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威尼斯戴面具的風俗怎麼來的

威尼斯戴面具的風俗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9-17 14:43:52

1、威尼斯面具有什麼含義?

是義大利的狂歡節化裝舞會用的`

2、有人知道威尼斯的面具 有什麼說法嗎?

2月的威尼斯還是冬天,少許有些寒意,但藍天碧水,晴空萬里,完全沒有陰霾的感覺。與往日船聲燈影里安靜的威尼斯不同,這些日子,遠遠就能聽到人們噠噠的腳步聲和愉悅的笑聲。膚色不同、語言各異的人們此時都腳步匆匆,奔向同一個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歡節正在那裡達到高潮。

五彩繽紛的面具

記者能趕上這趟熱鬧,完全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不過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滿眼色彩斑斕的面具,大概沒有誰不會被狂歡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樣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歡節的一大特點,在中國人看來它們有點像京劇臉譜。滿大街都是勾著臉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戲,這就是威尼斯狂歡節給記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數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著時髦的斗篷,有的專賣高頂硬帽,還有的現場展示面具的製作工藝。「面具」可以簡單到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經過復雜的程序,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製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誇張、華麗、戲劇化,看得你眼花繚亂、不知身在何處。

據說,威尼斯狂歡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到18世紀時已成為歐洲最著名的狂歡節,由於王孫貴族紛至沓來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喬裝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續的傳統。有面具和一身戲裝的遮扮,人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無忌憚地狂歡。

「天使」降臨聖·馬可廣場

前來參觀狂歡節的人們穿小巷,過小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聖·馬可廣場。這里成了面具與服飾的展示會,不少人從頭到腳全副武裝,有的扮成17世紀的貴族,有的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記者看到一位貴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問她這身行頭的來歷,但她聽不大懂義大利語,看來是位外國遊客,專門到水城湊熱鬧的。

中午12時,偌大的聖·馬可廣場被上萬名前來狂歡的人擠得水泄不通,身著古代服飾的儀仗隊來到大公府門前,一些人裝扮成古代威尼斯達官顯貴登上主席台,聖·馬可教堂的鍾聲齊鳴,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歡節正式開始,廣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位於廣場中央一側的100米高的鍾樓上,世界女子擊劍金牌得主、義大利擊劍運動員弗里達扮成天使,銀裝素裹,揮動著翅膀,徐徐從天而降,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願。

狂歡節歡而不狂

與巴西狂歡節及義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歡節相比,威尼斯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給人的感覺是歡而不狂,人們更傾向於享受放鬆愉悅的生活。記者在聖·馬可廣場周圍看到數百名在現場給遊人畫臉譜的年輕人,他們中有不少是從外地趕來的藝術系學生,趁著節日賺點小錢。不少遊客和當地人坐在這些畫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曬著太陽,閉目養神,花上5個歐元,只需幾分鍾,就可讓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歡的人群,既經濟又實用。一對義大利青年男女別出心裁,在每人的臉上分別畫了半顆心,然後熱吻在一起,兩顆心緊貼在一起,變成了一顆心。

經過喬裝打扮的人們在廣場上漫步遊逛,吸引著往來者的視線,讓人們拍照留念。一位義大利婦女身著18世紀的服裝,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訴記者,她是威尼斯本島人,這套服裝她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價格是2000歐元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員一樣,根據不同的著裝,進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來他們可是相當的神秘,一般都不開口講話,你只能看到他們未被遮住的眼睛,連真實性別都難以分辨。這樣娛己娛人的游戲要持續10多天,然後人們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歸自我。

3、威尼斯面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能將面具融入生活,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可謂獨具一格。
早在公元13世紀,威尼斯就有法律規范面具的使用。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們從不知道威尼斯人具體是何年開始戴面具的。
17世紀初,威尼斯政府頒布專門的法律,嚴格禁止貴族人員與普通民眾的通婚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貴族享樂的自由度。於是,在狂歡節這一個唯一可以有借口放縱玩樂的日子裡,貴族選擇了用面具掩蓋起真實的身份,開始一場恣意的狂歡。

4、威尼斯面具節的問題!

