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河源節日風俗

河源節日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7 12:00:57

1、河源在重陽節那天有什麼習俗嗎?

在重陽節

河源市民一貫有登高望遠、放紙鷂、

陪伴老人過節等習俗

登山在我市依然盛行

登高望遠,遍插茱萸。重陽節這一天,許多市民喜歡擇一山登高,其中,我市境內的筆架山、梧桐山、桂山、霍山、南越王山等成為市民青睞的地方。

「我們的風俗是要離家上山,躲避災難的。」家住紫金縣的張輝民告訴記者,重陽節也被稱作避難節,許多人都有登高的習慣,所以,每到這一天,張輝民一家人都會早早起來吃早餐,然後去爬南越王山。

54歲的曾招娣在重陽節會和家人一起爬筆架山。她說,每年重陽節家人都要一起登山望遠,以前在老家住的時候,也會選擇附近最高的一座山登高。爬山的時候,她們會在口袋裡裝上糖果餅干,再拿上一個袋子。糖果餅干是為了在路上遇到「社神」時,充當祭祀之品。袋子則是為了採摘山稔子時用,「俗語說,九月九,山稔好浸(泡)酒,此時摘的山稔子,帶回家可以直接用來泡稔酒」。

部分市民選擇放紙鷂

放紙鷂(風箏),也是重陽節傳統風俗之一。一些市民會在這一天選擇放風箏,而視野開闊且空曠的市文化廣場、東江灣公園等地成為市民的選擇。

「小時候會自己做風箏,材料就用家裡織籮筐剩餘的竹心和報紙,再用漿糊糊好,就能做成簡單的風箏放了。」市民陳城是一個業余的風箏愛好者,他表示,以前聽過一個說法,重陽節這一天放風箏是可以辟邪的,所以自己會選擇買些比較兇猛的動物風箏陪孩子們在文化廣場放。

敬老愛老成為主流

重陽節,

也是傳統的敬老節,

更多的市民會選擇在這一天陪老人一起度過。

「我的父母都70多歲了,今年打算回老家陪他們過節。」43歲的江女士正在超市購物,購物車里放著一些糕點和牛奶。她告訴記者,父母都在老家居住,平時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回去,現在節日快到了,買點吃食和暖和的衣服帶回去給老人家,陪老人家過節。

市民陳燕正計劃著重陽節帶父母以及家公家婆一起出去旅行。「父母們一天天衰老,趁著他們腿腳還行,帶他們出去走走,到處去看看,讓他們能享受晚年的幸福。當然,我覺得孝敬老人並不是只在節日,平時工作再忙,都要抽空多陪陪老人,跟老人一起談談心,聊聊天。」陳燕這樣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每到重陽節,我市各地都會以「尊老敬老愛老」為主題舉行相關的重陽節活動。

慰問孤老,傳遞溫情

我市各單位和志願者組織紛紛開展重陽敬老活動

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

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重

2、鬼節是7月14還是7月15阿……為什麼我們(廣東河源)這說14是鬼節,而有人又說15是鬼節?

三大鬼節: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據各地風俗,有的地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有的地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鬼節和鬼文化

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無法搜集窮盡。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

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禮記•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在的含義。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凶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後,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我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道教是我們地產,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道家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並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豐都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營建成一座陰森可怖的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無常殿、城隍廟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比之於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前四者稱「四聖」,即已經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輪回之苦,後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回,最後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說起地獄,叫人不寒而慄,且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地獄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凶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因此人死後最怕的是進入十八層地獄。

鬼文化的的構成要素除了鬼世界外,當然還離不開鬼節。我國重要的鬼節有兩個:清明和農歷七月十五。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游樂的日子。

至於七月十五,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我就經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現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

當然,鬼節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麼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傳說中陰歷7月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那天它們可以在陽間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陽間人們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稱之為鬼節.

3、河源人過七月節,為什麼要提前一天?

