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過年的風俗習慣
1、北方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1、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2、祭祀
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准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
3、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過年,主食就是白面饃饃,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說發面是個技術活兒的話,那麼蒸饅頭則是個體力活兒。饅頭要反復地揉,才會有勁、好吃。
所以蒸饅頭的時候,各家的男人們往往也會上場助陣。做好的饅頭劑子要大小均勻,然後才上屜蒸。有的人家還會在饅頭上做一些圖案,或者塞個紅棗在饅頭頂上。
4、掃舊
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的乾乾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2、北方人過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春節是中國每年最重要的節日。每年春節,旅行者都會回家與親人團聚。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同地方的春節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很大差異。中國的節日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歷史文化底蘊也很深厚。由於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各地的春節習俗也各不相同,從而創造出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色彩。在農歷新年的第一天,金雞宣布黎明。年輕一代向長輩拜年,長輩給年錢鎮壓邪惡。
在新年期間燃放鞭炮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帶有節日意味。在中國新年期間,每個家庭的每個成年人和孩子都必須穿新衣服來慶祝,也就是說,舊的和新的。農歷12月24日是每個家庭的清潔日。打掃房子不僅是為了迎接春節,也是為了掃除厄運。人們通過大掃除來表達除舊迎新的想法。
有些家庭在打掃衛生的時候會扔掉一些舊東西,比如衣服和鞋子,買更多的東西,這也代表著擺脫舊的,歡迎新的。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生豬被殺。除了腌培根,其餘的都掛在谷倉里。在新年前把它帶回家“放鬆”一晚。燒肉時,用一個大鍋,在下面燒柴火,然後慢慢煮半天。這樣,肉就美味可口了。但孩子們往往迫不及待地敦促成年人時不時地撈一塊。因此,在這一天,我們通常不吃任何主食。我們只吃肉就吃飽了。
貼對聯是中國春節特有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夕,每家每戶都會用紅紙在門的兩端寫上祝福,貼在門框的兩側,寓意著好天氣、兩年成功等美好祝願。吃除夕晚餐是除夕夜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除夕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吃除夕晚餐。尤其是在北方,家庭會吃餃子。這家人將一起回憶過去,展望未來,非常高興。
3、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
1、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過年,家家戶戶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
2、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趕年集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過年好招待親戚。趕大集,置辦春節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農村,臨近年關了,如果不親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轉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講一講、聽一聽,即使家中置辦下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過年都是沒有年味的。
3、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戶戶的掃除日。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的乾乾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人們通過大掃除,表達了對新年的除舊迎新的思想。在大掃除的同時,有些家庭還會扔掉一些舊的東西,譬如衣服、鞋子等,並購置更多的東西,也代表了除舊迎新。
4、北方過年的年俗是什麼?
1、祭祀
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准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
2、貼春聯
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
3、掃舊
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的乾乾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4、貼掛貼
過年貼掛貼(又叫桃符)和貼春聯一樣,五顏六色的掛貼給春節增添了喜慶。
5、貼年畫
北方人喜歡在春節時張貼年畫,給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6、守歲
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7、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輩給長輩拜年的習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輩們三五成群地到長輩那裡拜年問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10、過年當天男人貼春聯
女人在准備各種美食,貼春聯之後,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擺放水果,菜品,糕點,筷子,來緬懷先人。
11、晚上家裡的人不會去串門
在家守歲包餃子,等待12點的鍾聲,放鞭炮以示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來一起過年,鞭炮為列祖列宗弓|路的說法。開始吃新年的第一頓餃子,爭取在新的一年裡第一時間抓一 個好彩頭。每個人都要喝一點酒,寓意一年當中衣食無憂。
12、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
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
5、北方過年的風俗有什麼
首先,臘月初八,臘八這一天,表示年已經開始了。在臘月二十四號這一天,也就是小年,老北京會有吃一些好吃的,放些花炮以示慶賀。
北京人過春節對食物很講究,根據禮節文化的諧音文化,准備代表吉祥如意等意思的水果和飯菜。蘋果,柿子,等等。但是不能准備梨,因為春節過的是團圓的氣氛。在大年三十之前,就是過年的准備過程,需要采購年貨,布置家。比方說貼春花,剪紙,福字,對聯,掛燈籠。(這里說的燈籠是老北京的一種燈籠,學名叫「氣死風燈」。)采購年貨的最後一樣,必須是荸薺,諧音「必齊」,說明年貨已經准備完全,可以過年了。
今年的立春離除夕不遠,在北京,立春這一天要吃春餅。而且吃春餅要吃完成,從頭吃到尾,寓意為有頭有尾。
大年三十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為的是吃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也有講究,要八個熱菜四個冷盤,這是所謂的四平八穩,其中必須有「雞,鴨,魚,肉」這四樣熱菜。而且魚必須要多做出一條,不是吃,意思是年年有餘。這個時候的年夜飯還沒有餃子。
在年三十兒晚上十二點的時候,就要開始放炮竹了,在過去,「年」是一個怪獸,放炮竹的意思是為了把「年」嚇跑,保證下一年風調雨順。到現在,放炮竹已經演化成單一的慶賀方式了。放完炮竹,就要吃餃子了。
過春節有這樣一個講究,就是不掃地,不刷碗。因為在過去來講,這些都是財。比如說放完炮竹的廢屑,果皮等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這一天,再打掃收拾,這個時候叫「掃災」,而且在破五之後,一切禮數講究就都不計較了。
大年初一開始,就要串門,孩子可以領到壓歲錢,但是在過去,壓歲錢是給老人的。這個年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就表示這個春節過完了。
6、北方過年習俗是什麼?
