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宜都風俗

宜都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7 14:45:38

1、宜都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文化習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呈現出繽紛多彩。身為宜都人,當地有些什麼春節習俗,有什麼方式來除舊迎新呢。我通過走訪調查,對宜都的春節文化習俗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廣義的春節包括年前歲後兩個部分,歲前著重除舊驅邪,歲後著重迎新納福,共同構成傳統春節的兩大主題。狹義的春節,則指正月初一這一天。我調查宜都的春節為廣義的春節,時間從年前的臘月二十四日算起,至年後的正月十五結束。
       宜都春節文化習俗介紹
    1、臘月二十四: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這天,標志著已邁入年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即將放假,農民也放下手中的農活,在外打工的向家裡趕,整個情景都在為年准備忙活。這一天每家都必須做的事就是陳塵,意思是把家裡里外外打掃干凈,整整潔潔迎新年。也有除晦氣,迎來好運氣之意。
       臘月二十五日至臘月二十八日:祭祖、打豆腐、做年糕、炒年貨。
       在這個時段里,主要是為過年准備物質或其他一些祭祖活動。每戶人家都要出門外出祭祖或悼念親人,一般是在逝去的親人墳前燒一刀火紙、放一掛鞭、磕三個頭,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家家戶戶打豆腐,做年糕是一項傳統習俗,豆腐和年糕是大年三十不能缺少的菜,其意思是年年節節高。為准備年後親戚來訪和家裡小孩過年有零食吃,每家都要炒瓜子、花生、豌豆、高粱泡子。在這幾天,每家每戶也都要殺雞宰鴨,洗刷各種臘貨,為大年三十的餐桌上作準備。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人們都去市場購買豆腐、年糕和年貨,有些習俗漸成為歷史。
       臘月二十九日:祭上天。
       這天,每戶人家都要把煮熟的豬頭,供奉在外,燒上兩支香或幾張火紙,在豬頭上插上一雙筷子,祭上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臘月三十日:過大年、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我們稱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這一天,是全中國最濃重的一天,也是最快樂的天,也寄託著人民對來年最美好的祝願。大年三十這一天,有貼春聯(貼福字)、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四項活動。
       貼春聯、貼福字。
       一般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戶都在大門、偏屋門上貼上春聯,一則表達對來年的祝福之間,二則為過年增加喜慶之意。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吃團圓飯
       吃團圓飯是一年中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的集會活動,一家人圍在一個八方桌或大圓桌前吃飯,意味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在吃團圓飯前有兩項事要做,一件事是「叫親人」,就是擺好席後,添上飯,盛上酒,桌底下燒上幾刀紙,請逝去的親人回來過年,並帶上過年錢,以此紀念親人。二件事,放鞭炮,在吃團圓飯前每戶人家都要放鞭炮,一則表示我家在過年啦,二則表示熱鬧,三則表示除舊迎新。過去的團圓飯一般是豬牛羊雞鴨肉擺上一滿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會吃一些比如燕窩、鮑魚等等比較名貴的食物。更有一些人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頓,畢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飯一家人在電視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送燈亮
       在過年臨近傍晚時,每戶人家都要為逝去親人送去「燈亮」,即在墳前點燃一支蠟燭或煤油燈,意思是也叫亡人過年。
       祭灶神
       吃過晚飯,家庭主婦收拾停當後,會在鍋中間點上一盞桐油燈,祭趙王爺,祈福年年吃的飽,吃的好。 
       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的憧憬之情。守歲時原來一般是親人圍在火堂,吃瓜子水果,拉家常,火堂里要放一個很大的柴蔸子,把火加大的很旺,意味著明年事業興旺,燒的時候也不能用火鉗拷火食,要不然就不吉利。不過現在守夜以看春節晚會或打牌取代了過去的傳統形式了。守夜至十二點時,要大放鞭炮、禮花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大年三十家人換下的衣服要洗干凈。
       5、年初一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剛亮時各家各戶喜炮連連,還要在豬牛欄圈放上一掛鞭,意味著六畜興旺。
       拜年
       一般是晚輩早早起來給家裡長輩拜年,90年代前拜年還要行大禮,拜年後,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送壓歲錢是宜都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意思是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俗話說:初一拜父母。給壓歲錢一直貫徹於正月,只要晚輩給長輩拜年了,長輩或多或少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圖個吉利,圖個開心。這一天,家裡成員一般不出遠門,即使出門一般只到近的直系親屬家去拜年。
       吃湯圓
       初一的早晨每家每戶都要吃了一碗湯圓和兩個以上荷包蛋,意味著甜甜蜜蜜。
