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登封風俗美

登封風俗美

發布時間: 2022-09-18 09:47:25

1、丹霞和侗族的特色

丹霞丹霞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
目錄[隱藏]

簡介
丹霞地層
丹霞申遺

[編輯本段]簡介
廣東丹霞山風光——陽元石上世紀30-40年代,原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並推動了華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學地理系吳尚時、曾昭璇教授將紅層地貌作為獨立的岩石地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研,並使「丹霞地貌」這一名詞得以廣泛傳播;80年代以後,科學工作者先後對我國21個省區近400處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國。1991年在廣東省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丹霞山是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現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廣東丹霞山風光——陰元石
[編輯本段]丹霞地層
江西龜峰景區的卧佛丹霞地層是華南地區上白堊統丹霞組標准剖面,丹霞地貌則是中外公認的同類地貌類型的典型代表。到2008年為止,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已發現丹霞780多處,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據國際上的研究資料所知,世界上紅層廣泛分布在除南極之外的各大洲,發育了與中國丹霞相同或相似的地貌類型。因此,丹霞是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特殊自然地理現象和紅層地貌類型。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綉錦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丹霞申遺
2009年4月,「中國丹霞」申遺材料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核,正式成為「申遺」提名項目,拿到了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的「入場券」。 「中國丹霞」是2009年我國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經過專家組考察和研究,最後確定能夠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最為理想的6個申報點作為組合項目同時捆綁申報,包括: 丹霞山貴州赤水(青年早期) 福建泰寧(青年期) 湖南崀山(壯年早期) 廣東丹霞山(壯年期) 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 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 -------- 當地時間1日,「中國丹霞」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新華網巴西利亞8月1日電(記者畢玉明 陳威華)「中國丹霞」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 「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六省申遺辦公室負責人王智光在現場說:「『中國丹霞』是世界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我們一定保護好這顆明珠,讓她更加璀璨,為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而作出努力」。 江西省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曾紹平表示,申遺成功只是一個開始,之後的工作更為重要。他說:「遺產保護是皮,遺產利用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地政府一定會協調好兩者的關系。」 本屆大會上,來自中國的另一項申遺項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7月31日被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

侗族(The Kam People)民族概況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省交匯處。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數為2960293。 侗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於漢語的「干」、「佄」或「更」字), 侗族少年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國際標准譯名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個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志。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桿,形如游廊。橋梁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雖然歷史學家們都普遍認為侗族源於古代百越,但具體源於百越中的那一支,尚無定論。秦、漢時期,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聚居著許多部族,統稱之為「駱越」(「百越」的一支)。多數學者認為侗族是起源於「駱越」,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干越」。魏晉以後,這些部族又被泛稱為「僚」。明代鄺露所著的《赤雅》中說,侗族也是屬於「僚」的一部分。現在侗族的分布和屬於「百越」系統的壯、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鄰,語言同屬壯侗語族,風俗習慣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侗族可能是由「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侗族經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於唐代由原始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有的人認為經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從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在早期封建社會。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侗族社會內部某些氏族組織殘余,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編輯本段]民族建築
三江程陽風雨橋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 侗族傳統建築[1]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侗寨鼓樓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侗族地區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帝國主義、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極端貧困。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仍佔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佔有土地為貧下中農的20倍以上,地主階級通過地租向農民進行剝削。商業資本與高利貸資本對農民的剝削也極其嚴重。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反動政府在侗族地區實行了反動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層人物充當偽鄉、保長,為虎作倀,並以「連保連坐」的方式對勞動人民進行法西斯統治,使侗族人民陷於無限痛苦的深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19日,廣西龍勝縣侗族人民和壯、瑤、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1986年9月22日建立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實現了侗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這些自治地方先後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採用民主協商改革的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接著,這些自治地方又分別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使侗族地區發生了變化。這些地方紛紛採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長。農、林、牧、副、漁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地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機械、化肥、水泥、造紙等中小型地方工業。三江侗族自治縣大部分村寨用上了電。水電事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前,黔東南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現在,湘黔鐵路橫貫黔東南,並且縣縣有了公路,鄉鄉通了汽車。解放前,每縣僅有中學l所,小學最多不過3所;現在,中學已普及到區,小學已普及到在隊,已有大批青年進入中等學校以至大學深造。各級各類學校已培養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國家幹部、教員、技術員、工程師,專家和學者。有的侗寨,還自己動手,辦起了業余夜中學。過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醫治療。天花、瘧疾、霍亂、痢疾等惡性傳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健康,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 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宏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綉、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綉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編輯本段]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標准英文譯名:Kam Grand Choirs) 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侗族大歌大侗族大歌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侗族傳統服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侗族傳統男裝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傳統家庭榕江縣七十二寨侗族服飾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編輯本段]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身著節日服裝的侗族婦女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編輯本段]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梁均屬崇拜對象。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編輯本段]重要節日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其中侗族的年節被稱為行年。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擷回家,洗凈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

