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麗水風俗春節

麗水風俗春節

發布時間: 2022-09-18 14:14:10

1、浙江,麗水,春節常吃什麼?有什麼含意

麗水春節這邊主要吃敲肉耕或者是餃子。

如果覺得滿意請在右上角選為滿意答案,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2、麗水新年春節習俗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凈凈地迎新春。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時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於史無據,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綉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春節食俗
臘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種宗教節日食品。《中國年節食食俗》載: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尋找人生的真諦。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由於又累又餓、昏倒在地,這時有一位牧女見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帶的午餐拿出來,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種食品混合組成的,裡面有采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頓香美的午餐,元氣頓復。後來他在尼連河裡洗了個澡,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年到「臘七」這天,寺院的僧侶們都要取清新乾果,放入洗凈的器皿中終夜熬至天明。將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屆時,寺院僧侶誦經演法,爾後喝粥以示紀念。這就是臘八粥的來源。佛教在我國流傳很深遠而沿襲了這一習俗。至於臘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黃豆、豆子等;南宋時以胡桃、松子、柿栗之類;元代粥色則是殷紅的,亦稱紅糟粥、硃砂粥,可能用赤豆、蓮子、花生、紅棗之類致紅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十二月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另據安徽人傳說,朱元璋小時給地主放牛,常因斷炊而飢餓。有一天,他在一間小屋內發現一個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卻是個老鼠的「糧倉」!掏出來的有大米、黃豆、紅棗、栗子等物,於是他把這些五穀雜糧一齊下鍋,煮了一鍋熱粥,喝起來香極了,後朱元璋當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膩了,想換口味。臘八這天,他忽然想起兒時從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當下傳令御廚以各色谷果煮粥進食。吃後大悅,並將此粥賜名為「臘八粥」。

此後,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臘八粥現又稱八寶粥,用料以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選自己喜愛的如芡實、栗子等)。

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

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遠在公元五世紀,餃子已是北方漢族的普通食品。當時的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當時餃子是連湯吃的,故當時稱之為「餛飩」。至唐朝時,吃法已與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發現有餃子,形制與現代七異。宋代稱餃子為「角子」,此詞也外見於時清小說中。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詞。明、清時又有了「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新稱謂。

明中期以後,餃子逐漸成為北方春節傳統食品。因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

春節餃子講究在除夕夜十二點鍾包完,此刻正屆子時,以取「更歲交子」之意。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06_2.htm

3、浙江人過春節的民風民俗

1、搶豬節

「搶豬節」由「迎神」與「搶豬」兩部分構成的。搶豬前,鄉里都會請來戲班子,演上七天七夜,直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備辦鞭炮、鼓樂,擺設祭筵,祭祀馬氏天仙娘娘。各戶飼養的迎神豬,都規定要在迎神的前一日才能宰殺。

2、馬燈

村民將竹篾製成馬的樣子,再將馬用各色的棉紙糊好,並到山上找來了一種叫高山龍的藤條,編扎在竹篾做成的冒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燈者的頭上。逢年過節,村民都要拿出來舞一舞,以驅魔去邪,保佑平安。

3、雲和討火種

雲和討火種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為基礎,以討新火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性民間信俗活動。活動以沙溪村、高胥村為中心,涉及全縣范圍10多個火局(及周邊40多個村落,是春節期間一項群眾參與面廣、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傳統民俗活動。

4、祭祀

祭祀在當地也稱「祭福」,每逢臘月二十四,家家設食供奉灶神2天。在當地,人們認為灶神除執掌灶火外,還考察人間太平並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為了「賄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說兩句好話,以保佑來年的風調雨順。

5、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

4、浙江麗水嫁女兒的風俗

長夜對歌。在浙江麗水市中,嫁女兒時,女方家人就會讓女方村莊上凡會唱歌的女子都來,跟迎親隊伍的赤郎、行郎等團體對歌,不竭唱到新娘起舉動止,寓意著新娘順順利利,早日生子。內容僅供參考,切勿盲目迷信。

5、麗水地區的奇特風俗

在端午節時,麗水的過節習俗和全國各地基本相似,但又同中有異,據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刻本《麗水縣志》卷十三「風俗」中載:「端午門插蒲艾,婦女作繭虎,系長命縷與他處同。向有龍舟之戲,因舟覆戒勿為」。而令筆者不解的是,翻閱各種版本的《麗水縣志》和《處州府志》,「與他處同」的均有簡略記述,而殊異的則毫無記載,比如在過端午節時,麗水民眾幾乎家家要「吃卷餅」,少年兒童則愛「玩鬥草」。

