣泛應用,這是原始的插花意念,是插花的雛形
4、祭灶插花是大寒的一個風俗,具體有什麼講究和出處?
祭灶的由來
所謂的祭灶,就是祭拜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古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但是現在基本上沒有人會設置神位了。
關於祭灶有一個傳說,傳說灶王爺會在臘月二十三日這天上天述職,人們為了能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說人們的好話,於是准備了祭祀供品來祭拜灶王爺,希望他可以說人間美好的事情。
同時,人們也希望灶王爺可以從天上帶下來神仙們對人們的美好祝福,可以將福帶到人間來。總之,祭灶也是人們祈願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一種習俗。
祭灶是幾月幾日
祭灶又叫小年、謝灶、灶王節,南北方地區時間不同,其時間相差一天。北方祭灶節在臘月二十三,南方祭灶節在臘月二十四。
南北地區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北方地區受到清朝時期的影響,帝王在臘月二十三祭天的同時順便祭拜了灶王爺,於是北方地區就開始在臘月二十三開始祭灶。
祭灶是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的過年期間的傳統習俗之一,主要源於古人拜火的習俗。《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
大寒的習俗
迎灶神常用的灶神聯上也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
安。"之類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灶王爺的圖像,以便在"接灶"儀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以示男女授受不親。也有的地方對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合祭的,便不存在這一說法了。
5、新年花市的廣式插花
迎春花市插花,除保持我國傳統花道的東方神韻,也吸取了西方插花的濃烈奔放,並形成獨特的廣式插花風格。花籃多用天然藤草飾其框架,增加自然風采,且真花、假花共插,以假亂真,相映成趣。
作為明代「廣東四市」之一的廣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揚五洲,飲譽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了古老的嶺南春節習俗,更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
廣州花市起源於「花渡頭」。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當時廣州花市與羅浮山的葯市、東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稱為「廣東四市」,影響甚廣。到了清朝中期,老廣州花市又有所發展,由各城門擴展至城內,而且還整天營業,並由單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樣化發展。辛亥革命後,老城拆除,花市擴展至高第街一帶,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花街也更加繁華。但是,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在19世紀60年代才形成的。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漸成為年宵花市,並遷到了雙門底,除賣花以外,還賣古董、年宵品等。雙門底成為過年時候廣州最熱鬧的去處。即便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天天有日本飛機在頭上亂飛,市民還是喜歡到這里逛街賣花。
新中國成立後,年宵花市從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八起,一連三天。為了避免擁擠,廣州市區教育路、西湖路也相繼設除夕中心花市。
20世紀60年代:迎春花市迎來「第一春」
1956年,為了更好地發揚花市傳統,分散於各街巷的店鋪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們用竹竿搭成牌樓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20世紀60年代,是廣州花市的第一個鼎盛時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容至4個,當時國家領導人經常光臨花市,與民同樂。「文革」臨近時,許多地方的迎春花市都充滿了「革命氣息」,當時行花街常常見到「非洲人民站起來」以及「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標語。
20世紀80年代:洋花爭春,市民網上逛花市
到了1980年代,廣州迎春花市迎來了第二個鼎盛時期,這個時候,洋花進來了,迎春花市進一步擴大。根據風俗,花市結束,花農必須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爛,2000年花市,越秀區說服客商把花農賣不出去的花都買下送給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這一行動得到了眾多青年志願者的支持,此「護花活動」後來得到了廣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廣州花農沿襲了一兩百年的除夕夜過後摔花砸花的陋習,戛然而止。
2008年越秀花市首創「網上花市」和「手機花市」,市民輕觸滑鼠或手機,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2009年,全國首個免費上網的無線迎春花市也在越秀區西湖路迎春花市開鑼。而海珠區花市也出現了備受市民歡迎的「海珠康園手工藝作品慈善義賣點」。
6、七夕插花的注意事項
【七夕節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 「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 「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各地異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參考資料:http://ke.網路.com/view/23307.html?wtp=tt#5
7、舊社會時期有什麼習俗?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
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乾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准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准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群眾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抬出嫁妝。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娘、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准備生活的本錢。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方可開懷痛飲。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元宵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卜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歷),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一棵大榕樹,每逢農歷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葯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一)提親
惠州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盪盪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台、皮箱、八仙台等傢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台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綉「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新娘下轎,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准備入屋時,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酒俗
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傳統中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