2、風俗美則小人勉慕於仁義,風俗惡則君子亦宛轉於世尚之中而無以自異"什麼意思

這句的意思是:如果風俗是清正的,那麼小人也會嚮往仁義,盡自己努力去做仁義之事,如果風俗是惡劣的,那麼君子也會隨著世間的風氣,變得沒有什麼兩樣。勉,雖然能力不夠仍盡力去做。慕,嚮往。宛轉,隨順變化。世尚,世間的風氣。自異,與一般人區別開來。
全句是:天下之治亂,系乎風俗。天下不能無君子,亦不能皆小人。風俗美則小人勉慕於仁義,風俗惡則君子亦宛轉於世尚之中而無以自異。是以治天下者以整飭風俗為先務。
這句的作者是是晚清學者沈垚。沈垚,性沈默,篤精漢學,足不越關塞,而好指畫絕域山川,為何凌漢、陳用光、徐松所稱賞。
常用來論述政風,風氣,價值觀等。

3、查家鄉鄭州的風俗、美食、特產、名勝等,

鄭州特產:
新鄭大棗、河陰石榴 、中牟大蒜、鄭州櫻桃、嵩山綿棗、滎陽柿子、新密金銀花、鄭州蓮藕、中牟西瓜、黃河鯉魚、龍須糕、琵琶酥、御餅、桐木漆器等。

新鄭大棗
個大,肉厚、汁多、味甜。(雞心棗:形如雞心,特點是甜如蜜、皮薄、肉厚、核小、質地柔軟,彈性較強,棗肉實在。

河陰石榴
沒有渣,不但味美,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物質,有補血、防癌的醫療作用,實為果中之佳品。

中牟大蒜
也叫宋城大蒜。特點:個頭大,色澤白,蒜瓣多,味道鮮,質純正。

鄭州櫻桃
盛產於鄭州市郊候寨鄉的櫻桃溝,這里的櫻桃不僅成熟早、產量高,而且味道鮮美、色澤光潔、悅人心目。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及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

嵩山綿棗
中州土特名產,新鄭市特有果品,俗名地棗、粘棗,屬百合科,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磷莖、葉片線性、從生於地面,象韭菜。7—8月間葉叢中生出直立的花梗,花梗頂端開出粉紅色小花。經過多次蒸煮,糖液自出,甜味沁人心脾,如加點紅糖,則更甜美。綿棗屬熱性補品,營養價值高,其性粘。綿棗風味獨特,能補養身體,久儲不壞。

滎陽柿子
柿子中含有豐富的胡羅卜素,維生素C、葡萄糖、澱粉、蛋白質、脂肪,同時還有鈣、磷、等多種元素,其中維生素C、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

新密金銀花
新密是著名的金銀花之鄉,已有悠久的價值歷史。初開時呈白色,恰如白銀,2—3月後變黃似金,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美稱「金銀花」。金銀花煎成涼茶飲服,清爽可口,預防中暑,對感冒及腸道傳染病有一定療效。

鄭州蓮藕
藕可作美味可口的菜餚,蓮子是滋補佳品,有鎮靜、強心、降壓的作用,此外荷花還可以凈化水面,美化環境。

中牟西瓜
個大,皮薄,汁多,瓤沙,含糖量高,脆甜可口。

黃河鯉魚
金鱗赤尾,色彩艷麗,外形美觀,肉質細膩,營養豐富,俗稱銅頭鐵尾豆腐腰。

龍須糕
龍須糕具有悠久的歷史,糕點表面呈須狀,故名楷須糕。是以米、麵粉、糖、油作為主料,並佐以姜、蝦、鹽、肉、蛋松等混合製成。具有色澤美觀,甜咸適口,風味獨特等特點。