「麗水卷餅」是頗具特色的節日地方美食,原料為麵粉加水再加點兒鹽,用雙手不斷攪拌成既稠稀得當又具彈性的糊狀,然後放在鐵鑄的平底鍋(麗水人稱「熬盤」)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時操作人手抓一團麵糊,不停地上下有節奏地抓幾下,一則防止麵糊團掉落,二可增強麵糊的韌性。操作人把麵糊團在鐵鍋上一轉,即成一個正圓形的薄餅,由負責炭火的「副手」及時翻轉,並即從鐵鍋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餅。烙好的卷餅俗稱「卷餅皮」,皮薄質白如綿紙,形圓似明月,直徑約20厘米。

卷餅餡為百姓常食菜類,如四季豆、豆芽、豆腐乾絲、泡皮、肉絲、烙雞蛋皮絲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鍋的老油條。作餡的菜餚必須火炒,不留湯汁,吃時各人憑各自喜愛夾各式菜餚作餡心,喜蒜者可在卷餅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醬,然後捲成筒狀,即成供吃食的「卷餅」。

麗水卷餅葷素搭配,韌而不膩,老少皆宜,口味頗佳。特別是餡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條,食時又香又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確是大眾化的美食。

憶及孩提時過端午,家中還愛烙「松花捲餅」,那是以小面團抹上松花粉擂成圓形薄餅放鍋中烙成的卷餅皮,其色粉黃,吃時格外芬香,當時好多農家都自烙這種卷餅皮,現今已成稀物了。

據老人言傳,說卷餅原為「絹餅」,和粽子一樣,原是以絲絹包裹菜餚投入江中供魚蝦吃食,以免傷害屈原軀體,此說之虛實,皆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往昔過端午節才有的麗水卷餅,如今已成麗水民眾四季調劑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時,卷餅亦已流向周邊地域,成了大眾普遍愛吃的主餐之一。前些年,筆者在家中以卷餅為主食接待幾位返麗探親訪友的台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沒吃過故鄉的卷餅了,邊吃邊聊都說麗水卷餅風味獨特,並說外地(包括台灣)在端午節都包粽吃粽,為何麗水過端午卻烙卷餅吃卷餅?還有位台胞逗趣說,要是有位「慧眼識美食」的大款,能把麗水卷餅加以精心包裝,在各地開個連鎖店,擴大媒體宣傳,到時還可與麥當勞、漢堡包一爭高下,此說雖為餐桌笑料,但隨時間之推移,亦未嘗不可能,因為麗水卷餅確是風俗特殊風味獨特的一種佳節美食,飲食是「軟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軟實力必將逐步走向世界。

麗水端午風俗殊除了「吃卷餅」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謂「羹」即禮品,每年到端午節時,嫁出去的女兒要向父母送禮品,禮品除禮包外,尚有豬肉一刀、明甫(墨魚)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後,父母要給女兒回禮,回禮的東西是麥李(李子)、蒲扇(麥桿扇或紙扇)、手巾等。麗水民間有句俗語:「生不白生,一年兩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年要給父母送上兩次禮品,一次是春節的「過年禮」,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禮」。

此外,在端午前後,麗水少年兒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黃酒在臉上「畫花臉」及在家裡的牆邊角落噴灑雄黃酒等,更愛到郊野去采草莖玩「鬥草」。

鬥草亦稱「鬥百草」,為自古相沿的民俗游戲。據考,在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草之戲」之記述。至唐代,鬥草已十分盛行,如劉餗《隋唐佳話》記有「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韓鄂《歲華紀麗》記有「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司馬圖《燈花詩》雲:「明朝鬥草應多喜,剪得燈花自掃眉」;白居易《觀兒戲》詩曰:「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嘻嘻。」可見「鬥草」之戲已風行於宮廷與民間。到了宋朝,鬥草游戲在民間更加普遍,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詩》雲:「春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柳永《木蘭花慢·清明》詞中吟詠:「盈盈鬥草踏草人,艷冶遞逢迎」。可見流行於端午的「鬥草游戲」,已提前到陽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鬥草仍沿俗流行,如《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描寫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觀園中鬥草的場景。

不過,《紅樓夢》書中撰寫的「鬥草」為富貴人家賣弄才華的「雅斗」,而麗水在端午期間流行的「鬥草」則是以草為玩具的「俗斗」。其玩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掰兒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簽」。

「掰兒掰」是採用一種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游戲。菖蒲籽又稱「掰兒草」,麗水山野遍處可見,高約尺許,葉為傘骨狀,中間有小花蕾,長莖三棱形,根塊狀若蔥頭,氣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稱「菖蒲籽」。玩時先找到一片長有菖蒲籽的草地,采來此草後去掉頂葉和根莖,兩人一組席地而坐,各抓一頭,邊掰邊念童謠:兩人坐地手捏草/掰兒掰不知道/你掰兒/掰兒兩頭絲相連/我掰/掰一絲聯中間/一絲不搭掰兩半/運氣勿好不當算/取草莖/換地盤/你掰兒/我掰/掰兒壯壯/掰胖胖/一二三,掰開來/大家望。念罷,兩人即互相對掰,若掰成兩邊有一絲相連的H狀,是「生兒」;如果中間僅一絲連成N形,則「生」,要是沒一絲連結被掰成兩半,稱運氣不好不當算,兩人互打一下手心以示懲罰,然後重掰。