這七月節就是指中元節,身處南方的河源大都是在七月十四過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中元節一開始就是由七月十四的祭祖儀式演變過來的。崇拜天象,信仰神靈的古人時常會在豐收之後舉行祭祀活動,以此來敬謝神靈。其中初秋豐收之後的祭祖活動便是定在七月十四這一天。之所以定在這一天是因為七月在古人眼裡是吉祥月,而十四又是“二七”,在這一日舉行祭祀有“復生”之意。

這個自古有之的祭祖風俗後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變身為七月十五舉行的中元節。中元節這個稱呼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當時的道教認為“三官大帝”中的地官會在七月十五這一日舉行大赦,被赦免的眾鬼會重返人間。這也是“鬼節”這一別稱的由來。為了讓這些重返人間的鬼能夠各歸各處,古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祀以指引逝去的親人鬼魂回家。而道士也會擺壇設祭,幫助那些無主的鬼魂進行超度。

由於道教在唐朝十分受推崇,所以中元節也跟著被確定為官方節日,時間就確定為七月十五。在這一天,古人會進行放荷燈、祭祖等風俗活動。不過在七月十五過中元節的多為北方人,華南地區的人大多還是在七月十四這一天過節。位於廣東境內的河源自然屬於華南地區,所以河源人習慣於提前一天過中元節。

不過關於河源人提前過中元節的原因,也有民間傳說說是因為在南宋末年,元軍來犯時正好馬上就要到中元節。當時的河源人怕七月十五那天無法舉行祭祖,於是便在元軍到達之前提前一天將中元節給過了。之後這個習慣便一直延續了下來,至今河源人都是提前在七月十四這一天過中元節。

4、河源還有什麼風俗?

河源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是沿海與山區的交界之處,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東晉戰亂時原藉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人,經過幾次艱難拔涉,時延1050年,遷徙到贛南、閩南、粵東北等到地方,在繼承原中原地區某些文化風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個獨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其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只是因時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異。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山區,素有「無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說法,因受外界影響少,而各個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異,但大同小異。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遷徙到嶺南山區時候,為避免常出沒的野獸和墳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時中原地區的建築精華的基礎上,而建造的一種集族而居式、獨具特色、古樸典雅的民居建築,客家民居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築風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圍龍屋、五鳳樓、方樓、土樓、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

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我國民居的五大特色。圍龍屋是當時中原漢族較先進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結構工藝。一般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的面積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5年、10年,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進、豬圈、雞舍、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區的客家民居屬府第式,與圍龍屋有相似的結構模式,建築講究地勢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與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按結構可分為「三堂、二橫、一圍」,三堂指前、中、後三個廳堂,中廳是舉行重大聚會和喜慶活動的場所;後廳一般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專用場所;前廳大門的左右兩側門進去是橫屋,再由兩邊橫屋向後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後圍,在後堂祖公堂的背面與圍之間是一座高於前屋基的地,俗稱「花台」。

客家民居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種優越性: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木、沙、石,且拆後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由石塊壘築,有竹片木條夾於牆內;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築成的牆,有調節空氣濕度和溫度的作用,土木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其溫度改變遲緩,而且若空氣濕度大於其本身的,則會吸收空氣中的水份,達到調節空氣的濕度和溫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生活設施齊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等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布局和造型上,如圖:

客家風俗

客家人來到山區的時候,由於受環境的影響,而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的獨特生活風俗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風俗習慣已經消失,有的則保留著,有的則有所改進或改變。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習俗,列出與大家共賞。

搬新屋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

遷居之日凌晨一時左右,在正屋廳堂放大桌一張,桌上放三個大米斗,盛白米一斗,干谷二斗,米斗置中心,風水師放羅盤於米鬥上,泥水師放泥刀一把、五尺一枚於左谷斗,木匠師放放曲尺及墨斗於右谷斗,米穀鬥上面各放大紅包一個。廳堂正中放八仙桌數張,擺到大門前,桌上用折棉布數丈,直鋪到門口。地理先生頭裹紅巾,身穿素衣,左用執大雄雞一隻,右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念在詞,神氣甚足,把雄雞割死,將血灑於白布上,直出大門,把雞丟在大門外,同時泥水師、木匠師用紅木棒大力打布,齊出大門,隨即鞭炮聲、鳥槍聲、鑼鼓聲大鬧助威,送出大門外。