琵琶酥
琵琶酥是一種酥皮無餡點心。具有色澤乳白明亮,入口酥軟香甜,食後回味無窮的特點。

御 餅
御餅即茯苓夾餅。相傳是趙匡胤當皇帝那天,賜給文武大臣的點心,故而得名。其餅皮形狀類似中葯雲茯苓,於是在民間便稱為茯苓夾餅。其特點是甜軟適口,香味濃郁。

桐木漆器
鄭州的桐木漆器歷史悠久。它是以桐木作底胎,以中國大漆作塗料,沿用傳統的民間技藝,製作出的各種工藝性很強的裝飾品。 其特點是:不變形、不崩裂、耐酸鹼、耐腐蝕、耐熱性能高。

4、我國有好幾個雲夢山,鬼穀子隱居,孫龐學藝的那個雲夢山到底是哪一個?

鬼穀子隱居、孫龐學藝的是河南鶴壁雲夢山。

雲夢山又名青岩山,是戰國時期鬼穀子隱居地,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李牧等學生求學聖地,為中華第一古軍校。

雲夢山屬太行山脈,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部,衛輝市東部交界處。主峰海拔577米,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歷代文人墨士留下不少詩章、摩崖題記和碑刻。

(4)登封風俗美擴展資料:

雲夢山現存鬼谷洞、太陽洞、孫臏洞、龐涓洞、孫臏墓、捨身台、鬼谷墟、演兵嶺、天書崖、玉帝殿、三清殿、南北桃園等主要景點五十多處、有全國字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摩崖石刻鬼穀子兵書 。

是以東周時期戰國時代軍事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1984年成立雲夢山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

