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青風俗
1、萬年青可以種在墳墓旁邊嗎
萬年青通常不易種植在墳墓旁邊,因長年沒有管理萬年青容易在曝曬或嚴寒中死亡,因它怕曝曬同時也怕冷,在夏日之中會因曝曬失水後死亡。在嚴寒的冬天被凍死。萬年青是喜陰性植物,旁邊有植物能遮擋能正常生長,但在墳墓旁邊是沒有其它的植物或遮擋之物,無法在烈曝日下防陰也無法在寒冬中防凍,主要是平時沒人澆水容易產生脫水死亡。所以在墳墓旁邊不易種植萬年青,可種些比較耐活的柏木,不怕嚴寒烈日也能正常生長。
2、姨侄女結婚用我家的吉祥草、萬年青需要給我個紅包嗎?
姨侄女結婚用我家的吉祥草,萬年青你也需要給紅包,吉祥草和給紅包是兩碼事。給紅包是人情人家孩子結婚紅包是必須的給。
3、女兒訂婚女方需要准備給男方栽培的植物是什麼?
女兒訂婚女方需要准備給男方栽培的植物的話,只要是那種象徵著婚姻長久的那種植物就可以了,其實像這種植物的話可以是玫瑰花,也可以是那種四葉草,都是可以的。
4、嘉興有哪些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嘉興民俗文化概覽
西塘廟會
這是每年四月初三西塘廟會的熱鬧情景,那天,西塘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出來看看西塘鎮上的七老爺,也在只有那天,成天坐在廟里的七老爺會出來在西塘古鎮上到處走走,這已經成為西塘鎮上的最熱鬧人文景觀。
據說,在解放前的廟會上還有更加古怪的情景,許多還願的信男信女各種情形跟在七老爺的後面,按照自己許願的情形,有五花大綁的、有刺傷自己的、更多的是穿著各式服飾,跳舞扭秧歌.現在,愚昧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只留下人們開心歡慶的場面,甚是有趣......
廟實在都差不多,對於西塘的護國隨糧王廟來說,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倒是有點特色。這天是七老爺出巡廟會,極為熱鬧也很富有地方特色。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踏白船、盪湖船等民間文藝活動。那一天也是西塘每年旅遊節的開幕。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按說接五路是在初五,為什麼又說在初四晚上?原來,初五日是正日,由於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點迎到財神,於是,這時間就一點點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這樣當然不符合規矩,後來就由長者出面,規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動迎神。
皮影戲
皮影戲,又被羊皮戲,俗稱紙人頭戲,是一種將羊皮或牛皮製作成人物、動物造型的活動剪紙,由藝人用竹簽棒將它緊貼在背後透以燈光的白色在影幕上操縱,以此表演故事的民間藝術。
皮影始於春秋戰國。至西漢,皮影進入宮中。到了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緻,敷色填彩,用作講史傳經。真正讓皮影成為百戲中的正劇,當在宋代。汴京皮影之盛,宋代的《明道雜志》、《夢粱錄》等著作均有描述。浙江皮影的興起與宋室南遷有關,大批京華藝人南下臨安偏都營生,北方的技藝與南方的文化融合,革新後的皮影在臨安大受青睞,並出現了一些著名藝人。
踏白船
清明節賽船習俗遍及各縣,嘉興稱踏白船,海鹽稱出跳船,平湖稱搖快船,均為劃船比賽。海寧賽船,選手兼在船上作武術表演。清光緒《嘉興府志》謂:「清明,王店市河及薦涇有搖快船之戲」。近代則以市區三塔、郊區油車港、南匯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為最有名。過去市區三塔運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動極為盛大。鄉村劃船能手組成賽船隊(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賽手亦著同色服裝列船河中,一聲開賽,多船齊發,飛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為優勝。踏白船古代主要為祭祀蠶神,當地傳說農歷三月十六日為蠶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於是日舉行。嘉興三塔的踏白船,屆時先集中茶禪寺前祀蠶神,比賽結束後亦在廟前謝神聚餐,每當踏白船時,運河塘上觀者如堵,氣氛熱烈,為一年地方盛節。踏白船活動歷數世紀不衰,演變為生產活動和體育活動。養蠶時桑葉常須由遠地購回,運輸刻不容緩,舉行劃船比賽有訓練劃船技術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節前舉行,是作為一種養蠶准備來檢查,兼有文體活動意義。有人認為,踏白船也是一種軍事訓練。宋代踏白為水軍番號,岳飛曾統該軍;明末吳日生在長白盪舉兵抗清,用踏白船訓練義軍。這些均可備一說,其淵源恐均系由祀蠶神衍變擴大而來。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乾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抬之,百餘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准備好的一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一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徵,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開秧門與關秧門
插秧是稻作的開始,第一天插秧稱為開秧門,最受農家重視。舊時此日飲食較豐盛,農民在家中設三牲祭「田土地」,食團子、糕,寓家庭團圓、農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鯗魚,並擲鯗魚骨作卜,以之卜雨晴。開秧門時,農民頗多忌諱,如插第一行秧時不得開口,不互傳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別人身上等。插秧至田頭有餘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糧(實亦供耘田時補株用)。
插秧結束日稱為關秧門。是日必須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來不及亦須請工幫助,如至天黑則認為不吉。嘉善一帶有請田歌手於是日唱歌風俗。請人種田的則須於關秧門日辦一桌酒菜,吃「關秧門酒」。關秧門後,出嫁女回娘家省親,民諺雲:「插好黃秧,看望爺娘」。
演蠶花戲