威尼斯面具-簡介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18世紀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這專屬於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包塔」(Bauta)。

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這是一場不散的夜宴。狂歡節的習俗最初起源於那些喜歡隱姓埋名到賭場廝混的威尼斯貴族。後來演變成為歐洲最具有異國情調,多姿多彩的節日。

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們從不知道威尼斯人具體是何年開始戴面具的,但卻知道早在公元13世紀,就有法律規范面具的使用。在18世紀之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戴著面具和工作和生活。具體說來是從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長達8個月。至於10餘天的嘉年華狂歡節和40天的四旬齋更是面具不離身。詩人拜倫曾說:「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歡愉最盛的樂土,人們最暢的酣飲,義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
威尼斯面具-起源

「面具風」起源很早,在西元1268年便出現禁止穿戴面具的官方文件(當時穿戴面具者多為落難貴族及避債的賭徒,且戴面具進入教會有損教會尊嚴,故加以禁止之),可見面具的普遍。

十六世紀,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獲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仍舊穿梭於威尼斯的街道巷衢之中,他們有的是密會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殺,無論如何,十六世紀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橫行於其中。

拿破崙揮兵南下征服了威尼斯,瓦解了殘喘多世紀的面具客,從此面具客銷聲匿跡,直到西元1979年的現代嘉年華才再度復活。對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的義大利而言,義大利的面具代表的是虛掩矯飾的另類性格。面具如今成了威尼斯狂歡節的象徵,威尼斯面具嘉年華,每年舉辦的日期都不盡相同,大致上會在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前10天舉行,大約是每年隆冬末尾的二月天.。在嘉年華的最後一天,威尼斯政府將於大運河的出海口釋放火,璀璨的煙火為整個為期12天的嘉年華劃上了個迷人的刪節號,眾人共同迎接四旬齋(Lent)的到來,共同期望明年的嘉年華.。在為期12天的嘉年華中,重點不是狂歡喝采,載歌載舞,而是一副副那精巧且細致的面具。

威尼斯面具-面具節
威尼斯穿戴面具的風俗起源很早,一二六八年便已有限制面具舞會活動的官方文件,每年的面具節嘉年華會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之間舉行。

早年的威尼斯,即使已過了海上霸權年代,所展現出來的氣勢仍是獨樹一幟,頹廢與華麗的美感並存,迷離的情調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遊客,而這片島嶼,就彷佛與世隔絕,獨自過著屬於威尼斯的佣懶歲月。十七、十八世紀時的威尼斯呈現一種墜落的迷惘之中,劇場、面具社交舞、慶典麻痹了威尼斯人的生活。到今日,威尼斯最大型的慶典,威尼斯的面具節嘉年華會,仍是當年的產物,裝扮也是仿照當年的威尼斯人服裝,要在有生之年盡情享樂。每年的面具節嘉年華會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之間舉行,在十多天內巡遊舞會,煙花匯演晝夜不停,參加者都要穿著最富狂想意念的打扮出席,特別是有多個面具人巡遊活動,七彩繽紛的面具見於任何角落。最精彩的巡遊活動是在嘉年華會的第一個星期天,這天的活動是為了紀念一九四八年一群被俘虜新娘獲救的事件,期間會有巡遊及舞蹈表演,而聖馬可廣場更有放白鴿和放氣球的節目,象徵威尼斯向世界宣告面具節嘉年華會正式開始。

威尼斯穿戴面具的風俗起源很早,一二六八年便已有限制面具舞會活動的官方文件,原因在於當時穿戴面具的人,多數為避債的賭徒、或行乞街頭的落難貴族,且男扮女裝有損風化,戴著面具進入教堂有損教會尊嚴。後來面具節漸與化妝舞會結合,成為威尼斯人生活的一部份。

威尼斯面具面具節嘉年華會一直舉行到懺悔星期二(ShroveTuesday),飲酒狂歡的人隨著庭院所播放的巴洛克樂曲起舞,在大街小巷中匆忙地來去.默劇、歌劇、演奏會、與文學朗誦,都會在劇院和室外廣場上演.大型活動則在聖馬可廣場舉辦。

每一年,威尼斯有十天耽溺在化裝慶典的狂歡氣氛,在這段期間,物價上揚、城市的面具店比肉店還多,跳跳蹦蹦人群,男的看似貢多拉船夫,女的則像身裁豐滿的高級妓女,他們的親吻方式和不斷大叫bellissi

5、威尼斯的民俗風情

在威尼斯,女士受到尊重,特別是在各種社交場合,女士處處優先。宴會時,要讓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動刀叉進餐,先生們才可用餐。進出電梯時,要讓女士先行。

