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客知客娘

風俗客知客娘

發布時間: 2022-09-17 17:46:13

1、人死之後家裡有什麼習俗? 要全面點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准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遊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穀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後,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紙苫臉,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人死後臉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看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塵土,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屍體入殮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屍」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麼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

屍體停上屍床,床腳拴一隻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據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屍。「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

當地習俗只要病人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屍體擺放停當後,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

喪儀以及祭奠先人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裡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裡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後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於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當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報喪

死者遺體停床之後,就要很快請來「陰陽」先生按死者咽氣的時辰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吊、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體日子,並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牆上,喪祭儀禮按此如期進行。與此同時,請來「家門父子」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辦理,請「總管」,叫「知客」,定廚師,約吹手,開始籌辦喪事。由總管統籌安排,指揮動作,事主只是出錢出物當孝子。

喪儀諸事商定後,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兒女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後,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親等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他們何時祭弔、何時埋葬,好讓他們如期前來弔唁。當地習俗人死後前兩日不穿白戴孝,俗稱「黑頭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報喪只能隔崖或隔牆喊,不能直入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沖撞」,會給主家帶來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螞很多,俗以為是「黑頭孝子沖的結果」。

「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後,便主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弔唁與死者告別,謂之「送紙」,「送紙」的人多,就證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緣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盡快埋葬。因此,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當地人歷來特別相信「風水」、「脈氣」,認為祖先理在「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後輩兒孫就可以陞官發財,福祿並臻,人丁興旺,奕世不衰。富貴的說是「墳里『脈氣』好」,貧賤的說是「墳里沒出下」,把後人的際運歸結於前人墳墓風水的好壞。所以,人們在墓址的選擇上非常慎重和認真。

人死後,由長男主孝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钁頭等同到預定的墳地。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凶,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還要兼顧後來,夫妻並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如果葬於祖塋(俗叫「老墳」),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塋,那就需要用八卦羅盤反復測看、劃線定位,同時插上五色旗子,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當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解放後,墳地統一規劃,大田中的墳頭多被平毀,普遍實行了公墓制,塋地選擇的陋習已被破除,但「墓穴」請「陰陽」先生勘測定位的習俗仍在延續。

「陰陽」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後,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

過去,動土時,孝子還要燒香表、行大禮,祈神保佑,也就是為老人修陰宅的「奠基禮」。當地埋人的墓穴從構造上分兩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約7.5尺至8尺左右,寬約4尺左右;二是「穿堂窯子」,在「明庭子」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大小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過去當地土葬除了官紳,一般不用磚石。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規格也隨之升級。現在,「穿堂窯子」大都用磚箍,俗稱「磚箍墓」。還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時,就箍好了墓。一則為老人去世後,有備不忙;二則讓老人看一看自己歿後的「居屋」,以表兒女孝心。

當地人「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後,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後。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僱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

盛鹼

人死後三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屍體抬進棺材裡,俗叫「盛殮」或「人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並由本族年長者主持,否則不能「盛殮」。

屍體入棺,要穩正屍位,整飾屍相,下鋪紅褥子,上蓋紅被單,也取後輩紅紅火火之意。屍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葉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動。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所以,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後,才能「合龍口」。

當地死人「人殮」還有個講究,就是舉屍入棺時,要由長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屍,小心翼翼地把屍體放入棺內。由於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響,長子「入鹼」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以至以後的祭奠抱「牌位」、燒紙、酹酒,都是長子一人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殮」後,孝子磕頭燒紙,痛哭舉哀。接著,請人書寫「銘族」,當地俗叫「主族」。所謂「主族」,就是在7尺長、2.5尺寬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其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其評語叫「鄉評」,女的其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其姓名另用紅布或紅紙寫好貼上。「主旌」最好是請當地名人領銜寫,寫罷喪主必須恭謝,能請動名人,算是很有臉面的事。「主旌」雖然寫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為什麼要寫「主旌」?因為死者「入殮」後,其形貌已不可見,故用以書寫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標志。當地喪事有的將「主旌」掛在靈前,有的開吊日掛在庭院內,作為象徵,供客憑吊,以示對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時,取掉題寫者姓名,展蓋於柩上,與死者一起埋葬。

設靈堂 「靈堂」是停屍、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屍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帳慢前擺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帳慢處供奉標志死者靈柩的靈牌或遺像,桌上擺上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桌前糊上白紙桌裙,放著白紙包裹的土蟹,供灑酹奠酒用,還要放上「紙盆」。供孝子燒紙和來客祭奠盛紙灰。桌子兩側鋪上穀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擺列「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扎糊而成,喪主掏錢購買。「紙活」的形式有:靈庭、過亭、冥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等。還有「七星劍」、「十二件」等名堂。陳列多少根據喪家經濟狀況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弔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貼上白紙喪聯,當地流傳的「白事」聯語大體都是:「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雲飛。」「三更月冷鵑猶泣,萬里雲空鶴自飛。」「白馬素車愁人夢,青天碧海悵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風明月何處尋。」「悲音難挽流雲駐,哭聲相隨野鶴飛。」「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竹帶風號。」「旌飄戶外含孝意,韻滿堂前慟悲情」等哀輓死者的套語。但要注意的是在聯語上要區別男女,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總之,在靈堂和庭院布置上要營造一種白茫茫、凄慘慘的喪事氣氛。

出子

人死後第三日早八九點鍾左右,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當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為有顯示子孫多少的意思。「出子」是喪儀中絕不可缺、嚴肅而隆重的一環。「出報訃」的實際用意在於向社會公開宣告喪事。另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自不知死,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訃」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和了解。寫「報訃」在民間至關重要,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必須臨時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合法」的財產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後,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內、孝子之間會打架鬧事,弄得喪事混亂,家族不睦。「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盡一致,一般寫法如下:

訃聞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距生於XX年XX月XX日,不幸於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在本宅壽終正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尊禮成服,承嚴(慈)命茲定於X月X日開奠,X月X日X時扶靈柩安葬X處哀此訃聞。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首

齊衰五月曾孫XXX技淚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所謂「成服」,就是在「出子」時,全體孝子穿白戴孝(詳見第二章第五節),拄起哭喪棍(俗稱「哭棍」,即柳枝纏上牙狀的白紙條,),滿院一片白。「孝服」的縫制沒有成規,一般除了給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縫「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門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備,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後,就要在靈前跪草守喪,接應來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殯。孝子特別是親生子女在守喪期間,按舊禮要求,不洗臉,不剃頭,鞍著鞋,不坐凳,不吸煙,見人低頭,不食葷腥,寢苫枕塊,更不得亂開玩笑,嬉皮笑臉;女子不可塗脂抹粉。這種舊禮,現在多已廢止,但守喪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襲。

「出子」時,所有孝子要到齊,娘舅家人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參加。吹著嗩吶,奏起鼓樂,全體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後,由長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隨後,排成一串,哭奔大門以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磕頭,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出子」時孝子越多,陣容越龐大就越體面,人們藉此來顯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所以,民間對「出子」的禮儀非常重視。

請主

實際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卻叫「請主」。就是在開弔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內先於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請「妯娌」,男女不能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隊跟隨。請誰,誰的長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墳頭在的在墳上燒,墳頭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燒紙。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弔祭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大門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後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心,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著磕頭燒紙、獻飯,好讓他(她)們一起「吃、喝」。

「請主」完了之後,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也有提前「領」的)。「領羊」就是把綿羯羊拉到靈前,贊禮者面向靈堂高喊:"x x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後還說:「抖毛大領。」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動,就算是死者「領了」,拉出去宰殺作席場,第二天待客。為什麼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馱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理解,沒有什麼定論。

開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設席待客祭奠。所謂「開吊」也有公開祭奠的意思。當地俗稱「來客」或簡稱「奠」、「吊」。此日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高潮。

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以外「出紙」。當地人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紮成亭台樓閣模樣,然後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吊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紙」畢,接著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了豬的豬頭都獻上。來客一看祭桌上的豬頭,就會知道過喪事殺了幾口豬。