海寧、桐鄉、海鹽等地很多村莊,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或收繭後,必演蠶花戲祭神。多由全村集資雇請羊皮戲藝人來村演皮影戲,老幼聚集觀看。演完整本羊皮戲後必加演一段《馬鳴王菩薩》,皮影戲紙幕上出現一個女子騎在馬上賓士,藝人則伴唱《馬鳴王菩薩》,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蠶桑神話和傳說。演畢,蠶農向藝人討取做紙幕的綿紙稱「蠶花紙」,用以糊蠶匾,謂可致豐收。演戲點燈的燈芯,藝人分贈蠶農,稱「蠶花燈芯」,謂置於蠶室,可保蠶事順利。
荷花生日
舊俗嘉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又稱雷祖(嫘祖)生日,盛行於清乾隆及民國時期,是日市民傾城游南湖,可不付擺渡錢。農民去煙雨樓側雷祖殿(嫘祖殿)進香。此日南湖遊船匯集,大小船隻數百。大船中有「絲網船」,俗稱「雙夾弄」、「單夾弄」,可供酒菜。小船蓋船篷,擺渡載客。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燈,以紙扎燈,下系木片,中燃紅燭,飄浮水上,多至千盞。煙雨樓通宵達旦供應茶酒麵食,又有崑曲社在湖上舉行曲會助興。
陪嫁三件寶
1、染紅蛋:娶親當日,女方母親要把染紅的雞蛋放入一隻新馬桶里,含代代相傳、子孫興旺之意。2、還鯉魚:娶親當日,女方要將男方送來的六禮(雞、鯉魚、肉、酒、禮金)中的五禮留下,而將鯉魚退回男方,以示男女雙方結親之後仍互通往來。3、萬年青:出嫁時,女方家要讓新娘攜一株茁壯萬年青出嫁,並植於男方家中,以喻雙方愛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
烏鎮水閣
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 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午夜夢回,聽底下水聲訇訇,別有一番情趣。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5、浙江人過春節的民風民俗
1、搶豬節
「搶豬節」由「迎神」與「搶豬」兩部分構成的。搶豬前,鄉里都會請來戲班子,演上七天七夜,直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備辦鞭炮、鼓樂,擺設祭筵,祭祀馬氏天仙娘娘。各戶飼養的迎神豬,都規定要在迎神的前一日才能宰殺。
2、馬燈
村民將竹篾製成馬的樣子,再將馬用各色的棉紙糊好,並到山上找來了一種叫高山龍的藤條,編扎在竹篾做成的冒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燈者的頭上。逢年過節,村民都要拿出來舞一舞,以驅魔去邪,保佑平安。
3、雲和討火種
雲和討火種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為基礎,以討新火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性民間信俗活動。活動以沙溪村、高胥村為中心,涉及全縣范圍10多個火局(及周邊40多個村落,是春節期間一項群眾參與面廣、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傳統民俗活動。
4、祭祀
祭祀在當地也稱「祭福」,每逢臘月二十四,家家設食供奉灶神2天。在當地,人們認為灶神除執掌灶火外,還考察人間太平並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為了「賄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說兩句好話,以保佑來年的風調雨順。
5、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
6、新房習俗送木材的講究
新房落成,或購得新房,搬遷入戶,被人稱作「喬遷之喜」。關於「喬遷之喜」說法的來歷,可追本溯源到我國流傳至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伐木》雲:「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願意是「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 因此,「喬遷之喜」,大有「鳥擇良木而棲,人擇吉地而居」的意味。喬遷既然是喜事,自然也免不了一些宜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許多喬遷習俗。
我國地域遼闊,一山一水之隔的兩地就可能擁有截然不同的人文風情,加上歷史上行政區域的劃分及不同政治文化的影響,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風俗。這在喬遷的風俗習慣和喬遷用物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喬遷新居前首先要鳴放鞭炮。按老北京的說法是「新人新房頭上三隻鬼」,而放炮可以驅走惡鬼,保佑新宅安寧。現在看來,這種說法顯然有些迷信成分。不過,鳴放鞭炮求吉利、希望新日子紅紅火火的追求是不可否認的。上海人在喬遷新居時除了放鞭炮,還會燒香。據說燒香不只是為了祈福,還為了安慰土地公公。因為新家佔了土地公公的「地盤」,害他無家可歸,所以就在房間的每個角落燒香,讓他老人家享受香火供奉後可另覓新去處。由此可見,喬遷新居無論是燃放爆竹還是焚香供奉,與民間流傳的根深蒂固的傳統神鬼觀念不無關聯。
在喬遷新居時,各地除了儀式有所區別外,喬遷用物和使用順序也有所講究,各具特色,別有意味。
在浙江杭州、紹興地區,喬遷中最先搬入的是發藍。發藍,是用彩紙糊的小竹簍,裡面存放著頭發等物,用於懸掛在廳室中柱的角頂。據說,最先搬入「發藍」是取其發達之意。搬入「發藍」後,再搬入梯子和曬小兒衣褲的「節節高」,取其步步登高之意。然後,再搬入吉祥草、萬年青各兩盆,柴米各一擔,取「萬年吉祥」、「柴米豐足」之意。其後,再搬神堂、祖先堂及箱籠雜物,主人焚香供奉,其他人則不得言語,叫做「悶聲發大財」。
而在江蘇揚州,喬遷新居又大有不同。揚州人管喬遷新居叫「進宅」。進宅前,先搬一盆吉祥草和萬年青入戶,以象徵搬進新居後萬事吉祥;其後,再放鞭炮,搬進家堂神龕,以求獲得祖先庇佑;然後,將「子孫桶」拎進房,以期「子孫平安、萬代綿長」;接著搬進傢具,並在傢具上放一些芝麻秸、安豆和蘆柴等物,象徵「節節高」、「安安穩穩」、「長遠發財」等。可見,這搬遷用物和步驟每一步都很有講究,意味深遠。
喬遷新居的習俗和步驟在各地雖有所不同,但有一個環節是都免不了的,那就是「賀新居」。在喬遷新居之後,一般都有親戚朋友上門致賀的習俗。在山東的城鄉地區,這種賀新居的方式叫做「溫鍋」。「溫鍋」又稱「溫居」、「暖房」,指兄弟分家或一方遷進新宅者,邀請親戚朋友前來認識新家門,受邀的親朋好友攜帶著禮品前去慶賀,主人則設宴款待。
7、溫州結婚為什麼要用萬年青
這是溫州本地幾千年的風俗習慣,本地話來說是:「透腳青」。再說俗一點:「五代公,五代婆」的意思。而且五代子孫滿堂,這就是稱 ——透腳青;同時也希望萬年有這樣的「透腳青」
8、萬年青是什麼植物?適合家養嗎?