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爾維!」意思是說:「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據說歐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歐洲發生過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們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感冒。如被屏蔽廣告 果有一點感冒,希望馬上就好。此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

義大利習慣對死者進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講究,就像一座花園,裡面還有許多精美的雕刻。

赴宴遲到是常事。義大利人時間觀念不強,特別是出席宴會、招待會等活動時,經常遲到。他們晚到15或20分鍾是司空見慣的事。如果遲到時間過長,他們常常會說:「交通太擁擠了,真是對不起。」

商店門口有插葡萄枝的習慣。義大利是盛產葡萄酒的國家。許多小城鎮甚至鄉村農戶也會釀酒。過去,有些農民家裡釀了許多酒,自給有餘,便打算出售一些。他們將葡萄枝掛在自家門口,過路人一看便知道這家有酒賣。一旦酒已售完,綠枝就被取下。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有些商店門口仍然掛起葡萄枝。

6、威尼斯的面具起源

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這是一場不散的夜宴。狂歡節的習俗最初起源於那些喜歡隱姓埋名到賭場廝混的威尼斯貴族。後來演變成為歐洲最具有異國情調,多姿多彩的節日。
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們從不知道威尼斯人具體是何年開始戴面具的,但卻知道早在公元13世紀,就有法律規范面具的使用。在18世紀之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戴著面具和工作和生活。具體說來是從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長達8個月。至於10餘天的嘉年華狂歡節和40天的四旬齋更是面具不離身。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18世紀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離不開面具,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這專屬於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包塔」(Bauta)。
詩人拜倫曾說:「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歡愉最盛的樂土,人們最暢的酣飲,義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
「面具風」起源很早,在西元1268年便出現禁止穿戴面具的官方文件(當時穿戴面具者多為落難貴族及避債的賭徒,且戴面具進入教會有損教會尊嚴,故加以禁止之.),可見面具的普遍.
十六世紀,身著斗篷,面具的造型依然未獲准,但「面具客」(Masquerade)仍舊穿梭於威尼斯的街道巷衢之中,他們有的是密會情人,有的是躲避仇家的追殺,無論如何,十六世紀的威尼斯,「面具」仍然橫行於其中.
http://img.hc360.com/toys/info/images/WJ060117-20.jpg
http://www.lvtou.com/upload/Image/1179455682115.jpg

7、威尼斯面具經歷怎樣的一個時代變革。

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肆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狂歡節的習俗最初起源於那些喜歡隱姓埋名到賭場賭錢的威尼斯貴族。後來演變成為歐洲最具有異國情調,多姿多彩的節日。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人們從不知道威尼斯人具體是何年開始戴面具的,但卻知道早在公元13世紀,就有法律規范面具的使用。在18世紀之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戴著面具去工作和生活。具體說來是從每年的10月5日起到第二年的6月10止——長達8個月。至於10餘天的嘉年華狂歡節和為期40天的齋戒日更是面具不離身。

8、威尼斯面具的代表意義

剛開始有些宗教意義但後來就普及大眾了
宗教意義隨之也就消失了

威尼斯面具的種類
[編輯本段]

Bauta
「Bauta」是一種「覆蓋在整個臉上,下顎輪廓清晰、硬朗,沒有嘴巴,但配有很多裝飾物」的面具。 市面上有一種半臉的「Bauta」,只遮蓋從額頭到鼻子和上臉頰,以此來隱藏身份,但又很容易交談、用餐和 飲水。這種面具越來越成為狂歡節的主流。 Bauta面具在很多場合都會被用來隱藏身份和社會地位,因為它可以使穿戴人之間的交流更加自由,而不必受 到社會等級、日常習俗的約束。 面具使用者的意圖各種各樣,有的甚至是違法犯罪,但大多僅僅是個人意圖,比如尋找艷遇。

Moretta
「Moretta」是配有黑色天鵝絨的橢圓型面具,通常是婦女在訪問修道院時穿戴,最早由法國人發明,但因為它使女性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美,所以很快就在威尼斯流行起來。這種面具在最後通常覆上一片面紗。

Larva
「Larva」 也稱之為volto面具,主要是白色,具有威尼斯的代表性,通常配合與三角帽和斗篷。 「Larva」一詞有可能來自拉丁語「面具」或者「鬼魂」。關於這一點,如果你看到一個威尼斯人穿著一身黑 ,戴著白色面具和三角帽。在月色下匆匆而過,就不難想像了。 像「Bauta」一樣,「Larva」的構造同樣可以使穿戴者不用摘下來就可以自由呼吸和飲水,這樣,就保持了穿 戴者的身份不可知。 這些面具是油精細漆布製成,因此就顯得格外輕巧,穿戴時不會造成疼痛的煩惱,在吃東西,跳舞和賣弄風情 時也特別理想。