當日,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叫「上禮」。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帶領下,樂隊前行,孝子列隊隨後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嗩吶以外,又引了西洋鼓號,就顯得更加壯觀、莊重、氣派。

來客祭奠多贈「燒紙」、貢香、台蠟、紙活、禮饃、現金(俗稱「奠儀」)等;至親也有送恭旌、靈條子(布料上面貼上悼詞)、輓聯的;還有敬獻花圈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雖然政府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辦」,但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喪事規模上有所升溫,攀比之勢蔓延。許多人以喪事匾、幛多為榮。不管誰死了,生前德業如何,「行情」送禮的人們都要湊在一起,請有「職銜」的人掛名題詞,製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濫、俗之嫌。

來客在靈前燒紙奠酒後,就有人散給他們「孝紗」,以作佩戴。接著由總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們人席就餐。不參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親友,飯後即可向喪主告別離去。

祭禮

喪事應當過幾天,在當地沒有定則。一是根據「陰陽」先生推算選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據喪家的籌備情況定;三是根據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過去,還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動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習俗,就是把靈柩用土蟹砌埋起來存放,等待吉日吉時再過事埋葬。

當地喪事大體分為普通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普通事無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嗩吶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奠而已。官賓事樂隊龐大,禮節復雜,耗費極大,惟富有人家才能辦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著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分別有祭墓誌銘、祭大木、行家祭禮(即「三獻禮」)、「點主」禮,還有墓前「祭後土」等等儀式。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過去,有些喪家還請和尚、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過去因家貧或其他原因,覺得父母葬禮不隆,後來兒孫發了財,選擇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俗稱「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過,也可以按官賓事過,主要是祭奠亡靈,緬懷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德,宣讀哀詞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為自己揚名誇富,也叫給老人「補心」。

那麼,什麼叫「點主」?

人死了以後,兒孫們就要為他(她)們製作、書寫牌位和靈牌,牌位用於後來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製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個木質帶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樓」。據說,源於《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水重行孝」的故事。靈牌是標志死者靈柩,並隨靈柩一起埋葬。特別禁忌靈牌和牌位放在一處或互相見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還簡要寫上死者生卒時間和行述。當地講究的是,「牌位」上書寫亡人姓氏名諱的一行字,必須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這兩個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說這一行字的字數必須是6或7、11、12、16、17字,余類推。

「點主」是官賓事中的一項儀式,其過程是這樣的:將「主官」事先安排在鄰居家中(假稱「公館」),孝子列隊由贊禮人帶領,鼓樂細吹細打,到「主官」門前樂奏三遍,「主官」出門行上路禮,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轎」狀,兩側舉著「肅靜迴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鳴鑼開道,緩緩前行。作「主官」的文質彬彬、慢條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聲噼啪,鼓樂伴行,後面有一人燒紙,一人撒五穀雜糧和「紙錢」,叫做「打散錢」。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貧苦百姓攔轎「告狀」。回到靈前,樂人三次「報鼓」;廚師用一塊紅紙包一方塊豬肉獻給「主官」叫「獻印」,「主官」均給他們賞錢。廚師領賞之後還要說:「祝老爺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話,然後「點主」。因為牌位上或家譜、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寫妥,只有「神」字缺最後一豎,「主」字先不寫一點,行點「主」禮時,由「主官」用毛筆蘸上硃砂紅去完成。贊禮人拖長聲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補寫「神」字一豎;接著高喊:「點一主!』,再補寫「主』,字一點,統稱「通神點主』,。「點主」後,一些人還讓「主官」給小孩印堂虱個紅點,以圖吉利。行「點主」禮的目的在於藉助「官威」點化亡靈,使其在陰間有體面、顯神通,更好地保枯後人。

以上一些迷信虛妄、故弄玄虛的繁文褥節,如今多已廢除,但悼念祭奠,磕頭燒紙,穿白戴孝仍是葬事的主體。

等等 太多了

2、接親有哪些習俗及注意事項?

雙方婚前的接觸。這個「接觸」並不是指身體或者心靈的接觸,而是要讓倆人的八字「接觸」一下,看看倆人是否有些地方是不合適的,也可算出雙方在一起後會缺少什麼,若命里缺金,則可選擇佩戴白水晶做成的手鏈等飾物進行適當的補充。若缺少其他也可以效仿相應的化解方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人數。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沖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哭嫁。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新娘出門進門的風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而且婚禮當天新娘忌穿舊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會因婚紗過長而影響到走路,難免會有踩到新郎的時候,但踩到新郎就會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時一定要小心為好。新娘在進新郎家門時,忌腳踏門檻,要跨過去。婚禮當天,新娘出門時,娘家的姑嫂均需迴避,因「姑」同「孤」,「嫂」同「掃」,都不吉利。

婚車的選擇。婚車的選擇也不容忽視,並不是越貴重的車越好,而是最好選擇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顏色的車。因為婚車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區分:白、乳白色汽車為金、黑、藍色汽車為水,紫色汽車為火,土黃色汽車為土,青、碧、綠色的汽車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五行顏色的婚車為宜。

婚車的行駛路線。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車與他人婚車相逢,稱之為「喜沖喜」,則不吉。但可用雙方媒人各自預備的花做交換,稱之為換花,可避免不詳之意。另外,婚車的路線則要避開醫院、法院、寺廟、殯葬場、鐵塔等不吉之地。負責婚車記錄的攝像師也要切記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攝入鏡頭內,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響。

新人上下車也要有講究。從風水來看,婚宴頭車的下車順序也有講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頭車後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駕駛位置,當頭車到達婚宴酒店時,首先是伴郎下車,從車尾繞至左後門替新郎開門,新郎再從車頭繞至右後門替新娘開門,並攙扶新娘下車。而這個順序則是基於「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考慮,不能顛倒。