萬年青的生命力很強,適合家養,有著很好的寓意,並且養植萬年青不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它們的莖很結實,葉子又厚又綠。,還能凈化家裡的空氣。特別是當萬年青的大葉像肥碩的棕櫚樹一樣舒展開來時,意味著它們可以得到氣和祝福,這對家庭風水有著強大而繁榮的影響。因此,人們通常認為萬年青的葉子越大越好,把它們養大,就能有好的風水。
萬年青一直是吉祥物。萬年青的花語是健康、長壽和吉祥。在家裡放一盆萬年青可以讓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健康祝福的家裡。從前,一些地方風俗習慣是,當他們遇到新年節日和婚禮時,他們可以在大廳或房間里請求得到贊美。
萬年青的習性:
萬年青養護的環境是溫暖、潮濕和半多雲的。不耐陽光,像散落光明的地方,像肥料和水。它有輕微的耐寒性,在10度以下的冬季需要室內保護。
萬年青的養植:
如果我們自己養,如何選擇花盆呢?由於萬年青的根與蘭花相似,它們是肉質根,垂直生長,因此應種植在深盆中。盆地的最佳大小是所有萬年青的根都可以種植在盆地內,並保持鬆散的間隙空間,應盡量選擇透氣的花盆材料。
土壤需排水通風,可選用顆粒狀土壤。盆口表面應鋪設水苔,防止乾燥。注意通風和排水,避免強光、高溫和低溫。春秋兩季一般每2-3天澆水一次,冬季因低溫休眠每3-6天澆水一次,以保持土壤微干。夏季溫度高於32度時,萬年青由於高溫進入休眠期。當生長停止時,應特別注意悶熱潮濕的情況。盆土應保持稍干,夏季應選擇晚上澆水。經常喝水,每天1-2次。萬年青本身具有驅蟲作用,病蟲害少。一般情況下,它只會遇到食葉害蟲和根系排水不良,從而導致葉尖燒焦。
9、平湖有哪些風俗習慣?
平湖的風俗習慣
平湖鄉間婚俗,舊時大致有:「討八字」(或稱「拿八字」)、「拿糖」、「准日」(或稱「著日子」)、「對親」、「話親」、「擔盤」、「娶親」(即「結婚」)等婚俗禮儀。
「討八字」
舊時,孩子長到十來歲,就有熱心的媒人前來說媒。媒人以作伐為職業,極盡瞞、騙、討好之能事,去女方說男家怎樣富貴,小官官生得如何俊俏聰明等;去男方則說女家姑娘如何漂亮,其家規如何好等。然後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稱為「討八字」,請先生用毛筆在紅紙上寫好八個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時辰,稱為「八字」也稱「年庚八字」。男方將女方拿來的「八字」,放在灶頭上祭灶君的香爐下,壓三天,焚香默禱。
男家看中某家姑娘,主動托媒人(俗稱「央出媒人」)去討「八字」。如果女家知道男家底細或者其它原因,不願出「八字」,認為門戶不當,則借口「伢姑娘歲數小」等理由,婉言拒絕。
男家將媒人拿來的「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八字」(或說「挑八字」)。女方與男方「八字」合得攏,就決定了這樁婚事。舊的訂婚,基本上都是「父母
之命,媒灼之言」。大多男女雙方在結婚前,從未見過面。由於這種舊俗,釀成了不少婚姻悲劇。
「拿糖」
「拿糖」就是合「八字」看親以後,男女雙方都表示同意,男方就托媒人送給女方金戒指、金耳環、糖果等禮物。然後女方將這些糖果分給鄰舍等,表示女兒已許諾人家,這就叫「拿糖」。
「准日」
是訂婚的第二項禮儀,請星相先生擇選一個「黃道吉日」,僅請長輩、媒人,一般設宴一桌或二桌。正禮:舊時,一般為8-10元;「四牲禮」(俗稱「籃頭肉」),一塊板肉約6-8斤、「帶腳腿」、雞、魚(鯉魚)、「花紅」(指媒人錢)。女家一般不邀客人,僅向鄰居分糖,以表明自己女兒已有配偶。
「對親」
正禮:舊時16-24元;「四牲禮」,也有折成現金,用紅包,包數包。(「花紅」、「准舅佬」紅包約2-4元,幾個舅佬包幾包);金耳環、金戒指、布料、絨線等。「對親」一般男家都要設宴邀請親朋好友,親友吃「對親」酒一般不送禮,但結婚時就要送禮,故俗稱吃「對親」為「下秧酒」。也有「著日子」、「對親」一次性操辦。「花紅」女方不能受,還要加半謝媒人。女方還要送一棵用紅紙包好的「萬年青」,一對「銅飯盂」等,祝日後新婚夫婦萬年長青,並要將男方送來的帶腳腿的腳爪頭,作為回禮品,俗稱「有腳氣」。
「話親」
舊時,孩子長到十六七歲,父母要為兒子操辦婚事。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協商婚期,俗稱「話親」、「話好日」,舊習,男方一般要提前五六個月去女方家約定,故往往經數次商定才同意。女方同意後,男方要請星相先生選擇黃道吉日,決定結婚之日(俗稱「好日」)「話親」用正禮實際是給女方置辦嫁妝(如馬桶、腳桶、被、櫥等),也有人家不拿正禮到「擔盤」一起拿。一般不擺酒席,僅請媒人、長輩。「話親」要適時,過早,女方說:「憂伢嫁妝不辦哩?」,過遲,女方說:「時間太緊塌伢面子(指嫁妝未辦好)」,所以「話親」對男方和媒人是個耗時間、費口舌的事,要耐心,說盡好話。
「擔盤」