北方過年習俗是小年祭灶官,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向天帝匯報人間的工作,各家各戶都會准備包芝麻的燒餅,名曰「祭社火燒」,或者准備灶糖,希望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掃塵的風俗由來已久,堯舜時代便已出現,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子」,南方稱「撣塵」,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掃盡一切「窮運」和「晦氣」,乾乾凈凈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北方過年過程
過春節前的大掃除,可以動員孩子們參與進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增強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自主性和動手能力會得到大大的提高,而且增進了親子關系,體驗親子勞動的樂趣。傳聞灶王爺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人們吃豆腐渣以示清苦。
豆腐後來成為春節加工菜的重要原料。臘月二十五,家家祈福「接玉皇」,這一天的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好表現,使玉帝歡心,降福來年。臘月二十六這天,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農耕社會時,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年節時才能吃到肉,故稱為「年肉」,用於腌制臘肉,並留出一部分准備年夜飯的炒菜和包餃子。
7、北方有什麼過年習俗
北方過年的風俗如下:
一、祭祀,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准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
二、貼春聯,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
三、守歲,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
四、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五、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初三到親朋好友那禮節性的拜訪。
六、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日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
8、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那麼,你知道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嗎?下面跟我來了解一下!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篇1春節習俗: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春節習俗: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過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親訪友,媳婦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財神
年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年初七:吃面條,祝長壽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場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後記得回歸清淡
年十四:准備鬧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燈火
春節習俗:山東
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習俗,祭祖要帶上豐盛的貢品、紙錢、香鉑,並且還要帶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靈。初三初四則是走親戚的日子。
春節習俗:山西
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春節習俗:陝西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春節習俗: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河北: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春節習俗: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篇2習俗一: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在這一天,人們會在灶神的畫像前擺放各式各樣的貢品,如糖果,酒,清水等,目的是為了讓灶神吃飽喝足後可以在天宮為自己美言幾句。雖說是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卻也代表著人們的一種美好期望與寄託。
習俗二:打掃房間
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戶戶大掃除的日子,或是洗窗簾,或是打掃庭院,一來有著掃除災禍的寓意,二來代表著辭舊迎新。即代表著對過去的告別,也代表著對未來的迎接與期盼。
習俗三:殺豬做肉
由於生活水平以及個人素質的提高,現在的人已經不似過去那樣殺豬宰肉了。只需要去肉鋪購買足夠的肉回家來做即可。做法也多種多樣,或是燜燉,或是翻炒,或是剁成肉餡,或是做成丸子。
習俗四:蒸饅頭
饅頭向來是北方飲食的一大特色。在春節快要來臨時,家家戶戶會提前發好面,等到第二天找來左領右舍一起做,這個揉面,那個掐劑子,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製作出熱騰騰的饅頭。
習俗五:置辦年貨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都會開始置辦年貨,或是各式各樣的燈籠,或是小巧的燈具,或是帶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都會逐漸走進各家各戶的炕頭上,大門上,窗簾上。
習俗六:貼春聯 守歲
在大年三十這天,不管老少,不管男女,都會站在家門口貼帶有美好寓意的春聯,嘮著家常。到了晚上,一家人會圍坐在桌前吃著年夜飯,看著春節晚會,不睡覺等待新年的。
注意事項
北方各地的習俗也都不一樣。
祝大家春節快樂。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篇31、祭祀。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准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
2、貼春聯。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
