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貴州死人風俗

貴州死人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7 05:46:50

1、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2、貴州都勻喪葬風俗要幾天

貴州都勻喪葬風俗根據安葬的種類有時間上的差別:
安葬方式有:1、便葬(不舉辦悼喪儀式即行埋葬)。2、假葬:因為水族崇拜祖先,厚葬禮,家有喪事要請水書先生擇吉日下葬,若一時難擇下葬日,而往後又要舉行隆重的葬禮,於是就先選擇一個日子來假葬,假葬的方式是將靈柩停於正堂之中,靈柩與梁平行,頭朝東。四周用木板圍住,再挑泥土來覆蓋。假葬的時間有長有短,短則數日,多則數年,假葬期間,每天必為亡者上香供飯,直至開控。3、深葬:即一次葬,以後不再移動或修整棺木。4、遷葬:即二次異地葬。
在都勻水族地區的基場、陽和、奉合一帶,一位成年人離開人世後,其後事操辦,即喪葬儀式大體分為以下十幾個部分。
一、報亥:也稱報代(pau³⁵tai¹³),即報喪。老人過逝後,根據其親戚的主次遠近及時派人報喪,女喪一般要等其外家人到場後才能入殮。報喪時,忌呼喊活人的名字,以防亡靈將活人的魂靈勾走,所以報喪人每到一處報喪,均以敲門示意,待主人出來後,方輕聲報以噩耗,得到通知的人則立刻准備白布等物,並通知本族兄弟,徑直前往亡者家悼念和幫忙。此外,老人落氣後,即請水書先生按亡者的屬相與死亡時間測算,如恰逢吉日,則鳴放鐵炮以向寨中族人宣告家有喪事。
二、凈身:亡者重病期間,一般須搬出卧室,安置於火塘邊,以便兒女早晚服侍和親戚好友前來探望及亡後為其凈身。亡者將斷氣時,由兒子喂以一勺水酒,水稱「hot52 hau33」意為送亡者上路,從此與生者陰陽兩隔。亡者斷氣後,即將茶葉在水中煮沸,待茶水稍冷卻後,由族中長子為亡者凈身。凈身時,用一毛巾浸於溫茶水中,扭呈半濕狀,解除亡者衣物,從頭到腳為其擦試。若亡者為男,還須將其頭發剃光,若亡者為女,則將其頭發梳理打辮。凈身結束,即為其穿上壽衣,壽衣五到九件不等,但必須為單數,腰上系青色或綠色綢緞腰帶和三或五個荷包。穿上布鞋紗襪,包青色或黑色頭帕。壽衣穿戴完畢後,在堂屋搭一床架,按東西向將亡者挺於架上,頭朝東,以一匹白布罩其面部,在旁擺桌設靈位,點素油燈,供以糯米、水酒、瓜果等物,上香燒紙,待吉時入殮。事後主家殺雞鴨以招待為亡者凈身的人,並送一匹白布,意為其洗手、避邪和酬謝。
三、刀恨(水語tau33 han13)意為燒老窩,亡者死後,便將其墊床的稻草、棉絮、寫過的稿件、穿過的舊衣物等搬到寨邊焚燒,讓煙火神將其用物賜予其享用。留給活人用的衣物,也要拿到火上去熏一下,這樣就算亡者了結了凡間的煙火,並且不遺留不吉利的東西給後人。
四、入殮:水稱「和埋」(hot⁵²mai⁵²)亡者身前親戚好友及族人得到噩耗後,即刻趕到亡者家中哀悼,送上少量錢幣,為亡者在回歸故土的路途中作買水錢,並等候入殮。為避免亡靈作祟,嚴防黑貓跨過遺體和消除悲哀沉痛的氣氛,人們通宵達旦的談古論今,還舉行扳手勁等活動。待到吉時吉分便在堂屋中順梁擺放棺木,棺首朝東,並在棺木底鋪上一層草紙,由亡者子輩(即孝子)用白布將亡者遺體抬入棺中,用白紙裹包錢紙或包裹稻草塞在空缺處將遺體固定好。然後,由德高望重者給亡者放買水錢,買水錢通常是主家事先將白銀打成薄片後用剪刀剪成碎片,而向主家送過買水錢的親友則在買水儀式結束後得到一片碎銀稱 「肥水錢」,表示生者將得到亡靈的保佑,往後錢不離手,家業富足,負責給亡者放買水錢的人每向荷包中放入一片碎銀時都會大聲喊道「公啊!你的兒子××給你買水錢,讓你買上面的井,不要買下面的井,買清水不要買渾水,誰向你討你也不要給呃!買竹叢下的田,買寨子邊的田,買田買湖」待將亡者兒子的名字由長到幼喊完後,最後還喊道「好啦,留些錢給你的子孫們,以後發家致富咿啊。」買水結束儀式後,要進行的是「和緬」(hot52 mjan33),即為亡者置孝布。「和緬」時,由亡者兒女、侄兒女拿出自家紡織的白布按亡者的身長裁下兩塊並用針線縫合好罩在亡者身上;然後從這塊布的左邊或右邊裁下五指寬左右的一條系在自己的腰上,即為戴存。「和緬」有一定順序,由親疏長幼之分。「和緬」結束後,一人高聲喊道「請所有的親戚朋友離開,只留公(或奶)一人在此」。待所有人離開堂屋後,再命人合上棺蓋,並用竹篾將棺蓋與棺身系牢,至此,入殮方為完畢。