舊時,「擔盤」之日,男女雙方都要辦酒席,這次男方給女方的正禮比較大,約40-60元,還要「四牲禮」、還有「准舅佬」、「鞋襪」紅包,「准舅」錢是給姑娘出嫁時,阿哥抱上轎的「辛苦鈿」;「鞋襪」錢是給新郎做鞋、襪(有時女方忘記,男方有話說:「沒鞋襪叫新郎赤腳來到女家」)。
到女方家吃「擔盤」酒的親戚、朋友要送禮,禮物大多是實物,也有紅包。
舊時,「擔盤」也有把正禮,以姑娘的年令折成實物,如十八歲姑娘,就送十八石米,十八甏黃酒,十八包乾果(桂圓、荔枝、棗子、糖等)。也有送十八段布(小扣土布),十八床被頭等。
「娶親」
「娶親」之日,男家稱「好日」,女家稱「嫁姑娘」。結婚這天,雙方都辦「喜酒」。至於排場,菜餚多少,以各方經濟條件而定,也有女方不辦酒席,
等結婚後三朝或十二朝設「回門酒」。娶親時男方給女方正禮,舊時80-100元,加上糕點,還有謝娘禮(一塊肋條肉,俗稱「肚皮疼籃頭」)。
結婚娶親,一般由男方抬花轎去迎親,路遠用船。迎親船,俗稱「親船」,要請「吹打大夫」,一路吹打,以助熱鬧。家境好的人家請「奏班」(民間也叫「徽堂鳴」),有的還要搭台,故稱「洋台奏班」,也有大夫、奏班一起請,新人拜堂時要有司儀唱禮。
陪嫁三件寶:
在平湖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結婚三日跑三朝,陪嫁姑娘不忘三件寶。」姑娘出嫁時,不論家境貧富,不論事情再忙,要為出嫁姑娘辦好三件寶。
紅蛋 ,女兒出嫁,女方的母親早就把8隻染紅的雞蛋,悄悄放在一隻新馬桶里(俗稱「子孫桶」),表示代代(蛋蛋)相傳、子孫興旺的意思。
鯉魚, 取親那天,男方備「六禮」有(雞、鯉魚、肉、煙、酒、「禮鈿」)送女方家,以答謝姑娘母親的生育之恩,稱「肚皮痛籃頭」但對「六禮」中的鯉魚不能收受,並要隨姑娘到男家,寓意男女雙方結親後,如魚得水,自由游動,經常來往,期望女兒不斷娘家之路。
萬年青,出嫁時,由女方喜娘或父母掘一棵茁壯的萬年青,在根莖上用紅紙包好,一般放在飯盂里,隨嫁到男方,日後種在男家屋前或屋後,象徵新婚夫妻的愛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喂「糖飯」、吃「小夜飯」
舊時,在農村新娘出嫁都要喂「糖飯」和吃「小夜飯」。喂「糖飯」,是姑娘出嫁之日,先把姑娘的全部嫁妝,搬到屋前場上,當眾顯喜,稱「晾嫁妝」或「晾衣風」。新娘上花轎前要朝北坐在堂屋間,由母親或者哥嫂為新娘子喂「糖飯」,意是姑娘婚後生活甜蜜。然後,將准備好的兩碗飯,俗稱「衣食飯碗」,上面放著兩根長梗鹹菜,兩雙筷子,再放入面盆內,由女方廚師送出來,並要討喜錢。只有到面盆端出來,娶親隊伍方可起程。
吃「小夜飯」,是在新婚之夜,鬧新房的人們漸漸散去,由男方的長輩(一般是婆婆)端出女方嫁來的長梗鹹菜冷飯,在新床前請新郎新娘面朝南並肩坐著,各自把碗里的冷飯吃完,這就稱吃「小夜飯」,寓意夫妻同甘共苦,天長地久,新娘美容。
這種風俗相傳在元朝末年,當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輕落難時,找了一位馬氏姑娘,因家境貧寒,新婚之夜,馬氏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點大米,燒了兩碗粥,找到幾根長梗鹹菜,就這樣朱元璋和馬氏姑娘過了新婚之夜。後來,這一習俗就傳到了民間。
10、誰知道蚌埠淮河上船民的習俗
蚌埠淮河船民習俗
「平時重忌諱」是蚌埠淮河船民生活的一大特色。各幫忌諱有大同小異的,也有迥然不同的。「排船」(造新船),普遍認為前擋浪縫不能和後擋浪縫對接上,必須兩縫破開(避開),否則認為前艙進財,後艙就會流走,不吉利。賣船,不賣跳板,否則就把自己生財的路子賣掉了。不賣「子孫門」(正中艙門),不然就會無兒無女斷了後代。人不能坐在「跳」頭上,否則生意受阻不順利。婦女不能跨船頭,認為晦氣(北河幫不忌諱),故南河幫的船都搭「側邊跳」。買鍋,不能空鍋上船,要在鍋內裝上豆腐等東西。南河幫買豬頭、尿馬子(即馬桶)、鍋等,不能直接從別人家船上經過,必須在水上漂過去或用自己家的劃子劃過去。拎油壺上別人的船,意味過湖常遇風暴,出不了湖面,「油」在「湖」里。洗被、套被,不能在別人船上曬、套,「被」諧音「背」,會使人家背時,不走運。船家不外借發面頭,不借給別人火,怕自己家的「發勢」、「旺火」被別人借走了。大桅桿被稱為大將軍,不能在大桅桿附近解溲。有的幫認為大桅桿住有「先生」(即白大仙、狐狸精),年三十晚上,還特地敬「先生」。平時十分謹慎,小孩偶然在大桅桿邊小便,大人必須馬上燒香磕頭,祈求「先生」恕罪,否則小孩就會發燒。大桅桿如果斷了,則預示船上當家的將有大難臨頭。若遇此事,當家的即使磕頭燒香許願,仍然終日憂愁擔心。船家認為針是戳財神爺眼睛的東西,每月陰歷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動針。又認為剪子是敗家的烏龜,每月陰歷初六、十六、二十六不能動剪子。年三十晚上,船上長輩總是叮囑晚輩用紅紙把剪子封起來,一直等到過了年十六以後才能開封使用。「翻」、「沉」等音節,尤為船民忌諱。為此,姓陳的稱為「掂不動」,「盛飯」為「裝飯」,「帆」為「篷」,「翻艙」為「轉艙」,「翻船折桅」為船家賭咒的最厲害語言。為了圖吉利,把餃子稱為「彎彎順」,面條稱為「錢串子」。