Jester
或者稱為「Jolly」,是一種女性面具的變異體,跟中世紀一種特別的小丑臉譜有關聯,它起源於義大利,但很快風靡歐洲,影響了西班牙,荷蘭,德國,奧地利,英格蘭,特別是法國。最原始是的Jester可能來自某歐洲遠古部落。

Colombina
「Colombina」在義大利文中意為小鴿子,也常常是戲劇舞台上的一個角色,有時候,女性角色必需著濃妝, 以配合舞台主題。

Gatto
義大利語里的意思是「貓」。

Dama
Dama 扮演很多高雅角色。

Dottore Peste
現代狂歡節面具。

Pulcinella
17世紀戲劇經典角色。

Zanni
戲劇角色 ,也叫Zan或者Zane。

Arlecchino
是最流行的Zanni,也來源於義大利戲劇。

Brighella
也叫Figaro或者Scapin

Burrattino
這是一個未成年人面具,機靈古怪。

Capitan Scaramouche
一個年輕人面具。

Ill Dottore
Ill Dottore 常是一個本地貴族或者法官之類的人物。

Pantalone
一個貪婪,負面之徒。

Pierrot
可能是一個風度翩翩的人。

9、威尼斯面具的由來是什麼?

威尼斯的面具主要包含兩種型態,commedia dell'arte masks(即興藝術喜劇面具)和carnival masks(狂歡節面具)。

即興藝術喜劇的面具
commedia dell'arte masks

這些面具追溯至十六世紀後半葉,表現出人的性格特質、種族傳統,以及義大利各個城市的專職與行業,專業的喜劇演員將之呈現於喜劇藝術上,賦予其人性。

即興藝術喜劇,(義文涵義為「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形式是即興演出的劇場,始於十六世紀,在十八世紀前都仍十分活躍,今日仍可見到這類表演。旅行各地的表演團會設置一個戶外的舞台,並且提供一些趣味性表演,如雜技、雜耍,更為典型的是滑稽幽默的表演,那建立在角色已確立的某個劇目基礎上,配上粗糙的劇情線,被稱為《注1》canovaccio.

團員們偶爾會直接在他們旅行用的四輪馬車後頭就表演起來,比較像是《注2》carro di tespi的特色,canovaccio這種劇本可追溯回上古時期(定義為a.d. 476以前)。

即興表演的主題圍繞在劇團的戲目上,內容是一些平凡常見的情況,偷情、忌妒、晚年、愛情,有些可追跡自plautus和terence創作的羅馬喜劇。對 話跟行為中顯見時事的反映,慣於諷刺當地的丑聞、近來的事件,或者地區性的體驗,混合古老的玩笑或引人發笑的經典句子。男性的即性藝術喜劇演員藉由代表地 區或城鎮的面具描繪出角色。女性演員,不管怎樣,通常是不戴面具的。事實上,女性的角色常常由男性去穿戴女服和假發來扮演,恰如其分──滑稽的模仿。

貼近生活的題材、即興的對話,以這樣的方式,義大利的即興喜劇亦可在許多其它型態的戲劇中發現其蹤影,從啞劇和英國的滑稽木偶戲《注3》punch and judy,到現代的卡通動畫,電視連續劇,甚至是職業摔角。即興喜劇中的角色和轉義比喻也被運用在現代的小說中,從奇幻到文學性作品都有,尤其是英國作家 michael moorcock的《注4》jerry cornelius故事中,它在獲得muzak(音樂聯播網)的獎項後高潮落幕。

注一:canovaccio是義大利喜劇演員使用的一種劇本草案,只提供了動作與布景,其它演出全由演員本身即興發揮,因此喜劇演員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想像力。

注二:carro di tespi是起於19世紀初的戲劇,從前是由法西斯政權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在1930年後將歌劇帶入一般平民的生活里。這種戲劇有固定的時間在不同城市演出,劇團會隨季節旅行,形式就是在劇團旅行用的馬車後表演。

注三:punch and judy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手套式木偶劇,也是最早使用牽線木偶的偶劇,以punch和他的妻子judy為主軸特色,通常由一個操偶者獨立演出。此偶劇深深受到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影響。

