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市元宵節的家鄉的風俗
1、元宵節在你的家鄉有哪些節日習俗?
客家元宵節習俗之《吊花燈》
前一年生了男娃的人家,都會在家和祠堂吊一盞花燈,花燈上面有各種吉祥圖案,也會掛一些金額不等的紅包。在元宵節當天供大家開心哄搶。在這天也會設宴招待各路賓客,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客家人「中國年」真正意義上過完的標志…
2、元宵節的時候,你們的家鄉,有什麼習俗?
馬上就到元宵節了,在我的家鄉記憶最深刻的元宵節風俗包括「鬧花燈」及吃湯圓,可能在其他城市還有舞獅、舞龍、擊鼓,踩高蹺、扭秧歌等風俗。
元宵節「鬧花燈」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含義,除了原始的祭神、驅邪的含義外,在我國南方還有求子、求人丁繁衍的含義,是由於「燈」與「丁」音近的緣故。
過元宵節還要吃湯圓(南方稱為湯圓,北方稱為元宵),南北方製作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南方做湯圓時,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餡兒捏成均勻的球,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籮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沾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由於元宵節我們已經進入立春,春季養生要注重陽氣的升發,同時又要避免升發太過。因此人們在春季的飲食中注重增加甘味以補脾,故而在元宵節吃的湯圓(湯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也大都含有桂圓、芝麻、棗泥、核桃、花生、豆沙、杏仁等味美甘甜之品。「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的吃法也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在我的家鄉桂花酒釀元宵就是一個獨特的美食。每每吃完口中還留有餘香。
為健康答疑解惑,營養界最會手繪的醫生(微信公眾號:王霞般若)
3、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習俗主要有:
一,吃元宵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據說宋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元宵即湯圓,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二,觀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自漢代便已經形成,是有宮廷流傳到民間,在唐代形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更是成為全民狂歡的節日。那時的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整個長安城都金光璀璨。
三,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在傳統社會年輕女孩不能輕易外出,唯獨在元宵節賞花燈成為一個相會的機會。
四,踩高蹺
民間的踩高蹺也是元宵節的一項活動,他們踩上高蹺,在地上跳躍、舞劍,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五,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六,走百病
「走百病」是元宵節一項信仰性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七,祭門、祭戶
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八,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放在老鼠出沒的地方,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九,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以紀念。
4、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較為常見的習俗有以下幾個: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4)鶴山市元宵節的家鄉的風俗擴展資料
不常見的元宵節習俗:
1、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2、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
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3、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5、家鄉的元宵節有什麼特殊風俗?
對於家鄉的元宵節,我認為自己家鄉的元宵節也是比較平常的,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然後吃元宵,然後包水餃,這就是我們那裡元宵節就是重要的風俗風俗。
6、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哪些風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風俗:
1、吃元宵
元宵節當天吃「元宵」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過元宵節即流行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每當正月十五,各地民眾紛紛製作元宵,以慶賀佳節。
2、放煙花
燃放煙花是我國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元宵節自然不例外。當五彩繽紛的煙火射向高空,頓時夜空錦綉團團、璀璨奪目,地上火樹銀花,天上人間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最愛觀賞的節目之一。
3、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4、社火
社火是我國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小編的家鄉在北方,每年正月十五,各個村子都有社火表演,寓意來年村民日子紅紅火火。
5、舞獅子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聽說在南方盛行。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7、我家鄉元宵節的習俗
我的家鄉是東北的,東北元宵節習俗晚上都要走出家門,溜達溜達叫「走百病」,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尤其是身體不好的,走了百病後,祛病延年、消災健康。
元宵不是包的,是滾的,先把白糖、玫瑰、芝麻、果仁、豆沙等餡兒用磨具加工成小塊,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籮中,餡兒塊放到笸籮中開始晃動,糯米粉就一層一層的沾到餡兒上,越晃越大,一個個白白的圓圓的元宵就滾成了。元宵的寓意是全家團圓和美。
東北元宵節晚上要「送燈」,在農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狀的燈,在面碗里倒上油,用線做捻兒,掌燈時在屋外的窗檯上、大門墩上、倉房前一一點上,還要用鋸末子伴上油從家門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離點上一墩,豆大的微光連成一片,很壯觀,此時天人共享叫「送燈」。
8、鶴山風俗習慣
1.賣懶
鶴山市古勞鎮分十三個坊,習俗與大年三十晚"賣懶",為人父母者都得預早為自己的小兒女准備好燈籠,蠟燭,紅雞蛋。到了除夕晚上,十三個坊的兒童們衣袋裡裹裝著紅雞蛋,手執燈籠,火把,歡欣雀躍,像十三條火龍,從各坊匯集到古勞街上。孩子們一邊走,一邊不停地高呼:"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賣狗虱,賣木虱,賣到年初一。"霎時間,全鎮一片叫賣聲,賣的都是椒虱,木虱,和"懶",不明此地風俗的人聽了會啞然失笑。孩子們每走過一個社壇,就吃一個紅雞蛋,有玩有吃,孩子們越叫越來勁,真是別有一番熱鬧和情趣。傳說,這樣孩子們今後不會懶惰,不會有狗虱,木虱咬了。
2.接財神
別處年初二接財神,鶴山卻是年初一。除夕晚上,孩子們准備幾張紅紙,裁成卷煙紙般大小,每張寫上"財神"二字。一到零時,他們聽到誰家炮竹一響,就成群結隊到那一家去,高叫:"財神到!恭喜發財!"戶主萬分高興,立即再燒炮竹,迎接"財神",將接到的"財神"貼到大門上,或貼在祖宗的神台邊。然後給送財神來的孩子派利市。孩子們一聲多謝,又興高采烈地到別家去了。
3.活鯉拜門
鶴山鄉村習俗,新春初四日,以活鯉魚拜門。那一天,從朝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條用紅頭繩吊起的生猛鯉魚,到各家門口叩拜,一邊拜,一邊唱鯉魚歌: "鯉魚合合口,金銀來到手。鯉魚碌碌眼,百病無侵犯。鯉魚頭,祝你全家福祿壽。鯉魚腮,長年興旺永無衰。鯉魚鱗,生意興隆多利潤。鯉魚腸, 米頂到梁。鯉魚游,祝你今年起高樓。鯉魚心,朝進白銀晚進金。鯉魚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飯。鯉魚擺擺尾,年頭好到年尾。大生鯉,大生鯉,今年好運屬於你!"
唱到最後一句,特別高聲。至此,戶主燒炮竹,給利市,唱魚的便到別家唱去了。直到今天,鶴山鄉間還流行這一習俗,但簡化了,不唱魚歌,只念一句祝詞:"大生鯉,大生鯉,你家年頭好到年尾!"
4.掛燈
過去,生了男孩,稱作"添丁"。男孩出生後的第一個正月初二日,家長要為他在社壇或廟宇掛一個燈籠,叫作"上燈",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日才"收燈"。上燈那天,所有添了丁的家主要出錢買肉菜,買米,各出一壇酒,擺在社壇或廟宇里,請村中父老和成年男人吃喝一餐,叫做"擺燈酒"。藉此宣告某家添了丁,在族中定名入冊。燈酒期間,燒酒任飲,過往行人也可取飲,但不能取回家,飲完為止。
9、家鄉元宵節有哪些風俗
不同的地方的風抄俗一般也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元宵節有很多娛樂項目,例如:看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花、扭秧歌等。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