船上犯了「忌」,即被認為關閉了別人的財門、運氣,必須由違反者給「開財門」,即放炮、燒香,或用紅公雞「掛紅」。霧陰天行船,遇到鯉魚跳上船頭,船家認為是龍王三太子臨船,是吉祥兆頭。磕頭燒香,並在鯉魚身上系紅繩,按照左舷跳上來右舷放的規矩,把它重新放入水中,謂之「放生」。有的幫還常從集市買活鯉魚放生。有的幫不吃鯉魚、黑魚。據說母黑魚產子時,日夜沉在魚子下面不游動,保護其子安全。等小黑魚出世後,老黑魚由於過度勞累會出現短時期的眼睛失明,無法尋食。這時小黑魚則圍在老黑魚身邊、嘴旁供其吞食。老黑魚眼睛復明後,小黑魚才離去。船家由此特稱黑魚為「孝魚」,不僅不食黑魚,還常用高價買下來放生。作為各船幫本幫的標志,在船上升旗或鰲魚(木製)。北河幫的旗稱為「歪毛子」,南河幫稱為「打洋棍」。旗子在船頭,鰲魚在船尾。各幫旗子顏色、規格各不相同,高的旗桿在12米以上。別的幫拉纖必須從大旗底下經過,否則被認為是對該幫不敬。往往一幫船在一起,旗子飛舞,獵獵有聲,十分壯觀。男尊女卑觀念在各幫的影響不同。在南河幫、黃河幫、淮平子等幫中,女孩從小就在船艙里生活,一般不得拋頭露面,稍大則在艙內專習針線茶飯,出嫁後以船桅為界,一般不得越過,主要在後艙燒飯、做針線。否則女孩有招蜂引蝶之嫌,婦女則有輕浮下賤之議。但在網幫、槍幫、貓船則不一樣,女孩從小帶著銀頸圈,鼻子帶「鼻拘子」(金或銀的),跟著大人學習游泳、打魚、織網、狩獵水禽等技能。出嫁後,則頭戴白布巾,脖子仍戴銀頸圈,捕魚、狩獵等活干在男的前面。由於婦女在勞動中的地位、生活中的作用不同,這些船民又稱「養漢幫」。養漢幫的婦女常站在船的外殼板上搖櫓,身體時上時下,動作輕盈有力,姿態優美動人,被列為船家美景之一,尤為別幫婦女羨慕和贊嘆。各幫還有自己的護船神。山東幫、蘇北幫以「老灌」為護船神,在大桅桿石樑上靠左有一個元寶式香爐,終年敬香,願其看家護船。南河幫、黃河幫等多敬「大王爺」,沿淮鄉鎮多有船民捐助的大王廟。這些幫各船每月初一、十五早升晚落「大王旗」,遇難祈求大王保佑。過春節時,敬大王更為這幫船家的一大儀式。大王爺是何物?據說是一種小於七寸的小蛇,蛇頭呈方型,常在霧陰天跟著拖把上船,只有這樣小的尺寸、在這個時期上船的蛇才被稱為大王爺。大王爺上船也是船家一大喜事。船家發現後,即用一個潔凈盤子,把大王爺請上去,並用馬燈罩子罩起來。然後敲鑼打鼓,燒香放炮,手捧大王爺,乘著劃子到鄰近船上告知,各船紛紛捐獻香表。最後,眾船家跟隨上大王廟去「送大王」(在湖中無廟處,在船頭送大王於水中)。傳說,在送大王時,如在大王旁喊:「大王爺換袍。」就可以看見大王爺變為黑色、紅色或花色。淮河上的船民又以服飾、口音不同,分為貓、蠻、侉、爪四種。作為貓船有兩種說法:一種指洪澤湖以下、里下河一帶的船民;一種泛指在淮河中以捕魚為生的漁船。網幫又有兩種稱法:一種專指漁船,一種泛指漁船和狩獵水禽的槍幫船。網幫敬神又稱為「燒大紙」,是全幫的集體行動。通常幾十號船並在一起,上罩白布篷,畫有一百多種神像的白布掛在篷內四周。一般舉行三天三夜,燒香磕頭拜眾,請端公(神漢)下神「開財門」。端公光著上身,十字披紅,邊敲羊皮鼓邊唱,表演油鍋摸銅錢,用刀割自己胳膊、胸部等。由此俗話說「端公丟了羊皮鼓——沒神下了」。「燒大紙」的費用各船平攤,船家由此又稱之「貓船掙錢無處使,除了排船就是燒大紙。」可見儀式隆重,用錢之大。蚌埠港附近的網幫船,多數過著「魚死不閉眼,網干沒有錢」的小漁船生活,忌諱講究較少。通常在開春捕魚淡季,到長淮衛東面去祭一次神。據說在那有一個深水窩,窩里住有一個「大老黿」(大鱉精),漁民不祭祀它,它就會興風作浪,輕者使你捕不著魚,重者使你翻船死人。漁民到那裡在船頭燒香磕頭,供豬頭、豬蹄、豬尾(代全豬)或大鯉魚、大紅公雞、五色果子,祈求大老黿降福,這種儀式稱為「燒神佛」。在船民生活中,炮、香、黃表紙是他們最大的開支,每船平時都存有大量的這種消耗品。他們冤枉錢花了不少,磕頭磕了不少,但大多數船民仍是苦不堪言。船上婦女一般生育能力是比較強的(據現代科學認為應與他們常吃魚類有關),一生多在5個以上、10個上下。但長成人的卻不多,多因疾病、掉河而夭折。為了保護這些幼小的後代,船上形成一套育兒規則。從小男孩留辮子、留胎毛,直到6歲或12歲時才剃去。小孩3歲時,用紅布做成一丈多長的寬布帶,稱為「龍頭帶」。一頭系在船艙上,一頭做成像如今保險帶模樣系在小孩身上,防止掉入水裡。四五歲時給小孩背紅漆大丫葫蘆,並帶有響鈴,萬一掉入水中,可不沉底,便於發現、搶救。逢年遇節,家長常挨船要點米或面,討一些各色布頭,為孩子做「百家飯」、「百家衣」(船家樂於這種善事,平時就把新布頭收留好,以供別人討取)。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意為百家所養,能夠健康長壽。小孩稍有點病,船家多為求神、許願、「打醋攤」。病重時,小孩母親在晚間為孩子喊魂。過年生的孩子,稱「趕年子」,認為是有福之人。船上對老年人十分尊重。晚輩在家中老人60歲上下,一般即為其造做棺木。有錢的多做「四大喜」、「十二圓花」等高規格壽材。用生漆漆好,上繪龍鳳等圖案。老人去世入棺後,特別注重下葬的風水,一般請風水先生看好風水地後,就近埋葬。有時為了尋到好風水,密封好的棺材能在船上放三四年。有的船上不幸連亡2人,出棺時,晚輩棺抬在前,為長輩領葬。家中有80歲以上老人去世,則轉悲為喜,喪事當成喜事辦。下葬風俗與沿淮鄉鎮風俗相同。通常淮上船民無家鄉,所講家鄉,特指其長輩墳埋在哪地方,就自稱是那個地方的人。