早上吉時,敦請本族有名望而又多子孫的老人夫婦「開大門」,男左女右,站於門內,等待外面完祭門神後,即由老人夫婦開門,開門時要說吉利的話:「左門開,財丁來,右門開,富貴來」;同說「財丁富貴一齊來」。主家即掌燈入門,傢具隨進。講究的還要牽大水牛或黃雄牛入戶,牛角上掛劍刀、絆紅布,安上牛鏈及犁,由主家當事子孫執犁駛入屋內,隨後主婦擔爐火大鍋到廚房生火,傢具雜物同進,鑼鼓伴行,大鬧新屋,於是搬遷之禮告成。中午設宴慶賀,由本族長輩或請地理泥水師坐首席,開席時先生師傅要說好話,以後大家開宴,盡歡而散。

逢年時節的習俗:客家人過年還有年初一、初二不動掃帚的和初三「送窮鬼」的習俗和傳說。

客家人年初一、初二不動掃帚的習俗由來已久。五代《尋異記》載有《如願》的故事:廬陵歐明過彭澤湖,被湖神青洪君請去作客,有個隨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歐明,如果青洪君問及需要什麼時你只回答「如願」。果然青洪君歐明「何所需」,歐依照官吏所囑答「如願」,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將自己一個叫「如願」的婢女送給歐明。歐明把如願帶回家後,凡是有所求時,都能很快地得到滿足,「數年後大富」。後來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願起床晚了,歐明就用掃帚打如願,把如願氣跑了,從此,歐家逐漸衰落了。以後,民間就有了初一藏掃帚的習慣,地上的爆竹屑、花生殼等雜物再多,也不動掃帚,生怕掃掉家中的財氣。

初三「送窮鬼」,也有一段傳說,遠古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喜歡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才穿。宮中人都叫他「窮鬼」。「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民間把家中穢物掃出去叫「送窮鬼」。

客家民居中,女人生下小孩的一個月內「坐月」時,客家人用客家娘酒配以豬肉、雞、蛋等煎煮,據說這種方法煮出來的酒有美容、驅風、活血、強身、催乳之功效,同時還要煮姜酒送給親戚及鄰居以示報喜,若姜切成片,則表示生了女孩;若切成絲,則表示生了男孩。如果哪一家生了男孩,那麼正月十五這天,要在此掛大花燈,並要在此擺酒,請家族的長輩來受拜、上族譜。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燒龍 廣東的元宵節熱鬧異常,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大炮仗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先是幾十個年輕人舉著燃燒的竹纜在場內奔跑,接著,身上裝滿煙花的巨龍出場,舞龍者舉著龍在場內舞龍,最後,龍頭開始噴火,龍身燒起來後則煙花齊放,鑼聲和鞭炮聲響徹雲宵,絢爛的火龍滿場飛舞,景象十分壯觀。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客家婦女

客家人遷徙到山區,由於缺少基本的生活資料,面臨生活的團窘,他們不得進行艱苦開拓,在這過程中形成了客有的許多優良的品質以及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形象服飾。客家婦女以賢惠、勤勞著稱於世,有家樣一句顏語:「取妻要取客家女」,就是客家婦女品質很好的體現。

客家婦女的服飾和頭飾。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於宋末。當時,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和男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婦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

頭飾:客家地區凡是上了年紀的婦女都在腦後梳盤頭髻,而後在發上插上一支銀簪,這是自古以來養成的習慣,這種習俗的形成在其自身的歷史原因,就象客家婦女勞動時頭戴的涼帽,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演變成召集的形式。銀簪一般是由白銀製成,長約10厘米,有點象耳挖子,中間稍窄,兩頭大,末端尖銳,雕刻在精細的花紋,小巧玲瓏。以前,客家人尤其是婦女,經常遭受當地流氓、地痞的蚤擾,為了防身自衛,外出做事時便隨身帶一把鋒銳的鐵器,後來,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演變成插在腦後的發髻的銀簪,除了防衛之外,還有其他作用:一是治病的作用,凡遇到頭痛腦熱等疾病,客家先輩就會用熟雞蛋白與銀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熱在患者的身上來回擦拭,據說療效顯著。二是作為禮物送給要出嫁的女兒,並再三囑咐女兒,在房事時如遇新郎出現「暴脫症」,向男尾椎骨處重刺一針,便可轉危為安。三是被蛇咬時,用銀簪刺蛇咬傷處,擠出毒血,防毒攻心。

