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家鄉風俗人情資料

家鄉風俗人情資料

發布時間: 2022-09-18 17:04:21

1、家鄉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我總是特別關注元宵節。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節的形狀是圓的,圓意味著圓又圓。它可以每天為家人團聚和幸福祈禱。

吃完元宵節,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元宵節有必要表演一些特殊的表演,如踩高蹺、舞獅、劃船和玩龍燈。在演出中,每一位觀眾都傾心於表演,被表演所吸引。

說起元宵節,最有名的就是看燈籠和猜燈謎。元宵節當晚,街道上每天都掛滿燈籠,展現了元宵節的獨特氛圍。正如《東京夢幻中國錄》所說:每逢元宵節,開封皇家大街上,萬盞五彩繽紛的燈籠搭成一座燈山,花燈煙火,金碧輝煌,交相輝映。京都的女孩們在唱歌跳舞,人們在觀看。

2、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

每一個人的家鄉都有一些風土人情,那是地域的特色。關於這些特色的作文不乏佳作。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篇(一)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歷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歷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凈凈。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發菜,代表發財;蚝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么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著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著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篇(二)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裡,殺豬後會請村裡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裡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著「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篇(三)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我們必須吃湯圓,因此,湯圓成了我最愛吃的一種食物。

元宵節那天是要包湯圓的。去到外婆家裡,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湯圓,結果我跟著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倒入裝有糯米粉的盆子里,然後不斷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著把面搓成寶塔的形狀,後來從「寶塔」的頂上拽下一塊塊面團,中間掏個洞,兩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准備好了的芝麻餡放入洞內,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著把洞口封住,最後把湯圓放在手心上,兩只手柔和地將湯圓搓圓,我的手忍不住癢癢的,我連忙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湯圓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後來我們把湯圓煮熟,到熟了以後就一個個浮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的湯圓真叫人眼饞!我吃了一個湯圓以後樂呵呵的說:「湯圓象徵著我們的生活團團圓圓、甜甜美美!」

啊!家鄉的湯圓,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著家鄉人的心。

>>>下一頁更多精彩「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

3、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江蘇春節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經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市」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市」的歡笑聲。「利市」就是紅包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台灣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台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台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台灣地區稱蘿卜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台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一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游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台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台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台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台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卜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灣人過年,還要製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一隻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徵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你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你賺大錢!"

桂林春節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鞭炮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不使人間遭殃。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鞭炮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咸,有葷、有素,吃了年糕,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鞭炮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大年初一清晨,人們爭相早起開門,用熱烈的爆竹聲來迎接財神爺爺的光臨。街坊鄰里、朋友、同事,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恭祝新年好。小孩們給大人拜年,大人要給小孩們壓歲錢。春節是人們增進感情的好時機,人們互相拜年,寓情於樂,回顧過去,憧憬未來,情濃意濃。

街頭巷尾,一隊隊拜年的瑞獅邊舞邊行,十分活躍,許多孩子尾隨獅子隊去看獅子拜年的熱鬧。當獅子隊走到一家商店門前,主人便點響鞭炮迎接,獅子在門前向主人行拜大禮,領隊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獅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禮、領隊致的吉祥辭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會生意興隆。獅子在鞭炮聲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氣,舞出一身雄風。它那喜氣洋洋的大腦袋、寬闊的額頭、神氣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紅色的長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態,逗人喜愛。只見獅子剛健而勇猛,出洞、過橋,在抬頭亂雲飛渡,低頭「萬丈深淵」的橋上奮起神威。此時驚獅鼓點如疾風驟雨,驚險而精彩的獅子表演驚心動魄。然後是上下山、飲水吃青、踏星走樁、上雲梯,九天攬月等,獅頭、獅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時,疊羅漢采青,獅子採得青後點頭向觀眾作揖。然後理毛、理項,頗有趣味。鼓聲嘎然而止,獅子從九天廣寒直落,驚得全場嘩然,待定睛看時,獅子卻穩穩地落在眾羅漢的手中,正在回頭望月。這一絕技於無聲處攝人心魄,贏得了滿場掌聲。

獅子拜年是桂林人喜愛的傳統項目,因此每到春節前夕,獅子隊都將獅子裝扮一新,苦練獅子舞的傳統套路。春節一到,獅子抖擻精神舞上街頭,到人家或商店拜年。獅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闖、凜、吼、踏、躥等表演得生氣勃勃。耍獅的大頭和尚、大頭娃娃一步三扭,逗獅的猴子猴勁十足,獅子隊的鑼鼓聲,給桂林增添了喜氣,帶來融融春意。

獅子拜年,還伴以祝福吉祥的獅子歌:

獅子頭上三點黃,今日拜上貴廳堂,恭喜主家生貴子,五湖四海把名揚。

獅子頭上三點青,今日拜上貴阿庭,恭喜主家福氣好,又添財來又添丁。

獅子尾巴一個球,來到你家拜豬牛,恭喜主家豬快大,有吃有穿總不愁。

獅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氣,有福六畜得興旺,有鵝有鴨又有雞。

獅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年年春節為鄉鄰祝福助興,使人們歡樂不已。在熱鬧的拜年中,不知不覺到了元宵節。

昔日桂林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起就有龍燈出遊。龍燈走街過巷,連游三個晚上,所到之處,家家燃放鞭炮,焚香點燭,祈求龍燈帶來吉祥如意。龍燈出遊時還有各種笙蕭鼓樂,高蹺、牌燈、鑼鼓棚等一起湧上街頭,形成一支浩浩盪盪的龍燈遊行隊伍,景況十分壯觀。節日的夜晚,萬家燈火徹夜長明,它和飛舞的龍燈一道把桂林城點綴成一座不夜城。

現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著燃燈的習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遠望萬家燈火,令人心曠神恰。閃爍的燈光匯成一條燈的河,猶如天上銀河落幾間。那燈光或寧靜、或流動,閃躍在高大的建築物上,開放在綠葉叢中,使桂林的夜空燦爛輝煌。此時家家的廳堂、房間,所有的燈都閃閃發亮,闔家坐在燈下吃著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絲絲、香噴噴的傳統食品,使家家戶戶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燈」,除夕的火盆紅紅火火,而這十五的燈呢,包括燈籠、堂屋的大紅燭等一律通明,待十六日早放了鞭炮送走家神才全部熄滅。

拓展:

臘八節各地區的民風民俗

陝西關中:煮臘八面

臘八面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陝西渭北一帶的人們,臘八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苗條揉擀、抻長、煮熟,全家人一起香香地吃。臘八這天家家戶戶煮麵敬神,許願祈福,期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陝南:果樹也吃臘八粥

在我國,有臘八節喂果樹吃粥的習俗。陝南一代,臘八早上,人們天亮起床將八寶粥熬好後,先舀半碗端著,再拿一把干凈的洗鍋刷子,去房前屋後喂果樹。即用洗鍋刷子蘸點粥刷一些在樹身上,就算是果樹吃了香甜的臘八粥。據長輩講,吃了臘八粥的果樹,來年掛果滿枝頭。

寧夏: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寧夏人在臘八節只吃臘八飯,不吃菜。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青海: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

「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青海西寧人在臘八節不喝粥,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到臘八才吃。

安徽:臘八豆腐

每年臘八前後,安徽黟縣宏村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兒,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最終成為獨特的風味小吃——「臘八豆腐」。

成品的「臘八豆腐」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若加入蝦米等配料曬制,口味更妙。農家平時用草繩將「臘八豆腐」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黟縣民間有「當你把臘八豆腐放在嘴裡吃時,巴掌打到嘴上都捨不得放」的說法。

重慶:吃冰不肚子疼

別的地方人臘八喝熱粥,重慶人卻任性地吃「臘八冰」。臘八這天清晨,人們要到河旁泉邊去砸冰,都說砸得第一塊冰者,會有更好的運氣。因人們相信臘八冰能治百病,所以,家家戶戶要把這天打來的冰存放很長時間,好讓孩子們有一段吃冰的快樂。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臘八的冰,吃死不肚疼。」女人這一天要用「臘八冰」、碗豆與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攪團。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統習俗,臘八冰不可能真的包治百病。對於上火症狀的食客,吃適量的冰,有助於適當平息體內火氣,可享受一把反季節的樂趣,圖個節日高興。不過,對於腸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和老人、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來說,不宜吃臘八冰。冬季吃冰盡管有趣,但多吃必然傷胃傷身哦!

華北:腌臘八蒜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

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要吃臘八蒜,得自己動手泡,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人們說:臘八這天泡製的蒜,年三十開瓶,顏色越綠說明你家來年的財運就越好。

;

4、家鄉的風俗有哪些?

1、山東

陽縣初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初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

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

2、陝西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初一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

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初一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3、 安徽

安徽省自年三十中午十二點就開始拜年,一直拜到初一中午十二點為止。並互相較量誰家放的鞭炮紙最厚,就表示誰家過年最隆重。年青人則玩「打老窩」的游戲。

拜年後,在地上挖洞,放進銅錢,各人用自己的銅板用力擲擊,打出洞外的錢就歸他所有。壽春於初四迎財神,商家必備魚頭、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諧音「余頭」、「時至」、「運來」,以為發財的吉兆。

4、廣東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上供糖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5、福建

廈門人初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

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5、8種家鄉風俗民俗是什麼?