       禁忌
       宜都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故這天不能掃地、倒垃圾,說是會把財氣掃光。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不能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血光之災。不吃葯,不看醫生,以求春節平平安安、無病無痛。這天還不能理發,不剪指甲,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
       游藝
       初一早晨,鄉村裡、大街上熱鬧非凡,傳統游藝節目如「踩蓮船」、「跳獅子」、「舞龍燈」等,使節日氣氛顯得十分熱鬧隆重。
       年初二:拜丈母
       俗話說:初二拜丈母。凡是嫁出的姑娘,這一天,女兒女婿都要帶著兒女,攜帶一些禮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如果岳父或岳母去世,女兒女婿也要到墳頭前燒香磕頭。
       初三至初六:走親訪友
       宜都拜年有句俗話:拜年拜到麥子黃。但是也有有句話提醒拜年的人要早拜年,這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一無煙二無茶。在這個時段里,人們走親訪友,吃肉喝酒、喝茶聊天,打牌游藝,不亦樂乎。
       初八:做發事
       初八的諧音就是「發」。這一天藝人要出去做工,農民要到田裡做點事,生意人要開門營業,希望這天開業大吉,開業大喜,出門大吉,希望全年大吉大利。要不然,全年要注意點,以防不測。
       9、正月十五:元宵節(巴巴年)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延續下來很多有趣的習俗。
       吃豬尾巴
       十五這天的餐桌上,一定要有豬尾巴,意思是過巴巴年,過了十五,春節就過完了。小孩吃了豬尾巴,不會流鼻涕,也就是祈福小孩身體健康,健康成長。
       做米面粑粑
       這天,家庭主婦要做很多的米面粑粑,米面粑粑是用米碾成面後,包上臘豬腸、豆腐乾做成的,蒸熟後放進壇子里存好,等到三四月份拿出來吃。過去做米面粑粑是用來備春荒的。現在很少有家戶人家做了。
       點燈亮
       宜都有句俗話: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燈火是光明喜樂的象徵。元宵節這天晚上,宜都有點燈的習俗,過去家家戶戶都要在每間屋裡點上煤油燈或蠟燭,現在有電燈了,每間屋裡都開燈,一般都要亮到半夜,甚至到天明。
       二、宜都春節習俗特徵
       從調查情況來看,宜都春節習俗主要有以下特徵
       自發性。從年前臘月二十四至年後正月十五,從籌備過年直到近年完,各家各戶按照風俗習慣自發地忙春節,也都按照各自家庭情況過著不同形勢的春節,有的熱鬧非凡,有的平平淡淡,但都帶著對過去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憧憬,走進了新的一年。
       分散性。過春節,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單家獨戶的,很少有群眾性、集體性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時尚文化的沖擊,因分散性的原因,將會致使一些傳統文化習俗漸漸失去和被年輕人遺忘。
       3、單調性。整個春節期間,人們年年過,年年這么過,過得很膩,也很累。尤其是過年送禮,給壓歲錢這些事也傷腦筋。由於缺乏必要的集體性文化娛樂活動,尤其是在農村更為突出,除了小賭小博外,也別無選擇。縱觀春節全過程,缺乏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人覺得很舊,不新鮮,有個年年要過,年年又不想過的情結。
       三、宜都春節習俗發展趨勢
       宜都春節民俗是宜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宜都民俗及藝術的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宜都傳統的春節民俗文化已經逐漸淡化了,許多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習俗已經被淘汰。比如:在隨時都可進補的今天,冬季進補的習俗已不像以前那麼講究,也並不是只在春節才可吃湯圓。
       現在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禁水,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年初一嚴禁倒水一俗已屬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人來客往,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觀瞻。因此,從衛生角度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年初一不能看醫生的禁忌,年老一輩仍然堅持這個說法,然而這對病人的身體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輕一輩也大多不在意這個說法。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也就沒什麼殺生會惹血光之災的顧忌了。
       從走訪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宜都春節節慶的氣氛越來越淡,許多原有的春節民俗已經漸漸被淡化乃至遺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慶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節的宜都顯得蕭條冷清,許多人出現了「過年也沒什麼意思」的想法。
       今後人們過春節,將會向簡單化發展,吃住行都會交給酒店賓館,也不會局限於家裡,而是走出門旅遊,走出去參加群眾性文化活動,一些傳統春節習俗會漸漸淡忘,一些所謂的禁忌也會逐漸被打破。
       四、宜都春節習俗的發揚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也最古老的節日,當然這個傳統文化不能丟,更不能失傳,要在堅持中進行挖掘,在發揚中創新
不知道行不,總之我努力了,希望能夠採納O(∩_∩)O