船民結婚習俗在婚姻上,淮上船民嚴格遵守封建禮教,嚴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被視為「先勾後嫁」,娘婆二家都會因此被人瞧不起,抬不起頭來。男女提親,男方先委託媒人說合,男方用紅紙摺子,折面大寫一個「求」字,折里小寫男子生辰八字。女方用綠紙摺子,外寫一個「允」字,內寫女子生辰八字。即請算命先生算算二人屬相是否般配,稱為「合八字」。通常相剋的有:一床不能卧雙龍;龍配兔一場誤等,這樣就不能成親,提親就算失敗。如果雙方屬相配,即選定雙頭日子,媒人帶著男方書字,帶幾套衣服,上放兩盆萬年青,萬年青盆上插小紅旗(意為兩家萬年相親)。同時,帶著米面碗、茶葉等到女方船上,交換書子,稱為:「過書字」。「過書字」後,雙方即定結婚日子,選所謂黃道吉日。結婚前三天,新娘即要進行節食(結婚前新娘新郎不允許見面,否則不吉利)。結婚這一天,男方船在上水,女方船在下水。早晨,男方用轎劃子(轎劃子,是用大桌子翻過來,腿朝上放在劃子上便於扎花布置,棹子上繫上紅布)去接親,由媒人做男方全權代表。媒人劃子在前,轎劃子在後,轎子中放著新人的衣服、鞋、冠及彩禮。迎親劃子迎到女方船時,賀喜的人有時把船和女方家的船並在一起。媒人必須拿紅封散發,這叫「解纜禮」。賀喜的人才把所並船劃開,讓迎親劃子靠上女方家的船。在鞭炮聲中,新人換上婆家帶來的新衣鞋,頭頂蓋頭,由娘家婦女攙扶上轎劃子,嫁妝也隨著搬上,娘家最起碼的要有長明燈、馬子、紅布包袱(包袱帶上有一個銅錢)、藍圍裙、米面碗、兩套鋪蓋等,有錢的娘家除此以外,就沒有限度了。所以船民有「閨女是賠錢貨,沒有也能過」的說法。新娘坐上轎劃子,身後豎放一個篩子,篩子中放一面鏡子,稱「背鏡」(照妖鏡),意為避邪。新娘懷中揣一面銅鏡,鏡面朝前。臨行,娘家放送親炮。媒人劃子在前,轎劃子在中間,後為送親劃子(必須是女方的男子送親)。船行離娘家一半水路時,送親劃子上的新娘兄弟或侄兒開始喊:姐姐(姑姑)請轉鏡。新娘即把胸前的鏡子背向前,面向里,意為福光先照婆家,後照娘家。這時送親劃子掉轉船頭回娘家,不送親到婆家。新娘轎劃子到婆家船,婆家放炮、敲鑼打鼓迎接。新娘上船後第一件事是挑蓋頭。挑法有兩種:一種是由男家表兄弟挑,用秤桿,一邊挑一邊唱:「小小秤桿圓溜溜,一路明星排到頭,今日拿在我的手,我與新人挑蓋頭。」「蓋頭一挑現青天,裡面坐個玉女仙……」每唱一句,圍觀賀喜人齊聲道一聲「好!」另一種,由新郎自己用紅紙包好的一副筷子挑,由所請的人唱喜話,圍觀人道好。蓋頭挑後直接放到新人床上。第二件事是拜天地。船民以左舷為上,右舷為下,香案擺在上首。供先人牌位,父母親戚分序坐在上首。由司儀唱儀式,並由其安排跪拜對象,新夫妻站在下首,先拜天地、列宗列祖,然後跪拜父母及其他親屬,最後二人同拜。每個「受頭」的人包括父母都有一個紅紙封,為「見面禮」,拜後由司儀交新人收存。此後,新夫妻同坐新床上喝棗子湯,為交杯盞,意為早生貴子。中飯招待親屬,新夫妻陪坐上首,然後二人坐床上,稱為「坐富貴」。女的由此一直坐到晚上入睡,男子則是象徵性坐一會即離開。晚上招待賀喜客人,新夫妻則不陪席。酒席多為十碟十碗,稱為十樣菜(意為實實在在)。新郎只是在開始上頭道菜時,由端菜人喊:新貴人站菜。新郎隨即到各個桌子旁脫帽雙揖,然後離開。晚飯後,送新郎入房,稱為「送房」。共有四個男子相送。前兩個男子手拿蠟燭,後兩個男子相送,其中一個為主唱吉利話,每唱一句,另一個送房人說聲好。送房唱的人要有一定的口才,會見機行事,否則新郎不容易送入新房。新郎入房後,送房人多唱:「手拿蠟燭亮堂堂,照見新人好嫁妝,高的櫃、矮的箱,不高不矮八步床,八步床上卧鴛鴦,鴛鴦成對又成雙……」然後開始撒床,唱:「一把栗子一把棗,撒的小孩滿床跑」等。撒完床,送房人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親戚,大多是表兄弟開始鬧洞房,多開些詼諧的玩笑。但不管怎樣鬧,新人家上下不能惱,否則認為不吉利。鬧房人多把新人床上的白果、棗子、紅花生、糕當做免災物品,爭先搶取。有的幫還興捉弄老公公,在這些幫里,老公公必須在鬧房前趁早躲開,否則,被鬧房人抓住,則臉抹鍋灰,身背纖板拉著新兒媳滿船跑。新房設在船後艙,新人套被、鋪床也像岸上人一樣需全福人(上有公婆,中有丈夫,下有兒女的婦女),擔任壓床的方式卻不大一樣。有的找12歲以下的童男子;有的則在岸上尋找多年的大土坯壓床,希望將來生的孩子像土坯一樣結實長壽;有的則以大蘿卜壓床,以為將來生的孩子像蘿卜一樣多,一樣水靈。新人就寢時,男的禮帽壓在女的蓋頭上,男的鞋子放入女的鞋子里。以上為「大娶」。另外,有的為了避諱,或八字有點不合,或婆家有病人等原因,也有「小娶」之形式。「小娶」多為娘家主動把新娘送上婆家船,和新郎成婚,待情況有了變化後,再定日子舉行拜堂儀式。「小娶」較「大娶」就形式上簡單。「大娶」時,新人成婚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夫妻坐上首和婆家人吃團圓飯,以後吃飯,新夫妻則按輩分坐在下首。