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客家人葬禮風俗

客家人葬禮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8 12:22:59

1、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近現代以來,大量學者對客家文化與習俗進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客家喪葬習俗則研究得較少,此文則嘗試對客家喪葬習俗作一較全面的表述以增進世人對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講究禮儀的,喪葬禮儀則歷來為客家人所重視,程序繁多,場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備了棺材,放置在土樓二樓空閑的房間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樑上,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庄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在客家山區,至今舊俗猶存;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漢族傳統,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會對子孫後代產生護佑的作用,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對象加以信奉。
舊時人們對待死人在歸天路上的種種復雜儀式都是以靈魂的虛擬存在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個生命需要人們去關愛。客家人的喊驚習俗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小孩生病時就要由孩子的母親及其他中老年婦女燒香燭喊驚,認為小孩生病是因為靈魂離開了孩子的肉體,及時叫回靈魂孩子就平安無事了,古人相信人的靈魂在生前與死後是一脈相承的,人生有現世與來世,由此推斷世界也有陽界與陰界,

根據靈魂不死的觀念,人死了以後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就是那個人們稱作陰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多做善事能夠蔭子蔭孫,今世不好死後也能得到好報,這便也是客家人重視喪葬禮儀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喪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傳統,以土葬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後隨著政府的倡導逐步實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撿金、做生意、野葬等習俗。因篤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舊時客家人對墓穴向來特別重視,一如生人起房,叫「陰宅」,猶重風水,凡築墓葬必請風水先生選日子、時辰、選墓地、看朝向等。
喪葬禮可以說是客家禮儀中最為繁瑣復雜的一種,它的儀式較多,是其它許多禮儀所不及的。同時,這種禮儀也最庄嚴、隆重的。
客家人的喪葬習俗繼承了漢文化傳統的許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這種禮儀中體現出來。同時由於長期流遷以及與當地土著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客家的喪禮形成了自己民系獨有的新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客家喪葬儀規上顯得既溫情脈脈,極富人情味,同時也有幾分嚴苛和冷峻,客家喪葬習俗大致分以下幾個步驟:
1、送終,客家傳統習俗認為凡人年在六十虛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對於

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質上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聽遺囑,哭泣盡哀並燒紙禱拜死者「升天」,是謂「送終」。
如在江西省贛縣湖邊鄉一帶農村,人們到了60歲時便要為自己的後事准備棺木,完成時還要大擺酒席舉行隆重的儀式,將棺木置放於大廳的樓樑上,當地農村俗稱「壽木上座」。客家人對送終一事相當重視,並以沒能跟老人說上話為終身遺憾,所以聞說父母或其他至親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趕回,出門在外的親屬們即使不遠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趕回,盡最大可能見上最後一面,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是為「送終」;老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老人穿上,稱「著壽衣」。
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件褲子,人一斷氣,子女立即燒紙錢、焚紙轎,放聲悲哭,是謂「送終」,同時還要趕往親友家中報喪。
2、報喪:報喪是指喪家向親戚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一般小殮後,喪家即將死訊報告親朋好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及時前來弔唁。
報喪的形式有口頭的,也有持卜文的,後世還發展出來在報紙上登卜告報喪。民間一般以口頭為主,即孝子或長孫親往報喪,對那些至親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則禮數不到,對那些較為疏遠的則捎個口信即可。

3、裝殮:裝殮是指把死者裝裹、放入棺材。古禮裝殮分大殮(入殮)、小殮。三日小殮,五日大殮,或次日小殮,三日大殮。這也是和所謂三月下葬的舊俗相應的。
裝殮時,有落枕習俗:即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枕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後世一般家庭停喪時間較短,入殮也就比較及時,大多臨終穿好壽衣,第二天便裝殮入棺。
4、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5、發喪: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請法師念經,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往往全族人丁參加,送葬親友一路敲鑼鳴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7、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周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8、撿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瓮內,謂「撿金」,然後重新安葬或將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龍崗客家人喪葬習俗稱之為「二次葬」,於逝者入土七、八年後,請人掘土開棺,其時屍體的皮肉內臟等軟組織已腐爛殆盡,仵工將骸骨拾起,裝在一個特製的陶瓮(俗稱「金瓮」或「金塔」)里,擇定吉日,將「金塔」安放於風水寶地中。有的地方還專門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將「金塔」葬在里邊,立上墓碑,俗稱為「地」。墓地做好了,擇日舉行「圓地」儀式,祭祀宴客,稱為「二次葬」,「撿金」是整個喪禮的最後一環。
客家人所強調的風水寶地要義有三:
一是要有龍勢。即山脈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羅列有序、奔騰有勢等;來龍之勢的大小主導著富貴的等級及人丁的興旺。
二是要有局。即對景羅列各峰,灣環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應為基地所用;局主導功名官祿。
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對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沖基地,