2、宜昌的過年習俗是哪些?

宜昌來過年也沒有什麼特別自的習俗。宜昌有個龍泉鎮。那兒姓周的家族提前一天過年。其它姓正常。三十早上吃點「元寶」---也就是煮的湯圓加雞蛋。上午十點多貼春聯。把團年飯擺好後,把家裡的長輩請過來,一家人團年,開飯之前放鞭炮。長輩就給列祖列宗敬酒茶飯。過後全家人才上桌吃飯。下午就會去給祖宗送燈(也就是燒紙錢,墳前點個燈,跪下磕頭,求祖上保佑,再放鞭炮就行),當天及初一的垃圾是不能往外倒的,收好了初二才倒。另外,要說吉利話,如吃完飯不能說吃完了,要說吃圓了;睡覺要說挖金子銀子去了等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看晚會。初一到最近的叔伯家拜年,初二有岳父母的就是走丈人(給岳父母拜年),沒有的就按親疏遠近拜年。宜昌的春節民俗活動有:賞臘梅、踏水車、玩泥巴等。不知能否達到你的滿意。

3、宜昌的民俗節日

宜昌的民俗節日:
1、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開端,俗稱「過年」 。為了迎接這一天,從臘月就開始過節了,俗稱「忙年」 ,臘月初八要喝臘八粥,熏腌臘肉、臘魚,釀臘八酒。臘月二十三日(有的是二十四日)過小年,除夕日,家家戶戶要釘桃符,貼春聯,放鞭炮,合家祭祖,辭年,吃團年飯,家長給小孩壓歲錢。人們還興通宵不眠地「守歲」 。初一早上,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初二拜丈母,初三以後方才拜親戚朋友。初五俗名「破五」 ,要接財神。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稱上九節。

2、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這天要吃元宵、毛谷團;晚上,要玩龍燈、獅子、舞蚌殼精、劃采蓮船、打連簫,賞燈、猜燈謎。有的地方還玩技藝更高的蝦子龍、板凳龍。許多人家還要放孔明燈。所謂「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至此才算過完春節。商家也要過完正月十五才開門迎客。
3、社祭
農歷二月初二,要過土地節,古稱「社祭」 ,這一祭祀活動,在民國中期即逐漸衰落,現代的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只能從古詩詞中去尋覓蛛絲馬跡。
4、清明節
是每年掃墓祭祖、踏青春遊的日子,也是兒童們放風箏的最好時期。家人多數會自己動手做清明吊、清明棍和紙幡,然後帶著酒食、香燭、鞭炮等去上墳。干糧、酒食若吃不完不興帶回去,,俗稱這為「趕堆子」 。城區因而有「叫花子也興趕堆子」的說法。民國以來直到解放初期,宜昌城區都還流行這一風俗。建國以後反對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清明祭掃之風雖存,趕堆子就逐漸只限於家人和親屬了。
5、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 、「重五」 、詩人節。在宜昌,民眾以這天為頭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二十五日為末端陽。家家戶戶懸菖蒲、艾蒿,包粽子、煮鹽鴨蛋、蒸肉包子、喝雄黃酒、搗大蒜吃,掛長命鎖、戴香包,洗蘭草澡。宜昌城區和秭歸縣都要劃龍船(宜昌人不稱舟),高喊龍船號子為屈原招魂。改革開放以來,宜昌市政府根據端午劃龍船的風俗,成功組織了數屆國際龍舟拉力賽,取得極好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果。目前已成為宜昌的一個著名品牌。
6、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舊時在這天夜晚,婦女們會對空穿針引線,盼求七仙女賜予自己智慧和技巧,故而又稱「乞巧節」。現代的青年人,都興過一中一洋的兩個情人節。
7、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親人團聚,吃月餅、瓜果,圍坐賞月、談心、飲酒、敘舊的好時光。宜昌的文人雅士也會在這天邀約到一起拜月、觀月、吟月,賦詩對聯,一展抱負情懷,留下詞章墨寶,文苑佳話。
8、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民間還有迎接嫁女歸寧,回家吃糕的習俗。解放以後,國家規定這一天為老年節,因此各個單位都要組織離休、退休人員開展活動,表達敬老尊老之意。
9、宜昌土家族的節慶活動,以牛王節和女兒會為最。
10、新中國建立以來,宜昌人民在法定的節假日,元旦、三八婦女節、三月十二日植樹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月一日兒童節、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八一建軍節、九月十日教師節、十月一日國慶節(包括端午節、重陽節) ,都要按例放假或者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