淇縣古稱朝歌,曾為殷商王朝末四代帝都和西周時衛國國都,有著三千多年的文化積淀,境內旅遊資源豐富。

近幾年來,文物旅遊局以大旅遊的工作思路開發、建設、宣傳、推介、管理淇縣的旅遊資源,形成了以戰國軍事文化為主題的雲夢山景區。

以人類始祖女媧文化為靈魂的古靈山景區,以殷商文化為主線的朝陽寺景區,其中雲夢山景區被國家評定為4A級景區,景區先後榮獲中國最佳旅遊景區等殊榮。

5、我想知道河南登封女方結婚的規矩,比如彩禮數什麼了,全面一點!我給100分!手機只能選20了…我追加給

禮儀習俗·婚嫁禮儀

【大 中 小】來源: 時間:2008-05-03 20:11:22 瀏覽449人次

洞房花燭是人一生之大事,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當代家庭子女少了,兒女婚事不僅是兒女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之大事。同時由於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婚俗場面日益崇尚豪華排場。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鄭州人的戀愛婚姻觀念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和進步,不論城鄉,自由戀愛、自主結婚成為婚姻主體。在一系列的婚俗事象中,基本承續了傳統的婚姻禮儀,當然也有摒棄、有創新。綜合鄭州城鄉婚俗,整個婚俗禮儀過程大致有提親、見面(或說為相親)、定親、看好、送好、嫁娶六道程序,另外還有婚後的拜廟、回門、望夏、送扇等,這里按先後次序分為婚前禮、婚日禮、婚後禮三方面進行記述。
婚前 婚前禮即婚禮之日以前有關婚姻的常行禮儀,大致包括提親、見面、定親、看好兒、送好兒等五項內容。
提親。雖然現今多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而結婚,但二人自己相識而相愛的少,大部分還需要有媒人即介紹人在中間牽線搭橋,即便是自談的多數也要請媒人象徵性的走一下提親過場。現在以說媒賺取錢物的專職媒人基本沒有了,因此媒人對當事人哄、騙、瞞的現象消失了。雖然現代人不十分講究「門當戶對」,但還是要求個雙方條件相當。介紹人認為男女二人般配,便向雙方提親,介紹對方情況;也有介紹人受一方之託,向另一方提親並介紹對方情況。雙方均認為合適,就會通過各種途徑打聽了解對方的個人及其家庭情況,在鞏義一帶還要打聽對方的「門風」好壞(即對方的內外血親有無狐臭病的遺傳)。如雙方都感覺滿意,即可往下進行。
見面。男女雙方將願意見一見的意思向介紹人表明後,介紹人就約定見面的時間、地點。在城鎮,男女雙方個人或家長、親友陪同到約定地點見面,介紹人介紹雙方認識,二人進行初次交談,並互留聯系方式。到此介紹人的工作就基本完成。雙方互相滿意,以後就會自行聯系交往,進入相處談戀愛階段。在農村,雙方見面並進行簡單交談後,男方滿意,就拿出准備好的見面禮(錢或物)送給女方;女方也滿意,會收下見面禮,並將准備好的小禮物(多為鋼筆、筆記本之類)回贈對方,算是確定了雙方的婚姻對象關系或說是戀愛關系,在農村也稱作「小定」。
定親。男女交往相處一段時間後,相知相愛,非常滿意,雙方向各自父母進行匯報,父母無異議,就可以定親了。在城市,一般是雙方父母見見面,商談一下孩子結婚的大概時間及一些具體事宜,同時男方父母送給准兒媳紅包和一些衣物,親事就算定下了;也有的由男方准備一桌酒席,邀請至親,舉行簡單的定親儀式。在農村,定親儀式相對隆重一些,在商定的日期,男方准備兩三桌酒席,邀請媒人和雙方至親到場,宣布雙方孩子定親,並向女方下聘禮。聘禮一般是若干禮金和衣服、金銀首飾等。
看好兒。看好兒就是選定結婚的好日子。現時人選擇結婚日子,不論城鄉都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即請懂陰陽八卦的先生依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測算,並參考當事人意見,擇吉選定日子;另一種比較簡單,雙方及其家長商量選擇一個農歷的雙日為吉日。或者就選在某個節日期間,如五一、十一或元旦、春節。吉日選定後,由先生或毛筆字寫得好的人寫好婚書,即將吉日通知女方的文書。
送好兒。把婚書送達女方家中稱為送好兒。男方一位長輩帶上禮品和婚書送到女方家中,同時商議籌辦婚慶典禮的具體事宜。
在登封、鞏義一帶農村,還有送蜜食一道程序。蜜食為拌了蜜或糖的條狀油炸麵食,男方送給女方,以此回贈添箱的親友鄉鄰。數量多少根據女方的需要而定,常是幾百至上千根。用箱裝了,車運到女方家中。同時,還要送去給女方准備的紅色婚衣,所以送蜜食又稱送紅。
送好兒以後,雙方就開始了婚禮的緊張籌備,登記、照相、製作請柬、通知親友。男方定婚車、酒席,請司儀、賓相、攝像和接親客,購買各種所需物品;女方製作購買嫁衣、嫁妝,租定婚紗,請送親客等。
結婚日 即結婚大禮,有添箱送禮、鋪床、運嫁妝、迎娶、行結婚典禮、吃喜酒、合巹等項。
添箱送禮。添箱是指女方而言。婚期來到,女方親友鄉鄰知道後,便給待嫁的姑娘送添箱禮,也叫壓箱禮。添箱禮品不拘一格,輕重程度和送者的經濟情況及送者與新嫁娘的親疏都有關系,有衣服、布料、毛毯、被子、被面、被罩、床單、鍋、盆、花瓶等各種工藝品及金銀首飾等,或直接送禮金若干;送賀禮則指男方而言,親友鄉鄰得知男子娶親的喜信後,便送禮品以示祝賀,也叫送人情。所送賀禮輕重及品類,和女方的添箱禮相差不多。送添箱禮或賀禮均忌送鍾,因鍾與終諧音,「送鍾(終)」為大不吉利。