五、開控:是水族的祭悼活動。水族祭拜祖先,很重視葬儀,只要財力略能支撐,都要盡力舉辦開控。開控的規模以財力的薄厚分為控勞,控低(即大控、小控),亡者為男性一般舉辦控勞,亡者為女性一般舉辦控低。控勞除吹蘆笙、放鐵炮外還需懸掛銅鼓,殺牛、殺馬、殺豬、做蓋傘旗幡,舉辦「釀斂」、唱喪歌等,控低則較為簡略,只吹蘆笙嗩吶,放鐵炮、鞭炮,一般只殺幾頭豬招待親友,悼念儀式比較簡單。
開控的時間根據亡者辭世的時辰及家中的財力情況由水書先生擇日而定。如亡者辭世之日為吉日、吉時,家中財力允許,則可在當日或二、三日後開控,如條件不允許,則先假葬於家中後再擇日開控,若為假葬,開控前還需將假葬時圍住靈柩的四周的木板抽掉,將覆蓋在靈柩上的泥土清除,用帕子把擦試干凈,並畫上牛、馬、豬、魚等動物圖案。
開控時,在正堂中置一門板於地,上面放著一盆熟魚,一盆糯米飯,九碗酒(女為七碗)、一碗豆腐、一升大米(上面放些錢幣)並上香燒紙,旁邊置有銅鼓兩面,木鼓一面。鼓手分列兩邊,木鼓手頭戴斗笠,肩上掛著一把米線,馱一內裝一升大米和一塊銀元的布袋子,此外嗩吶手、蘆笙手均圍在旁邊,屋外派一人專放鐵炮,一人專放爆竹,待一切准備就緒後,由三至九位水位先生危坐於門板前,手執竹簽,齊聲呤誦祭詞。祭詞內容為回顧祖先遷徒的過程以及家庭家族人丁發展情況,祝願亡人「入海變龍」,祝願亡靈依照先祖溯江上來的路徑,順利回歸故土,呤誦祭詞需分段進行,亡者為男的分九段,亡者為女的則分七段,每一段吟誦完畢,銅鼓、木鼓、蘆笙、嗩吶齊鳴,爆竹、鐵炮共響,直至全部祭詞呤誦結束。結束時銅鼓、木鼓、蘆笙、嗩吶奏響的時間較長,所放的鐵炮和爆竹較中間分段時更多。
六、「釀拎」(水語稱 aŋ³⁵ljan³³)。開控後同宗不同寨的族人,每戶根據自己的意願從家中拿出錢糧湊在一起,准備蘆笙、爆竹、鐵炮等物,前來為亡者致哀、幫忙和參加釀拎活動。「釀拎」通常是在「正控」的前一天進行,地點設在「控場」(控場即正控時砍牛、敲馬的地方)控場上立有木柱、木柱的多少決定於牛馬的頭(匹)數,旁面放一張八仙桌,桌上有盆熟豆面和若干烤魚,一截插上錦雞尾的木頭,桌邊置一壇米酒,一籮米糠,「釀拎」開始,由二長者開頭,先吃豆面、烤魚,用牛角對飲後,一人執錦雞尾、一人執烤魚,弓身相對,繞步於控場中木柱。手揚米糠,口中「喲無、喲無」聲不絕,旁人可趁其不注意抓起一把米糠撒在他們衣服或頭上,他們也可趁旁人不注意將米糠寨到旁人的衣領中,被撒糠的人都不會生氣,反而認為自己身上的米糠越多當年福氣更旺。三圈走完後,由下一對替換,直至天黑。當天從早到晚,銅鼓、蘆笙、炮聲不絕。
七、放傘:亡者去世後,正控時,其兒女親家或娘家或其他親朋好友需做旗幡前來為亡者送行。旗幡包括桶傘、旗傘、球傘、短傘和長傘,一般在二三十桿上下,隨行人數通常為百人左右,為迎接旗幡,主家特製一桿白傘配以一小籃糯米飯,一瓶米酒,幾條活魚,用一剝皮樹枝抬至寨外分路口,插上白傘,擺酒、魚等於旁側,以表示為客人等指路,並乞求葬禮圓滿辦完,無滋生鬧事、攪亂控事的事件發生等。
八、迎客:水族重視禮儀,尤其是在「控事」中更為顯現,客人來時,由亡者兒子率眾孝子、孝女、孝媳四五十人身穿孝衣到寨外迎客,迎客時眾人神情肅穆,低頭默哀。若亡者為女性,當其外家來時,眾孝子、女、媳還需鋪上草席跪卧於席上,此時,其外家人亦由幾位長者穿身長衫一一將跪卧之人扶起,男扶男,女扶女,待賓客走完後,眾孝子、女方隨其後一起回到主家。
九、「熬和埋」,就是將亡者貴重的遺物,如銀元、錢幣、衣物等掛於正堂中,展示於賓客面前,族中每家則出一壺酒,一碗米飯,一條熟魚供於正堂中的案板上,以緬懷和彰顯亡者在生之日勤勞持家,留有錢財。
十、立書桿,即在主家屋前立一竹桿,要求枝葉保存完好,且高於房頂,上系一剪成人形的三尺白布,以標示主家正辦喪事。水語稱「qan³⁵le¹³」意為「掛書的桿子」。此桿立前,先將竹竿置於房前,在屋中正堂懸掛一木架,架上鋪滿柏枝,架下熏以煙火,堂中幾個頭戴斗笠的人舉或大刀、或執利劍、或扛斧頭繞架而行,不時舞刀刺劍,並在房柱上留下刀跡,三圈繞完後遂將懸掛木架的繩索砍斷,讓木架落於地上,然後出房門朝字桿走去。此時,門外有一個頭戴斗笠,身背飯箕,肩馱米袋,手提小雞的人,見屋裡的人出來後,將一捆柴擋住來人去路,然後迅速離開,出來的人見到柴捆攔住去路,則用刀斧把柴捆劈開,遂將竹桿立起,用竹蔑把竹竿固定於廊柱上,至控事結束後,方降字桿,字桿上的布人放下後,常被人分搶,據說孩子夜哭,將人布上撕來的布條系在孩子手上或放在衣袋中,孩子則不再夜哭。