3、陝西涇陽縣結婚風俗

涇陽縣結婚習俗
發媒 結婚前,先由男方「發媒」(請媒人),向女方索討開單。男方按開單備置衣物、首飾、綢緞布料,擇吉日送去,此後,男方按雙方子女生辰闔婚,選擇迎娶吉日。
吉日選定後,及時用紅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決。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請陰陽先生復闔。紅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間寫「喜兩姓文章」,兩邊寫「良緣結成兩姓好,選擇配就百年歡」,內裝「聽用全書」,其內容為「乾(男方)命××為良,坤(女方)命××吉祥;擇定×月×日,合巹佳配為雙;先期×時開臉,坐向東北吉昌;平時上下車轎,車口宜向南方;妨忌馬前三煞,龍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樹宇,宜蓋紅花紙張;六位門神攔門,五穀草豆撒揚;進門先拜天地,首拜南方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時梳妝;謹防產婦孕寡,遠避乃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貴子臨房。末尾還要寫「天地氤氳,威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鋪房 完婚吉日擇定後,女方開始籌備「鋪房」,為女兒置辦嫁妝
鋪房之日一大早,鄉鄰親朋趕來祝賀,饋贈(又稱「看飯」或「洗頭」)臉盆、衣架、衣服、床單、被面、布料、梳妝台、鏡子、枕頭、門簾等,彌補嫁妝不足。待嫁女子「開臉」、「盤頭」後,下午上祖墳化紙拜祭。
請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請本族各戶及左鄰右舍屆時幫忙,稱為「請知客」。在所請知客中,主人挑選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者任「知客頭」,總攬過事大權,負責安排,進行具體分工。
接著由主家、同族長輩和知客頭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請樂人、婚慶儀式、新房布置、接媳婦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設宴招待知客。
烘房 舉行婚禮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於洞房,劃拳喝酒,戲鬧一番,給新房中增添喜慶氣氛。
迎娶 舊時分親迎和不親迎兩類。親迎時男方備轎兩乘,男乘青,女乘紅;不親迎時只備一乘花轎迎娶新娘。無論是否親迎,均由樂人一路吹打開路。清末民國時,改用轎車(畜力)。建國後,請樂人吹打風習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馬車或牛車;70年代,改用自行車。80年代後,改用吉普車、麵包車等各類汽車。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輩陪同,但南塬一帶,陪同者為新郎長輩。去時,要攜帶鳳冠、霞帔、化妝用品等。轎(車)離開男方家門,進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門口,均要燃放爆竹。
轎(車)到門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凈面擦粉,更衣換鞋,蒙上蓋頭,向祖先跪別,向父母兄嫂行禮辭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攙扶,新娘走出家門,踏乾草、過火堆後上轎。轎內須坐一小孩「擋轎門」,一般為新娘小弟或侄兒。進花轎時頭朝轎外,背朝轎口。進轎後則面朝轎尾,放下轎簾。鞭炮聲中起轎,新娘開始哭嫁。「哭嫁歌」內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捨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轎不哭,會被村人恥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樹、大石頭、水井、廟宇,均要貼上喜貼,以示避邪。若與另一花轎隊伍相遇,則被認為晦氣,雙方都必須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換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邊,互不幹擾,各自平安。若遇出喪,則被認為大吉大利。花轎中途不許落地,轎夫只能換人而不許歇腳。
轎至村口,鳴炮緩行,以示知家人,迎親平安歸來。至家門前,主家鳴炮迎接,迎親者進屋喝茶抽煙。擋轎門的小孩,立於轎門前等候新郎贈紅包。贈送紅包後,轎門打開,送女客攙扶新娘出轎,娶女客隨後,一手提斗,內盛麩子、豌豆、穀草及紅綠黃各色碎紙片,一手向新娘頭上身上拋撒,邊撒邊唱:「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隨後,伴娘攙扶新娘,新郎緊隨,慢慢步向花堂。儐相便宣讀婚禮儀式開始。新郎面對祖先牌位磕頭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儐相指導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後夫妻互拜,禮畢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帶領,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紅棗、核桃等物。入洞房後,看熱鬧的人一擁而上,搶抓炕上的紅棗、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個核桃八個棗,生下娃娃滿地跑」,「吃了核桃棗,兩口子不準鬧,白天鬧,黑了好」。
隨後進入新娘「吃冷饃生蔥」、「梳頭洗臉」、「揭碗」等耍鬧程序。
入洞房畢,知客頭便大聲宣布開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著才是主家親朋,最後招待鄉鄰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壞以其家庭狀況而異。建國前,菜為「四碗四盤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盤子」。50—60年代,為「十三花」。80年代後,大多為「四到底」,講究全雞全魚。
席間,新郎在看酒知客帶領下,以親疏遠近、輩分高低,逐桌為賓客敬酒。
席罷,賓客回家,新郎在門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門。
鬧洞房 左鄰右舍,不論尊卑長幼,連續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鬧的手段多種多樣,目的是讓新娘新郎熟悉,促進夫妻感情。不論手段多麼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氣使性子,否則就是失禮。鬧的人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
回門 完婚後的第二天,新郎攜新娘去丈人家,稱「回門」。回門時要帶酒、肉、蓮菜、糕點等禮品。舊時,來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禮,向長輩、岳父母磕頭。中午,岳父母設宴待新女婿,新女婿還要給新娘的弟妹贈禮。當天下午返回時,岳父母還要給女兒、女婿贈衣物。
建國後,舊的婚姻形式和禮儀逐步廢棄。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結婚經人介紹或自由戀愛,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後,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齡,持村民委員會或單位介紹信到所在鄉(鎮)政府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發喜糖、喜煙,宴請親友。
近年來,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辦,出現集體結婚、旅遊結婚、夫妻同栽紀念樹等新風尚。但結婚講排場、彩禮升級的現象也同時存在。

4、結婚第一次當知客,哪個有台詞啊?

「知客」就是幫助辦喜事或喪事的人家招待賓客的人。有的地區叫知賓。

弓水街人就叫知客。如果有人路上遇見一個熟人,問對方最近忙啥呢?那個熟人可能會說,這兩天誰家兒子結婚或者老人去世給人家當知客。

知客一般用來稱呼男性,因為像搭棚,拉桌子,端盤子,燒水等等這些體力活,都需要身強力壯的人去干。女人也會被過事的人家的女主人請上去幫忙,一般都是從事蒸饃,切菜洗碗或者在外面給請來的廚師打下手。當然還有從村裡請來的一兩位老太太,專門從事蒸花饃,給靈前的供桌上做祭品等等。這些,那些年輕的媳婦們都做不了。不過,這樣的老太太現在越來越少了。

知客被主人在過事的前兩三天就請去了。主人過事的煙酒糖茶,菜面肉醬等該准備的東西都准備好了,剩下的就要請知客幫忙了。

知客要請多少根據主人過事的規模而定。一般人家過事常常要請二三十左右的知客。事過得大一點的人家可能請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知客。知客要主人拿著煙去一家一家的請。當然請也僅僅是個說法而已,想來的一定會來。主人畢竟是請別人幫忙。人雖有心給你幫忙,你也要把臉給足。主人能請的,當然都是十拿九穩都能請得動的。請不動的,主人不會去請,那是自找無趣。當然還有趁著過事的機會,以請過來幫忙的名義緩和和加強兩家感情的。請年長的人過來,說是當知客,其實是主事,就是過來給自己在村人面前掌個臉,在一些考慮不到的地方操個心。千百年的傳統濡染下的紅白喜事,裡面曲曲折折的東西多著呢?什麼心操不到,都會讓人見怪,讓人恥笑。

還有不請自來的,弓水街上的人說這是「尋」著來給人幫忙的。「尋」著來給人幫忙,如果不能解釋為沒有一點骨氣的話——這樣的人哪個地方都會有那麼一兩個——那麼就要解釋為是因為主人的人緣好或者權力大——這樣的人哪個地方同樣都會有。其實,「尋」著給別人幫忙說起來好像有點低三下四的樣子,其實,在那些的確是「尋」著給人幹活而又那麼能說會道的人的嘴裡,一切竟然自然地就像轉彎的河水,主人心知肚明,當然也樂意。這大概也是我們中國做人的藝術。否則,這人真就沒法做了。只有哪些不會說話的人,才弄得自己低三下四,主人也尷尬不堪。

說遠了!

這么多知客得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叫做「知客頭」。否則,群龍無首。弓水街上的人常紅白喜事稱為亂事,就是頭緒很煩亂的事。請知客,那是來幫忙理順各種主人根本忙不過來的事情的。「知客頭」都是村上有頭有臉的人來擔任,要麼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要麼是村裡的書記或者村長或者主人,其他的人聽他們指揮。

知客們第一次在主人家聚會,時間常常在過事前兩天的晚上,主人准備煙酒糖茶,並備晚飯。知客頭開始分派任務,誰搭棚,誰拉桌子,誰燒水,誰准備碗碟,誰照顧哪個席口(飯桌)。具體分到每個人。知客照辦。他們也常常在笑聲中毛遂自薦。

第二天,知客各執其事。有人開著三輪車從街上開飯館的人家裡拉來了桌椅板凳,有人拉著架子車拉來了碗碟壺杯,有人從自己家裡背來了一口大黑鍋。路上見了面的熟人說,唉,怎麼背黑鍋了,那個人笑著說,沒辦法,領導分配的任務。

最忙的,當然是過事的這一天了。知客各守其位。這一天,主人家的事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每個人都成了它上面的一個螺絲釘。少了誰也不行。

我們就來說一說端盤子和伺候席口的情景吧!

每張桌子上都有專人負責。在桌子腿上比較顯眼的位置貼著用一小綹紅紙或白紙寫著的每個負責人的姓名。開席前,知客擦乾凈桌子,將煙酒和茶壺放在桌子的正中間。桌子的每個角各放一個杯子。客人來了後,按尊卑長幼一次坐定,長者給每個人發筷子。

有安排專門端盤子的知客。端盤子的人個子要高,胳膊要有力。一個方方正正的盤子里,放上將近十個碗碟,沒有力氣真是不可想像的。盤子往哪兒端,是一門藝術。先給最尊貴的客人的那張桌子上菜。那張桌子放在帳篷的最正中。喜事一般都是娘家來的人,喪事都是外家的人。其他飯桌上的人笑著招手先向他們這張桌子上端,可是端盤子的人得有原則。這一點可馬虎不得。其實,招手要菜的人也是在開開玩笑而已。快樂的場景為什麼要一臉嚴肅呢?