而是水口回環帶水;水主財路。
因此,為尋得風水寶地,他們寧願等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若一時間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於山間岩穴或田頭地坎,以待日後安葬。
這種暫時寄存「金盎」,俗稱「寄岩子」。據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長樂、和平滋不忍棄親於土之說,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後葬者,或葬不數年,惑於風水,啟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再如興寧,「納骨於瓦瓶,名曰金瓶,遷葬而之它……亦惑於地師,數數遷易。……」到了清代,這種風氣更是盛極一時。《嘉應州志》記載:「葬數年必啟視,洗骨,貯以瓦罐。至數百年遠祖,猶為洗視,或屢經起遷,遺骸、殘蝕止於數片,仍轉徙不已。甚且聽信堪輿,營謀吉穴。」清人張新泰《粵游小志》載:嘉應州一帶:「粵俗惑於風水……乃有既葬後,或十年或十餘年復出諸土,破棺撿骨,謂之洗金。」風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的主要原因,台灣客家人的二次葬便被稱為「撿風水」,在梅縣丙村二次葬則被稱為「做風水」。客家喪葬中,一家喪事,眾人相幫,完全是義務的,不收取任何報酬。
如果死者是婦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權利,什麼事都由娘家人說了算。治喪期間,子孫要披麻戴孝守靈,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當年和次年的端午節不能包粽子,春節不能貼春聯,也不能蒸年糕。

客家的墓穴講究風水,由職業風水先生和喪家一起選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觀很像五鳳樓的形狀。喪葬器物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棺材,棺材二字與官財諧音,寓意陞官發財,客家人自古有為官的傳統,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很濃厚,在農村,幾乎每位農民死後都會用棺材裝殮屍首,也有人由於其他原因死後要被火化了,但是也會在死前吩咐子孫將自己的骨灰裝在棺材裡,他們都喜歡這種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屍首的完整,寓意深遠,因此,在棺材的製造上,客家人也頗費工夫;客家人的棺材也稱壽木、老屋、壽床等,用於裝殮逝去的人。
客家人對棺木的選材都比較講究,一般使用杉木製造,製作壽木時,家境富饒的,大都選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盡可能大,用4根整木方料做壽器,稱「四角」,即蓋板、底板和邊板用整塊大的木料做成,上下左右共四塊,兩頭各一塊,共六塊,每塊都是完整不用合並,棺木內有一塊由7顆星連成的抬屍板,稱「七星板」,此外,還有「六角」、「八角」壽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富裕人家一般製做「十個角」壽木,選用的木料比「八個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壽木,即棺財由12根小木料做成,比「十個角」木料又稍小一點,造價便宜一些,十根木料做成的,其中頂蓋為三根木料,底部為三根木料,兩邊各兩根木料,前後為五到十一塊其他木料。在農村,因經濟條件所限,使用十根木料製造棺材的較多,於是棺材又被稱為「十頁瓦」、「十大塊」,也有用十二根木料製成的,俗稱「十二元」。

農家製做棺木,一般在30歲左右就要精選木料製作好,准備去世以後用。俚語雲:「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膽」,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備壽木了,沒有預備好,怕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將措手不及。
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時就要做好棺木,稱「壽木」或「壽器」,表示添壽加福。許多人都在生前就將棺材准備好,有的是子孫准備的,有的是自己准備,有的准備長達數十年之久。
棺材板拼合後,用桐油石灰膏將所有的縫隙填補好,內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層層貼上,使之滴水不漏,舊時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見漏氣漏汁。油漆顏色大體兩種,一是黑色,一是紅色,視各地習俗不同而異。壽木做好後,漆工及時刷好油膝,兩頭畫上圖案,大頭頂端寫一「福」字,前端小頭寫一「壽」字,棺蓋板上用紅紙書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夭折的人,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顏色。
客家習俗,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樹葉,鋪棕片12片,閏年多一片(廣東客家人愛鋪一寸厚黃泥),再放「七里板」(穿有七個孔的薄木板),板上鋪草紙和布。死者身上還要蓋七條褥,叫「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該放的東西放上後,由親人兩位(有的地方由土工)用兩條白布將遺體提起放入棺內,頭部裹以絲綿,頭頂兩塊磚,稱「合磚」,寫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時。寧化等地製作內碑,寫上死者生卒年