3、掃舊。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的乾乾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4、貼掛貼。過年貼掛貼(又叫桃符)和貼春聯一樣,五顏六色的掛貼給春節增添了喜慶。
5、貼年畫。北方人喜歡在春節時張貼年畫,給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6、守歲。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7、放鞭炮。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
8、拜年。北方人有晚輩給長輩拜年的習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輩們三五成群地到長輩那裡拜年問好。
9、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10、過年當天男人貼春聯,女人在准備各種美食,貼春聯之後,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擺放水果,菜品,糕點,筷子,來緬懷先人。
11、晚上家裡的人不會去串門,在家守歲,包餃子,等待12點的鍾聲,放鞭炮,以示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來一起過年,鞭炮為列祖列宗引路的說法。開始吃新年的第一頓餃子,爭取在新的一年裡第一時間抓一個好彩頭。每個人都要喝一點酒,寓意一年當中衣食無憂。
12、睡覺不要脫衣服,代表一年不會一無所獲。燈都要亮,代表一年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13、每逢祝壽,尤其是給老年人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預祝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據說是從孫臏開始的。傳說,孫臏18歲時就離開家鄉,到千里之外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孫臏在師傅那裡刻苦學習,廢寢忘食,甚至從來沒回過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孫臏突然想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老母親已經有八十高齡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十二年沒見面了,不知母親身體如何。再說孫臏的家裡,這天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一個孫臏,心裡難過便哭了起來。正當一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孫臏看見母親那因為思念兒子憔悴的面容,心裡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里捧出師傅送的桃送給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大家看見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後,變得健康年輕了,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是一般親朋好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14、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
15、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16、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17、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18、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19、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20、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21、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22、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23、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24、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9、北方的過年風俗
北方的過年風俗
北方過年習俗有:元宵」滾「出好兆頭、貼窗花、吃喝玩樂逛廟會、看春晚、葫蘆同「福祿」添福氣。
1、元宵」滾「出好兆頭
在北方,有「滾」元宵一說,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寓意開年好兆頭!
2、春節必貼窗花
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有什麼事情發生,可見北方對窗花的重視程度。
3、吃喝玩樂逛廟會
北方的廟會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現在基本上發展成為過年期間一個主要的吃喝玩樂的場所。
4、看春晚
5、葫蘆同「福祿」添福氣
葫蘆絕對是北方人過年的「寵兒」,什麼冰糖葫蘆、西葫蘆水餃、黃金葫蘆包,因葫蘆寓意福氣,除了吃外,北方人也喜歡把玩和佩戴葫蘆擺件。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10、南北方過年有哪些不同的風俗習慣?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北方和南方過年時習俗差異很大。以個人淺陋,掛一漏萬,南北方習俗大致如下:
北方之習俗:
1.“歲首”之前做好充足准備,在城市,購物相對比較方便,在農村年前要“趕集”,提前准備好各種年貨;
2.除夕前,提前大掃除(除塵),門窗貼春聯掛門神(驅鬼辟邪的門身最初為鍾馗,到宋代晚期時則換成唐代名將秦瓊和尉遲敬德,延續到如今);
3.小孩穿新衣,除夕守歲(年三十晚全家熬年夜),晚上先放點鞭炮,觀春晚(古代時年三十晚,全家人圍坐一起不睡覺叫“守歲”,現在年三十晚則是一家人聚集在電視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順帶“守歲”)到12點後繼續放鞭炮;
4.大年初一早晨全家一起包餃子和吃餃子,然後給父母拜年和小孩發壓歲錢;
5.大年初一全家不出門,陪伴父母,拉家常,打撲克牌或下象棋;
6.初二上街觀看踩高蹺、耍龍和舞獅等傳統社火,初二或初三開始走親訪友進行拜年;
7.大年初五迎財神;
8.正月十五,不像南方吃湯圓,而是吃臊子長面或粉湯餃子。
南方之習俗:
1.“歲首”之前做好充足准備,在城市,購物相對比較方便,在農村年前要提前准備好各種年貨;
2.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舉家(城市近年到飯店)一起吃年夜飯;
3.年夜飯後給小孩發壓歲錢,觀看春晚和熬年夜(守歲);
4.過年幾天,兄弟姊妹多者,輪流請客吃飯,拉家常,相互拜年;
5.有的利用假期出去旅遊過年;
6.正月十五鬧花燈,吃元宵。
南北方的習俗肯定是有較大的差異,唯一不變的就是大家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