新婚後的第三天早上,新娘由全福人陪著第一次下廚房,讓新人3刀打8塊豆腐,意為新人心靈手巧。然後全福人拿出一把筷子散放在案板上,讓新人用右手一次抓筷子,以此定頭生孩子的性別。抓筷子是單數為男孩,抓雙數為女孩。如果3天回門,娘家即來兄弟接,新夫妻離船時先給婆家長輩磕頭,稱為「開拜」。然後帶著禮品回娘家。有的是新夫妻一同來去,有的則是先後來去,區別在回娘家時,新娘先乘劃子走,新郎後乘個劃子走。回婆家時,則是新郎先回,新娘後回。新郎到女方家時,女方兩個迎親的男子下劃子上迎接,也得說許多吉利話,新郎接受後,站在劃子船頭,脫帽向迎親人點頭,以示感謝。然後登上女方船。女方家中午辦酒席,新夫妻坐上首,酒席仍為「十全」。所不同的是新人必須在上第四道菜時,起身告辭離席,否則會被認為貪吃而沒出息。下午臨回婆家時,娘家親屬招待新夫妻吃元宵,稱為吃團圓飯。飯後,夫妻倆向娘家長輩、親戚磕頭開拜,並接受見面禮,然後回婆家。新夫妻必須在太陽落山前趕回婆家,更不能住在娘家,婆家一個月不許空房,否則不吉利。新娘從娘家離開,必須帶一套自己穿過的貼身襖子。按俗話說:捨不得娘老子,捨不得熱襖子。船上由於運輸忙,新娘不能及時回娘家,這樣,新娘只能在婆家船上呆著,不能上其他親戚船或鄰船。據說新娘身上有「煞氣」,會給人家帶去晦氣。犯了忌諱,婆家就得給人家「開財門」,放炮、燒香、掛紅(在船民過節風俗中介紹)謝罪,情況同未滿月的婦女一樣,由此可見婦女地位狀況。
船民春節習俗過臘八陰歷臘月初八晚上,船民用青菜、花生米、黃豆、粉絲、米或面做成「臘八飯」,做為全家晚飯。從此開始籌備過春節的物品,俗語: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祭灶傳說祭灶要按社會等級進行。即「官三、民四、帝王五六」,就是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別進行。但船上仍按民間通常二十三祭灶。這一儀式主要由船上主婦負責操辦。民間傳說灶王爺在這一天要上天「匯報工作」,年三十晚上再回來。燒晚飯時,把貼在後廒的灶王爺像取下來焚燒,磕頭燒香禱告,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燒柴只能用火剪,不能用手拿,並用祭灶糖分別抹在鍋腔兩側,意為灶王爺吃了糖嘴甜,上天不會說不吉利話,因此祭灶又稱為「送灶王爺」。照船(燎船)年三十早晨,船民們爭先起早,據說誰起得早,誰就能遇到財神爺。當家的起床後,首先點著一個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為用火驅趕晦氣,惟恐邪氣附在船上不吉利,又名為燎船。掛紅這是繼燎船後的又一個儀式。掛紅不單年三十進行,平時犯了忌諱,也採取此法賠罪。掛紅用一隻單冠翹尾、無一根雜毛的紅公雞,先磕頭燒香燒黃表紙,然後把掛紅雞在船頭殺了,用公雞血直接在船前擋浪板上往下瀝,意為開了財門,走紅運。雞血在前擋浪板上瀝的血跡越長,船民越高興,認為在新年裡能夠多做長途好生意,發大財。掛紅後,掛紅雞扌 尋毛時,頭、尾、翅膀各留有一撮雞毛(代表是活雞),用它和鯉魚、豬頭敬「大王」時用。敬大王一般掛紅後,即開始敬大王。在船頭擺上香案,供紅公雞、鯉魚、豬頭(包括四個蹄、一個尾巴,代表整豬),放在一個銅盆里,另有饅頭、蠟燭。窮困船家在敬大王時,供品多用雞蛋、豆腐、槽頭肉等物,又稱為「小三牲」。黃河幫船多備有大鑼,敬大王時,敲三遍鑼,每一遍停一下,放一個大炮仗。敬大王後不再行船,圖吉利。敬大王後,各船家開始吃早飯。貼春聯淮上船民貼春聯,內容基本一致,但時間上稍有不同。有的放在年三十早上敬大王後,有的則放在年三十晚上,還有放在年初一早上的。「船頭無浪行千里」、「舵後生風送九洲(萬程)」,兩聯分別貼在前擋浪、後擋浪上。紅紙寫三個「福」字貼在船頭,綠紙寫了三個「祿」字貼在船後。正艙門外貼「抬頭見喜」,內貼「對我生財」。有的艙門則貼「開門看到河中寶,吊桶打起四方財。」商船上還把船上大桅、二桅(兩根)、纜繩柱稱為「四位將軍」。大桅上貼「大將軍八面威風」或「九天真人元雷聲普化眾生」,二桅貼「二將軍掛印封侯」,將軍柱上(即纜繩柱)貼「三將軍得力將軍」等。做年貨年三十,後頭人(船上把男的稱為前頭人,婦女稱為後頭人。)從早到晚蒸做過年用飯菜。蒸饃從年二十九晚上開始,把小孩弄到一邊,忌諱小孩多嘴多舌。婦女這時也不互相串船。饅頭酵子要用手揪,不能用刀切,怕切斷了面龍,蒸的饅頭少,頭鍋蒸好,首先拿一個放在盤子里,擱在廒頭上作為標志,別人見了就不再往船上來。婦女蒸饅頭時,一般不許講話,只是在開籠取熟饅頭時,一邊拾一邊反復念叨「元寶滿艙,自買自裝」等吉利話。年三十這天要燒好夠全家三天所用的飯菜。從初一到初三熱剩飯吃,稱為「吃隔年存」,意為年年吃不了,富足有餘。米飯的鍋巴是元寶底子不能吃。要貯存夠全家三天用的水,從年初一起不能從河裡取水,一直到初三燒香後才能用河水。此時還要備好污水桶,用過的水也不能往河裡倒,否則認為把「財氣」倒出去了。接灶王爺年三十晚上,後頭人忙著接灶王爺。儀式供品規格相同於敬大王,所不同的是,敬大王是前頭人的事,婦女不得參加,接灶王則是後頭人的專職,男子不能在旁。民間說法,灶王爺年三十回到人間,要迎接。