月日時和子孫姓名,以備後查,男放腳下,女放頭上。
遺體放好後,要拉中線,把遺體擺正中,棺內的空隙處,有的填上木炭,有的用死者遺服塞緊,上面再蓋上褥,即用白布和畫布做成的杯子式樣。寧化客家人給死者的褥是上七下八,即在屍體上墊八條,屍體上蓋八條。
閩西客家人給死者蓋上出嫁女兒送的白色面布,頭側放一盞長明燈,米飯一碗,蛋一個,飯上插筷子一雙。日夜輪流守候,切忌狗貓接近。遺體四周撒些石灰,以防蟲蟻。客家人的習俗,未過花甲而身亡的稱「短命」,一般不能享用棺木安葬,只能用幾塊木板釘成棺材狀,俗稱「火板子」,將其安葬。
客家喪葬文化,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對逝者的尊重,對祖先的崇拜,是祈求祖先庇佑福蔭子孫後代的重要儀式,是古代客家文明禮儀的一種體現。

2、客家風俗的喪葬禮俗

1.報喪。客家地區,報喪人不論晴雨須帶傘,到親友家將傘倒放堂前, 告明來意。親戚給報喪人封包一個、雞蛋一雙致謝。在黃岡,報喪人不能 進入親朋家裡,只能在門口呼叫後告知,親朋舀一碗冷水給報喪人喝,一 般喝一口,然後在門口倒掉。此時,親友前來送楮儀,要回送一對紅絲線, 或加一條毛巾。

2.入殮。入棺前,由上一輩族親陪同長子,邊行邊哭泣往水濱,投錢於水中,順流以瓶裝水,叫「買水」。盛回之水作為最後一次供奉父母,以報養育之恩。入殮時,棺內要填滿紙、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時,家屬 要圍繞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別。

3.下釘。每下 一釘,都要說一句吉利話。除孝子孝婦外,其他人與入殮時辰相沖克的, 不可看死者入殮。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殮後即擇時出殯,富戶人家在出殯 前設靈堂,叫「企廳」,供親友前來吊拜。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每當有親友 前來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靈後女眷要放聲哭泣。「企廳」有的一 年,有的長達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來漆棺,以防流出屍汁。

3、為什麼現在廣西的客家人還在延續二次葬的風俗?有什麼講究?

為什麼現在廣西的客家人還在延續二次葬的風俗?有什麼講究?二次葬的習俗指人死之後加棺安葬,幾年後,再開棺驗屍將遺骨撿出去,並請風水大師擇一個風水寶穴和時間再次下葬。這類風俗習慣的持續也是有風水學、歷史時間、歷史人文、地形地貌方面的原因的。風水學一說。客家人如同中國古代人那種很堅信風水學,因此墓室的選擇很重要。只要是青山綠水平地上,都是有地脈一說,得其形而順其氣者就能稱得上是好風水,乃昌盛之代表,相反乃衰落之兆。

客家人覺得墳地風水的好與壞關聯大家族運勢、後代子孫的繁殖。因此客家人歷年來注重葬風水學,舊時候客家人一般發財的別人需做三件大事:買田、做房、修祖墳。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贛南為山間盆地地貌,地形是四周大山正中間相對較低的,並且四面也被樹林包圍著,東部地區是武夷山脈,南邊是九連山脈、大庾嶺,相對性阻塞無甚交流的局勢,加上旱澇災害比較頻繁.

贛南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季風性氣候,降雨有明顯的遍布不勻,經常會出現滑坡、洪水災害,河流改道、潮汐腐蝕等損害墓地的情況,因此需撿骨再葬。這也是群族凝結的形式,客家人構成聚族而居的家族,一般都是生活在山區地帶。客家人家族很認可二次葬風俗習慣,在他們看來根據二次葬典禮,可以夯實、維持客家文化家族相互關系。

生命一說,古代人堅信如果人意外死亡,其生命就會化做厲鬼而給人帶來不好的東西,災惡不斷。而走災惡的辦法就是祭厲。客家人覺得逝者生命可以依靠在骸骨上邊,二次葬就能使去世後的親人再聚首,便於逝者長眠再造,因此拾骨再葬。現如今贛南客家地域二次葬雖然比較普及化,但歷史階段,官方網曾一度嚴禁二次葬風俗習慣。盡管官方網屢發限令,但此風依然較為難改。只能依靠時間流逝漸漸地開展變化。

4、為什麼廣西的客家人到現在還有二次葬的習俗?