8種家鄉風俗民俗:

1、抓周

抓周,東亞國家的一種風俗,起源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小孩周歲時的預卜嬰兒前途的習俗。新生兒周歲時,將各種物品擺放於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上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在現代,也有些會放滑鼠、牙刷等現代物品,或者以圖像卡片代替實物讓嬰兒抓取。

2、喜公公喜婆婆

中國北方一些地區,特別是陝北、甘肅、山西等地,在紅事上給「喜公公」「喜婆婆」臉上塗抹鍋底黑灰或是化妝。在兒子娶親的當天,他的老爸老媽就坐在家裡,等著周圍的鄰居來家中給自己打扮。全程下來,鄰居們可以隨意在他們的臉上塗脂抹粉,公公和婆婆則全程笑臉相迎,也不反抗。如果公公婆婆開心了,全家人都開心,家裡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3、劃旱船

旱船是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或慶祝等,山東、陝西、山西、河北境內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道具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裝飾有紅綢、紙花、彩燈、明鏡等。劃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的,伴隨著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到處表演。

4、獅舞國家非遺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傣族潑水節國家非遺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西雙版納潑水節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0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瑤族爬樓

瑤族歷來有女娶男嫁、戀愛自由的傳統,「爬樓」是瑤族獨特的婚戀習俗,是最具特色的傳統之一。當姑娘到了戀愛的年齡,父母就安排她們到吊樓里居住。小夥子來談情說愛時,需要攀著從樓柱伸出的梁頭爬上去,進入吊樓與姑娘幽會;當小夥子返回時,仍沿著樓柱往下爬。人們稱這樣的戀愛方式叫「爬樓」。爬樓的規矩很嚴格,已結婚訂婚的人不得參加。

7、新娘過河

新娘過河,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姻的風俗習俗之一,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未婚男青年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

8、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6、你的家鄉有哪些特殊的風俗人情?

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喜愛的地方,那應該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因為它哺育了我們長大,我們喜歡了那裡的生活,我們喜歡那裡的風,喜歡那裡的水,因為那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的玩伴,在我們這個地方,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一樣,而我家則是處在一個少數民族地區,擁有了一些特殊的風俗人情,在我的家鄉人們都熱情好客,淳樸善良我們有屬於自己的節日,自己的語言,這些稱得上特殊的風俗人情了。


在我的家鄉,有特殊的節日,在節日里,我們歡聲笑語,家人團聚。

在我們少數民族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節日,在節日里,我們總是喜歡團聚在一起完成效率,一起過節,而在我的家鄉則過得比較隆重的節日就是三月三了,在這一天里,我們的母親總是非常的忙碌,他們總是一大早的起來做好一切東西。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我跟著媽媽去尋找做花生糯米飯的材料,然後將材料清洗干凈放在水裡面煮煮出不同顏色的燃料,然後將糯米飯倒入煮好的染料水當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左右,然後就將糯米撈出將起拿去蒸最後各色糯米混在一起就變成了我們的花色糯米飯,在這一天我們也會進行祭祖,每家每戶都會到坡上去祭拜祖先,因為在我家那邊,每一年我們都不會過清明節,而是過屬於我們的一個民族節日三月三,這是我們不同於其他地方的一種風土人情。在這一天,家裡面嫁出去的姑姑,姑媽等等都會在那一天回來,來到家裡面一起祭祖。

在我的家鄉,我們講的都是屬於自己的民族語言,老一輩的人都不會講漢語。

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民族語言,並且在日常的交流當中我們都會只講自己的民族語言,老一輩他們是不會講漢語的。所以當你步入到我們的存在,如果沒有翻譯的話,可能很難和當地人溝通,我們講自己的民族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但語言已經足夠豐富我們的生活了,我們可以在重要的節日進行,山歌對唱,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唱出的山歌,雖然不像流行歌曲那樣,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在我的家鄉,我們交流完全靠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語言,在我們比較重視的特殊節日三月三,我們會過屬於我們自己的清明節,做屬於我們民族的美食。

7、家鄉的風俗有哪些?

家鄉的風俗有很多,比如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每個傳統節日在各地家鄉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真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每個地方各自的風俗特色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人們對於豐收、平安、健康、幸福的美好願望!

8、10種家鄉風俗民俗有哪些?