十一、砍利。凡舉辦控勞,即大控的人家都要准備牛馬,並在正控的當天屠殺,一般為一牛一馬和幾頭豬,富有人家其數量有所增加,財力有限時單有牛或馬亦可。祭牛一般以水牯牛為主,其毛色、線索、身架、角形都十分講究。用來砍利的祭牛祭馬,被粗大的草繩套住頸部系在控場的木柱上,並保證它們能繞柱走動,砍利前先進行「講喪」(tsan35 se 13),意為亡者趕牲口。眾孝男雙手執一剝皮白木條兩端弓身行走,上有專人將一匹白布伸層拉開,以覆蓋在眾孝子後背,眾兒媳、女兒則半開黑布雨傘遮住頭部,一手拿手巾掩面作抹淚狀,一手撐傘,緊跟孝男其後,眾人先在主家正堂中繞行三圈後徑直走到控場,到達控場後,繞祭牛、祭馬三圈,每走完一圈需前後各叩拜三次,孝女則將掛在傘骨上的稻穗取下一枝交給專人拿去喂祭牛祭馬,繞完三圈後,按原來的隊列由原路返回正堂。孝子「講喪」結束後,緊接著就是送花傘的各家親戚為亡者「講喪」。待各家依次「講喪」完畢,便請出寨中或前來參加控事善於砍牛馬的人出來砍利。砍利前在控場邊置一八仙桌,桌上擺放一木斗,斗中有少許大米,上擱兩把長刀。主刀者一般為兩人,他們被請出後,則手提木斗,按順時針方向方向繞祭牛、祭馬走三圈,並作攆牛馬狀向祭牛、馬撒揚大米。畢後,方取大刀進行砍利,此時,孝子手執白木杈,分列於四周,待祭牛馬倒地後峰擁而上,用木杈將祭牛、馬頭腳按住,以便將祭牛、祭馬殺死。砍利時,刀手先將牛馬往順時針方向趕,趁牛停下不備時,手起刀落朝牛峰包處砍下直至祭牛倒地,祭牛倒地時,以頭朝主家為吉。祭馬則多以斧背或鐵錘敲擊其腦門,令其昏倒於地後用殺刀捅死。
十二、出殯:出殯土稱「上山」,水語稱「tai31 pai13 lən31」不論是假葬還是新死,開控後其靈柩均置於正堂中,以待擇時出殯。出殯時,眾,,。孝男將靈柩按一定方位送至門外由族人接住找一平曠之地放在木凳上,然後安上兩根抬桿,繫上兩根手臂般粗大的草繩,以備上坡時作拉力之用。出發前,在靈柩上蓋一新床單,空出一位置放上一碗糯米飯,一碗豆腐、一碗魚、一碗酒,另外還倒扣一隻空碗,招亡者吃晌午飯,酒過三巡後,主持者以刀背擊破扣碗,將一小雞摔死於棺蓋上,此時早以等待在旁的族人將靈柩抬於肩上,向墓地進發。出發時,一人在前撒紙,一人手舉火把開路,眾孝子戴孝弓身於布下,跟隨引路火把緩步行進,到達分路處,方取下白布自由行走,同時亦將棺木上的床單取下。出殯不準走回頭路,靈柩不準放到地上,途中休息時須墊上木凳。無論墓地離家多近,中間都要休息,分食糯米飯,吃「晌午飯」,稍候片刻即繼續前行,直至墓地,整個過程,除部分忙於煮飯菜的人外,眾親友及全寨老小傾巢而出為亡者送葬,一路上伴有凄涼悠婉的嗩吶調、蘆笙調,送葬的人神情悲戚,場面分外庄嚴肅穆,沉寂悲壯。
十三、安葬。水語稱「haŋ³⁵hai³²」。水族安葬多為棺裝土葬,且十分注選擇墓地,認為葬著好地,將來子孫才能榮華富貴,飛黃騰達,否則將帶來各種災難,或歷代窮苦,亡者死後,其兒女親屬必請風水先生尋一墓地。以求亡者將來保佑賜福,挖掘墓穴時,先以糯米飯、米酒、豆腐、魚等祭奉土地神,然後由風水先生根據山向、季節等使用羅盤推算出適當位置,方能下挖。待靈柩抬至墓穴旁,先在墓穴中焚燒錢紙,方將靈柩移進墓穴,頭朝里。隨後由族中一人走上棺背用刀在棺的左右兩側分別砍一兩道刀痕,然後由長子用後衣襟兜一撮泥土走上棺背行至棺首轉身彎背將泥土灑在棺上,待其走下棺木後,幫忙的族人才動手掩埋、修墓。
但對非正式死亡的,如因難產、摔傷、刀傷、槍傷而死亡的要先火化之後才能安葬。對在外死亡者,不能運進村寨,只能在寨外搭個棚子停放,等待擇吉辦理後事。
十四、三朝,也叫復山。正控的第二天早上,召集家族親戚一同前往。在山上墳前殺雞鴨鵝、小豬崽祭供亡者。
十五、禁忌。水族十分重視悼喪活動,表示對死者盡最大的尊重和深切懷念。如忌葷,凡是同族中無論誰死,無論相隔多遠,一旦得到消息,在靈柩未入土前都會自覺忌葷。但只忌禽獸、牲畜的油肉,不忌水產動物和植物油。 「明知故犯」者,將遭受巨大的輿論譴責,名聲會受到影響。
十六、除服。水族認為「天大地大,父母為大」,因此十分重視戴孝。父母去世後為他們守孝三年。三年內,家中不能唱歌,不能猜拳喝酒,不能舉辦娛樂活動。三年滿孝時舉行除服儀式。用豬羊或雞鴨鵝祭祀亡者,並將靈位和孝子孝女的孝帕以及房族外戚的孝帕的一角拿到墓地焚燒,將白底黑字的孝對換成紅底黑字的喜對,至此,整個喪葬活動方才結束。
十七、立碑,從文字形式來看有:無字墓碑、水書墓碑和漢字墓碑。碑文都以記述墓主生卒年月和立碑人、時間為主,另也有請人撰寫長篇墓誌銘為死者歌功頌德的。立碑一般是安葬之後再擇日安排,相距時間短則半年,長則數年甚至幾十年不等。但如亡者在生之時已經准備好墓碑的,也可在安葬當日進行。