鋪床。娶親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布置新房,近處親友自動前來幫忙,人們一邊幹活一邊說笑,十分熱鬧。新房布置好後,男方父母為新人鋪床,並在褥子上、被子里放些核桃、紅棗、花生、帶籽棉花、楝棗、火棍、磚頭之類,同時嘴裡說著「早生貴子」、「連生小子」、「鋪上一把棉,生女又生男」等。鋪好後有的還往上撒芝麻、黑豆、糖塊等。這時圍觀眾人隨著唱歌謠、打趣逗樂等,還有人用鍋底灰給准公婆抹花臉,一派喜慶氣氛。當夜新房不能空房,須有人睡,或是新郎或是其弟侄等人,稱作壓床或暖房。
運嫁妝。女方的嫁妝多是箱、櫃、桌、椅、沙發、彩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電腦等,視家庭經濟情況或多或少。所有嫁妝均貼上雙喜字和紅封條,繩索扎縛好,在結婚的前一天晚上或當日早上用汽車運送男家。男方招待送嫁妝之人酒飯,走時還要給每人送禮包(裝煙酒、饅頭)和紅包(裝錢)。
迎娶。結婚這天,新郎西裝革履、胸別紅花,有的還十字披紅;新娘美容、盤頭,頭戴珠花,穿白色或紅色婚紗。舉行典禮後再換上大紅中式婚衣。農村有人不習慣穿婚紗,就直接穿上大紅婚衣。迎娶一般用紅色或黑色轎車,轎車數目多少不等,數輛十數輛甚至數十輛。新娘坐的車以紅綢挽的綵球裝飾或用紅玫瑰花裝飾,稱為彩車,其它迎親車輛或拴朵紅花或拴紅布條或貼寫有「美滿婚姻」、「幸福姻緣」、「天作之合」等吉祥字樣的紅幅。同時,用花轎迎親的傳統婚俗也在回歸,特別是登封一帶農村,花轎迎親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吉日一早,一切准備就緒,迎親隊伍出發,炮隊、樂隊在前,媒人、引禮人、駕氈人領著新郎、娶女客隨後。到女方家後,女方給司機(轎夫)、樂隊人員、錄像人員發紅包,並以煙、茶、糖、糕點招待。女方禮賓引導新郎等迎親人員行披紅、謝廚、拜祖儀式。然後三請新娘、拜別父母、照合影像,新娘上車啟程。仍是炮隊、樂隊、錄像在前,然後是娶女客、新郎新娘,送女客在後。
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停在大門口,有人執燃放著的長掛鞭炮繞車或轎正三圈兒、倒三圈兒,以驅避妖邪。然後,新郎攙扶懷抱花束的新娘下車,踏著氈往家走。新娘進門時撒喜錢、彩紙屑、噴彩條,「跨鞍過檉」,來到天地桌前。送女客自有人接待安排,上茶、送紅包等。在市區,多在包酒席的飯店舉行典禮,就把新娘直接迎接到飯店,其他禮節程序相同。
行結婚典禮。結婚典禮也叫拜堂。這天,男家院內張燈結綵,正面牆上貼著大紅雙喜字,下方放八仙桌,叫天地桌。桌上擺花供或水果糕點之類,放一個貼著紅雙喜字的斗,斗內是五穀糧食,上插秤、尺、杼各一,桌上還有一面鏡子、一本萬年歷、一台油燈和一個香爐、三個酒盅。郊縣農村,還要在典禮開始前於天地桌旁燃幾張黃裱紙打發遊魂野鬼,以免其搗亂。典禮在司儀主持下進行,儀程大致為主婚人(多由男方單位領導或村中長者擔任)講話、證婚人(多由女方單位領導或媒人擔任)講話、來賓代表致詞、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拜堂。拜堂之禮一般為鞠躬,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後夫妻對拜,新郎抱起新娘進入洞房。至此拜堂儀式結束。
進入洞房後,小姑子給新娘端水洗臉,新娘換下婚紗,穿上大紅婚服。
吃喜酒。拜堂結束後,婚宴開始。娘家送客坐首席,上菜也從首席開始。司儀引導新婚夫婦先謝廚,即給廚師及服務人員敬煙酒、送紅包。接著,新郎新娘從首席開始依次敬酒。宴席結束,主送客拜見親家公、親家婆,說幾句客套話,商量一下回門的事情,稍坐後親家公婆帶著送女客到新人房內,向自家姑娘告別,眾人齊出相送到門外上車。
送女客走後,公婆引導下,新郎陪同新娘拜見男方族內長者及親戚中的長者,從輩份最高、年紀最大者開始,依次拜下去。受拜者須送裝有若干錢鈔的紅包給新娘,稱作拜禮。
合巹。合巹就是新婚夫婦唱交杯酒,多為晚飯時在新房內進行。此後還有鬧新房、聽新房等項目。
婚後 新婚儀式後,還有瞧親、拜廟、回門、望夏、送扇等禮儀。
瞧親。婚後第二日,新娘的伯或叔、舅、兄弟去新郎家瞧姑娘,俗稱「瞧親」。去時給姑娘帶些餃子、果子等吃食。舊時姑娘出嫁到了一個新環境,周圍都是生面孔,怕姑娘不習慣或受委屈,故娘家人去瞧看,給姑娘一些安慰。現時這些已不必要,但習俗如此,大家還是照規矩行事。
拜廟。在古代,新婦婚後要在公婆引導下到族內祠堂參拜,把自己來為新婦之事告知祖先,此後才算真正成為夫家的人,否則便名份不正,現在不過走個過場而已。拜廟在婚後第三天早上進行,多是拜祖先牌位或到祖墳叩拜。市區人結婚一般無此項禮儀。
回門。回門是新娘婚後第一次回娘家,多在結婚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一起前往,另有弟侄輩一兩人隨同,說是挑禮擔的,實為新郎的保駕。結婚當晚男方弟侄輩鬧新娘,回門時則是女方弟侄輩鬧新郎。此日岳父招待新女婿頗為重視,席面非常豐盛,還要請本族或當地有頭臉者陪客。回門這天,新娘一般不興住下,要隨新郎返回婆家。過幾天娘家會專門來人請姑娘。
望夏。新婚後第一個夏天來臨時,新郎新娘要帶禮品去看望岳父母,以表孝敬、體貼之心,謂之「望夏」。
送扇。新婚夫妻「望夏」之後,新娘父母買了扇子、涼床、涼席等消暑之具,擇吉日讓新娘兄弟送給新娘。現在多送電扇、空調等。
其它婚俗 除正常的婚姻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婚姻形式,如娃娃媒、換親、轉親、招贅等,但這些婚姻形式已非常少見,比較常見的為再婚。青壯年再婚或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的,婚姻禮儀程式一如初婚。老年人再婚時,因兒女都大了,結婚程序就簡單得多,雙方一起去辦了結婚登記,一家人或幾個好友吃頓飯就算完事。20世紀90年代後期,老年人再婚時興起了婚前財產公證,以避免雙方子女為財產發生矛盾。