二次葬的習俗指人死後加棺下葬,幾年之後,再開棺將屍骨撿出來,並請風水先生擇一個風水寶穴和時間重新安葬。這種習俗的延續是有風水、歷史、人文、地理環境方面的原因的。第一,風水一說。客家人就像中國古代人那種很相信風水,所以墓穴的選擇很重要。但凡山水平地,都有龍脈一說,得其形而順其氣者就可以稱得上是好風水,乃興旺之象徵,反之乃衰亡之兆。

客家人認為墳墓風水的好壞關系家族命運、子孫後代的繁衍。所以客家人歷來講究葬風水,舊時候客家人一般發財的人家要做三件大事:買田、做房、修祖墳。第二是地理環境因素,贛南為盆地地形,地勢是四周高山中間較低的,而且四面都被山林包圍,東部是武夷山脈,南部是九連山脈、大庾嶺,相對閉塞無甚交流的形勢,再加上旱澇災害比較頻繁.

另外就是贛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降水有明顯的分布不均勻,經常會出現山體滑坡、洪澇災害,河流改道、潮水侵蝕等侵害墳地的現象,所以需撿骨再葬。第三這是族群凝聚的方式,客家人組成聚族而居的宗族,一般都是居住在山區。客家人宗族很認同二次葬習俗,他們認為通過二次葬儀式,能夠鞏固、維系客家宗族之間的關系。

第四靈魂一說,古人相信如果人非正常死亡,其靈魂便會化做惡鬼而給人帶來不好的東西,災厄連連。而去災厄的方法就是祭厲。客家人認為死者靈魂能夠依附在骸骨上面,二次葬就能使死後的親人重聚,易於死者安息再生,所以拾骨再葬。現今贛南客家地區二次葬雖然比較普及,但歷史時期,官方曾多次禁止二次葬習俗。雖然官方屢發禁令,但此風仍然比較難改。只能通過時間推移慢慢進行轉變。

5、老人死了出葬前大擺宴席的晚上稱什麼

我們這叫送盤纏,各個地方叫法不一樣下面是相關資料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裡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裡或塘里,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後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後,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後,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後,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念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扌羅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弔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
舊時安葬後,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各地習俗
編輯

客家喪葬習俗
建國前,縣人「重死輕生,厚葬薄養」,對葬禮極為重視,致有「生時不孝順,死後哄鬼神」之諺。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門,一切從簡。老人去世,葬禮繁褥,大體有:
小殮 男死稱「壽終正寢」,女死稱「壽終內寢」。臨終時遺體廳堂,咽氣後由親屬為逝者穿壽衣。壽衣逢單數,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礙後代。外裹「抖屍被」、「蓋面被」。入棺暫不加 蓋,稱「小殮」。
報喪 孝男孝女跪請家族長輩主持喪事。請陰陽先生擇定大殮成服扶樞還山吉期,然後印發「訃聞」,派人遍告親友。如喪母,須及時向「外家」報喪。接訃告者須給報喪人吃紅蛋。
大殮、成服 由「八仙」(抬柩者)給逝者蓋棺,釘棺,稱「大殮」。「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殮前必先讓外家過目。外家對逝者的壽衣殮具,常諸般挑剔,如系暴死,更常尋釁鬧事,甚至引起訴訟,鬧得喪屬傾家盪產。大殮後移柩大門外,上鋪紅氈,但不得著地。「八仙」在靈掌前給孝子孝孫披麻戴孝,叫「成服」。喪屬須反穿衣服,孝子腰圍稻草繩,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安靈、堂奠 廳中設靈堂,由孝子當天跪寫靈牌。親友弔唁,須攜「奠儀」、(用白紙包)、輓聯、香燭、冥鏹等物。孝子孝孫跪地號哭謝吊,無人攙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廳奏哀樂,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順序隨禮生唱贊進行祭奠,喪屬在孝幔內跪謝。除家祭外,富裕人家還有於扶柩還山途中舉行祭奠,叫「攔路祭」。
超度 請僧人、道士為死者念經誦咒,行「燒官錢」、「沐浴」等儀式以超度亡魂,俗稱「做半夜光」。有錢人家則夜以繼日請僧道做法事,稱「做齋」,有的長達七日七夜。
出柩 出柩前,棺木上矗紙扎白鶴、仙童,取「駕鶴歸仙」之意。抬棺木杠稱「龍杠」,繩稱「龍索」。「八仙」抬棺起柩後,孝子孝孫沿棺號哭,親戚世友擎竹幛列隊送柩。至村外,由僧道誦經咒,「八仙」引孝子捧靈牌沿棺做法事。行別棺儀式後,送柩者即可歸家。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別路人家祠安置靈牌。安葬畢,備盛宴謝「八仙」,每餚必雙碗。舊時「八仙」多為義務性勞動,不取報酬。始有發給工資。舊時富豪之家,為選擇墳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幾年不葬,今無此俗。
做七 葬後,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喪屬備香燭至墳前哭奠。四十九日為「滿七」,須在墳前燒化冥鏹及紙扎冥具。明、清時,孝男百日內不得剃頭,民國時改為四十九日。今已無此忌。
檢骨改葬 安葬後八至十年,必須挖出遺骨,安置特製陶器(俗稱「金罌」)內重葬。再築永久性墳墓(非正常死亡者除外)。此俗原為客家人喪葬一大特點,稱「二次葬」。起因為祖先南遷時背負祖宗遺骸隨行,積久成習。後己失去原有意義,反因尋找風水寶地,輾轉改葬;亦有寄在懸崖下,等待「寶地」,久而不葬的,實為一種陋俗。