3、貴州人怎麼會在死人棺材上插一把刀?

貴州人會在死人棺材上插一把刀,那是辟邪,有一定的說法,那是風俗習慣。

4、貴州省遵義市的風俗死人一般幾天下葬

3月6日消息,4月1日起遵義這里規定,喪葬以三天為准,嚴禁晚上出殯。
「喪事殯期原則不超過3天」
「火化時間早七點至下午三點」
這些喪葬新規

一、城鄉喪葬活動一律以三天為准,特殊情況五天,喪家必須向鳳儀街道社會事務辦申請,准許後才能延長至五天;

二、在治喪活動中必須把出喪火化時間定於早上7點過,下午3點前,嚴禁晚上出喪;

三、職業道士必須持縣道教協會道士資格證書,未持證者造成的後果由本人或該掌壇師負責;

四、骨灰安葬,有公墓的鄉村組,必須安葬在公墓,未入公墓的安葬前及時與縣道教協會或鳳儀社會辦聯系,如安葬後造成不良後果,經查處由該壇掌壇師負一切責任,情節嚴重的由公安機關和縣有關部門處理。
我的回答覺得對你有幫助,採納

5、貴州農村行喪葬習俗,子孫後代行「青墳禮」有啥講究?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不少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習俗,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貴州農村所實行的葬禮習俗。人的一生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四個過程,這是每個人要必須經過的階段,那麼“葬”就是人的最後一個階段。因此非常的被人們所尊重。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不同的葬禮,貴州農村行喪葬習俗,子孫後代行“青墳禮”有啥講究。貴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多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生活在貴州地區的民族有的是從外地陸續遷移過來的,有的就是土著民族,如伊斯蘭教。也就是回族舉行的葬禮沿用古代的葬禮較多,其他都是大體相似的。他們分別分為土葬和岩葬。但是卻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早期人民的喪葬形式,那麼在綜合和各個少數民族的喪葬儀式分為這么急幾種情況:第一個就是老人在臨終前,自己的親生兒子必須在老人家床邊給老人送終;第二個就是當人死了以後,在自己的房門口放鞭炮,並且要通知遠房親戚都過來報喪;然後第三個就是人死以後要安排專門的人員對其進行化妝,以及穿衣服,將屍體放在板凳或者是靈床內,就是所謂的棺材。

貴州的子孫後代要實行“青墳禮”,因為墳墓也可以算是人死後的最後一個歸宿了,所謂的“青墳禮”就是墳頭上面長草,那麼墳頭長草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墳頭如果長草就代表這個逝去的人的家中有什麼好事出現,墳頭長草,意味家裡面要有喜事或者是有人當官兒。那麼又有人墳頭上面長樹,在一些方面來說,是不好的,因為如果這個樹離墳墓太近的話就會破壞墳墓裡面的構造。並且如果是樹木太多的話,土地過於潮濕,陰暗。對自己的子孫後代不好,可能會對子孫後代帶來傷害。

當然,如果是少數民族的習俗話,那麼還是希望他們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來實行這個葬禮。但是對於這些所謂的喪葬禮儀,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太過於迷信,因為中國共產黨是無神佛論的,在少數民族可以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及自己民族的一些喪葬禮儀。但是我們要去做的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要讓他們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