獎賞:客家娘酒是用糯米釀造的一種甘醇酒精含量不高的米酒,這種酒的釀造工藝復雜,而且舊置越發變得醇香,不變酸。客家婦女一但生下小孩,在一個月內「坐月」時,用客家娘酒配獵、雞、蛋等煎者,具有良好的補身作用,此外還有美容、活血、催乳等作用。這對於客家婦女來說,可謂是一種難得的獎賞。

圍裙的故事

在東江上游的客家地區,不管是老年婦女或年輕姑娘,都喜歡在胸前掛一條圍裙,老年人多數用藍灰色的,而姑娘們卻喜歡色彩鮮艷的花圍裙關於它有個傳說:

一天上午,劉家灣的村民正在田裡插秧,一位騎馬青年路過這里,那青年丫在村口,見劉家灣的女青年插的秧,行直就像畫家描畫,詩人吟詩,使人感到驚喜、欣慰、歡心。

那青年想:劉家灣的姑娘插秧勞動是能手,但不知在其他方面是否變一樣聰慧能幹,天是他走近一們女青年問道:「插秧娘,你左一行右一行,一天插了幾百行?」那女青年抬起頭,見是一位騎馬青年,便隨口答道:「騎馬客,你嘀嘀嗒嗒,一天走了幾千幾百里?」那青年聽後,啞口無言,難以回答,沒想到那位插秧姑娘會這樣反問自己。那青年深思了一會,又說:「姑娘,三天後,我到你家做客,歡迎嗎?」姑娘說:「歡迎。」「不過,我有個條件,不知姑娘能否答應?」那青年問:「有啥條件?你盡管說吧!」姑娘答道。那青年說:「到時請備好十樣葷菜。」「一定,不過,到時可不能失約。」姑娘答。

回家後,姑娘跟家人說起那青年上門做客的事,姑娘的媽聽後著急道:「傻妹子,這樣在的事你怎麼不先跟媽商量商量,就答應啦!雞鴨咱家有,好辦;豬牛羊,街上有賣,亦不難。可這僅六樣葷菜,還有四樣呢?到哪去找呀?」「媽,您老人家不用著急,既不用宰雞殺鴨,亦不需上街賣牛羊肉,到時我自有辦法,准叫那青年滿意。」姑娘的媽向來相信自己的女兒說話算數,辦事實在,但聽後亦將信將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睡了。三天後,那青年准時赴約,吃午飯時,那姑娘既不宰雞殺鴨,亦沒上街買魚買肉,只是到菜園摘了一些韭菜,取來一隻雞蛋,炒了一碟蛋,端給那青年送飯,那青年問:「我不是有話在先,叫你備好十樣葷菜的嗎?怎麼只端來一碟炒蛋呢?」姑娘見問,答道:「我問你,雞蛋是不是葷菜?」「是葷菜。」青年說。「韭菜是九,一隻雞蛋,一加九是十,那不就是十樣葷菜嗎?」那青年聽後,笑著說:「是,是,我要的正是那一加九的十樣葷菜。」

午飯後,分別時,姑娘送那青年到門口,那青年一腳跨上馬蹬,另一隻腳著地,回過頭問那姑娘:「姑娘,你知道我現在是上馬還是下馬?」姑娘見問,一腳在門坎外,一隻腳在門坎內,反門道:「青年哥,你知道我現在是出門還是進門?」那青年聽後,暗喜道:「人說劉家灣的姑娘聰慧、勤勞,果真名不虛傳。