4、湖北宜昌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1、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由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嗩吶等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器樂體裁。其中打擊樂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鼓等)、梆子(木魚、木梆、竹梆等)、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雲鑼、虎音鑼等)、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鑔)等。



2、下堡坪民間故事

下堡坪鄉及周邊流傳的民間故事有兩千多個。這里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講100個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

3、土家族撒葉兒嗬

清江中游地區土家族非常獨特的一種歌舞。歷史悠久,據《蠻書》記載,土家族先民古時就有「擊鼓以悼哀」、「其眾必跳」的風習。「撒葉兒嗬」是一種傳統祭祀歌舞,鄉親們聚在孝家堂屋裡的亡者靈柩前,男人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著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這種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的舉行。

4、興山民歌

興山民歌音調奇特,常常使受過現代音樂訓練的人誤認為「唱不準」。其實,它在音階結構中含有一個介於大、小三度之間的音程,被命名為「興山三度音程」。

5、青林寺謎語

青林寺村位於歷史悠久、地理環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青林寺謎語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祖國民間文學園地中一支絢麗多姿的藝術奇葩。青林寺村民們擅長於制謎、猜謎,痴謎成風。

5、湖北宜昌宜都市結婚習俗,步驟是什麼樣的?

上午到女方家接親,女方家吃午飯,午飯後接到新娘,天黑前到男方家晚宴。具體小細節的很多,不清楚你要問哪方面的

6、宜都元宵節特有習俗

宜都市。
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里農牧漁獵。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宜都自古為楚蜀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姐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陸城效區。
話說姐小時候,過了八月十五就開始盼著過年了。為啥捏?因為過年有好吃的,還有新衣衣穿。為了過個好年,很多事情在年前幾個月就要開始醞釀了。比如說學習一定要好好的,放寒假的時候成績單一定要都是紅色成績,因為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來家了是要拿出來傳閱滴。還有,要買什麼樣的衣服,早早是要想好的,為了多買一條紗巾,是要跟媽磨N多嘴皮子滴。唉,一條紅紗巾啊,那可是姐小時候最大的奢侈品哦。