6、侗族地區為什麼要在老人過逝時家門口掛上糯米穗

侗族地區為什麼要在老人過逝時家門口掛上糯米穗,這是侗族的喪葬習俗。
侗族葬俗(之一)
1.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顯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還給每個參加葬禮者發一條白孝巾,扎在頭上為死者戴孝。
2.樂穴,侗族葬禮。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紙錢、樹枝、雜草丟在空中燃燒,又殺死一隻雞丟進去,讓它在火中蹦跳至氣絕才取出.最後沉棺於穴中埋葬。
3.掛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滿月死嬰之風俗。流行於貴州黎平肇興。先替死嬰穿好衣服,放在糞箕或攝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蓋上,掛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樹枝、竹枝上;或用草繩捆好掛上,任野禽野獸吞食。俗以為這樣母親才能再孕,否則就難孕或絕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處理死嬰。
4.停喪傳葬。流行於貴州黎平四塞區和從江縣和平區一帶。當地風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時間與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禮。屍體洗凈裝斂人棺後,停於選定的地點,停喪期(據鬼師推算決定)滿後,將其焚化,骨灰用裝進長三尺、高寬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喪前之洗屍,裝斂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親戚辦理,死者親人都要迴避。目前在於避開"餓鬼"。

侗族葬俗(之二)