注四:jerry cornelius是一個可以變為任何人的個體,名字是固定的,但是使用這個名字的人卻可以變換。由michael moorcock為領頭者,自1965年寫出一系列的故事,許多作家受到影響也陸續跟進。

即興喜劇面具包含了:

arlecchino

brighella
burattino

capitan scaramouche

colombina

dottor balanzone

pantalone

pierrot (pedrolino in his italian incarnation)

pulcinella

zanni (also said zan, zane, zuane)

jester(jolly)

共十一種

狂歡節面具
carnival masks

這種面具是最能代表威尼斯的物品,因為這演繹出威尼斯人的精神,計劃派對,犯罪和樂趣。有許多的場合,人們盛裝打扮,事實上,面具在一年當中就有數個月份 能派得上用場。十八世紀的威尼斯,享受它那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嘉年華會之美譽。所有的社會階級都參與其中,這是個集體的魔法,而面具是這一切把戲的表徵。

狂歡節面具包含了:

bauta (as well as from "bau"(or "babau"))

dama di venezia

gatto

volto

medico della peste

10、威尼斯面具的含義和節日意義,不同面具的含義?

威尼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面具狂歡節可以追溯到1268年5月2日。
在當時的狂歡節中,條條框框還很多,基本算是有禮有利有節,待到14世紀許多道德限制逐步取消後,義大利貴族們才瘋狂地把這個狂歡活動往「驕奢淫逸」的方向發展。到了1458年1月24日,政府實在看不下去了,頒布法令禁止男人打扮成女性的樣子進入女修道院,免得修女們遭殃。
到了18世紀,面具狂歡節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成為威尼斯各階層人們一起狂歡的唯一借口。只有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才可以拋下顧慮盡情享樂,不過後來狂歡氣氛過於熱烈,以至於面具節甚至變成了最自由、最合法甚至不需要付費的性交易場所。人人頭戴豪華漂亮的面具,女人無論如何也無法分辨出眼前的男人到底是貴族子弟還是流氓混混。
1797年,拿破崙的部隊攻破了威尼斯共和國,在這樣的喪國氣氛中,威尼斯狂歡節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直到1978年,一群從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在威尼斯開設了第一家現代面具商店,面具狂歡節才再次興盛了起來。
威尼斯的詭異面具
今天的威尼斯面具則演變出兩種最主要的功能:一是在整個狂歡節中,滿足所有參加者有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示需求;另外則是作為遊客,來威尼斯參加狂歡節的一個旅遊紀念品。
而威尼斯面具狂歡節中的面具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即興喜劇面具:主要以浪子夏力(Harlequin)和小丑皮洛(Pierrot)的形象為基礎;2幻想型面具:主要出自面具製造者們的想像,有些受到歷史設計的靈感啟發;3傳統威尼斯面具:如那些遮住一半臉的白色面具以及其他類似的半臉面具,譬如「瘟疫醫生」面具則用誇張的男性生殖器形狀作為強調。
在威尼斯,買這樣的面具很簡單。尤其是在狂歡節期間,你可以在街道上隨處看到賣面具的攤販。當然,如果你希望買到一個精工細作,質量比較好的面具,那就得去摩多諾瓦(Mondonovo)店和LaboratorioArtigianoMaschere店這樣最古老的面具手工作坊。若要自己在家過過癮,跑去城隍廟,就能買到20元錢一個的威尼斯面具。
面具狂歡和盛宴
老實說,在今天的威尼斯面具狂歡節里已難以尋到它曾經的面目
。在1970年代後期,威尼斯狂歡節發展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戴著面具的年輕狂歡的人群,會向其他不戴面具的人投擲各種各樣的雜物。狂歡節時馬路周圍充滿了各種各樣自發組織的樂隊等等,氣氛異常的火爆;後來在政府各項條款的管制下,威尼斯狂歡節逐漸有所「約束」。面具狂歡節逐漸演變成了一場城市旅遊推廣的一次表演。一般來說,面具節上最為普遍的打扮就是一個大斗篷+一副長鼻面具,也有很多人喜歡兩個人一起扮演歐洲寓言童話故事中的人物。而節日的時候,廣場四周街道上的藝術家和歌手們則也會邊彈邊唱,為節日助興。
無數的派對,無數的面具,無數的美食,威尼斯面具狂歡節,總是一個讓人一生難忘的經歷。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