有如下:

1、荷花節,每年的7到8月份杭州都會舉辦西湖荷花節,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


2、採茶習俗,在杭州還有採茶的習俗,素有天堂瑰寶之稱的龍井茶就產在風景秀美的西子湖畔。這里土地肥沃,其獨特的山區小氣候非常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大自然特別的垂青和茶農精心的培育誕生了品質優異、名揚中外的龍井茶。

3、越劇,這是杭州的主要地方戲曲,七十年前流行在嵊縣一帶,現已成為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越劇擅長抒情,曲調優美,表演細膩。

4、在杭州的春節民間有敬元寶茶習俗,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五,至親好友,相互往來,恭賀新喜。講究的人家,首先敬一杯元寶茶,在茶中加兩顆青橄欖,或金桔,以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飲茶而佐以橄欖、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

5、杭州人臘八日燒八寺香的習俗。過年時節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債人的老話,叫做「年廿七,勿著急;年廿八,想辦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見面,初一見面拱拱手。」

9、民風民俗資料

民風民俗資料100字(精選10篇)

中國民風民俗,是指中國各類風俗活動,包括春節、立春、大年、小年等。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以下是我整理的民風民俗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風民俗資料 篇1

快過年的幾天家裡都會准備花、對聯、等等的擺設。家裡也要搞大清潔,把所有不好的給掃掉,把新的喜氣迎來。

每次過年的時候家裡的人都忙著包餃子、弄大餐。每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年三十的那晚都能吃上一頓大餐。初一早上一定要吃餃子和湯圓。晚上會放煙花,很漂亮,很熱鬧。

從 初一開始就開始四處走親戚拜年。錢包自然慢慢鼓了起來。會很開心。

民風民俗資料 篇2

在我們的家鄉,有一種習俗是正月十五十六晚上要點旺火。

十五的晚上,吃過飯後,家家戶戶的門前放一堆柴,點燃,看誰家的火焰高,就說明誰家這一年的工作、生活都興旺發達。我和爸爸在點燃火焰,火焰很高,鄰居家的孩子也在看,爸爸讓我們注意安全。

新年過完了,馬上就要開學了,我既高興又失望,高興的是馬上就要開學了,但是不能玩了,這很矛盾吧?

民風民俗資料 篇3

我家鄉在新會,在那裡習俗可真多,有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還有我喜歡的盪鞦韆,真是一個豐富有趣的。

盪鞦韆是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是一個揪看皮繩而遷移,最早它叫千秋,後來它叫鞦韆。古時候的鞦韆是用多樹椏椏架成的,至今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的.活動,人們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的風箏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火籠,好看極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我愛家鄉一一一新會。

民風民俗資料 篇4

我的家鄉在東莞,我家鄉的習俗當然要算掃墓了,掃墓的時候要拿很多東西獻給祖先,有花、有酒、有水果……掃墓的時候要燒錢紙和燒鞋子給祖先還要放鞭炮。

因為掃墓可以獻給祖先很多東西,還能看看他們的墓,拜我們快快樂樂的成長,高高興興的上學,成績優秀。

民風民俗資料 篇5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習俗,我的家鄉也有一些習俗還有一些家鄉特產,尤其是油茶,家鄉有許多節日,比如端午節,元宵節,但是家鄉的春節,是我最愛的節日。

大年三十,我們先在門口堆一些木材,然後在院子里撒一些白色的粉末,寫成字,我們家就寫成了」福「,這一天是我最喜歡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晚上還能和全家一起看春晚,有時還能和家人聊聊天,說說這一年裡的開心事,看完春晚,我們小孩還能收到壓歲錢,還能放煙花。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

民風民俗資料 篇6

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民間年畫從早期對自然和神o的崇拜,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和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其中,門神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題材。門神分文武兩種,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武門神多為秦叔寶(又名秦瓊)與尉遲恭(又名尉遲敬德)兩位盛唐名將。貼門神也有講究,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後,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進門後,在屋子裡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

民風民俗資料 篇7

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我國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春節過年時,長輩會將早就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錢寓意著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康度過新的一年。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專門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壓歲錢代表的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祝福。現在,壓歲錢其實分兩種,一種是長輩給孩子的是「壓歲錢」,是為了壓住邪惡;另一種是晚輩送予長輩的,這是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為了壓住年歲。壓歲錢在數目上也有講究,要以元為單位,元寓意圓圓滿滿,不能給零頭。

民風民俗資料 篇8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 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民風民俗資料 篇9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至宋,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但春聯其時仍稱為「桃符」。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規矩。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為上首,左手方為下首。貼春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

貼春聯的時間從臘月二十四,掃完房屋,直到大年三十夜裡12點之前這段時間都可以。

民風民俗資料 篇10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

10、家鄉有哪些風俗啊?

家鄉風俗有如下:

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4、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5、謝灶: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