黎平侗族的喪葬習俗,基本上也就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區許多侗族分支的喪葬習俗,具有較為普遍的代表性,至於村寨之間,地區之間,在喪葬禮儀的某些細節上略有不同,那僅是小異,而大同則是其主流。
黎平侗族喪葬過程,大致分為三個步驟:
一、從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來。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離身旁。老人落氣時,喪家鳴放鐵炮或紙炮,曰「落氣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靈魂升天,到侗族傳說中的「高順俄安」(理想中的極好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鄰,家中老人已離人世,希望鄉鄰迅速到場,幫助處理喪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極為悲痛的事情。但當時還不能哭,要立即用一個空器皿燒香化紙,稱為「落氣錢」,為讓死者在去「高順俄安」的路上有錢作盤纏。然後請一位地理先生來測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時是否相剋,如相剋即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殺一隻大公雞,化克「解勾」,如不相剋則為大吉或「解勾」之後家人才可以放聲大哭。
人死後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請「娘家人」到來,人一落氣首先要考慮這個問題,要請一人到死者的「娘家」報喪,什麼人稱為「娘家人」呢?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家後裔,女性即她本人的兄弟,也就是其子女的母舅。因為,侗族認為「世上只有舅為大」。報喪的方式:岩洞、竹坪、坑洞一帶,派專人向舅家送去一塊長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報喪。水口、肇興一帶報喪者手持一穗禾,插於被告知者的大門口或直接交給告知者本人。對方接到這些物件後,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在娘家人到來之前,趁死者屍骨尚未僵硬,家人即為死者洗屍更衣,男者剃發,女者梳妝挽?,洗屍一般只象徵性地洗,即在屍體前後抹一抹,或為死者洗臉以表示。若死者牙齒尚全,須打掉門牙一顆,意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後才死的。傳說如果不打掉門牙,死者難以盡快轉生。
置碎銀於死者口中,叫做放「含口銀」,也有的地方只將碎銀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時要將銀子取掉。放「含口銀」意思是讓死者在陰間得以安寧,日後子孫語言穩重,不會惹事生非。但「含口銀」在入棺時如不取掉,或放得過多,後代子孫的嘴巴會閉得太緊,不善言辭或者不會說話。
沐浴和打牙後即更衣。侗族老人有生前備制壽棺、壽衣之俗。除意外死亡者外,一般老人都有壽衣備用。男性以綢緞絲製品製成長袍夾衣馬甲等。女性則以自織的侗布為壽衣,其樣式與普通衣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加紐扣,以布條代替。茅貢一帶不用布條,而用一束青紗捆在死者身上,青紗的數目是死者年齡的數目。壽衣只穿單數,或五套或七套,白內衣青外衣者居多。另外,還有給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食用的糧食,讓他手中捏一團糯米飯或幾張錢紙,表示有錢有糧。
更衣完畢,將屍體移至薨床,薨床用四塊木板拼成,下墊兩根二人凳,上鋪白布。死者置放的位置是頭向里腳朝外。先用紙錢蓋臉,然後啟用白布蓋上,上面加蓋床單或者被面。在死者腳下擺著插有一雙筷子的一碗飯,旁邊另外一碗有三條腌魚或一塊煮得半熟的豬肉,點燃一盞油燈。孝子守侯兩旁,燒香化紙,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來,選擇吉時入殮。
娘家人到來後,死者子女們要向他們下跪,意思是:請求舅家原諒他們作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檢查死者,一是檢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檢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傳統要求。如有不滿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認錯外,還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滿意為止。如死者是女性,其喪事規模還要由舅家決定。
二、從屍體入棺到靈堂守護
入棺時,鳴放三響鐵炮及燃放紙炮告眾。茅貢、酒潮、壩寨等地,入棺時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迴避。四寨、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務都由旁系親屬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臨終時就已離開迴避。龍額、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親屬打傘遮死者屍體抬至鼓樓或公共場所入棺,連設宴待客都在鼓樓進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戀家人,如入棺時見面,怕死者把親屬的魂魄帶入陰間,危及親屬生命。
入棺後,棺木不能加蓋,要等子女到場驗看屍體在棺內是否擺正。習慣認為死者屍體偏向哪一邊,則站在那邊的兒子今後家中就會興旺發達,擺正了大家都好。在一旁負責抬屍入棺的主持人徵求大家意見,大家都說滿意後,即讓兒女們把他們自己穿過的衣服,去掉紐扣塞在死者屍旁,因為穿過的衣服有熱氣,以使死者去到另一個世界後,也感到下輩對他的溫暖和親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斷。有的入棺主持人為了表示公平合理,不偏不倚,為慎重起見,還用一根紗線扯直,對准棺木中線和死者鼻樑,然後搬動死者屍體,盡量做到大家滿意。入棺時,銅鐵一律不能入內,否則會犯凶,不吉利,後人會遭血光之災。侗族地區多栽杉木,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製成。人們認為棺木即為死者的「房子」,因此製作講究。棺木必須用一根杉樹的木料來做,底部用三根木料相拼而成,但也是用同一根樹裁短,意為三間房子。一般重約200公斤,需要八人方可抬得起。
入棺後一般停放三到五天,讓親戚朋友前來吊喪,吊喪期間,本房晚輩披麻戴孝,親子女腰間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輩則一律不戴。
親友送禮祭奠,除女婿必須送去一頭豬外,其餘親友可送羊只、酒、米、孝幛等。他們每送到靈堂,都要向死者燒香化紙,同輩者只拜不跪,下輩者跪拜致哀。吊喪時,死者子女在棺木兩旁向著親友對跪,以示感謝,有多少親友前去吊喪,就要對跪多少次,稍有疏忽,會被視為不禮貌.待上香者拜畢,才將他們扶起。
整個喪期,死者子孫一律禁食肉食葷素,有的地方如龍額一帶連親友也不吃葷菜。侗族不視魚類為葷,因此大都貯備有腌魚,死者的子女可食魚類為菜,但禁食米酒。說是吃了酒肉之後所生的子女都是饞嘴人。另一說是吃了肉後屍體容易發臭腐爛。其實,禁喝酒和不食葷菜的意思是:家裡死了人,不應有什麼心思大酒大肉。以體現悲哀的心情和對死者的孝敬。