冬月初一剛過,年味兒也就開始有了。彼此起伏的豬叫聲不絕於耳。殺年豬,算是每家每戶最大的年事了。年豬殺得大不大,血旺不旺可意義非凡啊。記得有一次俺們家,殺豬佬一不小心把血盆搞翻了,這可是大忌啊,當時老爸臉都黑了,殺豬佬也一時不知所措,最後錢也沒要,飯也沒吃就走了。而老爸為此耿耿於懷一整年,直到第二年殺年豬的時候平安無事老爸才釋懷。話說殺年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鄰里間談論的話題都是「誰誰家的年豬有三百多近呢,一巴掌多的膘」。而姐一點也不關心介個。姐最盼望的是晚上熬豬油的時刻。一大鍋香香的豬油熬好了,老媽總會把脆脆的豬油渣拌上白糖,犒勞在灶後灼火的我們。呵呵,那滋味,怎一個「美」字了得?
很多家裡在這個時候是要擴湯圓面滴。「兌」-------擴湯圓面的那個東西是不是這樣寫滴捏?一個石頭窩窩,一個木頭錘子,人呢站在一頭的木板上,一上一下的踏,糯米泡上一天瀝干,放在石頭窩窩里,木頭錘子一下兩下。。。。。。然後米就成了面面。記得我們那一方就只有高家有那樣一個傢伙什,每每到了這個時候,高家屋裡一天到晚門庭若市,排著隊呢。兌好了的湯圓面拿回家要用大簸箕曬好幾天,直到曬干,然後用一個壇子裝好,可以吃一年呢。記憶中,放寒假了,有一項任務就是曬湯圓面,要趕雀嘎子,還要拿個筷子隔會兒在簸箕里哈一下。
轉眼間就是臘月了。家家戶戶真的忙年了。有合夥承包了堰塘的,就張羅著打魚了。這也是一件大事。早早的,就開始在一起商量。到了那一天,各家勞動力都來拉網,一網下去,大大小小的魚就在堰里撲騰開了。女人和孩子們都站在堰堤上期待著,老人們則在一起討論,今年得勒多少斤。姐早早從家裡拿了籃子來,准備裝分得的魚。一般勒個兩網就差不多了,接下來,男人們把魚都按大小分好,每家一份,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分回家的魚,大的就收拾干凈了和豬肉一起熏起,小的就辣椒蔥花蒜苖加芫系菜一鍋老死一煮,凍一大盆。
話說有的家裡有老人的,規矩大的,還會自己打豆腐。介個,姐家沒有。姐的老爸最拿手的是做酒。做酒也有很大的規矩。貌似也有點看手氣運程的樣子。如果手氣好,做的酒會很甜,手氣不好,就會做砸羅。記憶中,老爸做的酒幾乎每次都很甜。年三十團年的時候,姐會把缽子里的酒水逼出來,當作飲料喝。做酒最關鍵的是酒麴子要好。青石板路的老南門口有一個老兒買的酒麴子就最好,老爸都是在那兒買滴。要說現在的兒們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吧。
過了臘月二十,家把兒戶就開始打揚塵了。全家齊動手,把屋裡旮頭旮腦都打掃一遍。那些在屋樑上、門旮旯、櫃門後沉寂了一年的蜘蛛網統統被清絞了出來。偶爾還會發現丟了N久的一隻襪子,一個發夾什麼的。據說這打揚塵可以把一年的齷齪和霉運都掃走。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了。老人都說這天是老鼠子嫁姑娘。典故從何而來,姐至今沒弄清楚。
一般在臘月二十幾前老爸都會叮囑兒們,「聽話些哦,小心打一餐了好過年。」呵呵,這句話,姐現在已經運用到我兒子身上了。
臘月二十七以前,該炒瓜子、花生、苕精果的就要炒了。有說道是「七不炒,八不鬧,九里炒噠逗強盜」。意思是說,臘月二十七八九都不能炒干貨。介個,姐當時真是深信不疑。周圍鄰里幾乎都會選在一天炒干貨。炒干貨用的沙是輪著借用,你家炒完了,沙還是熱的就又端到我家來炒,這樣一家家的輪。要說那景象姐至今記憶猶新呢。幾家的女人你幫我灼火,我幫你篩瓜子兒,再來個幫炒的,三下兩下十來斤干貨就炒完了。這時最歡起的就數各家的兒們了,從第一鍋炒起來就不住嘴了。挨著家的吃。呵呵,那年月,要不怎麼說「兒們盼過年」呢?還有過細的人家還會炸「番參子」。那個特別繁瑣,工序多,一般沒老人的家裡都不做。但是自己家做都會加多些雞蛋,炸出來味道比買的好吃多了。姐記憶中,老媽只做過一次。這玩意兒現超市裡有賣,學名兒叫啥姐還真不知道。去年回家過年在東方超市買了幾斤解饞,味道遠不如那次老媽做的。