婦女舉行祭祀後,即把節前「請」的灶王爺像貼在船後廒上並祈禱:灶王爺,您是一家之主,有事你先知,有飯你先吃,保佑全家平安。同時,把做好的晚飯,首先裝一碗,上蓋紅紙,供放在灶王爺像前。掛聯紙(掛廊)掛聯紙也是年三十晚上的一項活動,船家用紅綠紙剪成菱形圖案並聯在一起,形成長條,一邊粘在芝麻桿上,然後掛在正艙門上。芝麻桿指「芝麻開花節節高」,聯紙指「生意連續不斷」。一直到初三取下來,燒香後把聯紙燒掉,謂為「送聯」。俗話說「三天燒了聯門紙,各干各的舊營生。」一般即開始正常的生活,但有錢的船到初五,甚至十五以後,才燒香放炮後起錨行船。伸伸腰船家都備有諸神像,平時小船則捲起來,大船則掛起來,但外有幔罩。年三十晚上,捲起來的神像掛起來為「伸伸腰」。平時掛起的,拉開幔罩,從初一到初五,船家一天三遍向神像燒香,初五晚上,再把神像捲起或拉上幔罩。升大王旗南河幫、黃河幫等多在年三十晚上有此舉。旗大多為長方形紅旗(也有白旗),一人邊升邊唱,其他人則道好。「一龍旗,二鳳旗……」但只升到一半即停。到半夜時,再升到三分之二高度,年初一早晨再升到旗桿頂。一直到年初五中午才降旗(降旗沒有儀式)。附黃河幫升大王旗唱詞如下:
一更旗,百鳥朝鳳,唐朝有位好漢秦瓊;
二更旗,丹鳳朝陽,伍子胥過昭關,獨保皇娘;
三更旗,三元接地,黃鶴樓三氣周瑜;
四更旗,四季平安,李元霸錘鎮四明山;
五更旗,五子奪魁,楊香武三盜九龍御杯;
六更旗,六六大順,能掐會算劉伯溫;
七更旗,七星傳北斗,楊六郎鎮守三關口;
八更旗,金絲八封,斬將封神姜子牙;
九更旗,九蓮神燈,岳飛三收楊再興;
十更旗,十平富貴,跨海征東薛仁貴。
活船這是年三十晚上全船人員的一次集體活動。活船不是真的把船劃動。活船開始,先敲開艙鑼,把船艙板摞起來。然後由一人打號子,眾人一邊打「呀呀喲」號子,一邊用腳使勁在船上蹦跳。活船領號人(通常由伙計頭擔任),手拉錨鏈子抖動,並唱:「金絲錨鏈一大扌 卡,老君爐里是它家,今日落在艄公手,老龍頭上提一把。」有的唱:「一道黃河九道彎,頭道沒有二道寬,三道彎里能跑馬,四道彎里能行船……」平時,船家愛船如命,此時此刻,卻怕號子不高,船板跺得不響。許多船在一起,活船的歡唱聲、蹦跳聲,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過春節的一種獨特景緻。接財神船民年三十守歲,並給小孩壓歲錢,多玩紙牌、麻將等。半夜時分,由家中兩男丁負責接財神。用黃銅盆裝上紅棗、紅花生、白果、黃表紙,倒上好酒,點著火後,散發出濃郁的甜香氣味,由一人端著滿艙跑,無處不照,後面一個人專講接財神的吉利話。年初一活動早晨船家互相拜年,第一句話:見面發財,平輩互相作揖。晚輩見長輩首先磕頭,長輩則給拜年錢。接著船家互相請吃年席,敘友誼,玩牌。在節日里,船上的一切用品統統加上「元寶」合稱。如,碗稱為「元寶碗」,盤子稱為「元寶盤子」。接五路財神這是船家過年將結束的一個重要儀式。時間在年初五。上供文財神比干丞相,武財神趙公明等五位《封神演義》中的人神。接五路財神用「元寶盆」,即笆斗,外貼「福」字,內放一個或裝滿饅頭,抱著滿船走,嘴裡唱「元寶端起來,又招喜來又招財」,「招財童子攔門坐,五路財神進寶來」、「前桿(左舷)趕去後桿(右舷)來,又招喜來又招財」,最後還來一句「元寶落地一本萬利」。接五路財神後,船家大多開始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船民觀察風雨經驗長期的水上生活,使船民形成了一套觀察風雨的經驗,基本保存在諺語中,但也摻雜著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西風不過晌,過晌跟著太陽長」,意為早晨刮西風時,一般不到中午時即停,如果中午後仍不停,則隨著太陽西落越刮越大。「南風腰裡硬,越刮越有勁」,意為刮南風時,越刮越有勁。「早看東南,晚看西北」,早晨看東南方向太陽初升的情況,如果太陽出得紅彤彤的,這一天基本為晴天,不會刮風下雨;假如呈淡白色,就會刮風;呈黑雲狀,就會下雨。晚上看西北太陽落的情況,如果有雲,則是「烏雲接駕,不刮就下」。晚上觀星斗,月亮有風圈時,則說明下半夜有風。風圈門朝哪,就從哪個方向來風。「星星帶水,就要下雨」,即是星星呈霧蒙蒙狀。夏天天氣燥熱,蠓蟲、蛾子撲燈火,表示馬上就要起風。陶制鹽罐子外邊出汗,表示馬上要下雨。「三月三,九月九,無事不打江上走」,傳說在這兩個日子,天上神仙舉行會議,各路神仙帶風赴會,因而人間多刮大風。「五月二十五,老龍探母」、「七月七,牛郎會織女」,意為母子相見,夫妻重逢,多欣喜落淚,淚珠墜入人間化為大雨。「五月二十三,關老爺磨刀」,磨刀要用水,因而人間多雨。「三月怕六七,四月怕初一,六、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下一點,揚州城裡漂大碗」。「四月十二濕了老鴰毛,麥子就在水裡撈」、「壞了春甲子,麥爛蠶也死」。據說於早春季節,在淮河中捕到吉花魚,可以從其身上看出當年哪個月份水大。這種魚背上有12根滑刺,代表一年12個月份。從前往後數,哪個刺高,就可以知道哪個月份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