停喪期間要守靈,子女不能擅離靈堂,親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靈堂里燈火不斷,通宵達旦。寨頭、青寨一帶晚上由幾個歌手唱哭喪歌,以增加靈堂氣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勞。哭歌的內容一般有:一、女兒哭爹娘。二、妻子哭丈夫。三、爹娘哭兒女。四、鄉鄰勸慰死者親屬不要過分悲痛。五、有故事情節與悲痛氣氛的敘事哭歌。哭歌語言生動,聲調凄楚,催人淚下。當地侗族認為人死之後聽不到說話的聲音,只有歌聲才能聽見,故用歌來對他訴說衷腸。
雞叫頭遍的時候,孝子孝女們痛苦一場,「八仙」吹奏一番。說那時侯死者的亡靈離開家庭回歸屬之地----地府去,哭一場表示難舍難分之情。
守喪期間,全寨3日之內不得唱歌唱戲,吹蘆笙或跳舞,以示哀悼。
三、從出殯到「黃金落窖」。
出殯之日,凡抬死人經過的巷道,家家戶戶插樹葉,岩洞一帶則晾白布,以示辟邪。
出殯之時,一般沿街由一人專撒紙錢、米,稱為「買路錢」,意即給了買路錢,一路不受鬼神阻撓,能夠順利通過。但也有不撒錢米的。如黎平城關附近的上午開寨,他們說這塊地方是他們祖先首先開發的,路也是他們祖先開出來的,用不著花錢向誰買路。
茅貢、九潮一帶,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1尺多長用白紙纏繞的竹棒,稱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餘送葬人手拿3支香燭拜路。大部分地區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兒和親友等只送到村頭或寨腳。
出殯的形式,因死者性別的不同而有區別。水口肇興一帶,若死者是男性,則由女婿喊三聲「到時羅---」,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的,則由舅家人喊,並由死者女兒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倆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傘,邊走邊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說這樣死者才願離去,使抬棺木的人覺得輕松,否則會覺得棺木沉重得走不動。茅貢一帶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動爬不上時,孝子鑽入棺木底部,用身體支撐,意思是用身體背著自己的父母上山,以盡孝道。
龍額一帶,出殯時由長女手執半張開的雨傘走在前頭,邊走邊撒米,以示辟邪。即將到達墳地時,孝家把早已備辦的午飯祭貢死者,並用一隻黃母雞和一碗酸菜置於棺木上,說是送給死者帶到「地府」受用的。
安葬。侗族對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實行土葬。對非正常死亡者,將其屍體火化後,才裝棺入土。火化的目的傳說是可逢凶化吉,使死者不成為惡鬼,也使後代不再有類似不幸。
侗族每家都有固定墳山,歷代先祖葬於此山。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入固定墳山。
墳山講究風水龍脈,墓地左山稱「青龍」,右山稱「白虎」,又謂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過青龍,傳說若是白虎高過青龍,今後子孫中只出女子(且個個都有本事)不出男子,即便有也是沒有出息的平庸之輩,於傳宗接代不利。
洞穴挖好後,先用公雞跳井。即將殺了一刀的大公雞丟下井坑,雞便掙扎亂跳,看跳到不能動彈時落在什麼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認為方位正確,視為最吉利,若向兩邊偏差,下棺時將棺木向左或右移動。
下棺之前需用紙錢撒入坑內,為墊底錢,給死者作家底。再撒少許硃砂,硃砂在土內發光,等於給死者房子點上了燈。入土時親兒子避開,是為了避免死者將親人魂魄帶入土中。
棺木入土放穩後,稱之為「黃金落窖」。其意是土能生萬物,地可發黃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黃金,今後可興旺發達。掩蓋棺木的第一塊土由長子刨,然後動手填土,壘墳、安碑。侗族過去沒有文字,因此,古老的墳碑都沒有刻字。直到明朝以後,才出現有漢字的墳碑。
由於侗族講究生卒年、月、日、時是否相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則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1、死者入棺後,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樹皮或草簾蓋上以避風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2、茅貢一帶,雖將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壘墳,稱之淺葬,說尚未與地脈接觸,不算安葬。3、有的用竹簽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時再抽去竹簽。4、肇興、尚重務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後不安葬,待同輩人全部去世後,再統一安葬。這與李宗 在《黔記》卷三中關於「樓居黑苗….人死入殮而停之,為期合葬,共仆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的記載大致相符。
安葬結束後,當天或第二天還要「復山」,即喪家房族眾人再去死者墳上察看有何未盡事宜,去時帶做好的菜餚,有的還請鬼師念誦祭詞,將菜餚等拿在墳前祭供。
晚上,請各位親朋飲宴。宴後,由一主人在火塘正中上方以黃土、磚土砌一小灶,並在米升上豎一小碑式的牌位,以供祭死者亡靈。待親朋走時,孝家割一塊重約700克的豬肉給親戚各自帶回。
一月之後,由一親戚半夜去墳頭,用三根芭茅草掃墳頭三圈,帶回家來供在火塘邊的小灶牌位前,請一鬼師化紙錢念祭詞,由親戚拆掉小灶和牌位,將米升內的米煮熟大家食用。意即食了燒錢的米,日後定會發達。
至此,整個喪葬過程結束。
習俗是一個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反映,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歷史傳統和心理素質。黎平侗族的喪葬習俗,是在這個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必然反映出這個民族的社會進程、經濟基礎以及其宗教信仰等等。
從黎平侗族喪葬習俗里,可以看出有如下特點:
一、黎平侗族信仰「陰陽一理」之說,認為陰間和陽間都是一樣的。他們所構思的冥冥世界,並不是陰森可怕的地獄,而只是稍稍有別於陽世間的另一個世界的住所,也就是死者的故地。在那個世界裡同樣要用錢,要吃食物,要穿衣服,要有住房,仍有村寨之分。在侗族歌謠里描述的那個世界,地名叫做「高順俄安「,當地的情景是「那裡的人也吹蘆笙,也踩歌堂」,「那裡的人不種禾穀也得吃,不種棉花也得穿」。這里,儼然像死者轉到了良好的歸屬之地。因此,黎平侗族在喪葬的諸事安排上,都是按照現實生活來進行的。
如1、人死後即燒「落氣錢」,屍體入棺後給死者手中捏紙錢,棺木入土前先在坑內撒紙錢做碘墊底錢….為的是給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做盤纏和到故地後做家底之用。2、死者入棺時,給死者手中捏糯米飯團,作為在返回故地途中的食品(這與侗族種植水稻、喜食糯米食品的生活習俗是一致的)。3、死者的棺木系用杉木製作,其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意為給死者住的3間「房子」(這與侗族用杉木製建住房的習俗完全相同)。4、死者入棺時所著的服裝,其顏色與式樣均與生前無異,所不同者,一是,衣上不用任何金屬或硬物做扣子,而以布條或棉紗代扣,以示吉祥。二是死者生前衣上各種銀飾均不能入棺,其原因很明顯: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技術力量不發達,冶煉困難,金銀尤為貴重之物,來之不易,入土的陪葬之物,非其經濟力量所能允許,甚至連含口銀用過之後也要取去。因此,產生了「金銀銅鐵帶入土中不吉利」之說,唯此才能約定俗成,流傳至今。