到了臘月二十九晚上,那就是重頭戲了-------烘豬腦殼。各家的女人在白天就把豬腦殼、坐墩子、香腸、豬蹄等等從挑上取下來洗凈,大鍋刷干凈坐滿水,灶里劈柴燒旺,依次把豬腦殼坐墩子等放鍋里烘起。這劈柴要燒幾領,直至豬腦殼完全烘爛,骨頭用手一拉就掉。姐一般都會守到半夜,等著老媽折骨的時候,啃骨頭。呵呵,那滋味兒,美啊!
年三十兒就這樣在姐的期盼中來了。很早就起了,幫著老爸發炭火,打糨糊,幫著搬凳子,幫著拿對聯兒,幫著看橫批的高低。。。。。。話說那炭火一定要發的旺旺的,有道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姐那時候的心情是愉悅又激動的。忙完了這些又去幫著洗杯子,擦桌子,擺碗筷。准備工作都做好了,姐就忙著去洗澡換衣服了。據說這叫「趕嘴」,洗了澡再團年,一年不管去哪兒都會趕到飯點兒。中午十二點不到,老媽一桌子豐盛的團年飯就整好了。這時候老爸就把早已准備好了的草紙拿出來了,嘴裡念叨著「哦,先人都回來團年啦,保佑後人來年平安無事啊。。。。。。」,然後在桌子腳邊點燃,再斟酒斟茶。在這個過程中,兒們是不能碰桌椅的。所以,姐那時都是遠遠地看著,聲怕驚了先人們。等先人們都吃過了,老爸才會吆喝著大家都坐下,然後在門口點燃一大掛鞭炮,團年飯正式開始了!
這團年飯在總結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氣氛中吃完已是下午了。收拾完後,長輩們領著晚輩,提著香燭紙錢鞭炮三三兩兩的開始去上墳了。姐那時也是跟在老爸屁股後面,嗑著瓜子兒,一路小跑地往爺爺婆婆的墳頭上趕。路上,會碰到很多鄉里鄉鄰,老爸都會客氣地說一句「過細克朝祖哦」。在墳頭上點燈、磕頭、燒紙、放鞭一陣儀式搞完天就快黑了,回家的路上,慌郊里,田間地頭遠遠近近的都會看見點點的亮光,那是各家祖先們墳頭上的「亮」,據說亡人們有了這亮光才能看得見回家的路。
三十的晚上守年是必須滴。一家人圍著一盆旺旺的碳火,嗑瓜子兒看春晚。順便說一下姐小時候看滴是凱歌牌黑白14英寸的電視。說實話,那時真不覺得春晚有什麼好看,但是就是喜歡那個氣氛,就是開心。眼睛皮子都抬不起來了,還是捨不得上床去睡覺。呵呵,多麼溫馨的回憶啊。
從正月初一開始,就是兒們的好日子了。初一拜叔伯,初二拜嘎嘎。去哪兒都有好吃的,還有壓歲錢。姐那時候,收到五塊錢的壓歲錢就算是大數了。一般都是一塊兩塊的。還記得那個一塊的上面印的是個鋼鐵工人。唉,悲催的姐小時候腸胃不好,正月的頭幾天都會「壓食」,常常是看著好吃的不敢吃,那個郁悶啊。
「拜年拜到初七八,一無煙二無茶」。這意味著到了初七八,年就快過完了。但是,在兒們心裡,這年要到了十五吃了粑粑那才算完呢。女人們老早就把粘米和糯米按比例兌好了泡起,到了十三左右就克磨了。老門老戶都會有一個石磨,男人推磨,女人喂米,一個夜工,做粑粑的面就推好了,再用灶灰隔著帳子布壓個天把兩天,把多餘的水吸干,就齊活了。到了十五那天,早早滴,女人就起來把過年沒有吃完的豬腦殼肉細細滴一切,再把紅白蘿卜細細滴切丁焯水,加上蔥花蒜苗和肉一炒,芯子就搞好了。姐那時候也是幫著老媽忙前忙後,學著團面做粑粑。呵呵,也許是先前的底子打的好,現在姐也做媽了,包子餃子粑粑都很在行。
現如今,年關又近了,但是姐卻怎麼也沒有聞到那濃濃的年味。姐怕老爸老媽累著,早就沒有要他們再喂豬了。湯圓面超市裡現成的,或是更簡單一點,湯圓也是現成的。瓜子兒花生超市裡有賣,苕精果N年沒有吃過了。話說有了超市真是好啊,要啥有啥。現如今你不用在家開火,這年三十兒的團年飯都能辦得妥妥貼貼。可姐要說滴是,他咋就沒有那個味兒了呢?
姐太珍惜這些個暖暖的記憶了。時不時都會翻出來品一品。姐真的很慶幸,當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沒有了,姐卻還有這些個記憶。