不久端菜的知客就將菜端上來了,具體負責每張桌子的知客負責轉菜。轉菜也有一定的講究,中間放雞鴨魚等大盤的菜,中間的菜吃完後,周圍的菜依次向中間遞補。這是酒菜,和其相對的是飯菜,飯菜一般是雙份,兩邊對稱擺放。飯菜擺放好後,饃隨之也端上來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飯量從知客舉在手裡的饃盤里拿兩三個心心相連瑩白如玉的花子饃放在自己跟前。除了花子饃,在喪事上還有血饃,就是殺豬的時候接豬血做成的松軟香油的菱形饃。當然還有包子。

宴席一輪一輪地進行。第一輪,都是最重要的客人和到得早的鄰居。沒趕上的人就在附近三五成群地聊天。喜事上第一輪,要舉行結婚儀式。主持人都是村上能說會道的文化人。這時席中的人都停下了吃喝。聽主持人宣布,主持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唱諾。所有的人都跑到棚前來了。他們仔細地聽著,像秋日裂開嘴的石榴一樣甜甜地笑著。

這時,環顧席間,席間的篷布周圍掛著客人行來的毛毯,被面等禮物,上面寫著客人的名字。如果是兩個客人,便在姓名底下寫上「同賀」二字。各個人喜笑顏開,經歷著主人家的喜事。

第一輪宴席還很正式,到第二三輪就變得活躍起來了。因為遠方的客人已經離席,剩下的都是些左鄰右舍。老人,小孩,媳婦,閨女。真是歡聚一堂。戲劇性的娛樂也從這時開始。從今天開始就成為阿公,阿家的,就成了這場娛樂的主角。他們常常被那些善搞惡作劇的知客弄得臉上抹上了鍋底的黑,或者塗得一臉紅。阿公,阿家笑著在鄉親們面前丑了一回。大人娃娃都樂得合不攏嘴。

看著自己的孩子已經成家立業,看著村中又多了一個新人。大家都高興啊!而做父母的一生能真正在村裡人面前高興幾回呢?

知客們在等其他客人坐完席後另開幾桌吃飯。其間自然又說又笑。他們吃的真香啊,就是狼吞虎咽也沒有笑話。幹活的人吃飯的這個樣子才是最美的。一切最自然地流露出來的美的表情誰會笑話呢?

這一天知客很忙,常常到很晚才回家。他們真的很辛苦。他們帶給了家裡人在過事的主人家所感受到的一切,無論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這一夜他們要好好睡一覺。

第二天,知客可能還在被窩里,主人家一大早就派人來請知客去吃飯。這一天,是謝知客的日子,稱為吃謝席。主人讓廚師備好飯菜,請知客吃飯。除了吃飯,主人拿出一些錢,買上一兩筐橘子,一大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等,分給知客。大家同樂。

飯後,知客幫主人迅速地拆下過完事的帳篷,還掉借來的桌凳。知客也把從自己家拿來的鍋,水壺和一些零碎東西等順便帶走。

知客的工作至此就算結束了。

弓水街上的人常常說:「一家的事就是百家的事。」我想,這是不錯的。許多人談到鄉村社會的文化,而知客不也是鄉村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嗎?正是在這種文化中,孕育了人性的團結和互助。

從我能夠懂事的時候起,我就經常去座席。關於知客,就是我的故鄉給我的生活知識的一部分。每家遇到紅白喜事,都要請知客。今天,他出現在你家的事上,明天,你就會出現在他家的事上。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誰不經歷呢?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變。現在遇到紅白喜事,弓水街上已經有了專門的人從事與此有關的一切服務。現在知客再也不用從自己家裡拿水壺茶杯,甚至方桌等東西了。上文提到的每張桌子四個角各放一個水杯變成了每人一個的一次性紙杯或塑料杯,還有筷子,也變成了一次性的筷子。一個健康文明的時代開始了。

我的父親生前幾乎被村裡每一家人過事時請去知客,還有和他一樣年齡的人。現在,和我一樣年齡的人,早已出現在了每家的事上。但是他們已經不再需要干那麼重的活了。歷史的車輪在向前飛奔,這種古老而淳樸的風習依然在延續。弓水街上過事的人家依然需要知客。如果你生活在弓水街,你就會理解知客對於一次紅白喜事來說有多重要,有了知客,每一次的紅白喜事也才真正叫過事。過事,聚的就是人氣。弓水街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我曾參加過許多次在高檔的賓館飯店舉行的結婚典禮,鄉村過得再好的事也無法達到它的水平。模式化的現代文明常常脫胎於古老的傳統,但卻逐漸變得僵化而缺少情感的溫度。「知客」這個名稱對於城市來講,可能是一個從事風俗研究的專家的一個知識,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講,也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鄉村社會,卻是可以觸摸得到的歷史和延續中的現實。也許若干年後,他會消失,但他卻是我們遙望鄉土社會的親情時最溫暖的記憶之一,他也展示了鄉土社會所能凝聚起來的那種感人的力量和溫情。

5、一切與白事有關的風俗

以京津兩地為主.....................

天津傳統白事風俗分南禮、北禮之別,「大戶」與「小康之家」之別。

准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這里指的是喪家老人死亡,夠得上大辦白事的人而言)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准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包括請、設、找。賃、訂、購、制以及其他各項。

順序:

1.請總管 總管是為了籌備操持好這項喪事的人,他必須有辦此種事的經驗,並能與社會有關行業聯系。還要配備幾位副手聽總管(有的叫總理)的調遣,以有條不紊地挑起擔子。喪家的白事能否辦得順當,與總管關系非常大。
2.設賬房 喪家一般是找親友擔當賬房。他專管白事當中的各種開支,並設立賬目,包括登記親友送來的奠儀和輓聯、祭幛、匾額、花圈、紙活及送的「唪經」等等,其後還要算清開銷,付給勞務費。
3.找杠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屍板),叫忤作。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壽字,架凳兩個上面也有金花圖案。
4.刻棺木 這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本宅早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後現由喪家到材鋪看成棺或材料,選好原料運至家門口現由材鋪工人製作。壽材式樣也有南北之分。舊社會的土葬僅在棺材這一項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錢。最講究而貴重的(也是少見的)為陰沉木,其次是金絲楠木、柏木,一般能說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圓,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殮,然後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後還要在棺頭寫字(白色扁字),棺後畫蓮花。
5.找棚鋪 白事搭棚分幾種。有的只搭平棚,講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帶花活。有的搭暖棚,兩麵包細席,設天井子,吊藍團鶴天花板。大門口的棚要搭過街樓,起樓子及過脊,掛五彩網。院內棚安裝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門帶欄桿,月台(靈台)錦地錦帶欄桿,棚內寬敞亮堂,可掛祭幛、輓聯及念經時的「水陸」。此外為招待弔唁親友,在胡同開闊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價頗貴。
6.租賃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並在靈桌上擺的五供盤、茶壺、茶碗等用具,要從白貨鋪租賃。
7.找茶房 大辦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們表面上是來侍奉客人,但實際是在喪家停靈的若干日子內,一遇唪經等舉動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茶房必須通曉喪事的程序及各種禮節,又要了解帶孝的男性與死者的關系,在唪經、入殮、接三、送路、成服、祭門、發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數。茶房頭在這些活動中最應謹慎行事,每一個節骨眼兒上全要做到合乎禮節要求,不能稍有疏忽。主家有幾種親戚如姑太太、姨家太太、舅家等等專門愛「挑刺」。過去有一大家辦白事,在茶房服侍孝子行禮和成服的禮節中出現漏洞,結果姑奶奶打了茶房頭一個耳光子1所以有些較有名聲的茶房頭輕易不敢應大戶的活。不過他們卻賺錢不少,一場大白事下來,他們可分到千數元錢(幾個茶房分),他們在每一種活動中都算錢,如送孝服算一份,念經行禮又一份,祭門、送路、接三等等只要有一項活動就拿一份錢。
8.找白貨鋪 即在白貨鋪租賃喪事過程中用的東西,如喪榜架,以及出殯時一切旗、鑼、傘、扇、雪柳及各種出殯時儀仗用具、用物。
9.請吹鼓手 吹鼓手有兩種,一種是吹奏「大樂」的班子,使用嗩吶、長號、大鼓、大鑼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種是細樂班子,樂器有笙、管、笛、雲鑼等,俗稱「十番樂」。
10.訂扎彩 即扎制紙人紙馬等。有的扎制精細,高如真人,著絲、麻、綢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銀山、樹木,以及房屋、室內全堂傢具等等,都按需要的情況訂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講究在人還沒死預先將孝服趕作好。孝服有區別,本宅應帶孝的人孝衣下擺禿茬不收邊,外姓親戚孝服都收邊。另外本宅內的男女僕人都給孝衣一件,收邊。所有孝服白事過後主家不收回。裁縫店是隨來人通知馬上現做。
12.訂酒席 喪家從大殮起就要預備待客飯食,由本宅廚師做,平日飯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個菜。在最後的唪經、送路、發引的三天中要擺桌待客,有的多至百十桌席,都是山珍海味的上等酒席,分大教、回教席面,也需備素席。這些都是預先在大飯庄請師傅來本宅安灶現作。舊社會還有一些專白吃的人,即使和辦紅白事的主家不認識,他只要知道,就想方設法溜進去坐下來就吃。大棚內招待的客人多,席面多,誰也不認識誰,因此此等人吃完抹抹嘴頭就走,有的吃完了這輪吃那輪,這是常有的情況。
13.零星購置 如小油燈、瓦盆(又叫喪盆,是棺材出堂時孝子摔的盒)、壽罐,用紅頭繩纏繞,送殯時由主婦抱在懷內;其次如白骨頭簪子、白頭繩(系頭用)等等,不一而足。
14.租白轎、租馬車 白轎是為孝婦出殯時乘坐,馬車是為送殯的老幼婦女親友所用。