藏族人喪葬禁忌
藏族家中死了人,喪葬期間鄰居忌諱辦喜事、歌舞等娛樂性活動。通過對死者的哀悼加深相互間的感情。家中有喪事時,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停止生產勞動。在親朋好友及鄰居的幫助下,全力料理喪事。這是藏族普遍遵守的習俗。
當病人臨終時,怕攪亂臨終心境,死後不能抱著良好的善心離去,因此忌諱子女或家人身邊流淚或大聲痛哭。認為痛哭流下的每一滴淚水,變成一粒粒鐵球似的冰雹,阻礙靈魂的去向,對日後能否投胎轉世有著很大的影響。
病人死後,未舉行超度儀式前,應置於原位,忌諱任何人觸摸遺體。儀式舉行後,把屍體置於石頭、床、沙石子上,忌諱隨意置於地上,否則此地會變成葬身之地,日後給家人帶來災難。
停屍期間每餐皆以各種食物的一部分不間斷地供奉給亡靈。給亡靈斟茶飯時,只能用右手反斟,嚴禁讓口水及口中呼出之氣噴在祭品和桑煙上。雙日忌諱出葬。忌諱屍體過三道口,不能讓屍體看到灶,怕帶走福氣。送葬途中不能歇腳,若把屍體置於地上,認為此地會變成墳地。
天葬場上的壇城分三類,即僧人壇城、世俗人壇城、非正常死亡者壇城。送葬時應根據死者的身份,死亡的緣故,在指定壇城上處理屍體,否則會觸犯壇城之神。
辦喪事期間,家人為了表達哀思之情,不洗臉,不穿華麗的衣服,不佩戴裝飾品,忌諱大聲說笑,到娛樂場所以及其它一切娛樂活動。
妥壩一帶的牧民在喪事期的49天內忌諱吃肉食以表哀思。
洛隆一帶群眾家中死了人,出葬的時候,對屬虎、龍、雞、蛇的死者有些特別的禁忌。死者如果是屬虎,忌諱屍體碰到梯子,認為虎棲居梯子,觸犯了虎,日後對牲畜帶來災禍;死者如果屬龍,忌諱屍體看見或碰著水缸、水桶,認為龍棲居水,觸犯了龍神,怕給村裡帶來水災;死者如果屬雞,忌諱屍體看見灶,雞棲居灶,怕觸犯灶神,給家人帶來飢餓。死者如果屬蛇,忌諱屍體置於地上,蛇棲居土,觸犯了土神,怕影響秋收果實。屍體送到天葬壇城,剝取衣服,固定在木樁上,不馬上解剖,先讓領頭禿鷹啄幾口,觀察啄食的部位。若禿鷹啄食部位是上身,認為很吉利,深信靈魂已得超度,相反人們忌諱禿鷹啄食的部位是下身,特別是生殖器官部位,認為很不吉利,靈魂未得超度,因此,家人還要請喇嘛為死者誦經強行超度亡靈。天葬就緒後,必須將固定屍體的樁子砍成兩節,認為這樣可消除死者家中的天災人禍。[2]

6、為什麼客家人死後要「撿骨」重葬???

這是二次葬風俗,客家人比較敬祖,在不斷南遷時將自己先人骨頭一並帶走,形成風俗。

7、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