7、宜昌地區婚俗禮節有哪些?

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

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

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

8、請問湖北宜昌市宜都結婚習俗

向您介紹宜昌地區的婚嫁習慣,領略夷陵人的婚嫁風俗。宜昌歷史悠久,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現在的宜昌地區轄宜昌城區、遠安、當陽、宜都、枝江、五峰、長陽、秭歸、興山共九個縣市,其中五峰和長陽為土家族自治區。本文將根據婚嫁中各個程序的進行時間來講述宜昌各地的習俗。不管在哪裡,男女雙方要結婚,家長是一定要見的,類似於古代的相親。現代人們的思想受到了開化,因此戀愛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成了自由戀愛,父母的意見只用來做參考,而媒婆一說也改成了「介紹人」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與此同時,女方的哭嫁也已進入高潮部分,入夜,擺放著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裡紅燭生輝,香煙繚繞。兩張朱紅桌子擺在堂屋中間,桌上放有糖食果餅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乾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圍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謂之陪十姊妹。歌聲通宵達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個時辰才降下帷幕。這一習俗不僅在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聚集地有,在遠安、枝江等縣也有。「陪十姊妹」作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禮節,其特點是規模大、內容多、形式活、氣氛濃。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陽剛之氣,歌詞排列密集,曲調起伏不大,節奏性較強。迎親這天,親友齊聚。一大早男方就會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時女方的親友則在與新娘做最後的告別,在興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媽媽在婚禮當天是不送親的。除了爸爸媽媽的囑咐以外還要再次清點嫁妝,親戚朋友還要往作為嫁妝的箱子里塞錢,這些錢就是所說的「壓箱底」的錢。一般情況下男方會把時間算好以保證中午12點之前返回新房。刁難新郎的任務一般是交給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裡之後伴娘要想盡各種辦法不讓新郎進門,包括提問或者要求唱歌啊,當場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覺得難為情可以給紅包以買通伴娘使其開門。當然即使新郎進了門也是不可能讓他輕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進門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來,其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要紅包,其二就是告訴新郎要將新娘抱走,因為在宜昌新娘從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腳是不能落地的。迎親隊伍在返回過程中是要按順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裝嫁妝的車,緊跟著是新人乘坐的車,後面則是迎親的和送親的親友的車,當然如果有攝像的話,攝像的車就在最前面了。到達婆家以後男方的支客司還要大聲向來客通報新娘嫁妝的明細。③現代婚嫁中「拜堂」這一環節已經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當新娘到婆家時男方的己親都要在堂屋(客廳)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給一個紅包。當新娘的嫁妝收拾停頓之後,婚宴就開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備15道菜加一個火鍋。新郎和新娘則要在婚宴過程中給每一位客人敬酒。在宜昌,一直流行著鬧洞房的習俗。④鬧洞房,始於六朝。有的地方稱「逗媳婦」、「吵房」,即在婚禮當天晚上,親朋好友,無論長輩、平輩、小輩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鬧,皆無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到這里一場婚禮就結束了,但並不是說整個婚嫁過程都結束了,在宜昌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回門。回門的時間一般是在婚禮後的第三天,女兒和女婿一起回娘家,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會非常重視,所以事先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准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而這也就是婚嫁全部過程的終結。

9、宜昌市宜都市枝城鎮春節風俗習慣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民間百姓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為過年做准備,一直要熱鬧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過完了。
1、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2、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天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3、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節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6、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7、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9、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15、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誕。因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節賞燈的准備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22、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