壽衣

死者的壽衣頗為復雜。民國以來不管死者過去有無「功名」,一般大戶人家都按「官服」穿戴(清王朝官服)。男性共穿七件:布質單褲褂一身,綢質月色上有小圓壽字的棉襖褲一身,藍色綢質壽字長袍一件,綉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上衣都沒有領子,不釘扣絆,頭上戴紅纓子官帽,腳穿朝靴,內有棉襪子,戴朝珠。如過去有功名則更麻煩,武官則是武將穿戴。女性也是七件,內穿布褲褂、棉褲襖、大棉襖、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綉花,頭戴鳳冠,披霞帔,還要蓮花墜一個、如意簪一支、九連環一個、鑲珍珠耳環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鳳冠有用點翠珠花的,九連環有用檀香木製的。
珍珠有它的許多用場,如男女鞋尖上各釘一粒,在人口內含一粒,這種排場也不過是顯示其闊綽,別無涵意。再就是所謂「鋪金蓋銀」。黃色綢子壽字棉褥子一件,白綢子壽字寢單一件,另備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紅綠綢綉花平金,上綉海水江牙(涯),分七雲、九雲,雲越多價錢越貴。海被上邊有一圓孔,可將死人臉部露出,上再敷陀羅被一件(用黃色綢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紋等),再就是頭枕、腳枕,都用黃綢子作成,立體、浮貼蓮花,並用各色綾子包鑲在蓮花瓣上。女姓壽衣則為漢裝,也有的按清宮皇後服飾扮裝。
總之,關於壽衣及附屬飾服盡極奢華之能事,不是一般平民百性所能負擔的。

布置

1.室內布置 人死之後各屋裡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櫃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後面,重孝子屋內的床單、門窗掛簾、椅套墊等全部換上白布的,但在孫媳室內要全換上「靠」色布的。
2.外廂布置 所有各房門都用白紙封其中心,像貼春聯一般。街門的門框、門心也封白紙。

通報

1.報喪 一切布置停當後,開始向親友報喪。報喪帖是粉色紙條,以家中老僕人的名義出帖,其內容為:
家老爺(或老夫人、大老爺、大夫人)諱XXX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訂於X月X日X時大殮,特此奉聞。家人XXX叩稟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趕印若干份,分送親友(事先開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達),以此迎接弔唁之人。
2.立喪榜 喪榜形似舊式大帽鏡,上裝一花牙於帽,高約5尺左右,寬3尺,中心用白紙寫文,放在大門內。
3.掛佐錢紙 黑漆木桿,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白紙一縷(上琢錢印),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門過道。
4.立幡桿 在大門外用三棵杉篙,上塗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桿頂裝一紙糊的「童子騎仙鶴」。
還有一則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門,不立幡桿,其靈床也不能停在過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殮及孝服

1.小殮的程序大體都差不多。有些人家則在老人斷氣前開始為死者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之後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邊各層壽衣則由忤作辦。
2.領香 人斷氣後,點燃一股香,由屋內送到大門外,扔在街上。同時燒紙人、紙馬、紙轎,意思是叫死人騎馬坐轎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時,也要請「陰陽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寢」。壽衣穿好,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左右手各放一金銀元寶。
靈前有小桌,上放香爐、燭扦、油燈、白蠟、供果。點上一支倒頭香(燒兩頭),然後一張張地燒紙錢,未大殮不得供飯食,大殮後燒紙才能捲起來燒。
3.「獻孝」與「送孝」 獻孝是外姓人(親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婦帶著僕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盤,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頭。茶房一舉托盤,穿孝人接過,茶房幫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爺或孫姑爺獻孝服,
孝子比姑爺輩多大都得跪獻,叩頭(孝子孝婦見了親友和弔唁的人行禮,都是雙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禮是單腿跪)。有句諺語:「孝子頭,滿街流,見了誰都先叩頭。」姑爺輩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線羅馬褂,帽子上加一條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帶,孫姑爺則在背後加一紅絨球。
送孝是給未過門的媳婦(XX孫媳)。由家人用托盤一個,上邊放一塊白布,用紅絨線打上十字襯上紅線托,送到女方,是一種象徵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開紅線,拿去白布,接著放賞錢。如果這些女方在喪家出殯前送上挽帳等奠禮,則喪家要給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喪家孝服分南禮北禮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帶扎肚子。有的在帽子兩旁釘一老錢綴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殮時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長,名曰「請麻」,放在材內。再有用白布封鞋,後跟釘一塊紅布,其意是為
後輩人「留福」。