6、《邊城》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兄弟情.愛情.親情)是什麼?

1)風景美:
《邊城》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有很多,如P16「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雲」等,
「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2)風俗美:P14.端午節: 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P19.中秋、過年: 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等,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祥和、和睦、和諧的生活氣氛。突出的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活環境。
(3)人情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等,他們無不安詳、寧靜、友好、平等,沒有剝削與壓榨。體現的是朴實、美麗的人情。

7、分別賞析關於《邊城》中的環境美,風俗美,人情美。(結合小說中的次要人物如船總順順、

1、風景美

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景美,天朗、風輕、水清。這個健康、自然、優美的世界。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2、風俗美

每到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看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提鴨子的活動,正月十五夜晚,舞龍、耍獅子、放煙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這些山花流水般的風俗畫筆,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3、人性美

例如,船總順順,作為文中的次要人物,為人和氣、大方、能濟人之急。老船夫去世的時候,所有人都來幫翠翠辦喪事。楊總兵還一直陪著孤苦的翠翠。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人情之美。

這里的一切,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污染,單純寂寞,如夢一般寧靜美好。

(7)登封風俗美擴展資料: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8、登封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

祭龍辟蟲的龍抬頭(二月初二)
消災防疫的端午節(五月初五)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農耕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登高賞菊話重陽(九月初九)
臘八棗樹「吃」米飯(臘月初八)
送神慌年忙祭灶(臘月二十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
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9、10年端午節旅遊

白馬寺,有歷史價值
白馬寺在洛陽市東12公里,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我國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 之稱。
傳東漢明帝劉庄夜夢金神,從西而來,飛繞殿庭。於是,派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佛像。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洛,翌年建寺,遂以白馬為名。
唐代時規模宏偉,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予以重修,大體上奠定今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殿內造像以大雄殿內所存之元代乾漆造像三世佛 ,二天將、十八羅漢最珍貴。此外還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經幢碑刻以及齊雲塔、天竺高僧墓、焚經台等古跡。
寺中的大佛殿內高懸一口大鍾,洛陽八大景這一的「馬寺鍾聲」即由此而來。據說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杵擊這只大鍾,鍾聲會響遍方圓十里,經久不絕。更奇妙的是,由於音律相同,只要鍾聲一響,遠在25華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鍾樓上的大鍾也應聲而和。每年元旦零時,都要在這里舉行流傳上千年的撞鍾迎新年活動。