二、「尊舅為大」是侗族的傳統規矩,黎平侗族在喪葬習俗方面亦充分體現了這一傳統。侗族認為,任何人(無論男女)都是母親生的,而母親是舅家嫁過來的,舅家是最重的根本,所以,「世上只有舅為大」。當發生了死亡這樣重大的事情,必須首先告訴舅家知道,舅家有權了解死者的死亡原因和對死者後事的安排。因此,當死者剛落氣,其家中人放過「落氣炮」通告寨上眾人之後,必須立刻派人去死者的「舅」家報喪(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或舅家的後裔,女性死者告知其子女的母舅),在死者的「娘家人」(即舅家人)未來之前,死者家屬是不能將死者屍體入棺的,必須等娘家人來到並檢驗了死者,確認是正常死亡,「死得明白」(即不是被害或有病得不到治療而死)和確認對死者的一切安排符合傳統要求之後,才能將死者屍體入棺。死者如果是女的,其辦喪事的規模還要舅家決定。這種「以舅為大」(即尊重娘家人)的傳統,實際上也是尊重母親、母系的表現,這是與侗族自古以來實行的氏族外婚的婚姻制度有著密切的關聯。侗族自開始對偶制婚姻以來,實行的是氏族外婚,但體現了「舅家為大」和「不忘根本」(即姑娘的母親是從舅家嫁過來的)的含意。女子嫁男,進入男家為妻,已是氏族社會的特徵,但「舅家為大」和「不忘根本」的「還娘頭」習俗,則反映了雖是父系氏族社會,但母系氏族的影響依然較大的情況。由此可見,黎平侗族的喪葬習俗應該是氏族社會以來就有了的。
三、「求吉避凶」。在黎平侗族喪葬整個過程中都有所表現。1、從死者落氣時即要測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時是否相剋,若不相剋即為「凶勾」,家人必須殺雞「解鉤」之後才能放聲痛哭。此為的是不犯「凶勾」以避邪、避凶。2、為死者沐浴更衣,男剃發,女挽髻,牙齒齊全者打掉門牙,為的是死者潔凈安寧,同時表示死者上長壽的正常死亡而不是夭折,以求家中吉利。3、死者身上衣物不用扣子,而以布條或青紗代替,忌銅鐵之物都是為了避免對後代兒孫不利;放「含口銀」為了求吉,取「含口銀」則又為了避凶。4、死者入棺時家中子女迴避;死者入棺後,子女到場檢驗死者屍體是否放得端正;棺木落土時用公雞跳井,使棺木在坑內定位(實為神明定位);安葬的停棺待葬習俗等等,無一不是趨吉避凶之意.這種解釋自然現象,人力還不能抵禦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產生的.因而只有崇拜並祈求天地鬼神(自然界)以避凶禍求得吉利.侗族民間傳說雲:原始時代,侗族老人死了以後上不埋葬的,直到人們能飼養大牲畜,生產已經比較發達以後才開始對死者進行埋葬.從侗族喪葬中」尊舅為大」的習俗看,其求吉避凶之俗,亦應是氏族社會就產生了的。
四、黎平侗族喪葬中出殯之時的撒「買路錢」,是侗族遷徙的又一旁證。黎平縣許多侗族村寨,都有反映關於自己的祖先是從何處遷徙而來此定居的「祖公落寨歌」(侗語叫「共補奪順」),但學術界對侗族來源問題仍在探討之中,既有遷徙說(其中有說來自廣西梧州、江西吉安或江蘇等地的),也有土著說。由於缺乏歷史文獻記載,而民間文學只是在民間口頭流傳,且有變異性,當然不能與歷史劃等號。但她仍不失為對民族歷史研究的一門輔助學科,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那麼,侗族先在歷史上是經過遷徙(無論是由廣西、江西或江蘇等地遷徙),才定居在目前的湘、黔、桂接壤的這一帶地方還是本來就是居住在這里的土著民族呢?黎平侗族的喪葬習俗反映了當地侗族人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當地侗族認為:他們的祖先是經過遷徙才在這里定居下來的。因此,當老人死後出殯之時,需由一人沿路撒「買路錢」,以使死者靈魂可以不受當地鬼神干擾,能夠順達到歸宿之地。這就是黎平侗族老人死後出殯之時撒「買路錢」的由來,世居的餓土著民族在為親人出殯之時上不撒「買路錢」的。他們的說法是:此地是我們老祖宗開發出來的,自己一般上不會輕易改變的,所以,黎平侗族對遷徙的樸素看法。
從上述情形可以看出,黎平侗族喪葬習俗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延續下來的。死者落氣後,家屬即,鳴放「落氣炮」通告全寨人,寨上人即自動前來幫忙辦理喪事,向死者的「娘家人」報喪訊,由死者「娘家人」檢驗喪葬事宜是否符傳統要求的「尊舅為大」的侗規,以及趨吉避凶的觀念等,都反映了當地侗族喪葬習俗形成的社會條件、經濟基礎和人們的心理狀態。隨著社會的變化,侗族的喪葬習俗亦受到了封建社會的思想影響,產生了姑娘不能進墳山(認為女子要出嫁,是別人家的人)等重男輕女思想。建國以來,黎平侗族在老人去世以後,雖然仍沿用傳統的喪葬習俗辦理喪事,但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相信侗族同胞會接受「厚養薄葬」這樣一種文明的禮俗。

7、苗族的喪葬禮儀有哪些

1、報喪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屍,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靈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擇日  

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  

4、下葬  

到墳地棺木入穴後,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後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屍屋內,多數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7)貴州死人風俗擴展資料

苗族葬禮接客禮儀:

正戛那天,眾親友陸續前來。特別是娘舅 ( 或姑媽 ) 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上三個草團,草團中間放上三個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媽 ) 家也請人領隊代言。

當客人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個客人喝,然後主客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竹卦是否准備好。管事也用同樣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後,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進靈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並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則預先安排了一戶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牽有牛或豬、羊來祭奠,則自己找管事並要一一講清楚方可收下,參加祭奠儀式也要請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親生女兒、女婿的哭訴,也要得到同意。

8、貴州遵義的風俗給死人燒紙是晚上嗎?

遵義的風俗,給死人燒紙,晚上也是可以的,白天燒紙也是可以的,看個人的時間安排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