入殮前後

如果說上述各項不過都是一些舊社會常有封建餘毒的排場,下面再揭露一下種種純屬迷信色彩的「過場」與舉動。
1.轉咒 這個舉動是死者停放妥當後,請來幾個和尚在四周轉行念經,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會做生意,如有的廟專門派和尚到處探聽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桿,就搶著去轉咒。這以後所有念經活動就得請他們廟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財路。
2.迎材 這個節目很簡單,棺材入宅時,請一位「全人」老太太,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布褲子,材到門口,將兩物放入空棺內,高喊「迎財」。同時孝婦們也哭喊「爹(媽)迎財呀!」
3.入鹼 所謂入殮先由陰陽生看好時辰,請來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樂。院內擺有旗、鑼、傘、扇,一時鑼聲瘮人,由孝男抱屍頭部,孝女抱屍腳部,忤作用五尺長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內。用紅包(毛頭紙包大草紙)掖緊四周,放隨葬晶。再用新棉花蓋在臉的四周,叫做「開臉」。再由忤作用銀針蘸盆內清水,在臉上虛劃一下,名曰「開光」。後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臉。當時孝子、女等都站在棺兩旁看著。這時茶房宣布一切停當,請家屬過目有無不妥之處,此時亦是向遺體告別。茶房喊:「還有哪位看看?」如無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蓋」,漆封口,後將大蓋浮蓋。眾人舉哀大哭,此時將佐錢紙摘下,放入紙人或紙牛肚內燒掉。
入殮後就開始早晚在靈前供飯。天亮時燒雞鳴紙,晚黑時燒黃昏紙各一次。在供飯時孝婦等均要哭一陣。在人死後將其所枕的枕頭先拆開一小口放在棺材下邊,待出殯時將其內之物倒出燒掉,枕皮扔去,這叫「倒枕
頭」。
4.燒包 用白紙疊好剪成網狀袋,其中裝入金銀紙錁子,口上插紅紙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燒一次,一「七」燒一個,二「七」燒兩個,以此類推,直到七「七」為止。
5.接三 死後第二天晚上唪經(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時)後「送三」。念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與此同時在大門外台後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台上最後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經的念到一個階段,家人就大哭一場。接著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念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和尚大座扔小饅頭,有的其中夾著銅錢。看熱鬧的小孩搶著撿。硬說是吃了不害怕,純屬迷信之談。
6.唪經 一般是棺靈在家中停放時間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並非天天念經,都是一「七」一個經。除去在家請的經外,還有至親「送經」。念一棚經的價錢也不一樣,一般說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錢(民國時用銀元)。
念經這個「節目」也很復雜。這一天廟里先派來送經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內擺幾張桌子,掛紅緞綉花圍,桌子放佛像鏡框、香爐、蠟扦、各種法器(樂器)。桌前附近掛紅緞綉花「歡門」。棚內四壁掛十幀「水陸」,上畫十殿閻君。在門外幡桿上掛一布幡。這都是廟里的「排鋪」應做的工作。開始是和尚便裝(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剛經(尼姑同),到下午「燒門子」時,排鋪向和尚喊一聲「師傅們搭衣」,他們穿上綉花道袍(俗稱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燒門紙 將黃昏時,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盤,內放「疏」引路,後面是一些紙活,再後面是帶孝的親戚,最後是本宅人和孝子。這些人排成一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一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著了「疏」,燒紙活。這些儀式完畢後,和尚仍歸本宅或暫回廟,晚上再來放焰口。
8.放焰口 這個項目分兩種,一是「接三」之後有一場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種形式更為復雜,包括如下三點:①傳燈:先在靈台下到經台裝兩條連貫的鐵絲,上安滑輪。靈前放一木仙鶴,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盤,可放三盞燈光。前後用白繩拉動,燈光是用黃白色綿紙疊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燈芯(或小蠟燭)。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鍾,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靈前跪著,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②渡橋。這是從靈前的繩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一大經台,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台,共四層,有四米來高。念經的和尚均著法衣。四層高處正中坐著「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鈸、鑼、磬、鍾、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孝子還要跪聽念經。這都是「北派」的舉動,其意義是超度。這其中茶房起著很大作用,他指導著孝子在場內的各種活動。
9.家祭 頭道經後,正午家祭,孝子向靈前行三獻禮。
10.開吊 家祭後算是「禮成」,此時可以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門外有一組吹鼓手,一遇有客進門,他們就吹一陣,通知宅內。靈台上兩邊跪著孝子,台中鋪著紅氈拜墊。客人一上台行禮,台下細樂班開始吹奏(來客有較客氣的先將紅氈掀起再行禮),台下有家屬專等謝客(單腿打扦),來客下台,旁邊茶房打鍾,細樂停止,由「知客」(招待員)獻絹花一朵掛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為深灰色或土黃色的折卷,外頁印「訃文」二字,內容文字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
顯考諱XXX(妣X母X氏)痛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距生於X年X月X日XX歲,不孝男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哀此。訃聞 謹擇於X月X日禪經接三
X月X日首七·經送庫
X月X日辰刻發引
孤哀子泣血稽顙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哀子)
族繁不及備載
這就是送帖的整個內容,封建禮教的又一表現。
12.題主 神主又稱「靈書」,是寫著死人姓名(有的帶官銜)的木牌位。講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帶座、帶木套。先是請書家名士寫神主,名曰題主。題寫時孝子去孝服、換吉服(青布袍子馬褂),跪在桌下的紅氈上,寫完後叩頭送客,然後送上席一桌。
13.點主 僅是在寫完的神主上點一筆紅點,就要大費周折。點主所請的人要請有功名的文官,稱為「點主官」。被請者到喪宅時前邊鳴鑼開道,著官便衣、坐八抬大轎,另有長隨捧官服。到後在客廳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一桌前落坐,兩旁有「陪主」。待點主官用新毛筆蘸硃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紅點(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個血點的)。陪主二人一司蘸紅,一司執筆。此後喪家須送敬儀或席面。

出殮前後

1.送路 整個程序進行到「設宴」、「送路」已接近出殯的前夕。設宴招待客人前面提過,不再贅述。送路,是在晚飯後,前導是旗鑼傘扇和死者官銜板,繼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導客人前行,後邊是外姓親屬、本族直系親屬順序,最後是孝子由兩名茶房架著,手托紙制牌位,走到空曠地方焚燒,和尚吹打一通,完畢後孝子叩頭謝客,客散。執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為止,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歸來,凡是近親友都可在喪家住宿。待到子時辭靈,親屬家人按順序向靈位行禮,奏細樂,名曰「辭靈」。禮畢還要「掃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著是「嵌棺」,即將棺材嵌起一角,下墊一枚銅錢,舉哀,棺上壽釘掛一串五綵綢線。
3.撿罐 辭靈的後一項是撿罐。將預備好的壽罐內裝五種雜糧,再由孝子等將死者生前愛吃的菜撿點入罐。筷子由茶房拿著,並放一蘋果堵口。紅布蓋面再用紅絨線纏繞成網路,放棺頭上。這都由茶房操作,待發引時由「全人」將罐放在兒媳婦懷中抱著,坐轎或車送葬。
4.發引 就是出殯。早飯後發引,所來客人吃一頓上席,飯後等著送殯。喪家重孝子都站著吃,表示寢食不安,哀傷已極。
5.參靈 所請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樂隊、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靈台前吹奏一遍,名為參靈,其後開始出殯。
6.喪家發引准備 由「全人」准備點蠟壓炕(用磁瓶放一蘋果)。不到回靈時不得坐炕上。發給本族送殯人兩個小饅頭,揣入懷內,要准備扶孝婦的人,棺出堂,孝婦哭喊留財,其手不準碰門框。
7.祭門 棺將出門,由茶房將大門關閉,貼白紙兩條,此時由「祭門官」(需請有聲望的武職官員)向著外邊大門行禮。禮畢轉頭離去,不進內宅,茶房揭紙開門,事後喪家送祭門官一筆厚禮。
祭門後,門外所排列的出殯儀仗隊都要按行列順序經過喪家門前出發,因此大殯中的這些隊伍往往排滿幾條街道。
8.紙活種類 出殯是另一套紙活,最前面是開路鬼、大頭鬼。紙制的行列有:卧室全部「傢具」,床帳被褥都是真的,還有陳設、古玩,其後是真服裝的「男女僕人」、「丫環」、「小童」等,最少是8個,紙人前胸貼上名字,並將其耳、目、口、鼻扎個眼(以示能聽看、言)。它們手中都捧著一樣東西,如臉盆、梳頭匣、水煙袋、痰盂、糕點、魚肉蔬菜等。有的紙糊馬車、汽車,四輪可活動,由人推行。
9.上杠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名曰「亮杠」。起棺時移到大杠。其時對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杠前,這時杠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杠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出殯