龍門石窟 (來洛陽,一定要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河南省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
龍門山河壯麗,風景幽美,故詩人白居易曾雲:"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石窟密布於兩岸的崖壁上,長達1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 大同雲崗石窟,合稱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國、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尢以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多年。
據解放後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共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多塊, 全山造像十萬余尊。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唐代的潛溪寺、 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
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像龕的群像雕造,氣勢雄偉,雕琢精, 表現了古代藝術大師的卓絕技藝。魏碑精華"龍門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 則是書法藝術史上的珍品。
在迄今為至的一千四百多年裡, 龍站石窟曾遭受到自然風化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

洛陽古墓博物館
裡面有很多珍藏古墓,很具有科學價值與觀看價值。還有曹魏的墓群(我上次去時,因為在整修就沒看成,遺憾……)。
寨溝風景區

寨溝風景區位於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景區內有水上樂園、樊梨花寨、象鼻山、情人谷等景點20餘處。區內山青水秀,景觀美妙絕倫,更為獨特的「七潭八瀑」落差250米,泉水如縷如線,依次跌落而下,一級一潭,堪稱瀑中奇觀。最奇異的「過風洞」,深幽莫測,身近洞口可聽「轟嗚」風聲,冬日風暖,夏日風涼,妙不可言。近萬平方米的人工湖,青山綠水相映成輝,盪舟湖中,心曠神怡。

重渡溝 (我去過,夏天,是個避暑的好地方)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位於欒川縣潭頭鎮西南10公里的熊耳山,區內竹茂林密,野生動植物繁多,800畝竹林密密層層,可與蜀南竹海相比美。整個景區

包公祠

包公祠座落在開封城內碧波盪、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佔地一公頃,是一組典型的仿宋風格的古建築群。
它氣勢宏偉、風格凝重典雅。祠內主要建築與景觀有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迴廊、大殿、東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龍亭與噴泉,小橋流水、嶙峋奇石。
其中大殿內高3米多,重達2.5噸的包公銅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帶,正襟端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彷彿要拍案而起,一身凜然不可予奪的浩然正氣。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詩、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書法手跡、墓誌銘等。
東西展殿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傳說軼聞,歷史故事,特別是群組蠟像《鍘美案》,與真人大小一樣,色彩鮮明、形神俱備、毫發俱現、栩栩如生。
包公祠憑湖臨風,綠樹紅牆倒映在碧波之中,成為七朝古都開封的一顆明珠。

清明上河園
這個雖然是近年興建的,但是裡面囊括了清明上河圖里的所有景觀。展現了大宋,汴京的繁榮。很不錯
相國寺

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開封市中心,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
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佔地達500餘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後因戰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
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鍾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 1992年8月,恢復佛事活動。整座寺院布局嚴謹,巍峨壯觀。

永昭陵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即民俗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間,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薈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嘉佑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趙禎於永昭陵(今鞏義市區),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耗費佔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規模龐大,建築雄偉, 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
整個陵園遵從封建的風水地形堪輿學說,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後陵" 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傑作,堪稱世界絕品。
1963年6月,宋陵被河南省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國家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國家文物局以[93]文物文字第402號文件批准對永昭陵進行緊急搶救保護。根據河南省豫計經社[1993]1117號及2188號文件精神,於1995年6月開始實施搶救保護方案。截至目前,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已投入資金8500萬元,陵園內已是庭台、樓觀聳立,松柏花木交織,綠蔭蒼翠,鳥語花香,初步再現了永昭陵氣勢恢宏、庄嚴肅穆的歷史原貌。
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的實施為添彩河南省"三點一線"旅遊帶硬體環境,充分利用上個千年中華文明的宋文化,帶動河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全方位推動對外開放,促進河南經濟快速騰飛,提高河南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已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雲台山

自然風光雲台山,舊名覆釜山,位於焦作市東北40公里的修武縣境內。景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北臨山西,東接輝縣,南靠焦輝公路,西至溫盤峪。區內層巒疊嶂,泉瀑爭流,峭壁懸崖,奇石翠柏遍布山岩,有大小名峰36座,天然溶洞十數個,潭瀑泉池不計其數。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巔,為景區增添了許多秀色。