「扯牛筋」亦稱「大將小將」。玩法是用白楊樹葉的葉柄或其它有韌性的草莖作玩具,兩人用草莖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斷者為輸家,是「小將」或「敗將」,贏者為「大將」。憶及兒時,筆者和小夥伴很愛玩「扯牛筋」,經常去白楊樹下撿尋掉落的粗莖老葉,去葉留莖,用來拉扯互斗。為增加葉莖的韌性,往往還得加工製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復揉轉後放在青油燈盞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莖上粘合上幾條薴麻絲,如此作為初試必贏,但久之當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別是兒伴皆有幾根珍藏在口袋輕易不出戰的「大將」,一旦被「假貨」扯斷,確是痛心不已,曾為此鬧個紅臉白臉,許久互不理睬。

「拾簽」又稱「挑草莖」,參加游戲者一起去野外採集來許多又硬又韌的草莖,截成長短約10厘米的「簽」,從中選出部分把兩頭削尖,染成紅色或其他顏色,此簽既是「拾簽」時挑動草莖的工具,在計數時還可以一當十。玩此游戲,可兩人或數人,採用「石頭剪刀布」或用小紙頭寫上「一二三四」來「抽簽」定先後次序。玩時,玩伴按事先規定各出「簽」若干根,然後交給首位「拾簽」人,此人用一隻手捏緊草簽,一下放開讓草莖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後用手拾取,那些疊合的草簽,則用削尖染色的草簽去挑開拾取,挑時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動其他草簽,若有碰動,則不能再挑, 即讓位於另人,玩後視誰獲取草簽最多為贏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時節日的習俗亦在不斷變異,比如麗水的端午風俗「門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婦女作繭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黃酒給孩子畫花臉、噴雄黃祛邪避疫及喝雄黃酒等也在嬗變中不多見了,女兒給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續,但其禮品已隨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而與時俱進趨向時尚,如送保健品或較高檔的服飾等。那以草作玩具的「鬥草」游戲,早已被豐富多彩的現代玩具所替代,在城鄉消失殆盡。而風味特殊的麗水卷餅,則由端午節的節日餐食轉化為民眾調劑口味的美食,由麗水向周邊擴散開去,並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節日聚餐和宴會待客的一種佳品了。

6、麗水有什麼風俗

畲族婚嫁習俗、畲族三月三歌會、畲族祭祀儀式;
縉雲獻山廟會、縉雲黃帝祠祭典、縉雲獅子山廟會;
蓮都太平殿廟會、麗水三月三「太保廟會」;
龍泉劍匠習俗、龍泉青瓷窯工習俗;
青田石雕藝人和礦工習俗、青田僑俗;
遂昌石練七月會、遂昌城隍廟燈會;
菇民習俗、陳十四夫人崇拜習俗、馬天仙崇拜風俗。

7、麗水有哪些民風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壽誕 衣食住行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1、麗水風俗:吃粽子、喝黃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風俗習慣之外,蓮都一帶有吃卷餅,龍泉有劃龍舟,松陽遂昌一帶有采端午葯和午時茶,慶元景寧一帶有「獻飯」敬重已故先人,還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張貼五毒符,以達到驅逐邪魅目的等等習俗。

2、信仰:麗水人的信仰沒有特別之處,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蘭教信仰皆有,具體要看實際人群。

3、婚嫁壽誕:麗水人婚嫁、壽誕、喜慶、喪宴,必為席上頭道菜餚西施鮮蝦餅,西施鮮蝦餅其原料之一的小蝦。

4、地理環境: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

5、歷史文化:麗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麗水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麗水文化屬吳越文化。

(7)麗水風俗春節擴展資料:

麗水市處州府城列入高品質步行街建設培育名單,是契機,也是挑戰。從國內的一些步行街來看,主要存在缺少創新和商業規劃,往往大同小異,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濃,特色性不強,辨識度也不高,讓人覺得逛這里和逛那裡差不多。

麗水古稱處州府,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一方面要重視鮮明的本土歷史文化挖掘,把歷史請進來,展現城市獨有的風情,讓來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質收獲,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學、精準規劃商業布局,使商業與文化、旅遊創新融合發展,提升步行街的內涵和活力,力爭打造出具有麗水歷史記憶的高品質步行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