1.儀仗隊的陣容和排列順序按大殯而言,它的順序是:開路鬼,左右各一大頭鬼,銘旌(約4米來高,形如亭子,中掛紅綢子,其上釘死者官銜),其後是一對大鑼,一班吹鼓手(均著號衣),幾對官銜牌,一堂紅彩譜,一頂返魂轎(綠呢黑頂),再就是幾個「大座」,包括燈亭、爐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內放遺像及神主),每個大座前有一堂與亭綉片相同顏色的八頂綉花大傘,八掛香譜。然後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著,兩班人倒,每人發新毛巾一條,打執事的孩子帶劉海箍,發新鞋一雙。 接著是花圈、輓聯、匾額、送殯的親友、客人、紙活、帶孝的親、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杠 棺杠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數。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綉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杠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3.茶桌 在出殯經過的路線當中,由總管派人與商號聯系,在其門口設茶桌,為隊伍供應茶水。另有茶房給孝子、內眷等送茶水。
4.路祭 這是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後回到隊伍繼續前進,再有「祭棚」同上。
5.留靈謝客 送殯客人可以在留靈謝客之際離去。全程中可停幾次。

回靈以後

1.大回靈 殯到留靈謝客,幾乎是全部過程已到尾聲。
到了墳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後,還有回靈。銘旌、紙活、雪柳等隨大杠下地後,其餘執事都要回到喪家門前才能散去。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托著安放在住宅內。
2.邁火 大門內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著冰糖,凡回來的人進門必須邁過火盆,「全人」發給一塊糖果。
3.安靈 喪家在棺木出堂後,在原住室備好白圍桌以供神主、掛遺像、點燭上香,奏細樂,孝子們叩頭行禮安靈。
4.圓墳 葬後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領家中主要成員帶香蠟紙錁到墳地圓墳,祭奠。請一位穿紅衣的小姑娘繞墳走三圈,名曰「開財門」。回來後孝子們脫孝服,每人取一個紅糖餡的熱饅頭,名曰「冷手抓熱饅頭」。

白事程序終結。

下面是轉載一篇關於舊時北京滿族出殯的文章:
漢執事分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六種。實際上一堂是由兩個半堂組成,與舞台上的龍套一樣,只是以半堂為基數計算。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傘各六把;金執事八對。
五半堂此種執事是規模最大的一種,有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增加花樣。銘旌。招魂引路的旗幟,伴宿之日起就立於喪居門前了。立幡時必需按照男左女右,出殯時以16、24、32人抬著在殯前引導,在路中央行走,還要用兩名穿孝的杠頭打響尺指揮。大的銘旌總高32丈。引路王一對,打道鬼一個。1.8丈高。麒麟噴錢獸一個,從外地傳入北京,京燒活稱怯貨。
五堂半執事:一半堂,幡傘各六把、紅地綉花。清道、飛虎、飛龍、飛鳳、飛熊、飛豹、飛鯉、飛鱉旗各一對。迴避肅靜虎頭牌各一對。蛤蜊一對。二尺多長的黑白棍。粉棍一對。半個竹筒金簿罩漆。鳴鑼各一對。
二半堂,幡傘各六把、藍地綉花。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子刀各一對。
三半堂,幡傘各六把、白地綉花。金輪、金螺、金傘、金蓋、金罐、金魚、金長槍各一對。
四半堂,幡傘各六把、青地綉花。瓜、斧、鐙、拳、掌、槊、督、鉞各一對。
五半堂,幡傘各六把、紫地綉花。官鼓大樂一班,13人。座傘一把,1.2丈高,5寸火焰金頂,黃綢拉幌。圍子與官罩花色圖案一致。
清音一班,俗稱清音鑼鼓。2人抬鼓,1人打,4笛合奏,1小鑼,還有單皮總指揮,其名稱曰:「九福班」。
8人抬影亭一座。座傘一把,2人拉幌。魂轎一乘,綠呢青紗供牌位,8人抬。座傘一把,2人拉幌。香幡、靈人紙活若干。3教僧侶。雪柳12把。
孝屬。長子打幡次子抱牌,余者哭喪棒。送殯執紼。除孝屬外送殯者均穿漂孝。大杠上扣官罩,照此應48杠以上。後扈,也叫:「後擁」。金瓜執事刀槍若干,5人一組,用湖色綢子連起來,48杠用15人,64杠用25人,以此類推,32杠不用後扈。
送殯轎、車,夫人、兒媳、乘白轎,大兒媳懷抱寶瓶。姑奶奶乘青轎加,小姐乘藍轎,孫子媳婦乘白轎插石榴花,外孫子媳婦乘藍轎。帳房轎車上掛藍白兩色綢子,來賓車輛系普通轎車,紙錢車、奠禮車等數輛。
除了滿族外蒙漢八旗的旗人都用滿禮。蒙藏隨滿禮但略有不同。1、都嚕幡。2、門纛一對。3、曲律八根,按本家旗色為別,紅纓為漢軍,黑纓為滿、蒙。4、黃鷹、細狗、駱駝由四執事帶著,秋帽、錦袍、大帶、靴子,冬天戴羊皮帽子,反穿羊皮中褂。5、劊子手四名。(官職一品以上者才能用)6、清道、飛虎、飛龍、飛鳳、飛熊、飛豹、飛鯉、飛鱉旗各一對。7、迴避肅靜虎頭牌各一對。8、蛤蜊一對。二尺多長的黑白棍。9、粉棍一對。半個竹筒金簿罩漆。10、金執事四對,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子刀.11、金輪、金螺、金傘、金蓋、金罐、金魚、金長槍各一對。12、瓜、斧、鐙、拳、掌、槊、督、鉞各一對。13、座傘一把。14日照傘一把。不拉幌。16、座傘一把。17旨意亭。八人抬。18曲柄黃傘。19官鼓大樂十三人。對拉號、四鼓、蘇鑼、對嗩吶、對雲鑼(九音鑼)跟鑼,對海笛。貝子以上者均不作樂。20、三教僧侶。21魂轎一乘,綠呢青紗供牌位,貝勒以上者可用黃色。22、座傘一把。23、童子督勝盤。用小孩扮成童子模樣舉盤,上放生前用過的博古。邊行邊助哭。24、喪主。青布帽頭、白孝衣孝帶束手。25大杠。應四十八以上。26、後扈。馬隊,獵裝。金瓜執事刀槍若干,5人一組,用湖色綢子連起來,48杠用15人,64杠用25人,以此類推,32杠不用後扈。27、送殯轎、車,夫人、兒媳、乘白轎,姑奶奶乘青轎加,小姐乘藍轎,孫子媳婦乘白轎插石榴花,外孫子媳婦乘藍轎。帳房轎車上掛藍白兩色綢子,來賓車輛系普通轎車,紙錢車、奠禮車等數輛。

6、接親有哪些習俗及注意事項?

雙方婚前的接觸。這個「接觸」並不是指身體或者心靈的接觸,而是要讓倆人的八字「接觸」一下,看看倆人是否有些地方是不合適的,也可算出雙方在一起後會缺少什麼,若命里缺金,則可選擇佩戴白水晶做成的手鏈等飾物進行適當的補充。若缺少其他也可以效仿相應的化解方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人數。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沖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哭嫁。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新娘出門進門的風水。新娘衣服上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而且婚禮當天新娘忌穿舊鞋,所有的鞋子需是新的。另外,新娘會因婚紗過長而影響到走路,難免會有踩到新郎的時候,但踩到新郎就會有「羞夫之意」,所以,新娘在走路時一定要小心為好。新娘在進新郎家門時,忌腳踏門檻,要跨過去。婚禮當天,新娘出門時,娘家的姑嫂均需迴避,因「姑」同「孤」,「嫂」同「掃」,都不吉利。

婚車的選擇。婚車的選擇也不容忽視,並不是越貴重的車越好,而是最好選擇有利新郎新娘命格五行顏色的車。因為婚車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行的區分:白、乳白色汽車為金、黑、藍色汽車為水,紫色汽車為火,土黃色汽車為土,青、碧、綠色的汽車為木。不同命理五行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五行顏色的婚車為宜。

婚車的行駛路線。迎娶的途中,若自己的婚車與他人婚車相逢,稱之為「喜沖喜」,則不吉。但可用雙方媒人各自預備的花做交換,稱之為換花,可避免不詳之意。另外,婚車的路線則要避開醫院、法院、寺廟、殯葬場、鐵塔等不吉之地。負責婚車記錄的攝像師也要切記勿把不祥或不吉之物攝入鏡頭內,以免造成新人的婚姻生活受之不好的影響。