黃河大觀

黃河大觀位於鄭州市北郊鄭邙公路23公里處,是一個以黃河文化為前景,以黃河流域的人文景觀為表現形式,融國內外高新技術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主題公園。
黃河大觀園內以3.7公里長的模擬小黃河為軸線,分文化風情區和北岸高科技游樂區。文化風情區由黃河流域代表性的19處人文景觀組成:包括泰山、龍亭、龍門石窟、大雁塔、兵馬俑、長城等。
北岸高科技游樂區建有亞洲最大最先進的動感影院,影幕有一座七層樓高,材料特殊,畫面甚是清晰逼真,令人身臨其境。

黃河小浪底

黃河小浪底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南30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西起八里胡同,東至黃河西灘,長50公里。距古都洛陽40公里。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大河滔滔,氣勢磅礴,溝壑縱橫,坡谷相映,峰奇巒秀,姿態萬千,構成獨具特色的黃河旅遊景觀。有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有夫子崖,王母洞與黃河大佛等。
小浪底工程位於黃河中下游交接處最後一道峽谷口,有83%的工程量集中在濟源境內,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傑作,總投資額400億元人民幣,創下三項世界之最,六項中國之最。建成後將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港灣交錯,山水交融,構成一幅山青水秀北國江南的壯麗畫面。

少林寺

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剎,禪宗祖庭,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因其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市中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安頓年年個印度高憎拔陀落跡傳教而依山敕建少林寺。釋迦牟尼大第子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佛徒達摩泛海至廣州,經南京,北渡長江來到嵩山少林寺,廣集信徒手傳禪宗,被佛教界尊奉為中國禪宗的祖初,少林寺也被奉為中國佛教的禪宗祖庭。
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隋唐時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術已自成體系,風格獨絕,史稱"少林派"。成為中國武術派別中的佼佼者。元明時期,少林寺已擁有憎眾二千餘人,成為弛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後,少林寺逐漸衰落。 少林寺雖歷經滄桑,但是留存下來的文物仍然相當豐富。如:自北齊以後的歷代石刻四百餘品;唐至清代的磚石墓塔二百五十餘座;北宋的初祖庵大殿;明代的五百羅漢巨幅彩色壁畫;清代的少林拳譜和十三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畫等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嵩 山 (很值得爬一爬)

嵩山位於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延近100公里,是我國一大名山,為五嶽中的「中嶽」。嵩山有36峰,風景優美。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
該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歷代曾多次興建廟宇、書院。帝王禪祭、文人騷客講學、高僧名道傳教,在嵩山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著名的有漢代三闕、嵩山寺塔、中嶽廟、會善寺和少林寺。

太行大峽谷

太行山綿延千里,象一條青色的巨龍,盤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遼闊的大地上。位於林州市西部的一段,被稱為南太行林慮山。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就構築在大山的懸崖峭壁中。
這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主要景區面積有100平方公里,我國錦綉山河素有"北雄南秀"之稱,而林慮山是北雄風光最勝處。 林慮山屬暖溫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它的最高山峰海拔1675米,形成獨特山區氣候特徵。
林慮山歷史悠久,匯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從南北朝時期起,這里就已成為眾所矚目的旅遊勝地。 這里曾留下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賢士、文豪武俠、名流高僧、神醫巧匠的足跡,也有他們美麗而神奇的傳說故事。
商朝第22代國王武丁,少年時被其父送往王相岩與平民奴隸生活在一起,在此結識了奴隸傅說,發現其很有才華,他即位後三年不語,方把朝臣說服,請傅說出山並拜為宰相,而武丁得傅說輔佐,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殷道復興"。
東漢時期,朝中官宦夏馥迫於皇官之禍,隱性埋名避難於此,現遺跡尚存。
明嘉靖年間遊方道人趙得秀居山不舍,依崖築景,苦練側丹,現仍存其師徒墓塔。

景區氣勢磅礴,風光獨秀。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以"人工天河"紅旗渠、太行大峽谷、太行之魂王相岩、冬夏倒置冰冰背、北雄風光天平山、翠柏園林龍鳳山、石門湧泉萬泉山、龍洞天橋五龍洞等景觀為主體的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太行大峽谷起林州市任村鎮回山角,南至山西省平順縣井底村,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200米,最窄處60米。群山環繞,山巒重迭,奇峰突兀,台壁交錯,形態萬千,森林覆蓋,鬱郁蔥蔥,青山流水,懸崖棧道,景色"雄、險、奇、秀"。站在高處眺望,處處是景,景色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