臨別時,那騎馬青年馬背上取下一塊花布,送給姑娘作紀念。姑娘把布裁剪了一下,安上兩條花帶,圍在胸前既可擋寒,又可擦手包東西,很是方便實用。

這就是在客家地區,人們常常可看見姑娘們圍在胸前的圍裙。

客家山歌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淵。客家山歌的產生從整體過程來說,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致到南方,主要集族而居於閩南、粵北、贛南,其次是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區,這些地方地形以山區為主,因此,客家人的生活與山有密切關系,這是客家山歌產生的客觀環境原因。客家婦女與男子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差別,他們長期工作於山間,面對風景秀麗的大自然,難免會被感動,以及與人交流的願望,而山歌則就順應了這種需要,再者在山間歌唱,可以放盪不羈,以前受舊禮教束縛很嚴,平時在鄉村裡,男女間保持嚴格的界限,除了夫婦關系,由於拘束過嚴,到了山間隨心所欲的唱歌,壓抑的精神可得以解放,給人的心理帶來輕松、舒暢。這是山哥產生的主觀原因。

山歌是一種活勃、自由的思想表達方式,深受大眾的喜愛,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客家山歌按歌詞內容表現形式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律詩、絕句式,一般七字一句,而且一、二四句末字押韻,唱起來朗朗上口,這種形式的山歌,又可分為對唱形式的和非對唱形式,對唱形式的一般都情歌,舉例如下:

對唱情歌:

1、男:久聞妹子山歌靚,今日相逢愛開聲,彩蝶戀花情宜好,阿哥心想同妹行。

女:花還未開蝶就來,笑你阿哥好痴呆,半路相逢人唔識,花不逢春不亂開。

2、男:大風吹開路上塵,借問妹子哪裡人,問清妹子乃只屋,等郎上下妹答應。

女:過橋一散散到家,河源深處系涯家,門前一條山溪水,找梅縣子像朵花。

3、男:山花開了一朵朵,到處青山有水流,到處青山流水轉,怎麼阿妹你難求。

女: 哥想採花入花園,有心戀妹愛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唔前見過岸靠船。

4、男:相親相愛倆心知,青春年華正當時,好的樂音一曲韻,願作鴛鴦比翼飛。

女:哥系綠葉妹系花,哥系山茶妹系紗,日頭落山耐准時,只願共花找身家。

5、男:桃花開來李花開,打生打死都愛來。還生同妹共床睡,死哩同妹共棺材。

女:生愛連來死愛連,生死都在你面前。金錢拿來做綉球,拋來拋去在身邊。

男:睡目睡到發娘昏,地下石頭當作銀。死了三日死唔去,聽到娘聲就還魂。

女:難舍情郎來尋郎,囑咐我郎莫心慌。幾大事情我敢做,船大自有海來裝。

6、女:阿哥出門去過番,阿妹送郎在門前。千山萬水難見面,遠隔重洋轉來難。

男:千山萬水難見人,莫因過番斷了情;三年五載我就轉,阿哥一轉就行情。

女:郎今走了妹艱辛,日里無雙夜單身;看到別人有雙對,眼水汪汪正芳情。

男:我今出門去過番,阿妹心裡愛放開;莫做過番唔曉轉,日後還來再團圓。

第二類:自由形式,這種形式歌詞形式自由,沒有嚴格的格式,因事而定。例如:

阿哥呀,阿妹呀,吃涯的釀豆腐,唔會惡痢肚,吃涯的釀豆腐,爬山唔辛苦,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特殊的分支。歷經了一次次的輾轉遷徙後,客家人才得以在華夏大地上安居樂業。這支由歷史造就並且經歷了歷史洗禮的優秀民系,必將以其獨特的精神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5、廣東河源的春節的風俗習慣有那些

河源主要的客家人居多,所以一般都是客家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6、廣東河源 客家風俗是什麼 ??? 急 快、

在肇慶鼎湖區九龍湖山下,是一萬多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淳厚的山民、典雅的民居回、古樸的婚俗、好客的主人答、淳樸濃郁的客家風情,還有獨特的、被國內外建築學家列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之一的客家圍屋,構成了九龍湖特有的客家民俗文化。那原始的古法造紙、精煉桂樹油等,正是當地客家人與自然相融、保護自然生態、服務人類自身的典型表現。在鳳凰台上,地地道道的客家小夥子和姑娘們表演的客家風情,讓您賞心悅目,還有甜美的山歌對唱、優雅的山村舞蹈、獨特古樸的婚禮

7、河源元宵節習俗

河源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8、各地過中秋節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9、正月初十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習俗

1、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2、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3、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9)河源節日風俗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其起源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祖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熱鬧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