新人上下車也要有講究。從風水來看,婚宴頭車的下車順序也有講究。新郎和新娘以一左一右分坐在婚宴頭車後排座椅,伴郎一般坐在副駕駛位置,當頭車到達婚宴酒店時,首先是伴郎下車,從車尾繞至左後門替新郎開門,新郎再從車頭繞至右後門替新娘開門,並攙扶新娘下車。而這個順序則是基於「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考慮,不能顛倒。

7、陝西涇陽縣結婚風俗

涇陽縣結婚習俗 發媒 結婚前,先由男方「發媒」(請媒人),向女方索討開單。男方按開單備置衣物、首飾、綢緞布料,擇吉日送去,此後,男方按雙方子女生辰闔婚,選擇迎娶吉日。 吉日選定後,及時用紅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決。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請陰陽先生復闔。紅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間寫「喜兩姓文章」,兩邊寫「良緣結成兩姓好,選擇配就百年歡」,內裝「聽用全書」,其內容為「乾(男方)命××為良,坤(女方)命××吉祥;擇定×月×日,合巹佳配為雙;先期×時開臉,坐向東北吉昌;平時上下車轎,車口宜向南方;妨忌馬前三煞,龍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樹宇,宜蓋紅花紙張;六位門神攔門,五穀草豆撒揚;進門先拜天地,首拜南方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時梳妝;謹防產婦孕寡,遠避乃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貴子臨房。末尾還要寫「天地氤氳,威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鋪房 完婚吉日擇定後,女方開始籌備「鋪房」,為女兒置辦嫁妝。 鋪房之日一大早,鄉鄰親朋趕來祝賀,饋贈(又稱「看飯」或「洗頭」)臉盆、衣架、衣服、床單、被面、布料、梳妝台、鏡子、枕頭、門簾等,彌補嫁妝不足。待嫁女子「開臉」、「盤頭」後,下午上祖墳化紙拜祭。 請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請本族各戶及左鄰右舍屆時幫忙,稱為「請知客」。在所請知客中,主人挑選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者任「知客頭」,總攬過事大權,負責安排,進行具體分工。 接著由主家、同族長輩和知客頭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請樂人、婚慶儀式、新房布置、接媳婦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設宴招待知客。 烘房 舉行婚禮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於洞房,劃拳喝酒,戲鬧一番,給新房中增添喜慶氣氛。 迎娶 舊時分親迎和不親迎兩類。親迎時男方備轎兩乘,男乘青,女乘紅;不親迎時只備一乘花轎迎娶新娘。無論是否親迎,均由樂人一路吹打開路。清末民國時,改用轎車(畜力)。建國後,請樂人吹打風習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馬車或牛車;70年代,改用自行車。80年代後,改用吉普車、麵包車等各類汽車。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輩陪同,但南塬一帶,陪同者為新郎長輩。去時,要攜帶鳳冠、霞帔、化妝用品等。轎(車)離開男方家門,進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門口,均要燃放爆竹。 轎(車)到門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凈面擦粉,更衣換鞋,蒙上蓋頭,向祖先跪別,向父母兄嫂行禮辭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攙扶,新娘走出家門,踏乾草、過火堆後上轎。轎內須坐一小孩「擋轎門」,一般為新娘小弟或侄兒。進花轎時頭朝轎外,背朝轎口。進轎後則面朝轎尾,放下轎簾。鞭炮聲中起轎,新娘開始哭嫁。「哭嫁歌」內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捨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轎不哭,會被村人恥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樹、大石頭、水井、廟宇,均要貼上喜貼,以示避邪。若與另一花轎隊伍相遇,則被認為晦氣,雙方都必須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換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邊,互不幹擾,各自平安。若遇出喪,則被認為大吉大利。花轎中途不許落地,轎夫只能換人而不許歇腳。 轎至村口,鳴炮緩行,以示知家人,迎親平安歸來。至家門前,主家鳴炮迎接,迎親者進屋喝茶抽煙。擋轎門的小孩,立於轎門前等候新郎贈紅包。贈送紅包後,轎門打開,送女客攙扶新娘出轎,娶女客隨後,一手提斗,內盛麩子、豌豆、穀草及紅綠黃各色碎紙片,一手向新娘頭上身上拋撒,邊撒邊唱:「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隨後,伴娘攙扶新娘,新郎緊隨,慢慢步向花堂。儐相便宣讀婚禮儀式開始。新郎面對祖先牌位磕頭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儐相指導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後夫妻互拜,禮畢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帶領,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紅棗、核桃等物。入洞房後,看熱鬧的人一擁而上,搶抓炕上的紅棗、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個核桃八個棗,生下娃娃滿地跑」,「吃了核桃棗,兩口子不準鬧,白天鬧,黑了好」。 隨後進入新娘「吃冷饃生蔥」、「梳頭洗臉」、「揭碗」等耍鬧程序。 入洞房畢,知客頭便大聲宣布開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著才是主家親朋,最後招待鄉鄰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壞以其家庭狀況而異。建國前,菜為「四碗四盤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盤子」。50—60年代,為「十三花」。80年代後,大多為「四到底」,講究全雞全魚。 席間,新郎在看酒知客帶領下,以親疏遠近、輩分高低,逐桌為賓客敬酒。 席罷,賓客回家,新郎在門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門。 鬧洞房 左鄰右舍,不論尊卑長幼,連續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鬧的手段多種多樣,目的是讓新娘新郎熟悉,促進夫妻感情。不論手段多麼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氣使性子,否則就是失禮。鬧的人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 回門 完婚後的第二天,新郎攜新娘去丈人家,稱「回門」。回門時要帶酒、肉、蓮菜、糕點等禮品。舊時,來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禮,向長輩、岳父母磕頭。中午,岳父母設宴待新女婿,新女婿還要給新娘的弟妹贈禮。當天下午返回時,岳父母還要給女兒、女婿贈衣物。 建國後,舊的婚姻形式和禮儀逐步廢棄。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結婚經人介紹或自由戀愛,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後,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齡,持村民委員會或單位介紹信到所在鄉(鎮)政府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發喜糖、喜煙,宴請親友。 近年來,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辦,出現集體結婚、旅遊結婚、夫妻同栽紀念樹等新風尚。但結婚講排場、彩禮升級的現象也同時存在。

8、農村婚禮上的「知客」是做什麼的?是不是對婚禮的影響很大?

在農村,“知者”會出現在很多場合,比如農村的婚喪嫁娶。即使村民發生糾紛,也需要“知者”幫助處理。他們不是村官,有時候比父母還好。因為農村婚禮是喜慶的代表,“知客”就更重要了。在農村地區,有一種攀比的傾向。如果沒有大“知客”幫忙,中間難免會出事。

到時候,你丟了自己的村民不說,連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能笑話你,可見“知客”的重要性。事實上,女主人相當於李鄉村婚禮或葬禮的主持人。她不僅是主持人,還是整個過程的編曲人。她可以說是經手人的授權代理人,或者說是家裡的監督者。自然權利挺大的。

當然女主並不是說誰想當女主就能當女主。一般女主人都是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有時一個村子只有一個女主人,在一些較大的村子裡,一個氏族可能只有一個女主人。女主人不是村裡的幹部,而是老百姓。一個女主人通常有幾十年的經驗來主持大型的葬禮,主持這些人自己的事件。

而且村裡的人都很尊重他們,什麼事都會問女主人。否則出了事,很容易讓主人家丟臉。一個好的女主人,不僅善於說好話,還善於應對人情世故。她能輕松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她能游刃有餘地處理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活動中座位的安排,上菜和飲料的時間等等。

可以說,一個活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女主持人有關。對於“知客”這個職位,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稱謂,有的地方叫“大丞相”,有的地方叫“大高管”,但不管叫什麼,都是表達一個意思,在農村紅白事上負責調度安排的人。我哥哥娶了他的媳婦,所以我當然得去參加婚宴。這是一場熱鬧的鄉村婚禮。在院子外面,有許多遠親和近鄰前來祝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